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山西传媒学院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其前身是原广播电视部1983年建立的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在此基础上1990年成立广播电影电视部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划转山西省人民政府,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2...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51-2772155,0351-277215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36名
校友会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具有60多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遵循“水利特色、工科优势、凝练品牌、强化服务”的办学思路,确定了“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服务一线”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学校荣获“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院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网络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体育优秀单位”“山东省节水型高校”“山东省绿色学校”“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
硬件设施齐全先进
学校总占地面积159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4亿元,图书馆藏书129万册。按照“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原则,建成智慧水利、智能制造等212个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与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水工实训场为全国水利类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实训基地、节水灌溉基地是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水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水工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是教育部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
师资队伍德技双馨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了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组成的高水平人才专家资源库,形成了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中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89人。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工匠、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等50余人。
专业建设优势突出
学校主动适应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水利工程与管理、现代交通工程技术、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与管理、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8个特色专业群,专业体系更加完善,专业内涵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高职水利类专业的全覆盖,打造了以水利工程与管理专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特色品牌专业,形成了“水利特色、工科优势”专业群,为现代水利事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学校拥有教育部认定骨干专业5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专业2个、全国优质水利专业3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8个、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群10个(专业21个),省品牌专业群2个(专业8个)、省优质建设专业群4个(专业20个)。水利工程专业群作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
人才培养成效斐然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山东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中,担负着培养现代水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校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材施教,特色发展,迄今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了10余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山东水利事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为水利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面向山东、天津、河北、江苏、安徽、辽宁等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学生第一志愿上线率超过100%,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85.91%,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比例达100%,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赴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水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水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就业比例超过10%,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就业。学校51名学生入选首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学校坚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港口集团、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开展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构建了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纽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以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将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课程的全过程,并在实训、实习中加强企业所需的能力模块学习。学校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
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构建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学校坚持立足水利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对口支援、社区服务,打造了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了山东水利技术传承创新中心。近三年,完成了全国水利行业专业培训、山东省水利局长培训、库区移民干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河长制湖长制培训等57360人日。开展了37个工种、16200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利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等7项技术资质,先后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60余项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污水处理设备、水工机械等10余项新技术研发,共开展社会服务近100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3亿元。
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教师继承发扬了良好的科研传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项目《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与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学校教师先后承担以国家重点课题《黄河河口地区骨干生态河网构建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代表的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30余项,获奖100余项;在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专利230余项,出版教材180余部。
校园文化特色鲜明
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统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注重校园建筑文化内涵挖掘,建设了以“水经苑”“水轴”“水文化体验馆”为代表的校园水文化育人基地和水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创新了水文化内涵,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水文化育人氛围,促进了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的养成。
坚持培育精神文化,厚植育人基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武装师生、教育师生,将学校“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等核心价值追求与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相融合,把“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校风潜移默化于“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追求中,增强水院人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引领水院人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立大志、做大事。
坚持规范行为文化,打造育人品牌。坚持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挖掘水文化教育资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水文化”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国家和地方的水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国际交流广泛深入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与俄罗斯、德国、韩国、马来西亚、老挝等7个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项。学校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派出的留学生实现了本科、硕士及博士全覆盖,培养了1000余名通晓国际标准的国际化人才。与俄罗斯教育部合作建立了覆盖华东、华北地区唯一一家俄罗斯国家对外俄语水平考试(培训)中心,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中国—中亚国家战略合作的双语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探索国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先后派出50余名学生赴韩国南部大学交换学习。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锻炼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提升语言交流、独立学习和自立自主能力。
