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成立,是东莞市唯一一所公立高等职业院校。建校以来,学校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发展目标,凝练了“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确立了“服务学生成...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769-23306889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特色(双一流/985/211等)
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
学校排名
118名 校友会高职ⅰ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上海海关学院
学校介绍 上海海关学院是海关总署唯一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海关学校;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1996年4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上海海关学院,成为新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5月,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公共管理以及税务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同年海关管理专业成为世界海关组织picard标准认证专业。2019年,学校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设立上海海关学院临港国际校区,同时获批国际商务、翻译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学校顺利纳入上海市博士授予单位培育建设名单以及上海市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筹备单位名单。 学校现设有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关与公共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海关法律系、海关外语系、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检验检疫技术交流部等八个院(系);设置了海关管理、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海关稽查、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审计学、国际商务、税收学、经济统计学、法学、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2个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翻译硕士4个专业学位点,分属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等学科门类。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对标海关行业需求,围绕人才强校、关校合作、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坚持立地顶天,依特做特,以特促强,走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之路,培养符合海关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的高素质海关管理专业人才以及服务口岸物流和国际商务的外经贸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展海关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学校同时承担海关系统中、高级干部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等任务;并根据世界海关组织(wco)的分工和亚太区域国家和地区的要求,逐步承担该区域海关人员培训任务,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学校以建设海关特色鲜明、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等学府为目标,主动跟进海关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贡献更多力量。 截止至2023年8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8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6.46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1人、硕士学位教师5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为94.48%。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校设有海关管理研究所和海关法、海关风险管理、关税、海关公共关系、报关等研究中心,紧密结合海关改革发展和双边、多边、区域海关国际合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2009年,学校获准设立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公开出版学术期刊《海关与经贸研究》。 学校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占地面积521亩。下设苏州分校,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占地133亩。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和先进的atm校园网,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授课的条件;并建有数码阅览室、视听室、文娱活动综合楼、网球场、游泳馆、体育馆等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始终凸显以“爱国明志、开放博学”为内涵的“大学精神”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准军事化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始终以教学、科研、培训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新乡医学院
学校介绍 新乡医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河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学校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医学博士罗维灵在古城卫辉开办的西医诊所,医学教育肇始于1922年惠民医院护士学校,招收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并由中华护理学会(1923年名为“中华护士会”)颁发文凭。1949年冀鲁豫卫生学校及哈励逊医院迁入,于1950年成立平原省医科学校。学校经历华北第二医士学校、河南省汲县医士学校、新乡专区医学院等发展阶段,1962年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乡医学院;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专家组好评;2016年成为“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20年,学校“免疫与模式动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目前开办有全日制教育、中外合作教育及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具备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教职工13718人(含5所临床学院),各类在校生近2.8万人。拥有附属医院15所,创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4种,其中2种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坚持特色兴校。本科专业设置覆盖医学类所有一级学科(除中医、中药外),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招生人数多年占全省一半以上,撑起河南省高等医学教育半壁江山。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精神疾病生物样本库,精神医学专业连续3年全国排名位居第11名;儿科学为全国首批恢复儿科专业招生的八所高校之一;结核病学学科专业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1,全国第8;医学检验学科专业在2018-2019年度名列全国113所开设本专业高校前10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河南省a类特色学科群1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21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0个,已培养20届硕士研究生。现有本科专业35个,拥有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1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省级20个,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省级44门。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普通本科专业全部列入河南省一本招生。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连续七年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中赛区一等奖。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口腔职业医师考试、护士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获首批国家级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21年获批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先后引进双聘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20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等25人;先后获批省高层次人才、政府特殊津贴、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等94人。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1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22个,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4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连续九年全省排名前9名。近年来,学校及附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各类成果转化及横向合作16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布鲁姆菲尔德学院、意大利都灵大学等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葡萄牙贝拉英特拉大学签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协议;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樊代明院士、戚发轫院士、徐建国院士等专家学者来校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外进修、讲学或开展学术研究,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历代新医人秉承“明德博学,至爱致用”的校训,薪火相传,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逐渐积淀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文明标兵示范校、河南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千秋大业,实干为基;宏伟蓝图,落实为要。今天的新乡医学院,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校“确保高质量建设医科大学、确保高水平实现医科大学”建设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全面综合改革为保障,主动融入“健康中国2030”、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双一流”建设高校,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阔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工程大学
