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
辽宁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具有枫叶之都、钢铁之都、中国药都美称的辽宁省本溪新城,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0公里,学校前身为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4-43164073,024-4316407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91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江苏警官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警官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的南京市公安学校,1953年更名为江苏省公安学校,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所公安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起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办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警务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校7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姓党”第一属性、“姓警”第一特征,紧跟时代发展,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江苏公安机关专门人才输送“主渠道”、警察训练“主阵地”、警务研究“主力军”、警务实战“机动队”作用,为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院先后被公安部两次荣记集体一等功,被省有关部门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学院主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石佛三宫48号,另有安德门、龙潭两个校区。校园占地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安管理系、治安管理系、侦查系、刑事科学技术系、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警察体育教研部(警务指挥与战术系)、基础课教研部、法律系和研究生教育部等教学院系。现有教职工692人,专任教师373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90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39人,公安部津贴专家、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各类高层次人才98人次,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和科研团队9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15人,警务留学生1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3300多人。
学院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秉持“无私奉献”校训和“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校风,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基础扎实、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1978年复校以来,学院累计为全省政法公安机关培养输送6万多名专门人才,其中80%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近十年来毕业生占全省总警力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左右。毕业生中有2000多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近百人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或省劳模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建立了公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公安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拥有公安技术、法学、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1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涉外警务、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法学、警务指挥与战术、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8个。建有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近代警察史博物馆、枪械发展史博物馆。
学院坚持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公安实战、服务领导决策的鲜明导向,建有江苏省反爆炸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获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围绕推进高水平公安智库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部省“双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推广价值的重要成果,省智库在江苏重点智库三年建设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省部智库pai值评分位列ctti法律与公共安全领域智库前十名。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各级公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境内外警察教育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全省市县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和外国警察培训。近年来,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警察代表团来访,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院被公安部确定为引进国外人才项目执行单位、中欧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建有3个公安部训练基地,并积极开展警务留学生教育。
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公安工作会议部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警根本任务,统筹推进“一个目标追求”“三个发展阶段”和“五条办学方略”新时代学院发展布局,扎实推进“七个聚焦、七个提升”重点任务,创新推进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办好警务硕士研究生教育,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公安本科院校,创建重点公安院校,积极探索公安教育现代化“江苏发展之路”,更好服务公安事业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警察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四川警察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公安厅与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共同管理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于1950年建立的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公安厅公安学校,2000年建立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建立四川警察学院,2011年获批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省属公安院校中第六所升本、第一所开展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一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学校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占地面积452亩,固定资产总值5.6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2.49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场、运动场(馆)129个,与全省公安机关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个,图书馆藏书101.7万册。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学校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占地面积238亩,2019年9月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本专科生5060人,硕士研究生103人;在编教职工493人,其中专任教师306人,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98人,博士106人。围绕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3个一级学科,开设有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禁毒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安全防范工程、法学9个本科专业和警犬技术1个专科专业。学校建有国家级警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公安部重点专业培育点1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7个,其中“涉藏警务教师团队”是全国公安院校中唯一的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7个。整合现有科研平台和团队,建立四川警事科学研究院,启用国家毒品实验室四川分中心。
