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闽江学院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1984年创办的闽江职业大学(简称“闽大”,含2001年并入的福州工艺美术学校),2010年,爱...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91-8376185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291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辽宁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8年,时称“辽宁中医学院”,是经辽宁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合并成立的辽宁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经辽宁省批准,2013年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2017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2019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2020年建立“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辽宁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高校,首批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高校,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党的建设及获得荣誉。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抓党建,形成了“党建统领,培根铸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格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学校、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五一奖状、辽宁工人先锋号、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办学规模及机构设置。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主校区位于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分校区分别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确立了“南药北医中基础”发展布局,协调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设置医、理、工、管、文、法、农等7个学科门类,2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33万人。内设18个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教学部、3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实验动物中心、1所科学院、3所研究院、3所图书馆,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和医学相关人才的高等院校。
学科与学位建设。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位列省一流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1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教学。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2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94门省级一流课程、9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6 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主编143部国家级、行业规划和特色创新教材,获批1部国家级优秀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12部省级优秀教材,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全国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考试工作基地、全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示范基地,辽宁省第二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人才工作。在国家人才层面,拥有3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委员、113人次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6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85名全国中医(基础、临床)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在省级人才层面,拥有1名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名辽宁省领军人才、12名辽宁省优秀专家、30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2名辽宁中医大师、99名辽宁省名中医、31名辽宁省青年名中医、30名辽宁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2人次入选辽宁特聘教授、3名辽宁省学术头雁、1名辽宁省最美医务工作者、1名辽宁省教育系统“最美教师”、5名辽宁省优秀教师、17人及2个团队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个团队入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6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87人次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科学研究。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3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华中医药学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全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辽宁中医杂志》《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
对外合作及开放办学。是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国辽宁-泰国中医药合作基地、中国—新加坡中医药中心、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在斯洛伐克医科大学设有中医孔子课堂,与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具有具备中国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是辽宁省政府留学生博士奖学金招生院校。学校立足亚洲,面向欧美,拓展非洲,放眼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
医疗服务。设立4所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分别增具辽宁省中医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省肛肠医院、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称,均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拥有11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4个省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双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理基地;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8个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校园环境及条件。聚焦“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美丽校园、现代校园”理念,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推进人文校园、节约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高质量办学提供服务保障;学校实现了覆盖沈阳、大连、本溪三个校区的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拥有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安全的大集成的数据中心,建立较为完备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断提升数据信息化服务能力,获批辽宁省首批数字校园试点建设单位。沈阳、大连、本溪,一校三区图书馆,以中医药学为特色构建丰富厚重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和校本文化构建一脉相承的文化叙事空间。以人为本,创新服务,为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支撑与保障。
进入新时代,乘势谋发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辽宁中医药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校训精神,着力推进高质量办学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治校硬核实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向着内涵丰富、特色优势突出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以新的更大成绩迎接中医药发展的美好明天!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华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于1999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四校前身分别为创办于1906年的吉林初级师范学堂、创办于1928年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创办于1952年的吉林省林业学校和创办于1920年的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268.4万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基地),建筑面积52.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亿元,馆藏图书402.4万册。设有28个学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828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979人,本科生24725人,专科生149人、来华留学生43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030人,其中高级职称69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91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拥有美国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1人,获“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层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人才称号49人次,省(资深)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省级人才称号百余人次。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1个。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2个省级教学平台。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立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20余个国家与省级教学平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支撑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活动,形成了“互联网 ”、“挑战杯”、电子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系列品牌,获国家一等奖257项,《吉临时——玉米无麸质健康饮食推动者》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北华大学龙舟队在国际、国内重大龙舟赛事中先后获得85枚金牌,代表吉林省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获7枚金牌。在2023首届中国大学生软式曲棍球锦标赛获得冠军。
