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公办卫生健康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发轫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前身为1988年建立的四川省卫生学校,2014年升格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8-84879035,028-8487904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学校排名
106名
校友会高职ⅲ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国家优质高职院校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秀等级单位
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定向培养士官高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定向培养士官高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定向培养士官高校
国防教育特色高校
国家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单位
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单位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高职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邮电通信类高职院校。六十多年来,学校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坚持“面向邮电,服务社会;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背靠行业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提升办学活力,探索形成了“邮电高职四川模式”。坚持“服务驱动”理念,探索形成了“政府举办、企业主管、行业支持、共建共享”的办学模式;采取“一元双轨”的内部运行管理模式,“职前高职学历教育和职后员工培训”双轮驱动,以应用性项目研发为载体,实现师资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造血能力的循环提升。经过持续努力,学校成为具有央企办学特色模式、服务数字经济特色专业、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特色品牌、军民融合特色学校,为建成社会广泛赞誉、师生倍感自豪的高水平特色高职学院,最终建成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特色高职学院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内,紧邻成都东客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6000余人。2019年,学校成功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被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4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目前,学校是全国邮电通信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示范(骨干)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是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火箭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高校。
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学校立足邮电,围绕邮电通信与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设有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金融科技应用、电子商务和大数据与会计等23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四川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优秀专业2个,建有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
校企融合发展,实践环境优越。学校拥有与通信运营企业同步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5亿元,生均使用的仪器设备值超过1.6万元。建有教育部认定通过的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及通信工程设计、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通信工程综合实训平台、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物联网与电子信息综合实训平台、信息技术及应用综合实训平台、财经商贸综合实训平台”5个综合实训平台。近年来新建了5g实训室、云计算实训室、智能车联融合创新实训平台、vr/ar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物联网工程实训室、动力环境集中监控实训室、财经商贸多专业实训室等70余个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129个。
人才结构科学,师资力量强大。学校实施“三大工程”(“引智”工程、“提升”工程、“名师”工程)。建设高水平“三师”专业教学团队,即教师专兼结合、校企结合,教师不仅是教师、工程师,又是培训师。实施“引智”工程,建有四川省首批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四川省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4个,聘有“长江学者”、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一批领军人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达87%,有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实施“提升”工程,建立校企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按照专兼结合、人才共享的原则,扩大外聘教师的数量,特别注重聘用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实施“名师”工程,成立工作室,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制度,打造了两结合的“三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学生综合发展,就业渠道广阔。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共性教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单位主要为部队、通信运营商及支撑服务企业、信息和软件技术服务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等产业链主导企业,就业质量高。
培训优势突出,服务能力显著。学校设有四川省、成都市两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授权的四川省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承训机构、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授权的成都市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承训机构,与各高校合作授权成立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学院四川学习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函授站,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自考助学点,面向邮电通信与信息企业员工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等服务,为行业企业提供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与智力支撑服务。面向地方区域开展重点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民生工程。学校安全教育中心开展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培训,以及安全生产各类咨询业务。
国际交流广泛,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菲迪大学合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方向)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能人才;先后与美国、新加坡、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和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短期培训,进行交流互访;与中兴公司合作共建国际ict产业学院,联合一带一路国家的高等院校共同培养东南亚沿线国家本土化ict技能人才;开展境外教师培训和学生访学,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西兰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合作,实施了师生境外学历提升项目,学校国际合作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74年5月22日的原铁道部广州铁路机械学校。2000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广州铁路机械学校、广州铁路运输职工大学与广州铁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04年9月,学校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现为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铁集团)移交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
学校现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是广东省唯一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华南地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基地。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职业教育就业百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国家发改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单位”、“教育部财政部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铁道供电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轨道交通供用电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广州科教城、石门、执信南3个校区,占地面积800余亩,总建筑面积45万㎡。学校开设有铁道供电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信号与自动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商务英语、铁道工程技术等35个专业,在校学生12000余人,设有电气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运输物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语商贸学院、机车车辆学院、铁道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部等13个教学部门。
