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理工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烟台理工学院原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该校创建于2003年,2021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转设为独立建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现有在校生15030人,其中本科生11687人、专科生3343人。2005年学校以...


招生电话:0535-6915009,0535-691507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普通本科

72名
软科民办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黄河科技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黄河科技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和壮大。1984年,因公重度烧伤的胡大白在病床上思考,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等教育资源极为匮乏,老百姓的孩子希望上大学的愿望强烈,社会发展又急需大批专门人才;胸怀“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崇高理想,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拿出仅有的30元钱创办了郑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1985年,经郑州市教委批准,郑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更名为黄河科技专科学校。1989年,经河南省教委批准,黄河科技专科学校更名为郑州黄河科技大学。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1997年成立党委,成为全国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称“震惊、震撼”。2013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2015年,学校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2017年,学校被河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专家组赞誉“情怀大、格局大、手笔大、作为大”。2021年,学校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学校发展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两次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写进教学案例。办学业绩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著名媒体多次报道。
学校创办人、董事长胡大白教授,首届“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主席、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校长杨雪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学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改革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治保证和力量源泉,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品牌。作为全国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建校初期积极寻求建立党的组织,创办人胡大白“十年找党”传为佳话。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工作机制,创建了“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模式,创立了“以党校和校卫队为抓手,积极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组织格局。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思政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教育部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
学校持续优化办学条件。学校现有五个校区,占地28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40多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占地40%,被评为“河南省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食堂”等。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0000余人。教职工22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50%,青年教师中80%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等150余人,拥有工程师暨教师、律师暨教师、高级经济师暨教师、会计师暨教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800余人。学校建有河南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50余个。各科类实验室138个,实验分室441个,校外实训基地226个;教学科研仪器总值4.89亿元;馆藏图书384万册。
学校注重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着力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形成了工科优势突出、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对地方主导产业支撑度强的办学优势。学校现有工学部、艺体部、商学院、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部),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材料、机械、自动化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凸显了对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重点打造信息工程、文化创意等6个特色专业集群和8个现代产业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河南省特色专业6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河南省品牌专业14个。学校拥有的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品牌专业数量居全省民办高校首位。河南省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落户我校,承办了河南省本科专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暨上线发布会,受到社会高度评价和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
学校持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持续创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推进翻转英语、翻转体育和其他核心课程改革,建设“智慧校园”,多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生获得省区级以上奖励6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00余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2银5铜好成绩,荣登“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学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3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涌现出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郑灏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段志秀、“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田源、“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魏国胜、“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靳利现、“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李威、赵杰,“河南省最美大学生”马维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优秀校友、北京卫戍区国旗中队队长杜林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获首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本科)top300”榜单;学校连续五年位居武书连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第一名,连续四年在广州日报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位居民办高校第一名,在全国872所本科高校(非博士培养单位)综合排名中位居第87名。学校学校围绕创新创业,广泛开展校企、校政深度合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搭建了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了立体化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学校“黄河众创空间”被科技部备案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入选团中央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获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入选教育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等。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学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应用型科研为主导,开展与中科院软件所、中关村软件园、华为、惠普等单位的紧密合作;建有省市级应用型科研创新团队7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地厅级科技创新平台27个,校级科研平台29个;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首个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40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励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万篇,最高影响因子为27.398;获专利近5000项,连续四年在全省高校专利授权量上名列第二,入选“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强十快高校”,位居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明专利排行榜第四名、民办高校第一名。学校成立了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新型智库和人工智能研究所、现代农业工程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院等20余个研究机构,连续出版《河南双创蓝皮书》《河南民办教育蓝皮书》等,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受到省领导专门批示。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众多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学校与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合作开办金融学、软件工程、社会工作等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日本东京福祉大学、丹麦葛莱运动学院等开展暑期游学、交换留学生等项目,招收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先后聘请外国专家200余人到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学校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和人才资源,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发起成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已有近百所高校参加,推动高校、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创新创业;与二七区政府共建“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打造“创客工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满足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需求;自筹资金1.5亿元,设计建造智慧逐梦体验馆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河南省网络安全教育基地”;发挥学校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的功能,免费接待参观达12万多人次;免费举办下岗工人、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等培训1万多人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按照新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部高教园区内。
