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东北水产技术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411-84763156,0411-84763157,0411-8476315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01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盐城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麋鹿之乡”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建有建军东路和希望大道两个校区。
学校于1996年5月由盐城工业专科学校与盐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始名盐城工学院)创建于1958年,1986年成为全国建材类3所示范性高等工业专科学校之一;盐城职业大学创建于1985年。2000年,创建于1964年的盐城会计学校并入盐城工学院。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获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半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盐城工学院秉承“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的校训,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践行“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校园主流价值观,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学科名校、文化塑校”发展战略,围绕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艺、经、管、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现有79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00多人、研究生近12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800人,专任教师近1500人,其中高级职称800多人、博士700多人,专兼职研究生导师近500人;现有院士、长江学者等特聘教授20多人,兼职教授200多人,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500多人(次)。
学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实施高校。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1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省“卓越计划”专业、7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江苏省国际化品牌专业、7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金课)2门;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1个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1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1个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生代表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黑科技”展示活动一等奖、交叉创新一等奖,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获得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世界工业设计最高奖项——红点奖。校“梦之声”合唱团屡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2011年2月应邀赴维也纳参加“中奥建交40周年金色大厅庆典音乐会”演出,荣获全国第一届、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生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2023届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比率超过25%,理工科学生近30%。学校多次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本科招生考试宣传工作优秀单位”“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
学校主动适应江苏沿海开发、地方经济建设和建材行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2个省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1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69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智库和2个市级重点培育新型智库、2个市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8个校级研究院、83个(理工类51、社科类32个)校级研究所(中心)、4个校级智库。学校设有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
近几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84项,省部级项目550多项;获批省级以上奖励144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4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发表sci、ei等收录文章669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43件,其中2023年获授权发明专利437件。据权威机构统计,学校专利转让数累计达729件,列全国高校第28名。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6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硕士等校际交流和科研合作项目。学校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美国底特律大学举办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民主治校、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总揽全局,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学校党委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校园节水安全供水智慧管理样板示范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起点,盐城工学院将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坚持走与行业、区域融合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学科名校、文化塑校”战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强整体实力,努力实现“成为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沿海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成高水平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重庆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1年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设立重庆科技学院。2023年11月,教育部同意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重庆科技大学。
学校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重庆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新工科高校,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2017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心区域,校园环境优美,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已建和在建校舍总面积超过7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5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有纸质图书210万余册,电子图书204万余种,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学校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第一批重庆市文明校园。
现有教职工近170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680人,博士700余人。柔性引进院士4人,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近70人,有重庆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5个。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数理与大数据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体育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重庆非常规油气开发研究院、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重庆资源循环利用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等20个学院(部、研究院、中心)。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机械、电子信息、土木水利、公共管理等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21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领域硕士点。有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海洋油气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5个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学生近三年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了1800余项国家级奖励。2015年、2019年两次获得第9届、第14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冠军。自2015年以来学校连续四轮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前200名。
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与化工、机械、化学、公共管理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有省部共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工业发酵微生物、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稠油开采、油气生产安全与风险控制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工业过程在线分析与控制、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等3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重庆市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社科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2014年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17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授权专利1200余件。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牵头完成的“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近五年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学会)科研奖励130余项。近两年,在重庆市科技奖励中,学校牵头项目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开展海内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应用科技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等60余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主动适应和服务石油、冶金行业和成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武钢铁、西南铝、重钢、紫金矿业、德胜钒钛、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等5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市应急管理局、沙坪坝区、大渡口区、铜梁区等政府签订了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打造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节、体育文化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组织开展新生入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公寓社区文化系列活动、“红五月”主题系列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建有各类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校是重庆市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海洋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高校,是一所以海洋与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原暨南大学水产系、原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湛江分院先后并入,1979年升格发展为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39年办学历史的原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湛江分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国家气象局主管的全国重点中专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由我校作为举办校,与阳江市政府、省教育厅、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学校在祖国大陆南端两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和阳江市办学,校园环境优美,依山傍水,绿树长青,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4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万余人。
