南京体育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5-8475515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83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安康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实施特色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和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累计培养了8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与安康市人民政府共建单位,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江南、江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13亩,校舍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9.35万册、电子图书102万册、中文报刊312种,校园网出口万兆带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26亿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2000余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秦巴山区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890人,其中专任教师654人,高级职称教师25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74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235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25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43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1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三五人才、先进工作者、“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师德先进个人23人,4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120余名教师被省市政府主管部门聘为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
学校建有陕西省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汉调二黄”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17个省级科研平台、7个市级科研平台和8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支,校级科技、社科创新团队16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联合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19项;出版著作、教材435部;发表学术论文7048篇;取得国家专利270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等423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3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省级优秀教材8部。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1项。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330项、省部级奖724项;学生发表论文、作品327篇。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表彰。学校面向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安康学院服务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与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4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访学研修、教学科研合作等工作。已有300余人次师生通过我校对外合作渠道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每年聘请多名境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讲学并开展教科研合作。目前有来自7个国家的52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奋力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总任务,秉持“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安康学院精神,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宿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宿州学院坐落在皖北历史文化名城宿州市,是安徽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创办于1949年,1983年升格更名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本更名为宿州学院,2009年获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2019年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2015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有教育园区校区、汴河路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146亩,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139万余册,电子图书645万余册。现有15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6万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770人。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0人、博士360余人。现有省优秀教师11人、省教学名师27人、省教坛新秀3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2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级科技特派员6人。与省内外7所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0人。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构建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6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信息技术、食品医药,材料化工、机械制造、矿产资源、经济管理、文化艺术7类应用型专业群。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年均获省级以上奖项400多项,学校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厅级科研平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599个。精准对接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实施“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4链融合”,推动专业、产业、企业、就业和事业“5业联动”,围绕宿州10大重点产业,建设10大校地联合科创平台),持续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9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被sci、ei检索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96部;授权国际专利 15项、国家发明专利135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00余项,90篇咨询报告被省市有关部门采用。
学校深入推进富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建有“四馆”(孟二冬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赛珍珠纪念馆、皖北文化艺术馆),弘扬以我校优秀校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孟二冬为代表的“敬业向学”精神;实施“一院一品”文化建设计划,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艺术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孟二冬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等获批为安徽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宿州市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宿州市党员政治学习教育基地。学校特色文化活动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安徽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2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通过教师“海外研修工程”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先后选派200多名师生赴国(境)外访学研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跟踪做好印尼留学生来校接受学历教育工作,积极打造“留学安徽”“留学宿州”品牌。
学校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高校。连续4次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5年获评为第一届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2019年获评为安徽省首届文明校园,2015-2021年六次获评省委年度综合考核优秀等次。
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省教育厅把我校列入省属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宿州市委市政府将支持我校“申硕”和创建大学纳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明确“两个建成”(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两步走”创建宿州大学战略安排,着力推进办学效益和办学层次的双提升。
全校上下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皖北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力实现“两个建成”,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和现代化新宿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上海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上海商学院是一所商科特色鲜明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初心,坚持“以商立校、应用为本”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全力打造“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奉浦、徐汇、国权路三个校区和福州路一个办学点,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学校现有40个内设机构,其中党政管理部门、党群组织23个教学及教学辅助部门和其他直属部门16个,学术机构1个。截至目前,学校教职工共计783人,其中在编人员641人,非编人员共计142人。2021年招生本科专业30个。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4个专业为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税收学等9个专业为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通过acbsp国际认证。实现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项目建设全覆盖。获批首批上海市级重点产业学院立项。
学校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内涵,与上海财经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学科特区建设,重点打造以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商科学科体系。现有旅游管理、国际商务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为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工商管理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培育计划。近五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
学校聚焦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需求,深化与上海市商务委全面战略合作,高质量开展商业(商务)应用研究与咨询服务。拥有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等市级科研基地与平台。近五年,80余项决策咨询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学校建有的商务部商务官员研修基地累计培训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的4400余位商务官员。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引进优质商科教育资源,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于2021年5月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商科教育联盟,组建国际高端智库联盟,建立中东欧海外教育基地。
学校注重传统商业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建有中国商业文化展示馆、海派商业文化研究院,出品《上海商业百年》《零售百年》《贸易百年》等商业专题片,承办《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三季)上海赛区面试选拔活动。学校先后获团中央“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组织奖”“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指导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特色办学,在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商科大学的征程上爬坡奋进、勇毅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管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这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工会背景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她诞生于革命老区沂水县;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山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为工会事业发展输送干部人才;1987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建为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进入新时代,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山东管理学院。
学校坐落于泉城济南,现有长清、历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3.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97万平方米。学校是“山东省文明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完备,建有10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施先进的智慧研讨型教学楼、功能完备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红色书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馆藏纸质图书121.62万册,电子图书170.01万册,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现有教职工816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教师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37人,“双师型”教师237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1.18%。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人、齐鲁和谐使者1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1人,拥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团队3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有33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2800余人。学校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助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在线开放课程48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2部。在近三年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比赛中,学校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近三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200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49项、省级171项。学校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第二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建设院校。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深化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现有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数据应用工程实验室、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管理实验室等14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和数字化碳管理研究中心等20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150项;发表学术论文1420篇;出版专著85部;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671万元,与乐陵、沂水等43家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获得省厅级科研成果奖111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项。学校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全国山东琴书艺术传承与发展实践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古琴传承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省委重大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赓续工会基因,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学校是山东省工会干部培训基地和工会理论研究基地, 设有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学院和齐鲁工匠研究院、工会理论研究院、山东省工人运动研究会。“十三五”以来,共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309期,累计培训2.92万余人次,承办省级大型职工竞赛11次。学校被评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示范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全国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被授予“全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学校主办的《山东工会论坛》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工运类核心期刊、中国政治类专业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入选“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
