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是山东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于山东半岛中部闻名遐迩的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学校历史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潍县乐道院设立的乐道院医护学校和潍县美国长老会医院。1951年筹建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36-8462283,0536-8462285,0536-846228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03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广东海洋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高校,是一所以海洋与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原暨南大学水产系、原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湛江分院先后并入,1979年升格发展为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39年办学历史的原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湛江分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国家气象局主管的全国重点中专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由我校作为举办校,与阳江市政府、省教育厅、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学校在祖国大陆南端两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和阳江市办学,校园环境优美,依山傍水,绿树长青,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4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万余人。
湛江市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麻章区海大路1号)、霞山校区(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海滨校区(霞山区海滨大道中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892亩,其中湖光校区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湛江校区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滨海农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船舶与海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
阳江市的阳江校区(江城区罗琴路1号)西靠阳江八景之一的罗琴山,南临风景优美的罗琴湖,总规划用地面积3500亩,第一期建设项目用地512亩,已于2021年6月建成。校区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等5个学院。第二期规划建设7个学院、30个专业。
学校秉承“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海大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办学理念,根据“把学校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涉海人才培养的摇篮、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广东海洋强省、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的目标定位,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师资建设为关键、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97年1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为海洋大学校牌揭幕时高兴地说: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样一所大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李长春、张德江、汪洋和胡春华均对海大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寄予厚望提出要求。2018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湛江调研时指出,湛江还有广东海洋大学等科技研发力量,在海洋资源创新开发方面独具优势,要用好这些重要创新平台,把它们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创新发展主引擎,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2021年3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莅校调研时指出,海洋大学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在海洋强省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力。
学科专业齐全。学校现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广东排名分别为第1、2、3名。现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85个本科专业(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其中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1735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81人、博士学位者857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591人;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青年珠江学者、“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等共8人,省级培养对象14人;现有15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5个省级教学团队、2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1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气象教学名师、7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研平台优良。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4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工程训练中心、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等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6个广东省产业学院;16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拥有1个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对象——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具有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98个校级教学科研实验室。有全国高校中水生生物标本最多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及与自然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2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办学条件完备。学校拥有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海洋广场、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111.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26.10亿元,教学科研设备值7.24亿元,图书馆藏书570.81万册(含电子图书)。建有规模可观、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校园网。
育人效果显著。建校88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以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育之父钟麟、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深圳报业集团原董事长吴松营,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原局长、中国知名海洋专家吴壮,全国劳动模范、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湘峰,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奖获得者李周葵以及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模范”刘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英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海水稻——中国新饭碗”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全国金奖;“珍珠产业4.0——引领世界珠宝行业进入新时代”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全国金奖。长期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南沿海等地区,其中大多数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为中国海洋水产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科创成果丰硕。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195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各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国家级项目590项;科研经费达8.81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595项;出版著作教材166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16件;发表学术论文6744篇,其中三大索引1455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石斑鱼精准营养研究与高效饲料开发”“罗非鱼链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船舶压载水采样及检测成套技术装备”项目获中国航海技术发明一等奖;“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广地区牡蛎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政策研究”等项目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对外交流活跃。面向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推动与国外及港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大连海洋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东北水产技术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学院。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辽宁省管理。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海洋大学。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有黄海校区、渤海校区和瓦房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使用海域面积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5个学院、1个教学部。有教职工12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人左右。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方向47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领域22个,有52个本科专业。
学校学科体系完善,优势特色学科明显。2017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水产一级学科为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以水产学科为依托的农学领域“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该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并列第四。
