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西安石油大学是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倡导创立,最早建设、长期布局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历程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举办的兰州测绘钻井训练班。 学...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9-88382310,029-81469808,029-88382299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249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长春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2年,建校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0年6月吉林工学院与吉林工业大学合并,1978年10月复校。2000年9月,长春煤炭工业学校、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2002年3月,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校现有南湖、北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5.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设有15个学院,在招5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4个,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2个学科成功入选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4900人。其中本科生18954人,硕士研究生3972人,博士研究生238人,留学生36人。现有教职工1642人,其中专任教师1286人,正高级职称教师20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18人。现有柔性引进院士5人、杰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讲座教授1人,国家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教学名师10人,长白山学者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0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级(科技部)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4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近五年,学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艺术基金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吉林省专利金奖2项。学校始终坚持科技研发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和推动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碳纤维全产业链升级、微纳与超精密加工、金属材料强韧化、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冶金节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以及智能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国内多个知名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多项技术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支撑和引领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工大精神和“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建校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近21万人。2004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2019年、2023年三次捧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75名,在2017—2021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85名,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及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百强。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占比100%。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4项,先后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 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曾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200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5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称号。2017年获得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2006、2020年校团委两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1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北政法大学
学校介绍 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建校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凝练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培养了18万余名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校现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院、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8个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有入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工程项目5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40余人。学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制度,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评价。 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000余人。法学、英语、新闻学、电子商务及法律、财务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市场营销、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社会学、金融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行政法学》《侦查措施》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刑法学》《国际私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2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承担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学校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有计算机实验中心和语言实验中心2个基础实验中心。学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注重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构建有全年不断线、分层分类推进的高水平有特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2014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承担国家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涉外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39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余人。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018年学校获批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法学学科获批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坚持“四为”方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央政法机关、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司法部门、律所、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人权研究中心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为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建国家级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设有中国法学会“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中国—亚欧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中南亚研究中心”,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在学校设立法治建设研究中心、法治人才培养基地,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中国法制史与文物法研究中心”,与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建“地方金融监管与法律研究基地”,获批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民宗委“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我国宗教中国化研究基地”,获批陕西省科协“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法治国家建设研究中心”。现有“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与退役军人事务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5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航空法治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为陕西省教育系统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设有反恐怖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民族宗教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法治研究院、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企业合规研究院、数字法学研究院、地方金融监管与法律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其中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入选首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入选全国“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全国百强报刊。 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积极开展本硕博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上合组织法律大学联盟创始高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致力于构筑丝绸之路法学理论研究创新高地和法治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举办长安与罗马“一带一路”法律文化对话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公务员培训。学校积极搭建师生国际化发展平台,开展50余项国内外联合培养和短期留学项目,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实施教育部“国际组织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学校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昂首阔步朝着建设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渤海大学