湛江市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麻章区海大路1号)、霞山校区(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海滨校区(霞山区海滨大道中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892亩,其中湖光校区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湛江校区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滨海农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船舶与海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
阳江市的阳江校区(江城区罗琴路1号)西靠阳江八景之一的罗琴山,南临风景优美的罗琴湖,总规划用地面积3500亩,第一期建设项目用地512亩,已于2021年6月建成。校区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等5个学院。第二期规划建设7个学院、30个专业。
学校秉承“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海大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办学理念,根据“把学校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涉海人才培养的摇篮、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广东海洋强省、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的目标定位,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师资建设为关键、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97年1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为海洋大学校牌揭幕时高兴地说: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样一所大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李长春、张德江、汪洋和胡春华均对海大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寄予厚望提出要求。2018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湛江调研时指出,湛江还有广东海洋大学等科技研发力量,在海洋资源创新开发方面独具优势,要用好这些重要创新平台,把它们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创新发展主引擎,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2021年3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莅校调研时指出,海洋大学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在海洋强省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力。
学科专业齐全。学校现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广东排名分别为第1、2、3名。现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85个本科专业(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其中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1735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81人、博士学位者857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591人;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青年珠江学者、“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等共8人,省级培养对象14人;现有15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5个省级教学团队、2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1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气象教学名师、7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研平台优良。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4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工程训练中心、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等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6个广东省产业学院;16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拥有1个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对象——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具有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98个校级教学科研实验室。有全国高校中水生生物标本最多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及与自然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2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办学条件完备。学校拥有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海洋广场、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111.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26.10亿元,教学科研设备值7.24亿元,图书馆藏书570.81万册(含电子图书)。建有规模可观、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校园网。
育人效果显著。建校88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以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育之父钟麟、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深圳报业集团原董事长吴松营,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原局长、中国知名海洋专家吴壮,全国劳动模范、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湘峰,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奖获得者李周葵以及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模范”刘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英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海水稻——中国新饭碗”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全国金奖;“珍珠产业4.0——引领世界珠宝行业进入新时代”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全国金奖。长期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南沿海等地区,其中大多数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为中国海洋水产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科创成果丰硕。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195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各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国家级项目590项;科研经费达8.81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595项;出版著作教材166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16件;发表学术论文6744篇,其中三大索引1455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石斑鱼精准营养研究与高效饲料开发”“罗非鱼链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船舶压载水采样及检测成套技术装备”项目获中国航海技术发明一等奖;“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广地区牡蛎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政策研究”等项目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对外交流活跃。面向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推动与国外及港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内蒙古医科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学校前身为内蒙古医学院,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2012年,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2017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高校。67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一所具有区域特色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学校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设有金山校区(主校区)、新华校区、锡林校区及红山口教学基地。总占地面积123.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2.6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8.61亿元,图书馆馆藏印本文献126.65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67个、电子图书33.27万种、电子期刊25.77万种。学校设有17个学院,12个临床医学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在区内外设有实践教学基地99个。有全日制在校生16266人。其中,本科生12047人、专科生(高职)744人、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3116人、留学生54人,民族预科生80人,本科各专业面向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自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资格,2018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博士生导师49人,硕士生导师823人。
学校共有36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其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5门。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学校现有3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有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2个,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4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1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3个,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有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实验室4个、社会科学创新平台1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设在我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627人,专任教师966人,其中教授308人,副教授29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93.79%。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8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6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杰出人才9人,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63个、个人108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18人次。有自治区教学名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1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2人,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2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4个和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2个。
