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目前共有两个校区,南校区位于石家庄市红旗南大街汇丰路18号,北校区位于正定县车站北大街168号,总占地面积近500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目前...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11-85349858,0311-83818098,0311-8593395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学校排名
127名
校友会高职ⅲ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西南民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砥砺奋进,岁月流金。
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国家民委直属综合性普通高校,国家民委、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共建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邓小平同志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南民委主任王维舟为首任院长。2003年学校在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3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7年、2020年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薪火相传,接力奋斗。
学校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有“三校区一基地”(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7.1万平方米;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842人。学校在岗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人选7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入选国家民委突贡专家、荣誉称号、人才项目等70人次,入选四川省突贡专家荣誉称号、人才项目等142人次;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12个。
励精图治,笃行致远。
学校现有26个学院,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涵盖12个学科门类的本科招生专业75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9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培育)学科10个,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含4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6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11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连续十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
铸造品牌,彰显特色。
学校立足“四个服务”,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近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0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近1000篇、sci论文8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56项。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49个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分中心、省部级智库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培训基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刊》连续多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开放办学,多元融合。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近年来,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8个省区市在内的30多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记功集体”。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5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600余人次留学生。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学校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推进“三全育人”,多项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校以来,24万多名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改革先锋”——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
逐梦前行,再创辉煌。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事业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沈阳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并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建立的奉天实业学堂和1906年建立的新民公学堂。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是辽宁省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和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示范高校。在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居187名。
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本科招生专业59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0个学科门类,各类在校生1.7万余人。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博士培养项目1个,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20个。
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等3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流课程87门。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08人。近年来刚柔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59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1人,中国戏剧三度“梅花奖”获得者1人,乒乓球大满贯获得者1人,培养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型领军人才、辽宁省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教学名师等30人,沈阳市杰出、领军、拔尖高层次人才320人。
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1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2个,辽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1个,国家科普教育基地1个,并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了由157家高校和企业参与的辽宁省电商产业校企联盟。
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希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举办了环境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合作举办全国首个中国-希腊本科国际办学“公共艺术专业4 0”项目。
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振兴理念,为辽沈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沈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沈阳大学建设全国同类院校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全力支持学校打造“全国一流的应用型大学”教育品牌。当前,全校上下正秉承“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校训和“爱国明志 勤奋自强 创新超越 务实担当”的新时代沈大精神,大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奋力谱写全国同类院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合肥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合肥大学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由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承宗先生任首任校长,创办伊始即实行本科招生。学校实行的“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办学模式,是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创举,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为合肥学院。2018年,学校整体进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合肥学院更名为合肥大学。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善思、致用”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被誉为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2015年10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视察学校,李克强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默克尔称赞学校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李克强宣布在学校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基金。2021年4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学校考察调研,充分肯定学校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学校一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1585.56亩,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5512人,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69.9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2.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8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52.48万册、电子图书174.43万册。现有17个教学单位,涵盖工、经、管、文、理、教育、艺术7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76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个,高峰培育学科建设点2个。现有专任教师1041人,其中博士占比35.8%、高级职称占比46.49%,“双能型”占比63.2%。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0个、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拔尖人才155人。外籍教师中获“中国政府友谊奖”5人,获安徽省“黄山友谊奖”13人,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7人,学校荣誉教授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是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首批试点建设高校、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单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首批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2022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学校领导班子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连续8年获评“优秀”等次。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是国内最早进行应用型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校。2016年,学校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大陆集团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陆班”,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将我校经验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学校深入开展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实施路径,与大众集团、大陆集团等单位开展合作,实施校企“大陆班”“大众班”“轨道班”“精工班”等“双元制”合作项目,《中国教育报》头版作专题报道。学校《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被评审为a等级。2021年,学校中德“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示范项目立项。2022年,学校首批大众先导中心毕业生全部在大众优质就业,首届大众学院三个专业顺利开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培养“种子工程师”的目标。近5年,学校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7项、重大成就奖1项。“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省委深改委重点培育改革案例(第一批),在全省示范推广。
