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警察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河南警察学院是我省唯一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前身是1949年2月成立的中共豫西区委保卫干部训练班,历经河南省公安干部学校、河南省人民警察学校、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时期。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河南警察学院。2012年8月...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71-56817119,0371-5681712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600 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贵州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贵州警察学院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公安厅主管,贵州省教育厅负责业务管理,全省唯一的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2月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安干部学校,1978年分为贵州省公安干部学校和贵州省政法干部学校,1985年两校分别升格为贵州公安干部学院和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层次的贵州警察学院;2020年9月,与贵州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2021年6月,被贵州省学位办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年均培训在职民警5000人左右。 学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毗邻龙洞堡国际机场、双龙生态公园、贵阳森林公园,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文明校园”等称号。学校占地52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12.81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4万册,电子图书115万册,有63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和43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司法鉴定中心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贵州公安英烈墙”系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8%;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人员19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7%;双师型教师138人。有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6人,全国公安系统教学名师2人,全省优秀教育训练工作者10人,省管专家、全省高校“黔灵学者”和省级学术带头人6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贵州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学校和个人多次被公安部、省政府、省公安厅授予一、二、三等功。 学校现有9个教学系部,开设本科专业12个,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和公安管理学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刑事科学技术系被评为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系,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省部级精品课程7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3项,拍摄的微电影《承路》获全国“我心中的思政课”大赛特等奖,散打队连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和个人第一名。 学校的公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建有贵州政法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安防工程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开展本科办学以来,共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8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3项;出版专著、教材20部,公开发表论文54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多项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省科技强警一等奖和省政法委优秀调研论文一等奖。有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名,贵州省“学术先锋”4名,公安管理系、治安系被授予“贵州省学术先锋号”称号,学校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先后为省内外公、检、法、司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培训在职民警和政法干部等7万余人。2018年5月,公安部批准“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基地”落户学校,并以此为依托,举办了两届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论坛。学校还先后举办了缅甸内政部警员培训班、缅甸禁毒执法培训班、约旦警察武力使用教官培训班、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研修班、老挝刑事侦查技术硏修班、坦桑利亚禁毒执法研修班等外警培训项目。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打造贵州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贵州在职民警培训基地、贵州公安科学研究与z6尊龙平台的技术支持基地、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重点公安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州商学院
学校介绍 贵州商学院沿于1947年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是贵州商科教育的发祥地。195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整合商科教育资源组建“贵州省贸易中等技术学校”;1961年与贵州省粮食学校合并成立“贵州省商业学校”,开启了贵州公办商科教育的先河;1987年升格为“贵州商业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贵州商学院”;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学校由省商务厅划转省教育厅管理,同年成为贵州省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9年,学校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估;2022年,获批成为贵州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校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先进,图书资源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红色文化浓郁,师生学习生活环境舒适优美。 学校以商为名,因商而建,依商而兴,始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为己任。建校以来,秉承“尚信塑品 致用立身”的校训,扎根贵州大地办学,培养了10万多商科英才,被誉为“黔商摇篮”,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12.22万册,电子图书137.92万册。设有11个教学单位,面向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开设有30个本科专业(含1个合作办学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2023年新增数字经济、应急管理2个本科专业,并已于当年9月开始招生。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7个,其中,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自2018年以来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一直排在全国前20位。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就业创业“金课”1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金课”(一流课程)27门,省级教改项目60项。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学生1万余人,教职工769人,其中,专任教师502人、外聘教师1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225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4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金师”(教学名师)6人。学校聚焦贵州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平台人才支撑需求,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和方向积极探索,通过柔引陈鲸院士团队,筹建贵州省数字经济与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柔引一批高水平拔尖人才,积极构建我校5大科研团队,为学校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并出台一系列人才“引培用留”激励政策,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积极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按照省政府“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竭力服务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学习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强化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管理学院合作举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瑞士西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1所国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搭建校际交流平台。组织交换生出国(境)交换学习、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涵盖美国、英国、爱尔兰、瑞士、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接待美国蒙赛罗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管理学院等11批次国外高校代表团来校交流访问。学校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为契机,主办、承办、协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40余项,参与师生700余人次,国际交流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建设高水平新型商科院校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统筹学校发展全局,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商业数字化,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商业头脑、创造活力、担当精神、实干作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谱写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哈尔滨金融学院