学校介绍 渤海大学始建于1950年2月,是辽宁省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位于渤海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锦州市。学校为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院校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   学校占地225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有20个二级学院,53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法、教、文、史、哲、理、工、农、管、艺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在校生近25000人。   学校现有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00余人,博士近500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兴辽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辽宁省“兴辽计划”教学名师、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千人层次入选者、省级优秀科技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等近百人。   学校现有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项目1个、省一流特色学科项目3个、省重点学科培育项目7个。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省教育厅校企联盟2个、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2个、省高等学校培育智库2个、省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基地3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基地3个、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个、省大学科技园1个、省科普基地1个,其他省级平台6个。建设了国家火炬计划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公共检测中心,现有省高校创新团队11个。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省级特色(示范)专业、试点专业18个,8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150门,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24部,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教改立项、省级教改项目近30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6项,居省内高校前列。有7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每年推免研究生100余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曾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全国高校优秀学报、辽宁省一级期刊。   近五年来,全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两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和辽宁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9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8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500余项;发表论文5000余篇,被sci、ei、cpci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8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46项。科睿唯安2023年7月份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显示,渤海大学农学、化学、工程、计算机4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1-2022年)》数据显示,我校在中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位于第156位,辽宁省高校排名第5位;在usnews2022-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在世界大学中排名第997位,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106位;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有4个学科进入前50%,在辽宁省高校中排名并列第9位。   学校与波兰、法国、韩国、俄罗斯、布隆迪、中非、塞浦路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30多所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收4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互派学者讲学,选派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学校与布隆迪大学、中非班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受到国家汉办的充分肯定,并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院校。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图书馆馆藏图书300余万册,仪器设备充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校园环境优美,林木葱茏,2019年获评“辽宁最美校园”,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辽宁省绿化模范单位、辽宁省校园绿化示范校和辽宁省安全文明校园、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校介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建有花园校区(河南省郑州市北环路36号,占地面积555亩)、龙子湖校区(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占地面积1780亩)和江淮校区(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龙池大道236号,占地面积1500亩),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具有海外留学生招生资格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高校牵头单位。学校起源自1951年创建于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1954年更名为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1年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7年迁至河北省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由水利部主管划转河南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学科创建高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而发展壮大。始终坚守治水兴国之初心使命,坚持水利水电特色之办学传承,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校训,以服务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矢志不移,形成了“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学校设有水利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25个教学单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等174个研究机构。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水利行业电大开放教育办公室、水利行业监管研究中心、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河南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及依法治校研究中心、河南河长学院、河南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河南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心、河南省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与修复研究基地、河南省生态环境干部培训基地、郑东新区智慧岛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等设在学校。学校先后入选首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水利部“强监管”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成员单位、河南省智慧校园试点高校等。学校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为契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巩固提升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国家战略实施、新时代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服务。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现有68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包括10个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建设专业(基地),15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7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5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5门国家级、省级课程。拥有1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1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其中水利工程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授权领域。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4万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50余万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国家部委部长、武警水电部队将军和省部级领导近20名,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吴新芬,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大学生等十余项荣誉称号的孟瑞鹏烈士,“雨果奖”“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刘慈欣,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安少华,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奖获得者刘俊国,海外学者、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最高级别会员张晓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高玉生等海内外各领域杰出校友,彰显了学校“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为人朴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踏实”的毕业生品牌形象。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0余人;全职院士、双聘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人才及河南省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等省级人才13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余人。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500多项,其中: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210多项,包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190多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00多项,累计到账经费11亿余元。发表sci、ei、cssci等期刊高质量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00多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20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奖层次和数量稳居河南省高校前列。学校获批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省首个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实施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入选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是黄河实验室主要成员之一;拥有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圈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科技研究中心、海河(河南)科技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4项(含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南省黄河生态文明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地方智库6个,河南省区域“水—土—碳”耦合效应与生态安全、河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0个。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主动适应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新变化和生态建设新要求,积极参与重要水事活动为国家战略实施、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人才支持、人员培训、工程监理等,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年来,学校为水利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才30余万人,其中培训监理人员7余万人;河南河长学院培训省内外各级河(湖)长10000余人,助推河(湖)长制深入发展;国家水利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出版《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报告》蓝皮书,连续举办承办“全国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培训班”、“水务工作培训班”等。