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赣东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抚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的江西抚州,前身为2002年创建的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其综合实力排名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百强。...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794-8258122,0794-8258125,0794-825812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61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衡水学院
学校介绍 衡水学院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是一所省市共建、市管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完整的办学历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使命任务,秉承弘扬“守正出新”的校训精神,正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学脉悠长,百年育人。前身为1923年创建的直隶省立第六师范,历经省立冀县师范、衡水师范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衡水学院。百年来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师范到多科、多科到应用、外延到内涵的跨越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列为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确立为河北省应用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环境优雅,文明校园。现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479亩。新建的滨湖校区是一座生态和谐、开放融合、绿色智慧的大学园区,已经部分投用。固定资产总值8.7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7.3万册、纸质期刊721种、电子图书333.7万册、电子期刊17910种、中外文献数据库15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462人,成人函授生3625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荣膺全国文明单位、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师资雄厚,特色立校。现有教职工1432名,其中专任教师975名。高级职称教师513名,硕士、博士学位教师989人,具有硕导、博导资格3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25人。获评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中青年社科专家、及省市级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142人次。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大力推动高水平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色立校之路。 学科完整,多元发展。设有14个二级院(系),4个公共教学部,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有64个本科专业,构建起5大专业集群,涵盖文、理、工、法、农、教育、经济、管理、艺术等9个学科门类。建有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2门省级课程建设项目,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士学位评估通过率100%。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交叉学科及学科群为补充专业群,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应用转型,服务社会。实施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动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与139家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建有34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9个专家服务团队,全方位服务地域研究、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地方立法、园林设计、节会赛事、志愿服务、智慧城市等。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40个,打造创新人才资源高地,助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内引外联,国际合作。坚持质量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国际化合作办学。先后与韩、美、日、意、泰及马来西亚等国28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大力开展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交流。与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合作创办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等,填补河北省相关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空白,实现了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利用,有效提升办学水平。 科研强校,产教融合。学校为院士合作重点单位、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长单位。建有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湿地生态保护、城乡社会治理、自然资源科普等13个省级学术科研平台,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9个校级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在特色产业发展、地方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近三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课题119项,市厅级科研课题727项,发表学术论文2018篇。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办大学,服务社会谋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办学成果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宣传报道。学生在各种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金夺银屡创佳绩,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首批“冰雪惠民计划”支持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以及河北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年文明号、劳动教育试点单位、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北省文明校园、河北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贵州省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高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2011年获批成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院校。2014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为教育部20所转型发展案例院校之一,同时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及 “贵州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2016年入选全国100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支持学校。2017年学校“高水平、有特色”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获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入选教育部19所“ai 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2020年获批贵州省第七批人才基地、第十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21年获批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成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 学校占地1415亩,校舍总面积48.69万㎡,校园环境优雅,宁静美丽,集实用性、多功能性、民族性与现代化特色于一体;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080余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文献总量142.5万册,电子图书387.6万册。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主,稳步发展非师范教育;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形成了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技术、社会工作;省级一流专业10个: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小学教育、软件工程、美术学、物理学、地理科学、音乐学、农林经济管理;现有“数学”“汉语言文学”两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学科和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化学、英语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1个省级重点及重点支持学科。开设的55个本科专业隶属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15个教育硕士招生专业方向(领域),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万名。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550余人,硕士生导师170余人,硕士博士教师比例达80%以上。建有国家级、省级、厅级各类教学、科研、工程中心平台42个及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基地。 学校本科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少数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只在贵州省招生。对平行志愿第一次投档被我校录取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入学后学校给予奖学金。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意大利佛罗伦萨自由美术学院合作举办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实行“3 1”培养模式,2023年开始“产品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为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我省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我校继续实施“卓越乡村教师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省决策部署,2022年起我校负责本校及安顺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铜仁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预科教育,办学地点为我校独山校区(贵州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积极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交流、专业共建、中外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有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大学、贵州大学等对口帮扶学校;与东南亚高校实施“千人海外留学”计划。每年选派30名学生到广州大学、贵州大学交流学习,2023年起还将选派10-50人到华中师大、南宁师大、常州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近年来,学校培养了来自美国、韩国、泰国等国家100余名留学生,派出200余名学生赴泰国、英国、韩国、台湾、香港进行交流学习。近五年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4%以上,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8%以上。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民族学院