学校以“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服务公安工作”为办学宗旨,秉承“政治建警、依法治校、从严治学、特色发展”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育警铸魂”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办学目标,坚持公安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和警务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水平重点公安院校。建校70余年来,先后为各级公安机关和政法部门培养输送6万余名毕业生,培训7万余名学员,涌现出1万余名英雄、模范、功臣,被誉为“警察的摇篮、英雄的熔炉、精神的铸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普法先进单位、四川省、公安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东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黄海之滨,坐落在英雄的抗美援朝出征地、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距离国境线最近的国门大学,是全国唯一具备沿边、沿海、沿江区位特点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多年以来,学校立足地方、服务辽宁、面向东北、走向全国、对接国际,坚持走“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之路,努力建成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接续百年奋斗,铸就“综合性”发展基石。辽东学院办学发轫于1912年私立安东三育国民高等学校(园艺学校),高等教育始于1948年安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地区有十余所办学历史悠久、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的高等学校,经过不断建设改革发展,于2003年4月合并组建为辽东学院。学校具备农技类、师范类、纺织类、财经类、医护类等传统专业优势,既有农医理工科基础,又有财经师范类底色,目前设有13个有全日制学生的二级学院,设置50个本科专业、19个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获批1个国家一流专业、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21个省级各类优质专业,是辽宁省内唯一承担农村助理全科医生培养项目的院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529人、专任教师96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9%、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5%。拥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千人层次、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学校有临江、金山北苑、金山南苑、经山、五龙背等多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近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2亿元,图书馆藏书近115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
致力地方发展,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聚焦地方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地缘优势与特色,全面推进现代纺织研究院、鸭绿江流域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院、绿色经济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现代特色农业研究院等六个跨学科研究院建设,搭建起人才培养“大平台”。多年来,学校对鸭绿江流域历史、文化、民族、生态保护及国土安全研究,特别是高句丽历史文化、辽东长城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入选中组部精品党课展播、专题宣讲报告获中宣部表彰,构建了文化传承“强载体”。拥有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环境放射性预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蓝莓新品种育种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蓝莓及小浆果种植技术、熊蜂周年繁育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推进了产业的发展;“梳理及成纱质量”关键核心技术、“环保阻燃剂”关键技术和地方特产柞蚕丝生态染整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防静电织物应用于“神七”宇航服伴随宇航员遨游太空,激发了质量提升“新活力”。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强化能力、注重素质,致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既有接近真实工作环境、接近现实生产一线、接近实际操作过程的“三接近”教育教学环节,又有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既有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班,又有行业学院的持续建设,架设起人才成长“立交桥”。办学以来,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20万人。
立足地缘优势,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着力做足“边”的文章、不断释放“海”的潜力、持续激发“江”的活力,繁荣边疆文化,促进国际交流。打造“六馆一路一中心一广场”,即鸭绿江流域博物馆、辽东地区动植物标本馆、丝绸纺织博物馆、会计账簿陈列馆、抗美援朝精神传承馆、校史馆、银杏文化景观路、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和抗美援朝精神广场,深耕地域历史文化,厚植师生家国情怀;充分用好毗邻朝鲜半岛的独特区位优势,做足对韩、对朝、对日国际合作文章,做优与朝鲜国际化合作品牌,在朝鲜建立了全国首所“孔子学院”,近15年来国家汉办选派朝鲜汉语言教师均出自我校,指导朝鲜中学生获全球汉语大赛总冠军;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亚洲、非洲地区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英文授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国际贸易等学士学位课程及汉语言本科课程;坚持扩大开放合作,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6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招收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700余人,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试点。与韩国友好学校开展“2 2”学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技术大学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4 0”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提高文化传承能力和文明交流互鉴水平。
面向未来,辽东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乘着建设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东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好“边疆特色牌”、走好“自强实干路”,秉持“知行并重、致用为本”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精神,承扬“固本安疆、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坚持学术戍边、人才固边、服务兴边,擦亮底色、彰显特色、增添亮色,全面推动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为辽宁乃至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地址:
(临江校区)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临江后街116号
(金山校区)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文化路325号
学校网址:www.liaodongu.edu.cn
电子信箱: ldxyyb@163.com
联系电话:0415-3789027
传真:0415-3789030
邮编:118001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伊犁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伊犁师范大学位于“塞外江南”——伊犁,是教育部、江苏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扎根边疆75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7万多名各类人才,据统计,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60%中小学老师均毕业于我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特别是为边疆基础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被誉为“天山脚下人才摇篮 伊犁河畔教育名校”。
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新疆省立伊犁专科学校,1950年,除师范专业外,学校其他专业全部并入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1953年更名为伊犁师范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伊犁师范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伊犁师范大学。
办学定位:按照教育部对我校的发展要求,学校确立了“以师范教育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办学总体定位,明确了建设“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
