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理工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广州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创建于2000年,2006年成为独立学院、开展本科教育。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现有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市增...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0-87478449,020-87478354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100 名
软科民办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创建于 2005 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以中国早期教育家、革命家、留英博士——耿丹烈士的名字命名。学校秉承“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办学理念,传承耿丹烈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耿耿丹心,为国为民”的校魂,践行“学会学习,决心奋斗,追求先进,争取全面”的校训,营造“勤劳、节俭,学习、上进,团结、贡献,自觉、正义”的校风,致力于打造一所担负社会使命的百年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顺义区,校区占地面积 32.73 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 10.2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1.3%。校园四季景色宜人,是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资源,赋予师生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日新月异的创新与时尚。
学校设有国际商学院、国际设计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数字技术学院六个二级学院。目前共开设2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等5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充分发挥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以工学、艺术学为背景,以现代服务相关专业为特色,多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自成立之初,就把公益性办学做为首要原则。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章程》中第三十条明确规定:举办方北京耿丹教育发展中心和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承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坚持公益性办学。在18年的办学历程中,耿丹学院主动承担作为新时代大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不仅每年的学费收入全部用于办学,还承担政府和社会的一些公益项目,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等优势,为北京市特别是顺义区社会建设和文化服务。开展专业培训与公益帮扶,以专业人才优势搭建社会建设、文化服务和公益服务的资源平台,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合作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创新支撑。
办学18年来,这座有着优秀传统和创新精神的民办高等学府,逐渐形成了高品质的办学特色。学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学校在“开放式、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上,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上,在“工科背景、学科交叉、校企结合、国际视野”的办学特色上,形成了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全面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大力提倡和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深入推进研讨式、混合式、翻转课堂、工作室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同时,为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加大投入力度,新建的综合教学楼、游泳馆、篮球馆、健身馆,改建升级的工程创新中心、国际设计学院大楼、学生事务大厅均已投入使用,基础设施逐年配齐建强,不仅保障了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也为教职工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授课环境,为学校创建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十分注重人才的选聘和培养,积极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方针,拓宽引才渠道,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师资结构持续优化,师资水平稳步提升。在国内外选聘优秀人才,开展多样化培训交流活动,师资水平稳步提升,逐渐形成了一支有温度、肯奉献、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师资队伍,共同为耿丹学子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面向未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式发展。为5000余名在校生和15000余名毕业生,努力打造一所高品质的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黎明职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黎明职业大学坐落于“晋江经验”发源地、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泉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以理想命名,渊源深厚、人文荟萃。1929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倡议下,黎明高级中学开学,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并任学校董事,丰子恺设计校徽,梁披云任校长,巴金、鲁彦、丽尼、吴朗西、吕骥、张庚、杨人楩、周贻白、陈范予、柳子明等文化名人、教育名家先后来校考察、讲学和写作,开创泉州职业教育先河。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主席梁披云联络海外侨亲和原黎明师友,在黎明高级中学旧址发起创办黎明学园,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198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黎明学园升格为黎明职业大学。学校是泉州早期共产主义传播地、泉州近代进步思想启蒙地、巴金早期文学创作取材地、泉州近代平民教育发祥地、泉州现代职业教育发轫地。
学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国家人社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连续六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在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五年总评中位居全省第一,入选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打造形成“晋江经验”的职教样板、“海丝学院”的国际交流品牌、“新材料 鞋服”的专业群标杆等典型示范,成为展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窗口。
学校现有丰泽校区、鲤城校区、洛江校区(在建)等3个校区,设有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轻工学院、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紧跟泉州产业布局建立9个特色专业群,开设51个专业。现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1个、省级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重点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通过国际标准认证专业3个,30个专业参与33种国家1 x证书试点。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入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8部,国家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门,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建设16个,立项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入选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
