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阿坝师范学院创办于1978年,所在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大无畏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学校原址汶川县威州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迁至成都郫县古城、团结两镇和彭州市“一校三区”异地复课,20...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8-6233277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05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兰州工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为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80年来,学校由工而立、因工而兴、以工为荣,逐渐形成工字当头、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办学格局。
现有兰州七里河校区、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84.18亩,建筑面积82.4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93.28万册,电子书籍96.41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1亿元。
加强师资建设,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63人,专任教师521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6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22人,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50.48%和81%。现有“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243人,占比47%。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级创业导师、省领军人才、省师德标兵等一批优秀人才。
突出内涵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一万余人。设有15个教学单位,3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2012年以来,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0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36门。
学生技能训练,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我校大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449项、省级奖励1240项。
立足办学定位,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院校前列。
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研究成果显著。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项。建有省厅级科技平台12个,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26项,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14件。
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德国、乌克兰、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在校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加大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积极深化与联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多年以来,学校秉承“开物成务、启智求真”的校训,大力弘扬“坚韧顽强、质朴无私、包容创新、和谐奋进”的办学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教育部、中央文明委、团中央、中共甘肃省委等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跟着工业干,围着企业转,质量求生存,转型促发展”的办学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兰州、面向甘肃、辐射西部,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素质、重应用、善创新、强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是在原中州大学的基础上,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高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最具国内就业竞争力的高校”“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河南高校”。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位于中原腹地郑州市的北部,坐落在美丽的黄河之滨,占地面积1484.84亩,建筑面积54.1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1亿元。学校图书馆馆藏纸介质图书163万册,电子图书130余万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5个中外文数据库。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88人,专任教师818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30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原千人-基础研究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科研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专家2人,省优秀教师11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0人,市级教学名师7人,获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30余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3个,市级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1个。一大批享誉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在校长期任教。
学校现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31个。建有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有“电子信息工程”“特殊教育”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56个,面积15.17万平方米。有校内外本专科实习实践实训基地104个,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水平。
学校积极响应扩大教育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扎实履行国际合作交流职能,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典、波兰等高校进行多层次的合作,目前与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及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共同举办了会计、营销、视觉传播和广播影视制作四个专业的对外合作项目。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有电动汽车电池网络组合与维护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国行为法学会国家与地方治理研究会学术研究基地、中原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各级研究平台35个;与企业联合建立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涉及食品、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郑州市工业主导产业。
近年来,学校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围绕“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战略目标;促进学校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综合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两个转型;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确保“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发展活力”四个“显著增强”,全面改革整体推进,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学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环境。积极参与京豫、沪豫合作战略,与北方工业大学启动了全方位合作,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6月,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2019年7月1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与郑州市郑东新区博学路党工委联合成立了郑州市首家党建学院,为高校与地方党委合作搭建了新平台,构建了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互联互助的新格局。
学校有效推进“一校四区”建设,英才校区、金河校区、航海校区、龙子湖校区融智慧化、人文化、生态化为一体,占地面积1537亩的航空港新校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快河南省五大国家发展战略和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接产业发展,以“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全校教职工生秉承“修德、敏学、笃行、拓新”的校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美好明天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山西中医药大学于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筹建,1986年接收原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学生开始办学,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山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同年被确定为山西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学校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1091亩,现有太原、晋中2个校区,拥有15个二级教学机构,5所直属附属医院,47个临床实践教学基地,27个非临床类实践教学基地,23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工、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医护员工5286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2055人,其中本科10324,研究生1393人。
学校坚持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
学校是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山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个,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山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一流课程20门。学校为国家首批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医学专业“5 3”一体化招生院校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现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三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8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74人。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1人,全国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19人。山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山西省名老中医58人,山西省名医35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9人。有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80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4人。有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领军团队1个、重点团队7个,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现有省部级以上研发与科技服务平台40个,包括分子中医药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药微乳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山西)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实验室、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针灸针法实验室、中医肠疗重点实验室等9个部级平台及27个省级平台。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目1775项,科技经费总量达3.69亿元,2022年科技经费总量1.33亿元;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1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271项,出版学术专著81部;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4项;特别是学校李青山教授牵头研发的治疗糖尿病肾病国家1类新药lm49片获批临床证书,实现了我省原创新药历史性突破。