学院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举办的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拥有近千亩校园和万人规模,总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滨海学院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天津市有关高等教育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培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主动适应国家特别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凝练学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滨海学院整体办学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分别授予“中国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和“2015中国综合实力十强独立学院”称号。学院党委分别被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南开大学党委授予“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红旗党组织”称号。
滨海学院秉承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传统,传承南开大学优良学风、校风,坚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为前提,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促进学生“公能”兼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打造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先导,以科学研究和国际化为支撑,以培育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的具有滨海学院特色的高水平独立学院。
滨海学院紧密依托南开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滨海新区区位优势,紧密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要设置专业。现设有经济管理、金融学、外语、法政学、艺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的4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滨海学院先后从南开大学聘任20余位年富力强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学术、学科带头人,担任系主任、专业主任。学院教师队伍以南开大学雄厚的教师资源为依托,以自有专任教师为骨干,以优质外聘教师为补充,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为构建支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才保证。
滨海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把跨文化观念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之中,体现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目前学院已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克鲁斯汀分校和日本函馆大学等35所国际(地区)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在金融学、软件工程、环境管理、心理学、会计、市场营销等领域不断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建有一流的教学楼和拥有逾百万册藏书量的图书馆,针对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建设有96个专业实验室和6个公共教学计算机实验室、10间语音实验室、1个外语自主学习实验室、1个电子阅览室,并有近百间多媒体教室和2个学术报告厅,配备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同时建设有室内外体育场馆、公能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先进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为莘莘学子在校安心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学院校园环境幽雅、学术氛围浓厚。学院距市区27公里,交通便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齐鲁医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其前身为山东万杰医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现隶属于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商集团),属社会力量办学范畴中的“国资公有高校”。学校始建于1995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民办山东万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山东万杰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齐鲁医药学院。目前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支持单位。
学校总占地面积1875亩,总建筑面积59.99万㎡。设有临床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部),本、专科在校生21529人。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11亿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00.72万册,电子资源总量434.54万册。学校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8家。
学校现有临床医学、药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32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五大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优势特色专业10个,驻淄高校品牌专业6个,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24门。形成了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21年临床医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五年,同年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学校作为山东省三所试点高校之一顺利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8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776人,占比72.8%,副高级以上职称的393人,占比36.87%;“双师型”教师57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4人。现有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建有数字口腔产业学院、健康管理产业学院等7个市级产业学院,获得淄博市校城融合项目11项。构建了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210项,其中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63项,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省级教研教改课题110项。获得省市级教科研成果奖励110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6篇,核心期刊论文130篇;申请专利24项,获授权17项。学校获得山东省民办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项目14项,淄博市校城融合项目11项,共获得省、市财政专项资金3500余万。2020年,学校微生物研究团队发现的假暗盘菌新种获得国际基因库认定,该新种为世界第12个、中国第3个。
近三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万余人,打造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学校先后2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是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院校;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山东省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20年获评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同年入选山东省公费医学生选拔培养单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遵照“创医学本科名校,施优教服务人民”的办学宗旨,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坚持“建设应用型本科名校”的办学定位,秉承“允理允能、精益求精”的校训,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抓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向着建设“医药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砥砺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通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南通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始于2000年。目前学校有南通和海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99余亩,建筑面积70万平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万余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与能源工程学院、健康医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基础教学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设置本科专业38个。