学校联合产业园区,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全国数字化纺织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海丝-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泉州市石油化工产教联合体。牵头组建建筑、石油化工、外语教学等福建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持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泉州市产教融合大平台,牵头组建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研究院、职业院校联盟;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北斗开放实验室共建“北斗导航技术应用推广平台”,与安踏集团、钰齐集团、凤凰数媒等共建省级产业学院6个,是福建省首家上汽通用汽车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是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国家级土木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校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2名、杰出教师奖1名,“万人计划”1名,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6名;福建省优秀教师9名,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优秀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30名、专业带头人20名、高校“杰青”3名,省教育评估专家23名,省市高层次人才160名。建设“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创新平台23个,科研平台数、授权专利数、科研项目数、科研到账经费、技术服务收入等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省同行前列,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学校依托董事会及海外华侨资源,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发起成立中国职教学会21世纪海丝职教分会、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举办国际合作交流论坛,接待境外交流、培训团组,承办教育部、商务部、国侨办等海外青年文化交流和技能培训项目。全国率先在海外建设“中文 职业教育”的黎明海丝学院,携手本土优秀企业和境外教育机构输出“黎明标准”,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誉为“北有鲁班工坊,南有海丝学院”,在第10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首届世界中文大会等会议作主旨发言,以福建省排名第一获推荐参评教育部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10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遍布各行各业,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福建省金牌工人、福建省最美学生、泉州工匠、泉州市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学生典型。学校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8%,毕业生选择留在福建工作占90%以上。近五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奖2410项,其中全国性比赛获奖885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奖48项,2023年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5位。学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毕业生获高级证书比例、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入选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闽南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闽南理工学院创办于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省泉州市,坐落在台湾海峡西岸、滨海城市石狮宝盖山风景区,校园占地面积11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
学校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学校现有光电与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建造、土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财务管理、经济学、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艺术、休闲体育等44个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教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秉持创办人许景期董事长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6个,省级应用型学科立项建设项目3个、培育项目1个,省级示范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2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学徒制项目1个,省级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等。学生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近三年来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奖项1500多项。
学校长期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东北大学流程工业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柴天佑院士工作站”,与厦门大学签订《教育教学资源合作协议书》,与福州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学校自1998年办学以来,长期得到长春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惠州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大力支持。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方针,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与国内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单位签定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高质量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承办了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第九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绿色生态合作研讨会、福建省第二十次鼓岭科学会议、首届海丝建筑文化高端论坛等重要活动。已连续五年承办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总决赛。
学校曾获省级文明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四”红旗团委,泉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品牌立校、文化荣校、开放办校”发展战略,不断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所高职学院。学校发轫于1937年由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代办的省立成都高级农科职业学校,前身为1958年组建的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把情感系于“三农”,把理想系于农村,把教室放在田野,把出路寄于创新,形成了“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传统和“亲农、事农、兴农,敬业、勤业、创业”的文化精神。2006年,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是四川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0年,学校成为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2021年,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学校现有柳城校区(德通桥392号)和海科校区(新华大道二段179号)两个校区,均坐落于国际花园城成都市温江区,校园面积447亩,并建有崇州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彭州葛仙山产教融合园区两个面积1000余亩的校外实践园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现有教职工670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19人,取得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称的208人,还荟萃了众多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精英和技术能手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围绕四川10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成都4 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学校设有农学园艺、风景园林、畜牧兽医、经济贸易、休闲旅游、城乡建设、机电信息、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和国际教育等10个二级学院,现有招生专业43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1 x证书试点专业22个,试办农学、风景园林、动物医学、园艺四个职教本科专业,构建了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休闲农业、畜牧兽医、风景园林、农业装备等特色优势专业群,年均招收普通高职本专科学生4500余人,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农业类专业在校生近 6000 人,占四川省农业高职在校生总数60%。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以集团(联盟)为融合载体,特色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元素的“产教融合集群”新平台。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休闲农业产教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产教联盟等联盟。与中国500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新希望现代牧业产业学院”“通威产业学院”,并与新希望六和“双理事长”运行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集团被推选为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围绕成都农业产业园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学校“送教入园区”,与蒲江天府农创园、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共建天府农创园特色水果产业学院、金堂食用菌产业学院,并深度打造“花艺大师工作室”等5个企业(大师)工作室。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首批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双百强”名单。