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57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20个省级创新团队。学校是吉林省林学会森林康养分会理事长单位,森林医学创新平台是省优势特色创新交叉平台。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成立冰雪学院,组建冰雪教育联盟,服务冰雪产业发展。无醛农林剩余物制造人造板关键共性技术系列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促进企业增产250亿元;林火预测预报技术支撑吉林省连续4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切实维护了森林生态安全;学校航天科研团队全程参与嫦娥五号采样系统地面测试设备的设计与研发工作,为嫦娥五号构建了地面测试“广寒宫”;世界史学科编撰的东亚区域大型历史文献《长白丛书》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63项。
学校与20个国家、地区的73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与美国、英国和芬兰3所大学开展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江原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国家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临床医学(英语授课)本科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校,获评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学校有效拓展成人与继续教育,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办学模式。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6846人。
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内涵建设,为把北华大学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新疆农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座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脚下,巩宁古城遗址上的新疆农业大学,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谢树青教授,校长蒋平安教授。 学校前身为八一农学院,是经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同意,由王震将军于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的,学校隶属于新疆军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首任院长为涂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由王震、王恩茂等同志任命;第一副院长杨捷(时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第二副院长孟梅生由彭德怀和习仲勋同志任命。1958年划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更名为新疆八一农学院。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4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国家林业局共建。学校现有老满城、亚心、陆港、天格尔等四个校区,谢家沟草地试验站、呼图壁牧草试验示范站等7个校属实习基地和426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老满城校区(校本部)占地面积约1500亩,亚心校区占地面积约500亩,陆港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天格尔校区(实习林场)占地面积约15万亩。 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首批自治区党建示范高校。1个基层组织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基层组织获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获评4个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6个基层组织获自治区级、教育系统“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示范点、3个自治区党建工作“标杆院系”、8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6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建校71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培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勇于创造的卓越品质;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家国情怀;对党忠诚、政治建校的红色根基”为主要内涵的红色基因,始终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坚持“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的办学宗旨,恪守“明德笃志、励学竞业”的校训,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大精神,形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本、硕、博为一体的全学段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24个学院,1个教学部。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9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农、理、工、经、管、文、法等7个学科门类中。学校积极参与教育部“双万计划”,现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围绕现代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等领域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水利水电工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3个(森林培育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生态学、果树学),自治区“十四五”高等学校院士支持计划依托学科1个(水利工程),自治区“十四五”优势学科1个(畜牧学),自治区“十四五”特色学科5个(草学、兽医学、作物学、农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棉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农业工程研究中心、新疆现代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实验室、新疆果品加工与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9个。聚焦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建有新疆枣产业研究院、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分中心、自治区“十四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自治区经济舆情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平台。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666人,专任教师1089人,其中教授153人,副教授35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09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人才专项计划5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教师2人,农业农村部岗位科学家1人,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2人、博士后国际交流人才1人,香江学者1人;有“天山领军人才”、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等自治区级人才称号获得者379人;有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黄大年式”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林草局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4人,自治区教学能手12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学校现有学生35143人,其中博士生377人,硕士生5008人,本科生27800人,成人教育学生1958人。建校至今,学校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共识,推进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人才。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自身农业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成功解决水利工程排沙难的世界性难题;“乳用马、肉用马新类型培育及产业化示范”成为首个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乳用马和肉用马新品系;培育的“新疆细毛羊”成为天山南北牧民增收致富的源泉;“红优二号西瓜新品种”成为全疆瓜类主栽品种,享誉全国;“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创造了单产、总产、面积、高等级优质棉、病虫防治、肥料利用率、节水等7个全国第一。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686项,新疆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5项,累计到位经费近11.4亿元。近五年到位科研经费连续突破1亿元,2023年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8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2项)。审定新品种27个,授权专利777项(发明专利264项)、软件著作权669项,认定地方标准74项。育成“雪香”梨、新大豆27号、新农大棉1号、4号等新品种,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聚焦全面提高新农科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人才培养、专业布局、服务“三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新农科教育改革创新,牵头组建“新疆新农科教育联盟”,探索出一条“突出特色、扎根实践”的新农科发展之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共融、实现政行校企协同发展。成立“新疆乡村振兴研究院”,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26个,三部委科技小院8个,积极开展涉农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服务,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现代葡萄酒产业学院、现代马产业学院、棉花产业学院、智慧农业现代产业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建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学校将人才、科技、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探索出“1 4 n”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实用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一线快速转化,持续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学校2次获得自治区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1名教师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名教师获得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奋进奖”,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学校始终坚持扩大教育开放,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加速国际化进程。不断优化留学生结构,加强涉农等优势学科学历生的招生,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培养质量,通过教学及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学习,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稳妥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巴基斯坦建成的孔子学院成为全球100所示范孔子学院之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学校“中亚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成立“新疆-中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交流中心”“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科学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业院校联盟”,有力推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高等农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走进新时代,新疆农业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积极践行胡杨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筑牢红色根基,突出农业特色,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勇于创造、真抓实干,加快建设一流农业大学,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做出农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联合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北京联合大学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10个学科相互支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市属综合性大学。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另有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的分校区11个。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领略奥林匹克中心的宏伟与壮观,感受学院路学术氛围的严谨与浓厚,还能领略cbd 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忙碌,感受皇城根儿老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博大。