学校介绍 西安工程大学坐落在古城西安的兴庆湖畔、骊山脚下,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学校办学溯源于1912年创办的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发展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为西北纺织工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授权单位,1984年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经济、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 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82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40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650人;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省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个、创新创业基地1个。 学校始终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深入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铸就了“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昌宏、全国大学生创业100强杨楠等,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做强党建品牌,学校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7个、“全省党建标杆院系”4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全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党建“双创”获批数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获评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 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遵循“以工为主,交叉融合,做强纺织、做亮设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凝练“纺织 ”“设计 ”“智能 ”交叉学科方向,大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优势更加彰显,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工商管理等4个学科稳步前进;“工程科学”和“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入选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培育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列为建设学科;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2个学科上榜,设计学进入全国排名前30%。 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专业内涵建设,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6个,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面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7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4项;入选“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100余部,省部级优秀教材40部;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获“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4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3300余项,艺术类竞赛获奖规模位列全国普通高校top10%。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获批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主题案例4项,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入选14项,省部级优秀研究生教材1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3项,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8个,持续推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三大计划”,研究生在全国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奖层次和比例不断提升。 学校汇聚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0余人;获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师德先进集体、师德建设示范团队10余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教学名师12人。入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省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十佳辅导员”等100余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在智能可穿戴、柔性电子材料、隐身与防护、高性能复合材料与多维编织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成效显著。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艺术基金项目14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6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5项。获批“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柔性电子与智能纺织研究院”“汉服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基地;获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入选省秦创原“科学家 工程师”队伍27支,11项科技成果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转化,其中春种基金6项,连年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学校主办有面向国内外发行,并被多个国际权威数据库检索收录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合作举办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培养,举(承)办“中国-伊朗不确定性理论国际会议”“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数字传播论坛”等国际会议30余场,对外合作的规模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史志鉴编纂及史料文物征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西纺记忆、骊山书院等校园文化项目,获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获评陕西省第一批“绿色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获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先后获得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及“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获得省“平安校园”“智慧校园示范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a级评价等多项荣誉。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西安工程大学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深入实施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和“十大工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只争朝夕,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桂林理工大学
学校介绍 桂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源于1956年原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组建的桂林地质学校,历经五改归属、十易校名的发展历程,其中,1978年更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桂林工学院,2009年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曲久辉为学校名誉校长。   历经60余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艺、农8大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厚德笃学、惟实励新”校训,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桂工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围绕服务自然资源行业和工业高质量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学校现有桂林屏风、桂林雁山、南宁安吉、南宁空港四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300余亩。   学校现有二级教学单位19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现有本科专业82个、高职高专专业50个,各类全日制在校生4.5万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23人,博士生导师100余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国家级高层次专家、人才40余人次;广西“八桂学者”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90余人次。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arold kroto为名誉教授,一批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讲座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有7个学科领域、5个本科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和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69门;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2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共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6项,包括: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精品课程4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5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得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30项。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与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最近两届获奖54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参与4项);获得国家级“四新”项目5项。近年来,承担省级教育科研、教学改革项目300多项。教师主编、出版教材250多本。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4本,自治区级获奖教材6本,21世纪系列教材22本,其它优秀、规划教材51本。获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7项,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6项。   学校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社会高度认可。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表彰。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入选第一批“国创导师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评“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规范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第六届到第十四届总分连续九届位居广西高校第一,在数学建模、英语竞赛、地质技能、结构设计、电子设计、广告设计等各类竞赛中成绩卓著,获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80余项。学校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救人英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校教学科研条件良好。现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西政府院士工作站2个,广西重点学科24个(其中5个为优势特色学科),广西一流学科5个,广西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6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2个,广西科技智库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学校被认定为“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700余项,其中包括“973”前期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70余项。2018年以来,年度科研总经费保持在2亿元以上。   学校早在1987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4项。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00余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桂林理工大学学报》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广西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50余所高校签订了留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协议,共派出到国外访学、留学的学生2000多名;由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设在学校的fga考点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各考点第一,被国际珠宝界传为佳话。累计接收了各类留学生6600余名,留学生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的平均通过率达95%以上,成功举办了在华吉尔吉斯留学生文化节、“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发展校长论坛。   如今,学校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连续获得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和自治区文明单位、绿色大学、和谐校园、安全文明校园等称号。   立足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锐意进取、担当实干,为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汉大学
