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始于1937年,200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原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彬县师范学校、仪祉农业学校和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卫生学校、技工学校等6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咸阳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公...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9-33681888,029-33681999,029-33681188,029-3368005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特色(双一流/985/211等)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
学校排名
61名 校友会高职ⅱ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隶属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素有“浙江交通人才摇篮”美誉,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浙江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是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骨干建设优秀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国家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院校。 学校位于杭州市,集“西湖”“西溪”自然之灵秀,合现代化、职业化人文之特色,享有全国高职“魅力校园”、浙江省高校“美丽校园”称号。校园占地面积46.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3.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3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83.4万册、电子图书24.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9个。有教职员工665人,其中高级职称179人,在校学生11000余人。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名以及省部级以上人才60余名,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2个,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校设有路桥、汽车、海运、航空、轨道交通、智慧交通、运输管理、人文、士官、继续教育、民族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航海技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35个全日制高职专业。学校与浙江科技学院联合开办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与宁波工程学院联合开办汽车服务工程、网络工程专升本专业。 学校精准对接交通行业人才需求,集聚交通优质资源,实施“分段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牵头组建了浙江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了浙江省唯一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联手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浙江山太航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立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7本。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省部级以上获奖600余项,国家级竞赛获奖200余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教育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打造品牌专业。构建了7个优势特色专业群,打造具有交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集群,形成了海、陆、空、轨道各领域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专业体系。学校拥有国家级示范专业点4个、国家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9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4个、省级优势和特色专业12个、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4个。学校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全国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重视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学校拥有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级行业研发中心1个、中小企业产品研发中心3个。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是省内唯一专门从事交通科学研究、交通科技开发、交通工程质量试验检测等服务的科研机构,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智慧公路工程研发中心,拥有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综合检测甲级等资质13项。近五年学校承接桥梁检测、通航评估、政策决策咨询等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800余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立项346项,制定行业标准10余项,累计科研技术服务到款总额8.17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项9项。学校是国家海事局认可的船员培训机构,建有浙江交通工匠学院,拥有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鉴定站、浙江省示范性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基地、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浙江海事局船员考试中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浙江省首批技能人才评价专家培养基地等资质。近五年,累计服务交通企事业单位3000余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0万人次,培训量超过70万人日,各类培训累计到款达1.5亿元。社会培训服务品牌享誉全国,多次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60强”。 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学校主导组建了“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输出国际学生培养标准10个,建成海外“鲁班学校”4所、“丝路交通学院”2所,开展海外员工培训3000余人日。学校汽车类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中德sgave项目试点院校。 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充分发挥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持续运行基于iso9001的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有效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形成了融教育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学校质量文化。学校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锚定“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彰显中国职教特色,创建世界水平学校”的建设目标,遵循“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养交通事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方针,坚持“依托交通、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秉承“励志力行”的校训精神,倡导“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努力成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交通类高职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确认,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21年10月19日,教育部批准湘杏学院举办者变更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盛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举办高校湖南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具有80余年办学历史,占地面积1018亩,拥有2万余名在校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2018年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入选湖南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湘阴校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金龙镇芙蓉北路湘阴段66号,湘阴县南联湘江,北通洞庭湖,四季分明,人杰地灵。湘阴校区占地1500亩,毗邻长沙市望城区,校园东侧即是湖南省鹅形山省级森林公园。目前,学生公寓配备空调、洗衣机、双卫生间,运动场、食堂可供师生生活娱乐所用。校区全部工程完工后,可同时容纳15000名学生就读。 湘杏学院共享湖南中医药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是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院开设有13个本科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涵盖医、理、管、工等4大学科门类。面向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西、新疆、重庆、西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计划。现有在校学生5700余人。 湘杏学院管理规范,治学严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是省内先进的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以“术精仁厚,一专多能”为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良好、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湘杏学院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及各种社会类奖、助学金。新生入学后,经审核办理国家教育部学籍电子注册,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者,颁发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本科学历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近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了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岐黄杯挑战赛、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中医药创新学术论文竞赛、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等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比赛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奖励200余项。办学以来,学院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万多名高素质的全日制普通本科中医药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中还有一大批学生考上国内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湘杏学院已成为广大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学校介绍 一、学院概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是2002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3年经教育部首批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5年1月,学院在教育部办学条件专项检查评估中获得好评;2007、2008年在湖南省独立学院年度办学情况检查中名列前茅;2010年在全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专项检查中获省教育厅领导和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同年,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0年峰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2年5月,学院顺利通过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审核。