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澳門大學是澳門唯一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創立於1981年,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獨特優勢。實施國際化現代大學管理模式,八成教研人員來自世界各地,以英語授課為主,致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的人...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853-88228833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1028名 人气值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学校介绍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始建于2002年,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独立学院,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聊城教育学院、聊城师范学校并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校由聊城大学和国有企业聊城市财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2021年4月顺利通过山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核验,拟转设为“聊城理工学院”。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省级花园单位”“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省级示范基地”“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山东省安全研究与科普基地”“山东最佳品牌影响力高校”等。 学校面向社会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生源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设有中文系、经济管理系、外国语系、教育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影视传媒系、化学与生物系、机电工程系、音乐系、美术设计系、体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等12个系(部)。现有34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2021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地处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江北水城——山东省聊城市,坐落于风光旖旎的徒骇河畔,占地1011.38亩。校园一期校舍建筑面积33.73万平方米,总投资25.5亿元,被列为山东省2021年重点实施类项目。校舍建设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彰显数字化、智慧化、书院式特色。采用“一心两院,一环两轴”的总体结构布局,凸显理工类高校特点,致力于为师生员工打造理想舒适的教学、生活环境。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人才公寓、餐厅、体育馆、风雨操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科学会堂、工程实训中心等。拥有智慧教室、大型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各类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6亿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76.95万册,学校图书馆是国家首批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会员馆,现藏有明清线装古籍1340册,馆藏古籍成功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79人,其中硕博占比82.08%,高级职称占比32.19%。外聘教师中行业企业占比近50%。现有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聊城市优秀教师18人、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羡林学者1人、羡林学者青年专家5人、聊城市智库高端科技人才3人。 学校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深化产学研教融合,现有4个专业分别与青岛青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恒邦教育有限公司等实现了专业共建、联合培养。加深与山东省翻译协会、山东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瑞德(青岛)电商产业园等协会(园区)的合作,借助外部优势资源共建发展平台,带动学科专业跨越式提升,助力产业与教育融合。与青岛青软集团、济南阳光大姐等知名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9个,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在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实习实训等多方面合作良好。 学校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部分专业探索并实践“2.5 1.5”“2 1”“3 1”分段式、导师制、双导师制等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实习、创业深度对接、联动发展,有助于学生将学习理论实践化,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单位的适应期,为企业带来了短期效益和长期的人才储备,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历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761人次。 未来五年,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并稳定在15000人左右,成功转设为“聊城理工学院”,力争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建成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实力进入省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学院办学源于1950年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合作训练班,是由贵州省经济学校、贵州省内贸学校和贵州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共同组建,201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通过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学院在贵州省贵阳市、都匀市两地办学,贵阳校区作为学院“桥头堡”,是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学院开设大数据与会计、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电子商务等25个专业。建设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省级茶产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劳模工作室、与行业知名专家合作成立了多个“大师工作室”。近两年学院学生被选为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国际体育盛会;近三年学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现有教职工近600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73人,中级职称146人,硕博研究生141人;骨干教师66人、专业带头人22人、校外专业领衔人10人、经贸工匠12人。 学院是“全国文明单位”、省级“双高”校项目建设单位,先后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a档);是“国家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大数据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牵头单位;获评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示范平安学校,在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是高职院校唯一一家副会长单位。 学校办学始于1951年,发展高职教育20余年,占地面积1220余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亿元。学校地处“武汉•中国光谷”腹地,坚持“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全国”,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产业板块,构建以软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为引领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培养现代产业紧缺人才,形成了专业结构优良、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合作广、影响大、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新生文理科录取分数线稳居全省同类高职前三。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榜单中,学校位列全国第四,中部地区第一。 专业紧贴产业,办学特色鲜明。学校设有13个学院、46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专业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13个,开设软件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两个本科试点班。现有教职工1280人,其中专任教师935人,全日制在校生19392人(高职生15876人、中职生3516人)。 产教融合紧密,育人模式创新。学校牵头成立“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成立全国高档数控系统和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建设湖北信息技术、湖北智能制造、湖北跨境电商等3个省级职教集团,生命健康技术、商贸物流等4个市级职教集团,吸纳十多个行业协会组织参与办学,与烽火、新华三、华为等头部企业共建烽火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华中数控产业学院等6个特色产业学院,与华中数控、格力电子等3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获批湖北省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复杂零部件智能检测与识别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是湖北省总工会授牌的“荆楚工匠学院”。 国际交流深入,合作办学多元。学校大力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合作开展“3 2”高等教育办学项目,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加拿大圣力嘉学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泰国北部大学均有合作交流。近年来,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随企出海工程,与烽火通信共建“武软烽火学院海外培训中心(印度尼西亚)”,承担本土企业海外技术人员培养工作。推进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与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意大利知名企业筹建柯马学院,与泰国素可泰职业学院、格乐大学签约,并被授予“中文 职业技能”项目示范校称号。 综合实力突出,育人成果丰硕。学校承接2023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职业教育成果的现场展示,获得教育部领导高度认可;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获颁“突出贡献奖”。