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上海商学院是一所商科特色鲜明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初心,坚持“以商立校、应用为本”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1-54252879,021-6428027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81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陇东学院
学校介绍 陇东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甘肃省庆阳市,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庆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庆阳地区农业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陇东学院。2012年庆阳卫校整体并入。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7年被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被教育部列为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学校实行省地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校现占地面积1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馆藏图书173.2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221人,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教职工134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86人,其他各类高级职称人员1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9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优秀专家、领军人才、人才工程、“园丁奖”和“成才奖”获得者54人,35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1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讲座教授”,2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青年学者”,59人获“陇原人才服务卡”;兼任兄弟院校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87人。 学校设文学与历史文化、教育与体育、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数学与信息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农林科技、艺术、石油化工、土木工程、智能制造、医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新能源等14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招生专业56个,涉及文、理、教、工、农、管、法、医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生物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南梁精神概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正宁中湾林场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土木工程、小学教育、农学、历史学、经济学、石油工程、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个省级特色专业;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学、中国近现代史、文艺学、建筑工程5个省级教学团队;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农林科技、石油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7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教学名师6人。 学校建有中国史、生物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作物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黄土工程性质及工程应用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种质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陇东旱地作物种质改良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南梁精神研究中心、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1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中心,甘肃省陇东地区植物标本展示特色科普基地,陇东道情皮影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南梁精神研究中心。与庆阳市共建陇东冬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现代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疏力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荒漠化防治研究中心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共建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与兰州大学、合水县人民政府共建子午岭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校加入了《1 2 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先后派出学生到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留学。学校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意大利图西亚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等23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战略联盟发起院校。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延安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收来自老挝、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签订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学习。学校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等9家企业联合成立了陇东学院微软it学院。挂牌成立庆阳数据信息产业研究院。与达内集团、杰普公司共建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分析与开发方向)等4个专业,与深圳艾比森公司合作,组建“艾比森班”。学校与庆阳市七县一区和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等单位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西安和新疆等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及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年度平均就业率和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扎根高天厚土的陇东黄土大塬,浸润“岐黄故里、周祖之乡”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南梁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11万余人。先后获“全国服务三农金桥奖”“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陇东大讲堂”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多次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彰奖励。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建设西部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以申硕工作为统揽,坚定举红色旗帜、走特色之路的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办学,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逐步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努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夷学院
学校介绍 武夷学院是教育部于2007年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南平师范专科学校。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开放办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总体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积极培育新型工科,努力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闽北、服务福建、面向全国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学校精神: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武夷学院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学校现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高校、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具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91亿元,图书馆藏书260.7万册,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有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宽带网络等各类设施齐全。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万人。设有13个教学院(部),44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应用型)学科8个、省级特色(一流)专业24个、省级一流课程46门、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共建8个产业学院,其中,圣农食品学院、武夷茶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科研平台:学校建设有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茶产业大数据与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省级竹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支。 ●师资力量:我校现有教职员工1100余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7.1%,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91.8%;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90余名。此外,100余名院士、“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知名专家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多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一批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 ●创新创业: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武夷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选福建省首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首批“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福建省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首批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星创天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等。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福建省建筑结构大赛、福建省机械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项1000余项。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00 200”的孵化格局已经形成:校内在孵项目100个,辐射校外校友企业200家。 ●开放合作: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十年来,已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近40个国家400多名留学生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与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大学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承接国际友人、海外华裔及香港、台湾、澳门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游学班、中华才艺培训班、文化体验班等活动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不断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台湾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全国率先创新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4 0”办学新模式,吸纳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共育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文化节、文化讲坛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40余个,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入选全国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朱子拜师礼”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荣誉: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国红十字会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职工职业道德标兵单位”“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运城学院