学科、专业设置:现有18个教学单位,57个本科专业,涉及10个学科门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法学、教育学、化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新闻与传播、法律、旅游管理、教育硕士和体育硕士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49个二级学科(专业领域)。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哈萨克语言)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物理学2个自治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3个自治区重点专业,法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应用物理学、学前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哈萨克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音乐学、广播电视学、环境科学、旅游管理1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幼儿园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经济法学、幼儿园课程、复变函数、近世代数、心理学、中国画技法、物理化学、经济法学、声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0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78人,其中专任教师1050人。教职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8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800人,在读博士115人;高级职称311人、中级职称415人。另有兼职教师290人、“银龄计划教师”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自治区“天山英才”—战略科学家1人,“天山英才”计划—教育教学名师1人、“天山英才”计划—新疆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天山英才”计划—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自治区“天池英才”特聘教授8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教学能手9人;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培养人选6人,天山雪松计划1人,入选天池博士计划10人。2018年以来,共引进“天山学者”高层次人才28人,先后聘任名誉教授9人,特聘教授32人,客座教授52人,外聘教师200余人。学校教师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教学竞赛奖多项。
科学研究:2018年以来,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09项,资助经费10681.7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814项,资助经费9179.54万元,横向项目95项,到校经费1502.23万元。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7项;出版著作20余部;申请专利216项;发表论文4490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691篇;被各级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13件。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获批国家艺术基金1项。
教学科研平台:2023年新增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现在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7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含培育)9个,分别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中心1个、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备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1个、自治区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1个、与伊犁州共建平台1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个,即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伊犁州科研平台3个;校级科研平台24个。有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
学生人数: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25491人,其中本科生23817人,硕士研究生1674名。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079人,成人非学历教育学生3667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总面积85.2公顷(1278亩),教学及辅助用房18.12万平方米,宿舍19.42万平方米,有21个单位直属管理的实验中心,使用面积35521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85亿元,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5712台(套),图书馆纸质图书122.23万册、电子图书44.26万册。电子数据库28个。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秉承“品正学实”的校训,传承“爱国、崇德、勤奋、求实”的校风、“学高身正、敬业树人”的教风、“勤学敏思、尚德弘志”的学风,努力建设成在区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期间分设为山东省农业干部学校、山东省林业干部学校,1959年又合并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后又历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五七干校、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1979年恢复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多年的办学积淀,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厚德、自强、求是、笃行”的校训,“勤勉、实干、精业、励新”的校风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求发展、以特色强内涵”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按照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本科教学,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良好,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农爱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农工融合”的办学特色,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
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济南、齐河、淄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682.1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1.8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6.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75.75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17.50万册。建有106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0个校企共建实验室,有500亩生态园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7个,1个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拥有智能化设施农业技术及应用、特色农产品采后品控与综合利用、园艺作物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农产品采后品质控制与精深加工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合作共建1个院士工作站、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农业碳中和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高青黑牛产品加工及品质提升技术中心2个厅级科研平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8个、社会实践基地47个。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65 人,其中专任教师617人,教授58人、副教授179人,硕士及以上668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有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齐鲁乡村之星1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团队)1个、山东省学习型先进班组1个,荣获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优秀教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14人次。
人才培养:现有16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0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实施“三名工程”,取得一定建设与改革成效。现有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教改试点及特色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1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2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科学研究:学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近五年获批科研项目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19项,横向项目89项,立项科研经费3403.8万元;获得厅局级以上奖励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拥有国家专利授权249项、软件著作权139项,制定地方标准46项;出版著作教材21部。
开放办学:学校加强校地、校企、校院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先后与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华为、360集团、山东和康源等一批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与鼎利集团联合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其与济南市、淄博市、德州市开展校地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强化内涵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对外开放行动计划,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波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师生交流;获批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学校现为泰中教育联盟会员单位、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会员单位。
