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坐落于“博爱之都”南京,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残疾人事业专门人才培养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教育部于1982年创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予以资助支持,初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5-89668111,025-89668222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10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阿坝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阿坝师范学院创办于1978年,所在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大无畏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学校原址汶川县威州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迁至成都郫县古城、团结两镇和彭州市“一校三区”异地复课,2011年迁址汶川县水磨镇,201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831人,其中本科生8572人。在艰苦的办学岁月中,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逐渐孕育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 【办学思路】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实力较强、民族教育特色鲜明、服务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突出、区域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坚持“两评估、两转型”发展战略,实施“1 7”高质量本科建设工程,将学校建设成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摇篮、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69.28万㎡,建筑面积24.72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62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1亿元。现有基础性实验室59个、专业实验室87个、实训室86个,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图书136.01万册,特色书库4个,期刊数据库6个,电子期刊43.27万册。校园网出口总带宽3.4gbps,覆盖校园信息点10925个。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843人,其中,专任教师494人,生师比为19.53:1。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112人,高级职称占比30.97%;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405人,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5.63%;“双师双能型”教师174人,占比35.2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二级教授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阿坝“英才计划”菁英人才3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 【教育教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初步构建“一体化、两对接、三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有14个教学单位,26个本科专业。现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卓越教师”计划2个;省级一流课程、示范课程及特色课程13门;省部级教改项目29项。文科改革成果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并在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作大会交流。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学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申报的《六爱三径: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实施策略》《学科育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独立申报的《转型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4-3-7-3”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学研究】学校确立了教育学、数学2个重点学科,民族学、艺术学2个特色学科。现有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1个,州级专家工作站1个。升本以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4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37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95篇,sci/ei/cpci收录155篇;专利授权32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项。1项成果被国家社科成果要报收录,呈报中央政治局。 【文化传承】学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藏羌非遗艺术保护与传承,以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为牵引,以培养学生懂民族知识、会民族文化艺术技能、有民族情怀为目标,开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组建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团队,开设《藏羌排舞》《藏族历史与文化艺术》《藏羌文化及文献翻译》等民族文化类课程22门。出版《嘉绒语研究》《羌族释比经典》《羌族石刻文献集成》等著作18部,开发羌族传统体育项目23项。开展藏羌锅庄比赛、岷江魂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 【社会服务】学校投入经费301.8万元开展凉山支教助力脱贫攻坚,投入经费718.9万元开展校地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学校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嘉奖集体。承接地方横向项目33项,签约经费628万元。2017年与阿坝州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孵化企业92家;近三年企业年均提供就业岗位418个,共创营业额近1.2亿元,贡献税收217.28万元。投入经费292.21万元,与汶川县共建“汶川南部学区教育联盟”,引领汶川基础教育发展。自2017年始,与汶川县政府合作开展“熊猫指数”研究,发布县域居民健康指数与幸福指数,为政府医疗卫生、疾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育人成效】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9月,我校师生被选派到俄罗斯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普京总统亲切接见。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886项次,其中国家级58项次;考取研究生428名,本科学生考研平均录取率超过7%。2022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8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我校2021届毕业生的通用能力总体达成度达到93%,育人成效较好。 【社会影响】办学四十余年来,我校培养的学生熟悉民族政策,专业功底扎实,靠得住、留得下、干得好,受到四川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我校校友在阿坝州13个县担任现职县处级领导干部90余人,约占10%;在阿坝州教育行业工作达2500人,约占20%。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应用型办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是全国首批72所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之一、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学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学校教育教学、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崇德向善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对标竞进”工作经验在全省高校交流。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489名,较2021年提升49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
学校介绍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是贵州省建校最早的卫生健康类职业学校,是贵州省第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全国唯一康养特色职业本科大学。学校成立于1939年,历经贵州省立医事职业学校、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贵州省卫生学校、贵阳市卫生学校、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等历史时期。2021年,经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转设为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办学83年来,已累计培养卫生健康类技术技能人才近7万名,先后获得全国职教先进单位、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性高职学校、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高职学校、医养结合示范单位等。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职教类型,聚焦康养特色,秉承“明德至善、精诚致远”校训,坚持“匠心独运、知行合一”办学理念,以“建双高、走康养、强专业、新产业”为主思路,“强内涵、强专业、强融合、强特色”为主路径,持续建设高层次康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输出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康大”模式。 