学院现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在校学生近6000人。 二、组织管理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置了办公室、教务办、学工办、招生就业办、后勤办、团委等管理机构和文学与法学系、外语与商务贸易系、经济与管理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建筑与化学工程系、体育系等6个教学系,教学和管理机构较为健全。学院制订和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体制完备,机制灵活,管理规范,运行良好。 三、办学理念 学院遵循“面向学生成才、面向社会需要、面向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至真、至善、至美”的院训,依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利用优质的办学资源,实施“基本素质 特长”的基本培养目标和“宽基础、重实践、育专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一体化特色,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四、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506亩,校舍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6万平方米,运动场馆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有1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有标准化田径场、现代化体育训练馆、多功能演播厅、美术楼、音乐楼以及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语音室等。校区内基础设施齐备,校园环境优美。 五、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544人,其中教授 71人,副教授 153 人,博士 199人,硕士13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12 人,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5人。近三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均在 96.3% 以上。在省教育厅组织的独立学院课堂教学专项检查中,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近五年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 100 余项。学院教师出版专著 30 余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 200 余篇。 六、办学成果 办学 20 多年来,我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 25000 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 96% 以上,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202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湖南省独立学院之首。“十四”五以来,学院在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成绩斐然,多项教学科研课题获得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立项资助。我院学生在国家级或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知识竞赛或技能比赛中获奖232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7项、 国家二等奖20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 20项、二等奖 69 项、三等奖108项。 七、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平台 模块”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四大平台以及“科类基础课”、“学科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学科竞赛”、“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等10个模块,设计了“2 n”的人才培养框架,充分发挥了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学院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等,设立了特殊专业、精品课程、教研教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建设基金,强化网络课程建设,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等。 八、发展目标 立足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形势与要求,全面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活力、办学影响力的有机统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为主体的省属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始建于1948年,1999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更为现名。七十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高职办学之路,为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特别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一流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拥有充分满足教育培训需求的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1108亩,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91亿元。校内建有教学服务型、科研主导型、生产实训型、自主创业型系列化实训基地101个,具有承载项目功能的实训室、工作室145个,建有61间智慧教室、148个多媒体教室、300t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储空间及万兆泛在网络。校外建有紧密型实训基地356家,与65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拥有1000余亩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农业科教园。 ——拥有覆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优质专业 学校设有农学园艺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农业装备工程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朋朋宠物科技学院7个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扩招教育学院)、素质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46个专业,涉农专业比例70%以上。现有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骨干专业10个,省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5个,省级示范、品牌专业17个。在籍学生13011人。 ——拥有德技并修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5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61人,具有博士20人,硕士279人。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辽宁最美教师2人,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巾帼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及行业职教名师2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2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巾帼文明岗2个,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从企业和科研院所柔性引进专业和科研领军人才7人,5名行业大师入驻学校大师工作室。常年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500余人,已建成由849名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立集培训交流、企业实践、进修研修在内的教师培养体系,系统、科学的打造拥有德技并修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拥有以人为本、以农为魂的特色学校文化 七十五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学校极具农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体系。学校确立的“立足北方大农业,对接区域产业群,服务国家新战略,建设一流高职院”的办学定位、“为农业提供生产模式,为农民提供生活模式,为农村提供发展模式”的基地建设理念、“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教改理念、“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的育人理念等系列办学理念,有效引领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形成坚定的农业文化自信。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创新的办学模式全面契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对接东北区域需求,创建出全新的农业类专业架构及其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要求,聚焦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打破传统农业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形成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现代农业装备、食品科技、园林技术、经济管理、药品生产与营销、现代宠物技术等八大特色专业群体系,突出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彰显了集群化特色,形成了“种养加一体、产供销协同”的适应辽宁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的专业体系结构,催生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和国家级骨干专业。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实施“育训并举”策略,创建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校企“二元”主体,强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探索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其总体框架下系统化构建了种植类专业“双线双循环”任务导向式、养殖类专业“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式等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了企业主修课、职业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双学籍制、企业学徒制、课程考评个性化、技能大赛免考制等系列配套的育人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已获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和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建出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通过创建校企战略联盟、职业教育集团、校企深度融合等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与大北农、北京伟嘉、大连三仪、中联重机、大顺国际、葫芦岛玄宇等有规模、有影响、有文化、有情怀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及合作订单班。充分发挥双主体育人优势,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与中泰实业集团共建忆江南农业科教园,扩展实训培训基地1000亩。以朋朋宠物科技学院为代表,创新了公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机制,《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典型报道。 ——瞄准区域产业需求,构筑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创建出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新模式 依托省级动物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蛋鸡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构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获批省级以上研究项目273项,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熊杂2号”至“熊杂8号”系列高粱新品种,元钰66、大民99玉米新品种、l189玉米新品种,熊豆1号、熊豆2号、农职豆1号等农作物新品种,熊岳圆葱、熊岳紫长茄、裸仁金瓜、星辰一号黄瓜、熊岳长绿苦瓜等蔬菜新品种,熊岳白葡萄、早醒艳桃等果树新品种;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日光温室果树蔬菜栽培新技术、南果北移新技术、动物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动物无抗饲料的研发与推广技术、辽宁绒山羊高效养殖新技术等107项省级科研成果及243项国家专利。其中,获国家农林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7项,厅局级奖励27项。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81项,其中,一等奖5项。 ——坚守农业本色,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创建出立体式网络化服务“三农”新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取得的系列成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率先开展日光温室的研发、培训和推广,熊岳i、ii、iii、iv型日光温室及其配套的蔬菜、果树栽培技术,推广至东北、华北和西北16省,受农业部委托培训农业科技人员万余人。可移动内保温节能组装式日光温室推广至北京、青海等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熊杂”系列高粱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为辽宁不同时期种植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峰”葡萄新品种栽培技术已推广面积20余万亩,使果农获得丰硕的收益。动物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已累计为企业检测样品10余万份次,为动物疫病防控和企业技术改造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 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与技术优势,以党建引领、项目入村、创业带动等措施,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以营口东部山区、辽西北干旱地区为中心,积极参与“千名专家进千企”“百名专家对接百个乡村”活动,每年派出技术专家600余人次,足迹遍布320余乡镇,直接惠及贫困家庭3410余户,驻盖州市万福镇苇塘村扶贫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职教师资培训工程”“西部对口支援工程”和“进乡入企服务工程”六大职业培训品牌工程,先后为省内外(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吉林地区)培训基层农技推广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19万余人日。 学校作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与沈阳和营口等市区的中小学校联合,广泛开展了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年接待沈阳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和营口市区的中小学生13000余人,通过学农实践夏令营活动,有效培养了广大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和团队精神。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多方联动,创建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工作新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培育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创建了“二级双线两段延伸式”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突出思政课主渠道和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网络阵地等育人功能,形成了相关部门和各专业系(院)多方参与、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逐步构建了“导师+项目+团队”双创教育模式,形成了“课程 双创 思政 素质教育”相融互促、“1 n”多元协同育人特色。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成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院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 高水平的办学成果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高比例基层就业为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作用 七十五年来,学校为我省农业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全省唯一一所以时尚纺织服装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前身为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组建,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秉持“修德、长技、求真、尚美”的校训,践行“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红帮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纺织服装行业特色办学定位,依托和服务宁波乃至全省产业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成为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学校现为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校、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高职优质校、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首批全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示范校、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校、首批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   学校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北高教园区,占地530余亩,有教职工700余人,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工作者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有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持续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学校围绕时尚“纺织服装 ”不断完善“一体多元”专业体系。学校下设9个学院,招生专业(方向)45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a类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优势专业及特色专业10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3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编写国家规划教材25本、省重点教材28本、省新形态教材11本;开设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省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专业3个。   持续打造深层次校企合作高地。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突出贡献奖”唯一得奖高职院校。学校与雅戈尔集团、博洋集团、维科集团、太平鸟集团、申洲集团、百隆东方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建有32个校企校地共同体、22个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有市级新型面料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市级先进纺织技术与服装cad重点实验室,获工信部双创平台示范项目、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和服装产业推动奖。学校组建的宁波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服装技术创新研究院获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   持续打造强特色校地协同高地。学校连续5届承办全国纺织机器人应用高峰论坛、连续24年参与宁波国际服装节活动,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宁波时尚经济研究所,连续5年向社会发布《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连续10年发布《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近三年累计组织开展培训66000余人次、技能鉴定4500余人,是全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全国纺织职业鉴定先进单位、宁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响应教育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号召,作为浙-阿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单位,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开展教育帮扶,发挥纺织服装优势结对青海、贵州等地开展教育帮扶和技术扶贫工作。   持续打造国际化合作办学高地。学校致力开展国际时尚教育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举办全省首家时尚设计类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与日本杉野服饰大学合作举办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办学项目;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诚信女子大学合作举办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办学项目。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罗马尼亚成立首个中罗高职教育合作办学机构--“中罗丝路工匠学院”;与泰国大城府技术商业学院共建“职技实践 文化体验”基地;“校企双主体国际化职业教育时尚纺织人才培养”等4个项目被列为宁波市“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首批重点建设项目;牵头成立中国(浙江)-中东欧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和中东欧丝路学院,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高校与企业为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搭建平台开展合作。学校先后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累计接收国际学生246人次,外派赴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和港台地区交流、留学人数达405人次。   持续打造现代化治理新高地。筑牢“政治首位”意识,加强党对学校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实施“提质重效”工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持续推进思政课改提质重效,文化校园提质重效,网络育人提质重效。落实“强基提力”行动,推动党建质量整体提升。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提升党建战斗力;通过实化载体手段,提升党建引领力;通过深化群团引领,提升党建向心力。学校党委“借力互联网 创新党建服务新模式”入选全省高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案例,师生联合支部群、校园(企)党建联合体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双百示范”工程项目。纺织学院党委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e党支部获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宁波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并入选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学校是浙江省“平安校园”和宁波市首批“文明校园”。