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享有“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美称的德阳市,现有罗江、绵竹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47亩。
办学定位清晰准确,应用专业...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400-671-6761,0838-3201799,0838-3202399,0838-3206899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100 名
软科民办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河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汇华学院坐落于石家庄市西南高教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校园环境优雅,是一所园林式书院。学院现设有9个学部,53个本科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汇华学院秉承河北师范大学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校本部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选聘优秀教师担任全部主干课程的教学。
建院以来,汇华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26号令,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精心培育人才,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规范、具有我院特色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2010年我院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我院名列校友会2018中国师范类独立学院排行榜第7位。在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我院名列第19位,在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分榜中位列第3,就业质量分榜中位列第6。
汇华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独立学院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遵循“改革兴校、质量立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想,坚持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广大学生努力进取,学习成绩、综合能力普遍提高。多名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高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等重要赛事上屡获殊荣,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学院考研录取率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连续多年达到20%以上。建院20年来,汇华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3.5万余名。学院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牢固树立“招—培—就”一体化就业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活动。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内外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君乐宝乳业集团、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省直第一幼儿园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及就业提供服务与保障。学院多次荣获“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6年保持在90%以上。学院师范类专业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和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支教工程”,截至目前,共有14个专业的18500余名学生参加了23期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覆盖河北省70个县、区及北京、天津、新疆部分区域的300余所学校。2013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河北师范大学视察,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我院历史学专业学生耿佳嘉、美术学专业学生安静慧有幸与总理交谈,聆听总理的教导与嘱托。
汇华学院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河北省两任主管教育副省长刘健生、龙庄伟先后到学院视察,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到学院考察,对学院的发展建设、管理工作及软硬件环境给予了肯定。
蓬勃发展的汇华学院正展开强壮的双臂,迎接更加绚烂的明天,全体汇华人怀着满腔的热忱,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而不断努力奋斗!
联系尊龙凯时手机版
学院地址:河北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原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050091
办公电话:0311—80785888 传真:0311—80785999
乘车路线:新火车站乘46路汇华学院站下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全国重点大学、军队重点建设院校、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高校。大学前身可追溯到建于1937年的国立中正医学院、1941年的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和1946年的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1954年原第六军医大学(南昌)、第七军医大学(重庆)合并组建第七军医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根据军委改革方案和陆军整编命令,以第三军医大学、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河北石家庄)为基础,纳入西部战区陆军综合训练基地军医训练大队(新疆呼图壁)、解放军第八医院(西藏日喀则)、解放军第二六〇医院(河北石家庄),组建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改建为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由陆军军医大学领导管理;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改建为陆军第九五八医院,由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领导管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日喀则分院改建为陆军第九五三医院,仍由第二附属医院领导管理。大学是一所医学类高等教育院校,主要面向陆军、火箭军、武警部队培养医疗卫生军官和文职人员,同时面向全军培养医疗卫生士官,主体培训任务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现职军官初级基本培训;同时,还承担现职军官辅助培训、文职人员培训、预选士官培训、士官升级培训、直招士官岗前培训、对外军事培训、新兵入伍训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和地方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培训等任务,是陆战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医学科技创新高地、军队卫勤保障重要力量、陆军卫勤决策咨询中心和白求恩精神文化传承阵地。
大学机关编设“一办七处”(办公室、教务处、教保处、科研学术处、政治工作处、纪检监察处、安全管理处、供应保障处)和职业教育中心、教学考评中心、教研保障中心、服务保障中心、警通勤务连,下设基础医学院、军事预防医学系、药学与检验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与影像医学系、高原军事医学系、全科医学系、医学心理系、护理系、陆军卫勤训练基地、研究生院、外训大队、士官学校(含附属医院)、边防卫勤训练大队,以及西南医院(含陆军第九五八医院)、新桥医院(含陆军第九五三医院)两所附属医院和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学占地面积9079亩,本部驻地重庆。开设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等11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授权点6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授权点71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中心)7个,教育部、军队重点实验室37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化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esi前1%。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80人,三级以上教授24人,“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1人,“国家优青”和“青年长江”36人,13个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