江海门户 核心区位
南通位于江苏东南部,长三角北翼,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东抵黄海,南望长江,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西、北与泰州、盐城接壤,“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南通理工学院主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的南通市区。学校距离南通火车站7公里、南通机场17公里、距离南通西高铁站约8公里(乘坐高铁约40分钟抵达上海虹桥枢纽),交通十分便利。学校毗邻万达广场、欧尚、华润苏果、山姆会员店、迪卡侬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新校区——海安校区位于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主校区约45分钟车程。我校现代化的校园,教学条件、生活环境均按高标准规划设计并打造,融校园、花园为一体,校园内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一步一景,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陶冶情操、放飞梦想的理想家园。
设施先进 条件优越
学校建有高标准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科技创业园等教学文体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校园网实现了“多链路出口、双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和全覆盖,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师生工作生活的需要。
学校除了对学生的知识学习高要求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购置了技术含量高、性能先进的仪器设备,充实和加强了机械、数控、船舶、汽车、电工电子、建筑、软件、新能源、物流、财务和公共基础类的共121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学校内建成了国内一流的3d打印实验室、国内领先的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机器人、汽车维修、电子电工、风力发电、船舶、建筑、物流、财务、软件设计等实验室。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255万种,纸质期刊1575种,电子期刊18568种。
名师荟萃 人才强校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制定特殊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的一批知名专家、教授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师资队伍中博、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5%以上,高级职称占比达45%以上。现有省教学名师4名,市教学名师4名,省“青蓝工程”人才19名。为充分利用优秀人才资源,加快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还特聘了160多名行企业高管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奉行专家治校的原则,先后成立了由专家、教授、企业家组成的“教授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南通市政府主导的“产教研合作委员会”,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等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对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考评,确保了高水准的学科建设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使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狠抓内涵 提升质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南通理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优校、顶天立地、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六大战略,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学校以“厚德强能、知行精进”为校训,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与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学校获批江苏省“十三五”、“十四五”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项(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省高校品牌专业1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一流专业5个,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一流课程5门,省级产教融合一流课程1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6部。201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97项,省级奖项2077项,获奖学生达4888人次。
学校两度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2018年全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督查考核优秀单位”“全省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学校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三年毕业生的年终去向落实率平均为95%以上。
构建平台 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打造各类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是国家级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江苏省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汽车运用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风力发电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3d打印装备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通沪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科技创业园、江苏省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点等,完备的办学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还设有10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可以为28个工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并获得国家、省市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及专项技能证书。学校是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指南》的起草单位之一。升本以来,学校教师共主持市厅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6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第二单位4项)、省部级项目125项,获横向项目267个,到账经费38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96篇;出版专著128部,教材160部;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授权14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5件;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1项,其中省部级奖13项;科技成果转让(化)166件(项),获转让(化)到账经费1830万元。
真心办学 美誉八方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把“立一等品格、学一等技能、创一等事业”作为育人目标,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办学业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赏。2022年初,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成为硕士学位建设单位。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 “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 “江苏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教职工之家”、“江苏省高校‘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汽车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点”等。学校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曾集中走进校园,多角度采访报道了学校的办学成绩。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昌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南昌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二本)高校。1999年5月创建;2001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定名为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200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江西省首批民办本科高校,定名为南昌理工学院;2009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江西省首批民办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江西省首批第一所一次性通过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专家组一致评价:南昌理工学院是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2016年4月,学校与华东交通大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2017年4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列为“十三五”硕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1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南昌理工学院是全国示范性民办高校,国防教育特色鲜明,军魂育人成效显著。202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列为“十四五”硕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江西省英雄城市——南昌,以“航天科教,兴我中华”为办学宗旨,秉承“科学、求实、厚德、创新”的校训,立足江西,面向全球,着眼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关注社会人才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南昌理工学院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下设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航天航空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传媒学院、体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8个教学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学校总资产达28.4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397亿元。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个,建有263个实验室,263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图书馆总面积为5.46万平方米,其中图文信息中心3万平方米,阅览座位5757席,馆藏图书文献资料324.6453万册,电子图书190余万种,有中国知网、超星、万方、emerald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16个,图书及数字资源丰富。