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740人(高职生19417人,中职生3323人),成人教育在读学生1106人,与韩山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共同培养本科生843人。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16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广外艺智慧和力量! 办学历史悠久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创办于2001年12月,前身是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创办于1978年12月)和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创办于1983年6月)。202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1月)、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12月)和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5月)通过集团办学并入广外艺,形成了“新广外艺”。学校历经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启航期”(1978-2001):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于1978年12月18日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外语师范学校——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又于1983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艺术师范学校——广东艺术师范学校。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的前身)为省外师颁发奖状“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 “发展期”(2001-2012):新世纪伊始,省政府于2001年5月在“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广东外语职业学院”,并于同年12月批准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并入广东外语职业学院,成立“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原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学校成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奋进期”(2012-2023):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更高期待,迈上了建设外语与艺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奋进之路。与2001年两校合并时相比,学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6倍,教职工人数增加了3.6倍,专业数增加了13.8倍,校园面积增加了3倍,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成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4年,原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学校成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2017年,成为“全国核心能力认证优秀单位”。2018年,成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安全文明校园、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同年,原省贸易学校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餐饮行业培养人才突出贡献单位”。2019年,学校被评为“广东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021年,成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2年,成为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23年,成为省高职教育数字化标杆学校、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第四批节水型高校,被评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入选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秉承“学贯中西、德艺双馨”的校训,推行“崇学、重教、躬行、爱生”的教风和“勤学、高雅、自律、进取”的学风,坚持“善知善行、尚德尚艺、开放合作、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教师教育出精品、职业教育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发挥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立足广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为教育、文化艺术、商务服务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外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院校。 建校以来,广外艺奋力蹚出了三条“特色之路”: ——坚持走党建引领、思政铸魂的“党建强校”之路,擦亮办学“底色”。学校党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有机融合,实施党建“六大工程”,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思政铸魂育人。打造了全国党建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标杆院系1个、党建样板支部2个、“双带头人”工作室2个,是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全省“八个相统一”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 ——坚持走改革驱动、人才赋能的“质量立校”之路,提升教育“成色”。聚焦湾区建设人才需求,打造了7个省域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育类省级示范专业数居全省第一,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四化”改革,进行教学“四重构”, 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2019-2023年全国教学能力比赛高职院校获奖top200中位列全国第16名。学生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奖8项(一等奖3项),“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2项。 ——坚持走开放合作、多元协同的“开放兴校”之路,突出育人“亮色”。构建了“校内院群互联、专业产业互融、学校企业互补、政校行企互通”的产教融合模式,建设有粤菜师傅等产业学院10个,方锦龙国乐等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校企合作企业数343家,入选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全国首批建设单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湾区建设,构建了“引进来 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制定6个国际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项目,认证国际课程标准7项,输出双语课程6门,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坚持育训并举,建立了“固基础教育、促民生工程、强文化推广”的社会服务特色模式,将高质量社会服务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服务50万余人次。 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坐落广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是广州地区“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五山、燕岭、海珠、龙洞、天平架和花都六个校区,校园总面积676.45亩,校舍建筑面积42.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85亿元,图书馆藏书207万册(含纸质图书及电子图书)。 学校实训设备先进,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习实训基地。于2017年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认定为“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入选学校。建成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产业学院,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拥有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48个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实训室375间,专业实训工位数达16865个。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校共有1111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956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66人,占比27.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数643人,占比67.3%。学校以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屡获佳绩。近5年,有94个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87项,参与教师264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9项。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严谨、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教师14人次,其中,有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1人。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的教师66人次,其中,有“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1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8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4人、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4人、省技术能手3人,省高职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职业教育“双师型”高职、中职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各1人。引进了国乐技能、粤剧艺术、广东音乐、广彩等高技能(职业)大师及客座教授31位,建有广东省高职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教学成果丰硕 学校设有基础教育学院、外语外贸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公共管理与服务学院、餐饮旅游学院、财会金融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职教育部等12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和体育工作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现有学前教育、表演艺术、商务英语、玉器设计与工艺、小学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现代文秘等7个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现有53个高职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4个,教师教育类省级示范专业数居广东省第一,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程1门,面向社会持续开课的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课程2门。学校获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课程示范教学单位” ,入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成果展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人才培养质量高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湖南工程学院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座落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目前在校学生4800多人。 