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温州商学院是浙南闽北赣东唯一一所商科类本科院校,坐落于永嘉学派发源地、中国民营经济先行地——温州。学校南依“玄门圣山”大罗山,北邻“浙南威尼斯”三垟湿地,距机场和动车站均仅半小时车程。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央视热播剧《温州三...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77-8669888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9名
软科民办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1954年建校。1954年,为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发展新中国电子工业,第二机械工业部在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创建“华北第四工业学校”。1956年命名为“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校成立以来,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电子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培养电子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1993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学校四十年庆典亲笔题词:“志在电子,培育英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学校发展日新月异。1999年9月,为了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信息产业技术应用人才,经国家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与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合并组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又将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与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并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北京市电子工业干部学校(北京市电子工业党校)并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学校在新起点上创造新辉煌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学院隶属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属行业办学普通高校。现有校本部、东坝校区、花乡校区、西什库校区、电子城校区共五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教职工750人,专任教师400人,在校学生规模5000余人。学校现有校内机构32个,其中党政管理部门16个,教育科研管理7个,二级学院教学部9个,即人工智能学院、产业互联网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数字艺术学院、教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通用能力教学部,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商业互联网、数字艺术、智慧健康等专业集群,开设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财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虚拟现实、商务英语、健康管理等30余个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高水平行业党校,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攀登新高峰。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黄炎培优秀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北京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北京市“入学即入职”改革项目首批试点校、北京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全国信息安全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全国信息安全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及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进入新时代,学院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新征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校姓党,为把学院建成行业办学特色鲜明、产教融合充满活力、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社会服务能力卓著、教育国际化成效显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和特色鲜明的行业党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春光华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高质快速发展 稳居顶尖行列
长春光华学院,2000年建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2020年被评为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坚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发展定位,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办学使命,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素质培根、思想铸魂、专业启智、文化润心”育人体系,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学职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优秀人格、聪明才智、健康体魄,有独立自由的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对自我、对学校、对国家和社会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已居同类高校前列。在“2024艾瑞深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ⅱ类)”中位居第10名,连续四年跻身“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行列。在“2023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位居全国719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第65位、吉林省第3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版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名第7位。
专业结构合理 学科特色鲜明
学校设有14个院(部),现有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8个,分属经、管、工、文、艺、理、教育7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现有国家级学风建设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社科重点领域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8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等,共计31个科研平台。
学校秉承“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大力推动 “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形成了工程、艺术、经管和文学四大专业群及“工、艺、商”三个优势特色学科。
学校被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电子信息、艺术、工商管理三个专业领域被确立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有7届学生顺利毕业,校内一批优秀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
师资队伍精干 教学质量一流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养德修为工程”,逐步建设了一支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硕博导师领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已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门,省级“金课”建设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优秀课3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学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近三学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1364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竞赛获奖336项,省级竞赛获奖1028项。
产教融合深入 校企合作紧密
学校坚持走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地合作之路,深化协同育人,创建了“五导”与“六真”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了“三元四同五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三元”指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运行机制;“四同”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的校企合作模式;“五平台”指依托通识教育平台、学校专业平台、学校第二课堂平台、企业专业平台、岗位实训平台设置的课程结构。