2019年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招收了85名来自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的留学生,包括23名电子商务专业学历生。按照“中文 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模式,搭建“专业 汉语 文化 就业创业”四元共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精技能、懂汉语、通文化、会创业、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留学生,打造留学水院品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安徽唯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创建于1983年,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更为现名;2000年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2012年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合并;2022年芜湖师范学校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并入; 2023年,经省政府同意、教育部备案,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创建本科层次芜湖职业技术大学被列入安徽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先后获评或入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安徽唯一高职院校)、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安徽省外事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现有文津、银湖、白马、南陵等校区,占地面积2400余亩,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3亿元,设有23个教学单位及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现有招生专业70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3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比超过3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超过95%。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名师(大师)工作室、示范基层教研室56个;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科(专业)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各级各类科技平台44个;省级以上各类高水平专业群、成果奖、资源库、竞赛奖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四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紧密把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按照“地方性、市场化、应用型、开放式”办学思路,创新并推广“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依托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特色发展道路。紧密对接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先后牵头埃夫特、浪潮云洲、中科感知、北京惠买科技、杭州品茗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水平学校成立全国智能装备行业、无人化农业行业、全媒体直播行业、数字基础设施行业、绿色施工行业等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入围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服务区域内600多家企业。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德技并修,积极探索构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匠文化、劳模文化、创新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浸入式”文化育人体系。依托“一中心三基地三品牌”,推动新时代思政工作守正创新;依托“三全育人五导新模式”,以问题导向解决学生思想和实际问题。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搭建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交流平台;与长三角区域内部分高职学校共建“长三角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协作会”。学校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将职业、行业、技能大赛赛项和1 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深化体育俱乐部制改革,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大美育工作格局,推进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公益服务、实习实训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毕业就业去向落实率、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坚持招生工作类型化改革,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完善“文化 职业(技能)”多元评价考录机制,探索“职教高考”实施路径,率先在全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多方优势,逐步形成“4433”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毕业生创业数量质量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形成了“百千万亿”工作成效,被誉为高校创业教育“芜职现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加强与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泰国等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2018年,学校正式获得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已招收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的100余名留学生,形成“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留学生订单班培养模式。积极开拓与韩国等国家合作办学新模式,招收中外合作班学生近800余人,牵头建设多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
学校是安徽省较早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设有老年大学、夜大学、自考服务中心、重庆大学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和分布皖南区域的多个教学点。学校是芜湖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组织、全国首批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现有国家、省、市级培训基地和职业资格考点50多个,培训项目100多个,打造安徽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芜湖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智能制造产业职工培训中心等社会培训平台,共建芜湖工匠学院、公安辅警学院、芜湖纪检监察学院、芜湖退役军人学院,探索形成“知识更新、技术提升”特色学历继续教育新模式,成为皖南区域全方位、多功能的继续教育中心。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类型定位、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争取早日建成专、本(硕)一体的全国一流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赋能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重庆市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建设类高等院校
★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
★教育部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
★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单位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校于1956年,是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双高”立项建设单位,重庆市专本贯通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重庆市第一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教育部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单位。学校始终秉承“厚德、笃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始终坚持“习学相融,知行统一,培育建设英才,服务城乡发展”的理念,充分彰显城乡建设行业特色,先后为国家输送了7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的技术精英、管理能手和经营骨干。
学校位于重庆市主城南岸区茶园新区,占地520余亩,学生规模12000余人。学校有国家级、市级重点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80余个。已建成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个工程体验馆、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个bim实训中心、综合实训基地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实训基地。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7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6%,双师素质教师占比92%以上。专业课教师大部分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和丰富的从业经历。学校依托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骨干教师组建的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领域的教学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专业结构合理。现有48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有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交通运输类)1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骨干专业7个,院级特色专业9个。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是重庆市高水平专业群。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村镇建设与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等专业,填补了重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空白。近三年,学校在国家及省部级技能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充分彰显了“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的办学特色。
科技服务能力强。拥有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山地城市智能道路检测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两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重庆市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学校,入选重庆市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名单(培训类)。在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vr技术与应用、海绵城市、路桥与市政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家专利、标准和工法。开展包括行业职业证书、特种设备、bim等15个项目的技术技能培训,培训规模达到1.5万人次/年。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牵头成立重庆市智能建造职教集团、川渝职教联盟,与中交集团、重庆建工集团、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金科地产集团、重庆中科建设集团、重庆新龙湖物业、重庆广建装饰股份公司、维特根(中国)机械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定向等方式培养人才,形成鲜明的行业品牌特色。多年来,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优质就业率稳步提升。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开展学分互认,与新西兰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cidb)及澳大利亚tafe queensland签订合作备忘录。2019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首批南非政府公派留学生已顺利毕业,2021年开始招收老挝留学生。
