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创建于1960年,其前身为陕西省财政学校,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经学校、陕西省财政会计学校、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等。2001年9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并...


招生电话:029-33732000,029-33732444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专科(高职)

177名
校友会高职ⅲ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长三角地区宜居花园城市,著名的“体育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长寿之乡”——江苏省南通市。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前身是1960年创办的江苏省南通河运学校,1979年开始向海上运输专业教育转型,1989年更名为江苏省南通航运学校,1996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高职教学班试点学校,2000年升格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更为现名。航海工匠精神穿越时空,航海职业教育薪火相传。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航院人坚守著名教育家张謇先生的航海教育理念,以“自勉自奋 祈通中西”为校训,从这里奔赴海洋。
学校在国内高等职业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首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首批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全国航海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职教分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法人)单位、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在综合实力、就业质量、国际影响、服务贡献、教学资源、学生满意度等方面10余次荣膺“全国50强”,《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学校荣获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高职院校资源建设60所优势院校、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60所院校,是全国仅有的荣登四大榜单20所高职院校之一。
学校坚持“立足交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设置专业,以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输送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形成了“以水上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陆上交通类专业和航空类专业为两翼,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校拥有国家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1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4个、国家骨干专业9个、全国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3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2个,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树一帜。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36万多平方米。建有7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8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6个南通市重点实验室;建有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市级科技服务机构10余个;建有37个校内实训基地、近30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有“海澜之舟”“长阳门”“长春门”3条生产性教学实习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3000人,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运输管理与经济、交通工程、智能制造与信息、人文艺术等7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2个公共课教学单位,共开设专业42个。学校按照iso9001质量标准、国家海事局和挪威船级社质量管理规则等相关法规标准,建立并运行了教育质量体系、培训质量体系、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内控体系等4套质量管理体系,取得6份质量体系证书。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学诊改的部署要求,构建形成特色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了省级现场复核,诊改案例《构建1234诊改运行长效机制,赋能双高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优秀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汇编和江苏优秀案例集。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58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43.8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达79.1%,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71.48%。学校拥有一大批高层次高职教育领军人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2021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1人、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7人,全国交通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5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3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江苏工匠4人,江苏省交通运输系统教学名师18人,南通市高校教学名师1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19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3人,江苏省技术能手13人,江苏省交通系统“100人才工程”人选等其他各级各类优秀人才70多人。拥有国家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9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学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家重大项目与工程,1人参加了亚丁湾护航,8人参加了国家南北极科考,2人参加南海岛礁吹填项目。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牵头建成了国家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5个,牵头制定了轮机工程技术、水路运输安全管理、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等5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简介和教学标准、4个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简介;拥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6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等29门;2014年、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全国交通高职院校唯一的双冠王;2021年两部教材分别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二等奖。
学校按照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和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融通、成人高等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的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交通运输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南通培训基地”“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南通培训基地”“江苏省航道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江苏省海员培训中心”“江苏省退役军人个性化培训承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基地),年职业培训规模达2.6万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约4000人,为社会在职人员和学校在校生提供高升专、专升本、专接本等多种学历提升通道。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创新之路,是全球航海教育与培训联合会会员单位,6个专业实施留学生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服务企业走出去,合作共建了“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跨境校企共同体实体,在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建立了境外“鲁班工坊”,目前已和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学校积极实施“双向四段”“三层六段厂校一体”“虚实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国家“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高、就业对口率高,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50强高校。五年来,航院学子在各类国赛、省赛上获一等奖60余项。2019年,在第五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上斩获全国院校组团体总冠军;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荣获金奖;2022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荣获金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比赛获一等奖;2023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学校一直走在全国航海职业教育的最前列。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江苏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30强、江苏省省交通运输厅财务决算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等100多项全国、省市荣誉称号。