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4亿元;纸质藏书67万册、电子图书98万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75.3%,高级职称教师占35.8%,“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7.28%。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支、市科技创新团队6个。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成绩优异, 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坚持就业导向,就业质量高。学校面向广东、湖南、江西、四川、河南、内蒙古等25省(区)招生;毕业生出口畅、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达98%,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90%,区域轨道交通龙头企业“订单”比例达6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薪酬水平位列广东省同类专科院校前茅。近年来,我校年轻毕业生群体中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非,“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吴华创,“全国铁路劳动模范”获得者赖泽团,党的十九大福建省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陈承仪,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匠、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洪海洋,中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获得者林展雄等20余位省级以上劳模,以及大批优秀毕业生典型。
注重内涵建设,教学成果丰硕。学校近年来有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72项(480个),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专业资源库2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6项、学生技能竞赛奖38项、教学标准3项。省级标志性成果288项(434个),其中教学成果奖10项、学生技能竞赛奖53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42项、专业资源库3项及承办省级以上技能竞赛12项。
产教深度融合,服务成效明显。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背景和政府大力支持的双重优势,创建了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牵头组建了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主动对接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联合培养培训本土化人才,输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标准;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选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对接产业链,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东莞地铁、佛山地铁、港铁(深圳)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率先成规模地开展“订单培养”,形成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对接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水平高。学校全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高铁“走出去”战略,依托产教融合联盟,对接独联体、东南亚、非洲和粤港澳大湾区4个区域,拓展国际合作平台。与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联合举办培养铁道供电技术、铁道交通运营专业(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收老挝、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率先在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开展全日制学历留学生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彰显育人成效。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广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国家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产教融合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打造“特色引领、骨干支撑、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形成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春人文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长春人文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历经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两个办学阶段。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设更名为长春人文学院,至今已有34年的办学历史。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为董事长,博士生导师吕英华教授为校长,付宏政研究员为党委书记。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和双阳校区,占地面积5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有12个基层学院,4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2009年起,先后与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校本科生12314人。
学校坚持以建成国内高水平民办大学为发展目标,坚持“成功教育”理念,其核心是立德树人,人人皆能成功,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独立思想、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以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勤奋开拓自强育才”的校训精神。
学校坚持专家办学,教授治校,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体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教师733人,其中专任教师691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54人,副高级职称的213人;博士119人,硕士442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5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81%。在教师队伍中,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导、国家一级演员、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贡中青年人才、吉林省新世纪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等。有3人荣获“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称号,1人荣获“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人文社科)优秀人才”称号;全校有27名博士生导师,有31名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批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
学校坚持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果丰厚。2017年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同时获批4个立项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6个优势特色学科。2018年12月,福祉学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为服务国家和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7个学科专业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省一流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数量逐年递增。2022年,音乐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组织申报的《综合材料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实现了我校乃至吉林省民办高校国家艺术基金零的突破。近5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39项。连续6年参加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国赛、省赛中共斩获43个奖项。在全国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有3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6星级专业1个;18个专业位列全国前10名,有25个专业全省排名第一。学校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走在了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1315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译著等各类著作36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8项,获批省部级课题232项。获批实用新型等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46项。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学校被评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把国家发展需要作为历史使命,首开中国福祉教育先河。2008年中国社会化养老东北教育基地落户学校。2010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福祉学院,开设福祉方向本科教育,投资修建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福祉实验大楼;学校制订了《创建福祉事业规划纲要》,构建了福祉本科教育、福祉研究、社会化养老实训基地、福祉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社会化养老培训中心和文化传播“六位一体”的养老事业模式。2019年,社会工作专业纳入国家“双万计划”被评为吉林省一流本科教育专业;“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同年9月,全国首家“护理与照护教育实践基地”在学校设立,在解决老年健康与护理照护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和关键性步伐。2020年,学校参与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方案实施计划,依托智慧康养创新实验室的5g传输技术,承担“吉林省(通化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云平台”重点专项与建设。目前,学校已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福祉养老事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和“人才输送基地”,初步形成了“医养结合”“医护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走在了全国高等教育健康福祉人才培养领域前列。“福祉学”已经成为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22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休闲康养”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牵头高校,提高了福祉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学校是全省唯一承担“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项目的民办高校。
