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普洱学院位于“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14个世居民族聚居,被誉为“世界茶源 中国咖啡之都”的普洱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2022年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879-230119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64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是司法部直属唯一全日制普通高等警察院校,肩负着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特别是监狱、戒毒和社区矫正机关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任,被誉为我国“司法警官的摇篮”。学校地处河北省保定市,毗邻雄安新区,始建于1956年,原名公安部劳改工作干部学校,1983年划归司法部管理,1985年成立中央劳改劳教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更名为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1999年开始申办普通高校,2002年正式建成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作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最高学府和刑事司法领军院校,学校建成了司法行政系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和高级警官培训基地、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创新基地,为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培训服务、理论服务。 长期以来,学校积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职能,提高办学水平,2012年8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2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试点单位,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2年11月中央编委批复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加挂国家律师学院牌子,承担律师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等职能。2014年11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15年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16人,专任教师38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资格93人,副高级职称资格1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为深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设有监狱学学院、法学院、矫正教育系、信息管理系、警察管理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研部、警察体育教研部、研究生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罪犯改造理论研究中心、戒毒与康复研究中心、社区矫正研究中心等13个研究机构。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建有全国唯一的监狱戒毒文献信息中心、律师文献信息中心,拥有现代矫正技术司法部重点实验室和戒毒康复技术实验室、司法信息安全实验室等16个现代化实验室,在全国司法行政机关遴选建立了30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学校以监狱学为优势,构建了法学、管理学、工学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监狱学已建成司法部重点学科,矫正教育学被批准为司法部重点建设学科,刑法学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学科。目前开设监狱学、法学、侦查学(狱内侦查方向)、行政管理(警察管理方向)、司法警察学、禁毒学(戒毒方向)、数据警务技术等15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监狱学、行政管理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监狱学、侦查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狱内侦查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罪犯教育学”“法理学”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校坚持政治建校、警校姓党,实行严格警务化管理,形成了“坚持政治育人,强化职业素养,注重实践能力,发挥行业优势”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等司法警官教育之路。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工作的意见》,不断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规范便捷机制,绝大多数毕业生被录用为司法行政机关和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公务员,毕业生遍布全国近700所监狱、360多个戒毒所,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和广泛好评。 学校按照司法部统一部署,积极承担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高级警官、业务骨干和高端律师培训任务,年均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为司法行政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学校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围绕监管改造、戒毒康复、社区矫正等司法行政领域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理论研究,先后申请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70多项,出版专著350多部,为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乌克兰、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同类院校和矫正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惩教署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与美国马里兰大学、俄罗斯刑罚执行局、瑞士刑罚执行局联合举办“中美刑事司法新发展”“中俄刑罚执行现实与未来”“中瑞监狱管理”等大型国际研讨会,经常性选派专家学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进修访学,广泛宣传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和罪犯矫正经验,不断扩大学校国际影响。 当前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学校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行业引领的中央司法警官大学,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赣东学院
学校介绍 赣东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抚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的江西抚州,前身为2002年创建的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其综合实力排名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百强。2021年1月25日赣东学院转设成立,办学规模暂定为10000人。 学校现有羊城路、东临新区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健全。羊城校区总用地面积6458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6800平方米,东临新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028亩,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建筑面积330000平方米。学校目前拥有液压传动实训装置、数控实验教学系统、plc实验装置、拉伸试验机、光切法显微镜等教学科研设备100余台套,仪器设备价值5859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60.32万册,电子图书108.5万册。 当前,学校共设有5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文、法、教、艺八大学科门类,招收全日制在校本科生5700人,现有教职工364人,教职工中专任教师280人。教师高、中级职称占比40%,博士、硕士学历占比95%以上。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测绘工程),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教改课题1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项,省级科研项目52项。2023年学校学子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共获国家级奖励120余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并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银奖1项、铜奖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打造区域人才、科技、文化高地,先后与北京大学共建“临川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与江西联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抚州电信共建“赣东数字经济研究院”,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赣东学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江西“1269”和抚州“2416”行动计划,赋能“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区域一流、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院校。 赣东学院本科专业一览 应用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器、遥感科学与技术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 人文学院:法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日语、汉语国际教育、体育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坐落在“中共创建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前身是建于1984年的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阳泉煤炭专科学校;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学院是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院校,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单位,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教育部校企合作委员会授予的“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62人。校园占地面积78.42万平方米(1176.26亩),建筑面积32.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9.3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27.86万元。设有矿业工程系、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与控制工程系、大数据与智能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科学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与竞训部、继续教育部、工程训练中心、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等16个教学业务部门。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突出协同融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03人,其中专任教师63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44人、高级职称教师16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53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三晋英才”7名,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5名,山西省教学名师7名。 学院坚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突出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的核心定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关键,以质量监控为保证,以条件保障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途径,构建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开设本科专业34个,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优势专业2个。获批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育人协同中心1个。 学院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聚焦“六新”突破,坚持产教融合培师、产学结合育人、校企合作保障,不断完善“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华阳集团、晋能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65个。与华阳集团共建校内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与晋能集团华鑫电气公司共建校内教学实习工厂;与北京中关村智酷公司共建山工智泉双创学院;与华阳集团等13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国电信等12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建有各类实验室135个,获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西省联合实验室1个,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升本以来,学院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4项,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1项,省级项目271项,其中山西省基础研究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及绿色发展基金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95篇,sci、ei收录77篇;授权专利316项;出版著作108部,教材69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2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秉承“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以“太行精神”培根铸魂,以“工匠精神”启智润心,形成了“涅石传承、匠心筑梦”的办学特色。