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华侨大学是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95-2269567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163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浙江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创于1953年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浙江中医学院成立,2000年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来校视察指导,先后四次对学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六十余年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求本远志”校训,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理念、“求真、求实”校风和“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精神。
学校现有滨文校区和富春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下设20个二级学院(教学单位),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等3所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附属杭州市中医院、附属省立同德医院、附属温州市中医院、附属宁波市中医院等4所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5200余人、学历留学生8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名中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等一大批专家学者。
学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学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建设计划,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00强中列779位(中医药院校第二位),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有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和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53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ccmp》《浙江临床医学》3种学术期刊。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的高校,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设了中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医学类及相关本科专业34个。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和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积极推进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县、区)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富阳研究院等7个地方研究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工作站等一批校地合作平台。学校是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首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招收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先后与美国、英国、捷克、日本等5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6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有2所孔子学院、1所海外分校、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1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
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积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学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具有120年的发展历史和光荣的办学传统。1996年6月,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与创建于1952年的河北教育学院、创建于1984年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中有老一代革命家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杨秀峰、康世恩、荣高棠等,有著名爱国主义学者梁漱溟、张申府、汤用彤等,有两院院士严陆光、郝柏林、李树深、贺泓等,也有许绍发、蔡振华等一批体育界精英。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是我校著名校友。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52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
学校于2011年整体迁入新校区办学。新校区占地1829亩,馆藏图书31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7个。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9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7人。在职教职工中,正高职人员421人,副高职人员100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省级以上各类优秀专家208人次,博士研究生导师20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66人,其中校外实践导师229人。在校本科生25135人,在校硕士研究生5635人,博士研究生594人,成人教育学生11090人。
学校现设25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汇华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有本科专业93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1个、省高校强势特色学科(群)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14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5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化学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校设有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河北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省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科研网河北省主节点等机构。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有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18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3个,省级教学名师23人。近年来,学校共获得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以学分制、顶岗实习支教、大类招生培养为重点,推进本科教学三大基础性变革:学分制改革不断完善,满足学生自我设计和自主发展的需求。构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三教并举”、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顶岗实习支教工程深入开展,有效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就此项工作曾两次作出批示予以推广;2013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校视察工作时,对学校在基层锻炼学生的做法和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生选择给予了高度评价。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强化通识教育。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初步形成四种培养模式,构建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院校,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创业就业众创空间”;2019年被评为“河北省‘双创’示范基地”。
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类项目等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孙大业院士课题组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填补了河北省的空白;蒋春澜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进入“全国百篇优博”行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辞书奖和鲁迅文学奖等。在science、nature、cell、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发挥学科优势,推进协同创新。已建成“细胞信号和环境适应”、“数字教育”、“燕赵文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四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燕赵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现代服务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入选河北省新型智库;“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获批河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中心。加大学校社会科学类研究平台建设力度,成立实体化智库管理和研究部门晏梁学智中心,统筹协调管理校内资政类研究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2017年,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秘鲁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建有校内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和新西兰研究中心。组建了河北省数学研究中心、移动物联网研究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畿辅学研究中心、县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公共政策评估中心、ar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25个国家的92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教师交流、学生互换、网络课程、科研合作和国际引智等方面和200多所国外大学开展交往,办学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接收单位,每年有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国际学生600余人在我校就读本、硕、博学历教育和长短期汉语语言教育。已建成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合作建设了1所葡中双语高中、1所海外学院、2所海外预科学院,向20多个国家选派了汉语教师志愿者,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组建了秘鲁研究中心、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和新西兰研究中心,着力构建区域研究平台。
学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工作”的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等称号。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并在2020年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留称号。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校上下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推动内涵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西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空间充足。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学校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3年4月经卫生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学院,1996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学校从建校至今,曾七迁校址,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现址。
学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具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2020年5月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的高校。2021年成为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的高校。
学校现拥有南宁-校本部、南宁-武鸣校区、南宁-五象校区(在建)和玉林校区4个校区,共占地约3300亩。其中,南宁-校本部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22号,总用地面积571亩;南宁-武鸣校区位于南宁市武鸣区武华大道武鸣段336号,总用地面积1433亩;玉林校区位于玉林市玉东新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规划用地总面积938亩;五象校区位于南宁市良庆区凤凰路23号,规划用地总面积约352亩,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教学机构完善,实践基地齐全。学校设有1个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和19个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
学校建有146个实践教学基地(含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11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1个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1个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基地和16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点。学校现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11所教学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包括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和附属武鸣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包括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六附属医院(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第九附属医院(北海市人民医院)、第十附属医院(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和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教学医院包括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崇左市人民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图书及信息化资源丰富。学校拥有完备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公共设施。其中,学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总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设备设施2500余台(件),是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临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广西最大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4.94万册,电子图书189.8万册,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81个,学位论文859.29万册,音视频38398小时。学校教学科研信息网络功能优良,实现“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覆盖全部校区及直属附属医院。