学校介绍 四川民族学院是国家布局在康巴地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四川甘孜)唯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和泸定县(一校、两地、三区)。始建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从一开始,四川民族学院就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承载着康巴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希望。 四川民族学院依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坐落在蜀山之王贡嘎山下,西靠世界情歌故里康定,东望高耸入云的二郎山,毗邻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北接旖旎动人的丹巴美人谷和人间仙境甲居藏寨,共和国最美景观大道318线从校园旁边迤逦而过,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从这里不舍昼夜奔流入海。闻莺起舞,枕涛入眠,白云诗意,书海蓝天。学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是省级“园林式校园”。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位为中国推向世界旅游市场的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这里不仅孕育了传唱千古、名扬四海的“宇宙歌曲”《康定情歌》,还创造了被称为“东方伊利亚特”的《岭•格萨尔史诗》。 四川民族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立足康巴地区,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始终秉承“团结、奋进、重道、精业”的校训精神,始终保持“边远不边缘”“落后不落伍”“缺氧不缺志”和“稳中能求进”的奋斗精神,砥砺前行。已为社会输送人才60000人,藏汉双语人才6000人,其中3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3500人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为各民族人民服务。民院学子已成为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学校已成为稳藏建藏、安康兴康的重要教育基地。 40年栉风沐雨,40年披肝沥胆,40年薪火相传。四川民族学院从建校之初满目荒凉的半截河坝发展到已开展普通本科教育15年的今天,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33个本科专业和民族预科教育。在校学生15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000人。2023年7月以来,泸定校区已入住3000名师生员工。建有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门省级一流课程,建有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四川省涉藏地区特色科普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2个州级特色研究中心及科普基地,形成了研究民族地区的优势与特色。 过去的40年是历久弥新的40年,是峥嵘铿锵的40年,是育人铸魂的40年!40年艰难创业造就了四川民族学院今天的一切,这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是我们为之奋勇拼搏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提振信心扬帆新时代”的坚实底气。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一代又一代的民院人不懈奋斗和努力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民院人扎根康巴高原、坚守初心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民院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 四川民族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涉藏地区,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城乡融合发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教育甘孜、数字甘孜、生态甘孜”要求,锚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以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就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保山学院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保山学院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永昌师范学堂”,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保山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13年学校通过审核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两所“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之一,2015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十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学校”之一,2017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六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经国务院侨办批准为云南省两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18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获评云南省文明校园,2021年学校进入云南省2021-2023年创建全国高校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候选名单,2021年学校获批云南省硕士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2022年获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学校扎根保山,立足云南,服务边疆,辐射南亚东南亚;秉承“厚德、励学、敬业、笃行”的校训,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40多年的拼搏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建好家乡、守好边疆”的合格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努力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十四五” 建设时期,学校将按照“一个目标三步走、五张名片八行动、四方多校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不断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2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力争把学校建设成祖国西南边陲最好国门大学、高黎贡山脚下最美高等学府、校地融合发展最优示范院校。 基本情况:目前,学校有建筑面积261267.36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244.22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6748.03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513.42万元;馆藏纸质资源111.2万册,电子图书85.43万册,电子期刊2495.81种。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史、理、工、农、法、管理、教育、艺术9个学科门类,招收来自全国6个省(市、自治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全日制在校生12073人。现有教职工697人,其中专任教师648人(含外返聘),博士99人(含在读),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85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45%。 教学建设:学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现有省级应用本科转型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云南省综合专业评价c级专业24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岭教学名师” 3人,“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3个,“兴保人才奖” 1人。担任外校博士、硕士生导师30多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3个。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基地176个。近年来,共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2项。现有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c类专业29个,1个国家级、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 学科建设: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力地支撑、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现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14个,校级科研平台6个。学校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保山分院”,加盟“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理事单位。