学校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本科教学成果奖22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2个、“新农科”项目3个,省级“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项目6个。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获批省级本科特色(示范)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等项目46项。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29门、省级首届教材建设奖8部。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9个。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研究生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国家级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小院6个、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7个、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9个、省海洋水产领域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1个,获批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教育部设施渔业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刺参遗传育种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海洋法律与政策东北亚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中国渔政执法研究咨询中心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重点实验室1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科技服务中心1个、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重点基地1个、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88项,其中国家级156项、省部级772项。有45项科研成果获市级及以上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22项。学校主持完成的“红鳍东方鲀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冷水褐藻培育与加工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先后获得2019年、2020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获批3个水产新品种:菲律宾蛤仔“白斑马蛤”、虾夷扇贝“明月贝”、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8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19人。目前,有“双聘院士”3人、“深蓝学者”5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86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农业农村部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4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7人,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2人,有辽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5人、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2人、“兴辽英才计划”7人、省市优秀专家9人,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1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3个、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6个、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个。
学校传承发扬“水的精神”,凝聚形成了以“一训三风”为代表的大学文化,即“海纳百川、行稳致远”的校训和“自强进取、开放包容”的校风、“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教风、“明德尚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学校不断深化“红·绿·蓝”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精心打造“蓝色讲坛”等文化品牌项目,拥有“海洋之声合唱团”等各类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大海大青年抗疫突击队“风雪中移动的雕塑”事迹,所展现出的“信念坚定、风雨同舟、勇往直前、甘于奉献”青年抗疫突击队精神品格,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校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先后与世界20个国家(地区)的95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拥有新西兰奥塔哥理工学院“3 1”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同时与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举办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学生的校际交流、学历学位及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先后加入“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等多个优质国际教育平台,获批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资格。成功举办“亚洲发育与比较免疫学大会”“海峡两岸海洋海事大学蓝海策略校长论坛”等大型会议,招收培养多种模式和层次的来华留学生,生源涉及日本、韩国、俄罗斯、孟加拉国等国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全力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蓝色大学”为发展理念,朝着高水平海洋大学奋斗目标加速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内蒙古医科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学校前身为内蒙古医学院,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2012年,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2017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高校。67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一所具有区域特色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学校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设有金山校区(主校区)、新华校区、锡林校区及红山口教学基地。总占地面积123.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2.6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8.61亿元,图书馆馆藏印本文献126.65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67个、电子图书33.27万种、电子期刊25.77万种。学校设有17个学院,12个临床医学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在区内外设有实践教学基地99个。有全日制在校生16266人。其中,本科生12047人、专科生(高职)744人、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3116人、留学生54人,民族预科生80人,本科各专业面向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自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资格,2018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博士生导师49人,硕士生导师823人。
学校共有36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其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5门。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学校现有3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有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2个,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4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1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3个,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有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实验室4个、社会科学创新平台1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设在我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627人,专任教师966人,其中教授308人,副教授29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93.79%。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8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6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杰出人才9人,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63个、个人108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18人次。有自治区教学名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1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2人,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2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4个和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2个。
“十四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8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93项,软件著作权4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77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学校主办的《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出版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学校一贯坚持开放办学方针,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黄河流域医学院校联盟、西部医学教育联盟等成员单位。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蒙古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多所医药院校或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秉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校训和“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革故鼎新、洁己奉献”的“内医大品格”,坚持现代医药学与传统医药学并重、以蒙医药学为特色协同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医科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职业道德优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的,综合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淮阴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淮阴工学院坐落于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应用特色鲜明的省属本科院校。现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高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苏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单位。近3年,在全省年度综合考核中,学校两次获评第一等次、校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