学校实施开放式办学战略,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高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正全面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黄山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黄山学院坐落在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978 年,学校开始创办高等教育,1980年成立徽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12月,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徽州大专班整体并入;2000年9月,原黄山林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升格为黄山学院;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2021年,分别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获批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0年,获批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2021年,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2年,获批安徽省院士工作站。
学校依托皖南及黄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坚定走“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旅游、生态、徽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横江、率水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校园建筑总面积为63.76万㎡,总资产12.3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11.5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3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64.8万册,电子图书207.16万册,电子期刊230.76万册,纸质期刊971种,特色馆藏徽州文书10万余份,徽州地方志、谱牒、地方古籍等1.4万余册(件)。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7939人,留学生107人。现有16个二级学院。目前招生专业56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学校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省科学技术奖、省社会科学奖和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拥有安徽省仿真设计与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文化与智慧旅游融合效应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茶菊智能加工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教育部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智能微系统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徽派建筑保护传承研究院、安徽省功率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筹)等10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个市级工程研究(创新)中心和23个校级科研平台。获批安徽省科研创新团队4个,建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9个。获批建设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3个,建有6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一流学科。成立校级科技开发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人员申报专利,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2011年,学校进入安徽省高校发明专利十强,多次荣登年度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单,成功转让专利多项。
传承徽文化,做好徽文章。学校学报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其中“徽州文化研究”栏目入选安徽省期刊“精品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徽州文化展示馆入选第四批“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062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0人,担任外校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10人,联合和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达270人。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省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领军人才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特支计划a类创新人才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教学名师1人,“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英才3人,全省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3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26人,省级教坛新秀37人,省级教学团队27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近年来,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5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5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23年被评为“安徽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单位”。依托黄山和徽文化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落实国际化办学定位,国际合作交流更具活力。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42个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和桥梁。鼓励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具有三个月以上国(境)外经历的专任教师173人,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789人,2016年以来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总金额57.68万元。学校2006年起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2013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迄今面向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等26个国家招收留学生600余人。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品牌效应凸显,迄今共招生729人,毕业420人,毕业生均获中法双方文凭。
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确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倡导求真求实的办学精神,推进转型发展。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2009年起学校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10余年来,不断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从师范类教育为主向综合类教育转型,不断扩大应用型专业比例,坚持推行应用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以生为本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社会责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强化应用型办学师资保障。2010年成立安徽省内首个“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3535”发展战略,对标新增硕士单位建设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力办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有特色、有内涵、有质量、有影响的一流本科教育,为加快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泰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的泰兴乡村师范和1952年的苏北泰州师范,2002年两校合并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2013年4月,升格为公办本科高校。2017年5月,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2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80余年来,学校积淀形成“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和“惟精惟诚、知行合一”的校风,培养10多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济川、泰兴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69.92万平方米(1046.3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5.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2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139个;馆藏纸质图书112.71万册,电子图书335.62万册。校园网络及数字平台出口总带宽3g。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31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正高50人、副高212人,具有博士学位136人、硕士学位44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87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市级各类人才69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设有12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33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现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个、省一流课程15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省在线开放课程1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项目1项、市级产业学院4个。
升本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42项;发表论文2371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584篇;出版著作84部;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8项。新增专利231项,获批软件著作权76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项竞赛中获奖两千余人次;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18项、省级项目787项;获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9项、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奖6项、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21项。近三年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93.60%以上,学校被评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考核优秀单位。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澳门等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推进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海外课程学习项目、暑期海外文化交流及实习实践活动,与国(境)外高校开展本硕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项目,支持教师出国交流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江苏省节水型高校等荣誉称号。