学校从办学之初,就高举国际化办学旗帜,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合作交流渠道,先后与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新西兰、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采取“3 1”“2 2”等方式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优秀毕业生可以在国外“本硕连读”。学校还引进国外名校的先进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高水平外籍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先后聘请外籍教师150人次,一批外籍教师荣获吉林省“长白山友谊奖”和“优秀外国专家”称号。作为吉林省仅有的具有出国留学服务资格的民办高校,学校坚持以对外汉语教育为主的外国留学生教育,形成了培训特色。2009年以来,每年都有一批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学校的教学科研融入了国际化教育元素,在国外的影响不断扩大。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每年有千余名学生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涌现出奥运会和亚运会志愿者、“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吉林省百优大学生”“吉林省最美抗疫志愿者”“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吉林好人”“长春好人”“长春市文明大学生”等一批大学生典型。2018年,两名学生代表吉林省首次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比赛获前10名,并入选国家集训队。2006年以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一直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08年以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执导《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的2008届毕业生文牧野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著名青年电影导演。媒体广泛报道的全国百优志愿者、2012届毕业生梁钶事迹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志愿援藏的2017届毕业生于洋当选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建校34年来,有47000余名学子毕业走出校园,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为学者、教师、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者。
学校全面建设硕果盈枝。2005年,荣获陈香梅教科文奖办公室、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颁发的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2011年,参加全省社会组织综合评估,名列最高等级5a级社会组织榜首;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07—2010年,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2011年以来学校一直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学校党委先后3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9月,学校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集体”。2018-2020年,学校连续多年荣获长春市文明校园称号。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原创话剧《郑德荣》被评为“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荣获全国党建标杆院系支部。在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居东北地区前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学校创始人、董事长穆树源教授先后荣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予的“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开拓进取 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创业先锋”“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标兵”“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面对学校转设更名的新机遇,2021年,学校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开启“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力争在30年内,把学校建成一流民办的东北人文福祉大学,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是创办于2000年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现名。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20亩,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20000余人。校园建设依山傍水、布局大气舒朗,体现“山水校园,文礼学府”的理念。愿景:倾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大学品牌,将学校建成一所国内有美誉度与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使命:为学生成才和教工发展创造高增值价值,为城市繁荣和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校训:博学笃行,经世致用。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发展理念:规范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发展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学校教学设施先进齐备,生活配套完善便利。建有实验(实训)室185个,多媒体教室212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67万元,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百万余册,是绿色、生态、人文的学习空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由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游泳馆组成,包括学生体质测试室、舞龙舞狮馆、武术馆、健身馆、舞蹈馆、有氧操馆、健美操馆、瑜伽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18个附属场馆和标准攀岩场,馆外建有标准400米田径场、体育场、网球场和篮球场,共同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是进行教学、健身、娱乐、休闲以及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体育馆之一。 校园宽带、无线网络、5g信号全覆盖,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公寓空调凉爽,热水充足,直饮方便,宽带畅行,四人空间,独立床铺,是湿馨的学习生活之地。立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站在新起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三步走”战略 围绕应用型大学转型升级新要求,实施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三步走”战略,即,到2025年,学校高质量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建成省内民办高校中有美誉度与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到2030年,学校基本具备获批专业学位硕士点办学条件,建成省内有美誉度与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到2035年,学校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建成国内有美誉度与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五大特色强校工程 以开放融合为根本路径,以特色强校为关键质量,强力推进“五大特色强校工程”:即,“本科教育特色强本工程”“重点学科特色引领工程”“校地融合特色发展工程”“大学文化特色润校工程”“国际合作特色兴校工程”。 九大应用型专业集群 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和珠三角主导、支柱、新兴产业链,努力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产业等产业为主的“双十产业群”,建设九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即,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金融财会、体育科技、艺术设计、新闻传播、商务外语等专业集群。 重点学科一流专业 设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40个本科专业。“体育学”和“民商法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法学”“金融学”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高级英语”“管理学”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法学”获批省级重点专业、“金融学”获批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产品设计,法学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外语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先后有8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文体艺术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成立“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会”和“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一孵化型基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广东省健球训练基地”“广东省攀岩训练基地”。