回首历史,学校由农而立,因农而兴,依农而盛,虽几经更名,但始终心系“三农”,农业教育初心未改。扎根齐鲁大地、根植农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目前,学校本科教学脚踏实地,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正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甘肃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 3”一体化招生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学军,校长赵继荣。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部分完工并投入使用;2018年,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成为办学主校区,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决扛起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两面“大旗”,经过46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建立了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建成了以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医学相关学科为主体的3个核心专业圈、本硕博一体推进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万余名学子、千余亩校园、百余名名师名医的现代大学格局。建校46年来,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了七万余名高层次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人才。
学校现已形成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甘南校区“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是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五里铺校区占地面积105亩,地处黄河名都金城故地“精致兰州”主城区,与兰州大学比邻而居,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隔街相望,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中药创新研究院于一体,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基地。定西校区占地805亩,坐落于素有“中国药都”“甘肃咽喉”之称的定西市,2022年起各类专科专业停止招生,全面开启本科教育发展之路,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甘南校区占地81.61亩,坐落于素有“青藏之窗、户外天堂”之称的甘南州合作市,是学校培养藏医药人才、传承藏医药文化、推进民族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26人。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6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15人,1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6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3人获“甘肃省园丁奖”,3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1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学校本部设有16个教学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0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0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768人,其中本科生15400人,专科生583人,硕士研究生3459人,博士研究生229人,留学生97人。现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9个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34个本科专业,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
学校拥有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二附属医院),1个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1个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5个厅局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1个甘肃省研究院,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众创空间,1个实验动物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个厅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98.6763万册,拥有各类数据库49个,纸质图书90余万册,电子图书249.5万册,电子期刊112.2万册。
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1042项,以第一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93项,获国家专利159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746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3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2022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医儿科杂志》《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第二届“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第二附属医院拥有宣肺化浊颗粒、清肺通络颗粒等院内制剂130多个,姜石颗粒获评2022年“甘肃省药学发展奖”一等奖,“陇绿源”商标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
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9所“岐黄中医学院”和6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2023年7月,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合作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甘肃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136”战略目标,即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办学治校高站位、党建思政高引领、学科建设攀高峰、科学研究高水平、人才培养高素质、服务社会高对接、对外交流高层次、文化传承高聚焦、队伍建设高标准、治理体系高效能10大高质量发展领域,实施政治领航定向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等30项工程,提升学校新医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医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医药战略规划与政策咨询专业智库、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中医医疗和康养服务高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窗口6大功能,实施人才强校支撑、科技创新突破、协同融合发展、文化价值引领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守正创新、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和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复合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建设成为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琼台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琼台师范学院前身是创建于清初康熙年间的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也是海南师范教育的起源地,现为海南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学校三百年来书声不断,诲人不倦,传承文明薪火,勇立时代潮头,为祖国南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志士,铸就了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师范”。
一、丕承前贤,勤宣德教(1705年—1902年)
金榜题名曾向吾门求鼎笔
蟾宫折桂须从此处借天梯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履职,他赞叹这里钟灵毓秀的山水,更仰慕从这里走出的丘濬、海瑞二位先贤,怀抱“勤宣德教,扶植士气”之志,自捐俸禄,筹办书院,以琼州别称,明代重臣、琼籍大才子丘濬别号“琼台”命名,自此琼州文风骎骎日上。
琼台书院地处州府所在地府城的丁字街,与道台、府台并称“三台”,为清代琼州府立最高书院。奎星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院子内绿树红墙,满庭芬芳。有清一代科举制度下,从这里走出的贤才无数,乾隆朝皇太后万寿恩科,书院四名学子同科中举;乾隆十八年书院奎星楼落成之际,又有四人中举,其中一人高居榜首,荣登解元;嘉庆十四年,后曾任书院掌教的张岳崧高中一甲三元,召对金銮殿,荣膺探花郎,名震天下,嘉庆帝惊呼:何地无才乎?琼台书院由此被誉为科举时代琼州学子治学修身、登科入仕的不二之地。
民间广为流传的《搜书院》故事就发生在琼台,书院第二任掌教谢宝爱才护生、机智果敢、不畏强权、仗义救人,故事被编演成琼剧、粤剧,多次在海内外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等均曾观看并接见了主创人员。
二、开启新学,敢为琼先(1902年—1950年)
养乾坤正气
育天下英才
二十世纪初,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西学。1902年秋,琼台书院正式改为琼州府中学堂,开始了海南的新式教育。1906年改称琼崖中学堂,期间革命思潮传入海南,琼台成为培养琼崖早期革命领导者的摇篮。1909年同盟会海南支部成立,琼台学生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以“励志社”成员身份加入同盟会,成为该会在海南最早的会员,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为响应武昌起义,徐成章联合同学徐天炳、梁秉枢、陈继虞等组成学生军进攻府城的道尹府,取得成功。