学校共建有155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个国家级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3个校级产业学院,4个校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1个定制班(冠名班)。学校获批“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项,“吉林省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第二批省级培育项目”1项。
校园生活丰富 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厚植弘扬中华“国文化”,传承创新光华“家文化”。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月、春节包饺子、写福联,端午节包粽子、毕业生饺子宴、校园歌手大赛、学生社团嘉年华、“董事长书法讲堂”、“墨谷逸香”在长高校大学生书画联展、“一封家书”等活动。承办鲁迅文化基金会长春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举办长春光华学院非遗艺术团成立大会暨首场演出——前郭县非遗艺术类精品项目展演,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创作推出了如《讷殷之恋》《耀眼的弧光》《失落的天堂》《熊表姐》《苍夏》《老黑河》《裁缝铺子》等一系列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为打造校园冰雪文化特色,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雪地绘画创作活动。其中,以“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同心助力冬奥、一起走向未来”“雄鸡报晓大美光华”等为主题的系列雪地绘图活动产生了巨大反响,先后被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科研成果落地 振兴东北有为
学校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464格局”,找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的着力点,主动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为产业创新链上的重要链接,全面促进成果转化与落地。一批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实现转化,一批资政报告和调研报告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承担的省发改委科技创新项目和开发的监控系统成功推向市场。承担的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科技项目成果已经应用到相应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智慧农业企业;与吉林、蛟河、松原、通化等市、县、区政府合作,共同完成电子商务规划、电商人才孵化和产业园区建设,出版第一本《东北乡村振兴蓝皮书》,共同建设县域“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广播电视台、长白山池南区等联合完成《记住老黑河》《耀眼的弧光》等多部话剧、影视剧作品制作,斩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金奖、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一等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话剧《记住老黑河》,弘扬了抗联精神,彰显了长白山文化风采,带动了长白山地区文旅产业经济发展。
就业态势良好 创业成效显著
学校深入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实施专业教师“1 x n”就业工作制度,努力实现“三率三高”的就业工作目标。先后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就业基地,毕业生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就业态势,部分校企合作专业学生实现了年终去向落实率、高薪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三个100% 。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军、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和自主创业之路。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斐然。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大学生双创科技园被团省委认定为首批“吉林青年创业园”“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学校学生先后获得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学创杯”国赛一等奖和“三创赛”国赛二等奖、“吉林省第三届‘梦想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在历届吉林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取得“3金14银39铜1优”的好成绩。2017年至今,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成功立项1227项,其中国家级163项、省级551项、校级513项。近五年来,有100余名毕业生成功自主创业。
国际交流广泛 深造渠道多元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重要需求,通过人才引进、联合培养、海外游学等方式,凸显国际化特色。与saf海外学习基金会、美国伯克莱学院、英国切斯特大学、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国立工艺与管理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韩国京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年均派出学生40余人次,以学分互认、交换学习、本科双学位、专升本、本硕连读、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赴海外学习渠道。
近几年,学校派出优秀教师50余人赴国外访学或修读学位,聘请海外教师到校任教,全力提升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共享教师、教材等教育资源,采用交换生、夏令营、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办学成果丰硕 社会评价优良
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单位,被确认为吉林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基地、全省民办非企业“5a级”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创新发展中心、长春市“文明校园”、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单位,荣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学校电影产业基地被列入长春现代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火箭军工程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西安,距市中心约20公里,是我国唯一一所培养战略导弹部队指挥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是全国全军重点院校,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下设3个学院(理学院、初级指挥学院、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7个专业系、2个研究生管理大队和若干学员旅。
我校原是一所为地面炮兵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军事院校。1951年1月,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签署命令,由西北军区炮兵教导团与第一野战军野炮团合并改编西北军区炮兵学校。1951年3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1955年8月,迁至西安。1956年2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炮兵学校。
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加快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步伐,先行培养我国自己的导弹人才,1959年6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学校结束地面炮兵培训任务,以西安炮兵学校为依托,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训练力量为骨干,吸收空军十五航校部分教员学员,改建炮兵特种技术性质院校,为保密起见,沿用西安炮兵学校名称。9月1日,工程一期、技师一期学员开学,标志着我国第一所为战略导弹部队培养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光荣诞生。
1963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1969年10月,转隶第二炮兵,12月更名为第二炮兵技术学院。1975年8月,更名为第二炮兵学校。1978年1月,更名为第二炮兵技术学院。1986年6月,更名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2011年6月,改建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1959年以来,学校先后为部队培养输送了三万多名毕业学员,其中,成长为将军的100多名。目前,第二炮兵导弹旅绝大多数的旅长、参谋长、总工程师和导弹营、连长都是我校毕业学员,成为二炮部队建设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造就战略导弹部队骨干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学校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是二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攻关的重要力量、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决策咨询的重要依托、文化传承的重要园地、军事外交的重要窗口。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肇始于1953年10月成立的陕西省司法干部训练班,历经干部训练、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发展阶段。1981年省政府批准成立陕西省政法干部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正式举办成人大专教育。1999年开始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4月,在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陕西省人民警察学校、陕西省司法学校、陕西省警官学校等“四校”合并基础上,省政府批准成立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4年学院获教育部备案。2016年学院划转省公安厅管理,整体转制为公安院校。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是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也是陕西唯一获得人社部、公安部等六部门认可的具备公安专业办学资格、享受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政策的公安院校。学院由省公安厅主管,省教育厅业务指导。省委、省政府赋予学院公安司法类高职学历教育和干警培训教育双重职能。