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6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超过90%。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8.65%,升学率37.04%。 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权威媒体聚焦报道,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办学美誉度不断提高。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职教梦想,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学校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 ),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cass),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 中国社科大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特色培养方式包括“师徒制”指导模式,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在某些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开展连续培养试点;国际联合培养,赴海外继续攻读学位;教学与科研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等。 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拥有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及丰富的中外学术数字信息资源。配有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基础设施先进。 雄厚办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成立于1977年,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性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新时期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研究范围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 历史上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徐梵澄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建院40年来,几代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努力传承中华文明,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奉献了一大批对文化积累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代表国家水准的重大研究成果。截至2016年底,全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此外,还有大量的理论宣传文章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自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有31人次参与授课,内容包括法律、党建、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研究所的多名学者参加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法律和领导人讲话起草等工作,承担一系列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重大研究任务。近年来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推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理论研究、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2016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智库中排名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学术界领先和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图书馆藏书170.6万册,研究生院图书馆藏书40.5万余册,各院所图书馆藏书342.9万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图书馆分馆,更是以专业性强、门类齐全、所藏善本孤本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专业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期刊群。全院拥有学术类期刊82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主管全国性学术团体106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全院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具备博士后招收资格的研究所35个。在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有五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优学科占全国人文社科类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近四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成立于1978年,经邓小平、叶剑英同志亲自批准设立,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1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24个;还有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736名、硕士生导师1205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资源、教师力量的支撑下,研究生院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和国际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多年评估的结果,研究生院综合实力一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 研究生院建成后,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学术繁荣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从研究生院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成长为我国各条战线上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在1948年创建的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组建,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较强的办学实力。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光电为特色的高水平现代产业大学。学校始建于2001年,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电信息学院,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2004年4月,经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长春电子科技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光电为特色的理工类应用型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电子科技类民办大学,在全国光电及电子通讯类民办大学中排名第一。“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姚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先后担任学校名誉院长。 依托于“中国光学英才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专业优势,长春电子科技学院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国家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立足吉林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学科专业布局,凸显光、机、电、算等优势专业特色,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新型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吉林省文明校园”“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学校位列艾瑞深校友会排行榜全国民办大学(ⅰ类)第16位,被评为“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 学校坐落在吉林省新兴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所在的长春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与中国中车生产基地毗邻,校园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环境优雅、设施齐备,是一所现代化的“绿色校园” “智慧校园”。学校建有现代化图书馆、标准田径场、智能化公寓、五星级食堂等,采用节能创新科技,实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路灯照明、无线网络全校园覆盖。完善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近4万名优秀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吉林省同类院校前列。长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工程师、设计师和中高层管理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先后有2100余名毕业生考取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 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学校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经、管、艺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现设立9个教学单位,37个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以“四新”建设目标为驱动,紧扣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改造传统专业,面向新技术、新业态设置智能感知工程、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兴专业,构建了光学、智能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智能控制、数字经济、艺术设计、文化创意八大专业集群,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工、理、经、文、管、艺术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校践行“筑理想、强身体、重能力”的三维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推行“一专多能”培养理念,构建了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基本素养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教育教学目标。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创设了“至诚职业教育产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通过学生参加教师科技创新项目,自主参加学科竞赛,组建创新创业大学生社团等具有特色的科创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有力举措,我校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高质量的实践平台 优质的服务平台 个性化的活动平台”四大育人平台。