师资队伍素质高,生源质量好、来源广。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2人,其中,正高职称745人,副高职称775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760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864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导师257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46人。学校现有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广西院士后备人选2人,广西“八桂学者”9人,广西“特聘专家”10人,自治区优秀专家32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3人,“中国青年解剖科学家奖”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获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等近100人次,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一批教师获国家级教学竞赛最高奖。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1119人(含留学生678人、港澳台学生8人),其中本科生17472人、硕士研究生4877人、博士研究生746人、高职高专生8017人和汉语进修生7人。学生来自于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32个国家。
培养体系完整,学科实力强劲。学校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教育培养体系,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是国家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共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基础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分别于2015年、2020年获评广西唯一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广西院士工作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6个广西一流学科(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15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6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4个广西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27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6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专业设置优化,建设成果丰硕。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含5年制、“5 3”一体化、5年制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6年制全英班)、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法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临床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实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英语、翻译(含四年制本科、第二学士学位)、运动康复、卫生检验与检疫、助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信息工程、妇幼保健医学、医疗保险、养老服务管理和智能医学工程。学校共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8项等一批国家及自治区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临床技能学、现场流行病学),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儿科学、组织学与胚胎学),1门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和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优势特色鲜明,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优势,在地中海贫血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创制研究、器官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现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再生医学与医用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地中海贫血防治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三级(bsl-3)实验室1个、病原微生物二级(bsl-2)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中国(广西)-东盟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1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14个(含3个培育)、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7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8个、广西人才小高地5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20个、广西特色新型智库25个和广西生物样本库1个。学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自然科学奖416项及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十三五”以来新增省部级科技类奖项65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2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广西创新争先奖6项、广西青年科技奖4项。“十三五”以来,发表英文高水平论文3372篇,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ew england journa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天津双城之“滨城”唯--所拥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学。建校65载,学校秉承“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传统,弘扬“尚德尚学尚行 爱国爱校爱人”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学术名家和行业翘楚,赢得了公认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4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曾隶属轻工业部。建校后,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原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工学和盐业化工两个专业以及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营的原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先后并入。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98年,学校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02年,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并入。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滨海、河西2个校区。其中,滨海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双城之一的“滨城”,周边建有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新生态城、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东疆湾黄金海岸等;河西校区位于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海河柳林地区,周边建有天津文化中心、国家会展中心、滨海国际机场等。学校总占地面积153.32万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教学部),本、硕、博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教职工2186人,建有滨海新区唯-一个甲级综合性体育馆。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24人,教授、副教授72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391人。拥有院士7名(含双聘)、“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27名、天津市杰出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45名、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40支,涌现出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学校建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获上级重点支持并入选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现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5个学科进入es|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排名接近前1%。高分子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u.s.news学科排名中分别位居全球第21位、第40位。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7个,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天津市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育教学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天津市率先启动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满《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教育中心、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良好教学条件。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工程生物“培松班”等实验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成立工程生物学院,建有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并入选全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最佳案例,与有关企业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生在国内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跻身“全国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生。百强榜单”
科学研究
建有省部共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49个,建有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大学科技园。与中国酒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共建了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利工作成效突出,签订了一批千万元以上的专利转让,实施许可合同,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单位、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荣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重要奖项。积极服务多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国际交流
坚持国际化办学,同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芬兰等43个国家的142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举办3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多所高校合作开展“2 2”“1 2 1”“3 1本硕连读”等联合培养项目。先后接收112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校学习、访问。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蒙古国育才中文学校共建孔子课堂。建有两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了多个联合研究院所。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弓智计划”
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努力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青岛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双50强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历史底蕴厚重,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更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2002年先后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至今形成了“五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拥有5个博士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2人、聘任院士10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讲席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优青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省级高层次人才54人。