学校介绍  运城学院肇始于1978年成立的山西师范学院运城师专班,后更名为运城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与运城地区教育学院、河东大学(筹)合并组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运城学院;2017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确立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被确立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省运城市(古称河东),是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发展起来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建校以来在不断奋斗中凝聚形成了“立德有为”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孙功炎、景克宁、王树山、尚恒元、滕崇德、柴继光等一批知名专家和学者先后在此弘文励教。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师范专科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山西省模范单位”“山西省文明校园”等80余项省级以上表彰奖励。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先后培养了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设有17个教学科研单位,5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等十大学科门类,32个专业获批二a批次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现有专任教师10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2.88%(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8%)。拥有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三晋英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1”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1人,117名教师在其他高校兼职硕博导师;先后聘请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0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外聘学科专业带头人22人。学校占地总面积3089亩,校舍建筑面积60.28万平方米,河东文化元素点缀其间,底蕴深厚,风光旖旎。固定资产总值16.7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7.12万册,电子图书93.55万册。   学科专业优势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农产品发展学科群入选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应用数学等5个学科被增列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项目6项、运城市“1331工程”项目1项;牵头成立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批蒲剧、河东锣鼓、晋南花鼓、晋南面塑等4个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嗜盐微生物资源利用”团队获批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获批1个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与兄弟高校共建特色农产品加工实验室获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2个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创新平台,2个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8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11项,山西省一流课程6门(建设课程6门、培育课程5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79项。《运城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河东文化研究”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扎根河东大地,初心不改,为国育才,先后于2012、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年稳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方阵。近五年,学生参加“互联网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奖项180余项;音乐系师生受邀参加“亚洲文化嘉年华”文艺演出;学生任玲、吴敏丽主演的蒲剧小梅花版《西厢记》进京展演,吴敏丽代表学校参加央视新年戏曲晚会;戏剧《恰同学少年》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一等奖。学校不断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与兄弟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34名。办学经验被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科研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学校深入开展“百名博士入企业、百家企业进校园、百项课题大攻关”活动,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近五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社科基金8项,教育部项目9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67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0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连创新高,横向项目立项1730余项。   对外合作交流深入开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的2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波兰、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的6所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在泰国建立汉语实习基地,与韩国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士。与运城制版集团、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长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锐倍特超硬刀具有限公司等100余家行业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连续五年成功主办海峡两岸青年书画展并承办主题研讨会,获得广泛赞誉。   展望未来,运城学院已经处于全新的历史方位和地缘坐标。全校上下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部署和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确立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三个发展阶段、聚焦三个战略突破、引深十项重点工程的“13310”发展战略新体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运城学院实现第三次跨越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康学院
学校介绍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实施特色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和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累计培养了8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与安康市人民政府共建单位,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江南、江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13亩,校舍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9.35万册、电子图书102万册、中文报刊312种,校园网出口万兆带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26亿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2000余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秦巴山区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890人,其中专任教师654人,高级职称教师25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74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235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25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43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1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三五人才、先进工作者、“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师德先进个人23人,4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120余名教师被省市政府主管部门聘为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 学校建有陕西省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汉调二黄”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17个省级科研平台、7个市级科研平台和8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支,校级科技、社科创新团队16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联合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19项;出版著作、教材435部;发表学术论文7048篇;取得国家专利270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等423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3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省级优秀教材8部。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1项。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330项、省部级奖724项;学生发表论文、作品327篇。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表彰。学校面向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安康学院服务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与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4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访学研修、教学科研合作等工作。已有300余人次师生通过我校对外合作渠道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每年聘请多名境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讲学并开展教科研合作。目前有来自7个国家的52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奋力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总任务,秉持“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安康学院精神,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宿州学院
学校介绍 宿州学院坐落在皖北历史文化名城宿州市,是安徽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创办于1949年,1983年升格更名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本更名为宿州学院,2009年获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2019年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2015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有教育园区校区、汴河路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146亩,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139万余册,电子图书645万余册。现有15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6万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770人。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0人、博士360余人。现有省优秀教师11人、省教学名师27人、省教坛新秀3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2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级科技特派员6人。与省内外7所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0人。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构建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6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信息技术、食品医药,材料化工、机械制造、矿产资源、经济管理、文化艺术7类应用型专业群。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年均获省级以上奖项400多项,学校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厅级科研平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599个。精准对接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实施“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4链融合”,推动专业、产业、企业、就业和事业“5业联动”,围绕宿州10大重点产业,建设10大校地联合科创平台),持续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9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被sci、ei检索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96部;授权国际专利 15项、国家发明专利135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00余项,90篇咨询报告被省市有关部门采用。 学校深入推进富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建有“四馆”(孟二冬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赛珍珠纪念馆、皖北文化艺术馆),弘扬以我校优秀校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孟二冬为代表的“敬业向学”精神;实施“一院一品”文化建设计划,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艺术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孟二冬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等获批为安徽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宿州市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宿州市党员政治学习教育基地。学校特色文化活动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安徽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2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通过教师“海外研修工程”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先后选派200多名师生赴国(境)外访学研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跟踪做好印尼留学生来校接受学历教育工作,积极打造“留学安徽”“留学宿州”品牌。 学校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高校。连续4次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5年获评为第一届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2019年获评为安徽省首届文明校园,2015-2021年六次获评省委年度综合考核优秀等次。 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省教育厅把我校列入省属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宿州市委市政府将支持我校“申硕”和创建大学纳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明确“两个建成”(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两步走”创建宿州大学战略安排,着力推进办学效益和办学层次的双提升。 全校上下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皖北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力实现“两个建成”,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和现代化新宿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管理学院