历年来,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社团组织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实践平台得到充分锻炼,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取得丰硕的育人成果。 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产教融合,着力打造集产、学、研、创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人才培养平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立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计划”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金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先后与千余家企业形成校企合作生态圈,建设13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9个现代产业学院、15个定制、订单班;其中“ai 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获批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共建项目;与长春长光精密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光电智能制造学院 ”获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开设的“长光工程师定制班”获批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首批省级培育项目。围绕高水平现代产业大学建设目标与国内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共建定制、订单班,向企业定向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切实做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业方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要求相结合。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博士引进”“双师培养”、组建学科团队等措施,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现已形成了一支以姚建铨院士、姜会林院士为引领、学校自有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占比5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75%。拥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人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优秀团队。 学校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建设,重视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建设成立产业学院,努力搭建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6个。近 5 年,学校获批各类科研立项项目334项,发表论文1399篇,出版学术著作41部;获得授权专利414项;启动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28项,授权专利居吉林省民办本科院校前列。 乘势而上,继往开来,长春电子科技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恪守“厚德、守正、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在建设具有光电特色的高水平现代产业大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学校介绍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于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本科层次教育的独立学院。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目前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温泉之都的广州从化和翡翠之乡的肇庆四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余人。学校现设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美育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大湾区公益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部),开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38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学16个专业、管理学6个专业、文学6个专业、工学5个专业、经济学4个专业、教育学1个专业,艺术学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2.1%),是一所以艺术学科为优势,现代传媒艺术为特色,艺、文、管、经、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办学近20年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传媒、设计、商贸、金融、信工、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为我国文化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以来学校确立了高质量发展思路,始终坚持创新强校,围绕“十个一流”建设发展目标,坚持内涵建设,已有《产品设计》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环境设计》《人力资源管理》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统计学》《erp沙盘实训》《电子书籍设计》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国际物流》等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还建设有《居住空间设计》等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高校优秀课程思政案例3门(《纪录片创作》、《国际物流》《计算机网络基础》,其中《纪录片创作》等5门课程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新华网“新华思政”)上展播。2023年,学校获批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2023年度教育教学优秀案例4个。为学校品牌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做好示范,助力学校良好育人格局的形成。 学校还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交通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岭南漆艺文创设计研究院等10多个研究机构和学科平台,不断强化科教融合,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形成“产业—专业—教学”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教学科研保障条件建设。目前拥有国内先进的融媒演播厅、影视摄影棚、多功能报告厅、智慧教室、影视工作坊、大商科综合实训室等各类实验、实训室119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智能家居产业学院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建有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融媒体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等校内外11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还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主动作为,与社会各界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学校近年来坚持以“强师工程”战略为导向,坚持引育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兼职教师662人,其中专任教师52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99人,其中二级教授4名、三级教授12名。学校建有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支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学校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先后有1名教师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5名教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近五年以来,我校验收通过教、科研项目共307个,在研教研、科研项目共225个。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保护研究”和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优势研究”“人文湾区视域下非遗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课题入选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重点文艺研究课题,非遗纪录电影《行花街行大运》完成拍摄,标志着学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取得新突破;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56篇,其中北大核心、sci、ssci、ei等高水平论文116篇,出版学术专著24部,发表艺术作品86部,师生申请知识产权共16项。学校每年定期对全校优秀教师及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学校鼓励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各类竞赛项目。近年来,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09个,投入支持经费290万,学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443项,其中“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7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赛银奖1项、省赛银奖1项、铜奖1项;学生发表论文数共计89篇、成果作品38个,申请专利(著作权)数共计10个。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类获奖共计220多项。 学校坚持以国际化办学作为发展战略之一,携手国外知名高校共同开展“海外升硕培养计划”,目前已帮助近千名学子实现直通国际名校的梦想。 面向未来,学校秉持“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校训,贯彻“国际视野、创新赋能、特色发展、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文化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学校介绍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设在拥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占地约1000亩,图书馆藏书66.81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17766.8万余元,教学仪器设备值4036.09万余元。 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倡导“博学、睿思、行健、至善”的学校精神和“和、勤、竞、雅”的校园风尚,铸就形成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取得一系列办学成绩。