大学始终坚持姓军为战办学方向,经过长期建设发展,创立了鲜明的军事医学办学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以“白求恩精神”为核心的育人文化体系,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先后为部队培养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20万名,成长出18位院士、160位三级以上教授和100余位将军。“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本科生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数学建模等国内外各类竞赛屡获最高奖,勇夺全军首届勇士杯、陆军首届精武杯军事技能竞赛野战救护第一名;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9篇、全军优博优硕论文104篇、重庆市优博优硕论文209篇;任职教育形成野战外科、野战内科、野战护理、野战检验、军事心理、高原医学、维和军医等系列培训特色;培养的卫生士官深受基层部队欢迎。军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拥有我军唯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世界最大的生物激波管实验室、亚洲最大的高原环境模拟低压舱群、我国最大的轨道式生物碰撞实验室。在战创伤救治、高原病防治、军事预防医学、新概念武器损伤医学防护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直接面向部队、服务战场的重大创新成果,主持修订全军《战伤救治技术指南》,牵头制定《军人通用健康标准》《高原部队人员用氧标准》等27项国家军用标准,成功研制我国首列卫生列车、我军所有型号装甲救护车以及53种系列战救器材,获得以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为标志的1900多项科技奖励。医疗服务保障品质卓越。两所附属医院及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烧伤、战创伤、肝胆、骨科、心血管、呼吸、感染、眼科、神经等学科临床救治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微创外科、精准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肿瘤生物治疗、辅助生殖、基因诊治、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前沿技术。常年承担驻渝、驻藏、驻石家庄等地部队3.5万余名官兵的体系医疗保障任务,指令性帮带27家军地医疗机构,整体帮带驻青海、西藏6所部队医院,实施“红色军医边关行”活动,常年派遣医疗队深入高原、边防、海岛,每年对陆军所有旅团级边海防部队巡诊一遍,形成了“三线一海”为军服务品牌,多次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卫勤战备建设坚强有力。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建有“卫勤综合训练基地”“战创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卫生列车模拟训练基地”等实战化训练平台,高标准完成全军机动卫勤力量整建制基地化训练、“联合救援-2016”中德卫勤实兵演习、全军“生防坚盾-2019”实兵检验性演练、陆军医院专业人员比武竞赛、陆军卫勤“三法”(保法训法建法)集训等任务,多次代表我军赴国外执行联合演练、国际救援、医疗服务等重大任务,连续6年选派军医专家组援建埃塞俄比亚国防军总医院。作为我军战略卫勤力量和国家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在抗击非典、抗击埃博拉、抗击新冠肺炎、汶川玉树尼泊尔抗震救灾等数十次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此外,先后五次组建女兵方队参加首都阅兵等重大活动。
面对新时代新的使命任务和要求,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紧紧围绕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要求和转型建设形势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根本,紧扣“建设部队满意、世界一流军医大学”办学目标,发扬“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办学思想,树立“军事医学部队一流、通用医学世界一流”建设标准,弘扬“求实、创新、勤奋、献身”优良校风,立足陆军、面向全军,深入推进政治建校、改革强校、科技强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20年10月23日更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国内财经名校、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财经大学创办,培养普通全日制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
学院目前有桥头和福建路两个校区:桥头校区位于镇江市桥头镇,占地10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福建路校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铁路北街128号,占地22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的南京市高淳新校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鹿鸣大道66号占地近千亩。学生一年级在桥头校区就读,待高淳校区具备办学条件且履行办学地址变更程序后,迁入高淳新校区学习。
学院传历史之底蕴,承江南之瑰丽,文化氛围浓郁,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桥头校区位于南京东郊“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下,坐落在开埠1300余年的下蜀桥头古镇。1923年,中华三育学院在此兴校办学,百年沧桑,历经变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传统一脉相承,校园文化薪火不辍;新时代新学校园丁学子浸淫其间,必如老树新枝,茁壮成长。福建路校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校区周边著名学府、科研院所林立,高端产业、知名企业总部云集,江南第一文枢美名发扬光大,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经济引擎高速运转,为红山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空间。高淳新校区地处石臼湖畔,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南京地铁s9线路直达),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校园。
学院瞄准江苏为主的沿海发达地区,面向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旺盛需求,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振兴大业,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管文法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紧密依托南京财经大学的优质学科和师资资源,坚持经管为主、兼具文法的专业特色,设置国际经贸系、金融税收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和文法系等5个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法学、英语、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保险学、税收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5个本科专业。其中,税收学、市场营销2个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目前在校生一万余人。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按照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强化特色、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坚持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积极落实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断强化通识课程改革,积极引进优质在线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开放办学,主动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南京市税务局、中国人寿、南京万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浙商证券、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途牛科技有限公司、宏图三胞高科技有限公司等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并以实习基地、专业共建为平台,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努力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坚持以南京财经大学优质师资为依托,在稳步推进自有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宁镇扬地区高教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的优秀教师队伍。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辅导员队伍政治素质强,悉心关爱学生成长,正确引导学生发展。近年来,全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研究课题百余项,先后在全国微课教学大赛、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奖。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规范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入学教育、诚信教育、无监考考试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营造风清气正、共同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建院以来,学院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学生多次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竞赛中获奖。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左右。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代顿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林肯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近年来,数百名学生相继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等海外名校留学深造。
学院以开放、包容、和谐、大气的理念着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常年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来校讲学,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术活动。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学院以30多个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开辟“科技文化艺术节”、“英语活动月”等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同学参与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竞赛,提升素质、锻炼能力,努力为他们成长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夯实基础。
