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喀什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的喀什,是祖国最西部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 学校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从建校到...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998-5816008,0998-5816018,0998-5816001,0998-5816002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85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山东管理学院
学校介绍 这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工会背景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她诞生于革命老区沂水县;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山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为工会事业发展输送干部人才;1987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建为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进入新时代,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山东管理学院。 学校坐落于泉城济南,现有长清、历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3.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97万平方米。学校是“山东省文明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完备,建有10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施先进的智慧研讨型教学楼、功能完备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红色书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馆藏纸质图书121.62万册,电子图书170.01万册,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现有教职工816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教师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37人,“双师型”教师237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1.18%。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人、齐鲁和谐使者1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1人,拥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团队3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有33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2800余人。学校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助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在线开放课程48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2部。在近三年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比赛中,学校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近三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200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49项、省级171项。学校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第二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建设院校。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深化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现有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数据应用工程实验室、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管理实验室等14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和数字化碳管理研究中心等20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150项;发表学术论文1420篇;出版专著85部;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671万元,与乐陵、沂水等43家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获得省厅级科研成果奖111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项。学校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全国山东琴书艺术传承与发展实践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古琴传承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省委重大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赓续工会基因,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学校是山东省工会干部培训基地和工会理论研究基地, 设有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学院和齐鲁工匠研究院、工会理论研究院、山东省工人运动研究会。“十三五”以来,共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309期,累计培训2.92万余人次,承办省级大型职工竞赛11次。学校被评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示范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全国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被授予“全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学校主办的《山东工会论坛》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工运类核心期刊、中国政治类专业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入选“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 学校实施开放式办学战略,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高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正全面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黄山学院
学校介绍 黄山学院坐落在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978 年,学校开始创办高等教育,1980年成立徽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12月,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徽州大专班整体并入;2000年9月,原黄山林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升格为黄山学院;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2021年,分别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获批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0年,获批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2021年,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2年,获批安徽省院士工作站。 学校依托皖南及黄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坚定走“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旅游、生态、徽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横江、率水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校园建筑总面积为63.76万㎡,总资产12.3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11.5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3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64.8万册,电子图书207.16万册,电子期刊230.76万册,纸质期刊971种,特色馆藏徽州文书10万余份,徽州地方志、谱牒、地方古籍等1.4万余册(件)。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7939人,留学生107人。现有16个二级学院。目前招生专业56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学校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省科学技术奖、省社会科学奖和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拥有安徽省仿真设计与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文化与智慧旅游融合效应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茶菊智能加工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教育部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分中心、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智能微系统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徽派建筑保护传承研究院、安徽省功率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筹)等10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个市级工程研究(创新)中心和23个校级科研平台。获批安徽省科研创新团队4个,建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9个。获批建设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3个,建有6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一流学科。成立校级科技开发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人员申报专利,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2011年,学校进入安徽省高校发明专利十强,多次荣登年度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单,成功转让专利多项。 传承徽文化,做好徽文章。学校学报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其中“徽州文化研究”栏目入选安徽省期刊“精品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徽州文化展示馆入选第四批“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062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0人,担任外校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10人,联合和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达270人。