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突显特色发展。学校以“科教兴赣、科技强省”为目标,主动对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6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学校为了错位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申报了直升机驾驶技术、飞行技术、航空航天工程等航空类专业,我校飞行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特色建设专业;学校为了特色发展,积极申报了一批新兴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等新工科专业,金融科技、金融工程等新商科专业,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新医科专业。目前,学校形成了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和航空产业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5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学校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军事法学2个学科被列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5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3个“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双师教师培训基地,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共享育人课程及一流课程3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项。
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培养质量。学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构建了“3平台 接口”的培养方案,设计了“课程实验 每学期的集中职业技能实训 教学环节实践 第二课堂实践”的“四实”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校长总管,副校长分管,三线监控,多点支持,基层落实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监、评分离的三线质量监控体系”。近5年,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3835项,其中国际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9项;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113项,二等奖236项,三等奖413项。 在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中,我校师生代表中国队夺得四金一银四铜的好成绩,特别在火箭高度纪录项目和回收项目上,完胜俄罗斯队和美国队,赢得冠军。由于我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及适应能力强,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符合度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每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出全省毕业生就业平均水平,连续5年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办学20余年来,我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9.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部分毕业生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和华为集团等军事单位和企业工作;学校还培养了江西中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雍芝君董事长,上海赚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张其一董事长,维珍天使集团黄平新董事长等一大批资产过亿的优秀创业者。近年来,学校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中间质量有保障”的喜人局面。
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彰显强校战略。结合学校战略发展的目标,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科研能力强、能够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专任教师163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高级职称教师66.8%。学校专任教师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0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专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9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还聘请了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为学校荣誉校长,中科院王梓坤院士为学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南昌理工学院坚持以专家治校,专家治学,专家治教的理念,学校校领导中,博士8人,教授11人;现任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许基南教授、博士是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校长范彦斌教授、博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各专业带头人均为高级职称,具有20年以上教学管理经验和优秀教学经历者担任。同时,还聘请一批来自行业、企业具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来校任教,为我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搭建科研产业对接平台,加强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科研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卓有成效,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现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太阳能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赣剧音乐研究中心),省级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所(院)20个。特别是江西省太阳能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会议答辩和实地考察验收,获得“江西省十佳省级重点实验室”荣誉称号,是全省民办高校零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重大研编出版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近百项;江西省“双千计划”长期人才项目1项;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0余项,省部级以上立项900余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000余项,教师共出版专著和教材580部,发表学术论文9480篇,其中中文核心649篇,被sci、ei、istp和cssci收录694篇。2019年,我校邱小林教授和张传军高工共同编著的《嫦娥巡天看中华》科普作品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江西省唯一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民办高校;傅修延教授申报的《the ante-narrative on bronze wares and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也是全省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民办高校。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成果和专利的转化,紧紧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机器人、航天食品等重点产业,建设了50余项前沿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库。我校研发的通讯通信、音视频系统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品定点采购,成为各军种列装的首选品牌及航空航天系统等项目的配套产品;我校研究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石墨烯导电剂浆料项目,获得江西省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本项目完成后,将推动石墨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价值;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平台和设备,已实现成果转化;研发的光伏电站可调控支架系统设计与开发、光伏电站电路智能检测装备、光伏电站检测漏电设备开发、可清洁防风智能型支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太阳能电站装备相关器件已实现转化,我校科研成果和专利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创始人邱小林、杨秀英夫妇,两位教授热衷教育,为国担当,倾力办学,高瞻远瞩,思想深邃,率领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创造了民办高校的辉煌,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的办学成就,受到中央、省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的肯定,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莅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方向对头、宗旨正确、思路清晰、理念好、特色强、带头人好。时任江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财经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重庆财经学院(原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1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6年获批为重庆市第二批整体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21年获批为重庆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目标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做产教融合先锋,建新型财经名校”的办学愿景,遵循“夯实基础、以人为本,融合产教、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健体、博学、笃行”校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产教融合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而努力。
办学特色