学校成立成都农业创客学院、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依托院盟,建立“1958·农创空间—创客部落—农创中心—现代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农业创客孵化体系,荣获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四川省众创空间等称号;学校以农业创客培育为目标,通过政产学园四方联动,实施“155”创业工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据第三方机构调查,学校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超过10%,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学生回到家乡,扎根农村,自主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学校坚持面向“三农”、立足成都、着眼四川、辐射全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主动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首开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历教育先河,成果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典型案例。学校积极响应“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近两年招收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规模居全省第一,典型经验入选教育部高职扩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按照“一校多点”的思路,大力推进11个“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打造科技、教育、产业、人才、政策紧密融合的区域农民培育新形态,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等各级各类培训,年均3万人日,学校荣获“2020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典范”奖。
学校充分发挥农业科研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成特种玉米研究所、中兽药研究所、园艺研究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10个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了多个重点科研团队,近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选育黑甜玉米、海棠红杏、大麦等一批农业新品种,取得四川山地乌骨鸡综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猪健康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等技术成果,并转化大球盖菇、中兽药组合物等多项科研成果,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四川道地药材高产栽培、高山马铃薯脱毒快繁等技术。学校发挥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组织成立数支扶贫专家团,通过“农业特色、智力优势、科技力量、教育资源” 四维支撑,因地制宜,以产业基础提升、科技成果应用、农业技术推广为抓手,以帮扶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探索建立了一村一支撑、一村一新品、一村一项目、一村一培养“四个一”产业帮扶新路径。学校对口帮扶凉山州喜德县发展产业案例获全国职业院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秀”案例,学校先后4次被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定点帮扶先进单位,驻凉山州扶贫干部典型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学校牵头成立“休闲农业国际丝路联盟”,以天府文化融汇,促中外民心相通,组织开展多期“走近天府·共话农耕”系列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对外推广编艺、花艺、茶艺等非遗蓉派技艺。学校加强与南亚、东盟农业领域合作,开展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农业官员、农技人员、基层教师培训500余人,开发成都农技培训标准,努力实现“中国标准,澜湄适用”。学校与老挝北部农林学院共建老挝琅勃拉邦海外产业学院。与新希望六和、通威股份等“走出去”中资企业联合培养本土化人才40余名,在老挝进行四川水稻新品种试种和工厂化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评“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特色合作项目”。
面向未来,学校明确“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定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化办学“五大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和人才立校、科技强校、改革兴校、依法治校的“四大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建设国内一流农业高职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文管经等专业共同发展的公办综合性高职院校。2006年立项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7月立项湖南省首批卓越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为国家和湖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占地面积1000.93亩、总建筑面积33.75万平方米,现有师生14000余人。
学校深耕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共开办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动车组检修技术、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等高职专业40个,形成覆盖高铁、普铁、地铁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运用、控制与管理产业链的专业群体系。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8项。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示范专业点3个,国家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98本,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标准7个,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3个,湖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4个。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拥有“万人计划”等国家级名师和优秀教师13人。成立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23个,企业流动工作站2个,中车“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车科学家(技术专家)”与学校带头人共同挂帅。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是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职业院校牵头单位。依托牵头成立的“全国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国家示范职教集团“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教集团”、与中国中车株机公司共同成立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中车株洲所共同成立的时代工匠产业学院、与金蝶集团共同成立的金蝶数字管理产业学院等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企业能力。依托校办企业、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和生产型实训基地,为湖南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开展研发、技术服务以及轨道牵引机车部件生产,年产值达1.5亿元。被评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教育部数字化试点校,是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基地、中德师资培训国内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先进制造技术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实施“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四大核心“特质”培养体系,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潜力、能发展”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00余项。学生中现代学徒制等订单培养学生7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毕业生主要在中国中车下属企业、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27家地铁公司、深圳华为、三一重工、德国西门子等企业就业,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办学72年来,为国家培养8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成长为“全国劳模”、中国中车“高铁工匠”及全国、全路技术能手等达127人。
学校与俄罗斯、德国、泰国、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地区)的30个教育机构、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铁路工坊1个、鲁班工坊1个、海外分校1个、“一带一路”产业学院1个,合作开发的国际化专业标准数8个、合作开发的国际化课程门数20门;输出国际化员工培训标准10个、专业教学标准10个、实训课程标准20个。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开办铁道机车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办学规模达448人,共招收有来自泰国、孟加拉国等5个国家的98名留学生。为“蒙内铁路”等援外项目和泰国、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培训轨道交通行业人才3000人以上。
学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省文明标兵校园”等10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立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内涵建设,沿着“行业领衔、国内一流、中国特色、世界先进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目标继续努力奋斗,不断提高学校对于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为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教育强国建设,为服务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58年建校,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家“一五”期间44项国防科技工业配套项目建设院校。学院先后隶属中国第三、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是国家国防科工委重点支持院校。1999年学院划转陕西省管理,2001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国家国防科工局与陕西省“省部共建”院校,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建校以来,学院立足陕西,面向国防,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子遍布全国十二大军工集团。