学校介绍 这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工会背景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她诞生于革命老区沂水县;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山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为工会事业发展输送干部人才;1987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建为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进入新时代,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山东管理学院。 学校坐落于泉城济南,现有长清、历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3.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97万平方米。学校是“山东省文明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完备,建有10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施先进的智慧研讨型教学楼、功能完备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红色书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馆藏纸质图书121.62万册,电子图书170.01万册,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现有教职工816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教师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37人,“双师型”教师237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1.18%。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人、齐鲁和谐使者1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1人,拥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团队3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有33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2800余人。学校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助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在线开放课程48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2部。在近三年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比赛中,学校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近三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200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49项、省级171项。学校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第二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建设院校。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深化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现有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数据应用工程实验室、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管理实验室等14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和数字化碳管理研究中心等20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150项;发表学术论文1420篇;出版专著85部;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671万元,与乐陵、沂水等43家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获得省厅级科研成果奖111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项。学校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全国山东琴书艺术传承与发展实践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古琴传承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省委重大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赓续工会基因,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学校是山东省工会干部培训基地和工会理论研究基地, 设有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学院和齐鲁工匠研究院、工会理论研究院、山东省工人运动研究会。“十三五”以来,共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309期,累计培训2.92万余人次,承办省级大型职工竞赛11次。学校被评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示范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全国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被授予“全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学校主办的《山东工会论坛》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工运类核心期刊、中国政治类专业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入选“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 学校实施开放式办学战略,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高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正全面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黄山学院
学校介绍 黄山学院坐落在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978 年,学校开始创办高等教育,1980年成立徽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12月,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徽州大专班整体并入;2000年9月,原黄山林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升格为黄山学院;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2021年,分别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获批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0年,获批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2021年,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2年,获批安徽省院士工作站。 学校依托皖南及黄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坚定走“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旅游、生态、徽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横江、率水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校园建筑总面积为63.76万㎡,总资产12.3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11.5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3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64.8万册,电子图书207.16万册,电子期刊230.76万册,纸质期刊971种,特色馆藏徽州文书10万余份,徽州地方志、谱牒、地方古籍等1.4万余册(件)。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7939人,留学生107人。现有16个二级学院。目前招生专业56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学校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省科学技术奖、省社会科学奖和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拥有安徽省仿真设计与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文化与智慧旅游融合效应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茶菊智能加工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教育部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智能微系统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徽派建筑保护传承研究院、安徽省功率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筹)等10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个市级工程研究(创新)中心和23个校级科研平台。获批安徽省科研创新团队4个,建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9个。获批建设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3个,建有6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一流学科。成立校级科技开发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人员申报专利,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2011年,学校进入安徽省高校发明专利十强,多次荣登年度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单,成功转让专利多项。 传承徽文化,做好徽文章。学校学报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其中“徽州文化研究”栏目入选安徽省期刊“精品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徽州文化展示馆入选第四批“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062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0人,担任外校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10人,联合和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达270人。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省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领军人才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特支计划a类创新人才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教学名师1人,“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英才3人,全省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3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26人,省级教坛新秀37人,省级教学团队27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近年来,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5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5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23年被评为“安徽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单位”。依托黄山和徽文化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落实国际化办学定位,国际合作交流更具活力。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42个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和桥梁。鼓励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具有三个月以上国(境)外经历的专任教师173人,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789人,2016年以来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总金额57.68万元。学校2006年起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2013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迄今面向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等26个国家招收留学生600余人。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品牌效应凸显,迄今共招生729人,毕业420人,毕业生均获中法双方文凭。 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确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倡导求真求实的办学精神,推进转型发展。