学校介绍 江汉炳灵,世载其英;代生贤哲,汉黉独秀。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校基础上合并组建新江汉大学。2002年6月,学校整体搬迁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036亩,校舍建筑面积75.4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是学习、研究、实践、生活的优良场所。 2010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谢先启院士,成为第一家拥有全职院士的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开设7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6门。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省研究生工作站9个。学校拥有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省重点学科(含培育)5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先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推动工程爆破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69人,其中正高191人,副高500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4%。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另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20人、省级人才计划人选43人,形成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等称号。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水平显著增强。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拥有湖北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4个。近五年,学校获得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300余项,其中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1项,以课题承担单位承接国家科技重点计划项目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项。学校先后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35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5项。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优秀本科学生进入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办学效益显著,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人,大批优秀校友成为岗位骨干、行业翘楚,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拼搏进取,诠释着“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江大校训精神。近五年,学校有70余项成果实施转化和推广应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其中“柔性显示基板材料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打破柔性显示基板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品种鉴定新技术——多核苷酸多态性(mnp)标记方法破解多项生物dna鉴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学校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获得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资质,制定国家首个支撑《种子法》中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行业标准,承接“国家授权水稻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构建”国家重大项目;依托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承接国家、省、市多项重点项目,制定中国爆破协会团体标准3个。武汉研究院作为高端智库,为地方提供一大批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方案。武汉车谷江大女子足球俱乐部是全国唯一征战女超联赛的学生军,问鼎足协杯冠军,实现赛季“双冠王”、联赛“三连冠”。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刘建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朱国超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校友夏思思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成为武汉市首个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类重点引智项目的市属单位,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13项,外籍专家萨拉·普拉托荣获202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65个高校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近百余名教学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校龙舟队参加乌干达龙舟赛连续3年获总冠军。学校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英、法、日、韩等国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和交换生项目,每年派学生赴国(境)外参加学习交流,现有在籍留学生280余人。建成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着力为武汉、为湖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一定国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城市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理工大学
学校介绍 一、办学历史 沈阳理工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我军为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兵工专门人才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本科军工高等学校,是共和国“兵工七子”之一,曾用名东北军工专门学校、沈阳工业学院等,先后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工部、中央兵工总局、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等,1999年划归辽宁省管理,2004年更为现名。 二、总体情况 学校位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南岸,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学校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并管理,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工信部首批“数字智能—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队。70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6万余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78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8人,含聘任到高级职称专任教师811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76人;有双聘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5人;省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人选、省学术头雁、省“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等131人;获批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团队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7个。 四、学科建设 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文、法、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有16个学院(部),49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5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特色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学科。 五、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851人,其中本科生153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530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21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现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辽宁省、兵器行业优秀教材14部;获批辽宁省汽车工程产业学院1个;近5年获省部级本科教学成果奖36项;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5个;学生获国家奖93项、发表论文1998篇、授权专利565项。本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六、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校针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强化特色,凝练主攻方向,加强人才和团队建设,做强、做大优势领域,科研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科研工作实现快速发展,师均年科研经费突破10万元,千万以上重大科研项目相继涌现。“十三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0项,授权专利638项,专利转化39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34篇,获批及滚动支持省级创新团队2个、创新平台3个。与东北科技大市场签署工作站合作协议,与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签署共建协议,成为省内首批“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参加并获批的辽宁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1家。建有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兵器博物馆等国家级平台,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现代兵器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七、办学特色 学校国防特色鲜明,科研生产资质齐全,是辽宁省兵工学会理事长单位,辽宁军民融合(兵工)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b8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会员单位,校办军工企业国防资质齐全,曾被总装备部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突出贡献奖,东北唯一的兵器博物馆是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放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对外交流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兴校”战略,不断发挥对俄合作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芬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沈阳理工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获批教育部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专业学生。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教育部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波兰、法国等国家的大学分别开展了4 0、2 2、3 1等中外校际交流项目。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等俄罗斯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中俄联合培养2 2项目,培养了大批“专业 俄语”的复合型国际人才。2012年我校成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赴俄罗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公派留学项目优先选拔院校。累计培养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来华留学生。学校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国家级普希金俄语中心。 九、办学目标 新时期,学校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治校、质量固校”五大发展方略,践行“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秉承“弘志励学,德才并蓄”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徽建筑大学