2019年,顺应国家对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南京财经大学携手安徽新华集团,拉开了历史性战略合作的序幕,为红山学院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全体红山人将在新的合作机制下,按照“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要求,锐意改革,矢志进取,不断提升独立规范办学能力,大力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水平,共同谱写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开启新时代新起点,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全面提升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皖江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皖江工学院坐落全国文明城市、“诗仙”流连之地,享有“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美誉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前身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于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2018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皖江工学院”。
学校现有霍里山和郑蒲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4725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0256.53平方米。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778人。教职工1032人,其中专任教师84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06人,占专任教师84.05%;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428人,占专任教师的50.95%;其中长江学者1人,二级教授1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27人,占专任教师的27.02%。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教坛新秀17人。
学校设有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10个教学单位。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现有招生专业34个,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水利为特色,工、经、管、艺、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结构。省级及以上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4项,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个层次的一流专业建设体系。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4个,特色专业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个,安徽省“振兴计划”建设专业4个。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搭建科研平台。学校现有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各类实验室71个,其中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市重点实验室1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设研究所10个,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1个,高新技术研究院1个。主持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496项,其中省级课题152项,市、校级课题344项;出版著作、教材115部;发表学术论文1425篇,其中sci、ei、cssci检索论文238篇;取得受理、授权专利399件,其中发明专利167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8400余万元。学校是马鞍山市首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促进作用。建校以来,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各类比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1500余项,其中国家奖308项,国际奖38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内有创业模拟实训室和孵化室等,年均参加创新实践竞赛学生达5000余人。
学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计划”“闻天班”等特色育人工程,教育教学成果明显。建校14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近33000名合格本科毕业生。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3年连续接近15%,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务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2022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20%以上。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左右。学校规范的教学、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多彩的校园文化,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发展已进入了“工学为主、水利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概况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省政府举办、直属于四川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前身为1939年创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85年办学进程中,始终坚持服务轻工纺织产业初心不改、坚持走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不变。现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四川省“双高计划”学校(a档)。
学校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执行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智慧服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占地1153亩,拥有犀浦校区(613亩)和邛崃产教园区(540亩)。犀浦校区坐落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成都四环路(绕城高速)北段内侧,成灌高铁、成都地铁2号线可直达;邛崃产教园区位于邛崃市高铁新城规划区,紧邻天新邛快速路和成蒲高铁邛崃站。学校资产总值11.15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500个,有印刷型文献88万余册、现刊248种、报纸18种,有电子图书49万余册、各类数据库资源10余个,教学、体育、活动设施完备。
育人文化
83年栉风沐雨,学校形成了培养“工程师才能·技工身手”的育人传统。学校秉承“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长向桑梓纺经纬、永为河山织锦绣”的办学情怀,形成了“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范·勤·严·爱”的教风、“好学·善问·勤思·笃行”的学风,培育了一批批能吃苦、技艺精、善创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兼结合的教职工900余人,高级职称261人,其中校内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称51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副高职称148名,讲师、工程师、实验师等中级职称240名;现有博士41人。
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津贴获得者3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3人,四川省劳动模范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师德标兵2名、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天府名师2人、天府科技菁英1人,国际会议组委委员、国际园区技术顾问及国际期刊编委7人,还特聘8名教授、26名国内专家为客座教授。
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各类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21项;教师主持和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国家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9个;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级教学标准19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个;立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5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
院部及专业
学校现有轻工与材料学院、纺织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智能建造与环境工程学院、数字经贸与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外语与文化旅游学院、服装工程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学院、人文与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工作部,专业设置涵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包括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能源动力与材料、财经商贸、文化艺术等12个专业大类。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技能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1 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33个。