坚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坚持obe教育理念,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位于全省本科高校前列。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项目负责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全国老区妇女创新创业标兵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 学院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高等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高等院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高等学校“文明标兵单位”,山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山西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阳泉市“省校合作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以来,学院获评中国双创典型示范高校,山西省首批省级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山西省省级众创空间,机器人科普基地,中国煤炭学会认定煤炭行业科普教育基地。 面向未来,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加快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学院路1号 电话:0353-5661122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西安体育学院创办于1954年,原名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含光、鄠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目前在校本科生8565人,硕士研究生1344人。学校设有9个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新闻与传媒学院、足球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历教育覆盖全面,综合立体。此外,学校还设有2个共建学院(学校):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 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体育学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2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医、艺7个学科门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等7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体育新闻摄影》课程入围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体操》等16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同29个国家和地区63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出6万余名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797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1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5人;陕西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6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专家2名,国家体育总局双百教练员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巾帼标兵1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等7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新闻、语音、计算机等多个实验、实训室以及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法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运动健康研究中心、体育智能装备关键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体育产业研发中心、陕西省全民健身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83万余册。 西安体育学院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实施“123510”发展路径,秉承“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坚持“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追赶超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斗志昂扬,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池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广西省宜山师范学校,历经广西宜山专区师范学校、柳州师专、广西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学校等办学阶段,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宜山师范学校为基础上建立河池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5月经中共河池地委批准复办宜山师范学校(后更名为宜州民族师范学校),199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州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河池学院。2011年12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学校获批为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1月,学校获批成为自治区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经过70多年办学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初具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 学校坚持“扎根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强化应用,开放合作,突出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秉持“修德、弘毅、勤业、致远”的校训,弘扬“忠诚执著 求真朴实”的学校精神,不断深化“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主动服务桂西北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十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桂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现有龙江、金山湖(新校区在建)2个校区组成。校园占地面积3600亩(含规划用地1500亩),龙江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为36.78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857人,其中专任教师671人,高级职称228人,包含正高、副高职称。硕士以上学位57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5人。外聘教师151人。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16000人,并逐年扩招办学规模,生源分别来自广西、山东、四川、海南、江西、福建等全国19个省,并招收10多个国家留学生。 学校学科门类丰富,专业特色鲜明。学校文理并重,规划“兴工、厚文、强师、拓新”的学科专业发展布局。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辅单位,50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还有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小学教育、等9个专业是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族学、生物化工是广西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是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人才创作培养基地、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基地是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有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等多个优势学科专业平台。学校被授予广西专业硕士学位点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全面重点推进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3个学科申报硕士学位点授予,力争2026年具备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十四五规划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硕士单位立项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为引领,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市厅级项目60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达2653多万元,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76项。立足地方,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之路,创建了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包括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等。依托河池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刘三姐故乡的“五乡”丰富自然物质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创建了“五院一中心”平台,包括广西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长寿养生旅游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刘三姐艺术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建广西河池国情调研基地。 学校深化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校企校行合作平台,实施了卓越写作人才、卓越教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近五年来,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校师生编排导演的民族舞蹈连续3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特别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多次巡演区内各地,获得社会好评。学校在70年的办学过程中,传承并发扬了写作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先后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广西各地的高素质应用型写作人才,涌现出了东西、凡一平等知名作家和一批文学新秀,被誉为“河池学院文学现象。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大放光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板鞋等多次荣获全国全区赛事一等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荣获金牌和一等奖共34次枚。学校共有南楼丹霞等46个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引起多家重要媒体的关注。 学校积极建设和谐文明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级“绿色大学”“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努力在2021—2025年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凸显的区域知名地方应用型大学,2026—2035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显著的国内知名区域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北方学院