2009年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艺术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61项,地厅级项目318项,横向项目45项,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项目18项,总经费达382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07部,主编教材48部,发表学术论文4474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438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22年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对外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大“国门大学”建设力度,树立“大华文教育”理念,注重校校、校企、校政及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与韩国明知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以及印度、孟加拉、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我国台湾地区多所大学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打造国际学术和区域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开展了“中缅文化周”“滇台高校学术文化交流周”等品牌活动。与缅甸珠宝总商家协会在缅甸密支那建立“中缅珠宝人才培训基地”,为缅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为缅甸北部地区培养华文教育师资600余人次,承办和协办“中华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多期,接待营员数百人。 培养质量: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连获省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奖、基层就业先进集体奖,已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本科生升学比例逐年升高,85%的学生扎根边疆、服务基层,根据第三方调研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96%。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先后获批“云科保山珠宝产业众创空间”(国家级备案)、“云科保山学院文创科技众创空间”“三秋树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及众创空间。 社会声誉: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先后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优秀成果奖”“云南省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学习杨善洲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2018年获云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6年获保山市“文明单位”,2017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推荐参加50所“全国创新创业宣传总结高校”评选;2018年获“云南省文明校园”称号,2021年通过省级文明校园复查,并成为云南省推荐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候选单位。学校党委坚持“政治为先、创新优先、实干当先、业绩争先、纪律在先”的“五先”导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五环同心、协同育人”的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目前学校有3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1个基层党组织获选不同称号的省级示范党组织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特色发展: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2021年,与保山市委市政府、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挂牌成立“永子围棋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高黎贡山研究院、中小学教师发展学院、两山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特色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加快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和汇聚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定位: (一)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综合院校。 (二)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 (三)服务面向定位:扎根保山,立足云南,服务边疆。 (四)学科专业定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特色为导向,巩固提升文、理、教育、艺术学科,积极发展工、管、法、农学科,形成需求驱动、动态优化的学科专业布局。 (五)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六)发展目标定位:到202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是司法部直属唯一全日制普通高等警察院校,肩负着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特别是监狱、戒毒和社区矫正机关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任,被誉为我国“司法警官的摇篮”。学校地处河北省保定市,毗邻雄安新区,始建于1956年,原名公安部劳改工作干部学校,1983年划归司法部管理,1985年成立中央劳改劳教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更名为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1999年开始申办普通高校,2002年正式建成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作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最高学府和刑事司法领军院校,学校建成了司法行政系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和高级警官培训基地、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创新基地,为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培训服务、理论服务。 长期以来,学校积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职能,提高办学水平,2012年8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2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试点单位,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2年11月中央编委批复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加挂国家律师学院牌子,承担律师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等职能。2014年11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15年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16人,专任教师38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资格93人,副高级职称资格1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为深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设有监狱学学院、法学院、矫正教育系、信息管理系、警察管理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研部、警察体育教研部、研究生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罪犯改造理论研究中心、戒毒与康复研究中心、社区矫正研究中心等13个研究机构。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建有全国唯一的监狱戒毒文献信息中心、律师文献信息中心,拥有现代矫正技术司法部重点实验室和戒毒康复技术实验室、司法信息安全实验室等16个现代化实验室,在全国司法行政机关遴选建立了30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学校以监狱学为优势,构建了法学、管理学、工学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监狱学已建成司法部重点学科,矫正教育学被批准为司法部重点建设学科,刑法学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学科。目前开设监狱学、法学、侦查学(狱内侦查方向)、行政管理(警察管理方向)、司法警察学、禁毒学(戒毒方向)、数据警务技术等15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监狱学、行政管理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监狱学、侦查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狱内侦查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罪犯教育学”“法理学”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校坚持政治建校、警校姓党,实行严格警务化管理,形成了“坚持政治育人,强化职业素养,注重实践能力,发挥行业优势”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等司法警官教育之路。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工作的意见》,不断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规范便捷机制,绝大多数毕业生被录用为司法行政机关和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公务员,毕业生遍布全国近700所监狱、360多个戒毒所,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和广泛好评。 学校按照司法部统一部署,积极承担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高级警官、业务骨干和高端律师培训任务,年均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为司法行政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学校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围绕监管改造、戒毒康复、社区矫正等司法行政领域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理论研究,先后申请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70多项,出版专著350多部,为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乌克兰、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同类院校和矫正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惩教署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与美国马里兰大学、俄罗斯刑罚执行局、瑞士刑罚执行局联合举办“中美刑事司法新发展”“中俄刑罚执行现实与未来”“中瑞监狱管理”等大型国际研讨会,经常性选派专家学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进修访学,广泛宣传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和罪犯矫正经验,不断扩大学校国际影响。 