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省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领军人才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特支计划a类创新人才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教学名师1人,“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英才3人,全省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3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26人,省级教坛新秀37人,省级教学团队27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近年来,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5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5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23年被评为“安徽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单位”。依托黄山和徽文化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落实国际化办学定位,国际合作交流更具活力。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42个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和桥梁。鼓励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具有三个月以上国(境)外经历的专任教师173人,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789人,2016年以来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总金额57.68万元。学校2006年起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2013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迄今面向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等26个国家招收留学生600余人。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品牌效应凸显,迄今共招生729人,毕业420人,毕业生均获中法双方文凭。 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确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倡导求真求实的办学精神,推进转型发展。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2009年起学校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10余年来,不断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从师范类教育为主向综合类教育转型,不断扩大应用型专业比例,坚持推行应用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以生为本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社会责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强化应用型办学师资保障。2010年成立安徽省内首个“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3535”发展战略,对标新增硕士单位建设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力办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有特色、有内涵、有质量、有影响的一流本科教育,为加快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校训为“严、和、朴、实”。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三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设有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健康学院、体育休闲与产业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等5个高等教育学院,16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教育、新闻与传播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各类在校生5500余人。设有乒羽学院、网球学院、击剑学院、体操学院、游泳学院等5个竞技体育学院,拥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击剑、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技巧、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397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体育学连续四期获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首批国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江苏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课程5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2项,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28部,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拥有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3个,实习实训基地102家,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1个。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共有16人25人次获得22项次奥运会冠军,110人343人次获得223项次世界冠军;连续参加第1届至第14届全国运动会,共为江苏省夺得金牌220枚。学校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蔡振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原主任孙晋芳等一大批领军人物。 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重点等基金项目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4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01项;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20多部;发表论文49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62篇);拥有国家级体育科普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竞技体育研究院,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设有江苏省运动戒毒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武术研究中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南京大学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教师、教练员44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84人、副高级职称160人,具有博士学位125人;教练员队伍中国家级教练29人、高级教练46人。师资队伍中国家级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7人次,入选省社科英才2人、省社科优青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4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3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1人,硕士生导师235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波兰、丹麦、韩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2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2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近70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展望未来,南京体育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和“为国争光、为省添彩”光荣职责,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实施“六大赋能”战略,细化落实“十大计划”重点举措,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六个着力提升、六个走在前列”目标任务,朝着“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昂首迈进,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泰州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的泰兴乡村师范和1952年的苏北泰州师范,2002年两校合并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2013年4月,升格为公办本科高校。2017年5月,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2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80余年来,学校积淀形成“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和“惟精惟诚、知行合一”的校风,培养10多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济川、泰兴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69.92万平方米(1046.3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5.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2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139个;馆藏纸质图书112.71万册,电子图书335.62万册。校园网络及数字平台出口总带宽3g。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31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正高50人、副高212人,具有博士学位136人、硕士学位44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87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市级各类人才69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设有12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33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现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个、省一流课程15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省在线开放课程1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项目1项、市级产业学院4个。 升本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42项;发表论文2371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584篇;出版著作84部;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8项。新增专利231项,获批软件著作权76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项竞赛中获奖两千余人次;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18项、省级项目787项;获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9项、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奖6项、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21项。近三年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93.60%以上,学校被评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考核优秀单位。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澳门等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推进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海外课程学习项目、暑期海外文化交流及实习实践活动,与国(境)外高校开展本硕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项目,支持教师出国交流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江苏省节水型高校等荣誉称号。 奋斗新起点,逐梦新征程。泰州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十四五”规划为纲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奋力拼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巢湖学院
