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龙烟钢铁公司技术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高职院校。2006年,以“优秀”等级通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以...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11-8523977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特色(双一流/985/211等)
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b档)
学校排名
580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辽宁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学院创建于1960年,1978年建立中专,1985年5月建立大专,1992年被公安部评为a等学校,1995年开始独立试办本科专业,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辽宁警察学院。 学院坐落在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平路260号,依山傍海、景色秀美。校园占地88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8.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697万元,图书馆藏书67.4万册。现有教职工445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教授41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3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209人,“双师型教师”156人,有省部级教学名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等优秀人才34人。 学院现设有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监狱学、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公安视听技术等9个本科专业和民航空中安全保卫1个高职专科专业。 2008年7月“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大连基地”在学校挂牌成立,2011年建成公安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网络学院”,2015年“公安部训练科技应用研发中心”在我院揭牌成立,2016年“中国民航空中警察训练基地”在我院揭牌,2018年建成全省公安系统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12年成功承办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并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在2016年第二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5名教师获个人单项一等奖,学生获团体一等奖。建校以来,累计为全省公安、司法、安全等系统培养输送优秀警务人才3万余名。 近年来,学院在本科办学的新起点上,坚持服从服务辽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宗旨,夯实办学基础、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实战引领、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局合作和实战化教学训练,连续开展了创新行动年、创新发展年、创新成果年、创新质量年活动,努力把学院打造成辽宁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警务理论和技术创新基地、公安民警训练的主阵地,正全力向全国一流公安本科院校建设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太原学院
学校介绍 太原学院前身为2002年12月由原太原大学、太原师范学校、太原市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新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太原学院。学院于201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22年成为首批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学院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人民政府管理,山西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 学院地处三晋文脉聚集地——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三晋古都——山西省省会太原。学院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由汾东校区、滨河校区、府东校区三个校区组成,汾东校区位于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都市圈以及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核心,信息畅达、交通便利。 学院占地面积1658亩,校舍建筑面积4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18 亿元,馆藏纸质图书 164.66 万册,电子图书 126.27 万册。学院面向全国 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504人。 红色基因,铸就太院特色文化 太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山西官立师范学堂”、1910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和1919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这几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才的摇篮”“革命的熔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李雪峰、王世英和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等曾在此就读,在这里接受马列主义启蒙,走上了革命道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和革命文化。经过长期文化积淀与升华,学院孕育了“博学、弘毅、力行、至善”的校训,形成了“端品、励学、实干、担当”的校风,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 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1191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73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272人,占37.2%;具有博士、 硕士学位655人,占89.5%;“双师双能型”教师270人,占36.9%。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 5名,已初步建成专家名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校企协同培养的多元化师资队伍。近三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6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得授权专利116项。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3项,教育部新农科项目1项。 以工为主,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崇德尚能,博知力行”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作风朴实、积极进取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理、经、农、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智能与自动化系、机电与车辆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文化与旅游系、财经系、管理系、教育系、数学系、外语系、音乐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15个教学系(院、部),2个教学中心(公共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37个。 学院现有实验实训室175个、实验实训楼2栋,实验实训场所使用面积2.54万平方米。学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职业资格考试等活动。2021年学院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46项,共获得209个奖项,省级以上奖励602人次,国家级奖励72人次。2022年1-5月,学院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共计申请202项,立项13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20项,省级项目立项47项。 立足地方,推进产学研融合 学院立足太原,面向山西,辐射全国,紧紧围绕“新技术、新经济、新管理”,重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转型发展。学院坚持多元结合、产教融合道路,先后与 155 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育人基地,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并注重科研发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院获批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山西省工信厅省级平台“山西省健康大数据ai联合实验室”、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大数据智能诊疗产业学院提质增效计划建设项目”、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试点建设培育单位。学院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形成对应用型品牌专业和应用技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面向未来,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太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城校共生”发展模式,扎根并州大地,主动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和“锦绣太原城”等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投身省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1984年成立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省属高校唯一一所民族师范院校。2013年确定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单位。 学校占地近千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1.2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7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面积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9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47.42万册,其中数字资源及其它载体资源146余万册,纸质图书文献101.42万册。建有14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46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经过近40年的办学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民族师范教育、中华民族文化、高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为主体的专业群,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5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建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门省级一流课程,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建有14个特色研究机构,其中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等4个。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01人,其中专任教师5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42人,占专任教师48%,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7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近50人。 