曾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全国独立学院实力综合测评中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称号,被现代教育报、腾讯教育网等单位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佳特色教育示范校”;2010年获省“优秀人才培养奖”;2013年被新华网评选为“2013中国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称号;2016-2017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称号;2019年荣获“2019年度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荣誉称号、“2019年度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认可高校”;2020年荣获“山东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单位”称号;2021年获评“2021年度山东省最受中学信赖本科高校”等。 学校致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严谨、师德高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拥有全职专任教师491名,其中博士57人,硕士310人,教授97人,副教授100人,讲师151人。在籍本专科学生9580人。设有工程系、食品系、生物科技系、人文艺术系、经济与管理系、大数据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8个教学院系部、38个本科专业及其部分相关专科专业;设有计算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经济与管理学、人文艺术等11个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建有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0个。 近年来,学校着力实施“特色教学、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三大办学战略,实行学年学分制以及“3+1”(本科)、“2+1”(专科)的教学模式和“架构+平台”的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技能型(专科)人才。升学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一直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 学校设有完备的“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省政府奖学金6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省政府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设一、二、三等学业奖学金、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奖励面超过40%;设有资助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形式完成大学学业。 学校不断扩大国际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网络,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德国、西班牙、韩国、泰国等有关高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与韩国高校互派交换生项目已全面展开,每年选送数十名优秀专科生赴韩国高校攻读本科、优秀本科生赴韩国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校注重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积极为学生创建安全、美丽的校园环境,2021年被评为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柳州工学院
学校介绍 柳州工学院创建于2002年,前身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由柳州市人民政府与广西科技大学共同举办。2020年4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更名为“柳州工学院”。 学校位于广西工业重镇、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市,校园占地面积1283.21亩,总建筑面积42.54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7亿元人民币,教学科研设备值总量超过1.5亿元。拥有配套设施先进的教学与实验实训楼群,建设有基础实验中心、金工实习中心、各专业实验实训室、仿真实验实训中心等200余个实践教学平台,图书馆纸质馆藏书约185.21万册。 学校建有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自治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柳州市政府签约理论专家、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专任教师812人,其中65.6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2.73%具有高级职称。 学校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10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个产业学院(标准化学院、软件学院),4个教学部(数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外国语言教学部、公共艺术教学部),开设4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突破16000人。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各二级学院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及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国内100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 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在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十余项。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赛车,多次代表中国大学生车队,参与国际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并获佳绩。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级各类竞赛中,我校学生共获全国性奖项400余项。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柳州工学院始终秉承的办学理念。我校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是广西首批4所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近年来,我校教师获得授权专利520项,知识产权总数排名全区33所本科院校第10位、全区同类学校第1位。根据2020年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名显示,学校自然科学类以a 等级排名全国第九,工学以a 排名全国第六。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笃志勤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秉承“德为先、质为本、重应用、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开阔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5%以上,曾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广大师生正凝心聚力谋发展,为把柳州工学院建成区域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诗仙故里,科技名城,孕育巴蜀高等职教明珠;富乐山麓,芙蓉溪畔,蕴藏读书圣地工匠殿堂。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学校几易其址,数次更名,经历了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四川省立江津窑业技术学校、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发展阶段。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集体、绵阳市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先进集体等荣誉,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本科教育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高校、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2021年10月被列为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 学校占地面积860.08亩,校舍面积3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亿元,其中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1.57万台(套),教学用计算机6.15千台,图书馆纸质图书98.38万册、电子图书61.2万册。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材料与建造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8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了2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涵盖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13个大类、30个专业领域,现有高职、中职、应用本科、“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等在校学生1.2万余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802人,高级职称23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335人。有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四川省高校工程技术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荣获黄炎培杰出教师奖2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3人。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5个、国家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国家行业骨干建设专业4个、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示范点1个、四川省精品专业1个、四川省重点建设专业3个、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省市以上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近30项。 我校始终坚持服务中国科技城建设和区域行业发展,以现代职教理念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形成了建筑材料领域特色突出、电子信息行业优势明显、政校企研联动育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特色。长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五八研究所、长虹、九洲等院所企业合作,建有长虹电子产业学院、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学院、东材科技新材料产业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建成军民融合教师培训基地、现代检测技术工程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2个。学校联合全国13所高职院校和22家企业,牵头主持建设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获得教育部专项支持。