学校介绍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巢湖学院。2006年6月,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10月,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2月,获批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324.5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5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82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教坛新秀39人,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科研团队4个,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549人。全日制在校生17052人。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5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支撑人才培养办学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体育学2个学科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名单,优先建设体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等11个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频软磁及陶瓷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新型光电系统设备与驱动优化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业陶瓷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厅级科研平台、“安徽排球学院”“安徽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个厅级教育实践平台、“巢湖学院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研究所”等校级平台 33 个。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00 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0 余件。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制定实施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和服务环巢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提升计划,先后与安巢经开区、巢湖市政府、合肥市体育局、皖维集团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近2亿元。60余项成果获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采纳推广,其中《巢湖综合治理的法治路径》等6项成果获省委领导肯定批示,《关于提升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绩效的建议》等5项成果被中央部委采纳。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发展。积极拓展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先后与韩国、美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18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3 1合作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常州大学、嘉兴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省内外6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坚持“德学并举、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建校以来,累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8万多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304项,其中国家级461项。1名学生荣获爱尔兰教育部颁发的“2022-2023年国际学生大使”称号,1名毕业生喜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名学生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6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立足合肥市、扎根环巢湖、服务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发展道路,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特色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陕西教育学院,1963年由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06年建立)和陕西省教师进修学校(1956年建立)合并成立。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学前师范”命名的本科院校。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的校训和“立身传道,自强不息,大气大度,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突出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扎实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积极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现有长安、雁塔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师资培训楼等;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61万余册,电子图书146万余册。 学校现有幼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和教育培训学院15个教学单位。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培并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现有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593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62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02人。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0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质量立校。现有普通本科招生专业27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法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1700余名。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21年入选“优师计划”地方专项招生院校,入选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学前教育、体育教育2个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历史学、生物科学、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9个专业入选陕西省“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部级“一流课程”(五类金课)及其他各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余门。获批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院系1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特等奖1项),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6项,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11项。40名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及陕西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重大教学赛事中获奖。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积极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教育平台“陕西省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研究中心”、陕西省社科联科普基地“陕西学前教育书画艺术展训基地”和“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设立了陕西区域发展研究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生物工程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25个校内科研机构。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1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8项。先后与高陵县、咸阳渭城区、淳化县等县区开展教育战略合作;同陕西云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天路通公司等企业开展产教研合作,共建“葛根深加工研发中心”、“杜仲深加工研发中心”、“柿子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等,开发应用技术成果66项,40余个品种。实现成果转化16项,制定企业标准2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丹麦via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开展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校际合作,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学校是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园长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陕西省创业研究和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陕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评估中心等机构均设在我校。多年来,共培训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干部18万余人次,培养本专科学生17 万余人,为陕西省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三秦基础教育教师和校园长的摇篮”。