学校招生以甘肃为主,面向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内蒙古、福建、海南等23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2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6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先后获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4项。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00余部,授权专利122项。承担科研项目40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42项。 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根陇原大地办大学,服务国家发展新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坚定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打造成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服务区域发展的科创中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平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强阵地,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学业扎实、素质全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据统计,我校毕业学生有4万多名工作在甘肃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岗位和基础教育领域,这些毕业生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了应有贡献。学校已成为甘肃乃至周边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介绍 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追溯学院历史,学院前身为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在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合作举办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05年3月,学院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学院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2022年2月18日学院正式揭牌,开启了跨越发展新征程。 学院坐落在黄河入海口、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省东营市,占地面积868亩,校舍建筑面积28.58万平方,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3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03万余册,电子期刊96万余种。建有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有机化工材料合成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稀土催化创新创业共同体3个省级平台;山东省高校碳中和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非常规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黄河流域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发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智慧油田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等上级科研平台7个,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依托学院建设,建有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学院2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有石油装备、能源科学等各类实验中心和实训室223个;法学专业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化学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中心入选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深层致密油气、智能信息处理、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机械表面工程与摩擦学、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油气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技术、干细胞工程与生物材料、能源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应用等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0个以及3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博士13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余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0200余人。 学院设有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文法学院、教育与现代媒体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医药与护理学院等7个教学院,开设石油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法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等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3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15门。 “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教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56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260余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2件;实施转化56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cssci论文780余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专著9部。 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16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10余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180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39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104项。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届本科毕业生23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6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共64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62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学校连续五年作为教育部布点监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列全省前列,2023年有10%的毕业生入职中国五百强、山东省五百强等大型国有企业,获评全省就业工作“绿灯”先进单位。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围绕“立足东营,融入山东,面向全国,对接石油石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行业需求,引领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成一所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类专业特色鲜明、省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高端”“特色”“开放”的办学思路,牢记使命、培根铸魂,担当尽责、主动作为,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成为培养石油石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致力于成为解决石油石化和新能源领域工艺设计、应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中心,致力于成为东营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要、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唐山学院
学校介绍 唐山学院地处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素有“京东宝地”之美誉的河北省唐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6年建校,前身为建立在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内的唐山市工业夜大学。1985年,西南交通大学智力支援唐山成立了唐山分校。1996年,与西南交通大学开始联办本科专业,先后培养了8届毕业生,西南交大专家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唐山高等专科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唐山市职工大学三校实质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唐山学院。2014年1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实质性并入唐山学院。2015年1月,经唐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唐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实质性并入唐山学院。在省委省政府、 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秉承“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的校训,发扬“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优良传统,根植唐山,服务京津冀,辐射环渤海,坚定不移地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地联合的创新发展战略,不断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唐山市加 快建设“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大学西道(东院、南院、北院)、华岩北路、龙泽路三个校区,占地1049亩,校舍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设有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14个党政管理机构和图书馆、学报编辑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所等7个教辅机构。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藏书图书159万册,纸质期刊1357种,电子图书218万册,电子期刊16万册。开设52个本科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设置与唐山市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产业、信息智能等8个“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高度契合。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19000余人,成教学生近9000人。 