科技创新
学校建有四川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纺织品生态染整实验室、全国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染整技术研究所、成都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蜀锦研究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蜀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软件测试中心、纤维材料创新中心、纺织行业(西南地区)技术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科技和社会服务机构;学校引进行业大师,建成袁伟蜀绣技艺大师工作室、马德坤蜀锦大师工作室、谢宗体服装大师工作室、权惠淑国际时尚大师工作室、彭双英岚染大师工作室等,聘请100多名国内外行业专家组建协同育人专家库,聘请60余名企业技术能手担任现代学徒制师傅,开展现代学徒制技能传承和创新工作。
学校围绕四川功能性服装产业,主攻功能性纤维材料、面料及特种工装的研发、中试、生产,打造“研学”“研产”“研用”三圈层技术技能平台,已建立市厅级以上平台2个,校内科技平台30个。“研学”圈:建成全国航空用特种纺织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与丝丽雅集团、北京中软国际、际华3536、通力电梯、西门子等知名企业共建全国工业设计分中心(工装)、电梯工程技术vr中心、非遗产品开发中心。校企共同研究百余项课题,学生完成世界大运会服装设计等30余项。“研产”圈:联合省化学纤维协会共建纤维与面料研究实验室及中试基地、屏山纺织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纺织新tf251聚烯烃用无卤环保阻燃剂等产品18种,获得专利518项。“研用”圈:建成全国特种纺织品及装备研发中心、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成渝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完成技术服务150多项,技术服务到账经费逾4000万元。
社会服务
学校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谋求共赢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2012年牵头成立的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已建成国家级职教集团(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西南电梯产教联盟、四川暖通空调职教联盟。
近三年,学校成立成渝双城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先后参与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尚产业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商直播产教联盟,加盟四川省暨成渝双城经济圈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联盟。取得各类国家级成果470项、省级成果392项,其中,复制三星堆出土古蜀国丝织物残片11片,为中国考古和传统技艺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助推雅安芦山、宜宾屏山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使两园区产值规模由不足50亿发展到500亿以上,支撑四川纺织服装产业从百亿规模发展为千亿规模;学校主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在中国纺织类期刊中排名第一,为纺织服装行业打造了高水平技术交流平台。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纺织、服装、建筑、文旅、艺术、管理、机电等技能培训基地14个,培训产业工人近6万人次;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打造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等乡村创业合作社14个,开发乡村环境规划设计方案,培训技术能手10万余人次;服务非遗技艺传承,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天府云纺织非遗科普基地、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开展文化部非遗传承人培训等非遗培训22.84万人次;服务终身学习,为四川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高等院校,可面向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员开展纺服染领域、机械加工类、茶艺师等2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建立社区网络学习平台、社区教学点,打造“技能社区·学习社区”。
国际化办学
学校不断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老挝、印尼、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40余所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实施教师培训、学生交换、学历提升、联合科研等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埃塞俄比亚巴哈达尔大学纺织与服装科技院合作,为其培养博士生2名;与印尼ugm大学开展教师联合教学科研项目,开展中印英语教学体系比较研究;学校招收来自老挝、巴基斯坦、俄罗斯、加纳、孟加拉、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留学生160余名。我校教师和教学先后多次得到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表彰;留学生在中国-东盟汉字听写大赛、外国人汉语演讲比赛、中国-东盟首届学生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单项奖多个。
学校举办四川省国际交流品牌活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吸引27个国家500多名境外师生参与,活动两次入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联合西班牙加泰罗利亚大区教育局等30余个国家单位、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40余所境外院校,牵头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举办国外传统文化论坛、专家论坛等国际论坛24场,召开国际会议5场,与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与日本饭店协会、老挝磨丁经济特区、柬埔寨万盛印染洗水环保工业园等合作建立4个海外实训基地,服务“走出去”企业10家。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以“嫘祖学院”“嫘祖工坊”建设为重点,建立“中文 职业技能 中国文化”职业教育模式,输出4个国际专业教学标准,成为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实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唯一认可标准,并拓展至老挝乌多姆赛省和坦桑尼亚职业院校。与南埃塞克斯学院携手举办中英合作办学项目(艺术设计),利用英方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和国际标准联合培养国际化艺术设计人才。与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合作,启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两个专业的国际认证评估工作,迈出学校国际化的新步伐。
育人成果
学校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动手能力。2020年至2022年,学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第4名、入选世赛中国国家集训队;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人次;参加全国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50项,参加省级技术技能竞赛获奖849项;参加“互联网 ”“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由河北经贸大学举办,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于2001年7月经河北省政府(冀教发[2001]181号文件)批准成立,并报教育部备案,当时学院名称为“河北经贸大学财通学院”。2003年5月,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冀教发[2003]57号文件,河北经贸大学财通学院更名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次年,根据冀教发[2004]107号文件,我院成为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之一。
我院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高教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大学生理想的求学之地。学院现有校舍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16870.38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资产约3965.77万元),拥有图书馆2座,藏书82.28万余册,数字语音实验室座位数594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7723个,以及18个高配置的计算机房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与沪深证券交易所同步运行的模拟证券市场、erp实验中心等各种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学院有两个运动场,两个礼堂以及若干塑胶篮球场和排球场,为学生文体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所。
我院拥有经济系、管理系、信息系、文法系、会计系、商务系等六个教学系,开设三十三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工学和理学六大学科门类。学院主要面向河北招生,同时还在天津、吉林、江西等十几个省(市)招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在校生人数由成立伊始的799人,发展到现有的13000余人。学院依靠河北经贸大学的智力资源优势,组建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学院师资库有教师850多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4%,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0%。同时,拥有一批高层次的优秀专家学者。