民国成立后,琼台改名为琼崖中学。1913年秋,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在学校附设师范班,中学与师范教育并行,琼台也由此正式开启师范教育之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琼崖中学担负起发动和组织琼崖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重任。5月8日海南各校学生聚集琼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响应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琼台还为海南培养了杨善集、王文明、冯平等多位琼崖革命先驱人物,他们在近、现代海南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20年9月,琼台改办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简称六师),这是海南第一所省立师范学校,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到校求学任教。六师以“诚爱、勤俭”为校训,其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为后来的海南师范教育提供了重要范本。
琼台于民国大革命时期表现出强烈的革命精神,徐成章、杨善集、冯平等人以六师为根据地,通过兴办报纸,口耳相传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播撒至社会各阶层,为琼崖革命开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1926年2月,王文明、杨善集、罗汉、冯平等人在海口成立中共琼崖特别支部,3月8日中共广东第六师范支部随之成立,至1926年底,琼台的党团员就有190多名,占全校学生五分之二。1926年6月,中共广东区委委派杨善集到海南指导革命工作,在海口市竹林村(现新华区竹林里第131号)原六师学生丘秉衡的老屋召开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当选琼崖“一大”的13名代表中,琼台校友就有7人,分别为教师陈垂斌、罗文淹、罗汉、许侠夫,学生王文明、冯平、李爱春。六师为海南的红色革命提供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为琼崖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写下来浓墨重彩的第一章。
抗日战争爆发,琼台开始了长达 8年的迁徙流离的艰苦顽强办学生涯,几经分合、易名,始终书声不断,既传承了百年琼台厚德重教的人文精神,更体现了敢为琼先的琼台精神。
1946年,琼崖师范学校在府城丁字街原址复办,4月1日复校开课,这一天被定为复校纪念日。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琼崖师范进步学生成立了府海地区第一个党直接领导的读书小组。1949年,国民党设置广东省海南特别行政区,学校改称“海南特区区立琼崖师范学校”。
在旧中国黑暗苦难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琼台人以解放中华、救亡图强为己任,他们学识丰硕、品行高尚、追寻真理、信念坚定、刻苦学习、挺立潮头、勇于担当。校友周士第参加了我国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战功赫赫,55年获授上将军衔;校友谢飞曾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中优秀的女战士,建国后担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职务。20世纪上半叶,国运多舛,社会动荡,琼台仍为社会培养了6600余名毕业生。
为铭记党的光辉历程、继承琼台革命基因,2019年学校在历史悠久的琼台书院内建立“无负海山、敢为琼先”红色主题教育馆,全方位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统介绍二十世纪上半叶琼台人在革命中前赴后继的无私无畏精神。
三、老树春华,再谱新篇(1950年—)
南疆兴教,桃李争芳留胜史
名校树人,鲲鹏奋翼展宏图
海南胜利解放后,学校先后命名为“广东省立琼山师范学校”“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学校”。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4年复办,为原广东省四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1975年设立文艺班,成为海南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的发端。1977年首招物理、化学、中文、英语大专班。海南建省后改称“海南琼台师范学校”。
2004年,琼台与1931年建校的“中华名校”之一——临高师范学校合并升格成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获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升格为琼台师范学院。
学校秉持“宣德育人,衍道敦行”的校训,培养了数万名大专、中师、幼师毕业生。在教育领域,校友范会国是巴黎大学理化科硕士及数理科博士,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钱学森、华罗庚、吴健雄等都曾师从于他;校友邢福义是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汉语学界的学术泰斗;校友王开发教授曾任华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是著名的核物理学专家;校友曾维奋身残志坚,情怀不改,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和教书育人十大楷模荣誉。从琼台走出的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我省小学和幼儿园有超过50%的骨干教师和校(园)长都曾在琼台求学。
弦歌不辍四世纪,春风化雨三百年,琼台从书院到学堂、到中学、到师范、到师专、再到师院,正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己的发展历史。树老花偏嫩,春融枝亦缪。新时期的琼台师范学院将始终勇立潮头,牢牢抓住机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借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升本的东风,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未来、驶向辉煌。
琼台沿革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视事,建琼台书院;
1902年秋,琼台书院改为琼州府中学堂;
1906年,琼州府中学堂改称琼崖中学堂;
1912年,琼崖中学堂改称琼崖中学;
1920年秋,琼崖中学改为广东省立第六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迁校广东,成立广东省立琼崖联合中学;
1949年,改称海南特区区立琼崖师范学校;
1950年,海口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学校,校名改为广东省立琼山师范学校;
1974年4月,停办五年之久的琼台师范复办,校名改为海南师范学校;
1979年9月1日,经海南行政区教育局批准,复名为广东琼台师范学校;
1987年复名海南琼台师范学校;
2004年,琼台师范学校和临高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6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琼台师范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红河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红河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2003年正式获批开办本科教育,2007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始终坚守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坚持“根植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区域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十四五”期间学校提出实施“全面振兴师范教育,建设全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标杆院校”两轮驱动战略。学校是云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高校、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校、云南省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高校联盟高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高校,2016年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项目,并获得1亿元项目建设经费。
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确立“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兼备,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校以来为云南培养了4.6万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深入实施本科应用型内涵建设,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主动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行业开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先后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共建成立紫陶学院、红河-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建水紫陶文创产业-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成功获批国家工信部立项建设,红河-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立项建设。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云南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云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2020年1月以来获批和立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82项、省级32项;2020年1月以来获批和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项、省级206项;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项249项、省级1013项;学校本科学生年终就业率稳中有升,均在94%以上。
