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医药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湖南医药学院肇始于1912年,前身为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创立的长沙红十字会看护训练所,1924年正式建立长沙仁术护病学校。1961年从长沙搬迁至安江建立湖南省黔阳卫生学校,1981年更名为怀化地区卫生学校,1984年搬迁至...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745-2382419,0745-2381505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600 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河南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河南警察学院是我省唯一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前身是1949年2月成立的中共豫西区委保卫干部训练班,历经河南省公安干部学校、河南省人民警察学校、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时期。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河南警察学院。2012年8月开封警校、洛阳警校并入河南警察学院。2019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21年,被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批准为河南省警务硕士学位授权重点立项培育建设单位。 学院是全省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送河南公安新生力量的主渠道、在职民警培训的主阵地、公安智库研究的主平台、重大安保活动的生力军,被誉为“中原警官的摇篮”。学院全日制在校生5781人,年均培训干警16000人次。学院现有教职工785人,其中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521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161人,讲师244人,助教83人;博士67人,硕士368人。现有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安技术类)委员、公安部公安科技专家1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入选 “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中青年法学家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5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23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11人。 学院设置侦查、治安等8个系12个本科专业和5个专业方向,涵盖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心理学四个一级学科,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一流专业招生人数占2022年学校招生人数的90.46%。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0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竞赛奖43项,2020年学院7项核心办学指标全部合格。 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治安学、侦查学),院级重点实验室2个、重点培育实验室1个,设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河南省公共安全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新型网络犯罪打击与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治安基层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原治安研究中心等多个省、厅级科研平台,成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犯罪研究团队等一流科研团队11个,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省公安厅在学院设立河南警务战略研究中心,作为开展中原区域警务理论研究、提供警务战略决策咨询的唯一平台,中心调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领导批示肯定,2022年成功入选河南省高校新型智库影响力十强,全力打造公安决策“最强大脑”。 学院自1978年开办学历教育以来,为全省公安队伍培养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任长霞就是学院毕业生的典范。近年来完成十九大安保等重大任务10余次,被公安部、省公安厅记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1次。作为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承办全国交警系统实战大练兵比武竞赛、公安部国际执法人员培训任务7期,并赴乌拉圭开展援外培训。 学院现有三个校区,分别位于郑州、开封和洛阳,占地总面积1690余亩。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4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个,馆藏纸质图书110万余册。学院系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省级平安校园。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湖北警官学院是湖北省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其后,历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中央第二民警干校、湖北省公安学校、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等发展阶段。 1984年4月,成立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正式开展公安高等教育;1993年6月,校名调整为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并更名为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警官学院自建校以来,为政法公安机关和其他行业培养培训了15万多名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更有许许多多校友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武汉市解放大道南校区和南泥湾大道北校区2个校区,校园面积512亩。学院内设中层直属机构25个。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400多人。现有教职工430人,其中正、副教授13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院实施教师与公安实战教官双向交流制度,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10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部级“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等。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以法学为基础,公安学、公安技术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以“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为主干,加强“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与公安类专业的融合和协同,彰显学院专业特色。现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有:治安学、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等;普通专业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英语等。学院积极融入“双一流”建设,落实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现有公安学与法治湖北、公安技术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指挥与战术、信息安全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犯罪现场勘查学等1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信息安全、国际警务、思政课、警务战术、刑事诉讼法学、涉外警务等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建成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公安法制方向)“湖北名师工作室”“楚天学者工作室”“余新民工作室”。已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构建富有现代警察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日常警务化管理、课程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专业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科研创新大赛等培养模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批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公安部科技进步奖,师生多次在“蓝帽杯”“美亚杯”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和全国高校国家安全素质展示活动等重要比赛中名列前茅。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屡创佳绩,近三年来,考试通过率均高达70%,保持在各大院校法学专业前列。 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引导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公安工作提供智库服务,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有法庭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学院教师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奖、司法部“全国法学研究和教材”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励多项。近年来获国家专利10多项。学院重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建成智慧校园,实现了各主要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 学院认真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建有刑事科学技术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李昌钰工作室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三真”司法鉴定中心、dna专业实验室、物证溯源技术研究所、禁毒技术与情报研究中心、公安大数据情报分析实验室等一批实践育人和创新研究基地。不断强化校局合作机制,在武汉、十堰、鄂州等省内外公安机关建有22个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累计达数万余人次,近千人立功嘉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学院积极开展在职民警培训,是“全国首任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外警培训基地”“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公安局长(政委)培训基地”“新时代湖北公安派出所长学校”,年均培训万余人次。 