学院现有浐灞、雁塔、秦都3个校区,占地543.87亩。形成了以浐灞校区为教学科研与培训主体、雁塔校区为公安创新研究基地、秦都校区为实战实训基地的“一主体两基地”功能布局。开设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警务指挥与战术、刑事侦查、网络安全与执法6个公安专业和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司法警务、安全保卫管理4个非公安专业。公安专业面向陕西招生,非公安专业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在校学生5160人。现有教职工391人,专任教师293人。学院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对教职员和学生实行警务化管理。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政治建院、政治育警”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实施“铸警魂”育人工程,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校局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深化“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警增援公安实战获得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肯定,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治校水平和服务公安能力稳步提升。
建校近70年来,学院始终立足公安司法,服务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累计为陕西基层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和律师事务所等培养5万余名公安、司法等政法专门人才,培训政法干警及各类人员8万余人次。自2004年学院获教育部备案以来,累计培养了16届普通高职毕业生,一大批校友成长为公安政法系统的行业骨干。
学院被确定为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09年)、教育部第一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全国和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2011年)、陕西省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陕西省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陕西省平安校园(2010年、2017年、2022年连续3次)、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省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荣获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突出贡献集体、陕西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等荣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学院的建设发展。2015年,经省委、省政府审定,省教育厅印发的《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发展方向及办学定位的意见》(陕教发〔2015〕1号)明确提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发展方向为应用型公安类院校。基本办学定位是:“围绕陕西省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立足为全省公安、司法系统服务,培养政治合格、具备专业知识和实战能力、胜任基层公安、司法工作的实用型、职业型人才。同时,作为全省公安、司法机关重要的培训基地,承担相关培训任务。”
2019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应用型本科公安院校创建步伐”。学院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建本科公安院校的发展目标,坚持学历教育和干警培训教育协同发展,打造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安人才的摇篮。立足陕西、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服务公安、兼顾政法,建设西北公安创新研究和法治咨询的智库,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警务交流合作平台,努力把学院建成陕西唯一、西北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安类高水平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滨州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滨州职业学院(binzhou polytechnic),简称“滨州职院”或“滨职”(bzpt),坐落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示范区——山东滨州,濒临浩瀚渤海,傍拥浩荡黄河,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黄河文化和齐文化在这里发祥交融,孕育了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政治家范仲淹等名人先贤。
滨州职业学院于2001年7月合并原滨州农业学校、卫生学校、经济学校、工业学校、市农科所组建成立,已走过66年办学历程,历经“被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从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转变”“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重大转变”“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骨干校验收,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实现从科学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跨越”等重要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到新世纪初的克难奋进;从高职教育的战略转型,到走在前列的续写辉煌,一代代滨职人励志耕耘、薪火相继,砥砺出“崇德尚能”的校风,积淀出“知行垂范”的教风,培育出“博知敏行”的学风,凝炼出“责任”校训。
滨州职业学院现占地面积3639.96亩,建筑面积84.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3986.07万元;设15个二级学院、48个招生专业;在校生23516人,在职教职工14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880人,占比77.2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52人,占比30.9%,其中正高48人、副高304人;双师型教师733人,占比64.35%;兼职教师385人,占比33.8%。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万人计划”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4个。学院是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50余项国家级、省级称号,多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2017年9月,以全省第4名的成绩跻身第一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校行列。2019年6月,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新征程。
聚焦产业深化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模式,成立理事会及各级校企合作组织,与省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与滨州各县区全面开展战略合作;牵头成立中国职教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中国护理职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校企共建高端铝产业学院、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滨州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黄河三角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科研机构和合作项目;被确立为“全国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院校”,涵盖海军、空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等3个军兵种的4个专业。
对接产业布局专业,厚植内涵发展新优势。精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5 5”十强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形成了智慧康养、医学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信息、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土木建筑、海洋运输、教育等十大专业群。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9个、国家骨干专业1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6种。顺利通过2015—2018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22个,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获批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8个、省委托项目1个,重点项目数量占全省高职院校1/8,名列全省第一;是全国第一家连续两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护理大赛、全国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职业院校。