航院精神:同舟共济 勇立潮头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立的普通高职院校,是省政府规划的升本高校。学院地处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区、中原经济区三区叠加发展区域,郑汴一体化的中心,学院承担着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航空港区、郑州汽车工业园区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办学30年来已有十万余名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工作着,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界的领军人物,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接近100%。学院的办学事迹受到国家省市100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表扬,被誉为“技师、工程师、企业家的摇篮”,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指导先进院校”、“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学院多次被评为“省级办学先进单位”及郑州市“十佳院校”等荣誉称号,河南省高工委、省教育厅党组授予我院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时任国家教育部长周济、河南省长郭庚茂、国家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到我院调研,对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院千余亩花园般的校园,30余栋教学科研大楼,近万名在校生,620多名专兼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高讲、高工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0%以上,其中,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再加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在我校任教的专家教授已组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
学院近亿元的各种先进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室81个,其中:“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数控实训基地”、“ 郑州海马校外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验室”、“ 机电一体化实验室”、“ 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被评为郑州市重点实验室。100多家国家大中型企业授牌授证书确立为人才培养输送基地和校企合作实验实习基地,确保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图书馆百万册图书,千兆校园网,校园无线wifi全覆盖,2500多台先进的计算机,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建有两个大型体育运动场、一座室内体育中心,足球场、网球场 、篮球场等。学生宿舍为标准四人间,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电脑桌、书柜、宽带等设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投资近千万元,建有60个标准化考场;校内机动车检测中心;校内工厂一家;汽车实训中心,基本实现以师带徒。
学院设置七系四部: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交通运输系、信息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经贸管理系、基础教学部、中专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现开设专业51个。2016年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被批准为“河南省品牌专业”;2016年省教育厅授予我院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院校”称号。
学院实施“专家治校”战略。外引内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优化师资结构。努力构建集团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建具有专业特点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始终把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作为工作重心。实行校企合作,厂门校门对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办学特色。学院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品德好,专业技术过硬,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目前学院正遵照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精神,努力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培养所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提高自身办学层次,为把学院办成一所现代化的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美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49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校、西北美术专科学校等阶段,于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1994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
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美术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以繁荣文化为己任、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将书法和民间美术纳入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院目前拥有雁塔校区、长安校区和临潼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雁塔校区15万平方米、长安校区60万平方米、临潼校区4万平方米)。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2个,设中国画学院、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设计艺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服装系、跨媒体艺术系、美术史论系、影视动画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造型艺术部、艺术教育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共17个本科教学系(部)。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设有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与研究中心”及“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中“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在2019年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院科普基地在202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评估中考核优秀,科普工作获得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表彰,荣获陕西省2022年优秀科普创作作品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红色美术传统文化传承中心、陕西省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融合研究中心加入陕西智库联盟,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绘画艺术创新研究中心加入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学院入选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共同确定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规范管理试点工作高校名单。学院荣获2021年度陕西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学院12门课程首批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院建有图书馆、西部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等机构。
学院现拥有美术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81年)和第九批博士授权单位(2003年),2004年成为第一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1年获得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分别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同年学院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十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大学行列。2014年,学院获批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美术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获得a、b 和 b档的成绩,优秀率为33.3%,陕西省高校参评学科优秀率排名第二。2018年,三个一级学科均顺利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同年学院被陕西省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美术学被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截至2022年,学院招生专业22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
我院现有教职工851人,其中专任教师679人,教授71人,副教授17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27%,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11%。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共7800余人。近年来,学院坚持内涵发展,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中,共取得30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殊荣:学院连续三届15年共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刘文西荣获全国首届“百位名师奖”,杨晓阳荣获全国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电部西北动漫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