在20年的办学中,学校积淀形成了新财经集聚发展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两大特色。
新财经特色:在传统优势学科领域重点打造以金融科技为引领的新金融专业群,以智能会计为支撑的数智财税专业群、以国际供应链为抓手的现代物流专业群;在新工科领域加快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群和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积极培育以会展和新媒体融合的文化创意专业群、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通过相关专业调整、优化与升级,面向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区域发展,构建七大特色专业群,为重庆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产教融合特色:学校充分利用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探索出校企共建“教学项目、订单班、专业、产业学院和产业园”等合作办学新机制,形成“五维递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将强力推进校地合作,实现学校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组织结构
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设有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党群工作部(党委统战部/纪检监察办公室/工会)、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组织人事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处(党委武装部)、团委、保卫处(党委保卫部)、科技处、招生就业处(校友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产业办公室(产教融合创新研发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处、教育商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评建办公室、财务处、后勤保障处、基建处19个职能部门和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财富管理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1个教学单位。
学科与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600余人,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有重庆市高等学校“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金融学科。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力打造1 2 2重点学科体系,支撑应用型学科生态体系建设。学校开设有4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和会计学2个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物流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软件工程、土地资源管理7个专业是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经济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会计学和软件工程5个专业是重庆市特色专业;金融学学科专业群(包含金融学、经济学、信用管理、保险学、投资学)是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9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80余人,占总数84%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220余人,占总数的32%以上。学校长期聘请其他高校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和实践教学指导。
学校柔性引进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自主培养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高端会计人才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1人获评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2人获评重庆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人获评重庆市优秀辅导员。
教学科研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厂(2020)”项目首批试点院校之一;12名专家学者入选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首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涵盖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与建设等9个专业委员会;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9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5门、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0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名;获批重庆市虚拟教研室1个,建有校级教学团队19个;出版校本教材34部。2016年11月,学校获批为重庆市第二批整体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渝教计发﹝2016﹞12号)。
学校获批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信息技术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重庆市人工智能科普基地1个、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群体1个,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5个;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全国教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超200余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180余项,科研经费达24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全球高被引论文2篇;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授权专利3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0余项;近20项决策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
创新创业
学校把产业需求侧对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和思想支撑的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打造系统化、全过程、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训练体系。建有“四平台两基地一中心”的特色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放了共享、共治、互助的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综合科创服务平台。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中,学校成为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科技局“众创空间”的双授牌单位、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首批会员单位。累计入驻学生团队项目87个,师生共创项目42个,参与学生6600余人,目前已孵化公司32家,并打造了多项具有地区影响力、社会服务性的校政合作社会治理典型项目、技术振农典型项目、前沿探索典型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其中社会治理典型项目已为34所学校提供专业服务,获得多位政府部门领导认可及16所高校推荐,受到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245次。
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创业相关赛事中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191项,其中包括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金奖;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银奖;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第四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市级特等奖等。
产教融合
学校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直通国际物流和信永中和会计事务所等百余家企业,重庆市多个区县相关政府部门,重庆市进出口商会、重庆市会计师协会和重庆市信用建设促进会等多个行业协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渝校友会等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探索校企共建“教学项目、订单班、专业、产业学院和产业园”等合作办学新机制,形成“五维递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分别与企业合作开办了开源会计卓越人才班、跨境电商人才孵化班、直通英才班、信永中和审计卓越人才班、德勤班、融创物业管理定向班、华宇菁英班等多种订单班。
在校企共建专业基础上,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先后建立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2个产业学院;通过新工科的建设赋能传统商科的改造升级,先后建立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首批市级示范性产业学院)、中新国际贸易与供应链产业学院(中新互联互通重点项目)、用友新道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全市首个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和金蝶数字财务产业学院4个现代产业学院,努力打造重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标杆,力争实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新突破;充分融合新加坡在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的资源,发挥好科大讯飞、金蝶国际、用友新道等世界100强企业的引领作用,面向重庆对大数据智能化、数字经济和新金融、智能会计、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等领域的需求,培养大批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特别发挥举办方旗下新鸥鹏科教城的资源优势建设产教融合实验园,加速优质企业链在产业园的有效集聚,实现了从基地在外到基地自建、从校企隔离到引企入校、引园入校的根本性转变。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植根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捷克、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马里、贝宁和新西兰等17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设直通西班牙公立大学本硕连读项目、法国高商精英本硕连读项目及多个海外知名高校的研习、实习及交换生项目。此外,学校还开设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以及注册管理会计师(cma)3个财经类国际项目班。