一、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约1248亩,主校区位于观山湖区,毗邻奥体中心,设置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临床与康复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医药工程学院、智慧养老与现代家政学院、体育与文旅学院、眼视光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机构,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有现代化综合实训楼、智慧教室、科创楼、图书馆、田径场、室内体育馆、学术活动中心、大礼堂等学习生活设施,图书140余万册。 学校现有专本硕在校生12478人,专任教师总数706人,硕博4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07%,校本部“双师型”教师209 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的51.35%,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3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9.43%;30余人获国家级、省级职教名师、技能大师、产业教授、最美劳动者等称号,80余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等兼职。 二、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推进“三教”改革,是全省职业院校健康医养、养老服务产业链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的牵头单位,建有一批中-高-本-硕贯通培养方案与标准与职业本科精品开放课程、新型教材等193门,建设“中药民族药”等产业学院5所、建有“教育部强国工程”重点项目、“贵州省卫生健康公共实训基地”、省级智能康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临床急救实训中心、康养资源库等平台11个,省级养老服务等专业技能竞赛基地6个;有毕节职院等中高协同校9所、省内外紧密合作医院与企业近10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家。近三年,师生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创新创业等竞赛获奖45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1 x”证书试点获证率达97.00%,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满意率均达92%以上。 三、专业(群)建设 学校围绕实施应对人口老年化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健康贵州战略,紧密对接健康医药制造、健康养老服务、健康运动、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药食材等六大产业领域,开设职业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22个,建有以康养专业群为龙头,药学、康复治疗专业群为两翼,健康管理和医学技术专业群为支撑的“一龙头两翼两支撑”的“122”专业集群。已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获批全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技能贵州重点支持项目50个。 四、科学研究 学校以高层次平台、高水平团队建设为重点,按照“三元一体,四域共进”总思路,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养护、食药等康养领域,凝练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4个研创领域,组建了“1 10”研创团队与“1 2 n”创新平台,拥有省级药用资源康养产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5个,省级“康养”研究、贵州职业本科大思政理论研究等创新服务团队13支。近三年,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84项;获授权专利82项。 五、社会服务 学校建有省级社区健康教育基地、康养在线网络学院等线上线下社会服务平台6个,有养老护理员、育婴员、中药炮制工、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种15个,组建aha、技能大赛及卫生健康类社会培训团队16个,引进开发各类培训与服务课程197门。近三年,累计服务与帮扶企业、院校、医院、村(寨)等机构单位20余个,派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完成培训、科普、技术等服务72464余人次。派出38批次4000余师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服务群众千万人次以上。 六、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先后承办首届“中国-东盟国际化康养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协办“大数据赋能·智慧康养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与加拿大、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高校、教育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建有一批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示范课。是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全省唯一中德健康养老护理培训项目(贵阳)基地,在加拿大文理学院合作共建了海外“中医实验室”。采取留学生培养、国际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选派学生赴国(境)外中短期交换学习等方式,搭建学生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高技术技能康养人才。近三年,已培养国际老年护理等专业人才近1000名。 新时代、新征程、新赛道,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的总目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强省会”行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立足贵阳、服务贵州、面向全国、走向国际”为发展定位,实施“强康大”战略,凝心聚力“建双高”,开拓创新“走康养”,四方联动“强专业”,协同创新“兴产业”,奋力打造全国康养职业教育的新品牌,努力建成“特色鲜明、行业领先、西部一流、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顺学院
学校介绍 安顺学院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美丽的“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地处“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乘坐高铁29分钟即可抵达贵阳。学校至今为社会培养了近8万余名各类合格专业人才,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增列为贵州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被遴选为贵州省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 ——底蕴深厚,文脉传承 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是世界喀斯特风光优选地、大西南黄金避暑带上的核心城市。此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王若飞、黄齐生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陈法等历史文化精英赋予了这片土地深厚的底蕴。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黔江师范学校,历经国立黔江中学、省立安顺师范学校、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迄今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80余年来,学校走出过中科院院士肖序常,学界泰斗钱理群,文学大家肖江虹以及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文脉传承,星耀黔中,美名远扬。 ——定位清晰,特色鲜明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安道乐学、顺理笃行”的校训精神,扎根安顺,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科研促校、文化名校”五大战略,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具备较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学校注重培育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平台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学校在服务区域战略发展中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底色,文化旅游为本色,工科教育为亮色的鲜明办学特色。 ——师资雄厚,实力强劲 学校占地面积1113亩,建筑面积36.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80万余册,有教职工89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9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师资597人,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人,安顺市市管专家24人,柔性引进“国家杰青”1名、“国家优青”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名、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学校开设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53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965人。 ——平台丰富,机构完善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4个教研教学部、8个教学科研辅助机构以及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学会、省级社科研究机构、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省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教育厅工程中心各1个和省教育厅创新团队2个。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7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机构3个。 ——成果丰硕,优势突出 近三年,学校获批各级科研项目6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10项,地厅级项目221项。学校教师累计发表论文4940篇,其中sci、ssci、cssci、ei等科学引文收录465篇,北大核心、cssci、cscd收录1014篇。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安顺市科技进步奖3项。学校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生荣获全国性奖项430项、省级奖项1592项。依托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学生平台、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等,为省、市政府提供咨政文章40余篇。 ——国际视野,开放包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韩国、泰国、柬埔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区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赴合作高校学习。与贵州大学、广州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赴高水平大学交换进修。 ——继往开来,前程似锦 安顺学院走过了80余年的风雨历程,面向未来,安顺学院正扬起风帆,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奋进。全校师生员工将秉承“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的校训,凭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将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优良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多彩贵州现代化新篇章做出更大的贡献,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怀揣梦想,未来可期,莘莘学子,我在安顺等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大庆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大庆师范学院坐落于享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美誉的中国著名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市。学校的前身是1965年创办的大庆师范学校。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大庆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改建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大庆师范学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形成了“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校训,凝练了“质量立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立足大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坚持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石化行业服务不动摇,不断推进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2011年和2018年,学校先后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学校入选“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2020年,入选“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育单位”。学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省普通高等学校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主校区和方晓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1.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7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2.06万册,电子图书77.48万。固定资产总值5.1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004人。2009年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有教职工706人,专任教师522人。正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8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3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9.27%,“双师型”教师240人,外籍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黑龙江省省政府津贴3人,有黑龙江省二级教授8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有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模范、优秀教师10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高校师德先进个人20人。无机化学教学团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有14个学院,开设4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8大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市场营销、绘画专业是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学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有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五类一流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有省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173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校级示范实习基地23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联盟6个。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3项。“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783项,其中国家级463项,省级1304项。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建校57年来,涌现出以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春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优秀毕业生。 学校坚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和石油石化行业服务的科研方向,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学校建有11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理工类科研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我校为黑龙江省油气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大庆精神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油田应用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为省重点实验室。油田应用化学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分中心、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大庆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设在我校。“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3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同时还承担市局级项目419项。获得市(局)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75项,其中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7项。学校的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省第二批重点培育智库和南京大学ctti智库。“大庆精神研究中心”、“大庆市经济学会”和“大庆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入选市首批重点培育智库。大庆精神科普研修基地获批第四批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我校动植物标本馆为大庆市科普教育基地。“大庆油陶”列入省“十三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积极主动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和石油石化行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培中心作用,高质量承办“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培训各学科教师近3500人次。充分发挥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作用,培训省内外高校思政课教师5295人次。学校以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己任,积极开展中高层管理和技术培训,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为行业、企业培训各类人员9.5万人次。学校协助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建设,努力拓展结垢与腐蚀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服务范围,开展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便携式综合录井仪传感器检定装置等研究领域技术攻关。其中,“三元复合驱沉积物控制技术”与大庆油田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研究近50项,技术服务费1400余万元。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庆资源城市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外包业发展、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路径、依宪执政与依法治市、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加大政策与应用对策性问题研究的力度,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参与法律服务、艺术进社区、文艺展演等公益活动,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新西兰、韩国、爱尔兰等国家的一些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合作领域涉及联合培养学生、互派教师、互派留学生、互派实习生、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十三五”以来,有三百余同学赴国外学习和交流,有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几内亚、刚果、摩洛哥等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萍乡学院