1049亩-学校占地 19个-教学单位 3个-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 1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52个-本科专业 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389人,其中专任教师994人,博士研究生占比1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4%,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比44%,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河北省先进工作者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4人,河北省师德标兵4人,河北省模范教师3人,河北省、唐山市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10人,市管拔尖人才、优秀专家和自然科学领军人物4人,唐山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人,唐山市“十佳教师”5人等。 学校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全面对接唐山市“4 4 n”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巩固传统工科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学科专业新的生长点。新增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产业学院获批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了基础与应用、设计与制造、艺术与技术相互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工程制图 、会计学、市政工程、中级财务会计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5个教学团队获批“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李雅丽、周红星、赵志伟、马丽亚获批“河北省教学名师”。“智能装备数字化设计教师团队”入选“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3个学科确立为河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土木工程、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4个专业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确定为校级品牌专业,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市场营销、英语等12个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级财务会计学》等5门课程被评为河北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推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率先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了“茅以升班”,探索建立工学互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新途径。近年来,本科新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和本科生考研录取率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当前,学校致力于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支撑的办学格局,形成本硕一体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校企校地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建有40个科技创新团队,有283名科技特派员、3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和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现有3个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创新团队和9个市企业诊所。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于2023年7月在学校正式挂牌成立,通过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努力打造引领支撑唐山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高端智库。依托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学校与唐山市18个县市区和开发区全面开展校企校地深度对接,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与百余家企业签订技术研发服务合同。学校建立唐山市石墨烯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范围涵盖化工、环保、建材、能源等诸多领域,为京津冀石墨烯材料的研究、石墨烯产品的研发、石墨烯成品的检测及其它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共享服务。平台已为陕西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高压电瓷有限公司、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省内外高校和企业提供z6尊龙平台的服务支持。主办《唐山学院学报》,开设“唐山经济社会文化”“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等栏目,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在2018年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201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与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物资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7家教育机构签署合作交流协议,为教师访学进修、交换生学习等提供机会。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切实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建设,发挥其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重要职能,深化两级管理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为着力点,注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育人水平。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六严”党建工程,大力开展“党建工作三服务”活动,开展创建“四强四好”党建示范点和争做“育人先锋”共产党员行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创a,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014年学校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被确定为“唐山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2019年荣获“唐山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李保国志愿服务队获评“李保国志愿服务队省级先锋队”荣誉称号,2023年获评唐山市市直教育系统“四强四好”基层党组织。学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唐画院”声名远扬,师生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1992年至今,先后13次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21年获得“唐山市2018-2020年度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邢台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始建于1910年,前身是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2002年更名为邢台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06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82亿元,图书总数165.5万册。现有56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科普基地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全日制在校生17666人,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92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52项。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近五年,获评河北省师德标兵、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三三三”人才称号等21人;引进外国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突贡中青年专家、天山学者等14人;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接近50%。 建设发展成果显著。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纯德实学”校训精神,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师范教育和应用发展两大教育体系。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2016年被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以来,先后获批河北省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邢窑白瓷)建设单位;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河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被列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学校。今年5月,中国大学排行榜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正式发布本年度中国大学评级结果,在河北省大学评级中,我校在同类学校中排名第三。 科学研究频获突破。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10个;省级科普基地2个;省级外国院士工作站1个,挪威籍在站院士白勇荣获2022年河北省燕赵友谊奖。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6项;出版专著83部;获授权专利63项,发明专利8项;教师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科技人才选派248人;获省市科研成果奖励180项。 文化育人特色鲜明。学校积极实施“文化育人工程”,重点打造“一河、一窑、一址、一历史生态文化校园”项目。依托四师旧址建设了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建成了“邢窑白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北方古陶瓷研究中心、郭守敬研究中心、河北省太行山文化研究基地、历史文化学院、影视产业学院等平台,挖潜邢襄历史底蕴,打造区域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服务邢台实效凸显。以“三联盟”“三对接”为抓手,构建了“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共同体,与包括新疆若羌、雄安新区在内的共20个县市区开展教育实践合作,建设实习点326个;共建了100余个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双创基地37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项目8项,横向项目182项;32项研究成果获省市领导肯定,在支持我市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学校13.2万㎡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其中一期三个项目2023年已陆续投入使用,将打造其成为邢台市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数字经济及文创产业的高端创新基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昭通学院