建有5个校级科研所,是广东省决策咨询会员单位。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以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主线,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实施"双高”型教师引育计划、“双源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计划、“双智”型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聘任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课座教授,聘任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现有教师830余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260余人。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平台支持。融入大湾区国际化发展进程,开拓高水平应用型办学格局 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精专业,通外语”的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国际复合型人才,引领学校迈上高水平发展台阶。 本硕连读国际班 与澳大利亚国王学院和伦敦(美国)里士满国际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保荐项目,推进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建设国际特色专业,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澳门科技大学推优保研项目 为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国际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长期推优保研协议,对学业成绩绩点达到3.5以上的学生,经学校推荐,保送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能够在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专业服务的中国涉外仲裁人才,服务国家“打造一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高素质专业化涉外仲裁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声誉良好 2020年中国校友网“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学校进入“区域一流独立学院”行列;2020年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应用型大学(独立学院)百强榜”,学校排名全国前列;2021年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上榜,位列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第1名;学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于2022年9月荣获“广东省绿色学校”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昆明文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昆明文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2005年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为昆明文理学院。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中心的办学思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致力于建成现代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自2000年建校以来,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50000余名合格人才,有力地服务了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部),开设 38 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经、文、管、教育、艺术七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19000 余人。杨林和龙泉两校区占地约720 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1亿元,图书馆纸质、电子藏书202万册,校外实习基地200个,实现“ 智慧校园 ”无线网络全覆盖。
党建铸魂,成果丰硕
学校党建工作实施“1256”战略,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围绕“五个基本”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一 融双高”和高水平治理的实现路径。云南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学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经验。经济学院党总支获评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创建一流党建示范院(系)党组织、云南省高校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通识教育教学部直属党支部、马列部直属党支部被选树为“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工商管理学院获得云南省“三全 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立项。信息工程学院被列为全省高校“创建一流党建示范项目”。学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同向同行,获批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2项。此外,学校获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 是全省同类高校唯一殊荣。
人才强校,名师执教
学校建有一支职业品格高尚、专业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并聘有国内外名校名师、行业导师等外聘教师300余人。其中,教育部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6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46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进“文理优才计划”“海外博士培养计划”“专业带头人培养项目”“校级教学团队” 等师资培养项目,已资助61人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出“云岭教学名师”1人 、“云南省师德标兵”3人 、“卓越青年教师”2人、访问学者5人。
专业建设,成果突出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初步形成现代服务类(物流)、师范教育类、文化传媒类、城乡建设类、大数据应用类五个专业集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 已建成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2个、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培育学科1个、云南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项目1个、云南省特色专业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转型提升服务产业示范专业建设项目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2门、云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个。学校现近 70%的专业评价等级为c类,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
立德树人,质量为先
学校围绕德育目标和“三忠于、三热爱”办学理念,依托体育、美育和学科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以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的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国际视野培养、在线教育、终身学习等六类课堂。近五年考研、考编、考公上线率居同类院校前列,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远高于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法语、日语、朝鲜语、泰语等小语种专业考级通过率领跑同类院校。2023年泰语专业升学率达6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校内建有studio和“文理创业梦工场”创业平台,先后获得“云南省创业平台”“昆明市众创空间”称号。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学创杯 ” 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累计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50项,优秀组织奖3项。学校连续多年在云南省教育厅年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一等奖”。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 一扶”等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学生人数870余人。学校连续三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优秀西部计划项目办”。
教研并举,成效明显
学校坚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规范教科研管理,强化教科研服务,提高教科研水平,科研工作以提高学术科研能力为目标,树立“ 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院服务 ”的服务理念,深化教研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学校科研、教研、大创三类项目的高级别立项数稳步增长。教师累计主持省部级项目60项、地厅级项目185项;出版专著、教材153部;发表学术论文上千篇,其中,被 sci、cssci、cpci、ei等收录15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授权2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9项。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开创了同类院校获批该类项目之先河,省哲社社会智库项目和规划科普项目分别实现了民办院校获批省级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零的突破,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稳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
国际交流,特色鲜明