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3个校区,校园占地17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71万平方米。设有22个教学科研单位,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在校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硕士生导师698人(含企业、兼职),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7人,引聘国家级人才21人;现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省技能大师、江苏外专百人、省产业教授等省级重点人才3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省“双创计划”“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项目480余人次;拥有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社科团队14个。
学校拥有省“十四五”重点学科6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2个。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900余件,专利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国家级平台5个,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省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省部级平台53个,实现了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平台全覆盖。
学校拥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获批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近5年,获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获批国家“金课”3门,省级“金课”2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5门;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50部。
学校已自主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年,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农业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获批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5个,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2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化工领域顶级期刊。近5年,学生获“创青春”国赛金奖1项、铜奖3项、“互联网 ”国赛银奖2项、铜奖4项、“挑战杯”国赛银奖、铜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7300余项,位列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竞赛近五年排行榜第262名,2022年位列第146名。考研录取率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连续多年获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省学生资助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和省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深入推进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1111”工程,积极实施“跨江发展,向南图强”战略,全方面深化与江苏省各县区融合发展,自2017年以来,共签订合作项目2000余项,科研合作经费超5.3亿元。学校高教研究所获评“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苏北发展研究院获批“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库100强,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市主要领导批示。
学校先后与全球22个国家及台湾地区6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成立“中欧运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与淮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及捷克华商联合会共建成立“淮阴工学院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法国洛林大学、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在校留学生221人,其中留学生研究生123人,赴境外交流师生年均百余人。近5年,获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2个、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1项,省外国专家工作室3个、“江苏友谊奖”“江苏省人民友好使者”外国专家1名,“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外国专家1名。台商学院获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3项、省总工会和省台办授牌“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产业工人培训学院”,持续推进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示范点建设。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校、省文明校园、省和谐校园、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余次。
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作为。淮阴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训,弘扬“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淮工精神,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踔厉奋发、勇担使命,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市,是一所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相结合,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始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198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
学校现有在校生26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23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300余人,留学生74人。现有20个教学单位,67个招生专业。现有7个国家级、1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有3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有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5门国家级、39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5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4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学生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创业孵化基地先后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自治区授予“自治区示范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首批众创空间试点单位”等。e家科技园社团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近五年,学校学生获得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奖励860余项,其中,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银奖6项、铜奖19项。获省级奖励18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专利200余项。
学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是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单位,自治区西部校园足球联盟基地和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内蒙古校园足球联合会秘书处单位。学生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牌560余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10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35枚,省部级体育竞赛金牌230余枚。学生褚亚飞夺得世界杯竞走冠军,杨家玉夺得2017年世锦赛竞走冠军,学校连续六届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1金5银1铜,男子足球队在自治区举办的七届“主席杯”比赛中荣获冠军6次、亚军1次。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2000年、2009年2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成为50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全国共15家高校),2022年,成为教育部“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16万余名合格人才,他们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校现有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有4个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2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6个提质培育学科。
学校现有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自治区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及其他自治区级平台6个。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五年,学校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军工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0项,横向项目805项。作为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1900多篇,获授权专利960多项,发明专利390多项,实用新型530多项,外观设计近40项。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方针,始终以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为依据,围绕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学术领军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能够全面支持学校总体目标及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全校在职教职工近1900多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18人、副教授477人,具有博士学位513人,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049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特支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目前国家、自治区级人才67人,包头市各类人才139人,其中,“草原英才”工程人选42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2个,“鹿城英才”59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以包头市为重点的新型城校融合发展模式,以包钢集团为重点的新型校企融合发展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为重点的新型校校融合发展模式,以校友会、理事会为平台,与社会各界合作的有效模式。学校主动服务“向北开放桥头堡”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与蒙古、俄罗斯、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顺利加入中乌大学联盟。到目前,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招收来自蒙古、美国、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20余人次,派出190余个团组、340余人次出国(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或学习培训,18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曾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学生7500余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科技大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台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台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办学体制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办学源头上溯至1907年成立的三台中学堂简易师范科,1958年开办高等教育,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台州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2008年以17a2b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入选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0年进入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前十强,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教授为名誉校长。