截至2022年,学院先后承担了120项国家级、教育部等研究项目,其中国家艺术基金75项,全国申报主体单位总立项数排名第一。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1项,其中《百年美术作品中的人民性研究》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项美术类立项,是陕西省、学院零的突破。编写“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国家级、省级优秀教材19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7项、普及奖2项。陕西省美术奖共计14项,荣誉奖1项、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6项。截至2022年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作类奖1529人次。
学院承继华夏文脉,注重弘扬中华文化,展现国家意识,弘扬中国精神。近年来,充分展现陕西独特的文脉积淀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地缘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决策,通过大型国展、大型国际研讨会等各级各类活动加深互动和对话,在交流共融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成功举办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大型展览活动60余次,讲座130余场。承办“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油画、版画、水彩粉画)展”“教育部第三届全国艺术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论坛暨八大美院科研工作联席会”等多项国家级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连续承办6届“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并多次获优秀组织奖。主办“工匠精神与当代设计”学术论坛,全国近500位专家学者莅临。承办教育部社科司“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发起《“一带一路”艺术联盟宣言》,国内60余所艺术院校近160位嘉宾与会,为历次国家级艺术院校哲社论坛之最。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展”。时隔25年,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于中国美术馆举办“时代精神--西安美术学院作品展”,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属首次,并在丝路沿线国家推广。2018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美术馆举办“时代精神--西安美术学院作品展”,巩固“一带一路”创研成果,打造“丝路艺术桥头堡”创研高地。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扎根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时期美育使命,举办了“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座谈会。推动创研工作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公益宣传,众志成城开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品创作,讴歌抗疫英雄时代精神,受到主流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通过专业媒体平台进行国际化传播,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反观 • 踔远——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作品线上展”,用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艺术语言描绘新时代华彩篇章,向建党100周年献礼。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具有示范品牌效应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累计参观人数达百万次,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学院在国际课程、境外访学、艺术家驻地、学生派出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与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意大利naba米兰新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37所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和艺术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校际合作关系,包括:法国巴黎艺术城教师派出项目、英国巴斯斯帕大学本科生2 2学位联授项目、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2 1 1学分互认项目、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硕士研究生1 1 1学位联授项目、意大利弗洛西诺内硕士研究生1 2学位联授项目、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短期交换项目等。学院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研究与交流交往,先后在塞尔维亚、波黑、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举办学术作品展览。同时,境外艺术家也应邀来学院进行短期或长期艺术创作与教学交流活动,学院先后主办了“中国西安•国际版画工作室”、“流动的塑造--西安美术学院国际雕塑工作室”、“西安美术学院•国际公共艺术坊”、“中外美术学院院长论坛”、“西安国际数码艺术周”、“西安亚洲民间影像年度展”等丰富多元的国际大型展览活动,国际化办学步伐进一步加快。
学院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挖陕西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项目建设,以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院大力推动成果转化,近年来签订横向项目170余项,合同经费近3亿元,项目区域涵盖陕西、青海、山东、河南、广西等地区。学院先后承担了中国驻亚美尼亚使馆艺术品创作及馆舍新建工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占地面积842亩,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在校生11000余人,教职工469人。2001年1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天津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天津市第二轻工业局职工大学、天津市第二轻工业局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2011年学院入驻海河教育园区。同年7月,天津市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天津市轻工中等职业学校并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学校办学成绩显著,是国家级优秀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天津市“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天津市首批跻身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天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天津市职业教育创优赋能建设项目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担任中国轻工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成员单位、天津市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天津市新能源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在高职院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彰显。
学校秉承“修德育能,日见其功”的校训,以“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紧贴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服务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产教协同培养“德技并修 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瑞士gf、喜马拉雅、浪潮、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5个产业学院。目前开设33个高职专业和2个联合培养技能本科专业,建有7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优质专业群,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光伏工程技术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大数据技术为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大数据与会计、造型艺术创意设计、智能控制、数字传播为校级特色专业群。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对口支援新疆、西藏9人。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参与建设8个,主持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市(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18门。自2008年以来,连续12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2022年承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赛项。近十年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5项。
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三级贯通式”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瑞士gf、德国卡尔蔡司、西班牙歌美飒、三菱电梯、中国英利等世界知名或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内实训中心13个,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94个。积极服务京津冀发展战略,牵头组建了京津冀模具现代职教集团、京津冀新能源现代职教集团、全国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联盟、全国新能源与环保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共同体。校企共建国内高职院校首个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并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国内首个由高职学院牵头建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次获得中国模具行业最高奖项“精模奖”。