“十四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8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93项,软件著作权4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77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学校主办的《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出版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学校一贯坚持开放办学方针,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黄河流域医学院校联盟、西部医学教育联盟等成员单位。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蒙古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多所医药院校或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秉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校训和“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革故鼎新、洁己奉献”的“内医大品格”,坚持现代医药学与传统医药学并重、以蒙医药学为特色协同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医科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职业道德优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的,综合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淮阴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淮阴工学院坐落于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应用特色鲜明的省属本科院校。现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高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苏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单位。近3年,在全省年度综合考核中,学校两次获评第一等次、校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
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3个校区,校园占地17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71万平方米。设有22个教学科研单位,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在校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硕士生导师698人(含企业、兼职),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7人,引聘国家级人才21人;现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省技能大师、江苏外专百人、省产业教授等省级重点人才3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省“双创计划”“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项目480余人次;拥有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社科团队14个。
学校拥有省“十四五”重点学科6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2个。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900余件,专利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国家级平台5个,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省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省部级平台53个,实现了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平台全覆盖。
学校拥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获批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近5年,获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获批国家“金课”3门,省级“金课”2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5门;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50部。
学校已自主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年,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农业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获批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5个,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2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化工领域顶级期刊。近5年,学生获“创青春”国赛金奖1项、铜奖3项、“互联网 ”国赛银奖2项、铜奖4项、“挑战杯”国赛银奖、铜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7300余项,位列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竞赛近五年排行榜第262名,2022年位列第146名。考研录取率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连续多年获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省学生资助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和省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深入推进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1111”工程,积极实施“跨江发展,向南图强”战略,全方面深化与江苏省各县区融合发展,自2017年以来,共签订合作项目2000余项,科研合作经费超5.3亿元。学校高教研究所获评“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苏北发展研究院获批“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库100强,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市主要领导批示。
学校先后与全球22个国家及台湾地区6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成立“中欧运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与淮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及捷克华商联合会共建成立“淮阴工学院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法国洛林大学、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在校留学生221人,其中留学生研究生123人,赴境外交流师生年均百余人。近5年,获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2个、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1项,省外国专家工作室3个、“江苏友谊奖”“江苏省人民友好使者”外国专家1名,“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外国专家1名。台商学院获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3项、省总工会和省台办授牌“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产业工人培训学院”,持续推进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示范点建设。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校、省文明校园、省和谐校园、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余次。
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作为。淮阴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训,弘扬“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淮工精神,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踔厉奋发、勇担使命,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市,是一所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相结合,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始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198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
学校现有在校生26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23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300余人,留学生74人。现有20个教学单位,67个招生专业。现有7个国家级、1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有3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有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5门国家级、39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5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4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学生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创业孵化基地先后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自治区授予“自治区示范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首批众创空间试点单位”等。e家科技园社团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近五年,学校学生获得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奖励860余项,其中,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银奖6项、铜奖19项。获省级奖励18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专利200余项。
学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是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单位,自治区西部校园足球联盟基地和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内蒙古校园足球联合会秘书处单位。学生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牌560余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10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35枚,省部级体育竞赛金牌230余枚。学生褚亚飞夺得世界杯竞走冠军,杨家玉夺得2017年世锦赛竞走冠军,学校连续六届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1金5银1铜,男子足球队在自治区举办的七届“主席杯”比赛中荣获冠军6次、亚军1次。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2000年、2009年2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成为50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全国共15家高校),2022年,成为教育部“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16万余名合格人才,他们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校现有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有4个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2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6个提质培育学科。
学校现有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自治区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及其他自治区级平台6个。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五年,学校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军工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0项,横向项目805项。作为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1900多篇,获授权专利960多项,发明专利390多项,实用新型530多项,外观设计近40项。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方针,始终以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为依据,围绕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学术领军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能够全面支持学校总体目标及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全校在职教职工近1900多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18人、副教授477人,具有博士学位513人,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049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特支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目前国家、自治区级人才67人,包头市各类人才139人,其中,“草原英才”工程人选42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2个,“鹿城英才”59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以包头市为重点的新型城校融合发展模式,以包钢集团为重点的新型校企融合发展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为重点的新型校校融合发展模式,以校友会、理事会为平台,与社会各界合作的有效模式。学校主动服务“向北开放桥头堡”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与蒙古、俄罗斯、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顺利加入中乌大学联盟。