学校介绍 哈尔滨金融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亚欧大陆桥的明珠美誉的城市——哈尔滨市,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创办,是一所传承“央行基因”,扎根龙江,立足金融办教育的应用型本科财经大学。 办学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始建于1950年,历经东北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干部培训班、中国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干部学校、黑龙江银行学校、哈尔滨金融专科学校、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等几个历史时期,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我国第一所金融类高等专科学校,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1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哈尔滨金融学院。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已经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办学条件优良,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学校现占地面积65.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0.2万平方米。电子资源395万余册,已初步形成文献种类齐全、金融特色突出的馆藏资源体系。升级改造140间多媒体教室,实现全覆盖,建有48个各类实验室、5间智慧教室、7间语音室、87个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条件达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校园网万兆骨干,实现了基于统一公共数据平台和信息门户的人事、学工、教学、科研、办公信息化。校舍、文体活动场所以及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充分满足师生需要。 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能力强。学校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722人,其中,专任教师435人。教职员工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620人,在读博士44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教师83人,副高职教师137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 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牢固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现有在校生一万一千余人,设有11个教学单位,拥有涵盖经、管、文、法、工五个学科门类的23个本科专业。2022年会计学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信用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和保险学等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工程、保险学、审计学、知识产权和财务管理等5个校级重点专业,全省首批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和全省首个且唯一的金融科技专业,努力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会计学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拥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学校自主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省级高等教育类教学成果奖2项。 坚持内涵发展,科研学术水平持续提升。近五年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千余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80余部,公开出版教材近300部,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项。学校的《金融理论与教学》,是全国创刊较早的金融期刊之一,国内外公开发行,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设有“黑龙江自贸区研究中心”“会计与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普惠金融研究中心”“金融仲裁理论与实务”等13个科研机构,先后成立学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黑龙江省投资理论研究会、省级学术平台黑龙江省金融理论与创新研究学术交流基地。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2022年获批黑龙江省金融教育示范基地,组建黑龙江金融发展研究院,为龙江金融业重大问题的研究实力和咨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被誉为“金融家的摇篮”,东北地区金融人才的“黄埔军校”。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为国家培养6万余名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就职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在95%以上,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类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同。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国、美国开展联合办学,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3 1 2本硕连读及2 2双学位项目,共同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工人先锋号、省级文明校园、省文明单位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状、省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批“绿色学校”、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省“三育人”先进集体、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省教育系统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东北振兴重要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扎根龙江大地办大学,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要,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加快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步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金融业发展,明确办学定位,落实发展规划,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综合改革,全力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打造“数智金院、质量金院、创新金院、开放金院、绿色金院、平安金院、文化金院”,努力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河北体育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本科普通高等体育院校。1984年4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在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整建制基础上筹建并开始招生。1985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校址基础上建院。2005年6月,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实质性并入河北体育学院。行政主管部门是河北省体育局。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学府路校区(占地500余亩)坐落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风景秀丽的滹沱河畔,环绕校园的是梨果飘香的太平河生态园区。正定新区校区(占地200余亩)毗邻河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包括与河北省体育局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共建河北体育学院射击学院、11个系(部)和1所附属体育运动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体育经济与管理、物业管理、英语、舞蹈学、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前教育、冰雪运动、体能训练等16个本科专业。其中: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为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我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舞蹈表演。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两门:《运动损伤与按摩》《健美操》。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运行课程三门:《冰雪运动文化》《运动损伤与按摩》《健美操》。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五门:《体育通识英语》(线下一流课程)、《运动生理学》(线下一流课程)、《体能训练》(线下一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时尚健身舞》(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三门:《健美操》《运动创伤学》《河北民间武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田径教学团队、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健美操教学团队、冰雪运动教学团队。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外语智能化教学实训中心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体育学院—天津松江团泊湖高尔夫球会实践教育基地”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体育学”所属的四个二级学科全部为省级重点或重点发展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河北省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020年,“河北省体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与河北省体科所合作共建的“河北省数字化体能监控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构建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管理、竞赛组织管理四个方向的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专业学位导师团队。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452人,专任教师485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省级“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22人;拥有国际级裁判、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70余人。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教学科研、竞赛训练、大众健身”三兼容的办学之路,坚持“大体育观”,秉承“崇德、砺能、笃学、拓新”的校训,以培养文武兼备、德高技精,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突出、全面发展的“体育人”。通过“打通基础,专业分流,特色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教育、民族体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逐步确立了全省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骨干地位。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首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被省体育局、教育厅授予“河北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河北省冰雪人才培训基地”,被北京冬奥组委授予“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被省体育局、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授予“河北省少数民族项目综合训练基地”,被省文化厅、教育厅授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先后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单位”,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建校38年来,培养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教育、民族体育等方面的本专科毕业生4万余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大中小学校、运动队、公安武警系统、健身俱乐部等单位和部门成长为骨干力量,得到社会广泛好评。