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体育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哈尔滨体育学院创办于1956年,现已建设成为冰雪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专业协调发展,教学、科研、竞赛、训练和社会服务成绩卓著的高等体育学府,是我国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体育学一级...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451-82766447,0451-82713479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38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其前身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由始建于1985年的原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原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合并组建,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坐落在渤海之滨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隶属于天津市政府。2015年11月,被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被纳入天津市“双一流”大学建设体系,明确建设目标“到2030年,力争成为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获批“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批准招生,构建起“中高本硕”有效衔接的人才贯通培养体系;2019-2021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名第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央媒对学校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经验报道近300次。 201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海河教育园区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与我校师生亲切交流。2014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国参加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期间,将我校学生亲手制作的“鲁班锁”作为国礼赠送给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大大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2008年6月、2013年6月及2017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技能大赛期间三次视察我校。2011年4月,时任市委书记张高丽、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有关领导莅临学校,对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建设、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7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亲切会见学校有关领导。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出席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揭牌仪式,对学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2020年4月,时任天津市市长张国清到校调研。2022年8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到校调研。 学校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29.73万平方米,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场所301个,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两万余台套、价值5亿余元人民币,其中大量是由德国、瑞士、西班牙引进的先进生产型设备,拥有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等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15个,拥有“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遵循“用高端装备、先进技术培养最优秀的人才”实践教学的理念,围绕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打造多类型、产教融合型“教学工厂”。 学校现有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交通技术与服务、软件与通信技术、新能源、经贸管理、文化创意与技术、应用语言等9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组群,现有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业19个,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管理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着力建设机械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350名。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近三年累计8.5万人次。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41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40%,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85.43%。每个专业组群均配备外籍专家和客座教授,现有校特聘教授9人,客座教授60余人,先后在学校工作过的百余名外籍专家中,有5名获国家友谊奖、7名获天津市海河友谊奖。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拥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部级教学名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实施“研究生学历 3年企业经历”教师引进机制,“双师型”师资队伍特色鲜明,拥有国家级技术能手3人,省部级技术能手8人,建有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策划、设计、承办、实施全国性技能赛项31项。学校先后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优秀学校奖、杰出教师奖、理论研究奖和杰出贡献奖,实现“大满贯”。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授权专利1145项,2017-2022年派出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554人次;在天津市率先建立高校社科联组织“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天津中华职业教育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工作委员会。 经过30余年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三大支柱的办学特色。在中德、中日、中西政府级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拓展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韩国、柬埔寨、泰国、印尼、古巴、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获批教育部“中德(天津)职教合作示范基地”,获批天津市外国专家局天津市引智示范基地、天津市外国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获批工信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试点示范”,获“国家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单位”称号,设立天津市首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西机电工程学院。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近年来,成功实施大火箭、五七二〇工厂、沈飞集团、空客、天津航空、博世力士乐、大众变速器、菲尼克斯、gf、麦格纳、csip、森精机机床、nzwl、schlote、中科曙光、海尔等重大产教协同育人项目100余期,定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000余人;与大众、荣程、麒麟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共建“碳中和应用技术与职业创新研究院”“天津金属材料与质量管理工程产业学院”“天津国产化信息平台信创产业学院”“中德大众双动力职业培训学院”“中德奥林会展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学校系统构建“政产学研资用”六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学校获批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与津南区政府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累计注册企业342家,完成产值逾3.9亿。 学校坚持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和尼日利亚分别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柬埔寨鲁班工坊、尼日利亚鲁班工坊;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支援贵州毕节职业教育,参与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对口帮扶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新疆双语班学生,结对帮扶困难村。 学校秉承“崇实 求精 致良知”的校训和“海纳百川 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始终坚持聚焦工业发展需求,传承“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工匠精神,致力于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诚实守信、理性平和”的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大国工匠。当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电子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筹备处拟将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为省属公办理工类普通本科高校,转设后新学校名称暂定为山西电子科技学院。 学校坐落于帝尧古都山西省临汾市,归属省政府领导,省教育厅管理,实行省市共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2000人左右,校园占地面积1208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设备先进、设施功能齐全、办学环境优美。学校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材料、计算机、环境工程等产业转型方向,设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信创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化与旅游产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艺、史等多个学科门类。 学校将立足临汾、服务山西,聚焦区域高质量转型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广东警官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主管部门是广东省公安厅,教育教学业务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2008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学院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学院是广东省公安机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公安民警培训基地、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外警培训基地。