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公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政法事业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本科院校,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一所民族院校。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成立于1955年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学校现已成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院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   【学科专业】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有数学、教育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现有44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2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新闻学、翻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9个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范类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科学教育等特色鲜明的师范类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有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7个教学实验室、157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73个校外教育见习基地、1个劳动教育基地、8个校企合作基地。   【师资队伍】全校现有教职工61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10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5.53%。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3个,自治区教学团队8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6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321人才工程”人选9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8人、教坛新秀7人,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1人。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225人,其中本科生9099人、专科生1126人。在校生中,师范类学生占42.9%。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考研人数和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建校69年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名,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等部委平台7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委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等自治区级平台6个,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期间,学校立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6项。学报《蒙古学研究》是国家a级学术期刊,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民族学等人文学科优势,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先后获批自治区民委和自治区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立了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主办“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等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完成了国家民委重点委托项目“内蒙古牧区精准脱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和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实现‘三区三州’扶贫攻坚达小康”等项目。提交多篇自治区“北疆智库”智库报告和咨询报告。制定《信息处理传统蒙古文排序》国家标准和《蒙古族传统布鲁》地方标准。   【校园文化】学校秉承“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先后9次被国家和自治区评为“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学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系列品牌活动。校园足球等是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学生男子足球队5次获得自治区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蝉联两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季军。校园乌兰牧骑深入基层开展多场演出,传递党的声音。学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自治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首批平安校园”“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合作交流】学校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匈牙利、泰国、英国、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央民族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青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协同育人项目,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呼市新城区、苏尼特左旗、乌拉特后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推进全方位合作。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警察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培养警务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949年的湖南临时省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办学74年来,学校秉承“忠真智勇”的校训,为公安政法战线培养了8万多名合格人才,被誉为“三湘警察的摇篮”。 学校地处长沙市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4.8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95万册,电子图书36万册。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网络犯罪侦查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90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大数据智慧警务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普基地2个、湖南政法系统智能化协同创新研究院1个。建有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教科研究基地4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8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7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81个。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设有10个教学系部,1个实验中心。根据公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治安学、交通管理工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禁毒学、网络安全与执法、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8个公安类本科专业和信息安全、法学、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7个普通类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7000人。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3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部级一流课程54门。 学校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34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73人,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263人。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15人,全国、全省教指委委员1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5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级青年教学能手35人。 学校坚持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并重协调发展,是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外警培训基地和湖南省公安厅警官培训中心。近年来,共承办各类在职民警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学员3万余人,承办了公安部多期警务实战教官调训班和香港警队国情教育培训班,出色地完成了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刚果(布)、波黑等9国警察培训班,得到了公安部的高度评价。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政治建校,政治育警,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级警务人才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专门人才,在长期的办学中逐步凝练了“政治首位、注重养成、贴近实战、服务公安”的办学特色。学校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学警总队,建有情报研判分析、公安大数据、网络犯罪侦查、视频图像侦查等四个服务实战分队,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安保和假日执勤、维稳处突,有力支撑公安机关的实战需求。学校对学生严格实施警务化管理。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人社部发〔2015〕97号、106号、人社部发〔2016〕5号文件精神,学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单独组织参加公安机关面向公安院校录用公务员考试,入警率达到95%以上。 