学校介绍 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云南省昭通市。学校环境优美,毗邻占地一千余亩的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春观花,夏品文,秋赏月,冬戏雪。昭通学院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其师范教育传统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历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昭通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昭通师范专科学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22年1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的本科高校。百年办学历程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实践、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形成了“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和“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 40余年来,昭通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为己任,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经验不断丰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以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成为昭通及周边地区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传播中心,昭通县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基地、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 学校目前设有人文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13个教学学院,4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招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拥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践实训基地1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7个。师范技能实训场所28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99间,实训室51间,智慧教室、微格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共计181间,实现所有教室多媒体设备100%覆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9个。校级教学团队9个。公共教学设施平台中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1项,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和新兴专业建设点8个,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711人,其中,高级职称228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522人,另有外聘教师100人。拥有“全国会计名家”“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及“青年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乌蒙工匠”等知名专家学者。 学校以“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服务活校”为理念,成立了文学创作学院、苹果学院、天麻学院、马铃薯学院、扎西干部学院(理论教学部),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物理学专业基地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地班、学前教育专业卓越幼儿教师班、英语专业卓越班、生物科学专业实验班、苹果天麻马铃薯特色班、文学创作特色班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昭通文学、教师教育、红色文化四张特色牌,推动专业建设特色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昭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成立了滇东北高原特色农业研究中心、乌蒙山生态保护研究中心、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特色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多项,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40余年来,学校潜心耕作,培养了以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吴建智、全国百佳刑警阚建军、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和雷平阳、全国优秀教师张英、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冠军马皓等优秀学子为代表的6万多名优秀人才,为昭通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时代,昭通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面谋划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人民满意的昭通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沧州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沧州师范学院坐落于河北省东部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学校更名为沧州师范学校,1984年升建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沧州地区教育学院合并,2001年与沧州师范学校、沧州农业机械工程学校、沧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沧州师范专科学校。2010年3月升建为沧州师范学院。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被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一代又一代师院人锲而不舍地追求、思索并实践着,在建设和发展中凝炼成“明德、博学、知行、日新”的校训和“孜孜以求、团结奉献、精益求精、敢于胜利”的师院精神。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规划用地1113亩,现已完成713亩地的规划建设,建筑面积36.8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0万册,纸质期刊1200余种,可阅读的电子图书300万册,有19个数字资源数据库。校园网全面覆盖教学与办公区。 学校现有教职工998名,副高级以上职称34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695人,其中博士85人。有专任教师825人,外聘教师113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并聘请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52个。在校生16000余人。形成以师范专业为基础,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有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科学研究平台2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251个,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与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专业是教育厅首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拥有《仪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省级精品课,《大学语文》《英语口语》等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沧州师范学院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批首批国家基地。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计划”,跨学科组建优质团队,着力打造国家级科研教育平台3个;建有省市级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共14个。作为“国家重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试点工作实施单位”和“河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为政府制定鸟类保护政策、国际间候鸟保护合作及鸟类传染疾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目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486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681篇,被sci、ei等重要检索期刊收录论文231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23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6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0项。有1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27项成果获得沧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成果获得沧州市科技进步奖。 我校共有实践基地289个,其中师范类实践基地129个,非师范类160个。建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与4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新疆轮台县建立实习基地,截至目前,已派出178余名实习学生,受到轮台县中小学、幼儿园和当地教育局一致好评。 学校坚持引进优质留学资源,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英国、美国、韩国、克罗地亚、西班牙、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40余所知名高校结为友好学校,签订国际交流合作协议书及备忘录;同时,积极开拓教育对外开放渠道,为学历提升、文化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拓宽途径、提供便利。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利用齐越教育馆、野生动物标本馆、文字博物馆、洪昌美术馆、校史馆、图书馆和体育训练馆,打造“红橙金绿青蓝紫”七色育人文化,围绕“三全育人”形成了“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格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文明校园”,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组织单位”“河北省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进单位”“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优秀组织奖;先后获得“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首批“河北省青年普法志愿者培训基地”、首批“河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优秀高校团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河北省献血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团省委、省司法厅、省教育厅和省预防办联合命名为“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培训基地”;齐越大讲堂被评为河北省第一批高校文化讲坛;《沧州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办学成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人民网、新华网、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办学成就。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原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风景秀丽的邕江之滨、相思湖畔,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自治区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 学校随着广西的解放而诞生,其前身为创建于1951年5月的广西省行政干部培训班。其后,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广西经济建设需要,学校历经了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广西行政干部学校、广西经济干部学校、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历史沿革,并于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为“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学校聚焦“服务广西经济建设”发展主线,不忘建校初心、勇担办学使命,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享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职师类”办学定位,落实“以本为本、应用为先、职师特色”办学思路,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上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现有教职工650人,其中高级职称203人(正高级职称47人),取得硕士、博士学位387人(其中博士16人),另聘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22人为兼职教师。