学校介绍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学校设有13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艺、文、法、经七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生18600余人,研究生2400余人。专任教师1247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1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8人),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768人。拥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6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地方性领军人才45人,享受国务院、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13人。学校现有1个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安徽省高峰学科,2个高峰培育学科,工程学学科、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3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4个省部级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2个安徽省高校智库。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84.6万册,拥有电子期刊累计23.25万册,学位论文1007.3万册。学校紧紧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练科研方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智慧城市、城市管理、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30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47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并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44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9项,省级产业学院6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通过专业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新工科项目5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国家首批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连续多年考研录取率超过25%,2021-2023,连续三年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单位表彰。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3800余项。学校对外交流不断拓展,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韩国以及台湾地区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学术科研合作,举办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创新领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地址: 紫云路校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紫云路292号 邮编:230601 金寨路校区: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856号 邮编:230022 电话:0551—63828012 传真:0551—63517457 网址:www.ahjzu.edu.cn 邮箱:ajd@ahjzu.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65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同年合并了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过程中,先后有湖南城市建设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并入。学校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创办的株洲市师范学校。 学校以包装教育为特色,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 1995年学校作为首批试点的院校,率先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09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收资格,2010年以优秀成绩通过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2013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3年底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生权,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22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853.7亩。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55430.29平方米,馆藏图书284.84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3亿元,数字终端8297台。学校拥有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建有标准的塑胶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及满足体育教学需要的各类运动场地。 学校有22个教学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建立了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农、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56个二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5个学位授权领域;8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9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有全日制学生31464人,其中,研究生3142人。有教职员工2820人,专任教师1835人,其中教授220人、副教授441人,研究生导师552人;“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芙蓉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3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5人,20人进入省“121人才工程”,湖湘青年英才6人,获得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湖南省优秀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7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81人,9人进入省学科带头人行列,27位教师获得二级教授岗位聘用资格,聘有两院院士3人。 学校拥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设计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生物质纤维功能材料”等9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等4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与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株洲市霞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建筑墙体节能新材料”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建设了“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近几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0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3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514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823篇;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1项、重点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77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3项,专利977项。学校牵头主持承担的“特殊室内环境净化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10年省科技厅第三批重大科技专项。“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获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立项资助。 学校在广东省建立了东莞包装学院,作为学校在沿海地区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服务窗口;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对全国近百个城市的调查,完成了中国低碳城市排名这一重大科研项目,从2011年开始每年对外联合发布《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并组织11个项目负责人与株洲市有关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株洲中车时代集团及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区域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还承办了“2010北京国际包装博览会·中国包装教育展”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目前,学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阿克伦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林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应用科技大学,韩国水原大学,日本圣泉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坦桑尼亚尼尔森·曼德拉非洲科技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国外境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以“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为校训,以“明德、精业、求实、创新”为校风,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包装现代化”的办学导向,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6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1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涌现出了刘镇武、周伯华等一大批杰出的校友代表。近5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学校正奋进在建设工业科学融合创新、包装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征途上!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绍兴文理学院
学校介绍 绍兴文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全日制综合性高等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学校的办学历史起源于1909年创办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先生曾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96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等合并建立绍兴文理学院。2000年绍兴卫生学校、上虞师范学校、绍兴市城乡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并入。2005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12月被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本部(风则江、南山)、兰亭、上虞等校区,占地面积2238.78亩,总建筑面积74.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9.72万册,电子图书约136.54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301.17万册,数据库52个。设有15个二级学院。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万余人。另有独立学院(元培学院)和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7个,涵盖九大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2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省级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2个。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学校是“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二批示范点项目学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浙江省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浙江省重点建设教师培养基地”“浙江省首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浙江省高校外国留学生书法教育基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基地”“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浙江省首批省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浙江省级众创空间”。