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2012年出席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2013年学校成为陕西省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单位;2014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幼儿教育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开始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当前,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教学评建和转型发展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目标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苏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江苏警官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的南京市公安学校,1953年更名为江苏省公安学校,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所公安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起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办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警务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校7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姓党”第一属性、“姓警”第一特征,紧跟时代发展,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江苏公安机关专门人才输送“主渠道”、警察训练“主阵地”、警务研究“主力军”、警务实战“机动队”作用,为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院先后被公安部两次荣记集体一等功,被省有关部门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学院主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石佛三宫48号,另有安德门、龙潭两个校区。校园占地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安管理系、治安管理系、侦查系、刑事科学技术系、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警察体育教研部(警务指挥与战术系)、基础课教研部、法律系和研究生教育部等教学院系。现有教职工692人,专任教师373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90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39人,公安部津贴专家、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各类高层次人才98人次,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和科研团队9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15人,警务留学生1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3300多人。 学院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秉持“无私奉献”校训和“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校风,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基础扎实、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1978年复校以来,学院累计为全省政法公安机关培养输送6万多名专门人才,其中80%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近十年来毕业生占全省总警力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左右。毕业生中有2000多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近百人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或省劳模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建立了公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公安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拥有公安技术、法学、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1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涉外警务、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法学、警务指挥与战术、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8个。建有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近代警察史博物馆、枪械发展史博物馆。 学院坚持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公安实战、服务领导决策的鲜明导向,建有江苏省反爆炸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获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围绕推进高水平公安智库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部省“双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推广价值的重要成果,省智库在江苏重点智库三年建设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省部智库pai值评分位列ctti法律与公共安全领域智库前十名。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各级公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境内外警察教育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全省市县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和外国警察培训。近年来,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警察代表团来访,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院被公安部确定为引进国外人才项目执行单位、中欧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建有3个公安部训练基地,并积极开展警务留学生教育。 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公安工作会议部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警根本任务,统筹推进“一个目标追求”“三个发展阶段”和“五条办学方略”新时代学院发展布局,扎实推进“七个聚焦、七个提升”重点任务,创新推进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办好警务硕士研究生教育,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公安本科院校,创建重点公安院校,积极探索公安教育现代化“江苏发展之路”,更好服务公安事业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四川警察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公安厅与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共同管理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于1950年建立的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公安厅公安学校,2000年建立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建立四川警察学院,2011年获批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省属公安院校中第六所升本、第一所开展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一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学校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占地面积452亩,固定资产总值5.6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2.49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场、运动场(馆)129个,与全省公安机关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个,图书馆藏书101.7万册。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学校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占地面积238亩,2019年9月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本专科生5060人,硕士研究生103人;在编教职工493人,其中专任教师306人,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98人,博士106人。围绕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3个一级学科,开设有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禁毒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安全防范工程、法学9个本科专业和警犬技术1个专科专业。学校建有国家级警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公安部重点专业培育点1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7个,其中“涉藏警务教师团队”是全国公安院校中唯一的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7个。整合现有科研平台和团队,建立四川警事科学研究院,启用国家毒品实验室四川分中心。 学校以“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服务公安工作”为办学宗旨,秉承“政治建警、依法治校、从严治学、特色发展”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育警铸魂”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办学目标,坚持公安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和警务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水平重点公安院校。建校70余年来,先后为各级公安机关和政法部门培养输送6万余名毕业生,培训7万余名学员,涌现出1万余名英雄、模范、功臣,被誉为“警察的摇篮、英雄的熔炉、精神的铸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普法先进单位、四川省、公安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东学院
学校介绍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黄海之滨,坐落在英雄的抗美援朝出征地、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距离国境线最近的国门大学,是全国唯一具备沿边、沿海、沿江区位特点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多年以来,学校立足地方、服务辽宁、面向东北、走向全国、对接国际,坚持走“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之路,努力建成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接续百年奋斗,铸就“综合性”发展基石。辽东学院办学发轫于1912年私立安东三育国民高等学校(园艺学校),高等教育始于1948年安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地区有十余所办学历史悠久、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的高等学校,经过不断建设改革发展,于2003年4月合并组建为辽东学院。学校具备农技类、师范类、纺织类、财经类、医护类等传统专业优势,既有农医理工科基础,又有财经师范类底色,目前设有13个有全日制学生的二级学院,设置50个本科专业、19个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获批1个国家一流专业、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21个省级各类优质专业,是辽宁省内唯一承担农村助理全科医生培养项目的院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529人、专任教师96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9%、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5%。拥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千人层次、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学校有临江、金山北苑、金山南苑、经山、五龙背等多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近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2亿元,图书馆藏书近115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 致力地方发展,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聚焦地方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地缘优势与特色,全面推进现代纺织研究院、鸭绿江流域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院、绿色经济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现代特色农业研究院等六个跨学科研究院建设,搭建起人才培养“大平台”。