学校认真贯彻公安部“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创新引领力。依托学校师资、技术优势组建了湖南省政法系统智能化建设协同创新研究院、湖南公安智库和湖南公安科学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学校师生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20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300项。学校坚持对接实战、融入实战、服务实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22个市县(区)公安局、国内30余家企业建立了院局、院企深度合作关系。近年来,为全省公安机关提供决策与咨询1000余次,制定各类系统建设方案和标准规范上百份,协助或联合侦办大要案件200余起,协助追缴资金超过200亿元。配合公安“大数据战略”,为全省“智慧警务”研发各类系统或装备50余款,在全省14个市州60多个县(区)公安局推广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以及北京、江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警察学院开展友好合作办学,与英国伦敦警务学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司法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师生赴国外进行访学、研学活动,扩大了湖南公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先后荣获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平安高校”荣誉称号,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体育比赛成绩突出,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一等奖、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全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等奖项100余项。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女子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女子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85年,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加入世界女子教育联盟,2014年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全国三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国女子高校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怀。建校之初,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校名并题词“祖国的兴旺发达,需要更多的妇女人才”;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生前担任学校名誉校长;陈慕华、彭珮云、顾秀莲、陈至立等先后来校视察并指导工作。 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经济社会和妇女事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规模适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卓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理念:秉承“懿德睿智 笃行臻美”的校训精神,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培育“求真、求善、求美、求精”的校风,“爱生、善教、博学、创新”的教风,“明礼、修身、乐学、自强”的学风。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具有“四自”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与省人民政府毗邻,占地面积39.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29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23.35万册,电子图书67.85万册。现有省级及以上实践育人平台22个,校外实习基地148个。建有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所需的体育配套设施完备。校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招生,在校学生1.2万余人,是湖南省文明校园、湖南省平安建设示范校、湖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715人,其中,高级职称240余人;校内专任教师505人,其中,博士学位105人、硕士学位334人。学校拥有各类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专家学者,校内人才工程分层培养卓有成效,为学校内涵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资源。 学科专业:学校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类、数字经济与工商管理类、文化创意与传播类、师范教育与人文艺术类、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类五大专业群,构建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社会学、工商管理学、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4个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设有8个二级院(部),32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拥有2个(家政学、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特设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科学研究:学校拥有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家政发展研究中心”“湖湘礼乐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中心”“管理会计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心”、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基地”等10余个省级及以上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唯一的服务类现代产业学院“家政产业学院”,24个校级研究机构(中心),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女性教育发展史馆。 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澳、日、韩、俄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高校或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师生出国(境)访学、研修、培训、交换等合作项目。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2021年5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一核两基”“五聚五建”的发展思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点;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两个战略基点;聚焦“申硕”、聚焦“双一流”、聚焦高水平人才队伍、聚焦内部治理、聚焦民生福祉;建设特色女院、建设创新女院、建设活力女院、建设美丽女院、建设幸福女院。湖南女子学院正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奋力绘就更加恢弘的“女院蓝图”,开启更加灿烂的“女院明天”。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吉林工商学院
学校介绍 吉林工商学院是一所吉林省省属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坐落在素有北国春城美誉的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本组建而成。 2013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高校。 2012年,经省发改委批复,学校在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卡伦湖畔移地建设新校区。2014年学校整体搬入卡伦湖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达98.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2.6万余平方米。 学校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拥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772人,教职工952人,高级职称教职工394人,硕士、博士学位教职工706人。拥有国务院特贴获得者,文化奖获得者,文华大奖获得者,德艺双馨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省级教学名师,吉林省会计领军人才,长白山技能名师,吉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构建了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45个本科专业和14个专科专业,覆盖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1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76项,获批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762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5项,教育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9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拥有省级一流课程(金课)6门、省级虚拟仿真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课程2门、省级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坊1个、省第三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学校设有“吉林省高等财经教育研究基地”等3个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粮油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基地“吉林省粮食工程双师双能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1个,省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训基地1个,省级首批本科高校耕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1个,长春市创新创业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业园2022年被省人社厅评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获批吉林省第三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申报了20项27个级别的证书。学校学生作为国家队成员参加国际大学生无线电测向比赛并屡获金牌;在国际数学建模美赛中获m奖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烹饪大赛获得团体金奖,37名学生获得“中华金厨”奖;学校“学伴 ”志愿者团队在团中央组织的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中获“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学生在参加全国高校和全国大学生金融、贸易、信息、新闻、广告、体育等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多次在吉林省大学生乒乓球比赛、吉林省学生武术锦标赛等比赛中摘金夺银。