学校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设思想政治类、专业技能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等7类共86个学生社团,建立27个校内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成立轻职众创空间,连续两年被天津市教委认定为天津市a级(优秀)高校众创空间,打造了面向天津市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屡创佳绩,近五年400余人次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3项。同时,学校以人为本,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建立智慧学工“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奖助学金体系,在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还设有校内奖助学金、德国菲尼克斯奖学金、lg奖学金、瑞士gf奖学金、英利奖学金等7个知名企业奖学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近年来就业率95%以上,在天津高职院校排名前列,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学校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平台,与新西兰、德国、瑞士、瑞典、英国、美国、韩国、印度等国家教育机构、高校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学术文化交流。自2016年开始,牵头建设印度鲁班工坊1个、埃及鲁班工坊2个,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大突破,埃及鲁班工坊项目被列入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发布的(te2.0方案)中的“卓越基地”试点。学校加入“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邀请共同发起成立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牵头成立国内职教领域唯一的“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进非洲”,助力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提质升级,形成研究成果《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专著,并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平行论坛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论坛发布。主持完成了高职领域首个鲁班工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视域下海外鲁班工坊建设的标准化模式研究》,出版了全国高职院校首本鲁班工坊研究著作《鲁班工坊建设的标准化模式研究与实践》。2018年学校建成全国唯一的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全面展示了鲁班工坊建设历程与成果,接待6万余人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外交部领导以及多国驻华使节的肯定。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学校秉承“至诚至公、精业乐业”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办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成果。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湖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湖南省唯一获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院校。学校先后荣获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推动机构、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高职高专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占地面积860亩,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有雨花校区、天心校区两个校区。
学校立足湖南,对接轻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职专科办学层次为主体,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面向全国22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4000多人。学校2015年起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生,与多所国家级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联合办学。学校设有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湘瓷学院)、智能装备技术学院、商学院、药学院、人文与音乐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以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室内艺术设计3个“楚怡”高水平专业群为重点,以移动商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药学3个校内重点专业群为支撑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738名,其中专任教师596人。专任教师中有双师素质教师475人,教授、研究员等3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150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425人,省级学科(专业)带头人9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5名,教育部及湖南省国内访问学者36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4名。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8支。
学校建有1个国家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个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名师空间项目课程,1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个省级中高职衔接项目。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室150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62个,完全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学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牵头组建了湖南轻工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是中国轻工联合会会员单位、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应用与服务分会副主任单位、全国轻工大家居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机械行业先进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西藏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基地共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湖南省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席单位、湖南省皮革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及秘书长单位、湖南省物联网学会秘书长单位、湖南省人工智能学会高职ai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高职英语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长沙移动互联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学校与浙江嘉兴产业园区、湖南轻工产业园、长沙软件园、长沙天心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华为、中兴通讯、京东、天猫、tcl、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东软、中南传媒、老百姓大药房等160余家知名企业园区和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7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通过省级社会科学成果鉴定2项。教师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立项课题351项,横向应用课题170项,获得专利425项,公开发表论文3706篇(其中被sci、ei、cscd、cssci收录102篇),出版专著88部,教材423本。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的十多所大学合作交流。近年来,先后组织200多名教师赴境外院校访学、培训,选送60多名毕业生赴境外合作高校留学深造。
学校充分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是湖南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省级培训基地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温暖工程农民转移培训基地,已累计免费培训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村级带头人和创业致富带头人2万余人,为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农民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实施温暖工程先进单位”“湖南省扶贫办‘雨露计划’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路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先后得到了刘延东、孙春兰、回良玉、成思危、陈昌智、张榕明、马培华、郝明金、辜胜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肯定。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立足湖南、服务轻工”的办学定位,根植轻工产业,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湖南领先、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院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全国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商旅文创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和闽台合作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由福建省教育厅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学校现有位于福州市区的龙腰校区、杜园校区以及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旅游岛的平潭新校区。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于1906年创办的福建官立商业学堂和福州青年会书院,2003年2月由福建电子工业学校、福建工程学校、福建省商业学校等3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升格成立,已有一百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培养了9万多名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郑作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名誉校长陈良惠等知名校友。1996年5月21日,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曾在学校合并前身之一的福建省商业学校九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校题词:“办出特色 再创辉煌”,成为学校坚持内涵特色发展的重要指南。