学校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在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居第三名。近五年,学生参加“互联网 ”等各类竞赛获国家级a类奖项106项、国际奖项34项。学校是全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就业率始终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被誉为“合肥市工程师摇篮”。毕业生近70%在安徽、50%在合肥就业,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学校作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激励高校,位列十所高校之首。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应用服务水平。学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申报获批国内首个经济工程专业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新工科专业,调整专业11个。大力推进大众学院、轨道交通、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协同融合。在应用研究领域精耕细作,共同组建巢湖研究院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服务巢湖治理等区域需求,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定点帮扶工作连续6年获“好”等次。
近五年,学校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连创新高,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17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6项,获授权专利1032项,连续8年进入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2022年1—10月,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位列在皖高校第9位、合同数位列第10位。
学校助力打造改革开放新格局,持续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1985年,学校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至今已有38年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历史。作为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首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全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学校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国际教育、文化、人才交流和经济合作,积极服务全球中小企业联合会在合肥召开世界制造业大会。协助合肥市引进德国大陆马牌轮胎集团、西伟德公司等德资企业及合肥、黄山两市开展中德、中韩友城建设。累计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15届、韩国语演讲大赛14届、长三角双元制教育国际合作研讨会2届,积极举办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江淮海归高峰对接会等重要活动。
学校同德国等国及台湾地区的7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4100余名学生赴国外友好学校学习、2100余名国外学生来校学习交流、500多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代表团来访。学校在德国建有施特拉尔松德市孔子学院,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揭牌并为孔子学院成立三周年发来贺信。学校作为2019年度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第一批签约院校之一,顺利通过了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并获颁“教育服务质量证书”。2021年,学校与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从过去的单向留学发展到双向留学,中外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与上海开放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德开放在线学习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在线学习交流平台,目前已上线158门课程,累计有32万名学生在线学习。2022年,学校成为国内除同济大学之外,第二个与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由德国与瑞士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的34所应用科学大学组建)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对德合作取得新突破。
新蓝图振奋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党的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作出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不懈走好教育创新之路、应用之路、开放之路、报国之路,为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8年,时称“辽宁中医学院”,是经辽宁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合并成立的辽宁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经辽宁省批准,2013年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2017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2019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2020年建立“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辽宁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高校,首批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高校,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党的建设及获得荣誉。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抓党建,形成了“党建统领,培根铸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格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学校、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五一奖状、辽宁工人先锋号、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办学规模及机构设置。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主校区位于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分校区分别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确立了“南药北医中基础”发展布局,协调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设置医、理、工、管、文、法、农等7个学科门类,2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33万人。内设18个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教学部、3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实验动物中心、1所科学院、3所研究院、3所图书馆,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和医学相关人才的高等院校。
学科与学位建设。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位列省一流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1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教学。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2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94门省级一流课程、9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6 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主编143部国家级、行业规划和特色创新教材,获批1部国家级优秀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12部省级优秀教材,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全国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考试工作基地、全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示范基地,辽宁省第二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人才工作。在国家人才层面,拥有3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委员、113人次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6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85名全国中医(基础、临床)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在省级人才层面,拥有1名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名辽宁省领军人才、12名辽宁省优秀专家、30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2名辽宁中医大师、99名辽宁省名中医、31名辽宁省青年名中医、30名辽宁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2人次入选辽宁特聘教授、3名辽宁省学术头雁、1名辽宁省最美医务工作者、1名辽宁省教育系统“最美教师”、5名辽宁省优秀教师、17人及2个团队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个团队入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6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87人次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科学研究。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3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华中医药学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全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辽宁中医杂志》《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
对外合作及开放办学。是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国辽宁-泰国中医药合作基地、中国—新加坡中医药中心、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在斯洛伐克医科大学设有中医孔子课堂,与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具有具备中国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是辽宁省政府留学生博士奖学金招生院校。学校立足亚洲,面向欧美,拓展非洲,放眼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