当前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学校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行业引领的中央司法警官大学,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坐落在“中共创建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前身是建于1984年的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阳泉煤炭专科学校;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学院是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院校,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单位,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教育部校企合作委员会授予的“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62人。校园占地面积78.42万平方米(1176.26亩),建筑面积32.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9.3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27.86万元。设有矿业工程系、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与控制工程系、大数据与智能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科学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与竞训部、继续教育部、工程训练中心、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等16个教学业务部门。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突出协同融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03人,其中专任教师63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44人、高级职称教师16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53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三晋英才”7名,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5名,山西省教学名师7名。 学院坚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突出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的核心定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关键,以质量监控为保证,以条件保障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途径,构建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开设本科专业34个,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优势专业2个。获批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育人协同中心1个。 学院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聚焦“六新”突破,坚持产教融合培师、产学结合育人、校企合作保障,不断完善“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华阳集团、晋能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65个。与华阳集团共建校内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与晋能集团华鑫电气公司共建校内教学实习工厂;与北京中关村智酷公司共建山工智泉双创学院;与华阳集团等13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国电信等12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建有各类实验室135个,获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西省联合实验室1个,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升本以来,学院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4项,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1项,省级项目271项,其中山西省基础研究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及绿色发展基金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95篇,sci、ei收录77篇;授权专利316项;出版著作108部,教材69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2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秉承“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以“太行精神”培根铸魂,以“工匠精神”启智润心,形成了“涅石传承、匠心筑梦”的办学特色。坚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坚持obe教育理念,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位于全省本科高校前列。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项目负责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全国老区妇女创新创业标兵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 学院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高等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高等院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高等学校“文明标兵单位”,山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山西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阳泉市“省校合作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以来,学院获评中国双创典型示范高校,山西省首批省级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山西省省级众创空间,机器人科普基地,中国煤炭学会认定煤炭行业科普教育基地。 面向未来,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加快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学院路1号 电话:0353-5661122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西安体育学院创办于1954年,原名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含光、鄠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目前在校本科生8565人,硕士研究生1344人。学校设有9个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新闻与传媒学院、足球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历教育覆盖全面,综合立体。此外,学校还设有2个共建学院(学校):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 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体育学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2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医、艺7个学科门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等7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体育新闻摄影》课程入围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体操》等16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同29个国家和地区63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出6万余名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797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1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5人;陕西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6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专家2名,国家体育总局双百教练员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巾帼标兵1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等7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新闻、语音、计算机等多个实验、实训室以及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法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运动健康研究中心、体育智能装备关键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体育产业研发中心、陕西省全民健身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83万余册。 西安体育学院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实施“123510”发展路径,秉承“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坚持“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追赶超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斗志昂扬,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池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广西省宜山师范学校,历经广西宜山专区师范学校、柳州师专、广西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学校等办学阶段,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宜山师范学校为基础上建立河池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5月经中共河池地委批准复办宜山师范学校(后更名为宜州民族师范学校),199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州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河池学院。