学校先后获评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国建筑业协会“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先进单位”。
招生电话:023-61968188,61968166,61968136
学校网址:www.cqjzc.edu.cn
学校地址:重庆市南岸区梨花大道857号
邮编:400072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科技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拥有南城和松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成功入选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并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
学校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发展愿景和“崇德、尚学、精艺、笃行”的校训,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人才为本、应用为要、和合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并明确了办学定位体系,即“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立足东莞,面向大湾区,服务‘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东莞城市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服务面向定位。
学校紧密围绕东莞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共开设本科专业47个、专科专业13个。软件工程学科是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等3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等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培育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等3个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等6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电子商务等15个专业正开展acbsp国际商科专业认证;22门课程入围省一流课程。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4项;与华为、西门子、腾讯云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建有11个产业学院,合作开设84个创新班,被认定省级示范产业学院1个。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90%,先后有27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5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及中文核心期刊1380余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50余项;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320余部;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90余项。学校连续获得第八、九、十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广东省第五、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共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的佳绩。
学校不断加强育人特色培育,形成了“党委引领、党政统一、分工协作、课堂支撑、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积极在五个方面培育办学特色,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学生发展特色,“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特色,“根植产业、对接标准、强化应用、协同创新”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创新教育全覆盖、创业教育三融进阶、创新创业实践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以“自由、包容、探索、卓越”为内核的校园文化特色,积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积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挑战杯”、“蓝桥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专业领域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科专业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广东省大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中,成绩骄人,年均取得百余项单打冠军,彰显了广大学子勇于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学校本科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学生考研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达98%以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德、日、韩、新、泰等国及港澳台地区4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同开展本升硕、交换生、双学位、国际班等合作项目,以及赴台湾高校研修、莞台大学生文化交流、莞港学生双向交流、赴美带薪社会实践、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澳门大学寒暑假访学等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平台。近年来,先后有300余名优秀学子考取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贝勒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硕士研究生。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学校办学实力稳步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两新’百强党组织”、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单位、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等荣誉;学校于2021年获批成为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2023年获批成为广东省第四批党建工作示范校,入选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2024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在多个知名评价机构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稳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并呈现连年提升的态势,如2021、2022、2023、2024年连续四年被艾瑞深校友会网“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评为“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分别位居全国综合类(ⅱ类)民办大学第12位、第11位、第10位、第8位;2021、2022、2023年连续三年位居金平果“中国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广东省第1位。在南方教育智库2023年“中国内地大学第三方综合指数排行榜”中,位居全省公民办本科高校第43位、民办本科高校第1位。
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秉承“崇德、尚学、精艺、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方略,以规范管理、深化内涵、培育特色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中期发展目标和“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办学愿景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东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东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3 年成立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2004 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5 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4 年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广东东软学院,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2018 年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
学校坐落于制造业重镇广东省佛山市,地处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园区,目前已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校园,占地面积 53.87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2.07 万平方米。
学校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目前设置有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商务管理学院、数字媒体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基础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 9 个二级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和文学 4 个学科门类,共设置了 23 个本科专业、 10 个专升本专业和 7 个专科专业。拥有全日制在校生 14000 余人,教职工 700 余人。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 8000 余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约 106 万册,电子图书 157 余万册。
办学 20 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于数字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定位,秉承“精勤博学,学以致用”的校训,践行“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为目标,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为主要路径,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逐步培育形成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一模式、四融合”的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3万余名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1 项;拥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各 1 个,一流专业建设点 3 个、特色专业 6 个;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14 门、在线开放课程 6 门。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超星学雅、学银在线和优课联盟等平台上线慕课 27 门,被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采集上线课程 9 门。目前,学校共建有产业学院 5 个,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 个,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1项,广东省教育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