围绕产业培养人才,锻造技术技能生力军。近年来,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正式就业率90%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90余项。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18个培训资质,每年培训6万余人次,创收250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立足于“一个乡镇”“一个村庄”“一批学生”“两个学校”“多个区域”,培训新型农民和下岗工人4万余人次。
服务产业协同创新,注入转型升级新动能。牵头成立全国性职教集团(联盟)3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建设产业学院5个。成立滨州应用科技研究院,与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合作打造“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博士研究中心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获批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综合试验站、省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主持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各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7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蓝黄”两区重大理论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87项;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职棉”1号,国审大豆“滨职豆”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个项目获批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5个项目获批山东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近百项,累计实施成果转化200余项,创经济社会效益近10亿元。
“唱念做打”培根铸魂,实现立德树人有作为。坚持“唱念做打”工作理念,落实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经常性深入一线,参加学生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开办“鲁彬之”文化沙龙和学术讲堂,并上升为滨州文化大讲堂,成为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与市政协在校内共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政协文史馆;校企共建校内尊龙凯时手机版的文化馆,设立民俗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四季一节一赛”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轴二山三区四湖五场六馆九园”的校园空间布局和景观格局。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称号。
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构筑对外办学大格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国际工匠”的国际化办学愿景,累计与德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或地区的3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护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有滨州“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人才专项基金滨州工作站、欧美亚教育联盟uwee滨州校区等平台;建有滨台产学研交流中心和滨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
叫响“鲁彬之”品牌,探索特色发展新模式。成立以“鲁彬之”为集体笔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室。受托组织制定全国本科职业教育标准,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教育厅12个职教文件起草;受教育部委托,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logo和宣传海报设计并被永久采用,承担全国人大职业教育法实施检查各省(市)省职业教育述评工作,策划“大国名匠”系列宣传报道,是全国首家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高校、在《中国教育报》开设专栏的高职院校,是全国唯一一家自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设立以来连续承担网络宣传的高校。
在创建“双高”和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新长征路上,学院将紧扣“特色、融合、创新、提升”发展主题,笃定“升本、创特、建高、强基”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率先建成新时代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徽三联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安徽三联学院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学校坐落于省会合肥,主校区地处大学城翡翠湖畔,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安徽三联学院成立已分别载入安徽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新中国成立70年安徽大事记。现为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校有机统一,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工作情况》(总第525期)对学校进行专题报道。
学校以工为主,管、经、文、艺、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护理学院和机器人工程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7个,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办学20余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近7万人。
秉承举办者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基因”,学校充分利用集团产业、教育、科技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先后共建智慧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数字创意现代产业学院和现代康养产业学院。共同组建了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承接单位2项。
学校紧紧锚定国家和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形成了“交通安全类、智能控制类、数字艺术类、健康养老类”等四个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获批为安徽省立项建设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
学校已与日本西九州大学、大阪产业大学、东京福祉大学、北陆大学、法政大学、东北多文化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waifs学院,韩国国立交通大学、拿撒勒大学、忠北大学、培材大学、济州大学,美国布莱诺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曾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安徽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 “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等荣誉。
学校牢固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 博学 砺能 树人”的校训,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百年老校”办学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招生代码1845)是1999年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由江苏大学和江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独立学院。获全国“十佳优秀独立学院”、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最受考生欢迎的独立学院”等荣誉。《2022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名》,学院综合排名列全国58位。
学院举办方——具有百年办学底蕴的江苏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设有财经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土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基础课程教学部等7个二级学院(部),现有40个专业及方向,涵盖理、工、文、经、管、医、艺等7大学科门类,在校生12000余人,全部为四年制本科层次。学院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领衔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学院坐落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素有“城市山林”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2018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校区,位于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高校园区,占地85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长山校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人性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指导思想,以传承文脉、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依山傍湖、山水相映,建筑错落有致,景观典雅协调,为一所环境、设施一流,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现代绿色低碳校园。学院建有3.5万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和4.8万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具有远程视讯、全自动录播、投屏互动等功能的先进多媒体教室124间、11658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6100多万元。