学校设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4个学院。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十大学科门类。1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20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rccse)。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市级教学成果奖64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拥有北京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政治学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拥有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艺术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领域,面向视障生源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空白。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2000余人,作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我校学生能够跨校际选修其他成员校涉及文学、艺术、体育、医学、自然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优质课程,辅修其他成员校类别丰富的专业并获得辅修证书,享用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领略不同的校园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平台,构建院、校、市、国家四层次学科竞赛体系。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等知名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作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学校依托校级综合孵化园和4个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团队指导和实践活动,并荣获“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2年北京市“京彩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4支团队获得“百强创业团队”称号;学校荣获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并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基地”建设单位;2011 届毕业生韩磊作为全国唯一大学生创业代表2014 年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会,与李克强总理面对面谈创业。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二十余万名优秀人才,活跃在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各行各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北京市属本科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共2600余名,专任教师1551名,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6人、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长城学者9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3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27人,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1人,入选朝阳人才凤凰计划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适应首都“四个中心”定位,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握改革和发展契机,大力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和贡献度。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设有人居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49个。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及劳动者知识技能转换应对研究”“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史述论(1921-2021)”2个项目为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获批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2017年、2019年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教师获批专利408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四届被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多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旅游学刊》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是旅游类学术期刊中唯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我校教师和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至十六届哲社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的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亚洲、欧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获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与多所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 2”“3 1”项目、在校生交流项目、硕士学位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举办孔子学院,与黑山下戈里察大学合作举办独立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东欧合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主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年会等重要会议。学校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法,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并通过聘请外国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全英语教学及非通用语种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结合学科布局及综合性大学特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探索围绕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城市文化感知与文化传承、人居环境与膳食营养服务体系等全方位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问题,形成“智慧北京”“人文北京”“健康北京”三个学科集群,促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和核心能力提升,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财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省属地方类高等院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校最早的财经大学之一,坐落于素有“龙城”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
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是山西省银行干部学校、商业干部学校、供销合作干部学校、财政干部学校和粮食干部学校,1958年9月五所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山西财经学院。1984年12月成立山西经济管理学院。1997年10月山西财经学院和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山西财经大学。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修德立信、博学求真”的校训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为优势和特色,经、管、法、理、工、文等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了一大批财经类优秀高等人才。
学校教职工1723人,其中专任教师1158人,教授、副教授54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9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近40余人。近年来,学校坚持“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度引进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行业精英等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并出台一系列人才培育扶持计划。
学校占地1954.08亩(含东山校区),现有本科生16830人,硕士研究生4237人,博士研究生207人,继续教育学生15519人,留学生44人。学校设有教学单位22个、校级科研机构22个,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省级重点研究智库1个,拥有本科专业55个,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6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8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学校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4个省级重点学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五年来累计立项教育部和国家级项目259项、省级项目1772项和山西省“1331工程”项目23个,承担横向课题544项,出版学术著作281部,发表学术论文3015篇,荣获各类科研奖项465项,获批山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新增1个“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举办各类高水平大型学术会议、论坛、研讨会等890余场,在国内外业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声誉。
学校坚持走好开放办学之路,与省内33个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化省校合作、共建“十二大基地”,与国内7所“双一流”高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外30多所知名大学及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2个专业达到欧洲fibaa国际认证标准。学校成为全国财经类高校第5个、山西省高校第1个aacsb和amba会员。