医疗服务。设立4所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分别增具辽宁省中医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省肛肠医院、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称,均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拥有11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4个省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双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理基地;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8个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校园环境及条件。聚焦“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美丽校园、现代校园”理念,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推进人文校园、节约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高质量办学提供服务保障;学校实现了覆盖沈阳、大连、本溪三个校区的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拥有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安全的大集成的数据中心,建立较为完备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断提升数据信息化服务能力,获批辽宁省首批数字校园试点建设单位。沈阳、大连、本溪,一校三区图书馆,以中医药学为特色构建丰富厚重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和校本文化构建一脉相承的文化叙事空间。以人为本,创新服务,为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支撑与保障。
进入新时代,乘势谋发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辽宁中医药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校训精神,着力推进高质量办学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治校硬核实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向着内涵丰富、特色优势突出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以新的更大成绩迎接中医药发展的美好明天!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华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于1999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四校前身分别为创办于1906年的吉林初级师范学堂、创办于1928年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创办于1952年的吉林省林业学校和创办于1920年的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268.4万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基地),建筑面积52.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亿元,馆藏图书402.4万册。设有28个学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828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979人,本科生24725人,专科生149人、来华留学生43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030人,其中高级职称69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91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拥有美国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1人,获“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层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人才称号49人次,省(资深)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省级人才称号百余人次。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1个。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2个省级教学平台。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立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20余个国家与省级教学平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支撑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活动,形成了“互联网 ”、“挑战杯”、电子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系列品牌,获国家一等奖257项,《吉临时——玉米无麸质健康饮食推动者》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北华大学龙舟队在国际、国内重大龙舟赛事中先后获得85枚金牌,代表吉林省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获7枚金牌。在2023首届中国大学生软式曲棍球锦标赛获得冠军。
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57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20个省级创新团队。学校是吉林省林学会森林康养分会理事长单位,森林医学创新平台是省优势特色创新交叉平台。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成立冰雪学院,组建冰雪教育联盟,服务冰雪产业发展。无醛农林剩余物制造人造板关键共性技术系列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促进企业增产250亿元;林火预测预报技术支撑吉林省连续4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切实维护了森林生态安全;学校航天科研团队全程参与嫦娥五号采样系统地面测试设备的设计与研发工作,为嫦娥五号构建了地面测试“广寒宫”;世界史学科编撰的东亚区域大型历史文献《长白丛书》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63项。
学校与20个国家、地区的73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与美国、英国和芬兰3所大学开展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江原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国家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临床医学(英语授课)本科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校,获评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学校有效拓展成人与继续教育,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办学模式。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6846人。
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内涵建设,为把北华大学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联合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北京联合大学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10个学科相互支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市属综合性大学。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另有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的分校区11个。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领略奥林匹克中心的宏伟与壮观,感受学院路学术氛围的严谨与浓厚,还能领略cbd 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忙碌,感受皇城根儿老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博大。
学校设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4个学院。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十大学科门类。1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20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rccse)。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市级教学成果奖64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拥有北京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政治学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拥有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艺术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领域,面向视障生源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空白。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2000余人,作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我校学生能够跨校际选修其他成员校涉及文学、艺术、体育、医学、自然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优质课程,辅修其他成员校类别丰富的专业并获得辅修证书,享用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领略不同的校园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平台,构建院、校、市、国家四层次学科竞赛体系。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等知名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作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学校依托校级综合孵化园和4个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团队指导和实践活动,并荣获“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2年北京市“京彩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4支团队获得“百强创业团队”称号;学校荣获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并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基地”建设单位;2011 届毕业生韩磊作为全国唯一大学生创业代表2014 年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会,与李克强总理面对面谈创业。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二十余万名优秀人才,活跃在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各行各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北京市属本科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共2600余名,专任教师1551名,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6人、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长城学者9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3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27人,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1人,入选朝阳人才凤凰计划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适应首都“四个中心”定位,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握改革和发展契机,大力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和贡献度。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设有人居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49个。