多年来,学校对鸭绿江流域历史、文化、民族、生态保护及国土安全研究,特别是高句丽历史文化、辽东长城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入选中组部精品党课展播、专题宣讲报告获中宣部表彰,构建了文化传承“强载体”。拥有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环境放射性预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蓝莓新品种育种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蓝莓及小浆果种植技术、熊蜂周年繁育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推进了产业的发展;“梳理及成纱质量”关键核心技术、“环保阻燃剂”关键技术和地方特产柞蚕丝生态染整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防静电织物应用于“神七”宇航服伴随宇航员遨游太空,激发了质量提升“新活力”。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强化能力、注重素质,致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既有接近真实工作环境、接近现实生产一线、接近实际操作过程的“三接近”教育教学环节,又有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既有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班,又有行业学院的持续建设,架设起人才成长“立交桥”。办学以来,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20万人。 立足地缘优势,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着力做足“边”的文章、不断释放“海”的潜力、持续激发“江”的活力,繁荣边疆文化,促进国际交流。打造“六馆一路一中心一广场”,即鸭绿江流域博物馆、辽东地区动植物标本馆、丝绸纺织博物馆、会计账簿陈列馆、抗美援朝精神传承馆、校史馆、银杏文化景观路、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和抗美援朝精神广场,深耕地域历史文化,厚植师生家国情怀;充分用好毗邻朝鲜半岛的独特区位优势,做足对韩、对朝、对日国际合作文章,做优与朝鲜国际化合作品牌,在朝鲜建立了全国首所“孔子学院”,近15年来国家汉办选派朝鲜汉语言教师均出自我校,指导朝鲜中学生获全球汉语大赛总冠军;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亚洲、非洲地区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英文授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国际贸易等学士学位课程及汉语言本科课程;坚持扩大开放合作,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6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招收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700余人,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试点。与韩国友好学校开展“2 2”学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技术大学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4 0”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提高文化传承能力和文明交流互鉴水平。 面向未来,辽东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乘着建设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东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好“边疆特色牌”、走好“自强实干路”,秉持“知行并重、致用为本”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精神,承扬“固本安疆、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坚持学术戍边、人才固边、服务兴边,擦亮底色、彰显特色、增添亮色,全面推动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为辽宁乃至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地址: (临江校区)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临江后街116号 (金山校区)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文化路325号 学校网址:www.liaodongu.edu.cn 电子信箱: ldxyyb@163.com 联系电话:0415-3789027 传真:0415-3789030 邮编:118001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伊犁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伊犁师范大学位于“塞外江南”——伊犁,是教育部、江苏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扎根边疆75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7万多名各类人才,据统计,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60%中小学老师均毕业于我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特别是为边疆基础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被誉为“天山脚下人才摇篮 伊犁河畔教育名校”。 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新疆省立伊犁专科学校,1950年,除师范专业外,学校其他专业全部并入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1953年更名为伊犁师范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伊犁师范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伊犁师范大学。 办学定位:按照教育部对我校的发展要求,学校确立了“以师范教育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办学总体定位,明确了建设“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 学科、专业设置:现有18个教学单位,57个本科专业,涉及10个学科门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法学、教育学、化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新闻与传播、法律、旅游管理、教育硕士和体育硕士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49个二级学科(专业领域)。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哈萨克语言)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物理学2个自治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3个自治区重点专业,法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应用物理学、学前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哈萨克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音乐学、广播电视学、环境科学、旅游管理1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幼儿园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经济法学、幼儿园课程、复变函数、近世代数、心理学、中国画技法、物理化学、经济法学、声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0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78人,其中专任教师1050人。教职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8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800人,在读博士115人;高级职称311人、中级职称415人。另有兼职教师290人、“银龄计划教师”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自治区“天山英才”—战略科学家1人,“天山英才”计划—教育教学名师1人、“天山英才”计划—新疆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天山英才”计划—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自治区“天池英才”特聘教授8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教学能手9人;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培养人选6人,天山雪松计划1人,入选天池博士计划10人。2018年以来,共引进“天山学者”高层次人才28人,先后聘任名誉教授9人,特聘教授32人,客座教授52人,外聘教师200余人。学校教师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教学竞赛奖多项。 科学研究:2018年以来,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09项,资助经费10681.7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814项,资助经费9179.54万元,横向项目95项,到校经费1502.23万元。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7项;出版著作20余部;申请专利216项;发表论文4490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691篇;被各级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13件。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获批国家艺术基金1项。 教学科研平台:2023年新增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现在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7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含培育)9个,分别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中心1个、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备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1个、自治区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1个、与伊犁州共建平台1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个,即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伊犁州科研平台3个;校级科研平台24个。有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 学生人数: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25491人,其中本科生23817人,硕士研究生1674名。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079人,成人非学历教育学生3667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总面积85.2公顷(1278亩),教学及辅助用房18.12万平方米,宿舍19.42万平方米,有21个单位直属管理的实验中心,使用面积35521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85亿元,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5712台(套),图书馆纸质图书122.23万册、电子图书44.26万册。电子数据库28个。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秉承“品正学实”的校训,传承“爱国、崇德、勤奋、求实”的校风、“学高身正、敬业树人”的教风、“勤学敏思、尚德弘志”的学风,努力建设成在区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