砥砺奋进新时代,赓续前行谱新篇。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一流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遵义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遵义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曾用关东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等名称。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以医学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重点高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由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及珠海校区3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515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实体藏书204万余册,电子馆藏133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下设29个教学院系、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建校以来,学校群英荟萃、专家云集,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生理学家吴襄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10559人,其中正高485人,副高1219人。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专家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6人,省管专家ⅰ类、ⅱ类共29人,二级教授26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6个,185人入选省级各类人才项目。
现有本科专业33个,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7年有效期,是目前我省高校医学专业认证以来的最好成绩,护理学专业认证获6年有效期,口腔医学专业高质量通过认证,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开设南山班,全力推进以“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综合改革”为引领的全类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
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1981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起与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等4个学科门类。药理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是贵州省首个进入esi全球前1%医学学科;2018年以来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大健康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ⅰ类学科群,临床医学和药学是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87位。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药学进入全国前40%,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均进入全国前50%,25个专业进入2021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榜单,附属医院12个学科进入2020年度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前100位;在“2023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39位,首次跻身排名前50%。
学校现有国家级生物样本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十三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获2022年度贵州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
学校各附属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37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5个,省级医疗控制中心11个,省级专科培训基地14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3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住培专业基地25个,其中,全国住培重点专业基地3个。学校附属医院是贵州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方向)建设单位。以穿支皮瓣技术、颈椎微创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消化道内镜早癌筛查、神经内镜等技术在西南处于领先水平,是贵州省唯一一家具备心脏移植资质的三甲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贵州省首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也是贵州省首家中国“微笑列车”行动a级合作医院。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教育,与遵义市、珠海市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珠海金湾医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与浙江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协同育人;与茅台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共赢。2015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贵州-东盟医学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中国智慧教育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立遵义教育与卫生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原遵义教育与卫生干部学院),加入“红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能力水平。76年的本科教育、66年的硕士培养和22年的博士联合培养,为国家输送了近8万名医学人才,分布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共派出50余名干部赴正安县担任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选派6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扶贫,助力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推动遵义率先实现全省整市脱贫,为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贡献了遵医力量。学校附属医院八年来通过人才培养、z6尊龙平台的技术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大方县人民医院建设,精准帮扶大方县全面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的高度肯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校承担和参与了贵州、湖北和广东三省疫情防控工作,参与抗疫人数达6200余人次,3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荣誉称号,共有22人、7个集体荣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表彰,1名同志获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称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发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立足“一体两翼六中心”发展蓝图,持续深化改革,着力凝聚高水平人才团队,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学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工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始建于1951年,历经“锦州工学院”“辽宁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学校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1年入选国家“5g 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1年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17184人,其中本科生14638人,硕士研究生2309人,留学生237人。学校占地面积6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1亿元,图书馆藏书138万余册,电子图书量达到64万余册。学校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精神,培育和发扬“严谨求实、勤学进取”的优良学风,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优秀人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拥有辽宁省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建有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智库平台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与辽宁省发改委合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57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辽宁省专业带头人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8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68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3人。6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榜单。9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成长计划,15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5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8个,省示范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1个,获批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获批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高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高新区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现代产业学院6个,省示范性虚拟教研室2个,省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132门,省级精品课15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47门,辽宁工业大学mooc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上线运行课程1100余门。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项,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省校际合作项目30项,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4项。获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63项,省教材建设奖11项,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8部。