积极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学校以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紧扣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以及省州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服务对外开放、中华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三个领域构建学科群。学校现有省级一流立项建设学科2个,省级专业硕士学位培育建设点3个。现有46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冶金工程专业获批省级新兴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农学、数学与应用数学3个专业列入云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备案名单,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小学教育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持续提升,达到全国平均办学水平(c类)专业37个,占比80%。
支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聚集。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红河学院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红河学院临聘、短聘、准聘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构建灵活高效、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体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全面支撑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在编教职工中,专任教师占比为86.63%。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27.16%,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为81.8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29%。现有享受“国贴”专家2人、省委联系专家4人、“省突”专家4人、“省贴”专家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1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专项2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业人才1人、教学名师3人、文化名家2人、青年人才13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0人,94名教师成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教师10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81人。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研平台为支撑,加快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创新体系和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建设有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滇越合作研究基地、云南省东南亚稀贵金属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8个,云南省高校工程中心和实验室14个,校地共建研究平台8个;建设有当代越南与滇越关系研究创新团队、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等省级创新团队和智库3个,云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8个。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9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人。“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6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3项,获省级科研获奖23项,获授权知识产权687项。在国家安全、国际贸易、边疆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510篇研究报告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或批示;在农业、冶金、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开展横向项目521项;在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农作物育种等方面的成果推广产生经济效益40余亿元。
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学校以“国门大学”新理念为牵引,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国门大学”建设成功写入云南省和红河州“十四五”规划。目前,学校建设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斯里兰卡兰比尼孔子课堂、孟加拉国山度.玛丽亚姆-红河孔子课堂共3个国际中文教育项目;获批“2021年亚洲合作资金项目”1项,面向gms五国语种实现专业全覆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项目”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6月越南语专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越南太原大学合作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开创了云南高校境外本科办学的先河,学校顺利通过留学生教学管理第三方评估。2016-2024年,累计招收留学生达到1199人;高质量承办斯里兰卡、越南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班;搭建了红河流域大学校长论坛、中越红河流域社会发展论坛、中越文体交流三个中越合作交流平台。
扎根边疆奉献边疆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学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建设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红河流域乐舞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红河州委、州政府、州政协、州委组织部、云南省委网信办、红河边境管理支队等合作共建了红河州边疆财政经济研究中心、参政议政智库、红河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边疆党建研究所、云南省正能量网络文化传播实训基地、红河州边境管理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边疆治理、边疆党建、边疆民族社会工作、边境社区社会工作等研究,促进边疆繁荣稳定;与蒙自市、河口县、建水县、金平县、屏边县、绿春县等市县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展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深度合作,与蒙自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红河学院附属学校落地运行;与科大讯飞共建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和研究院;为金平县126所中小学6万余名师生提供图书阅读服务被光明日报刊发报道。
为进一步巩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出了建设具有区域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并通过《红河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明确了实施路径。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进落实,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了全面、扎实、有效的成绩,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申报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神圣;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我们满怀豪情与信心。全校师生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和全省教育发展大会精神,聚焦省委“3815”发展战略和红河州“337”工作思路,锚定奋进西部先进行列目标,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为在新征程上全面开启建设国门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州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99年的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湖州学院。学校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院校之一。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00余亩,建设中的新校园位于湖州南太湖新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拥有工学、理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有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3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300余人,规划在校生规模13000人。
学校坚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定位,立足湖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领域,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打造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对接的、具有湖州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拥有机械工程、药学2个省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5个湖州市“十四五”一流学科,在电子信息、健康护理、经济贸易等方向建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特色专业2个、省新兴特色专业3个、省重点专业1个、湖州市“十四五”一流专业5个。