到目前,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招收来自蒙古、美国、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20余人次,派出190余个团组、340余人次出国(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或学习培训,18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曾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学生7500余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科技大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是山东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于山东半岛中部闻名遐迩的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学校历史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潍县乐道院设立的乐道院医护学校和潍县美国长老会医院。1951年筹建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8年改建为昌潍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潍坊医学院。2023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学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留学生等教育层次齐全。1958年开始本科教育,1986年成为全国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留学生招生资格,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9年“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大健康风险预测与治理策略”研究项目获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学校是全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学校,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有浮烟山和虞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0亩,建筑面积71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4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本科生14300余人。设有乐道书院、济世书院和孔子学堂。图书馆藏书180万余册,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4个。
学校现有19个学院,34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特色和品牌专业9个。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期6年。中医药信息学获批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5‰,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临床医学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获批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连续9年合格率100%。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于金明和加拿大医学科学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睿为名誉校长。有国家级人才3人,泰山学者19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等人才60人。聘请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戴尅戎院士、陈芬儿院士等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特聘教授。
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8个。以院士工作站为引领,建有省级创新平台29个。牵头四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重大社会风险预测、组织工程与修复重建、靶向药物递送、肿瘤精准诊疗等领域独具特色,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校先后获批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全国麻醉学基础理论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级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等。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山东省公共卫生预警与处置指导中心设在我校。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院校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校际合作关系,在医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国际合作。国际学生生源国家拓展至亚非欧美25个国家。
学校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重医德、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走出了以谢立信、于金明、王睿3位院士为杰出代表的16万余名优秀医学人才,打造了“沉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品牌。学生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二等奖,获得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麻醉学知识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学科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多项国家及省级奖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乐道济世”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迈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新征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台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台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办学体制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办学源头上溯至1907年成立的三台中学堂简易师范科,1958年开办高等教育,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台州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2008年以17a2b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入选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0年进入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前十强,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教授为名誉校长。
学校在发展历程中海纳百川,1995-2007年间,原台州教师进修学院、临海师范学校、台州卫生学校、温岭师范学校相继并入,并先后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突出贡献集体、省绿色学校、省4a级平安校园、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单位等称号。
学校分椒江、临海两地三校区办学,总占地面积近1600亩、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直属附属医院4家,全资企业4家,附属学校(幼儿园)2家,办学条件良好,校园风光优美;下设人文学院、商学院(台州小微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大数据)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药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教育(体育)学院、智能制造(航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椒江校区以工、经、管、医、艺为主,在校生11000余人,临海校区以文理和教师教育为主,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笃定人才强校首位战略,持续完善“1 x”政策体系,建立高等研究院作为改革“试验田”,搭建了人才办、人才联谊会等服务组织,建立了一支1200余人规模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面向全球招聘二级学院院长11人,“青千”“国千”国万”“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连续取得突破,拥有国家重点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30余人、省151人才等省级人才80余人、博士近700人,博士数约占台州博士总数的80%,22人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30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学校作为唯一地方本科高校在全省高校人才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把人才培养放到车间里、让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紧紧围绕区域先进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制药化工、材料建筑、智能制造、电气信息、生命环保等一批与产业群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学科专业群,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各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7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个,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生态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艾瑞深校友会学科排名“中国高水平学科”序列,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0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及资助金额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设立55个本科专业,工科专业接近50%,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通过国家认证,获批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应用型大学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落实校地“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对接党委政府战略部署,密切校地校企互动,与台州8个县(市、区)、20余个市有关部门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全力服务3个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组建了三门研究院、温岭研究院、浙江(台州)模具与塑料产业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成立了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等10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携手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搭建了台州湾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台州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群,派出了百余支企业身边的“1139科技小分队”,对接企业(行业)技术难题近1000个;以打造“台州主城区的大花园、台州人民的大客厅、台州全民终身学习的大书房、台州地方精神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文社科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了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台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等平台,学报荣获“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称号,一批决策咨询报告受到上级领导批示肯定,学校两次获得“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传承弘扬“澡身浴德、修业及时”校训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书院制建设探索,依托省教师教育基地、省“双创”示范基地、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省级众创空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育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400余项、省级a类以上竞赛奖1000余项,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师范生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留台率连续五年保持在30%以上;以教育国际化为抓手,推进开放办学、拓宽师生视野,与加州浸会大学联合培养护理学硕士,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加快筹建沃罗涅日国立技术大学联合学院,与美、英、韩等国大学以“2 2”“3 1”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与50多所国(境)外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不少校友已成为企业家、博导及各级党政机关的主要领导,赢得台州“教师摇篮”和干部“黄埔军校”美誉。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当前,台州学院正抢抓教育强国、高教强省战略机遇,以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升级实施“升大、申博、创一流”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良好声誉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