学校介绍 河北北方学院地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地之一张家口市。集长城草原之灵蕴,得张垣文化之精髓,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河北省西北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院校。 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9月由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和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张家口医学院的前身是1945年建立的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1982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0年;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23年。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西校区、东校区、南校区和北校区四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4.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具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先进的校园网络、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学科基础实验室。图书馆纸质藏书208万余册。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和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296个。其中,附属第一医院是冀、晋、蒙交汇处,规模最大、科系最全、设备先进、诊疗水平高,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级爱婴医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5242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在职人员156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9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124人;校内外硕士生导师1205人。教职工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河北省高端人才、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青年科技标兵、国家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委员及省优秀(模范)教师。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留学生290人。设有医学部、18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分别是基础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中医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公共体育部。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和农学学科为优势,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现有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农业、中医、教育、兽医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药理学、医学信息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经济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4个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骨外科学1个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呼吸与危重症1个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骨科、妇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胸外科、小儿外科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口腔科、老年病科、麻醉科、普通外科、医学影像科5个省级临床重点培育专科。 学校设置76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中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为传统优势本科专业,拥有30余年本科办学历史;药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为华北地区高校首开和特色专业;农学等4个专业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中医学、农学、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前教育等1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等2个专业为河北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学校有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名;病理生理学、实验诊断学、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外科学和动物生理学等5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为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组织学与胚胎学等15门课程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门课程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有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匠心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学校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现有省级研发平台6个,分别为:河北省神经药理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检测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口蘑栽培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马铃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光伏导电膜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基地5个、分别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重点联系智库——首都两区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研究智库、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首都两区建设研究基地、河北省科协智库研究基地——河北省科协智库首都“两区”绿色发展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级科普基地3个,分别为:河北省中医药科普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北方学院首都两区建设科研教育基地、河北北方学院智能技术科普示范基地,1个河北省生态农业星创空间。 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教育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与俄罗斯、英国、芬兰、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我校兼职或客座教授。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留学生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南非、尼日利亚、加纳等10个国家的学生在校学习医学。学校于2010年加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启动“1 2 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41所州立大学在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陆续启动“中芬人才培养项目”、“中俄政府奖学金项目”等国际交流项目,持续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赴国外研修和学习。 学校主办并公开出版发行《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神经药理学报》及《河北北方学院报》。 自建校以来,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他们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优秀代表,有的成为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的成为国内外大学的知名教授或某个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薪火传承建伟业,继往开来谱华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锐意改革、砥砺奋进,为建成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韶关学院
学校介绍 韶关学院举办高等教育始于1958年创办的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7月,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5年创办的韶关大学合并,1990年12月定名为韶关大学;2000年3月,韶关大学与1979年创办的韶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韶关学院;2018年3月,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正式并入学校;2021年1月,学校调整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韶关学院医学院正式并入学校;2021年5月,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一、办学定位 学校以“坚持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以农学、工学为发展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定位,着力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合作发展”四大发展战略,坚持扎根韶关、立足粤北、服务广东、辐射港澳、面向全国,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人。 二、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总面积2571亩。校本部有韶乐园(主校区)、韩家山、黄田坝等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89.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93万册。学校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及多个国家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2万人,成人教育学生0.5万人。开设有文、理、工、农、法、管理、艺术、教育、经济、历史、医等11个学科门类,17个二级学院,71个本科专业。 三、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607人,正高级职称129人、副高级职称345人,博士607 人、硕士803人。现有国家督学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10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项目1人。 四、教育教学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3个、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 拥有省级产业学院4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3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合作院校。学校获全国对分课堂示范校、教育部“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获批“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 五、学科科研 学校重点打造教师教育、现代农业、机电装备、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契合地方发展需要的五大特色学科专业群。有5个省级特色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6个市校共建重点(培育)学科、22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构建了“省、市校共建、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0个(含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建有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近五年,新增纵向科研项目170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新增243项。 六、人才培养 近五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595项,其中国家级621项,连续3年进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前100强。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突破10%,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左右。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铜奖2项,获省决赛金奖4项、银奖7项;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之乡村振兴专题赛企业组金奖;4名学生荣登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榜。学校成功获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首家创新创业对分教研基地”。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七、服务地方 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韶关、清远建设8个教师教育实践创新基地(含2个省级基地),为韶关三区七县全部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县”验收作出积极贡献。与150余个地方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获得产学研合作项目604项,项目经费1.05亿元。探索建立“科技小院”“星火科技服务平台”“蝴蝶兰植物工厂”等高科技助农发展新模式广泛获得好评。充分发挥省市各级人文社科平台(基地)作用,积极开展地方立法研究及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工作。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工作被《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广泛报道,多次得到省市领导及关部门充分肯定。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教育部列为内地免试招收香港学生高校,被省侨办列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先后与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培养、交流生、交换生、短期研修、短期艺术实践、本升硕等项目36项。每年招收长短期外籍专家教师20多名,每年有100多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 九、党建引领 学校获批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党建示范创建单位。实现“规范化设置管理全覆盖、党员评星定级量化管理全覆盖、‘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配备全覆盖、党建活动阵地全覆盖”。近年来,获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党建课题立项19项,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54项;“百千万”工程和华南教育历史“五平台一精品课”党性教育多维新矩阵两个省级党建品牌建设持续深化,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案例《韶关学院:打造社区党建“红磁场” 实现铸魂育人“零距离”》被《光明日报》报道。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在广东省委教育工委考核中曾连续获评“好”的等次。 十、办学声誉 学校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嘉应学院