学院牢固确立“依托母体、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经济、高起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思想,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和“自强厚德,实干求真”江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坚持走“应用型、差异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差异化建设和学生差异化培养为主线,以国际化交流合作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以来,学院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每年均有300左右人次获一、二、三等奖。我院学子在第十四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在第六届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国际创新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和团体二等奖,在2021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在2021年“卓越质量人”江苏省大学生质量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和团体三等奖。学生每年在省级以上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历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保持在23%以上、英语四级通过率均在85%以上,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境外名校深造。学院与十多个国家的高校建有长期合作关系,互相选派国际交流生。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将紧紧依托江苏大学雄厚的办学资源,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兴院,实行主辅修制,并开设第二(辅修)专业,实行自主选择专业,完善学分制,构建科学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立足社会、走向未来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努力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文、管、经、医多学科协调发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出一批批理想信念坚定、勇于担责、甘于奉献、真才实学的莘莘学子。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州华立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州华立学院(原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建于1999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独立学院,全面实施本科教育。2021年经教育部同意,转设为广州华立学院。学校现有广州增城和江门银湖湾两个校区,校园占地近2000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1200余人,是一所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校园环境
广州校区坐落于美丽的增江河畔,中西合璧的现代化建筑群,古今名人雕塑点缀屹立,人文气息浓厚。碧波荡漾的华立湖,连绵飘香的荔枝林,适合林中漫步的湖边绿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江门校区坐落于迷人的滨海新区,整体规划建筑外观与广州市校区历史建筑一脉相承,选用红墙、绿瓦的设计理念,依山傍海、端庄大气。全部宿舍配备空调、图书馆和教学楼wifi全覆盖,中西不同风味的餐厅,2个室内体育馆,2个田径场,42个篮球场,28个羽毛球场,师生生活服务设施齐全。
学科专业
学校紧密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打造以省重点建设学科为引领,以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双轮体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机器人工程、自动化4个专业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评b级,上榜数量在全省民办院校中排名第二;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5个: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动画;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视觉传达设计;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机电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试验区和经管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大学物理示范中心、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艺术设计实验中心;省级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课程教研室1个,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
教育教学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双主体育人,已构建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校外实践基地数量超过500家,覆盖了全校100%专业,形成以世界500强为示范、中国500强或行业100强为骨干、中型企业为补充的校外实践基地群。在校外实践中成功实施“校企三导师(校内实习导师、校内论文导师与企业的导师)制”,强化校外实践全过程的指导,且三导师制实施效果良好。学校和企业之间以人才合作为依托,企业在校设立多项奖学金,校企深度合作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20余项;创办“京苗班”“海印班”等卓越班,共建国际创意产业学院、房地产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通过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近5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近700项,其中包括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获华南分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在代表国家级最高水平的大学生a类竞赛“挑战杯”中,华立学子作品每年入围全省决赛屡获多项大奖,成果比肩公办高校,获奖数名列同类高校前茅。在体育运动方面,我校在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女子单打、双打、团体冠军,男子单打亚军,总分位列全省第二;刘漫婵同学参加全国轮滑锦标赛并作为主力、队长屡获轮滑多个项目全国冠军,并入选为国家冰球集训队。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50项,立项省科技创新培育计划项目,学校众创空间获批广州创业e站。先后被评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员高校”“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18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校大数据年度评选”中,学校荣获“广东省就业热门高校”奖。2019、2020年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教育厅评选的“高校校园就业服务优秀团队”,综合评分全省高校排名第二。
国际化办学
国际学院自2004年开设以来,深耕国际教育18载。打造了一支国际教育领域专业化、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管理团队。国际学院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近20个国家的30多所名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设有3 1、2 2中外双学士学位和3 1中外本硕连读双学位项目、海外实习项目、短期交流项目。国际学院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借助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大湾区发展的契机,致力培养应用型的国际人才。
馆藏资源
两个校区现有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30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61.36万册,生均纸质图书91.4册;有电子图书143.64万册。另有中文纸质期刊847种,中文报纸84种;电子期刊619898册,学位论文4348313篇,音视频资料20788小时,有16个数据库;满足师生教学科研需要。