学校介绍 萍乡学院坐落于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发祥地之一——江西省萍乡市。 1898年创办的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萍乡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芦溪县是中国最大的电瓷产业基地;湘东区是中国工业陶瓷重要生产基地。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享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美誉;傩面具、傩舞、傩庙“三宝”俱全;中国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远播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武功山十万亩高山草甸被誉为“云中草原、户外天堂”。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 萍乡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溯源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80余载办学春秋,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名毕业生。首届毕业生刘天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升本以来,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萍乡、面向江西、辐射全国、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材料、机械和教育类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牢固树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态势良好,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提升迅速,本科办学初见成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届江西省文明校园、萍乡市服务地方经济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 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32个本科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561人,其中本科生12067人。 校园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2.9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78万平方米。有教学实验实训室210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180个。建有省级柔力球训练基地和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3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4.3万册,电子图书152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50人,其中博士78人,正高职称57人,副高职称170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金牌教师(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 学校现有省级一流专业1个,校级特色专业10个,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2013年以来立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61项、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88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升本以来投档线均高于控制线25分左右。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近年来,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3222人次,其中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国家级共计17项;省级特等奖18项、省级一等奖102项、二等奖158项、三等奖204项,省部级共计482项。学生研发冰壶堡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6项,在sci、ei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依托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社会各界欢迎。 我校始终坚持扎根地方,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着力建设了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研究院等6个校级科研平台。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6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8项;发表论文23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ei期刊论文50余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280余部;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 风好正是扬帆时。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具备了应用型高校的基本形态,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融入地方发展,对接产业需求”等方面初步形成办学特色。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郑州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郑州师范学院坐落于黄河之滨,嵩山之麓的河南省省会郑州,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0年3月在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至今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 学院现占地面积1001亩,建筑面积58.78万余平方米,各类实验实训室24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83亿元;有附属中、小学6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9万余册、电子图书260.7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57个;建有云数据中心、可视化网络运维监控中心和万兆核心交换光纤主干校园网。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98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110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千人计划”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名师等27人。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共通过9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地方级领军人才4人、地方突出贡献人才4人。 学院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文、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共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51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9392人,成人教育学生8139人。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目前,学院拥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训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项,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省级创新平台(基地)2个,省级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个,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3个,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7门,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立项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项、省教学改革成果奖9项、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133项、省教师教育成果奖19项;建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学院以提高服务基础教育能力为重点,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现为国家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承担者、河南省新课改培训者和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河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援疆项目培训基地、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河南总执行机构,共培训教师10万余人。 学院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成立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院(天中智库)、河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研究院、心理学(行为与认知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软件科学研究中心、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8个校级科研机构。建立了郑州市廉政文化研究基地、郑州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研究基地及多个教授专家工作室等,主办有《郑州师范教育》、《郑州师范学院报》等报刊。承担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300多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多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与美、英、加、俄、印等9个国家的20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韩国hanbit精神康复医院三所机构共建行为与认知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并被认定为郑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加拿大皇家学院等3所高校成立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心,承担了郑州市与巴西若茵维莱市教育交流项目。