学校承担的“地坑院”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汶川地震后,学校选派10名专家,高质量指导完成了救灾一线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成为江油市重建样板工程之一;承担的“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施工期监控管理智能化项目”成为水利部“智慧水利”示范项目;受水利部委托作为第三方,承担全国31个省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评估工作;学校定点帮扶鹿邑县、校地结对帮扶兰考县工作,连续四年被评为河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评估考核最好等次,荣获河南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荣誉,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水利重大需求,深度参与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运行治理、河南省“四水同治”“五水综改”、节水行动、防洪抗旱、河湖治理、灾害恢复重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利行业强监管等,围绕水资源、水灾害、水安全、水治理、水生态、水环境和智慧水利等领域,开展关键问题研究和特色智库建设,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学校发起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河南省黄河生态文明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获批9个有关黄河问题的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开展黄河重大关键问题研究,参与承担三门峡等沿黄地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校属企业河南华北水利水电监理有限公司参编了《水利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承担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奖,监理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沁河渠道倒虹吸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膜结构海南三亚会展中心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设计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陀螺、秋千等场地改造工程,得到竞赛组委会的表彰。 国际合作前景广阔。学校国际合作历史悠久,1958年起开始接收留学生,对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化办学迈上了新台阶。学校与13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韩国启明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15、2016年先后入选“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和“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方创始成员高校。学校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联合成立乌拉尔学院是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体系下第一个合作办学机构,于2018年正式招生,成为河南省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联办的孔子学院获批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肇始于1954年,现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大学,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入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连续五年排名第一。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践行“明德、明学、明事”的大学校训,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体系中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 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拥有本科专业56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农、艺等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建有以“香料香精化妆品与绿色化工”为引领、“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为协同的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1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6个,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1个。拥有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40余门。获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个。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单位)、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近年来,学生获“全国最美大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优秀学生奖”等荣誉、在“互联网 ”“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实力突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构建“学科 产业”创新模式,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建设需求,依托、服务和引领相关重点产业发展。拥有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拥有香精香料及化妆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物理气相沉积(pvd)超硬涂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光探测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创新平台19个。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研究院、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上海创业学院、中欧知识产权学院和各类协同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水平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平台。近年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3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制定各类标准40余项,学校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上海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达70%。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高层次人才170余人次,拥有上海市高水平创新团队6支,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国际交流活跃,影响日益提升。设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分互认高校数达50余所。近年来,共派出2000余人次学生赴海外院校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化妆品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中欧知识产权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设老挝铁道工程人才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铁道工程技术人才,获批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获批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协同育人和协同科创工作,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谱写新篇章。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以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开放合作和数字赋能为路径、以大学治理体系优化为保障,努力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选地和特色学科专业培育地,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奋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温州肯恩大学
学校介绍 温州肯恩大学是浙江省和美国新泽西州友好省州合作项目,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2011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筹备设立温州肯恩大学。2014年3月31日,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温州肯恩大学。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中美双方共同组成的理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 温州肯恩大学的创建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出席在美国肯恩大学举行的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并作重要讲话。教育部把筹建温州肯恩大学列为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中外合作办学重大项目之一。2014年7月,学校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教育项目被列入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肯定温州肯恩大学“运转良好”。2018年6月,教育部、浙江省第一次部省会商明确“将温州肯恩大学列入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重点建设对象,支持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 温州肯恩大学紧紧围绕“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的办学理念和创办世界级教育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开展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之路。2013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美国中部各州高等教育委员会(middle state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的相关评估。2018年3月,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2019年11月学校获批提升办学层次,开展11个硕博专业外国硕士、博士学位教育。学校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创新中美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建设世界级教育水平的校园、教学与科研体系、师资以及服务与管理——“四个世界级”教育水平的国际化大学,探索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努力成为中外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交流的典范。温州肯恩大学托福 (tofel)考点于2019年9月揭牌,标志着温州成为浙江省内第三个拥有托福考点的城市。2020年1月,温州肯恩大学又获批设立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考点,成为浙南唯一的gre考点。学校校园建设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清单。学校办学多项国际化指标居全国前列。 学校办学思路为既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100%的专业课程从美国肯恩大学引进,采用美国及国际原版教材,100%的专任教师由全球招聘,实施小班化、全英文、探究性、合作型教学;又努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融入中国国情与文化教育。学校提倡自我管理、全员育人,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事务,具备创新、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start here, go anywhere”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温州肯恩大学作为学生人生新起点,助其走向国际大舞台。