学校现有5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其中3所为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单位;附属针灸推拿医院是全国仅有的两所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之一,其“新九针”技术享誉国内外;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单位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附属晋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以康复养生为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院;附属中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十大重点科研院所”。
学校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联合69家单位,牵头成立山西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与晋中市政府、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2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不断推进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作为首批中医药院校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是“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成员,是其中医药子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是山西省三所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资格的学校之一。学校连续20余年承担商务部“发展中国家针灸技术培训班”教学任务,并与英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马来西亚等20余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厚德求真,守正创新”校训,主动适应中医药振兴发展新形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fujian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是经教育部批准、在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基础上整合福建侨兴轻工学校的办学资源设置、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本科高校,从2002年开始本科办学,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定位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学校位于福建东部沿海,坐落在千年古邑、新兴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全国著名侨乡——福清市区,是福建省第一届、第二届“文明校园”,入选福建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与福清市人民政府、厦门市教育局等合作共建中职附属校8所、中职基地校15所、附属中学1所、附属小学1所。
学校规模:现有五马山校区和石竹山校区,校园占地近1200亩。设有13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含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硕士学位培育学科,6个硕士生联培项目,全日制在校生近11600人。
办学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种类丰富。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福州市创业创新示范中心。拥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实验平台、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中心),挂牌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职业素养能力培训项目教学基地、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牵头成立了任永久理事长单位的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联盟成员超过138家,基本覆盖全省中职学校。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600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86.7%;高级职称占43.3%。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以及福建省a类人才、“闽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
科学研究:建有省“一带一路”对外合作科技创新平台、省中职德育研究中心、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福州市专家工作站、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设有日本研究中心、中印尼产业合作研究中心、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华侨华人与融通中外文化研究中心、东南对外传播与英语写作中心、工艺美术研究院等。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项目190项,政府企事业委托项目55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400余件。
校园文化:建有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讲坛“求真大讲堂”、福建省“百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交流平台“百人讲坛”,成立全省高校唯一一支大学生马术队,设有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形成书香校园、我享创业、香樟夜话等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国家高端智库“海外中国研究”领域首席专家魏海生等知名人士作客学校各类讲坛并指导工作。
开放办学: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围绕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需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开放办学格局。先后与包括印尼、日本、泰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师生互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学校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侨学生资质,已招收来自印尼、老挝、越南等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
社会服务:立足闽东南,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与工业园区、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共建7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元洪食品产业学院、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金融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于1950年,是一所具有“央行基因”的院校。
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从“专科”升格为“本科”,2012年起作为广东唯一的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单位招收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2016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新增金融、保险、会计三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学校现有广州校本部、肇庆校区和清远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300亩。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903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347人,外国留学生180人,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生3.2万余人。教职工2076人,其中专任教师1336人。
学校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重点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学校缘金融而生、为金融而办、偕金融同行、与金融共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应用型、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和科技化为方向,秉承“明德、敏学、笃行、致远”校训,弘扬“励学乐教、求实拓新”精神,坚持“金融为根、育人为本、应用为先、创新为范”办学理念,走出一条依托金融发展、扎根金融办学、服务金融需求的办学之路,逐渐铸就了鲜明的金融教育文化、金融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文化、金融制度文化,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金融学科建设、金融人才培养、金融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核心,坚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融合发展。现有本科专业51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学校开设了金融学下设的全部本科专业,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金融学类全部十个本科专业的高校。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用管理等14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法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3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学校作为唯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制定全国本科金融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同,被誉为“华南金融人才摇篮”和“南粤金融黄埔军校”。形成了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教材、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产业学院、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协同育人模式两次被教育部简报通报推广。学校建有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出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科研成果。陆续建成广东省重点智库、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17个,获批10个省级创新团队。科研成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和routledge等权威出版机构发表或出版,cssci来源期刊发文数在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位列第二。获广东省政府金融创新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一批科研奖励。多篇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论文纳入全国高pcsi、高被引论文,其中数字金融领域论文位列全国前三、前五。多份研究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学报《金融经济学研究》是cssci、北大中文核心、社科院人文核心三大权威索引期刊,在全国财经类期刊排名第二。学校创办了全省首家金融科技实验室并获批全省首个金融科技重点科研平台,建成了全省首个金融风险监测研究系统,并服务11个地市金融监管部门。建成国内高校领先的金融科技应用开发研究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模式与7家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形成校企联合实验室集群,在金融科技创新领域发出“广金声音”。