学校开设有英语、泰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等专业,并为学生提供朝鲜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等多个语种选修。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曾莅临学校对11个外语语种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对“语言 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葛策博士 dr.clemens von goetze 代表团于2019年访问学校,就学校在德语教学、德国的语言文化和人文交流中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赏。学校先后接待西班牙驻华大使、日本驻重庆总领事、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泰国驻昆明总领事等到访,国际交流频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中方合作单位,学校与亚太地区、欧洲、非洲、美洲等11个国家的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深度合作的教育文化联合体,与西班牙、韩国、日本、泰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及国外33所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学校毕业生依托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就业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同时积极投身著名央企、国企单位服务国家战略和当地发展。学校先后3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会议、全国高等院校法语教学大会、德国外交部“环境与冲突博览会”、东欧-中国高等教育论坛年会等国际会议,不断扩大学校在国际合作领域的影响力。学校成立“一 带一路” 沿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是云南省内第一所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并成立研究机构的民办高校。
成绩斐然, 卓有成效
学校坚持“文理并蓄、中外交融”的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为把学校办成“现代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而奋斗。学校扎根红土高原办大学,在学校董事会和党政班子的齐心协力下,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教育优秀院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先进集体”“云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平安学校”“5a级优秀社会组织” 等荣誉称号,2024年位列艾瑞深研究院校友会网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第15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是一所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学校位于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市,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105国道(广从公路)旁,占地面积900余亩。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湖光山色、绿树成荫。学校办学设备设施完善,师资力量优良,教学管理严格,是莘莘学子治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学校对接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构建以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为主体,文、经、管、工、教、法、艺等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打造外国语言优势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优秀的公民道德品质、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宽阔的国际视野、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目前设有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新媒体与国际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体育部等13个学院(教学部),共开设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日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泰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税收学、经济统计学、金融工程、商务经济学、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酒店管理、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5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万人。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英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学等2个学科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会计学、日语等2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翻译、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朝鲜语等4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金融学、国际商务等5个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朝鲜语、数字媒体技术等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教育部极地问题研究中心(为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成员单位,获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广东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物对象数字化与疫情智慧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研究基地”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数字化科学技术研究院等10个校级研究机构。1个广东省人文社科科研创新团队“会展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团队”。并立项有广东红色文化科普基地、大湾区极地研究科普基地、儿童绘本教育科普基地、华南地区符号学科普基地、乡村振兴文化科普基地、世界语言虚拟博物馆、大湾区语言服务基地、心理育人活动基地、青少年信息素养科普教育基地、大湾区数字经济科普基地等10个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实力强、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4%,1/3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爱尔兰、俄罗斯、立陶宛、土耳其、埃及、日本、韩国、泰国等17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或学术机构建立了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中外双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实践交流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在读期间出国学习或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渠道,积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塑校”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将提高质量摆在发展的中心位置,将人才引育作为发展的关键支撑,将强化特色作为发展的取胜之道,将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精神引领,让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进步真正体现在学生的不断成长与进步之上,使学生成长成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济南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济南职业学院是济南市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总占地面积800余亩,教学科研设备值2.3亿元,馆藏图书137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在籍学生15000多人。
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济南教育学院。70多年来,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矢志立德树人,服务地方发展。2004年学院举办职业教育以来,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先后获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近年来,学院秉持“志存高远,奋勇争先”济职精神,坚持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双向发力,凝心聚力抓改革,聚精会神抓质量,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等品牌,形成了党建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立德有机融入育人全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五融”的办学特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2022年度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均以全省第二的成绩获得a等评价,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强等领导同志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打造优质专业。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建强专业助产业。设立14个教学院部、45个专业,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软件技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与应用、创意文旅等4个省高水平专业群,以及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7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打造了与强省会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紧密对接、与济南主导产业有效匹配的专业集群。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彰显类型特色。