我院积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以“进口畅、出口旺、教育质量作保障”为特色的“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联动机制。学院不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实施按大类招生,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近年来,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有志青年踊跃报考我院,报考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在省内18所独立学院中,我院的录取分数线和新生报到率始终名列前茅。
我院坚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谨遵“严谨为师,勤奋为学,诚信为人”的校训精神,积极探索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根据本三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个性目标确定培养方向,以个人基础确定培养方案,设计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推出了基础通识类课程、跨二级学科专业特色课程、基础强化类课程三大模块,重点夯实学生财经管理类学科的基础知识,强化英语、数学课程的功底,提升学生的考研能力。此外,还专门推出公务员考试课程模块,开设申论、行政职业能力和公共基础知识课程,满足有报考公务员意向学生的需要。力争使每一名走进这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力争使每一名走出这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光明日报》以《为每位学生打造一个出口》为题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报道。
我院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投巨资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培育了模拟证券市场、模拟商务谈判、数学建模、erp、模拟股市、模拟法庭等几十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实训项目,建立了北京百荣世贸商城、浦发银行、保定长城汽车等百余家实习实训基地。坚持以赛代练,开展了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网页及动漫设计大赛、计算机调试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攒机大赛、电子竞技大赛、英语短剧大赛等竞赛林林总总达40种之多,项目涵盖全院大部分专业。过硬的实践能力使我院学生在河北省和全国一系列重大比赛中不断夺取优异成绩,三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团体特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团体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团体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40余项,省级荣誉30余项。《光明日报》以《学生能力"赛"中来》为题对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了报道。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品牌,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高校德育创新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全院学生价值观念积极,学习态度端正,生活方式健康,涌现出了以不顾安危、勇救六人的“河北省见义勇为十大英雄”郝占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大学生在线、河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对学院的育人工作予以关注。
我院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制定就业工作奖励制度,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把扶持毕业生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努力在以创业促就业上取得新突破,2012年,在河北省首届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评选中,我院学生张腾飞、商园鹏双双入选。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就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12年,我院被评为河北省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保持良好态势,连续四年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考研录取率长期稳定在30%左右。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或进入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工作。广大校友在各自岗位上表现突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工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安工商学院(原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位于八水绕长安的渭水之滨西安市高陵区,学校周边商贸发达,交通便利,乘车四十余分钟即可到达西安市中心、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北站,地铁十号线直达校区。
●学校坚持“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发展战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育人、注重综合实践、突出创新创意”办学理念。
●现有11个二级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
●开设21个本科专业和13个高职(专科)专业,在校生一万二千余人。
●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作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校发展愿景是打造“国际化数字工商大学”通过政校企社协同育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个学生成为社会需要、家长满意、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是直属于安徽省教育厅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创办于1958年,1960年曾升格为“安徽纺织工学院”,1999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与合肥学院联合举办“四年一贯制”应用型本科教育;2021年与安徽建筑大学合作举办专升本教育。2022年被列入安徽省“十四五”职业本科院校设置规划。
学院占地2011亩,在校生21100人,围绕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目标,优化设置8个对接先进制造业和8个对接现代服务业的二级学院,65个招生专业全面对接我省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28个。与合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共建比亚迪、数字商务、环境检测等11个产业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5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名师9人;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奖项662个,其中在安徽省连续14届职业技能大赛上9次荣获团体第一。近年来,学院全力推进综合改革、作风建设、质量提升,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校65年来,学院秉持“团结、奋发、严谨、求实”的校训精神,锐意进取,踔厉奋发,培养了14万余名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安徽七个强省战略,学院大力实施“1133”发展战略,为早日建成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是一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1999年由长春工业大学和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2005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专项评估,评价是“专家办学,注重投入,重视质量,管理规范,德育特色”。2008年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与长春工业大学建立硕士研究生教育联盟,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在校生一万余人,逐步形成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六个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具有培养奉献和创新精神强、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强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公有民办的办学体制
2006年12月,三位创建人陈坚、张兆华、尹长河共同发表声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全部资产归学校所有(含创立时的投入),不归创建人所有,不归其他单位和个人所有,今后永久不变更。”学校成为一所“公有民办”体制高等院校。2014年3月,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同年,学校提出“共创、共享、共荣”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2016年12月,学校作为吉林省省属高校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作为非营利学校,积极开展非营利性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学校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层次。学校各学院均有名师担任院长和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4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2人,占教师总数的51.6%;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353人,占教师总数的78.4%;“双师型”教师78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长白山技能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十余人。