2011年12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学校获批为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1月,学校获批成为自治区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经过70多年办学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初具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 学校坚持“扎根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强化应用,开放合作,突出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秉持“修德、弘毅、勤业、致远”的校训,弘扬“忠诚执著 求真朴实”的学校精神,不断深化“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主动服务桂西北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十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桂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现有龙江、金山湖(新校区在建)2个校区组成。校园占地面积3600亩(含规划用地1500亩),龙江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为36.78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857人,其中专任教师671人,高级职称228人,包含正高、副高职称。硕士以上学位57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5人。外聘教师151人。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16000人,并逐年扩招办学规模,生源分别来自广西、山东、四川、海南、江西、福建等全国19个省,并招收10多个国家留学生。 学校学科门类丰富,专业特色鲜明。学校文理并重,规划“兴工、厚文、强师、拓新”的学科专业发展布局。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辅单位,50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还有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小学教育、等9个专业是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族学、生物化工是广西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是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人才创作培养基地、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基地是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有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等多个优势学科专业平台。学校被授予广西专业硕士学位点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全面重点推进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3个学科申报硕士学位点授予,力争2026年具备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十四五规划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硕士单位立项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为引领,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市厅级项目60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达2653多万元,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76项。立足地方,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之路,创建了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包括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等。依托河池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刘三姐故乡的“五乡”丰富自然物质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创建了“五院一中心”平台,包括广西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长寿养生旅游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刘三姐艺术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建广西河池国情调研基地。 学校深化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校企校行合作平台,实施了卓越写作人才、卓越教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近五年来,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校师生编排导演的民族舞蹈连续3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特别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多次巡演区内各地,获得社会好评。学校在70年的办学过程中,传承并发扬了写作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先后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广西各地的高素质应用型写作人才,涌现出了东西、凡一平等知名作家和一批文学新秀,被誉为“河池学院文学现象。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大放光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板鞋等多次荣获全国全区赛事一等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荣获金牌和一等奖共34次枚。学校共有南楼丹霞等46个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引起多家重要媒体的关注。 学校积极建设和谐文明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级“绿色大学”“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努力在2021—2025年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凸显的区域知名地方应用型大学,2026—2035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显著的国内知名区域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普洱学院
学校介绍   普洱学院位于“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14个世居民族聚居,被誉为“世界茶源 中国咖啡之都”的普洱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2022年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400余人。   办学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一个跨越”和“三个定位”需求,坚持立足普洱、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明确地方性、区域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2156亩,建筑面积26.28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5.24亿元,教学科研仪设备值1.04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4.1万册,数字资源23.5万册。建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27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91个,其中省级实验实训平台3个;有院士工作站2个,科研智库平台18个。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全面提升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学分制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建校45年来,共向社会输送了近62000余名专业人才,仅普洱市在职在编教师中就有普洱学院毕业生3800余人,学校被列为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   师资队伍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双提升。现有在岗教师70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13人,博士教师29人,在读博士教师33人;聘请刘仲华院士为学院名誉院长,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以及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称号教师30余人次;认证“双师双能型”教师186名。   学科专业 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4个二级学院,共开设42个本科专业,园林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建设专业,美术学、历史学等24个专业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c等次,烹饪与营养教育等5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茶学专业被评为省级新兴专业,智慧农业被列为省级新兴学科培育点。   科学研究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获批老挝研究中心国家级平台1个,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地厅级科研平台10个,高端智库平台3个;获批省级创新团队2个,地厅级科研团队16个。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共计69项;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近100部,申请专利100余件,获省部级奖励10项。   服务地方 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派出驻村工作队员95人,定点帮扶挂钩点顺利脱贫摘帽,扶贫工作省级考评连续5年为好等次,2人获评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与普洱市政府共建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绿色经济论坛,开展绿色经济发展课题研究,全力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建立那柯里·绝版木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广普及农民版画,开展校园啦啦操项目,成功带动普洱市中小学啦啦操推广。   开放办学 坚持重点面向澜湄流域开放办学,持续巩固与老挝、缅甸、泰国等高校合作关系,拓展与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学术交流合作。现有留学生238人,累计招收留学生800余人,其中老挝留学生人数居全国前列,近三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位居全国第50位、全省第2位。建立东盟学院,开办老挝语、缅甸语、泰语等非通用语专业。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高校合作,采用联合模式培养英泰、英老复语型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近千人。2022年底,学校联合东软集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中国第一个“一带一路”国际数字产业学院。主办首届澜湄教育合作论坛,成功举办两届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在国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   就业创业 与普洱市政府合作共建普洱市创业公共实训基地。