近年来,学校以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赶超、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为己任,坚持“以生为本,善学善行;以教为先,治益求精”的办学理念,明确“立足福建、融入平潭,打造支撑产业‘智变’、服务区域发展和两岸融合的‘信谷’,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质量办学、多元办学、人本办学的思路,秉承“厚德强能”校训,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产业发展重要引擎,人才培养全国一流,两岸职教合作前沿,社会声誉卓著的高水平高层次职业院校”,引领福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现设有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商贸管理学院、数字产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共有49个办学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750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68人)、成人专科在校生4334人;现有教职工610人,其中专任教师515人。
学校现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个国家级职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奖”获得者,9名福建省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省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8个省级教学团队,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劳模工作室1个,5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4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还有100多人次在各级行指委及协会、学会任职。近年来,学校教职工共有338个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拥有122项授权专利成果。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冰山”模型人才培养理念,创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并重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率先开展“实务专题制作”研究与实施,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截至2022年8月,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共有4600多人次获奖,其中,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8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58项;连续十三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近三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位列福建省第1名、全国前列;先后入选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典型学校6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
学校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京东方、京东、联想、广汽集团、中国联通、阿里巴巴、神州数码、新大陆集团、宁德时代、永辉集团、奇安信、星网锐捷、福耀玻璃、北京精雕、华航唯实公司、中锐等国内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产学研合作企业总数达330多家,校企联合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完善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有校内实训基地45个、校外实训基地200多家。其中,有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24个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示范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技能竞赛基地等)。
学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大量的院校教育技术交流、学术科研交流、人员培训、学历提升、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工作,并与行业企业共建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克服疫情挑战,全年完成各类非学历培训服务共计118400人日,新增福建省“八闽工匠学堂合作院校”技能培训基地、福建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福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省级培训基地、福建省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福州市互联网营销师培训基地等5个培训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致力打造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校,先后与20所台湾技职院校建立“姊妹校”关系。双方在师生交流、专业建设、科研合作、短期研修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承办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等两岸教育交流论坛;引入台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借助台湾师范大学力量引入全球学习与测评发展中心(glad)的双师专业英文教学培训与pvqc认证(学生)两个考试认证中心项目,引进moldex3d模流分析认证证书,2018年以来累计聘请24名台湾全兼职教师等。2020年获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专科生备案,成为福建省第一所获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专科生备案的公办高职院校。2022年成为福建省开展依据台湾统测成绩招收台湾学生的试点院校之一。
学校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深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autodesk国际认证考证中心资源和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国际职业认证课程与考试项目;与新加坡淡马锡国际基金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国际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与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联合开展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平潭国际旅游岛产业技术服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智能制造领域试点专业。2018年成立“中泰国际学院”和福建省高职院校首所海外分校“泰中国际学院”,与泰国因他猜商业学院、清莱职业学院等泰国院校合作开展中泰联合人才培养,输出学校专业标准,招收四届共68名学历留学生和1期19名短期研习生,其中首届19名留学生已顺利毕业,取得中泰双大专文凭;完成两批次攻读马来西亚沙巴大学等学校博士学位的教师选派,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荣誉表彰】
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和“杰出教师奖”(2018)
教育部“2010-2011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
2018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2018)
全国“2018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18)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全国第5名、福建省第1名(2019)
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2019)
2020中泰职教国际合作贡献奖(2020)
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2020)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优秀案例(2020)
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21)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2021)
福建省第二届省级文明校园(2021)
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平安校园(2021)
福建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2)
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
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第二批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
福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
首批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十佳讲坛(2018)
福建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2018)
福建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之家”(2018)
福建省级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院校(2019)
福建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19、2020)
福建省五一先锋号(2020)
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2021)
【项目基地】
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2013)
全国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
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2019)
全国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全国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
全国服务外包职业能力考试项目认定测评中心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首批牵头单位
教育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
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
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机械行指委第二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服务区域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概况】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汽车工程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民盟西安市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西安。