学校在2016年以首名殊荣入选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广东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13个地市政府、中国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广州银行、广发证券、广晟集团、粤财控股等政企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建设金融产教研融合创新平台、举办高端金融峰会、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广东省发布区域金融运行指数等举措,着力打好社会服务的“应用牌”,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校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举办的中国金融论坛——广金千灯湖金融峰会,迄今已召开六届,成为国内知名的千人金融高端论坛。
作为国内仅有的、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的几所高校之一,学校正在构建“东西合璧汇广金”的金融高等教育合作格局,承接中英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建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世界百强名校,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罗素名校集团名校,美国罗格斯大学等公立常春藤盟校,法国skema商学院等欧洲顶级商学院合作,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平台、高端金融培训基地和新型国际化智库建设上开展广泛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省委“1 1 9”工作部署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办学治校的现代化,推进省部共建战略,强金融品牌特色,育金融文化新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成为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支撑者、区域金融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国家金融高端教育的示范者。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是贵州省建校最早的卫生健康类职业学校,是贵州省第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全国唯一康养特色职业本科大学。学校成立于1939年,历经贵州省立医事职业学校、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贵州省卫生学校、贵阳市卫生学校、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等历史时期。2021年,经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转设为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办学83年来,已累计培养卫生健康类技术技能人才近7万名,先后获得全国职教先进单位、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性高职学校、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高职学校、医养结合示范单位等。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职教类型,聚焦康养特色,秉承“明德至善、精诚致远”校训,坚持“匠心独运、知行合一”办学理念,以“建双高、走康养、强专业、新产业”为主思路,“强内涵、强专业、强融合、强特色”为主路径,持续建设高层次康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输出职业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康大”模式。
一、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约1248亩,主校区位于观山湖区,毗邻奥体中心,设置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临床与康复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医药工程学院、智慧养老与现代家政学院、体育与文旅学院、眼视光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机构,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有现代化综合实训楼、智慧教室、科创楼、图书馆、田径场、室内体育馆、学术活动中心、大礼堂等学习生活设施,图书140余万册。
学校现有专本硕在校生12478人,专任教师总数706人,硕博4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07%,校本部“双师型”教师209 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的51.35%,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3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9.43%;30余人获国家级、省级职教名师、技能大师、产业教授、最美劳动者等称号,80余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等兼职。
二、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推进“三教”改革,是全省职业院校健康医养、养老服务产业链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的牵头单位,建有一批中-高-本-硕贯通培养方案与标准与职业本科精品开放课程、新型教材等193门,建设“中药民族药”等产业学院5所、建有“教育部强国工程”重点项目、“贵州省卫生健康公共实训基地”、省级智能康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临床急救实训中心、康养资源库等平台11个,省级养老服务等专业技能竞赛基地6个;有毕节职院等中高协同校9所、省内外紧密合作医院与企业近10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家。近三年,师生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创新创业等竞赛获奖45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1 x”证书试点获证率达97.00%,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满意率均达92%以上。
三、专业(群)建设
学校围绕实施应对人口老年化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健康贵州战略,紧密对接健康医药制造、健康养老服务、健康运动、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药食材等六大产业领域,开设职业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22个,建有以康养专业群为龙头,药学、康复治疗专业群为两翼,健康管理和医学技术专业群为支撑的“一龙头两翼两支撑”的“122”专业集群。已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获批全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技能贵州重点支持项目50个。
四、科学研究
学校以高层次平台、高水平团队建设为重点,按照“三元一体,四域共进”总思路,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养护、食药等康养领域,凝练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4个研创领域,组建了“1 10”研创团队与“1 2 n”创新平台,拥有省级药用资源康养产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5个,省级“康养”研究、贵州职业本科大思政理论研究等创新服务团队13支。近三年,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84项;获授权专利82项。
五、社会服务
学校建有省级社区健康教育基地、康养在线网络学院等线上线下社会服务平台6个,有养老护理员、育婴员、中药炮制工、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种15个,组建aha、技能大赛及卫生健康类社会培训团队16个,引进开发各类培训与服务课程197门。近三年,累计服务与帮扶企业、院校、医院、村(寨)等机构单位20余个,派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完成培训、科普、技术等服务72464余人次。派出38批次4000余师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服务群众千万人次以上。
六、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先后承办首届“中国-东盟国际化康养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协办“大数据赋能·智慧康养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与加拿大、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高校、教育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建有一批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示范课。是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全省唯一中德健康养老护理培训项目(贵阳)基地,在加拿大文理学院合作共建了海外“中医实验室”。采取留学生培养、国际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选派学生赴国(境)外中短期交换学习等方式,搭建学生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高技术技能康养人才。近三年,已培养国际老年护理等专业人才近1000名。
新时代、新征程、新赛道,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的总目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强省会”行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立足贵阳、服务贵州、面向全国、走向国际”为发展定位,实施“强康大”战略,凝心聚力“建双高”,开拓创新“走康养”,四方联动“强专业”,协同创新“兴产业”,奋力打造全国康养职业教育的新品牌,努力建成“特色鲜明、行业领先、西部一流、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顺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安顺学院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美丽的“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地处“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乘坐高铁29分钟即可抵达贵阳。学校至今为社会培养了近8万余名各类合格专业人才,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增列为贵州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被遴选为贵州省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
——底蕴深厚,文脉传承
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是世界喀斯特风光优选地、大西南黄金避暑带上的核心城市。此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王若飞、黄齐生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陈法等历史文化精英赋予了这片土地深厚的底蕴。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黔江师范学校,历经国立黔江中学、省立安顺师范学校、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迄今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80余年来,学校走出过中科院院士肖序常,学界泰斗钱理群,文学大家肖江虹以及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文脉传承,星耀黔中,美名远扬。