奋斗新起点,逐梦新征程。泰州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十四五”规划为纲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奋力拼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巢湖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巢湖学院。2006年6月,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10月,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2月,获批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324.5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5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82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教坛新秀39人,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科研团队4个,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549人。全日制在校生17052人。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5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支撑人才培养办学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体育学2个学科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名单,优先建设体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等11个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频软磁及陶瓷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新型光电系统设备与驱动优化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业陶瓷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厅级科研平台、“安徽排球学院”“安徽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个厅级教育实践平台、“巢湖学院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研究所”等校级平台 33 个。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00 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0 余件。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制定实施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和服务环巢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提升计划,先后与安巢经开区、巢湖市政府、合肥市体育局、皖维集团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近2亿元。60余项成果获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采纳推广,其中《巢湖综合治理的法治路径》等6项成果获省委领导肯定批示,《关于提升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绩效的建议》等5项成果被中央部委采纳。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发展。积极拓展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先后与韩国、美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18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3 1合作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常州大学、嘉兴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省内外6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坚持“德学并举、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建校以来,累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8万多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304项,其中国家级461项。1名学生荣获爱尔兰教育部颁发的“2022-2023年国际学生大使”称号,1名毕业生喜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名学生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6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立足合肥市、扎根环巢湖、服务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发展道路,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喀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喀什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的喀什,是祖国最西部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
学校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从建校到1978年的16年间,是自治区5所高等院校(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八一农学院、新疆医学院、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中唯一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基础教育、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喀什师范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2012年,被列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4月,更名为喀什大学。2016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10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1994年、2009年,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14年,中国语系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22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22个教学单位,6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十一个学科门类。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6大门类。
现有在校生3.2万人,教职工1981人。拥有高台、新泉、东城3个校区,占地面积3350亩。图书馆总面积6.3万平方米,藏书150.9万册,电子图书178万种。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大学精神,凝练了“和谐包容、励志图强”的校训,培养了12万余名各类专门人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特色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陕西教育学院,1963年由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06年建立)和陕西省教师进修学校(1956年建立)合并成立。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学前师范”命名的本科院校。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的校训和“立身传道,自强不息,大气大度,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突出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扎实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积极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现有长安、雁塔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师资培训楼等;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61万余册,电子图书146万余册。
学校现有幼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和教育培训学院15个教学单位。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培并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现有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593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62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02人。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0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质量立校。现有普通本科招生专业27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法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1700余名。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21年入选“优师计划”地方专项招生院校,入选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学前教育、体育教育2个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历史学、生物科学、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9个专业入选陕西省“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部级“一流课程”(五类金课)及其他各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余门。获批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院系1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特等奖1项),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6项,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11项。40名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及陕西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重大教学赛事中获奖。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积极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教育平台“陕西省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研究中心”、陕西省社科联科普基地“陕西学前教育书画艺术展训基地”和“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设立了陕西区域发展研究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生物工程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25个校内科研机构。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1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8项。先后与高陵县、咸阳渭城区、淳化县等县区开展教育战略合作;同陕西云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天路通公司等企业开展产教研合作,共建“葛根深加工研发中心”、“杜仲深加工研发中心”、“柿子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等,开发应用技术成果66项,40余个品种。实现成果转化16项,制定企业标准2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丹麦via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开展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校际合作,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学校是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园长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陕西省创业研究和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陕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评估中心等机构均设在我校。多年来,共培训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干部18万余人次,培养本专科学生17 万余人,为陕西省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三秦基础教育教师和校园长的摇篮”。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2012年出席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2013年学校成为陕西省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单位;2014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幼儿教育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开始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当前,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教学评建和转型发展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目标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苏警官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警官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的南京市公安学校,1953年更名为江苏省公安学校,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所公安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起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办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警务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校7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姓党”第一属性、“姓警”第一特征,紧跟时代发展,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江苏公安机关专门人才输送“主渠道”、警察训练“主阵地”、警务研究“主力军”、警务实战“机动队”作用,为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院先后被公安部两次荣记集体一等功,被省有关部门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学院主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石佛三宫48号,另有安德门、龙潭两个校区。校园占地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安管理系、治安管理系、侦查系、刑事科学技术系、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警察体育教研部(警务指挥与战术系)、基础课教研部、法律系和研究生教育部等教学院系。现有教职工692人,专任教师373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90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39人,公安部津贴专家、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各类高层次人才98人次,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和科研团队9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15人,警务留学生1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3300多人。
学院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秉持“无私奉献”校训和“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校风,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基础扎实、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1978年复校以来,学院累计为全省政法公安机关培养输送6万多名专门人才,其中80%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近十年来毕业生占全省总警力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左右。毕业生中有2000多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近百人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或省劳模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建立了公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公安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拥有公安技术、法学、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1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涉外警务、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法学、警务指挥与战术、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8个。建有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近代警察史博物馆、枪械发展史博物馆。
学院坚持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公安实战、服务领导决策的鲜明导向,建有江苏省反爆炸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获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围绕推进高水平公安智库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部省“双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推广价值的重要成果,省智库在江苏重点智库三年建设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省部智库pai值评分位列ctti法律与公共安全领域智库前十名。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各级公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境内外警察教育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全省市县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和外国警察培训。近年来,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警察代表团来访,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院被公安部确定为引进国外人才项目执行单位、中欧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建有3个公安部训练基地,并积极开展警务留学生教育。
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公安工作会议部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警根本任务,统筹推进“一个目标追求”“三个发展阶段”和“五条办学方略”新时代学院发展布局,扎实推进“七个聚焦、七个提升”重点任务,创新推进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办好警务硕士研究生教育,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公安本科院校,创建重点公安院校,积极探索公安教育现代化“江苏发展之路”,更好服务公安事业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