学校致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了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搭建了一条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专题实践→虚拟公司→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生态链,利用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创业18mall、东软华南it创业园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全方位地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2015 年获批招收海外留学生资格,是广东省民办院校中少数接受国外留学生的高校之一。2020 年获教育部批准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合作开展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普利茅斯大学、印度 vit 等 9 所大学开展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分互认项目;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和佛光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与英国、美国等合作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互访和交流活动。
多年来,学校注重全面建校,先后获得“ 广东省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区人才培养基地 ”“ 广东省信息化人才及 linux 应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 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 2020 年度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 ”“ 2021 年度创就业典范高校”“ 2022 年度综合竞争力品牌高校”“广东省征兵先进单位”“ 2022 智联招聘中国最佳雇主”等多项称号。学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2021 年学校党委荣获“ 佛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整合校政行企资源,持续改革创新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为广东及大湾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chongqinginstituteofforeignstudies),中文简称“重外院”,英文简称“cifs”。 学校的前身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创建于2001年,2020年底经教育部同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大学。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文学学科为主,以语言学科专业为优势,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建校以来,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合格毕业生。 学校设有英语学院、东方语学院、西方语学院、国际商贸与管理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国际传媒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2个二级学院(部),开设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朝鲜语、泰语、阿拉伯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工程管理、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新闻与传播、美术学、绘画、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会计教育、小学教育等3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学校拥有綦江和渝北两个校区。綦江校区位于綦江区东部新城,校园依山而建,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景观大道与芙蓉园相连,沿途万株樱花是学校独有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渝北校区地处国家级开发区——重庆市两江新区,毗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校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凸显秀丽之美。两校区均拥有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教学、实验实训、运动和生活设施,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两校区均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的图书馆,现代化的电子图书阅览平台,全文数据库及考试资源等。校园万兆光纤互联互通,网络信息点近万个,是重庆市同类院校首批“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等。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构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外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实验设施,建有数字化语言实验教学中心(获评重庆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创造中心、舞台实践中心。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重庆华龙网集团共建“华龙融媒体产业学院”与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共建“外语翻译人才库”“涉外人才培养共建基地”;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开展etic国际人才培养项目;与重庆(国家)广告产业园、重庆市渝北区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等共建产业园区实习实训基地;与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等共建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与上游新闻合作共建全媒型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与超星公司合作,开展学校线上课程建设和市级一流课程建设,共同打造线上课程和智慧考试平台建设等。 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外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过级率、研究生招考录取率逐年提升;近三年,学生在市级以上学科专业、文体竞赛、服务社会中亮点频闪,获国家级奖项150余项,省部级奖项1000余项。 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奖励品学兼优学生,高考优秀生,资助创新创业学生、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学校建立了“奖、助、勤、减、免”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除设有对接国家的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还设有校长奖学金、致远奖学金、留学奖学金和勤工助学专项资助、精准扶贫专项资助等多项资助政策。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渠道。目前,学校已与五大洲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里士满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王学院互为海外校区,积极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合作科研、师生互访等各种形式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合作办学平台不断拓展。学校积极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每年招收来自不同国度的学历留学生和交换留学生。 二十余年来,学校每一阶段的发展和进步均离不开各级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等领导曾先后来校视察并指导工作。 学校曾先后荣获“全国民间先进组织”“2017年中国民办教育百强”“2019年中国民办教育创新示范单位”“重庆市平安校园”“重庆市国家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绩突出集体”“2022年度高招服务创新奖”等数十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2022年,艺术学院正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国家一级学会);2022年,国际商贸与管理学院正式加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家级一级协会),获批成为专家委员会理事单位;2023年,学校成为重庆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单位、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高等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遵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等教育使命,秉承“厚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校园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争创一流为目标,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优势突出、人文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广泛的全国一流民办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创办于1992年,是云南省办学最早的民办学校之一。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位于春城昆明,现有安宁、海源两个校区,教学行政用房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05.8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建成了高速、稳定、便捷的校园网络,实现“万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无线全覆盖”。
建校3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厚德尚行”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文化育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设有财会金融学院、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高职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部),并结合行业产业需求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共建了ict、智能制造、大数据等产业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6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医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法学9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17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6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834人,拥有“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高校名师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军人才。
学校建有新商科、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基础医学等24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386个。获批立项国家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3项,云南省“质量工程”项目251项。学校获得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8门课程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学校建有现代供应链研究院、工业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会计研究院等10个科研机构,拥有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三年,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厅级科研课题75项,横向项目27项;出版著作107部、主编教材28本,发表学术论文3802篇;获得发明、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授权合计1308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服务项目1011项。