学校在发展历程中海纳百川,1995-2007年间,原台州教师进修学院、临海师范学校、台州卫生学校、温岭师范学校相继并入,并先后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突出贡献集体、省绿色学校、省4a级平安校园、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单位等称号。
学校分椒江、临海两地三校区办学,总占地面积近1600亩、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直属附属医院4家,全资企业4家,附属学校(幼儿园)2家,办学条件良好,校园风光优美;下设人文学院、商学院(台州小微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大数据)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药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教育(体育)学院、智能制造(航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椒江校区以工、经、管、医、艺为主,在校生11000余人,临海校区以文理和教师教育为主,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笃定人才强校首位战略,持续完善“1 x”政策体系,建立高等研究院作为改革“试验田”,搭建了人才办、人才联谊会等服务组织,建立了一支1200余人规模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面向全球招聘二级学院院长11人,“青千”“国千”国万”“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连续取得突破,拥有国家重点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30余人、省151人才等省级人才80余人、博士近700人,博士数约占台州博士总数的80%,22人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30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学校作为唯一地方本科高校在全省高校人才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把人才培养放到车间里、让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紧紧围绕区域先进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制药化工、材料建筑、智能制造、电气信息、生命环保等一批与产业群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学科专业群,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各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7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个,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生态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艾瑞深校友会学科排名“中国高水平学科”序列,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0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及资助金额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设立55个本科专业,工科专业接近50%,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通过国家认证,获批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应用型大学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落实校地“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对接党委政府战略部署,密切校地校企互动,与台州8个县(市、区)、20余个市有关部门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全力服务3个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组建了三门研究院、温岭研究院、浙江(台州)模具与塑料产业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成立了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等10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携手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搭建了台州湾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台州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群,派出了百余支企业身边的“1139科技小分队”,对接企业(行业)技术难题近1000个;以打造“台州主城区的大花园、台州人民的大客厅、台州全民终身学习的大书房、台州地方精神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文社科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了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台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等平台,学报荣获“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称号,一批决策咨询报告受到上级领导批示肯定,学校两次获得“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传承弘扬“澡身浴德、修业及时”校训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书院制建设探索,依托省教师教育基地、省“双创”示范基地、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省级众创空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育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400余项、省级a类以上竞赛奖1000余项,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师范生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留台率连续五年保持在30%以上;以教育国际化为抓手,推进开放办学、拓宽师生视野,与加州浸会大学联合培养护理学硕士,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加快筹建沃罗涅日国立技术大学联合学院,与美、英、韩等国大学以“2 2”“3 1”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与50多所国(境)外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不少校友已成为企业家、博导及各级党政机关的主要领导,赢得台州“教师摇篮”和干部“黄埔军校”美誉。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当前,台州学院正抢抓教育强国、高教强省战略机遇,以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升级实施“升大、申博、创一流”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良好声誉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工商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重庆工商大学始创于1952年,2002年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重庆市国际人文特色高校。学校传承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重工商大精神,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抢抓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机遇,综合实力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一、学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双一流”国家战略为引领,瞄准学 科发展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大商科 新工科”的商工融合创新发展为驱动,以“经管一流、理工精品、文法艺特色”三大学科群建设为目标,构建商工融合、多科协同的学科生态体系。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0个国家“一流专业”,29个重庆市“一流专业”,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2个市级特色专业。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市级“一流学科”,14个市级重点学科;智能商务、智能金融2个重庆市“人工智能 ”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第四轮的学科评估中,我校6个学科上榜,其中5个学科排名市属高校第一。
二、人才培养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研究生3万余人,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了从专科—二本—硕士研究生,到二本—一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重大突破;目前学校面向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超过一本批次线或特殊类型资格线的优质生源数超过录取总数的90%,生源质量持续向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有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学校获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学校(培育)、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食品营养与健康(火锅)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培育),人才培养支撑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毕业生考研、考博人数和上线率大幅度增加;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400余项;高水平大学生女排运动队获重庆市排球比赛26连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获得认可,获评“全国就业50强典型高校”。
三、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拥有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1个科技部、教育部和重庆市级科研机构。近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前5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重大奖项。近年来,学校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提交智库成果850余份,60余项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人批示。20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入选中国大学专利转让60强,获“2018年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地方贡献奖”。积极服务教育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并取得显著实效。