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及劳动者知识技能转换应对研究”“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史述论(1921-2021)”2个项目为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获批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2017年、2019年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教师获批专利408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四届被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多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旅游学刊》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是旅游类学术期刊中唯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我校教师和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至十六届哲社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的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亚洲、欧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获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与多所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 2”“3 1”项目、在校生交流项目、硕士学位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举办孔子学院,与黑山下戈里察大学合作举办独立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东欧合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主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年会等重要会议。学校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法,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并通过聘请外国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全英语教学及非通用语种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结合学科布局及综合性大学特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探索围绕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城市文化感知与文化传承、人居环境与膳食营养服务体系等全方位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问题,形成“智慧北京”“人文北京”“健康北京”三个学科集群,促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和核心能力提升,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财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省属地方类高等院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校最早的财经大学之一,坐落于素有“龙城”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
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是山西省银行干部学校、商业干部学校、供销合作干部学校、财政干部学校和粮食干部学校,1958年9月五所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山西财经学院。1984年12月成立山西经济管理学院。1997年10月山西财经学院和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山西财经大学。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修德立信、博学求真”的校训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为优势和特色,经、管、法、理、工、文等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了一大批财经类优秀高等人才。
学校教职工1723人,其中专任教师1158人,教授、副教授54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9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近40余人。近年来,学校坚持“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度引进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行业精英等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并出台一系列人才培育扶持计划。
学校占地1954.08亩(含东山校区),现有本科生16830人,硕士研究生4237人,博士研究生207人,继续教育学生15519人,留学生44人。学校设有教学单位22个、校级科研机构22个,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省级重点研究智库1个,拥有本科专业55个,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6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8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学校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4个省级重点学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五年来累计立项教育部和国家级项目259项、省级项目1772项和山西省“1331工程”项目23个,承担横向课题544项,出版学术著作281部,发表学术论文3015篇,荣获各类科研奖项465项,获批山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新增1个“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举办各类高水平大型学术会议、论坛、研讨会等890余场,在国内外业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声誉。
学校坚持走好开放办学之路,与省内33个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化省校合作、共建“十二大基地”,与国内7所“双一流”高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外30多所知名大学及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2个专业达到欧洲fibaa国际认证标准。学校成为全国财经类高校第5个、山西省高校第1个aacsb和amba会员。
砥砺奋进新时代,赓续前行谱新篇。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一流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闽江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闽江学院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1984年创办的闽江职业大学(简称“闽大”,含2001年并入的福州工艺美术学校),2010年,爱国华侨蔡继琨先生创办的福建音乐学院并入闽江学院。学校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学校拥有光荣的历史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兼任闽大校长6年(1990年6月至1996年5月),亲自为学校改革发展把方向、谋规划、做决策、解难题、办实事,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倡导“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30多年来,习近平同志始终关心关怀学校发展,1999年闽大15周年校庆、2008年闽院50周年校庆、2018年闽院60周年校庆,他都在百忙之中发来贺信;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考察调研,与师生亲切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拥有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本科专业61个,涵盖经、法、文、史、理、工、管、艺等八大学科门类。现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一流学科(高原学科)1个,省级应用型学科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课程47门;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3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5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8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6万人,专任教师10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3.2%(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42%)。拥有省级教学、科研及高端外专团队12个,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71人(含柔聘)。校园总面积2294.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6.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16亿元,各类纸质图书204.38万册,电子图书195.83万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福州市各县(市)区开展科技开发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福州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与逢甲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进行闽台高校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境)外40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合作举办本科层次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
学校的办学和发展得到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有力支持。省市专门出台支持闽江学院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意见。社会慈善机构、著名侨领、企业家、海内外校友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学校办学,特别是福建省发树慈善基金会向学校累计无偿捐资人民币10亿元。
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学校办学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深化落实省、市支持学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意见,着力实施“一三四五五六”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努力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遵义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遵义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曾用关东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等名称。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以医学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重点高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由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及珠海校区3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515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实体藏书204万余册,电子馆藏133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下设29个教学院系、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建校以来,学校群英荟萃、专家云集,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生理学家吴襄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10559人,其中正高485人,副高1219人。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专家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6人,省管专家ⅰ类、ⅱ类共29人,二级教授26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6个,185人入选省级各类人才项目。