学校介绍 嘉应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叶剑英元帅故乡、著名革命老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广东省梅州市,是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高校,建有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现面向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5万余人,成教学生近万人。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本科专业62个,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37个。学校设江北、江南、程江、黄塘4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纸质藏书260多万册,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至今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1年办学体制调整为“省属本科高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国际”办学宗旨,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打造“植根侨乡,弘扬客家文化”办学特色,培养了30多万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粤北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600多个。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养了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1500多人,其中,教练员(指导员)340多人,入选国家足球队7人,国家级足球裁判7人,国家一级、二级足球裁判员1000多人,获广东省足球竞赛冠军4项。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近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800多项,其中国家级550多项;积极响应教育援疆援藏号召,选派学生参加援疆援藏支教活动10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近2000人。生源质量逐年向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引育并举,强化师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教职员工近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多人(正高职称140多人、副高职称400多人、博士及硕士1200多人)。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创新拔尖人才”、南粤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青年教师等40多人;双师型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200多人。聘请了丘成桐、罗锡文、陈志杰、刘仲华等2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为荣誉教授。实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达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化内涵,创新引领。学校主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平台建设,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数字果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足球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获批“十四五”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十大主攻方向“揭榜挂帅”项目,是粤东西北地区唯一“挂帅”单位。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20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500多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600多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28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20多项。获中国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省级政府奖5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 ——主动作为,服务地方。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省市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及高校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微纳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建设,服务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做好粤东北基础师资教育培训。落实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深度实施科技服务梅州行动方案,推进政产学研融合,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200多人次,依托学校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工作队,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主动服务梅州融湾入海、加快苏区振兴发展。 ——传扬文化,使命担当。学校赓续文化根脉,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依托“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和网络教学“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打造苏区文化浸润式校园文化。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获批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音乐文化)传承基地、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梅州侨乡优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交流合作,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派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生赴国(境)外开展学习交流和学术研究,不断扩大办学影响力。 ——砥砺奋进,开创新局。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苏区融湾入海振兴发展,抢抓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广东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中山大学“组团式”帮扶学校等机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申硕”工作,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兰州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财经大学是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重要的财经类院校,是黄河流域上游唯一一所具有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财经大学。学校起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甘肃职工财经学院并入兰州商学院;2002年甘肃冶金工业学校并入兰州商学院;2004年甘肃省计划学校并入兰州商学院;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获批设立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东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547.22万元。校园绿化面积31.54万平方米,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6万册、电子图书837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万余人,博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继续教育学员1.2万余人,留学生21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6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人选、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6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4个。 学校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统计学为引领,以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为主体,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法学、公共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法律、农业、公共管理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 学校设有64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专业为甘肃省“一本”招生专业。有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66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57个。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5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4门。建校70余年来,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16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学校设有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实践教育中心)、长青学院等20个教学单位。有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智库1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第三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甘肃高校产业研究院2个;有“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西部舆情与传媒研究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院等12个校级科研机构和38个内设科研机构。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被教育部增列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口支援高校。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白俄罗斯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 2 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开设全日制“1 2 1”项目中俄大学实验班。成立“中亚商学院”、“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新加坡丝路孔子学院”,积极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的平台。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精品建设,一体推进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师德师风、干部作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学校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甘肃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七十余载春华秋实。展望未来,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拓展高水平开放办学格局,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加快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学校介绍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坐落于沧州市,是河北省教育厅直属、与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河北省第二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单位。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河北水利土木学校,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条件:本部、高新区两个校区占地3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223.53万元,纸质文献103.91万册,拥有电子图书14.57万册。建有河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沧州市技术创新中心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8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7个。 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806人,其中本科生10755人,占学生总数的99.53%。设有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以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0%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40%以上,获得省最美教师、省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6个,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4个。 教学建设:开设本科专业37个,涵盖四大学科门类;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近三年,承担省、厅级教改项目37项,获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近三年,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150项、省部级奖励373项。 科学研究:以应用型为导向,努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厅级项目60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三大索引论文350余篇,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89项。 人才培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至今,为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水利电力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进入新时代,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勤奋、求是、创新、笃行”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稳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