学校坚持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发展。学校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基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6万平方米大学生实验实训中心1个。构筑了以创新实践训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新创业选育和创业孵化”三级进阶式培养平台,创建了“学业、创新创业、职业和就业”的“四业”指导服务平台,思创、科创、产创和专创融合发展,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青春”的校园文化。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连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13项,铜奖24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家级三等奖3项,2023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7项,省级三等奖7项;各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年均突破百项。2019-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榜单中,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获奖排名分列全国普通高校第100、115、143、141和191位,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单中位列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重视发挥科研引领支柱作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五年共完成了包括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多次入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百强高校,3篇论文分别荣获国际顶级期刊杰出论文奖和最佳论文奖。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地融合,产研融合,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10余个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分别与俄罗斯、希腊、韩国、波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泰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学校2017-2022连续六年获批国家“中欧学分互换”项目,2017年以来获批四次“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目前,学校共有来自20个国家的237名留学生。
巍巍辽工,煌煌其著,砺器精湛,悟道深远。70多年的改革发展,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向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医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北医药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同发展,湖北省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在“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十堰市中心——“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水都丹江口”所在地。
学校成立于1965年,原名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合格评估,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结论,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同年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8年学校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方阵。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湖北省全科医学教育和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湖北省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济世、励学育人”之精神,恪守“厚德、勤学、求实、创新”之校训,“尚医德、崇人文、厚基础、重实践”,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中西部地区,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用型医学人才。现有18个二级学院,开设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预防医学、智能医学工程等22个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有1门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2项国家级“卓越医师培养计划”项目和一批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6878人(含药护学院),研究生1665人,留学生460人,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医学人才12万余人。
学校坚持人才兴校,有教职工1027人,硕士生导师862人(含专业学位基地导师),高级职称教师380人,博士215人。建有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6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99人,40余人(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名师”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学科强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2017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晋升为前3‰,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另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现代医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生物与医药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有2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省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个。馆藏图书129万余册,配套2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湖北医药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期刊资源》等数据库收录。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1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1项,省部级项目111项,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0项;获得授权专利493项,出版学术著作82部;发表高质量论文2019篇,其中刘忠武教授、李健教授在《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起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主导编制1个省级、3个市级中药材地方标准,主持制订《十堰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十堰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等一批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是秦巴山区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先后聘请164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柔性方式引进10名海外学者。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杜兰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选派近600余名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参与出国(境)访学深造、学术交流等活动。
学校坚持医教协同融合发展,建有6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附属太和医院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拥有鄂西北地区唯一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心。附属东风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具有开展器官移植准入资格。附属人民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三甲示范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是全国地市级医院中首批获得卫生部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业务的医院。附属襄阳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维护消费者权益先进单位”,是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和湖北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附属随州医院是“湖北省三级优秀医院”和“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附属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是省内领先,辐射鄂渝陕豫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6所附属医院总床位达15000张、年门诊量近1000万人(次)、住院量超过50万人(次),建有3个国家重点专科、125个省级重点专科。建有50余所临床教学与实习医院。
学校坚持三全育人,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石林木负势竞上,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是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每年固定举办5个以上全校性主题文化节和40多项院系专项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百余场。设有十堰市示范道德讲堂,建有廉洁文化研究中心及廉洁文化长廊。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杰、付守芝、王新卫;“中国好人”陈怡敏;“中国好医生”桂世澄;“全国优秀教师”姚柏春、杨桂元、杜兴贵、况成云;“荆楚好老师”解剖学教师团队;“湖北省师德标兵”王家宁;“最美姑娘”周丽;“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陈子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北医药学院正按照已绘就的蓝图,满怀豪情,抢抓机遇,克难进取,为实现建设“省属一流、国内知名、国际知晓,高水平有特色的医药大学”之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宁波工程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宁波工程学院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1800亩,分为风华校区、翠柏校区和杭州湾校区。现有19个二级教学机构,48个本科专业,24个一级学科;教职工1233人,专任教师971人,正高职称117人,副高职称309人,博士学位45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5100余人。
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2014年成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2015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当选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与地方行业产业紧密结合,重点建设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紧密对接绿色石化、汽车制造等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同时,学校瞄准国际工程师培养标准,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实质等效,1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大力推进学科平台建设,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土木水利、工程管理两个专业获批硕士点,培育省一流学科6个、市重点学科7个,获批省级科研平台6个,参与建设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落户宁波。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省级优势特色专业,认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1门,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2项教学成果分获202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校探索实施“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24%,留甬率达53.1%,位列在甬本科高校第一名。考研率约16.33%,其中985、211和双一流高校录取192人,被世界排名前100海外高校录取35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成绩逐年提升,在国际和全国性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7-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在全国1197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69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2名,蝉联浙江省第1名。在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均位列全国前二十。宁波工程学院众创空间(风华青创园)、“海蓝宝”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称号。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研共培,建校以来培养学生六万余名,其中近60%留在宁波为地方服务。