每年选派教师赴海外进修学习,组织多批次考察团到境外交流访问。 建校70多年来,学院秉承教师教育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为河南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依法治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特别是河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 等荣誉称号50多项,并荣获2011年度“河南省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2012年度“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2021年度“河南高等教育品牌实力20强”等称号。 腾飞正当时,风劲好扬帆。当前,郑州师范学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提升为基本要求,以特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坚强保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积极贡献力量,为建设中原一流、区域知名的高水平院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沙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长沙师范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为毛主席的老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教育事业奠基人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汇聚了杨昌济、朱剑凡、周谷城等学者名流,涌现了柳直荀、罗学瓒、陈章甫、蒋长卿等40多位革命先烈,培养了以国歌词作者田汉、开国大将许光达、长征女杰刘英、著名作家廖沫沙等为杰出代表的大批栋梁之材。作为全国最主要的徐特立纪念地和研究基地,学校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耀邦、李岚清、李铁映、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以题词、接见、视察等方式表达亲切关怀。 学校百年坚守师范教育,70余年发展学前教师教育,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高校、“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工作实施单位、“幼师国培”示范性综合改革培训基地、“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实施单位、“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帮扶高校,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师资培养基地、新时代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校长(园长)实践基地;2021年获批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星沙、安沙两个校区,校园面积6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3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07.78万册;现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9个,实验实训室54个;室外运动场2个、体育馆1座,配套设施完备。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3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设置本科专业30个,涵盖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拥有学前教育、体育教育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电子信息工程、酒店管理等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幼儿语言教育》《儿童舞蹈创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前教育原理》《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教师语言技能》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课程》等5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华射艺》《综合英语》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27人,其中专任教师672人。教师中,高级职称298人,博士157人(不含在读116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芙蓉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专家和优秀教师。 人才培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秉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大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营造“经师人师合一”的教风和“学问思辨行”的学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0万余名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优秀专业人才,社会认可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历年高考招生录取线均位于同类同层次院校前列,入选“最受考生青睐本科高校”“全国品牌影响力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材率高,学校连续获评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奖”。 科学研究:学校拥有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妇女儿童教育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ami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升本以来,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61部,发表学术论文4100余篇;获评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获批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276项。 社会服务: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教育部指定对口支援云南丽江师专的4所高校之一;承担了湖南70%的幼师国培任务,并受甘肃、吉林、新疆、西藏等十多个省份委托承担系列专项培训项目,被教育部遴选为幼儿园教师课程培训标准研制单位、2021-2025年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培训管理与课程开发项目参与院校;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前教育本科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等扶贫计划,是湖南教育扶贫典型单位;大力推进校政、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与中国儿童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中南传媒集团等实施战略合作,被遴选为长沙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教育厅委托我校建设湖南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平台,省卫健委委托我校建设湖南省托育培训机构负责人和保育人员培训基地;积极实施湖南省校地园全要素协同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主持湖南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等重点项目,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赓续百年红色传统,坚持打造“特立精神”高地,拥有中央文明办先进模范工作室、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创作了《特立颂》《先生》《前进!前进!》《田汉之歌》《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原创作品,被媒体誉为持续讲好“跨越百年的红色育人大思政课”。 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视野。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20余所高校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施师资互派、学生暑期带薪实习、长短期留学等项目。 学校办学成绩突出,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何报翔、许达哲、乌兰、朱国贤、吴桂英、谢卫江、秦国文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指导或专门听取学校汇报。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最佳教育机构入围奖、湖南省文明高校等荣誉,教育部评价学校“全面、系统服务学前教育事业,全方位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价学校“高举学前师范教育大旗,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本着“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校训和“以人为本、胸怀天下、勤朴坚毅、与时俱进”的长师精神,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目标不断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赣南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赣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赣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2001年的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素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生态家园、世界橙乡”之美誉的赣州市。学校坐落在章江河畔,依山傍水、宜学宜教,自然环境优美,办学设施先进。校园占地807.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848.11万元,校内专业实验室128个,学校图书馆纸质馆藏63.6万余册,电子图书130余万种。