学校坚持教学立校,现有本科专业7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项目213项、省级项目139项。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现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相关热物理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等13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与成果转移转化载体。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升空;2021年5月,“天问一号”安全着陆火星,学校提供自主导航关键核心技术。学校专利转让数列全国高校第52位,获批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牵头共建的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省首个本科境外办学机构。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和全过程引领。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学科筑峰、质量管理“三大战略”,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6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652人,外国留学生797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10000多人。
history
历史沿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11月设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1970年10月至1977年11月曾称“广东外国语学院”)和1980年12月成立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先后分别于1994年9月和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划转广东省管理。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1996年4月成立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1996年4月至2001年7月曾称“广东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campus
校区情况
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广州,现有4个校区,总面积2442亩(含规划),其中白云山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大朗校区位于广州市大朗,占地258亩;知识城校区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占地约15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幽雅。
白云山校区
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
大学城校区
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
知识城校区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占地约150亩
teaching staff
师资队伍
建校以来,梁宗岱、桂诗春、李筱菊、黄建华等名师大家荟萃学校,执教治学,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92人,专任教师140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55.3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96.86%。教师队伍中,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8人次,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国家科技部“外国青年计划”项目资助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0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入选广东省省级人才计划95人次;先后聘用“云山学者”477人,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29人。此外,学校还聘有22位客座教授和近100位长期外教。
discipline development
学科发展
学校形成了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26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设有74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有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27个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共有33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学校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1个交叉学科),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分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
personnel training
人才培养
学校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学校是联合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大学外延计划的中国合作院校,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和国际译联(fit)联席会员,列入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学校名录(aiic),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所在单位,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首创单位,是入选中日韩三国首脑倡导的“亚洲校园”计划唯一一所外语类院校,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法律、国际仲裁)研究生项目,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基础韩国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日语专业建设系列全国唯一)入选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1门次在线开放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就业满意度继续保持高位。学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重点本科批。
scientific research
科学研究
学校面向学术理论前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加拿大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院”等7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等24个省级科研平台,“广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中心”等8个市级科研平台,合作共建黄埔研究院、国际湾区研究院、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领域,组建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阐释学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大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
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接国家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产出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获立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其中文科类国家级重大项目17项,排名并列全国第17,广东省第3,获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64项。在ssci、scie、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和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
学校公开发行《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期刊,为学校外语学科“冲一流”、实现学科高效能“双轮驱动”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国际经贸探索》《现代外语》持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分别获得“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等荣誉称号。
学校牵头组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国(境)外合作与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国际交流合作prime”计划,推进国际化高端合作平台构建、国际化科研及社会服务提速、国际化影响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优化等五大任务,促进教育国际化卓越发展。
学校加强全方位国(境)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已与64个国家和地区的496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建有7所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澳大利亚紫薇孔子课堂)。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澳门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翻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大力推进“亚洲校园”“湾区校园”“欧亚校园”建设;开展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着力打造国家留基委“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oecd人才培养项目”“高端传译人才培养项目”等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项目、“欧洲文化研究项目”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以及“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首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推动大湾区葡语教育及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注重提升管理国际化水平,实施海外高校挂职学习项目,已共派出8批合计40多名干部到海外高校挂职。
conditions for running a school
办学条件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有着便捷快速的校园网络和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南科技大学(简称河科大,英文简称:haust)坐落于“千年古都,牡丹花城”洛阳,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和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之一。
学校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而建。1952年创建于北京,1956年迁至洛阳。1958年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划转至河南省管理。2002年,洛阳工学院与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亲自为学校颁授校牌,并指出“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重大举措……河南科技大学要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办成国内先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明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河科大精神,突出内涵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已初步建设成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善。目前拥有开元、西苑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4100亩,校舍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学校拥有11大学科门类,学部6个,学院27个,书院2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4.8万余人,继续教育学生2.4万人。学校有11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首批全国百佳医院、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
学校基本构建起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现有7个一级学科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41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3个学科成为国家国防特色学科,4个学科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8个学科入选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为河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00多人,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四青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个一批”人才、中原学者、中原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0个。
学校持续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目前设有90余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1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专业12个,1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省级一流课程13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4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3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12个。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36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被全国轴承行业确定为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仅有高校,被誉为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
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近年来,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338项。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等三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80项,其中2022年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1项,总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35位;在202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金奖2项,总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33位,荣获全国“优胜杯”;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曾八次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2023年获得国赛特等奖1项。