秉持“与品牌为伍,与朝阳同向”理念,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二机床集团共建吉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共同开展的现代学徒制探索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与中兴通讯共建产业学院,获评“5g 先进控制技术”济南市重点实验室,支持驻济本科院校到校开展实习实训。与比亚迪公司共建省内首个比亚迪标杆产业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交新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大数据应用产业学院”获批全国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牵头组建的包括150多家成员单位的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两百余家院校企业组建全国首个会展职教集团,现代信息技术职教集团获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校企共建的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围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积极融入发展战略,强化服务功能。打造大数据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等13个项目,成立退役军人创业学院、新就业群体成长学院和三个社区学院,年培训企业员工1.9万人,服务市校融合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融入黄河国家重大战略,被沿黄九省(区)教育行政部门推选为黄河流域产教联盟秘书处单位,承办联盟成立大会,举办高峰论坛、产教对话活动,发布联盟产教对话、供需对接、产教研究、人才供需发布等5个机制,获批黄河流域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5g网络建设与应用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集体”。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振兴学院,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
不断深化育人改革,培养优秀人才。创新“四融三阶、双岗成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432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推广到俄罗斯、印度等16个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被省政府列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57项制度创新成果实践案例进行推广。2019年以来,学生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87项,其中一等奖16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6项,其中一等奖9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3金1银5铜。学院每年向社会输送4800余名毕业生,育人典型经验三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获评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得到了费斯托、二机床集团“珍宝级的员工”“济职的孩子好用”的积极评价。
坚持开门开放办学,深化国际合作。2016年,莫桑比克总统纽西先生访问学院,委托学院承办莫桑比克职业院校培训师资项目。以此为开端,学院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13个沿线国家培养全日制留学生245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在莫桑比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推广使用,并输出至印尼玛琅国立大学、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办学机构史丹顿岛国际学院完成首批招生,印尼巴厘岛北文导游培训中心开展“汉语桥”培训,并积极参与国际技能交流,2022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以2枚国际赛银牌居全省首位,学生在2022年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山东省唯一银牌、也是最好成绩,在2023年南非举办的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飞机维修”赛项中以总分第一勇夺金牌。
未来,济南职业学院将积极抢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机遇,认真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求,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坚定“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创建‘双高’院校、力争本科层次”的“三步走”步伐,创建一流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地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z6尊龙平台的技术支持。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办学始于1953年,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交通部直属的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武汉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独立设置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学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样板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首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单位、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优质省级基地;是湖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a类立项建设单位、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湖北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单位,是湖北高职院校四个定向培养军士的学校之一。
学校始终围绕交通运输行业办学,秉承“自强不息、明志高远”的校训,以“奋斗、开拓、执着、担当、包容、奉献”的“水韵”精神为引领,坚持“立足交通、面向湖北、服务需求、育训并举”的办学思路,为国家交通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十万余名交通管理干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突出的行业职教办学优势,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
学校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9.3亿,教学设备1.344亿元,学校面向交通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44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骨干专业7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1 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35个,有“智慧交通物流”“船舶与航运”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荣获国家首批教材建设奖,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有4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上汽通用项目asep示范教学中心。开发国家规划教材14部,7本教材入围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牵头开发了教育部、商务部、湖北省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邮政智能快递技术标准,开展了专本衔接联合培养。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在职教职工741人,其中专任教师612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61.27%,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33.01%。建有国家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学校。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2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1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1人、交通运输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1人、“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奖”2人、物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1人、湖北名师1人、“荆楚好老师”1人。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积极打造“三进一融”特色育人品牌,以“三类导师”实施“三个计划”打造“三个课堂”的导师育人工坊(“导师育坊”)为平台,全面培养“为党守初心、为国担使命”(“两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积极总结凝练育人成效,“三进一融”育人工作获2022年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连续两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轴系安装与调试项目一等奖,连续两年荣获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分多年稳居武汉地区第一名。学校“小候鸟”志愿服务团队入选2022年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团队,获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学校排球队获湖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团体一等奖,啦啦操队获集体街舞比赛第一名,学生姜露获第五届“全国百佳心理委员”称号,学生张蒙获“湖北好人”称号。