完善的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于享有“亚洲最大人工林海”美誉的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校园环境幽雅,校园绿化面积达48.8%。学校已建成近百个实验室和设计室、9个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汽车实训中心、电气电子自动化实训中心、软件实训中心、机器人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金融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外语多功能实训中心)、2个大学生创新室;建有19000平方米图书馆,馆内藏书28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3万册,电子图书191万册),中外文期刊23400余种(其中纸质期刊800余种,电子期刊22600余种),拥有中国知网博硕论文系列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资源平台、马列主义专题数据库、网上报告厅、moocs学习平台,先后加入calis、cashl、cadal等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有标准400米塑胶运动场和多功能体育馆;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
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校伊始即成立了党委,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党委班子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在保证政治方向、凝聚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先后被推选为全国民办高校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党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等。多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近年来,我校先后获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创新示范基地”“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
“两强”的办学特色
奉献和创新精神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全覆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扎实推进学生“三爱”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奉献、诚信”的品格;以“开展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奉献、创新”精神。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学校还设立成才奖学金等校内奖学金,用于激励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强: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专业特色,进行深度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实施分流分级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培养。各专业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技之长。学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按产业需求调整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修正药业、浙江吉利汽车、金田铜业、一汽国际物流、苏州博众、京东方、阿里巴巴、北京中科软、苏州绿控、北京链家、宁波亚德客、久盛地板、安徽水利等一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 就业”基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取得较大进展。学校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韩国等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留学深造机会,拓展国际视野。
丰硕的办学成果
学校获得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称号;多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长春市“文明校园”、长春高校文明杯“优胜单位”、长春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长春高校系统“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金课、一流课程10门,省级学科育人、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3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23门,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1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吉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1个,获得吉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其它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100多项。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近5年共有220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800余项。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近38000名,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特别是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吉林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了学校特色兴校的经验成果,其中《中国教育报》连续6年对学校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定名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并当选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单位。
学校地处李白诞生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现有绵阳、梓潼两个校区。学校秉承“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办学精神,坚持“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综合性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遵循“立本、务实、创新”的校训,坚持实施校园学分制,推行“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开放式教学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优、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
学校现开设本科专业44个、专科专业32个,涵盖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历史学、法学等8个学科,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数字传媒学院、美术设计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心理与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大数据学院共13个二级学院,以及国际学院。建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王蒙文学艺术馆、文昌文化研究院、巴蜀石窟乐舞艺术研究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文化艺能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学校通过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形式,搭建多层次、多角度、有重点的就创业平台,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就创业环境。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职称、高素养的教育专家和教师队伍,设有20多个名师工作室。通过 “引进与培养并举”,形成和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教学团队;从行业、企业、社会中引进双师型人才,建成了一支整体水平高、充满活力、具有现代气息,适应当今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近三年,学校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共计4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33项、市厅级项目4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1篇,专利30项。为支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学校已与海外40多所高校建立了多渠道合作项目,开展了国际冬(夏)令营和学生海外实习活动。分别从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引进国际人才,在校长期从事教学的外籍教师二十余人,短期交流的海外专家、学者百余人。
学校长期坚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及重要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先后获奖200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十大艺术院校”、“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院”、四川省旅游“特别贡献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