2023年5月,学校与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大学合作举办工业工程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是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里程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市职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匠心独运,厚积薄发。天津职业大学始建于1978年,是全国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优质高职高专院校,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院校a档建设单位。学校秉承“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坚持“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努力办好国内领先、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为“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即北辰校区和海河园校区,总建筑面积达47.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5亿元,图书馆藏书191万册。学校设有12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 不断推进职普融通,开设7个联合培养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7万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师资雄厚,工匠示范。学校拥有以国家级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职员工千余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讲师德、正师风、铸师魂,学校坚持思想引领、师德为先,实行上下联动,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类型特色,打造一支正风立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高端引领,担当先锋。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系统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两个“高端”,构建“重德强技、校企协同、书证融通、多径育匠”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创新“四方联动、五链耦合”的育人机制。国家级教学成果丰硕,重点专业群建设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排头兵。
立德树人,铸匠育魂。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实施“思想启航”“文化护航”“精品领航”“数字助航”“社团续航”五项任务,形成铸造“未来工匠”的“大熔炉”。学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连续多年获得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始终保持在天津市高校前列。
产教融合,汇聚动能。学校深耕校企协同育人,紧密对接“1 3 4”产业发展,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级产业园区、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设职教集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建产业学院。实施“六融合”,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科研创新,引领未来。学校建设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和研发中心,为百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输出。建立李建国等大师工作室,构建人才“蓄水池”,聚焦技能创新和积累传承。打造智能制造技术中试基地,建设“双碳”实验室,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凝聚多方智慧为天津、和田、雄安的职业教育谋划发展。高水平建设创新创业发展学院,服务师生项目孵化,构建新时代科教融汇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全面贯通。
服务社会,增光添彩。学校主动融入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依托优质办学资源,形成“四位一体”的社会培训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与服务,全面满足劳动者职业能力素质提升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要。先后获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市级重点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多个科普基地。年均完成各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15万人次,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向国际,打造品牌。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牵头成立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形成建设评价标准,分享建设经验成果,推动鲁班工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展加拿大、南非、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多个办学机构建设,形成“1分校 1学院 2工坊 3中心”的国际化办学布局。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方式走出国门,搭建起天津职业教育和世界沟通的桥梁,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模式与经验。
党建领航,奋楫笃行。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守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确认、浙江工业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2年起由浙江工业大学与绍兴市柯桥区合作举办。2013年9月起学院新生在绍兴校园就读。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十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之一。2016年,首批通过浙江省教育厅对独立学院的规范设置验收。2017年,成为浙江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十所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之一、首批教育部1 x证书试点院校。学院校园面积占地820亩,其中水面220亩。
学院现有11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即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学院、设计学院、理学院、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军训部。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现有41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0500余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改革,强化实践,通过星级专业建设、专业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措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特色初步显现。201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2019年,工商管理被评为绍兴市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建筑学、旅游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入选浙江省“一流专业”。学院拥有财务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和旅游管理等3个省级“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等3个省级“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城乡规划、工业设计为绍兴市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实施星级专业建设计划,现有星级专业11个,其中高星级专业包括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旅游管理、英语等,现有院一流专业3个。
近年来,学院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建设项目460余项。其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2项,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65项,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建设项目98项;数字文旅产业学院入选首届浙江省高等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优秀案例;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工程实验中心、数字媒体联合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实训中心、商学院之江跨境电商产业合作实训基地和设计学院色彩图像设计实训基地被列为绍兴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现有12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秀课程)建设项目,其中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0门;主编各类教材108部,其中省级重点教材7部,新形态教材11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先后建成10个实验中心,下设140余个实验室,与省内外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0余家,教科仪器设备达11201台(件),教科仪器设备总值8919余万元。绍兴工业互联网学院(研究院)实验室成功入选柯桥区重点共建创新平台和绍兴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项目。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校园第三空间为依托,打造现代书院制,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搭建平台、做好指导。开设四年一贯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积极推进各类精英人才培养,设立学生课外科技基金,开办创业实验班和“致知”精英班,积极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创业赛事,连续多次获大赛优秀组织奖称号,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评为“浙江省级众创空间”、“绍兴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园区积极孵化培育优秀创业项目,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留学深造打造平台,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浙江省同类院校前二。现与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美国派尔艺术学院、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法国土伦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韩国祥明大学等40余所境外院校保持有合作交流关系。从201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明显。近五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9项、省级奖项643项,竞赛总成绩名列省内同类学院前茅。学生创业热情高、创业能力逐年提升。每年备案在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近100支,2000名学生参与创业活动。迄今为止,学院共向社会输送大学生35937名,继续深造率10%左右。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浙江省青少年道德模范,浙江省优秀青年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代表。