学院荣誉。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国家体育运动先进学校、陕西省“一流学院”立项建设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入选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
基础设施。学院地处西安市鄠邑区,建有两个校区,占地1003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87.58万册、电子图书75.3万册。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4500mbps,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院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400m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体育场馆,拥有大学生餐厅、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配备空调的新型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
专业设置。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开设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等11大类58个专业,其中“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1个、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国家示范(骨干)重点建设专业4个、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1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优秀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9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5个,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为引领,以军工电子、能源动力、军工特能材料等为支撑的专业群协同发展格局。
教学成果。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14项,联合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4个、省级4个;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191篇,其中核心期刊1452篇,sci、ei等收录33篇,知网收录论文数量居全国高职院校第4位;教师各类科研立项878项,授权国家专利399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43部;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34项,省级328项,全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3项,省级4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奖6项。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学生19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其中教授44人(二级教授2人),副高以上职称279人,双师素质教师43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7人。教职工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国防教育专家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杰出人才”3人、劳动模范3人、技术状元4名、技术能手27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11人。
实训条件。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499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2个,装备制造等军工特色实训基地12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41个;建有4个“校中厂”、13个校企合作工作站、4个技术研究所、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起了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服务”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与省内外百余家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探索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先后与德国奔驰公司合作,建成工厂化标准的实验室,开设奔驰订单班;与巴斯夫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陕西首个与该公司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北京fanuc共建全国首个现代产业学院,组建“fanuc英才班”;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举办航天工匠班;与科大讯飞共建高职全国首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共建西部首家“比亚迪产业学院”;与腾讯云、南京五十五所,共同组建了“腾讯云创新创业基地”;与西安君晖航空,共建军民融合“现代无人机产学研基地暨联合创新中心”;与日本老年服务机构瑞穗会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共同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建成教育部“工业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校园文化。学院诞生于国防、成长于国防、服务于国防,在60余年办学积淀中,学院集黄岩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军工精神等凝练出“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忠博武毅”国防职教精神;建成由国防科技展馆、砺剑广场、军工文化墙、军事素质训练拓展中心4个模块组成的同类院校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每年面向军工企业、驻地部队、军事院校、大学生开展军工教育2万多人次。
国际交流。学院是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建设院校,先后加入“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中德职业教育联盟等国际组织机构,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坎培门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巴基斯坦无线工程学院、韩国国立群山大学等国30余个国家50余所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选派300余名教师赴国外交流、访学、研修、学历提升,选派优秀学生赴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换学习、学历提升,不断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育人成效。学院秉承“厚德重能,励学敦行”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积极践行“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培养了10万余名分布在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了著名弹药专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动模范以及辽宁工匠、四川工匠、西安工匠等军工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军工特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英才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英才学院创建于1998年,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现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济南市高新区、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设有10个教学院部,39个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2013年学校入选教育部33所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被评为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被确定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学校构建起以工学、管理学为主,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资助专业7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一流课程17门,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36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共30项,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教师参加省青教赛获一等奖8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和济南市“四新”产业布局,启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探索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实践。先后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曙光数据百校工程,先后与中兴通讯公司、中科曙光、济南高新区、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等共投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与英国、泰国等国家11所应用型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被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为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应用型)项目承办单位,在学前教育等四个本科专业开展国际合作教育,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人才。