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努力办好本科教育,同时逐步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设有商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理工学院和教育学院等五个学院,引进美国肯恩大学有优势且浙江区域亟需的专业,已开设经济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六个学科门类18个本科专业,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理、工、文、艺相互促进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拥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应用经济学、生物学、工商管理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际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市场营销、视觉传达设计、英语、生物科学、会计学、建筑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十三五”特色专业3个(国际商务、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温州市级特色专业1个(数学与应用数学)。商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美国肯恩大学商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申请通过最具权威性的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目前,全球仅有5%的商管院校取得了该项精英认证),会计学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续认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得美国艺术与设计院校协会(nasad)认证,建筑学专业正式获得美国国家建筑认证委员会(naab)初始候选资格,心理学专业获得psi ch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认证。本科生毕业后,学校颁发美国肯恩大学学位证书、温州肯恩大学学位证书及温州肯恩大学毕业证书。目前学校已开设9个硕博专业,包括国际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国际英语教学(文学硕士)、计算机信息系统(理学硕士)、生物技术科学(理学硕士)、建筑学(建筑学硕士)、心理学(文学硕士)、教育管理(文学硕士)、教育领导学(教育学专业博士)、国际会计(理学硕士),后续将陆续开设教育心理咨询与督导(哲学博士)和教育与临床心理学(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可获得美国肯恩大学相应学位。学校现有中外教职员工5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220余名,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或本专业最高学位。教师累计发表论文100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纳入sci、s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根据scopus统计,学校2022年所发论文的学术影响力(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28),各项指标位居中国大学前列。前10%被引论文占比(outputs in top citation percentiles)为17.9%,高于中国平均值(11.4%);在世界引用量排名前10%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比例(publications in top journal percentiles)为19.1%,高于中国平均值(18.5%)。优秀的全球化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3年学校面向全国招收学生1100余名,在校生4500余人,与美国肯恩大学共互派交换生超过1750人次。目前学校已有八届毕业生约3300余人,约有60%前往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其中约62%入学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qs排名前100名的世界名校,43%入读世界排名前50名校。部分学生选择国内考研,成功入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2023届毕业生升学率为75%,近60%进入世界前50院校深造。根据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学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全国排名第13。学校优秀学生代表频频登陆apec会议、世界青年领导力训练营、学生青年领袖峰会、世界青年论坛等国际前沿平台,在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比赛中屡获奖项,并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前沿)、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期刊)等国际权威杂志崭露头角,已累计在被sci、ssci等检索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约370人次。 学校选址风景秀丽的著名侨乡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校园规划用地3000亩。校园建筑体现“中式布局,西派建筑”的设计理念,努力营造中美文化交融的人文校园,打造生态化、智能化、开放式校园。目前,校园一期已建成(含在建)满足基本教育教学所需的建筑设施共约30万平方米。二期约2000亩总评规划已基本完成,正在推进学生宿舍三区和教师公寓二期建设,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开放型大学校园已初具规模。十二年时间,从中美教育的交汇点出发,学校将温州的青山绿水与美国文化相拥相融,校园建筑入选温州市“十大标志性工程”、编入“百项庆百年”展示项目、作为典型“海绵城市项目”报道。 根据学校战略规划,到2027年,预计实现在校生7000名、专任教师400余名,累计开设30个硕博和本科专业,校园建筑面积达约38万平米,打造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人文交流的桥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摇篮、服务地方发展的示范。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独立建制)并入,2006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从临汾迁址太原。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本硕博培养体系完备、办学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山西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山西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山西省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重点建设院校,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进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有本科生19745人,研究生3982人。设有22个学院,57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个省级优势专业、10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门省级一流本科认定课程。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获批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8个省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是山西省首所公费师范生培养试点院校,山西省“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院校。建校以来,累计向社会输送了4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就业率常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引、育、用、服、荐”一体化人才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更高水平师资体系。现有教职工1878人,其中专任教师1374人。拥有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山西省“三晋学者”3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2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6人,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34人。此外,柔性引进特聘教授26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优青3人。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基本形成“高峰学科引领、高原学科凸起、高地学科提升”的“三高”学科体系。现有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化学学科连续多年进入全球esi前1%,戏剧与影视学软科排名连续五年全国第6。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批40个“1331工程”项目。 学校科研实力逐年提升。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和86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面上/一般/青年项目和各类省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资助经费3亿余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700余篇,自然科学发表sci收录论文1100余篇,33项成果转化取得收益。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科学技术奖、山西省人文社科奖/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项200余项。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团队1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启动实施“一院一县一校一企一厅局”工程,推动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进入新境界。主办有一批国内外影响广泛的报纸期刊,《中华戏曲》在海内外戏剧戏曲学界影响广泛,《语文报》和《英语周报》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语文报》被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英语周报》单期发行量1600万份,在教辅类报纸中,发行量排名全国第一,被业界誉为“中国英语学习第一报”。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境)外4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实施“3 1 1”本硕一体化联合培养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举办黄昆英才班。 学校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个学生社团进入“最佳学生社团”全国十强,涌现出236党支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学雷锋,送温暖”小组等全国知名的党建和思政工作品牌。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 面向未来,山西师范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方位推进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努力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蓄势赋能、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郑州轻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郑州轻工业大学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隶河南省人民政府。学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现有科学校区、东风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2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有各类中外文纸质图书243万余册,电子图书860万余册。是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牢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精神和“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扎根中原大地,发挥优势特色,为行业、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900余人。全职引进加拿大工程院、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有长江学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及省部级人才300余人。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27个。 学科专业特色逐步彰显。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科方向10个,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5个,本科专业71个,学科涵盖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9个门类。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安全为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以电气装备智能制造为特色的电气工程、以精细化学品制造和化学电源设计为特色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的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位列省属高校第四位。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1个。