2018年基地建成以来,累计入驻企业253户,产值4.6亿元,基地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并获4项省级认证。共开展创新创业培训2万余人次,做到了在校生全覆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以上立项191项,省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奖20余项,获评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近六年留普洱就业约6000人,到新疆、西藏就业超230人,应征入伍518人,就业工作连续四年获云南省就业创业工作责任制考核一等奖,2022届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为97.66%。   文化传承 立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办学、少数民族师生占比高的实际,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和育人全过程,学校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先后成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形成了较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研和服务平台。对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元素进行传承创新,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普洱绝版木刻”艺术流派,绝版木刻已成为普洱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融合普洱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啦啦操获国际级比赛冠军8项、亚军2项,国家级比赛13项冠军、亚军2项,省级比赛冠军近百项,学校获“国家啦啦操集训队”共建单位称号。   未来规划 未来5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地方性、区域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北方学院
学校介绍 河北北方学院地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地之一张家口市。集长城草原之灵蕴,得张垣文化之精髓,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河北省西北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院校。 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9月由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和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张家口医学院的前身是1945年建立的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1982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0年;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23年。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西校区、东校区、南校区和北校区四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4.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具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先进的校园网络、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学科基础实验室。图书馆纸质藏书208万余册。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和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296个。其中,附属第一医院是冀、晋、蒙交汇处,规模最大、科系最全、设备先进、诊疗水平高,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级爱婴医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5242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在职人员156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9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124人;校内外硕士生导师1205人。教职工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河北省高端人才、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青年科技标兵、国家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委员及省优秀(模范)教师。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留学生290人。设有医学部、18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分别是基础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中医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公共体育部。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和农学学科为优势,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现有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农业、中医、教育、兽医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药理学、医学信息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经济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4个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骨外科学1个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呼吸与危重症1个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骨科、妇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胸外科、小儿外科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口腔科、老年病科、麻醉科、普通外科、医学影像科5个省级临床重点培育专科。 学校设置76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中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为传统优势本科专业,拥有30余年本科办学历史;药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为华北地区高校首开和特色专业;农学等4个专业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中医学、农学、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前教育等1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等2个专业为河北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学校有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名;病理生理学、实验诊断学、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外科学和动物生理学等5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为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组织学与胚胎学等15门课程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门课程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有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匠心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学校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现有省级研发平台6个,分别为:河北省神经药理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检测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口蘑栽培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马铃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光伏导电膜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基地5个、分别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重点联系智库——首都两区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研究智库、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首都两区建设研究基地、河北省科协智库研究基地——河北省科协智库首都“两区”绿色发展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级科普基地3个,分别为:河北省中医药科普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北方学院首都两区建设科研教育基地、河北北方学院智能技术科普示范基地,1个河北省生态农业星创空间。 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教育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与俄罗斯、英国、芬兰、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我校兼职或客座教授。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留学生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南非、尼日利亚、加纳等10个国家的学生在校学习医学。学校于2010年加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启动“1 2 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41所州立大学在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陆续启动“中芬人才培养项目”、“中俄政府奖学金项目”等国际交流项目,持续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赴国外研修和学习。 学校主办并公开出版发行《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神经药理学报》及《河北北方学院报》。 自建校以来,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他们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优秀代表,有的成为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的成为国内外大学的知名教授或某个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薪火传承建伟业,继往开来谱华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锐意改革、砥砺奋进,为建成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