——定位清晰,特色鲜明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安道乐学、顺理笃行”的校训精神,扎根安顺,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科研促校、文化名校”五大战略,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具备较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学校注重培育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平台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学校在服务区域战略发展中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底色,文化旅游为本色,工科教育为亮色的鲜明办学特色。
——师资雄厚,实力强劲
学校占地面积1113亩,建筑面积36.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80万余册,有教职工89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9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师资597人,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人,安顺市市管专家24人,柔性引进“国家杰青”1名、“国家优青”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名、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学校开设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53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965人。
——平台丰富,机构完善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4个教研教学部、8个教学科研辅助机构以及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学会、省级社科研究机构、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省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教育厅工程中心各1个和省教育厅创新团队2个。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7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机构3个。
——成果丰硕,优势突出
近三年,学校获批各级科研项目6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10项,地厅级项目221项。学校教师累计发表论文4940篇,其中sci、ssci、cssci、ei等科学引文收录465篇,北大核心、cssci、cscd收录1014篇。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安顺市科技进步奖3项。学校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生荣获全国性奖项430项、省级奖项1592项。依托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学生平台、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等,为省、市政府提供咨政文章40余篇。
——国际视野,开放包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韩国、泰国、柬埔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区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赴合作高校学习。与贵州大学、广州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赴高水平大学交换进修。
——继往开来,前程似锦
安顺学院走过了80余年的风雨历程,面向未来,安顺学院正扬起风帆,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奋进。全校师生员工将秉承“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的校训,凭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将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优良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多彩贵州现代化新篇章做出更大的贡献,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怀揣梦想,未来可期,莘莘学子,我在安顺等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大庆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大庆师范学院坐落于享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美誉的中国著名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市。学校的前身是1965年创办的大庆师范学校。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大庆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改建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大庆师范学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形成了“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校训,凝练了“质量立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立足大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坚持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石化行业服务不动摇,不断推进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2011年和2018年,学校先后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学校入选“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2020年,入选“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育单位”。学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省普通高等学校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主校区和方晓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1.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7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2.06万册,电子图书77.48万。固定资产总值5.1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004人。2009年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有教职工706人,专任教师522人。正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8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3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9.27%,“双师型”教师240人,外籍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黑龙江省省政府津贴3人,有黑龙江省二级教授8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有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模范、优秀教师10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高校师德先进个人20人。无机化学教学团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有14个学院,开设4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8大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市场营销、绘画专业是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学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有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五类一流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有省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173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校级示范实习基地23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联盟6个。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3项。“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783项,其中国家级463项,省级1304项。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建校57年来,涌现出以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春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优秀毕业生。
学校坚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和石油石化行业服务的科研方向,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学校建有11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理工类科研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我校为黑龙江省油气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大庆精神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油田应用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为省重点实验室。油田应用化学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分中心、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大庆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设在我校。“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3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同时还承担市局级项目419项。获得市(局)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75项,其中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7项。学校的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省第二批重点培育智库和南京大学ctti智库。“大庆精神研究中心”、“大庆市经济学会”和“大庆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入选市首批重点培育智库。大庆精神科普研修基地获批第四批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我校动植物标本馆为大庆市科普教育基地。“大庆油陶”列入省“十三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积极主动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和石油石化行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培中心作用,高质量承办“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培训各学科教师近3500人次。充分发挥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作用,培训省内外高校思政课教师5295人次。学校以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己任,积极开展中高层管理和技术培训,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为行业、企业培训各类人员9.5万人次。学校协助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建设,努力拓展结垢与腐蚀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服务范围,开展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便携式综合录井仪传感器检定装置等研究领域技术攻关。其中,“三元复合驱沉积物控制技术”与大庆油田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研究近50项,技术服务费1400余万元。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庆资源城市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外包业发展、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路径、依宪执政与依法治市、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加大政策与应用对策性问题研究的力度,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参与法律服务、艺术进社区、文艺展演等公益活动,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新西兰、韩国、爱尔兰等国家的一些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合作领域涉及联合培养学生、互派教师、互派留学生、互派实习生、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十三五”以来,有三百余同学赴国外学习和交流,有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几内亚、刚果、摩洛哥等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萍乡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萍乡学院坐落于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发祥地之一——江西省萍乡市。