学校是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云南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园、云南省省级校园创业平台等,以“专业 创业”为路径,构建了“创业资源、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和创业评价”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获云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2020年,学校连续2年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2022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国赛中再获1金、1银、1铜。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91人次获国家级奖项、700人次获省部级奖项。
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就业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多项荣誉,学校办学成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云南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宣传报道。根据艾瑞深校友会发布的《2021中国民办大学排名(含独立学院)》中,学校排名财经类第50名,跻身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之列。办学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余宣俊、“强国一代新青年”张哲等一批优秀学子。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西北地区第一所轨道交通运营专业门类齐全的高职院校。学校是国家首批1 x证书试点院校、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是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陕西省“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陕西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单位和高等学校智慧校园示范校。现有港务校区(本部)、自强校区、龙首校区、临潼校区4个校区,总占地700余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亿元。
学校秉承“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核心办学理念和“尚德、守则、强能、笃行”校训,扎根西部沃土,深耕轨道交通行业,积极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学校面向全国招生,高考录取分数线连年超过本科线,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设置交通运输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牵引动力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及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交通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共开设41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为特色,以电力技术类、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为支撑的7个专业群,其中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铁道供电技术3个专业(群)是国家级骨干专业和陕西省高水平专业群。
现有教职工67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445人,教授、副教授190人,“双师型”教师315人,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1%。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4名、全国行指委、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或委员19名。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项、专业教学标准8项,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本,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本,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本、二等奖3本。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奖项5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39项,其中一等奖10项。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另外,学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从行业企业聘请了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
学校紧贴轨道交通行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 1”(2年基础理论学习 1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国家级轨道交通“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轨道列车智能运行与维护系统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105个,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设立校外实习基地183个,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570余项。
依托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协同中心、教育部未来教育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健全校企合作“四级对接”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5个产业学院、7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立了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名师工作室和8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合作、队伍建设等,创新“工学五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行现代学徒制和“1 x”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学校是全国碳排放管理员职业能力等级评价基地、第二批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西安市干部培训基地、西安市教师教育实践基地、西安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与全国80多家铁路单位及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畅通的就业渠道,连续15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85%以上对口就业于铁路、地铁等国有企业,获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学校每年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培训各级各类员工达3万人次。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在陕西省高职院校中率先设立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国际交通学院,与泰国廊曼技术学院合作设立“中泰轨道交通学院”,先后承担肯尼亚“蒙内铁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本土员工技能培训,设立“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与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达成留学生培养和境外合作办学协议,与北京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来华留学生合作协议,设立“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开办合作办学专业5个,在校生760人,其中留学俄罗斯圣交大学生已达138人,27名学生已获硕士学位,2名学生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近三年,各国政要、国际组织、驻华使节和境外教育机构代表来校考察交流累计230余人。
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铁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等荣誉;获得陕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优秀单位、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获得西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西安市先进集体等荣誉。同时,学校是中国中东欧职业教育国际联盟、中英职教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高铁制造与机电技术产教联盟理事单位、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
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抢抓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历史机遇,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提升社会服务发展能力,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格局,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向着建设“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奋进。
地址: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务大道396号(校本部,邮编:710026)
西安市自强西路133号(自强校区,邮编:710014)
西安市临潼区西关铁一处院内(临潼校区,邮编:710600)
西安市新城区拾翠路副189号(龙首校区,邮编:710016)
值班电话:029-88092111
招生咨询:029-81610011,029-81610033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70亩,建筑面积37万㎡。设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城乡规划、信息科学、旅游文化、财政经贸、生化工程等7个分院系,招生专业25个,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713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4人(其中博士5人),高级职称教师2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外聘行业专家、大国工匠等60余人;有大国工匠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师、职教名师、省管专家和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余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4%以上。