各个教学区域以及配套校舍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学校现开设涵盖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聚焦行业和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以新工科为主,多学科相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30余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形成了矿业冶金类、机械电气类、电子信息类、建筑土木类、电子商务类、人文艺术类等六大专业集群,打造了工程实训中心、信息计算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商科实训中心等四大公共实验实训平台,以及智能装备实验室、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云桌面实验室、bim中心、vbse创新创业及商科教学实训中心、赣南客家文化数字化研究院等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力促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校共计获批13个学科科研平台,其中赣州市重点实验室9个、赣州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赣州市社科研究基地1个。学生参加“互联网 ”大赛、“挑战杯”赛、数学建模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赛、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广告艺术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学科竞赛成绩喜人,近三年获国际奖项20余人次、国家级奖项600余人次。在由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最新发布2021江西省一流专业排名中,学校在江西省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位列第五。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2022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我校在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中位列第62位,江西省第4位。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455余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25%以上;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教师16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90余人;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近五年,学校教师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50余部,教师在我省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近30项。2008年以来,获得省级一流课程认定10门。近十年,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近百部,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余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00余项。横向课题近百项,到账经费3000多万元、授权国家专利40余项。 学校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办学20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3.6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众多校友已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所蕴含的“三实”(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品质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走对外开放办学,始终将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海外学历教育、海外短期项目、交流互访、以及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葡萄牙米尼奥大学等一批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包含硕士、本科、非学历3 1、交换生留学、海外带薪实习、互惠生、带薪短期工作等多种国际交流项目,范围覆盖英国、泰国、马来西亚、德国和新西兰等国家。学校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政企合作,与南康区、全南县等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格力电器(赣州)有限公司、赣州吉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及高新企业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立足赣南这片红色沃土,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重大需求和引领社会发展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赣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学校应用型本科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着力为赣南苏区振兴、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的强力支撑。 校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网址:http://www.gnust.edu.cn 电话:0797-8312898(党政办)/8312603(就业)/8312688(招生)/8312630(人才引进) 传真:0797-8312691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学校介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888人,其中本科生20857人。 办学思路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增强办学实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以服务与贡献拓展办学资源,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37人,占比89.5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1人,占比为21.49%;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03人,占比为43.1%。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1人;有广西高层次人才、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广西教学名师、广西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荣誉称号50余人次。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 教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8.7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9.56万平方米。学校共有各类实验场所249个,包括专业实验室186个,基础实验室40个,实训场所9个,其他实验场所14个。本科教学科研实验设备22507套,仪器设备总值为2.56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388台(套)。图书馆面积4.2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96.53万册,电子图书213.19万册,电子期刊91.43万册,正式数据库34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1.5gb,覆盖校园的信息点近16000个,建有统一身份认证的教务、学生、科研、图书等功能完善的管理系统。 人才培养 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38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高度契合广西“14 10”现代产业、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航天品质培育,确立了以“123456”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1个,现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4个广西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广西一流本科课程20门,广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建设10个重点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共建项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 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现有1个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广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个桂林市重点实验室、12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获批自治区科技创新合作基地、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治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单位。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58项,横向项目44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54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733篇;获知识产权授权934项;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 文化育人 学校以“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为大学文化建设理念,2015年创设国内高校第一个“航天日”,实施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促进桂航学子在精神上成人,探索出了一条利用行业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天路”。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和多名航天系统两院院士认为,桂航学子具有鲜明的“航天品质”。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和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工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柬埔寨、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校际交流、学分互认项目50余项。2022年,学校与美国印第安纳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招生。