学校努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聚焦“四个面向”,依托重型装备、农业机械、轴承、齿轮、金属材料等方面形成的学科、科技、人才优势,助力“高铁轴承”“国家重大工程装备”“智能农机装备”等“大国重器”的研发。拥有“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平台、河南省新材料和智能装备“龙门实验室”等8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等19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能力和水平,主持获得国家三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5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1项,主持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87项。
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设有非独立法人机构——河南科技大学莫动理工学院。学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与俄、美、英、法、澳等国家20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面向20余个国家招收学历本、硕、博层次的外国留学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双一流”大学为目标,敢于争先,奋勇拼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早日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延边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延边大学(yanbian university)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坐落在享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市和珲春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同支持建设大学。
学校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和“自强、和合、日新”校风,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的优良办学传统,深入实施学校转型发展新战略新举措,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各类纸质藏书达188.96万册。学校现设有17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5个;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吉林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2017年和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先后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此外,学校还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3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229人,其中专任教师1,36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0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06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765人。聘请了包括金宁一、陈芬儿、张涌院士等在内的1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启动了“图们江学者支持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9,086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194人,本科生21,104人,专科生1,788人),来自13个国家的留学生62人。现建有东北寒区肉牛科技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延边特色高品质牛肉精深加工创新重点实验室等3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积极打造图们江论坛和长白山论坛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品牌。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基金项目586项,发表学术论文4,358篇。
学校坚持国际化战略,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277所院校和科研机构或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获得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加强“延边大学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建设。先后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日本明治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每年交流互访的专家学者近千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和吉林省“双一流”“双特色”高校建设重大机遇,锚定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目标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信自强、笃行实干,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经过104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医管结合,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拥有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硕博多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医理博精、德能高邃”校训、“献身、务实、团结、进取”校风和“求实精进、坚韧弘毅”的山医精神。
学校现有川至、迎泽、中都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22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院等40个教学机构,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第五医院、口腔医院、精神卫生医院、肺科医院等64个附属及教学医院,125个其它教学基地,15个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7000余人,研究生导师2000余人,临床教师220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省部级专家及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省级教学团队24个。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实验室、煤炭环境致病与防治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尘肺病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慢性肾脏病医药基础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泌尿外科学、中医护理学、骨科学、肾病学、普通外科学、老年病学、急诊医学、风湿免疫学、护理学、病理学、眼科学、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各类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5个;各类省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64个。现有4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生物学。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图书情报、医学技术。
学校现有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5 3”一体化)、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精神医学、眼视光医学、药学等32个本科专业。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西藏未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220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4518人,硕士研究生6447人,博士研究生758人,国际学生478人。2019年起我校学生已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项目金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医学类本科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田志刚,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杨辉、张颖惠等为代表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14万余名。
学校科研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科技总经费达3.8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8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项(包括区域联合基金集成重大项目1项、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410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23篇;获专利授权53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了“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海外培养计划”,开展了“硕士研究生 1 1 1 联合培养”等项目;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
学校历经百年薪火相传,几代人艰辛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山西“1331”工程实施、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建设、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等机遇,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汕头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首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
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并设研究生院和11个住宿学院(书院)。现有专任教师1294人,全日制在校生逾2万人,已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人才逾14万人。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含一级学科点覆盖数我校共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5个(临床医学、化学、海洋科学、数学、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6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广东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广东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法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视觉传达设计、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海洋科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护理学、新闻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产品设计、行政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环境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统计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融学、市场营销、公共艺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项目7个(艺术设计、工商管理、法学、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4个,广东省重点专业7个,开设“5 3”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已建成一批既能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又能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教育部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病毒学与新发传染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图书馆全面实行电脑化管理,并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现有图书180.13万册,电子图书336.78万册。学校校园网始建于1990年,目前校园网已延伸到校内每一栋建筑物,学生可以从宿舍直接上互联网,全校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居国内高校的先进水平。
学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多次入围世界权威大学排行榜,连续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相关排名,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中国内地高校并列第52位;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多位教师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法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119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同时积极邀请众多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到校访问,为师生开设课程、讲座。
学校围绕“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持续进行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国际基准学分制、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模式、创新cdio和obe教育、深化户外素质拓展、开展公益课程服务学习,深化书院学院“双院”协同……诸多改革开国内高校先河,被李岚清同志高度评价为“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
2022年10月,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正式启用。东海岸校区将以交叉学科、新兴工科和应用型人文社科为主体,直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未来学校将以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为抓手,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多学科背景教师队伍,构建适合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科研人才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凝心聚力推动多校区一体协同,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实现汕头大学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建设一所“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而接续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