学校加强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含一级行业协会/学会奖项)26项,一批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内高水平期刊和国际顶尖期刊,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2017年中标国家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2019年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经费额度居全市高校第一,2020年获市顶尖人才项目1项。
学校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扎实推进产业学院与产业研究院建设,建成杭州湾汽车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杭州湾汽车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成智能交通研究院、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临空经济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校地共建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三门研究院县域实体研究院。实施百名博士(教授)服务百家企业的“双百工程”,近百名博士(教授)进驻企业。在2018年4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全国3所典型应用型高校之一获点名称赞“产教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受到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外向型办学特色。1984年被教育部列入联邦德国援建4所高校之一。目前,国际化办学进程日益加快,已与30多个国家近百所院校建立起稳定长期的校际合作关系。提升中美4 0项目合作水平,按照“做强管理类、做好理学类、进军工学类”的目标,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等合作举办会计学、信科(大数据)、机械工程等专业。2015年在格林纳达正式开办孔子课堂,2022年成功升级为孔子学院。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良好,基础设施齐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257亿元。专任教师队伍中,自主培养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名,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3名;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重点人才19名,省级其他人才77名;宁波市顶尖人才1名,宁波市杰出人才等市级重点人才37名,市级其他人才187名。构建“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占63.6%。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弘扬“讲实求精”的学校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的校训,重点打造“工匠精神”“阳明文化”的校园文化品牌,多层次构建高格调的校园文化,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特色鲜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宁波工程学院将锚定目标、创新实干、坚毅前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和国际化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定不移地朝着建成国家应用型本科示范院校、跻身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行列的目标奋勇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工程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高校,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新校区总占地面积4098亩,建筑面积76.3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420人,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河北省高端人才2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5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55人、省级教学名师2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3573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48人,留学生96人。拥有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77.8598万册。学校建有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以及无线覆盖网络。学校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学校为独立设置和编制经费单列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工程特色鲜明。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11个学科门类。招生专业72个,其中工程类专业47个,占比达65.2%。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mba)、土木水利、电子信息、农业、法律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水利工程学科为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优先支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为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重点培育学科。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通过住建部评估专业、1个通过医学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3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建校70余年来,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政界精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0年获评河北省创业大学。青蓝众创空间为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河北省众创空间联盟成员,2021年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2022年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十三五”以来,在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00余项,其中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3项;第六届、第七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连续两届获特等奖,第八届、第九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获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连续五届获一等奖,并于2023年代表大赛组委会受邀参加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现场展示我校获奖成果;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连续四年获一等奖;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分获2021年总决赛一等奖、2022年总决赛特等奖;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c)“凌云车队”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十强,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高速避障项目第一名。
文化传承与创新成绩斐然。弘扬以特色党建文化为引领,以校训校风文化为核心,以向善文化、民生文化、团结文化、学科文化、创新文化、生态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自强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等为主干,以制度文化为全面保障的大工程文化,以大工程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繁荣发展,“大工程文化育工程人”项目获评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案例、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第一个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筹建古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已拥有古建筑构件1700件(套),其中有10余件(套)藏品被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定为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特别是北朝人面瓦当、北朝排水石兽、北齐佛塔砖系列藏品属国内首次发现,学术价值巨大。全力打造自强文化,2006年以来,在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系列活动中,28名学生先后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或奖学金,学校2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师生原创文艺作品获全国第五届、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落实国家体教融合方针,提高竞技体育成绩。河北省投掷项目研究中心和训练基地落户我校。承办了省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并获突出贡献奖。以竞技体育和体育专业引领公共体育两翼式发展,五年来,获得国家级比赛冠军56个、亚军24个、季军23个,国际比赛铜牌1个;获得省级比赛冠军53个、亚军28个、季军23个;打破10项河北省大学生田径最高纪录。校阳光组女篮获得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第九名,开创历史新篇章。培养出6个国家级运动健将、1个国际健将,其中1人入选东京奥运会大名单,1人获得杭州亚运会比赛资格,即将代表国家出征;3人次入选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田径和射击世界锦标赛,其中于浩同学获得阿塞拜疆射击世界锦标赛50米卧射团体铜牌、50米三姿第八名,实现我校在世界顶级大赛中晋级决赛零的突破。竞技体育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燕赵都市报》等媒体报道。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87项。获职务发明专利57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698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09项,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1项成果获评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学校主办有《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建设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20余所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和交换生项目,与爱尔兰唐道克理工学院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建有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河北省外国院士(诺奖)工作站以及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招收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贝宁等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英国朗堡大学、乌克兰国立建筑技术大学联合创办scopus数据库和esci收录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