【办学历史】学校创建于1987年,前身是西影路摩托车修理技校。2004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是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
【办学定位】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突出应用,强化技能”办学理念,以“培养一流职业人才,助力民族汽车工业”为使命,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陕西,辐射西北,面向全国,走强化内涵、凸显特色之路,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0余万名。
【办学条件】学校共有临潼和白鹿原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546亩,校舍建筑面积55.38万平方米。临潼校区地处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白鹿原校区南依秦岭、北临灞河,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845万元,图书173万册,校内实验实训室83个,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37 个,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拥有全国大学唯一、西北地区唯一的国际标准f3赛道。
【办学规模】学校设有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21个本科专业,37个高职专业,涵盖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等6个专业大类,其中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目前在校生人数1.6万余人。
【师资队伍】学校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引进一批以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高学历为主的教师队伍,教学团队配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 945 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08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教师301人,国家级能工巧匠3人,省级技术能手19人,行业专业技术骨干249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6人,建成名师工作室4个。
【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3-2-4-1-8”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学校办在企业,把课堂引入车间,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学生与岗位的“三个零距离”对接。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奖10项,省部级奖50余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巴哈大赛、第四届数字汽车大赛、捷豹路虎全球精英技师大赛等,屡获佳绩。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以教学教研工作为中心,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改革。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122项,获得专利139项,完成咨询报告65个;发表论文692篇,其中sci、ei、cscd、核心期刊论文77篇。目前为止,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0项,其中省级重点项目2项。
【就业工作】学校建立一站式管理和访企拓岗就业工作机制,成效显著。与保时捷、捷豹路虎、沃尔沃、奥迪、上汽通用、一汽大众、比亚迪、特斯拉、陕汽、中国兵器北方动力、宝鸡机床、达内、京东、顺丰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办学。在校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深受用人企业欢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左右,成为全国汽车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成绩荣誉】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十佳单位”、“中国十大专业特色民办院校”、“全国就业十佳民办院校”、“中国汽车科技示范民办院校”等荣誉称号。2022年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评为“2022年度职业院校知名品牌”。(数据截止2023年7月12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江西省首批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创办于1954年,先后经历了调整、升格、合并、更名等发展阶段,至今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整体布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学校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现有二个校区和一个基地(瑶湖校区、青山湖校区、共青城产教融合基地)。各校区生活服务与运动设施配套齐全,尤其是瑶湖校区位于南昌市昌东高校园区内,毗邻风景秀丽的艾溪湖和瑶湖,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是莘莘学子学习与生活的理想场所。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共计872418.89平方米;其中校舍总建筑面积为370448.38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220668.78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61775.26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064.53万元。学校在基础建筑与设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以图书馆、电子媒体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着力完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学校现有馆藏图书80.61万册,电子图书35300册,阅览室座位1836个,计算机2894台,校内外实训与实践基地163个,良好的教学及实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学校下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轻纺服装学院5个二级学院,共50个专业(方向)在校生规模15000余人。其中,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自动化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较大,基本形成以轻纺服装和机电为特色、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为主体,重点突出,整体优化的专业结构布局,充分体现学院历史沿革和发展潜力。
学校师资力量强大,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截至2021年8月底,学院共拥有教师总数739人,其中专任教师484人,双师素质教师293人,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2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5人,副高级职称93人,中级职称17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7.93%,高出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评估标准15.00%,为保障教学质量提供了优良的师资条件。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社、光明网、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平台、江西教育网、江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先后被各级政府部门授予“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南昌市精神文明单位”等30多项省、市、厅级荣誉称号。学院持续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先后涌现出江西卫视都市频道主持人亚芝、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吴勇波等众多优秀毕业生,许多在校学生在省内外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现出我校学子的职业技能风采,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遵循“秉承传统、立足行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践行“经纬有序、德技双馨”的校训,致力培养适应各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使学校成为“轻纺人才的摇篮、职业培训的中心、技术服务的基地”,为加快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一、办学定位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综合性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以全日制高职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兼顾成人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质和聘请外教专家资格。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学校增挂泸州技师学院牌子。
二、悠久历史
学校的前身是川南经纬学堂,成立于1901年,是四川第一所“新学”。清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晚清第一词人赵熙为首任校长,朱德、恽代英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培育出吴玉章、曾德林、黎英海等知名校友。
三、主要荣誉
四川省“双高”院校b档
本科层次职教人才培养试点校
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四川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全国首批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
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
全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四川省首批优质兵员预征预储试点院校
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川省技师学院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
四川省文明校园
四、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于激流澎湃的长江之滨、沱江之畔,开设46个高职专科专业,在校生16624人,占地1504亩。
拥有纸质图书1034412册,数字资源量3199834册(小时)的现代化图文信息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2个(电子电工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工程造价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渝双城经济圈川南公共实训基地、川南最大的诺博幼儿园、五星级首旅建国饭店、四星级洲际酒店、酒城文化创意美食街、天猫超市等优越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室内体育馆、恒温游泳馆,温馨舒适的标准化宿舍、食堂,为师生提供一流的学习生活保障。