“风则江大讲堂”、毕业生“爱心承诺”“卓越奖学金”评选是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书院制改革和文明寝室建设两次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优秀成果、创新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学科竞赛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总成绩排名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近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毕业一年后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拥有硕士学位点17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9个;省一流学科(b类)6个;工程学、化学、环境科学/生态、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书法基地,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浙江技术转移中心,主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曾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近五年,学校教师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68项。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58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57%。拥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浙江省顶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学术终身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2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36人。有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合作)1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8人。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开展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27个国家(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共有来自34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专业课程。拥有教育部批准与西班牙布尔戈斯大学联合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一项。此外,在四大洲10个国家设立11个海外“兰亭书法学堂”。 当前,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持“崇尚学术、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修德求真”的校训,坚持质量为重、人才为本、特色为上、协同为要的发展方针,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和应用型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优化治理结构,培育办学特色,拓展校园空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努力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厦门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的前身鹭江职业大学,1981年10月15日与厦门经济特区同年同月同日诞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100所)。2017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6所)。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2022年获批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现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峡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8个院、部。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艺术学理论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电子信息、艺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会计、体育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6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含研究生、留学生);截至2023年2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近12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6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为95%,拥有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闽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   学校确立了“优势的工科、特色的文科、扎实的理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类、城乡建设与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8个专业群。现有机械工程省级高原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正在建设省一流应用型高校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土木水利(培育)三大主干学科及支撑学科。近两年,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均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新突破。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学校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留厦就业率近60%。   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自2017年以来,已获各类学生竞赛奖项5300余项,国家级奖项近2600项,学生获奖人次达万余,连续三年全省名列前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2021年、2022分别发布的2015-2019年、2016-2020年、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我校均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名。在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及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世界大学生健美操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设计、结构设计、物流设计、机器人、英语竞赛等国家级重点大赛中获冠军、金奖或一等奖310余项。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现有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特色专业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1个,省级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级5个、省级6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3门,省级94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3个,省级5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2个;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5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9项;国家级教材4部,省级教材3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4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81项,省级455个;被评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院校。2009年以来,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5项。7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住建部专业评估,通过认证数量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开展“温情三部曲”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了以“星级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周末文化集市”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学生带进舞台中央,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素质养成平台上的主角,积极建设线上线下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进一步深化亲情教育,完善阳光健康人格。   学校现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级新型智库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6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研究创新团队6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27个。201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近3000项,横向项目近2500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6个亿。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近1000件,发表高水平论文2300余篇。   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在厦高校中率先启动实施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和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与abb、厦门翔业集团、厦门轨道集团、盈趣科技、冠捷科技等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山海协作”,与龙岩市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设立了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驻地服务机构,为闽西南地区的科技企业、产业管理部门和工业园区提供科技服务;打造了全国首个高校红色孵化器——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与中国航天集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冠捷显示器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多项项目获得工信部立项,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共与60多所国际优质大学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中外人才联合培养,与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等国高校共建“金砖经济研究中心”“金砖新能源研究院”“工业物联网研究院”等多个科研院所,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基地建设,成功入选为“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联盟单位”“金砖示范单位”。实施高端外专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请计划,招收侨生、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际生到校学习。在闽台合作上先行先试,与30多所台湾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创新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海峡商贸学院”,与逢甲大学等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宸鸿科技集团开启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与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获批为 “厦台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示范校”。   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五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等。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成绩、综合改革、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根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我校综合排名居于全国第277位,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排名第128位,在省内上榜院校中排名第7位。根据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我校11个应用型专业全国排名均为第1名,位列2022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全国理工类院校第16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