1898年创办的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萍乡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芦溪县是中国最大的电瓷产业基地;湘东区是中国工业陶瓷重要生产基地。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享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美誉;傩面具、傩舞、傩庙“三宝”俱全;中国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远播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武功山十万亩高山草甸被誉为“云中草原、户外天堂”。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
萍乡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溯源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80余载办学春秋,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名毕业生。首届毕业生刘天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升本以来,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萍乡、面向江西、辐射全国、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材料、机械和教育类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牢固树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态势良好,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提升迅速,本科办学初见成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届江西省文明校园、萍乡市服务地方经济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
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32个本科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561人,其中本科生12067人。
校园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2.9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78万平方米。有教学实验实训室210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180个。建有省级柔力球训练基地和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3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4.3万册,电子图书152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50人,其中博士78人,正高职称57人,副高职称170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金牌教师(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
学校现有省级一流专业1个,校级特色专业10个,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2013年以来立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61项、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88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升本以来投档线均高于控制线25分左右。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近年来,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3222人次,其中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国家级共计17项;省级特等奖18项、省级一等奖102项、二等奖158项、三等奖204项,省部级共计482项。学生研发冰壶堡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6项,在sci、ei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依托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社会各界欢迎。
我校始终坚持扎根地方,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着力建设了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研究院等6个校级科研平台。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6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8项;发表论文23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ei期刊论文50余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280余部;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
风好正是扬帆时。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具备了应用型高校的基本形态,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融入地方发展,对接产业需求”等方面初步形成办学特色。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坐落于“博爱之都”南京,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残疾人事业专门人才培养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教育部于1982年创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予以资助支持,初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隶属教育部管理。1997年学校划归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升格为专科院校,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成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单位。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筹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5年正式获批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是全国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单位、中残联首批残疾学生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学校、“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培训中心”“江苏视障人员教育考试支持研究中心”。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和“江苏省智慧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栖霞、江宁和浦口三个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20.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施设备总值9319.55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87.17万册,数据库资源22个,拥有电子图书373万余册,馆藏结构以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康复医学、残疾人事业类、师范人文类为主,形成特色鲜明的藏书体系;南京无障碍图书馆(盲文阅览室)收藏盲文、大字本图书1万余册,盲文期刊10种,无障碍电影489部,其中盲文图书藏书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95个,校外实习基地249个。“特殊儿童康复实践教育中心”和“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育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特殊儿童障碍与干预技术”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虚拟仿真实验”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音乐治疗与康复虚拟仿真实验”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全媒体传播平台的国家通用手语节目开发与推广”获批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项目。“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学校建有国内第一所教育类历史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相关实物、文献、史料等2000余件(册、套),室内展区有通史馆、文献馆、技术馆、体验馆、特藏馆、影视馆与中国残疾人集邮馆等,室外展区有复明一号大型手术车展室。
学校设有特殊教育学院(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教育科学学院、康复科学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语言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无障碍管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10个学院,共开设22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教育学”“公共管理”“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为“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特殊教育、公共事业管理2个专业为国家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手语翻译、学前教育、康复治疗学、教育康复学、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学等12个专业为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特殊教育专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立项省级重点教材12部。承担教育部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学校科研工作立足行业特色、服务政府决策,近年来牵头成立“全国大中小学校特殊教育联盟”,作为主要承担单位研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编写、发布《残疾人蓝皮书》《无障碍环境蓝皮书》,多项成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建设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残疾人事业研究智库研究基地、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等11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470人(其中残障大学生262人),自有专任教师445人。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4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90%。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省“双创博士”、省“青年五四奖章”等百余人。
建校40年来,学校始终恪守为中国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博爱塑魂”校训精神,大力实施“特色发展、融通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办强特殊教育、办大康复教育、办特师范教育、办亮融合教育、办优残疾人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共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及残疾人管理与服务机构等培养了3万余名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