近五年学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 通过“学训结合、体教融合”,学校与各项目中心共同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如奥运冠军蔡亚林、苏惠娟、庞伟,世界冠军张亚菲、赵颖慧、任洁、池彬,中国象棋国际大师棋王李来群、棋后胡明,世界足球小姐孙庆梅,女足国家队队员白洁、张欧影、王丽萍、刘亚丽、王坤、刘杉杉,国家队篮球名将马健、梁达、刘军,乒乓球国手樊建新、牛剑峰,女子铅球亚洲纪录保持者李梅素等。河北省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专业队中90%以上的队员都是河北体育学院输送的。河北省七人制橄榄球专业队和青少年足球专业队就是直接由河北体育学院承办的。 通过“院企联合、协同育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尔夫球、冰雪人才。从2003年开始,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高尔夫球管理方向。多年来,高尔夫球管理方向的毕业生,遍布全国80%以上的高尔夫球场。2015年成立冰雪运动系,2016年开始招生。目前,冰雪人才培养规模居全国首位,正在以“张家口崇礼为圆心向周边内蒙、北京等地辐射”的冰雪教学训练基地网为核心,努力打造成全国冰雪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学校直接服务冬奥人员共计476人,其中竞赛组织服务团队408人,分别作为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国内技术官员和场馆运维、后勤保障服务人员,直接服务于9个竞赛场馆,做到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全覆盖;冬奥志愿者团队68人,承担北欧两项、冬季两项等比赛项目以及文艺表演、交通助理等非赛事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竞赛组织服务团队和志愿者团队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河北省先进集体”,2名教师获得“先进个人”。 今天,全院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高一突破”战略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体育大学而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学校介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是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原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原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3年,隶属于河南省财政厅,是河南最早以培养财税、金融、会计等专门人才为主的学校,是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财经管理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原河南教育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省属成人本科院校,1993年开始向普通应用型高校转型,基础教育资源积淀深厚,本科教育经验丰富。 学校现有象湖、龙子湖、老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51.13万册;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38个、专科招生专业12个,全日制在校生22146人, 折合在校生22149.9人,教职工1456人,其中专任教师890人。 在发展中,学校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整合校内资源,重点发展财税、会计、金融等经管类专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打造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财经 科技”和“财经 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特色。会计学科获批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税收学、工程造价、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用型)》线上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子商务》《会计信息系统》等24门课程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基于5g的在线智能考试应用”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教育部第一批“5g 智慧教育”应用试点。 学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obe教育理念,实施“四融三通”(即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特色教育深度融合,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差别化培养有机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有河南省财政干部培训基地、河南省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河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等,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联合设立了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研究基地、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河南基地、中原发展研究院财政研究所等,先后与国家税务总局登封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九阶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93个,覆盖了所有本科专业。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高人文素养、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被评为“国内高质量就业示范高校”“河南高等教育榜样示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正朝着不断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成省内一流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高校的目标而努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湖北警官学院是湖北省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其后,历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中央第二民警干校、湖北省公安学校、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等发展阶段。 1984年4月,成立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正式开展公安高等教育;1993年6月,校名调整为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并更名为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警官学院自建校以来,为政法公安机关和其他行业培养培训了15万多名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更有许许多多校友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武汉市解放大道南校区和南泥湾大道北校区2个校区,校园面积512亩。学院内设中层直属机构25个。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400多人。现有教职工430人,其中正、副教授13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院实施教师与公安实战教官双向交流制度,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10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部级“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等。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以法学为基础,公安学、公安技术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以“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为主干,加强“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与公安类专业的融合和协同,彰显学院专业特色。现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有:治安学、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等;普通专业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英语等。学院积极融入“双一流”建设,落实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现有公安学与法治湖北、公安技术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指挥与战术、信息安全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犯罪现场勘查学等1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信息安全、国际警务、思政课、警务战术、刑事诉讼法学、涉外警务等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建成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公安法制方向)“湖北名师工作室”“楚天学者工作室”“余新民工作室”。已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构建富有现代警察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日常警务化管理、课程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专业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科研创新大赛等培养模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批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公安部科技进步奖,师生多次在“蓝帽杯”“美亚杯”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和全国高校国家安全素质展示活动等重要比赛中名列前茅。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屡创佳绩,近三年来,考试通过率均高达70%,保持在各大院校法学专业前列。 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引导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公安工作提供智库服务,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有法庭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学院教师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奖、司法部“全国法学研究和教材”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励多项。近年来获国家专利10多项。学院重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建成智慧校园,实现了各主要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 学院认真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建有刑事科学技术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李昌钰工作室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三真”司法鉴定中心、dna专业实验室、物证溯源技术研究所、禁毒技术与情报研究中心、公安大数据情报分析实验室等一批实践育人和创新研究基地。不断强化校局合作机制,在武汉、十堰、鄂州等省内外公安机关建有22个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累计达数万余人次,近千人立功嘉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学院积极开展在职民警培训,是“全国首任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外警培训基地”“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公安局长(政委)培训基地”“新时代湖北公安派出所长学校”,年均培训万余人次。 