学校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主线,扎实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线协同。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立体优化育人环境,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成150余门优质课堂,立项建设71门省级一流课程,7部省级教材。获批省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13名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在浙江省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斩获文科组和思想政治专项组两个一等奖。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成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建成校外学生实践基地156个,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显著,近三年学生荣获国家级一类学科竞赛奖项12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9项;荣获省级学科竞赛奖项550余项,其中省级一等奖80多项。学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新生入学分数线连创新高,位居省内同等院校前列,学校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推进科研服务能力。现有1个国家级科研服务平台湖州学院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是湖州市首个且唯一获批单位。近三年学校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横向科研项目数和合同经费实现突破性增长,获批市地校合作项目39项,横向项目累计212项,项目签约总金额3370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12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于2022年取得留学生招生资格,国际化办学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学校已与英国、芬兰等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正积极推进与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门等国家(地区)的高水平知名高校合作。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机遇,学校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为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校全称:湖州学院
学校代码:4133013287
学校网址:https://www.zjhzu.edu.cn/
办学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学士路1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办学基础是创建于1949年的山东省团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建校74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始终与新中国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凝练了“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校训,形成了“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校风,培育了“自加压、共奋进、重实效、争一流”的山青精神。“青年政治”办学特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办学施教、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学校是省级文明校园,获评2019、2020年度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山东省首批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2个二级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单位获评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9761人,其中本科生14566人、专科生5195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73.71%。现有教职工93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48人,硕士学位教师677人,其中教授7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35.9%。拥有“双师型”教师3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2个,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
培养“青年政治人才”是学校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一强化两拓展”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凝练“青年政治”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坚定信念跟党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岗位思政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青年领导力学位班的“4 1”青年政治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区域经济,面向现代服务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
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本科专业38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职业本科专业9个,分别是法律、党务工作、大数据工程技术、市场营销、金融科技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旅游管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社会工作、舞蹈编导、广播电视学三个专业群9个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本科专业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门本科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基于业财融合的共享流程设计》《管理学》《国际贸易实务》《影视配音艺术》)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个专业(社会工作、广播电视学、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志愿服务研究基地)。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构建了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自我教育体系“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并实施了“立足专业、教师先行、学生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联合培养、主辅修制等多种模式,实施了学分制管理,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5项。
学校建筑面积31.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0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55.11万元。建有先进开放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5.9663万册,电子图书131.0388万册。坚持以生为本、能力为重,建设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校实践(实验)教学中心10个,实验室面积4万余平方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五年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科研奖励1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50余部,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300项,获批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科技计划团队6个。学校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大数据工程、地域文化、金融科技服务、养老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多个领域设有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30余所,获批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4个,接受委托或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近500项。社会工作服务平台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工服务机构和示范单位,是山东省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舞蹈学院先后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国家重大政治、文化文艺演出,以及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动,赢得好评。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举办合作专业、共建课程、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育人项目和研究平台100多个。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境)外的3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和学术科研合作,现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视留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累计招收来自23个国家的1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是一代代山青人攻坚克难的创业史,是全体师生拼搏奋斗的成长史。当前,学校正处在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申报硕士点作为战略目标,并借此过程开创学校办学新局面。全体山青人将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朝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主校区) 邮编:250103
学院办公室电话:(0531)58997000(0531)58997313
招生咨询电话:(0531)58997707
就业指导中心:(0531)58997266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