现有本科专业33个,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7年有效期,是目前我省高校医学专业认证以来的最好成绩,护理学专业认证获6年有效期,口腔医学专业高质量通过认证,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开设南山班,全力推进以“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综合改革”为引领的全类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
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1981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起与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等4个学科门类。药理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是贵州省首个进入esi全球前1%医学学科;2018年以来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大健康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ⅰ类学科群,临床医学和药学是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87位。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药学进入全国前40%,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均进入全国前50%,25个专业进入2021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榜单,附属医院12个学科进入2020年度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前100位;在“2023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39位,首次跻身排名前50%。
学校现有国家级生物样本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十三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获2022年度贵州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
学校各附属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37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5个,省级医疗控制中心11个,省级专科培训基地14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3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住培专业基地25个,其中,全国住培重点专业基地3个。学校附属医院是贵州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方向)建设单位。以穿支皮瓣技术、颈椎微创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消化道内镜早癌筛查、神经内镜等技术在西南处于领先水平,是贵州省唯一一家具备心脏移植资质的三甲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贵州省首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也是贵州省首家中国“微笑列车”行动a级合作医院。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教育,与遵义市、珠海市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珠海金湾医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与浙江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协同育人;与茅台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共赢。2015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贵州-东盟医学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中国智慧教育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立遵义教育与卫生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原遵义教育与卫生干部学院),加入“红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能力水平。76年的本科教育、66年的硕士培养和22年的博士联合培养,为国家输送了近8万名医学人才,分布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共派出50余名干部赴正安县担任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选派6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扶贫,助力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推动遵义率先实现全省整市脱贫,为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贡献了遵医力量。学校附属医院八年来通过人才培养、z6尊龙平台的技术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大方县人民医院建设,精准帮扶大方县全面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的高度肯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校承担和参与了贵州、湖北和广东三省疫情防控工作,参与抗疫人数达6200余人次,3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荣誉称号,共有22人、7个集体荣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表彰,1名同志获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称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发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立足“一体两翼六中心”发展蓝图,持续深化改革,着力凝聚高水平人才团队,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学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工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始建于1951年,历经“锦州工学院”“辽宁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学校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1年入选国家“5g 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1年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17184人,其中本科生14638人,硕士研究生2309人,留学生237人。学校占地面积6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1亿元,图书馆藏书138万余册,电子图书量达到64万余册。学校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精神,培育和发扬“严谨求实、勤学进取”的优良学风,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优秀人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拥有辽宁省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建有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智库平台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与辽宁省发改委合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57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辽宁省专业带头人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8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68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3人。6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榜单。9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成长计划,15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5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8个,省示范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1个,获批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获批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高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高新区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现代产业学院6个,省示范性虚拟教研室2个,省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132门,省级精品课15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47门,辽宁工业大学mooc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上线运行课程1100余门。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项,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省校际合作项目30项,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4项。获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63项,省教材建设奖11项,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8部。
学校坚持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发展。学校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基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6万平方米大学生实验实训中心1个。构筑了以创新实践训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新创业选育和创业孵化”三级进阶式培养平台,创建了“学业、创新创业、职业和就业”的“四业”指导服务平台,思创、科创、产创和专创融合发展,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青春”的校园文化。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连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13项,铜奖24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家级三等奖3项,2023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7项,省级三等奖7项;各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年均突破百项。2019-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榜单中,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获奖排名分列全国普通高校第100、115、143、141和191位,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单中位列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重视发挥科研引领支柱作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五年共完成了包括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多次入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百强高校,3篇论文分别荣获国际顶级期刊杰出论文奖和最佳论文奖。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地融合,产研融合,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10余个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分别与俄罗斯、希腊、韩国、波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泰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学校2017-2022连续六年获批国家“中欧学分互换”项目,2017年以来获批四次“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目前,学校共有来自20个国家的237名留学生。
巍巍辽工,煌煌其著,砺器精湛,悟道深远。70多年的改革发展,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向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