学校立足广西区位优势,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先后牵头组建了中国—东盟无人机产业联盟、中国—东盟航天工程师学院,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办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此外,学校还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来华留学生规模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曾获得“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四年,学校共获广西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77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72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173项。近四年,获体育竞赛类国家级第一名4项,第三名3项。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升本以来,500余名应届毕业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外交学院等单位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曾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和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多次做典型发言,介绍的就业工作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和兄弟院校的认同,就业工作典型做法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日新”桂航精神,秉承“尚德、博学、慎思、笃行”桂航校训,致力于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是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会员单位、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航天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示范校培育建设项目单位,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自治区级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航空航天科学研学基地)、桂林市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宇航学会、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多次荣获“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航天报》《广西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广西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深度报道。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晋中学院
学校介绍 晋中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校的晋中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晋中教育学院、晋中职工大学三校合并基础上,建立省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省级“高校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平安单位”。 学校坐落于三晋腹地、晋商故里——山西省晋中市,是首批入驻省高校新校园区的10所院校之一。占地面积5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5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32万余册,纸质期刊745种,电子图书52万种。校园网覆盖所有教学、办公、生活场所。设中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筹)、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外语系、音乐系、机械系、旅游管理系、美术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化学化工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信息技术与工程系、体育系、经济管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文化产业系、政史系、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晋中电大分校)、公共外语教学部、公共计算机教学部、公共体育教学部共23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51个,其中2a专业27个: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翻译、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复合材料与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音乐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面向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本科学生19500余名,成人教育学员3300余名。2022年二a录取分数文史类平均超省控线34分,理工类平均超省控线 35分;二b录取分数文史类平均超省控线16分,理工类平均超省控线16分。 现在职教职工1053人,其中专任教师843人(教授、副教授303人),省高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各1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三晋英才”11人,省高校“131工程”拔尖创新人才9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劳模2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760人,拥有一批知名学者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聘请50多名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长期注重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学、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一主一辅一副多能”、“‘两课’‘3 1 1’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等20多项教改课题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00余项。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论著、教材500多部,获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有200多篇论文被sci、ei、ssci等收录。获批“山西省首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是全省同类院校唯一获批的高校。建有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晋商文化研究中心、毽球研究中心、多功能热控材料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研究机构。承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6年“体彩杯”全国毽球培训推广活动和全国毽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暨毽球国家级裁判员考试。 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16351”人才培养体系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全方位推动“三全育人”和“十育人”一体化建设,组织开展德育劳动课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位居全省同类学校首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同类学校前列,各专业本科生考研率平均保持在20%以上。学生在近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英语竞赛、艺术比赛中获得100余个全国奖项。学校毽球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毽球锦标赛、世界毽球锦标赛多次夺得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男子单打冠军、男子团体亚军、女子双打亚军、混合双打亚军。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体育系学子陈竹勇夺44公斤级中国式摔跤冠军。 学校长期以晋中本土文化研究为己任,建有省级研究基地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左权民间音乐舞蹈、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和形(心)意拳3个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承担省文旅厅“游山西·读历史”科研站建设项目2项,在音乐系开设了“原生态民歌”“左权民歌”“祁太秧歌”等课程,成立了“亲圪蛋组合”,地方音乐学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对晋商大院雕刻艺术、形意拳等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与研究成果。 学校不断拓展开放办学之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加拿大希尔克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泰国泰华教育协会等23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及联合办学协议。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加强党建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迎接审核评估、强化硕单建设为重心,以从严规范管理、狠抓执行落实为抓手,以主动改革创新、积极担当作为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为保障,聚焦全方位推动办学治校育人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守住安全稳定、党风廉政两条底线,抓好应用转型、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三个关键,突出干部担当作为、严格规范管理、狠抓执行落实、团结实干奉献四个重点,开展人才引育、作风建设、审核评估、学科硕单、清廉晋院五项行动,实施党建引领、思政铸魂、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特色荣校、校地合作、改革创新、依法治校九大战略,全力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1359”发展思路和要求,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育人高质量发展水平、服务山西与晋中发展贡献度,努力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晋中学院。 晋中学院正以崭新的奋进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