四、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2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近900人,博士学位教师近950人,博士专任教师比例接近50%。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4名;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百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3个,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一批优秀教师代表。“十四五”以来,学校坚持才强校战略,开展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团队)精准引进计划、优秀人才(团队)定向扶持计划、高层次人才贡献激励计划等多项举措,努力建设一支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重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师资队伍。
五、合作办学
学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积极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学校有2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31个国家(地区)的近100所高校建立了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年均聘请20余个国别的近百名外专外教,累计招收来自30多个国别的3700余名国际学生,建有一个海外孔子学院,一个海外语言文化中心,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开设了acca、cfa等国际特色项目班,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院校,是重庆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 与重庆、四川、贵州、山东等省(市)的多个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西南财经大学等多个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niit、新道公司、太极集团等200余家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同时,按照“传、联、搭、赞、助”思路,不断建立健全校友组织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友作用,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
六、办学条件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倾力打造花园式绿色校园,是重庆市“文明校园”“十佳园林式单位”“文明单位” “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重庆市首批“美丽校园”“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示范中心”。按照中西部高校中“设施一流、环境一流”标准建成的新图书馆,已成为备受在校师生喜爱的学习研究场所。茶园校区建设持续推进,南岸、兰花湖、江北等校区功能布局和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经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于2004年全国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7年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单位,2018年获批成为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下设16个学院、14个附属医院(4个直属)、1个中医药研究院、1个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26个教学医院和70个实习基地。设有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法等5个学科门类。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31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6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4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55人、硕士研究生3618人、本科生14924人、留学生219人。
学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针灸推拿学)和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医学)建设点。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实验技术、护理学、药物制剂等10个本科专业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心理学、制药工程、药物分析、中药制药等4个本科专业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9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有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6门、省精品课程22门;获首届国家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二等奖1部,首届省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特等奖1部、一等奖3部、二等奖3部;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学校两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曾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5项。教学实验中心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确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药博物馆被确定为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被确定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黑龙江分中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科技项目查新定点单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中心1个、重点研究室3个、三级实验室10个;有黑龙江省工程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10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5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个;有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1个。现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曾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4332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及课题5项、863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88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8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学校培养的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5.05亿元,有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超高分辨质谱仪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方剂配伍规律、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妇科、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国家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救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附属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是黑龙江省首家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的中医院,为全国首批现代化中医院建设单位。附属第三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原隶属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18年12月转隶,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2022年9月,医院转型升级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第四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原隶属黑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2019年6月转隶,是集公益性、综合性、示范性职能为一体的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在着力打造以康复特色为引领的新型现代化中医医院。四所附属医院现有床位4500余张,有国家重点专科25个、省级重点专科31个,年均门诊量150万人次,树立了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旗帜,为保障龙江人民身体健康,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教职工4068人(校本部837人),有专任教师1140人,博士生导师114人,硕士生导师61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3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6人,青年岐黄学者5人,龙江科技英才2人,龙江学者17人。学校启动实施“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拥有东北三省唯一一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实验室),建立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材gap中心,现为“省医药工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以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核心,规划建设的“中国北药园”项目,成功获批全国首届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学校连续两届获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获聘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的省属本科高校。学校还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和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已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长期国际合作项目140项,接受国外来访学者500多人,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000多人。学校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多次被教育部、国家汉办评为“先进孔子学院”,并成为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
学校创办“龙江中医讲坛”,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举办“中俄生物医药论坛”,并联合发起成立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组建中俄中西医结合学院,共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全力打造中俄中西医结合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创办全球首家传统医学研究院;与美国中药联商会合作创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分校,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机构。学校还被确定为中国-匈牙利两国政府项目“中国-中东欧中医药中心”建设单位。