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公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政法事业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本科院校,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一所民族院校。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成立于1955年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学校现已成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院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   【学科专业】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有数学、教育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现有44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2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新闻学、翻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9个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范类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科学教育等特色鲜明的师范类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有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7个教学实验室、157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73个校外教育见习基地、1个劳动教育基地、8个校企合作基地。   【师资队伍】全校现有教职工61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10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5.53%。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3个,自治区教学团队8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6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321人才工程”人选9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8人、教坛新秀7人,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1人。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225人,其中本科生9099人、专科生1126人。在校生中,师范类学生占42.9%。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考研人数和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建校69年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名,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等部委平台7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委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等自治区级平台6个,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期间,学校立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6项。学报《蒙古学研究》是国家a级学术期刊,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民族学等人文学科优势,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先后获批自治区民委和自治区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立了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主办“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等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完成了国家民委重点委托项目“内蒙古牧区精准脱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和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实现‘三区三州’扶贫攻坚达小康”等项目。提交多篇自治区“北疆智库”智库报告和咨询报告。制定《信息处理传统蒙古文排序》国家标准和《蒙古族传统布鲁》地方标准。   【校园文化】学校秉承“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先后9次被国家和自治区评为“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学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系列品牌活动。校园足球等是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学生男子足球队5次获得自治区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蝉联两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季军。校园乌兰牧骑深入基层开展多场演出,传递党的声音。学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自治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首批平安校园”“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合作交流】学校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匈牙利、泰国、英国、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央民族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青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协同育人项目,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呼市新城区、苏尼特左旗、乌拉特后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推进全方位合作。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警察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培养警务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949年的湖南临时省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办学74年来,学校秉承“忠真智勇”的校训,为公安政法战线培养了8万多名合格人才,被誉为“三湘警察的摇篮”。 学校地处长沙市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4.8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95万册,电子图书36万册。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网络犯罪侦查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90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大数据智慧警务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普基地2个、湖南政法系统智能化协同创新研究院1个。建有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教科研究基地4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8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7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81个。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设有10个教学系部,1个实验中心。根据公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治安学、交通管理工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禁毒学、网络安全与执法、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8个公安类本科专业和信息安全、法学、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7个普通类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7000人。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3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部级一流课程54门。 学校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34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73人,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263人。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15人,全国、全省教指委委员1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5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级青年教学能手35人。 学校坚持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并重协调发展,是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外警培训基地和湖南省公安厅警官培训中心。近年来,共承办各类在职民警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学员3万余人,承办了公安部多期警务实战教官调训班和香港警队国情教育培训班,出色地完成了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刚果(布)、波黑等9国警察培训班,得到了公安部的高度评价。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政治建校,政治育警,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级警务人才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专门人才,在长期的办学中逐步凝练了“政治首位、注重养成、贴近实战、服务公安”的办学特色。学校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学警总队,建有情报研判分析、公安大数据、网络犯罪侦查、视频图像侦查等四个服务实战分队,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安保和假日执勤、维稳处突,有力支撑公安机关的实战需求。学校对学生严格实施警务化管理。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人社部发〔2015〕97号、106号、人社部发〔2016〕5号文件精神,学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单独组织参加公安机关面向公安院校录用公务员考试,入警率达到95%以上。 学校认真贯彻公安部“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创新引领力。依托学校师资、技术优势组建了湖南省政法系统智能化建设协同创新研究院、湖南公安智库和湖南公安科学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学校师生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20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300项。学校坚持对接实战、融入实战、服务实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22个市县(区)公安局、国内30余家企业建立了院局、院企深度合作关系。近年来,为全省公安机关提供决策与咨询1000余次,制定各类系统建设方案和标准规范上百份,协助或联合侦办大要案件200余起,协助追缴资金超过200亿元。