英才学子家国情怀浓郁,自2011年以来,近600名学子投身西部志愿服务,2500余名大学生应征入伍,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成为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全国十所招募院校之一。近三年来,学生在“互联网 ”“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中获省级二等奖及以上奖项500余项,其中国家二等奖及以上奖项70余项,涌现出以“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张保松、崔恩斌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建校24年来,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质量逐步提高,得到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学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践行“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坐落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杨柳青。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瞄准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努力建设具有产教协同育人特色的应用型大学。2020年,学院被批准为天津市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学院设有自动化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5个教学系,开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程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29个专业(含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多学科协调发展态势。目前,学院拥有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9门,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1%,在校生(含高职升本科、中职升本科)8400余人。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知名企业、社会机构广泛合作,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増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广阔舞台。目前,学院具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5项,天津市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项目3项,市级教改课题2项。学院实验教学配套设施齐全,现有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4项,自动化、机械、电子、计算机、经管等基础及专业实验、实训室69个,其中建成校企共建实验室8个、校企合作实习基地30个。
学院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开辟就业渠道,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同类高校前列。不断提升“众创空间”的建设水平,切实发挥“众创空间”的引领服务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导向,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3 1”、“2 2(双学士学位)”、“3 1 1(本硕连读)”及“本升硕”等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学院累计有567余名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继续深造。近三年,1263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专业项目挑战杯、天津市普通高校数学竞赛等国家和省部级比赛中屡获殊荣。
学院秉承“匠心、素养、情怀、美丽”的内涵精神,弘扬“尚德、敏行、笃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校园美丽精致,环境优雅,学习和学术气氛浓厚。现建有现代化教学楼、专业实验室、图书馆、室内外体育场馆等教学场所。图书馆馆藏丰富,纸质藏书52万余册、电子图书16.5万册、电子期刊3000余种。学生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校内设有浴室、连锁超市、干洗房,公寓空调全覆盖。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教学、学生管理、生活服务和安全保卫等制度,为学生在校生活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学院至市区各种交通出行方式便捷。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机遇与挑战中科学谋划发展大局,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向着建设具有产教协同育人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80年的山东省济南城市建设学校,1992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城市建设学校,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环境保护学校正式编入学校。学校由山东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共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管,是一所集全日制普通高职、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型建筑工业化与近零能耗建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学校是全国建设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单位、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标杆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直机关党员教育示范点、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建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单位。学校还获得全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省建设科教先进集体、全省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全省最具专业特色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前十强高职院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等百余项称号。
近年来,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12312”党建工作总思路,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秘书处设在我校。2021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校在我校揭牌成立。学校党委是山东省委教育工委表彰的“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住建厅党组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学生处党支部和图书馆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经管系党总支入选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有彩石、燕山、无影山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实训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290.27万元,纸质图书101.52万册,电子图书60.66万册,教学计算机4000余台。全校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2人,齐鲁最美教师2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绿色智慧建造与城市更新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学校坚持“育鲁班传人,建美丽城市,创美好生活”的办学宗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了以建筑类专业为主,资源环保类、城市基础设施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设有7个教学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2个教学单位及继续教育与国际交流处,开设建筑工程技术等43个专业。建成3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9个山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山东省共建工科专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10余所国外高校在办学、科研、师资培训方面保持密切合作。与韩国又松大学合作开设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与韩国全州大学合作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韩国三育大学合作开设建筑设计专业。