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2009年起学校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10余年来,不断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从师范类教育为主向综合类教育转型,不断扩大应用型专业比例,坚持推行应用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以生为本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社会责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强化应用型办学师资保障。2010年成立安徽省内首个“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3535”发展战略,对标新增硕士单位建设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力办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有特色、有内涵、有质量、有影响的一流本科教育,为加快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校训为“严、和、朴、实”。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三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设有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健康学院、体育休闲与产业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等5个高等教育学院,16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教育、新闻与传播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各类在校生5500余人。设有乒羽学院、网球学院、击剑学院、体操学院、游泳学院等5个竞技体育学院,拥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击剑、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技巧、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397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体育学连续四期获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首批国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江苏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课程5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2项,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28部,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拥有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3个,实习实训基地102家,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1个。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共有16人25人次获得22项次奥运会冠军,110人343人次获得223项次世界冠军;连续参加第1届至第14届全国运动会,共为江苏省夺得金牌220枚。学校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蔡振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原主任孙晋芳等一大批领军人物。 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重点等基金项目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4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01项;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20多部;发表论文49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62篇);拥有国家级体育科普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竞技体育研究院,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设有江苏省运动戒毒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武术研究中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南京大学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教师、教练员44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84人、副高级职称160人,具有博士学位125人;教练员队伍中国家级教练29人、高级教练46人。师资队伍中国家级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7人次,入选省社科英才2人、省社科优青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4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3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1人,硕士生导师235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波兰、丹麦、韩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2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2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近70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展望未来,南京体育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和“为国争光、为省添彩”光荣职责,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实施“六大赋能”战略,细化落实“十大计划”重点举措,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六个着力提升、六个走在前列”目标任务,朝着“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昂首迈进,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泰州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的泰兴乡村师范和1952年的苏北泰州师范,2002年两校合并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2013年4月,升格为公办本科高校。2017年5月,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2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80余年来,学校积淀形成“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和“惟精惟诚、知行合一”的校风,培养10多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济川、泰兴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69.92万平方米(1046.3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5.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2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139个;馆藏纸质图书112.71万册,电子图书335.62万册。校园网络及数字平台出口总带宽3g。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31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正高50人、副高212人,具有博士学位136人、硕士学位44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87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市级各类人才69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设有12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33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现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个、省一流课程15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省在线开放课程1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项目1项、市级产业学院4个。 升本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42项;发表论文2371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584篇;出版著作84部;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8项。新增专利231项,获批软件著作权76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项竞赛中获奖两千余人次;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18项、省级项目787项;获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9项、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奖6项、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21项。近三年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93.60%以上,学校被评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考核优秀单位。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澳门等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推进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海外课程学习项目、暑期海外文化交流及实习实践活动,与国(境)外高校开展本硕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项目,支持教师出国交流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江苏省节水型高校等荣誉称号。 奋斗新起点,逐梦新征程。泰州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十四五”规划为纲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奋力拼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巢湖学院
学校介绍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巢湖学院。2006年6月,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10月,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2月,获批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324.5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5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82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教坛新秀39人,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科研团队4个,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549人。全日制在校生17052人。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5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支撑人才培养办学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体育学2个学科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名单,优先建设体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等11个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频软磁及陶瓷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新型光电系统设备与驱动优化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业陶瓷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厅级科研平台、“安徽排球学院”“安徽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个厅级教育实践平台、“巢湖学院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研究所”等校级平台 33 个。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00 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0 余件。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制定实施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和服务环巢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提升计划,先后与安巢经开区、巢湖市政府、合肥市体育局、皖维集团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近2亿元。60余项成果获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采纳推广,其中《巢湖综合治理的法治路径》等6项成果获省委领导肯定批示,《关于提升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绩效的建议》等5项成果被中央部委采纳。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发展。积极拓展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先后与韩国、美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18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3 1合作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常州大学、嘉兴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省内外6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坚持“德学并举、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建校以来,累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8万多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304项,其中国家级461项。1名学生荣获爱尔兰教育部颁发的“2022-2023年国际学生大使”称号,1名毕业生喜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名学生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6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立足合肥市、扎根环巢湖、服务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发展道路,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