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70名。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输送1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被誉为“中国电池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烟草行业的黄埔军校”。 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3个,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35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130余项。近三年,主持获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省内高校第二位。连续四年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00强。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突破了速冻、肉品、果蔬等产业技术瓶颈,助推河南省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突破了系列烟用香料的制备关键技术,助推了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装备智能制造领域,攻克了多电机电气系统协同控制的技术难题,为铸造“大国重器”作出了积极贡献;突破了大型装备关键基础件成型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成果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解决了高效车载动力系统集成的重大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客车企业和新能源商用车企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突破了系列精细化学品制造和新能源材料开发的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开发了新型耐磨合金,为“国家新重机工程”、发动机、轨道交通等提供关键耐磨部件。 国际合作交流广泛深入。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设立了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奖励基金。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格里菲斯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有河南省最早的雅思考试中心,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荣获全国“年度十大知名中外合作院校”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努力建成高水平轻工业大学,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介绍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5个学院,5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1个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自主设置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工程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现拥有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其中一流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4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15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5个,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36个。近年来,学校承担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吉林省成果转化贡献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800余件,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2023年,学校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际工业大学共建“中国电力学院”。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质量优先、持续快速、特色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滨州医学院
学校介绍 滨州医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山东省省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原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3月独立建制为青岛医学院,1970年10月整体搬迁至山东省惠民地区行署驻地北镇办学,1974年11月设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1981年9月改称北镇医学院,1983年3月随驻地更名为滨州医学院,2002年烟台校区投入使用。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药学科为优势,残疾人高等教育、康复高等教育为特色,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渗透融合、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医学院校。 办学规模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7793人,其中本科生15538人、硕士研究生1919人,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有留学生336人。现设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药学院(葡萄酒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康复医学院、老年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院(系)。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秉承“仁心、妙术”的校训精神,弘扬“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风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学风,独立办学4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7.2万名各类医学及医学相关人才,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涌现出如美国科学院院士孟祥金等一批学术大家、行业翘楚以及救死扶伤的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3年,在山东省高校中率先以“6年完全认证”的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于2020年获批认证期延长至10年;2022年,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通过ispo国际认证,获有效认证期3年。学校现为国家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水平测试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 3”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为国家级住院医师(口腔住院医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万名护理人才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师培养基地。 特殊教育 1985年,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医学二系),开创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2012年招收视障学生,2018年招收听障学生,填补了全国医学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视障生、听障生教育的空白。30多年来,探索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滨州医学院模式”,为社会培养了1300余名残疾人医学人才,为促进国家进步文明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为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基地、盲人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学科专业 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儿科学、中医学、药学、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生物制药、智能医学工程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临床医学致力于“卓越医生”培养和新医科建设,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获批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药学坚持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口腔医学、护理学进入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前50%;学校进入软科中国医科实力a大学行列。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等8个,省市共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直属附属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2个。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2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科学研究 学校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近5年,承担科研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省部级课题29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7项,其中一等奖3项;发表sci、cssci、卓越期刊等收录论文3000余篇,其中在《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细胞》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授权专利301项,其中发明专利182项;参与开发我国首个自主研发获批上市的原创性adc抗肿瘤新药—爱地希注射剂。承担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5项、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1项,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3项。主办《中国医院统计》和《滨州医学院学报》,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医护员工11350人(含5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370人;博士78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含外籍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9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 条件设施 学校占地1718.17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国有资产17.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亿元;图书馆藏书145.3万册。有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5所,其中,滨州附属医院是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开放床位2875张。烟台附属医院是烟威地区首家省属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编制床位1500张。附属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烟台市中法友谊医院)是国内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编制床位2016张。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编制口腔综合治疗椅位260台、床位50张。附属滨州市中医医院是山东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编制床位821张。有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35所、实践教学基地228所。 交流合作 先后与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德国柏林健康与运动学院、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医科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韩国岭南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医疗机构,与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与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荣昌制药、美宝集团、愉悦家纺等大型医药集团,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教育资源共享、高层次人员交流、联合培养人才、学术科研攻关、海外引智引才、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果。 学校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