学校秉承“勤奋、求真、博采、创新”的校训精神,以弘扬中医药精华,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以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为依归,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拼搏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塔里木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塔里木大学是由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于1958年10月创办,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7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创业示范高校”,201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受到充分肯定,2019年进入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荣获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1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现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学校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医、文、管、经、法、教育、艺术、历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435人。面向全国31个省区招生,在校全日制学生2.4万余人,内地生源占68%。现有16个学院,79个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兵团与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兵团协同创新(培育)中心,3个农业部试验站,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建校以来,学校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培育出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胡杨精神,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续的学校振兴与发展之路。建校63年来,培养毕业生7万余人,就业率一直排在自治区高校前列,为新疆特别是南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权建设、民族团结、维稳戍边等做出了突出贡献。用人单位普遍评价塔大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政治可靠、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强的优良品质,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信阳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信阳师范大学(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信阳师大(xynu),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创办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是大别山地区一张闪亮的高等教育名片,被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费孝通先生誉为“教师之摇篮”,被赞为“河南省最美的高校”“办在花园中的大学”“在绿水青山中自由自在学习的好大学”。
地理历史
信阳师范大学坐落在中国茶都、红色之城信阳,位于贤山北麓、浉水之滨,与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鸡公山相近,散步就可到“长淮明珠”南湾湖,青山秀水,高低错落,红绿四季,诗情画意,茶香人靓,宜居宜学。美丽师大,是一所来了就不想走的大学,春踏芳草看百花,夏栖绿荫听蝉鸣,秋闻桂香逗天鹅,冬拥白雪动诗情。
学校创建于1975年,时名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并改为信阳师范学院,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获批省“十三五”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确立为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2023年6月,教育部同意信阳师范学院更名为信阳师范大学。
202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我校建设大别山区域综合性大学,纳入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淮河校区。学校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基本情况
学校拥有40余年的本科和20余年的研究生办学历史与经验,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共30927人,其中研究生2052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茶学与食品科技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85个,招生专业76个,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二级学科硕士点73个,与闽南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
办学条件
现有谭山、淮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1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图书馆各类纸质图书298万册,电子图书221万种,数字资源数据库58个,可访问各类资源数据库数量152个,中外文期刊4652种。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充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近60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近1600人,拥有双聘院士1人、学部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中原百人计划”专家、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等专家学者200余人。“南湖”系列奖励计划人才工程,引领豫南人才高地建设。
教育教学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强化专业、课程、基层教学组织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省级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国家级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省级课程140余门。拥有省级优秀教学组织2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工作优秀团队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3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3个。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数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校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牵头成立了“豫南教师教育联盟”,构建了高校、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拥有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共同体、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等省级平台。
学科科研
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厚实,基本构建起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入选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拥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esi前1%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数学4个学科2018-2020连续3年上榜软科“最好学科”排名。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数学2个学科进入榜单。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获得c-。
构建科研平台,建立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拥有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茶树生物学、微电能源、河南省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水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等34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9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共建全国第一家光伏系统真实发电能力国际化测试平台,与河南大学、信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信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与信阳市共建“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信阳发展研究院”等。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50项。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炎黄学概论”。
合作交流
倡议牵头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提升了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摩洛哥穆莱伊斯梅尔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波兰西维塔斯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吉隆坡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校签订了交换生合作协议。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办学,与印度尼西亚伽内什师范大学共建巴陵康孔子学院,与美国米勒斯维尔大学、韦伯国际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青云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等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学生。建立外籍教师暑期开展本科生双语教学工作模式。学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留学生,先后选派学生到韩国、新西兰等高校深造,并接收美国、俄罗斯、摩洛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博兹瓦纳、马达加斯加等国留学生。当前,学校正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以更加开放为动力,扩大教育双向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交融的办学环境。学校还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建设,广泛凝聚力量,助力发展。
党建思政
坚持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建有谭山书院、致学书院和崇实书院。学校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20年“全国文明校园”花落我校,续写全国文明单位“金名片”。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30余项,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个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工作案例作为河南省高校系统唯一案例入选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主编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教版),学校被评为全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多次在全省校地结对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获得双“好”等次。“讲价值观故事,实现青春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成果展演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聚焦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桃李芬芳
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40多年来,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人,王立新等400多人成为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教师,王金安、刘立志、陈晓嘉等一大批校友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培养出了部级领导和院士、大学校长、企业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的行业精英与业界翘楚。被评为“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河南教育名片”等。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毕业生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