2022年学校学生参加吉林省第八届“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获得6金、11银、6铜的好成绩。 学校结合财经类科研资源申报的“吉林省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获省科技厅批准为吉林省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汇集粮食领域高层次人才,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粮食产业人工智能仓储装备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获批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学校获批第三批“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获批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单位、获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单位。先后获批“吉林省粮食品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分别与延边大学、珲春市共建“吉林粮食与边疆安全研究院”,“珲春创新发展研究院”等2个联合研究机构,自建“吉林省饮食文化研究院”等4个校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优质稻谷收储作业5t管理规程》被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公开发布,并持续开展应用推广。学校拥有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个,累计发表省级以上论文7270篇,其中,重点期刊174篇,核心期刊论文1225篇,sci检索论文65篇,ssci检索论文4篇,ei检索论文414篇,cpci检索论文354篇。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财经”为底色,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亮色,突出发展“粮食”“餐旅”为特色,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财经类学科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主动与行业对接,面向财经类行业、产业、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省直相关部门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原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培养粮食全产业链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目前学校在粮食综合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已进入国家前列;学校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餐饮类本科人才培养院校,始终把“技能传承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吉菜”菜系开发、吉菜标准体系建立、吉菜文化打造为己任,形成了“美景 美食 文化”的品牌特色,为吉林饮食走出吉林、走出国门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空间。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瑞士教育集团、法国ad教育集团、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马来西亚亚洲城市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10余所海外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与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连续招生13年。作为吉林省孔子学院(课堂)理事成员单位,参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线上文化感知交流活动,发挥我校烹饪等特色专业优势,圆满完成韩国大教集团彩虹孔子学院的课程录制工作,展现出“吉菜”烹饪技艺和文化内涵,为弘扬中华美食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担当使命和责任。 学校不断加强服务社会能力,研究报告《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舆情的总体态势与舆论引导》被中宣部舆情信息局采用,并获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为服务大局、为党中央献言献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提出的“关于深化我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等获省委书记景俊海肯定性批示并采纳应用,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学校提出的“农民合作社改革助推吉林乡村振兴对策研究”获省政副协主席曹宇光批示,对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助推吉林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从2021年统计公报看吉林发展态势”报告得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高广滨的批示肯定;学校提出的“关于扎实推动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绿色环保示范的思考和建议”获时任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批示,为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校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列入乡村振兴人才联合培训院教学区。学校推进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建设,主动承担“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学校提交的“吉林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学院的对策建议”、“实施优质稻谷收储作业5t管理标准推动我省‘吉林大米’品牌升级的对策建议”获副省长韩福春批示。学校获批省粮食行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学校当选省市场监督管理学会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学校主办的预制菜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top30峰会暨吉林省饮食文化研究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圆满收官。学校助力“秸秆变肉”,推动肉牛产业经济研究。承办“2021中国吉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关于成立现代肉牛产业学院的建议”和“关于强化本地终端消费拉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省长韩俊的重要批示并采纳应用。《关于建设现代肉牛产业学院助力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建议》获吉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研究报告类一等奖。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发展规划、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小型企业发展对策、政府咨询等方面并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吉林工商学院秉承“博学善思、厚德自强”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正以崭新的形象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通过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吉林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吉林警察学院创建于1949年,2010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院建设有净月校区和乐山校区,占地面积4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现有1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7400人。 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吉林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传承“报国荣警、察己修身”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和经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培育形成了“院局互动、警学结合、紧贴实战培养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院为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公安学、公安技术获立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点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建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吉林特色新型智库1个。建设省级精品、优秀课程、“金课”15门。 学院先后被授予全省高校优秀领导班子、省直机关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十九大安保维稳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吉林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吉林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地处环境优美、四季分明的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2004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并入吉林体育学院。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各级各类优秀体育人才数万人,为国家和区域体育事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南岭、临河、仙名山三个校区,其中南岭、临河两校区占地面积62.7万平方米,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占地面积89.31万平方米的仙名山校区建设。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万余人,教职工近600人。 拥有一支涵盖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白山学者、省资深高级专家、省高级专家、省教学名师、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体育运动奖章获得者等著名专家学者、行业翘楚在内的优秀师资队伍。 学校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是吉林省博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单位。