配合公安“大数据战略”,为全省“智慧警务”研发各类系统或装备50余款,在全省14个市州60多个县(区)公安局推广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以及北京、江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警察学院开展友好合作办学,与英国伦敦警务学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司法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师生赴国外进行访学、研学活动,扩大了湖南公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先后荣获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平安高校”荣誉称号,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体育比赛成绩突出,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一等奖、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全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等奖项100余项。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女子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女子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85年,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加入世界女子教育联盟,2014年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全国三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国女子高校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怀。建校之初,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校名并题词“祖国的兴旺发达,需要更多的妇女人才”;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生前担任学校名誉校长;陈慕华、彭珮云、顾秀莲、陈至立等先后来校视察并指导工作。 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经济社会和妇女事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规模适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卓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理念:秉承“懿德睿智 笃行臻美”的校训精神,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培育“求真、求善、求美、求精”的校风,“爱生、善教、博学、创新”的教风,“明礼、修身、乐学、自强”的学风。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具有“四自”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与省人民政府毗邻,占地面积39.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29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23.35万册,电子图书67.85万册。现有省级及以上实践育人平台22个,校外实习基地148个。建有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所需的体育配套设施完备。校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招生,在校学生1.2万余人,是湖南省文明校园、湖南省平安建设示范校、湖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715人,其中,高级职称240余人;校内专任教师505人,其中,博士学位105人、硕士学位334人。学校拥有各类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专家学者,校内人才工程分层培养卓有成效,为学校内涵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资源。 学科专业:学校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类、数字经济与工商管理类、文化创意与传播类、师范教育与人文艺术类、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类五大专业群,构建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社会学、工商管理学、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4个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设有8个二级院(部),32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拥有2个(家政学、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特设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科学研究:学校拥有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家政发展研究中心”“湖湘礼乐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中心”“管理会计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心”、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基地”等10余个省级及以上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唯一的服务类现代产业学院“家政产业学院”,24个校级研究机构(中心),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女性教育发展史馆。 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澳、日、韩、俄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高校或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师生出国(境)访学、研修、培训、交换等合作项目。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2021年5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一核两基”“五聚五建”的发展思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点;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两个战略基点;聚焦“申硕”、聚焦“双一流”、聚焦高水平人才队伍、聚焦内部治理、聚焦民生福祉;建设特色女院、建设创新女院、建设活力女院、建设美丽女院、建设幸福女院。湖南女子学院正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奋力绘就更加恢弘的“女院蓝图”,开启更加灿烂的“女院明天”。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医药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医药学院肇始于1912年,前身为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创立的长沙红十字会看护训练所,1924年正式建立长沙仁术护病学校。1961年从长沙搬迁至安江建立湖南省黔阳卫生学校,1981年更名为怀化地区卫生学校,1984年搬迁至怀化,2000年升格更名为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升格更名为湖南医药学院。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4.5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6.42万平方米。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约1.91万件,总值约1.89亿元。近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530项,经费2562.9万元,横向科研项目220项,经费9319.36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1项,出版著作79本,授权国家各类专利433项,累计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587篇。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9.77万册、电子图书109.84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4642人(含2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其中高级职称99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0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8人,培养认定临床教师3837人。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全日制大学生12687人,其中本科生12395人。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与检验医学院、康复医学与保健学院(中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人文与信息管理学院、体育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总医院(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共14个二级教学机构。 学校有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湖南省中巴民族医药开发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个。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新型抗体药物及其智能运输系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感染性疾病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湖南省骨科康复综合性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湖南省急危重症疾病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大湘西区域急危重症科普基地、卒中高危因素控制及卒中预防科普基地(培育)、药“试”寻真——药物临床试验科普基地(培育)、湖南省呼吸与危重症疾病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多发重症创伤救治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湖南省心肌损伤应急处置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湖南省脊柱脊髓损伤与修复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平台(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基层数字医防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互联网(中西协同)健康服务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湘西发展战略研究)、湖南医药学院全民健康素养科普基地、湖南医药学院生命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等2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怀化市重点实验室、怀化市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等市厅级科研平台45个。 学校现有医学、教育学、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开设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中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助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运动康复、健康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休闲体育、供应链管理19个本科专业。其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6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校有11个实验教学中心、7个创新训练实验室、2所直属型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型附属医院、40所教学医院、135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7个。 学校始终秉承“厚德医萃,仰天行健”的校训,恪守服务基层办学定位,培养了一大批有温度的基层健康守护者。先后获批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湖南省学校无偿献血优秀单位、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省实践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依托单位、大湘西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牵头单位、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