拥有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2个,广西高校科技服务平台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在近年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近五年来,获厅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22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5项、厅级18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学校现有11所二级学院,普通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47个,成人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9个,分布在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个,自治区级本科一流课程4门,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3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建有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广西各中职学校等建构紧密的合作办学共同体。近年来,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全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广受认可,连续被评为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学校曾中标获得6项广西重大课题,并承担“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对策研究”等多项自治区党委、政府资政课题以及自治区工信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自治区两化融合项目“广西新能源汽车监测平台”的建设,凸显了服务广西的特色和优势。高质量建设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共建“广西船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大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活动。学校还是广西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党政干部、“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守建校初心、牢记办学使命,紧扣“创新性驱动,特色化建设,内涵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总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将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普通本科学校,在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新征程中再谱新篇、再续华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廊坊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廊坊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4年的安次县立师范讲习所,1946年更名为安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56年改建为河北廊坊师范学校,1964年升格为廊坊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再次升格为廊坊师范学院,是河北省最早的两所专升本院校之一。2005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并入,组建新的廊坊师范学院。2016年被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20年获批河北省第二批应用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学校位于京津雄中心区域的廊坊市,紧邻大兴国际机场,京雄高铁,京台、京沪等高速环绕,互联互通。学校分廊坊、空港两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103万余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9468人,教职员工1435人,其中专任教师1058人,正高级职称人员11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0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04人,硕士学位725人。学校现有全国知名史学专家、国家杰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等人才37人,担任国家、省各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职务17人,担任省内外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拥有包括世界冠军在内的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 学校现有机构设置38个,党政管理机构14个,教辅机构7个,其中教学单位17个。地厅级以上研究机构 30 个,主办 5 种学术期刊。设置本科专业 59 个,涵盖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9 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中师范专业 18 个,其中 11 个具有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部分专业招收公费师范生,形成了师范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科学、学前教育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 个、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 1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 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 2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4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4 个,省级教育创新高地 2 个、省级教学团队 3 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4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作为“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国家、省、市级培训及教师资格证测试任务。 学校秉承“为人,为学,为师”的师范文化传统,弘扬“厚德博学 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守育人育才红色,擦亮教师教育底色,彰显应用型大学本色,做强文史见长特色,浓厚京畿文化国色,增添开放办学亮色,提高人才培养成色,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做出了不懈努力。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专业形成、首岗胜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教、导、学、做、研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三三四”总培养机制,并已坚持14年,取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三课一训”开放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业团队54个,成功孵化企业14家。课程思政“五个一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并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学校有95%毕业生留在京津冀就业,已成为京津冀区域教育管理、中小学校、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师范毕业生挑起了地方教育的大梁,廊坊地区有47%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毕业于我校,因此被当地誉为“基础教育人才的摇篮”。培养了民间文学家张士杰、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秦海地、党的二十大代表刘立华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毕业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各种国家荣誉称号的校友们始终关心支持着学校发展,引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踔厉奋发、成长成才。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立足河北、面向京津、辐射全国,构建教师教育类、生物化工类、文化事业与产业类、生产服务类、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类 5 大专业集群。在基础教育提升、地方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与生物安全,以及现代都市农业、社会治理、临空经济、智慧信息与大数据、康养产业等方面强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倾力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的“九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 44 项、省部级项目 324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10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118 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90 项;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 14 项。学校明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水平已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现有河北省生物质碳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食药用菌资源高值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20 余项。学校发挥人才优势,提供智力支撑,以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带动阜平县10万人脱贫增收,帮助其在2019年脱贫攻坚考核中排名全国第一,奋战一线的专家教师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办学。以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为基础,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波兰沃尔茨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依托区位特点,积极建设非物质文化“政产学研用”创新基地,参与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与河北省教育厅共建“燕赵文化体验推广基地”项目。173名教师分别参加河北省外国专家局举办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培养计划。学校还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210人组成兼职导师队伍,指导师范生教学技能养成。选派教师到基层岗位实践锻炼,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目前共有“双师双能型”在编教师5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09%。 百年传承,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守牢育人育才初心使命,提振精神鼓足干劲,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构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中心工作,凝心聚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