学院校址设湖南工程学院南校区,校园绿树成荫、典雅秀丽、文化深厚。学院办学充分利用湖南工程学院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和场地,全面享用湖南工程学院的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湖南工程学院选拔了400多名优秀的教师组成了应用技术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1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 ,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学术骨干62人,省优秀教师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0多人,为莘莘学子求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院秉承“锲而不舍,敢为人先” 的校训,湖南工程学院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果,坚持实践育人理念,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院21年为社会培养了20000多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好评。 学院开办的专业均为湖南工程学院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18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属国家计划招生。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按照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08]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颁发湖南工程学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院从2021年5月开始“专升本”招生。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书院路17号 邮编:411101 网址:http://hnieyy.hnie.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始建于2002年,是由湖南农业大学举办、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占地面积528亩,紧邻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交通便利,校门外500有地铁站,距长沙高铁南站仅5分钟车程,距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均只需15分钟车程。 学院秉承“励能笃行、知新致远”的院训,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创新,砥砺奋斗,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一流高等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院校”“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院校”“湖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等殊荣,现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协作会副会长单位,2018年位居武书连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排名全国第六。 学院充分共享母体学校百余年的办学积淀和学术氛围,现有在籍学生5900余人,设有经济管理学部、理工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生命科学学部和公共课部,下设16个教学系,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紧跟市场需求开设本科专业40个,其中特色专业8个。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等一批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学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教育教学、深化实践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近四年,相继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总决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37项,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湖南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省级荣誉186项;学院2021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0.45%,居全省独立学院首位,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学院将坚持“共享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凝练特色,打造品牌,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独立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学校,2018年获批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获批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2020年获批自治区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2021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促进中心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自治区数字校园标杆学校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自治区“互联网 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自治区首批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自治区大中小学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 学院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由原内蒙古商业学校(1952年建校)、原内蒙古粮食学校(1956年建校)和原内蒙古工业美术设计学校(1955年建校)先后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占地916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8246.13万元,现有教职工549人,在校生9300余人。办学70余载,学院累计培养了9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学院秉承“勤学、求精、诚信、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于2010年组建了自治区首家职教集团——内蒙古商贸职教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87家,总体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深度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 学院积极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有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自2014年起,与内蒙古财经大学联办职业本科教育,累计培养学生971人。截至目前,已有4107人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 学院对接自治区服务业,深入实施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构建了市场营销、大数据与会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计算机应用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新媒体、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8大专业群,其中市场营销、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是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学院现开设47个专业,其中,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4个,国家1 x证书试点专业29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8个,自治区品牌专业10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工匠班2个。建成产业学院11个。近3年来新生报到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自2007年起,先后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和英国南埃塞克斯学院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既颁发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证书、又颁发英国合作院校毕业证书的毕业生1513人。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聚焦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加快推进国家优质校建设任务和自治区“双高校”建设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商科院校,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实施专科层次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现有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附属医院,形成了“一校两附院”运行体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青年优秀服务组织”“四川省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四川省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 学校地处享有“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美誉的自贡,占地面积9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2.8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51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64万册。现设置有党政机构18个、教学机构7个、科研机构2个、教辅机构4个,开设有临床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24个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有教职工583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38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57人、高级职称155人。 升格以来,学校先后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62项、其他厅市级项目252项、校培育项目317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授权专利155件。教职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厅市级科研成果奖56项。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荣誉270余项(其中国家级60余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保持在92%以上。 学校对外合作持续深化。牵头成立四川省康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卫生康复职教集团,发起成立四川省康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川渝康复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共建共管运动与健康创新研究中心、足部辅具实践研究基地。现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等优质实习基地100余个。与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四川杏林医药连锁责任公司、德林义肢康复器材(成都)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紧密合作。与韩国新罗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等国(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招收外国留学生,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开展。 站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学校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