多次承办中国水泥轻舟赛、全国水泥行业分析与物检技能竞赛决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多项赛事。学校牵头组建成立的绵阳职教集团,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牵头成立的绵阳职教研究中心,年均发布课题并立项50余项,为助推区域职教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设有创新创业培训学院,成立了以政府主导、学校主管、企业主营等多元体制的富乐绵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创客俱乐部,被科技部授予全国众创空间,并升级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学校通过与国(境)内外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多层次办学之路。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合作共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为学生搭建了向上发展的平台;与京东方、吉利汽车、史丹利百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携手共建校企合作订单班,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引进优质专业课程、教师交流互访、学生“专升本”留学和研修等形式,在中外合作办学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与韩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20余所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并招收有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增强了学校与国际职业教育对接的能力,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直以来,学校秉持“诚信为基、能力为本、创新为魂、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始终依托和对接科技城建设和区域行业,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一步,学校将按照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锚定一个目标,统筹两大任务,走稳三个阶段,抢抓四大机遇,实施五大战略,奋力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发展大局,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必胜的信心、决战的姿态,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1955年建校,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的特色办学路子。办学条件先进,占地总面积约3484亩,校舍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15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1224万元。面向全国30个省份招生,现有高职在校生13800多人,畜牧业类在校生数量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类人才培养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报道了学校办学经验。 坚持服务“三农”宗旨,确立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为现代农牧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服务,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学校力争经过5—15年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素质现代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支撑智慧畜牧产业技术推广、引领中国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东亚重镇,使学校成为支撑山东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摇篮,成为现代畜牧兽医专业标准和技术、设施标准输出者,成为国外先进畜牧技术和设施设备引进、吸收、转移、再创新重要基地,成为推动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巨大引擎,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领跑者,成为连接“一带一路”、让中国现代畜牧技术走向世界重要始发站。 坚持立足农牧行业的办学定位。心无旁骛,着力构建“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设有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宠物科技学院、食品与药品科技学院、农牧工程与智能化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基础教学部,开设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养护与驯导、药品质量与安全、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等29个专业。立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建有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1 x”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个,“3 2”专本科贯通培养专业4个。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部、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1项,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5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坚持打造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700余人。实施“丰羽”“展翅”“腾飞”三大教师培育工程,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国家级教学(教师)团队5个、省级教学(教师)团队17个、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5个、省级创新创业导师团队1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6个。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拥有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名师、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鸢都学者、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70多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做”融于一体,学生综合素质高,8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荣获山东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金牌双第一。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全省领先。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离校三年后自主创业率近10%,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校友。近四年,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3项、铜奖3项,省赛金奖6项、银奖13项、铜奖8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铜奖。学校被评为80后创富榜富豪毕业院校前20强,是其中唯一的高职学校。 坚持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着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有各专业实验实训室150多个,拥有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潍坊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坊市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级教科研创新平台48个。科研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有新希望六和农牧学院、益生农牧科技学院等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二级学院10个,校企股份共建山东惠康饲料有限公司、山东合力牧业有限公司等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台湾)派斯德、新希望六和、益生股份、(山东)汇融、新凤祥集团、瑞派宠物、(山东)温氏等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在安丘、寒亭建有2个占地3800亩的新旧动能转换智慧农牧示范园。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牵头成立山东省畜牧职教集团、山东省职教集团联盟,山东省畜牧职教集团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牵头成功申报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 坚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实施“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科技服务万里行”“百名专家联牧场 产教融合助振兴”“博士团齐鲁行”等系列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构建起覆盖山东、辐射全国10多个省份的庞大技术服务网络,被广大农民和企业誉为致富兴企的靠山。学校是山东省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农林牧渔类国家师资培训基地。新华社刊文,赞誉学校为“行业发展的引擎”。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与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有中德农牧科技培训中心、中国(山东)—尼日利亚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中国—巴基斯坦畜牧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与培训中心(坦桑尼亚海外分校)、山东省首家海外“班·墨学院”,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畜牧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留学生来自俄罗斯、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15个国家。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内涵式发展,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教兴鲁先进单位,多次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入选《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50所人才培养卓越高等职业学校”“50所服务贡献卓越高等职业学校”“50所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学校”三大卓越榜单,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全国大学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全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最受新农村信赖的学校、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绿色学校、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最具品牌美誉度学校、山东内涵建设最具影响力高职品牌等系列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