近年来,学院抢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机遇,提升内涵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建成全国交通运输类专业示范点1个,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4个、开放性实训基地2个,全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应用人才培养中心,中德(贵阳)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贵州省轨道(铁道)交通就业实训基地。是全国首批100所现代学徒制建设试点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烟台南山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一、走进南院 办学山海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一)学校概况 烟台南山学院是由中国500强企业南山控股投资兴办,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88年,2005年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2019年开始与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是以工学为主体,以经济与管理、人文与艺术为两翼,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医学七大学科门类协同(一体、两翼、七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下设科技与数据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健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学与外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2个二级学院,包含69个系(部、中心),在校生3万余人。 (二)理念与机制 办学理念: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校企一体、协同育人 培养目标:道德品质优良 专业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 责任意识牢固 治理机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保障机制:实行政行企参与的监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 监督机制: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 (三)办学条件 学校地处新兴海滨城市烟台龙口市,现设有东海、南山两处校区。东海校区面向大海,位于东海旅游度假区内,南山校区紧邻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3028亩,校舍建筑面积82.38万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校园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学校现代化教学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35亿元,图书馆馆舍面积3.8万平方米、纸质藏书210余万册、电子图书190万余册。建有新材料、高端能源化工等交叉融合实验实训中心17个,包含225个实验(实训)室。 (四)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共建本科专业为基础,以南山控股核心产业为依托,形成学科专业布局与行业产业需求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技术骨干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过程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一体化、应用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研发一体化、实验实训平台与产业生产设备一体化等六个校企一体化特色。 (五)治学荣誉 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就业型大学”“全国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国家示范性民办高校建设研究基地”“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中国校企合作先进院校”“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山东省绿色学校”“智慧高校创新实践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及创新成果优秀奖” “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基地)”“山东省网络素养教育基地”“2022年山东教育融媒top100优秀教育账号”等荣誉称号。 二、党建引领 领航山海间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加强学校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中心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不断推动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党建引领惠民生、党建育人等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凤凰网、大众网等网络媒体报道。学校党委获评“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多个支部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多名党员教师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三、师资队伍 纳贤山海间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学校与南山控股联合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特邀著名院士、知名专家担任发展顾问,聘任高校博导、硕导担任学科带头人,铸就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引领,硕、博研究生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000余人。学校大力开展企业专家上讲台、大学教师下车间活动,建立一支既熟悉企业生产和高教规律,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纺织与服装学院“产教融合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团队”成功获批山东省教育厅第三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比79.2%;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2.5%;具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51%。拥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12人;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学校现拥有7个研究所,15个应用型科研团队,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烟台市“双百计划”人才(团队)4个,专业与企业联合组建教学团队53个,与山东南山铝业等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9个。 四、教育教学 育英山海间 严谨治学 精心育人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倡导所有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所有专业课程同时推进项目、案例、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强化过程性及应用能力考核。学校围绕“十大”产业发展,实施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模式及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推进obe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实现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三元制”育人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广,课程思政实现全覆盖,形成了过程监控、质量评价、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形成15个专业群,全部为校企共建应用型专业;省级特色专业7个、一流本科专业6个,校级一流专业17个。7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余门,获省级以上立项6项,获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奖7项;国家级学会优秀教材奖5部。 五、科学研究 问道山海间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学校依托南山控股优势产业,紧密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智慧物流、化工、有色金属、纺织新材料、健康等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南山控股共建共享“国家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功能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2个、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个、烟台市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学校侧重应用型科研,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联合企业实施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6项。承担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18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8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达36.78%,其中校企联合申报的发明专利获第四届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出版学术专著44部,教材130部;厅局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3项。学校拥有民用高性能航空铝合金材料、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等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紧紧围绕高端铝合金产品、国产大飞机用高综合性能铝合金型材迫切需求,开展高端铝合金产品的共性技术及相关理论机理研究工作。学校设有烟台南山学院研究院,下设7个研究所。烟台南山学院研究院以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目的,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打造应用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硕士授权单位条件建设支撑平台、南山控股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三大平台。以化学工程与技术等9个一级学科为重点,聚焦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等5个申硕专业类别,瞄准现代产业领域,聚焦学校优势特色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及企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依托南山科技资源共享,着力校企一体化建设,实现内部资源共同使用,应用型科研团队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共同申报,科技成果共同享有,全力打造区域高水平研究机构。 六、产教融合 科技山海间 校企一体 协同育人 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13个现代产业学院,涵盖45个本科专业(达85%),2022年“南山铝业产业学院”获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政校企共建“山东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化工产业研究院、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纺织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新南化学研究院、健康产业研究院、烟台南山学院研究院6个分院,业务领域涵盖83%的学科专业。学校面向“十强”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聚焦9个一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专业群,形成“959”重点建设布局。将岗位职业标准、工程和管理案例编入教材、进入课堂,共建教材近70部,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实习实训基地270个,在28个专业共建校企合作“三元制班”;31个专业实践教学课时的30%在产业一线完成,实现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共建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优质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17个。联合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汽车轻量化用铝板材工业化应用”,取得经济效益5.67亿元;“铝合金自然时效稳定性的热处理方法及铝合金板材”获批省专利一等奖。联合“沿黄”9省区相关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