学校建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建有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司、武汉地铁集团、华中科技园等3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慧快递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获批成为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50所“经世国际学院”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一带一路”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中方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东盟交通职教联盟常务理事单位、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单位、英国btec教育中心,学校先后与德国、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平台建设,获批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分站、湖北省科协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科协、湖北省机械工程协会高教专委会。2022年学校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七一〇研究所、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海宇创新(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澎湃海洋探索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型船舶水下清洗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三等奖。学校拥有海船船员的培训资质、25个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培训与社会服务到账经费连续两年突破千万元,年均开展公益培训达4万余人日。学校学报是“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22年获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期刊”、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组“精品期刊”。
学校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不断完善“章程统领,规范统一”的制度建设体系。科学编制《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年度重点任务)—月度重点工作—周主要工作安排”层层分解、逐级细化的目标体系,切实把学校办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管理行为,把发展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学校现行规章制度共271项,各项工作制度齐全完备,工作有法可依。按照“考核办法—考核指标—考核细则—重点任务清单”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按照总量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学校入选education plus(第六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典型院校。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期里,学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交通,面向湖北,服务需求,育训并举”的办学思路,围绕“建设具备职教本科办学能力的国家双高校”总体目标,对标职教本科和国家双高校办学要求,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不断书写武交院事业发展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世界风筝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山东潍坊。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建的昌潍纺织工业学校,1987年更名为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200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山东纺织职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校隶属于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教育厅双重领导,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为主。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组织认定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
学校拥有浮烟山、滨海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对接制造强国战略、黄河国家战略,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开设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机械制造、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化工、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艺术传媒等9个专业群58个专业,制造类专业占65.5%。建有服装设计与工艺国家“双高计划”a 档专业群,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省高水平专业群,“3 2”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4个,省级以上优质专业占70.6%。
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一三五十”思路举措,提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大学”奋斗目标,规划了“三步走”发展步骤,明确了“特色发展强优势、内涵发展筑高地、协调发展补短板、创新发展增活力、开放发展育新局”五大发展战略和高端人才引育、工匠人才培养等十大工程,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学校以“国家级-省级-校级”党建工作质量创优体系为载体,打造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创新了“1442”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模式,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持续提升,连续三年在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中获评a档。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建成了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90.1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0.3%,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拥有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和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级团队13个;建有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职教名师工作室10个;拥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产业教授10名,省级教学名师、省技术技能大师、省级首席技师等26人。近五年教师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青教赛中获奖28项,其中一等奖8项。承担教育部“职教国培”示范项目1项,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1个。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1 n”制度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开足思政课程,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有思政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项目8门;深入实施“阅读育匠心 书香润山科”读书行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浓厚氛围。创新体育模式,构建课堂教学、全民健身、竞技比赛、体质测试融合育人体系,男篮、女篮、男足、男乒获全国总决赛亚军2次、季军4次,获国家级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34金。立足主渠道、夯实辅阵地、延伸实践域,打造“三课堂”美育体系。开设美育课程8门,建成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推进课证融通,推行学生劳动实践周,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三全育人案例入选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学校入选山东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
构建新型教学资源供给体系,创新“职场化 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以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112部、在线课程1000余门,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课程99门;主持国家级资源库2个、省级3个。与烟台万华等头部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670个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搭建的真实环境,强化场景浸润,创新“职场化 信息化”培养模式,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建有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知识产权学院,强化“双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进专创融合育人,近三年在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200余项。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学徒制试点项目8个。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成果奖28项。
创新团学管理与服务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才。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创新“互联网 ”大学生综合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建设“立德强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实施“一家三站一中心”计划,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能化管理;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学生自助”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推进”智慧社区生态格局;教师践行“一线规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浸润式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载体,打造“12610”志愿服务模式。牵头成立潍坊市志愿服务学院,实施“特色活动 义工品牌 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参与北京“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青岛上合峰会”“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国家“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山科义工”成为志愿服务品牌。