学校创新“双向参与、双业融合、双元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主持开发城市燃气技术国家专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等8个省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32门,优质核心课程15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培养了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等10万余名优秀学子和大批技能型人才。2021年,我校学子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花艺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赛项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在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之路,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牵头组建山东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是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国家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培训基地。面向建筑和环保行业,助力新基建,举办智慧建造、辐射安全与防护等培训,每年培训总人数1万余人次。现有教育部认定的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成立中建绿色学院、华为人工智能学院2个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医养健康设计中心、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所2个高水平教科研创新平台,共建实训实习场所13.8万平方米,实训基地537个,建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可鉴定工种18个。
学校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科学构建“四位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铸就城建特色文化品牌,牵头成立了中国职教学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院。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认定为全国首批10所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之一。2019年,学校中国古建筑文化与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入选山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评为“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评为首批“建设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任务,学校全体师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服务“新基建”、打造“新城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其前身为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筹建于1984年,1985年正式招生,1993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升格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7月,与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集团办学(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官窑,原名广东省煤炭工业学校,1958年始建于广东韶关,1995年改名为广东省工业贸易学校。2004年规范为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重点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正式成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三区办学布局正式形成。学校现有禅城、高明、南海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200多亩,固定资产总值约超过12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达到130余万册。目前设有13院1部,即纺织学院、服装学院、轻工与材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学校开设了54个招生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220多个,在校生超过2万人。武书连2020、2022和2023年三年中国高职高专专业大类排行榜上我校位居轻工纺织大类第一!2022年9月正式成为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2009年学校率先提出“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教办学理念,围绕“厚德行、重基础、强技术、精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十九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党建带动各项工作发展,通过“六抓六强六提升六过硬 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奋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1 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 个、样板支部 2 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1 个、省级“三型”党支部 2 个。学校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契机,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通过开展“一专业一模式、一课程一平台”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目前获中央财政支持及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十三五”省级品牌专业8个(其中省级一类品牌2个)、省级示范和重点专业9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12门,中央财政支持及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7项,“十四五”规划教材5本,9 个专业群获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此外已建成一批校级重点专业及百门网络课程。2022年首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一等奖,首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 1 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成果奖”“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国家首批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单位、入选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广东省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硕果累累,建立了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等科研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依托丰富的办学资源和深厚的行业背景,牵头组建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产学研一体合作模式。学校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约19.38万人次,助推广东纺织业转型升级。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优质就业成果显著。学校努力打造优质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3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奔赴全国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认可,为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不断推进优质就业,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中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示范院校、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大力开展“强师工程”,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邀请国内外职教专家和知名企业到校开展培训,选派教师近200人次到德国、意大利、新加坡、台湾、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德技兼修的优秀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通过培训进修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到国家级、省级高职示范院校学习研修;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国内“985”和“211”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养。截至2023年6月,我校共有教职工828人,其中专任教师481人;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155人;博士30人,硕士501人;“双师”素质教师497人。学校以培养专业领军人物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启动和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学校现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1人,南粤优秀教师12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省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职教协会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5人。学校还有专业带头人15名、骨干教师45名、校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人;“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1人,其中省级3 人,校级18人。
学校注重以德育人、以文化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独具专业特色、展现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文化品牌,近5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于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广东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青骑兵’志愿宣讲团”等4支团队入选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2023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商学院国贸21班团支部获团中央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每一名学生展现自我、锻炼才干、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