学院在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师资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高校的知名教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和兼职教授;实施“青年教师进修学校”制度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0%,超过90%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硕士生导师近40人,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以来,柔性引进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省级6人、市级11人。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获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05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9项,教育部、省自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2项,科研经费1.34亿元,授权专利共有1579项(其中发明专利110项)。教师a类及三大索引论文178篇,出版学术专著21部。教师科研团队撰写的15余篇研究报告获得国家级领导、省级主要领导和市级主要领导批示。
全院师生正秉承“尚德致知、敢为人先”的院训,实施“融入绍兴、依托母体、内涵发展”的“三大战略”,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实现“人才、学科、服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建设“一流的区域性应用型大学”,为推进浙江省“重要窗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越州大道958号(312030)
电话:0575-81112516
网址:http://www.zzjc.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型本科层次高等院校。目前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6个分院,3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优良学风建设,面向学生,服务社会,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发现挖掘学生个人优势,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坚持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坚持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新模式两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治学态度严谨,办学特色鲜明,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环境,实施一流教育,创办一流学院,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打造社会知名的品牌专业,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a档建设单位。
学校始建于2003年4月,由成都市新华职业中学和成都旅游职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2006年,原成都市房地产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学院。秉承“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定位,奉行“德行天下、技走人生”的校训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爱国荣校、敬业自强”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产业建,教学实践融入企业生产线”的办学思路,突出“产教融合、双创贯通”办学特色,着力培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教育部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单位。是全国棋牌文化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四川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四川省文明校园。学校荣获2019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2019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2020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等多项荣誉,人才培养培训成效获“2021年度成都市技能人才培训突出贡献奖”。
学校位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主城区,现有高新、新津、青羊、锦江四个校区,占地面积53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为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紧邻新津区花源校区旁按照职业本科大学标准新增800亩土地建设新校区。学校现有教职工近700人,博士、硕士教师占70%,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拥有2个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
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下设9个二级学院,建有以“智慧 ”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七大专业群,设有39个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金融科技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旅游管理与金融科技应用专业群入选四川省a档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建有9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点、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5个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建成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有22余个校内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训室。拥有巴蜀文化特色馆、棋艺文化体验馆、天府文化数字艺术馆、成都金融文化教育体验馆,形成了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
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在2021年度四川教育成果奖评比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依托成职融创产教园,构建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技术服务、企业生产和学生创业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园区化人才培养机制,育人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组织参加各类双创大赛共获奖近200项,学生获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总数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赛项中勇夺一等奖第一名,在2021年四川第一届新职业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赛项中获得第一名,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赛项中荣获团体二等奖,2020全国高职税务技能大赛一等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税收进校园技能大赛”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80项奖项,其中获得国家金奖2项,银奖6项,铜奖16项。获得四川省金奖24项,银奖12项,铜奖32项。获得教育部大学生中国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省赛金奖1项,获得团中央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国赛铜奖2项,省级金奖1项。获得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1项,省级金奖5项。获得教育部电子商务创赛国赛铜奖3项,省级金奖14项。涌现一大批学生创业成才典型,毕业生就业率多年在四川省名列前茅。
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机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成都现代产业体系,与成都医疗健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医投美邸公司员工职后培训基地,助力成都健康产业提档升级;与腾讯云合作打造国家示范性产教融合职教高地;携手华为共育ict人才;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数字贸易学院,致力培养适应最新电商行业发展趋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京东合作成立智慧物流产业学院,开拓物流人才职教新模式;与成都文旅集团、洲际酒店等24家旅游企业合作成立成都旅游职教集团,发展旅游事业共同体;我校成都创业学院“创客 部落”空间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不断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师生交流等项目。对接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与英国林肯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对接成都市“文创之都”建设,依托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文化创意等5个专业,与意大利库内奥美术学院联合举办“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库内奥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办学机构,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文创人才;与德国f u合作,引进德国老年护理体系,培养康养类国际化人才;与泰国乌龙它尼皇家大学共建商务英语专业“2 2”专升本班,推进双向留学;成功申报教育部中德优质项目,中德联合举办软件测试方向班;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共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丝路学院”,开展师资联合教研、学生联合培养,为泰国百余名高校和中学的汉语教师开展“泰国本土教师汉语学术论文写作与汉语教学培训”项目。在泰国落地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熊猫工坊”,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医护学院与台湾宝岛眼镜公司联合申报“眼视光专业”,共建“宝岛眼视光学院”;文旅学院与法国雅高集团共建“雅高宜必思经理班”、“雅高精英班”、“雅高励志班”,与洲际酒店集团共建“洲际英才学院”,校企共同培育了近千名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
面向未来,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对标竞进、争创一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