创新团学管理与服务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才。牵头成立山东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牵头驻潍10所院校与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产教联合体。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投资1.8亿元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基地建有智能制造单元、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等9个实训中心,面向人工智能技术等27个专业,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300余项。入选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3项。
聚焦科教融汇,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英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适应技术协同创新与“立地式科研”需要,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和名校,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5个、市级科研平台14个。引进产业教授、技术能手,共同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22个。近三年立项纵横向项目500余项,其中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7项,授权发明专利78项。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促进科教融合育人。
构建育训一体化体系,助力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建有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山东)培训中心等国家级基地5个、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省级基地17个。获评国家级社区教育课程资源9门、省级数字化课程3门、省级社区教育优质课程资源44门。近三年,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3.4万人次;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近13万人次;面向中小学生、老年人等群体开展公益培训21万人日。获评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项、省级品牌项目2项,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实施国际化品牌塑造工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聚焦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推动国际影响力再提升三个领域,深化国际化办学特色,打造中国职教“走出去”的山科样板。与19个国家143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及鲁台合作办学项目6个,累计为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来华留学生2800余人。牵手歌尔集团、鲁泰纺织等“走出去”企业共建鲁班工坊、国际学院和培训中心。开发输出教学标准4个、课程标准21个、“中文 职业技能”国际课程16门。获批教育部“汉语桥”“中文 职业技能”教材建设项目7个。两次获评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设有国家海外考试中心,可承担托福、gre等海外考试。
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发展潜力大。近五年,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4项,其中一等奖8项,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25项,其中一等奖18项;学生获全国“互联网 ”大赛获铜奖1项,山东省“挑战杯”大赛、“互联网 ”大赛、高校科技创新大赛奖项39项,其中金奖7项。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对口率保持在85%以上、毕业三年晋升比例近70%。50%以上智能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于500强或行业领先企业,潍柴集团、烟台万华、歌尔集团等龙头企业连年预订毕业生。“职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山科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办学成绩显著,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学校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第一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全国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单位、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21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3年保持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在2022年教育部“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级。近三年《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国家媒体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宁波财经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宁波财经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浙江省宁波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工、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2001年,2008年获批为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6年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由原校名“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
学校现有本部校区、杭州湾校区、象山校区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设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富管理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象山影视学院、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文体部等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2万人;拥有教职工千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9.89%,副高及以上教师占比37%,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48.46%,省151人才、省高校领军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名师、市领军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4个、优势重点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27门;省一流学科3个、市重点学科4个。近五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21篇资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立项建设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3项,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26项,在校生获国家级各类竞赛奖项1800余项。
学校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在“双创”价值引领下,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改革。与企业共建共管大宗商品商学院、长城商学院等7个现代产业学院或专业特色学院,不断完善“双院制”协同育人模式,获得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在全国同类高校率先成立校企融合的实体创业学院,领先设立创业管理本科专业,创设商业模式实验室(bm-lab)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专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智慧学习新空间,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智能监测,促进教学有效度提升;实施全员全程导师制,所有年级学生组成卷轴式纵向学业成长班,领航导师团队助力学生学业成长;实施卓越人才成长激励计划,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及荣誉学位,助飞优秀学生发展。
学校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积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大宗商品流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家族财富管理、金融大数据技术、文物保护与文物遗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文化传播与视觉系统设计、影视制作与影视产业管理等研究领域,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数字经济与开放经济融合创新研究基地、区域产业创新研究两个基地获批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与兰州财经大学等共建的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被列为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2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与国(境)外50余所高校及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法经济与管理大学、匈牙利科多拉尼·亚诺什大学、韩国东西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各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项目;与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法经济与管理大学共建的“中国-斯洛伐克丝路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与中东欧合作高校、机构共建了“斯洛伐克教育科研中心”、“宁波-中东欧大学生影视联盟”等;每年有数百名师生参与国(境)外交流生、交换生项目以及进修与访学活动;每年积极举办承办各级各类国际会议,国际科研合作模式和类型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面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将继续坚持“致良知、育实才、立善业”的办学理念,坚守“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的办学理想,秉承“自信、专注”校训,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力争早日建设成为领先的、有改革创新示范价值、特色鲜明的民办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