五、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738人,其中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天府学者”特聘专家3人,全国技术能手、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常驻外籍教师4人。聘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国平等兼职教师328人。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个。
近年来,教师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63项,获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专利26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22项。教师在教学能力大赛、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省级以上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120余人次。
六、合作交流
学校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泸州市“一体两翼”战略新需求,按照“专业—产业集群—产业链”逻辑,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构建432专业群架构,重点建设酿酒技术、学前教育、大数据技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4个高水平专业群,着力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建造技术3个骨干专业群,大力支持艺术设计、跨境电子商务2个特色专业群,实施以群建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推行“1 1 1”专业建设模式(即一个专业对接一个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依托一个本科院校、科研院所或行业协会),与中国酒业协会、郎酒、泸州老窖、哥大诺博、华为、国信蓝桥、吉利汽车、洲际集团、豪能科技等合作,毕业生高端就业达50%,海外就业达10%。
七、教学科研
学校有国家骨干专业3个(学前教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学前教育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1个(酿酒技术专业),国家1 x试点证书17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艺术设计专业)。建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5项。教师出版学术专著28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80余篇(sci和ei收录40余篇);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先后在全国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赛、全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赛等技能竞赛中获奖1100余人次,其中省级一等奖以上240余人次,涌现出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林佳,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梅杰、四川省勤学奋进新青年林厚坤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八、社会服务
学校是四川省首批第三方评价机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单位,可承担砌筑工、钢筋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在内的19个职业23个工种中、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技能等级认定。学校立足泸州、面向四川、辐射滇黔渝,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项目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四川省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四川省退役军人专业技能承训机构”“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四川省统计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市委组织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每年承担各类社会培训40000余人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原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由原巢湖卫生学校、巢湖农业学校(安徽省土地管理学校)、巢湖财政学校三所省重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是我省成立较早的高职院校之一。2007年、2008年、2010年安徽省汽车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巢湖分校和巢湖商业干部学校先后并入。2012年4月因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合肥市唯一的市属综合性高职院校。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学校是省教育厅确立的安徽省首批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a档),是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单位,是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是安徽省首届文明校园。学校获得“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学院”称号。
学校现占地面积1220.30亩,总建筑面积约56.26万平方米,总投资超32亿元;现有教职工796名,其中专任教师599人,教授(正高)5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09人,“双师型”教师313人。兼职教师137人;拥有纸质图书114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680余种,电子期刊15000余种;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6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9个,教学用计算机4000余台。学校以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设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现有医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与传媒学院(物联网学院)、经贸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学院56个招生专业。截至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7000余人。毕业生年均就业率在96%以上,合肥区域就业率达到60%。2021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秉承“崇德、重技、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质量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文化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9年,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骨干专业、护理骨干专业、会计骨干专业、工程造价骨干专业、校企共建一汽大众汽车4s店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健康技术实训基地、护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的“承担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批准的“nit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计算机系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考点、安徽省安全生产资格考试考点。学校建有安徽国家职业能力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机构。2015年,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公安厅和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大客车驾驶专业首批试点学校。
学校按照合肥市委提出的“拉高标杆、加大力度,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确定了“国内一流、职教样板”的建设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肥市支柱产业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内的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围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业”一体,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形成了特色鲜明、灵活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良好社会效应。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办学实力、条件和定位,提出了“一校两区一园”(新站汇心湖校区、巢湖鼓山校区、金寨路双创园)的战略构想,并且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8年9月,新站汇心湖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汇心湖校区主要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专业群,目前已建设涵盖机电、信息、经贸旅游、轨道交通、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群,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品牌专业。巢湖鼓山校区结合巢湖市区域发展定位,以发展学院传统优势专业为目标,保留医学、生物、建筑、汽车等专业,进一步拓展相关专业领域。金寨路双创园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提供专业实习实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成合肥市高科技职业院校产业园。
学校大力弘扬“让争先成为师生自觉,让优秀成为合职习惯”的核心行为文化,将通过“一校两区一园”的办学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百名教授、百名博士),坚持“为师生办实事,为治学优环境”,全力进军职教本科,最终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职教样板”的职教本科,为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和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助力,争取早日成为安徽省高职教育排头兵!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