拥有体育学和公共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均位列b级行列。在校友会2023体育类大学学术排行榜中位列第三,为“四星级”大学。 学校现有13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覆盖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五大学科门类。在全国体育院校中率先实现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全人才链培养,搭建起了服务运动健康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开启了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学校专业设计与区域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标准对接的转型发展新征程,被誉为“体育专业院校转型发展的风向标”。 学校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平台18个。拥有“体育科学化训练”“体育管理学”等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 近年来,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 学校竞赛成绩卓著,学校的拳击、散打、滑雪、跆拳道、射击、射箭、游泳、体育舞蹈等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一系列优异成绩,其中拳击队、散打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已达国际水平。建校以来培养了世锦赛女子举重冠军李亚娟,世锦赛、世界杯女子速滑冠军叶乔波,世锦赛女子花样滑冰冠军陈露,世锦赛、世界杯短道速滑冠军李佳军,世锦赛、世界杯女子拳击冠军李金子,世锦赛女子散打冠军鄂美蝶、刘玲玲,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冠军宫金杰、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武大靖、射箭世锦赛男子团体反曲弓决赛冠军魏绍轩等一大批世界冠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连续八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国际交流日益活跃,近年来,连续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法国、台湾地区等一些国家和地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每年互派教师、学生开展访学和交流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 “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成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具有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性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体育大学,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应用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以及高品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在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和吉林省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吉林医药学院
学校介绍 吉林医药学院1952年建校,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2004年8月,学校由军队整体移交吉林省办学,现为吉林省惟一独立设置的西医本科院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为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a类高校。 学校设有14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23个本科专业,分布于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901人。校本部专任教师511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等省级及以上人才26人。 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坚持“传承军魂、医德为先、医术为本”,推行“一中心、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改革成果两次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是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现有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占专业总数47.8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 科研、学科基础扎实。临床医学、药学学科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有省级科研平台26个,其中省科技创新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1个。学校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家合理用药科普示范基地、吉林省解剖学会、吉林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吉林省全科医学学会理事长单位,吉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单位。 学校深度融入“健康吉林”和医药强省建设,与吉林省“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节点城市全覆盖开展战略合作,牵头组建了吉林省高校医药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学校致力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项,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3项。 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荷兰、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韩国建阳大学合作举办生物制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学生,现有国际学生304人。 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均为三级甲等医院。附属四六五医院是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嘉兴南湖学院
学校介绍 嘉兴南湖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嘉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前身是创办于2003年的嘉兴学院南湖学院。2020年12月学校成功转设,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嘉兴南湖”命名,成为浙江省第一所完成独立学院转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嘉兴市唯一一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 学校办学所在地——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长三角中心腹地,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江南文化发源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地,是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正在全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学校900余亩(规划用地300余亩),下设13个二级教学单位、3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800余人;教职工670余人,专任教师近47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近30%,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一批教科研专家学者,1人入选机械工程学科2022、2023连续两年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校现有省一流学科2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获批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嘉兴市重点实验室4个。建成乡贤与家风研究院、中非民间合作研究院等8个科研机构;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等11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学校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60余项,完成横向课题200余项。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1200余项,在省级以上a类竞赛中获奖47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项。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1余万册,电子图书57余万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开展校地、校院、校所、校企深度合作,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中科科技培训中心、胡润百富、上海浦东软件园、浙江省机电集团、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市海华武术馆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立足嘉兴、服务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本科办学2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3.5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办学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生中涌现出全国“强国一代新青年”“全国自强之星”“浙江省志愿先进个人”等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科技部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刊登我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校企博士共享工程”试点;中国教育报刊登《践行办学使命 答好转设问卷——嘉兴南湖学院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纪实》,专题报道我校“三个大学”的发展战略和蓝图;中国青年报长篇报道我校原创沉浸式红色话剧《南湖•1921》;原创视频《青年如何中国就如何》《梁家河组歌》等作品,被央视频、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 学校坚决扛起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担当,围绕“红色基因、创新发展、协同共赢、立德树人”这一主线,实施“红船引领型大学”“城市共生型大学”和“产业伙伴型大学”三大战略,构建“1226”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践行“守正创新、求实奋进”校训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致力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