社团文化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现有3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同时设有钢琴、吉他、管弦乐等培养艺术和人文素养的音乐俱乐部,成为广大青年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马拉松、社团文化节、力学架构模型设计大赛、营销创业实践挑战赛、电子设计大赛、校园舞蹈大赛、十大歌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多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由南京理工大学联合社会力量举办。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建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治学严谨,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理工大学负责指导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选派、推荐和审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和教学质量监控。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紫金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校占地613亩,目前已建成教学生活用房近30万平米,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畅通无阻的无线网络实现了校园全覆盖,智慧校园系统持续升级,为学生学习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条件。学校坐落在南京城东紫金山麓仙林科教城,这里汇聚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氛围深厚,距离市中心十多公里;南京地铁二号线连接仙林大学城和南京理工大学直达市中心;学校每天有班车往返于本校和南京理工大学之间,单程仅需二十分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出行让师生学习生活更加高效舒适。
学校现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万余人。聘请南京理工大学知名教授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培养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专业导师,建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教学水平高的优质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自有教师中有1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入选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教师潜心育人工作,苦练教学技能,探索改革创新,在全国及省市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自2018年以来,获得包括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长三角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等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5项。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之路。以“学”为中心进行专业建设改革,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契合人才需求侧为导向,倒推制定“应用能力 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以学习结果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统筹第一、二课堂、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实现“通专并重 多样发展”;以保障学习条件为前提,“引智聚力 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专业发展平台;以学生发展为检验标准,循证分流全程追踪,优化专业结构,促进教师、学生成为专业建设共同体。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发展成绩突出,获批省级专业建设项目和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数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现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参评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综合评估的专业通过合格率100%,获评星级专业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累计获批省服务外包类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32项等。
深化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经费资助、z6尊龙平台的技术支持、共建研究机构和实践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开展多渠道合作,先后与华为、微软、苹果、华三、htc、德州仪器、飞思卡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实训中心,获批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基地、江苏省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等。近年来,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与水平全面提升,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的排名从112名(2016年)跃升至32名,获评“近年来科研进步较快的独立学院”。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考研升学率均超过10%,部分专业达到30%,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屡次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具潜力项目”等殊荣,立项创新实践项目百余项;在各类国家、省级学科专业竞赛与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等高层次奖项屡见不鲜,累计获国家级奖项563项,省级奖项2050项。毕业生人均获专业相关职业证书1个、学习类证书2个,年终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能力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国际化的趋势,引入国(境)外优质办学资源,拓展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国(境)外合作网络,与美、英、澳、加、德、日、韩、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签定了40余份校际合作交流协议,开展了30个合作交流项目;同时开拓创新思路,与知名国际大学联盟合作,引入国际标准化课程,开展国际硕士直通车项目、国际预科项目,成功输送数百名学子前往世界排名前百的名校继续深造。
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显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当选江苏省社会组织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江苏省十佳独立学院” “新华网中国影响力独立学院”“腾讯网综合实力独立学院”“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等佳誉。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先后获评“江苏省平安校园”“南京市慈善先进单位” “南京市园林式单位”“南京市节水型学校” “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栖霞区文明单位”等。
学校将秉承“励学笃行”的校训,发扬“诚信、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立德树人,致力教育创新,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同心戮力,为把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创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城市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沈阳城市学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一所新型大学。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不懈追求。
沈阳城市学院面对全球产业升级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bim技术与智慧建筑、生命信息与健康管理、媒介融合与数字影视产品创意制作、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智慧酒店与特色旅游、互联网金融与现代商务等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比较优势。
沈阳城市学院以优美的湖光山色营造中国最美大学环境,培育学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操,以“我行我能”的校训精神锤炼学生自信担当的意志品格,以“爱好体育、崇尚艺术、关心时事、追求时尚”的人文气息塑造学生卓越不凡的人格气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尽显大学的使命担当。
沈阳城市学院融入全球教育体系,引进先进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物浦大学等英国北方大学联盟成员合作开设硕士预科课程,为学生进入世界名校继续学习和高质量就业赋能。
沈阳城市学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荣获中国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中国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辽宁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高校、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校、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中国最美大学等称号。在艾瑞深校友会网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六名,被评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
新时代、新气象,沈阳城市学院永葆育人初心,在建设中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上,阔步向前,走向未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