在70年余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服务政法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公安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安智库的作用,构建了具有广东公安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政治建校、警务化管理、校局合作协同育人、实战化教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创办于1949年11月。1958年3月,与省政法干校、省民警干训大队、广州市公安学校、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合并为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74年9月,开展普通中专学历教育。1983年3月,建立广东省政法干部学院,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1988年8月,更名为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92年12月,增设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开展普通专科学历教育。1998年5月,广东省人民警察学校并入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建立广东警官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 【办学条件】 学院建有嘉禾、滨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7.3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警体技能训练馆、战术训练楼等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800.92万元。馆藏图书101.66万册,镜像电子专业图书48万册,文献资源建设特色鲜明,收集公安志和公安年鉴等特色公安文献376种630余册。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674人,其中专任教师32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249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46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省部级教学名师16人,全省公安机关十大金牌教官2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3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0人,兼任其他高校硕博士导师12人。 【专业设置与本科教学】 学院现开设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警务指挥与战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8个,非公安专业4个。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犯罪侦查),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1个专业(侦查学)列入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点,5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警务指挥与战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禁毒学),3个专业(经济犯罪侦查、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成为省级特色专业,4个专业(治安学、禁毒学、法学、行政管理)列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质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3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科研工作】 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设有广东警官学院国内安全与社会稳定研究中心、新型犯罪研究中心、珠三角公共安全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粤港澳警务发展与合作研究所、应急指挥与谈判研究所、警务心理研究所、物证科学研究所、警察体育科学研究所、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等10个校级研究机构;建有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广东省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内安全与社会稳定研究中心、广东省政策咨询研究中心——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广东天正司法鉴定中心、司法心理测试技术中心、物证鉴定中心等3个省级鉴定中心;学报《政法学刊》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第五届广东省优秀期刊等称号 。 【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公安院校办学规律,主动适应广东政法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秉承“忠诚、责任、服务”校训精神,培育“勤学、苦练、求实、创新”优良学风,努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适应政法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500人,建校70余年来,学院为广东政法公安机关和其他行业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为广东政法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南粤警官摇篮”。 【培训研修工作】 学院是广东省公安机关民警培训的主阵地,设有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广东省公安机关基层所队长学校。2019年与省住建厅共建广东省城市管理和执法培训基地。2022年取得省级警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三级培训机构资质。学院培训规模逐年增大,2004年至2021年共培训88582人次,近三年年均培训量达5000多人次。主要任务包括:全国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教官培训,全省市县公安局正职首任培训,地市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及厅机关、缉私、边检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警种专项工作培训,省内外各级政法、公安机关委托的各类培训,港澳警务人员研习班,公安部国合局交办的中欧警务培训项目培训班,外籍警察培训班等,以及国企、城管等政府机关委托的培训。2008年至2021年,学院完成了全省公安机关基层科所队正职轮训61期15396人次、副职8期3031人次。2015年至2020年,完成中欧警务培训项目培训班3期73人,外籍警察培训班34期23国556人,港澳警务人员研习班65期1505人。2010年被评为“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是全省唯一的保安管理师职业技能专业培训机构,2015年起开设保安管理师职业技能培训班,截至2019年共完成2307人的培训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为办学治校总纲领和人才培养总遵循,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忠诚、责任、服务”校训,坚持以智慧新警务为引领、以公安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创新,按照学院第一次党代会规划的宏伟蓝图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百色学院
学校介绍 【发展历程】百色学院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源于1938年成立的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历经百色师范学校、百色师专、百色地区师范学校、右江民族师专等阶段。80多年来,学校坚持在“老、少、边、山、库”地区办学,以“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精神铸魂育人,积淀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石磨文化:“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立足百色老区独有的“革命性、民族性、边疆性”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升本以来,学校转型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初成、深化、成型四个阶段,凝练了建设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和“双元制 双园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双系驱动”育人模式,形成了“红色铸魂、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秉承“志远行敏、德高业精”校训,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6万余名具有百色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办学条件】学校加快建设步伐,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红色底蕴、民族风情、融创智美”校园已具雏形。学校占地面积1833.22亩,分澄碧校区和东合校区,现有建筑面积47.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9亿元;实验室实训室477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57个,馆藏纸质图书139.13万册,电子图书356.48万册。 【学科专业】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现有21个二级学院,57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2个专科(高职)专业。获得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群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1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以人文社会类学科专业集群为基础,产业服务类学科专业集群为主导,多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学生22116人。 【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全职教职工1611人,其中专任教师1046人,具有博士学位233人,高级职称30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602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各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3人,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3人,百色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人。607名教师获广西百色市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其中被认定为b层次人才7人,c层次48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共12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1人,广西“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百色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256余人。 【教研成果】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研成果丰硕。获得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立项建设99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门。建成校级应用型课程14门、红色微型经典课程178门;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共建成45门,全部入选学堂在线慕课平台;11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获得区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平台11个;形成校政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共建“双主体”联合培养平台32个,共建教学科研基地357个,共建产业学院、行业教育机构9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2个;与企业共同进行5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57项,发表教研论文628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奖88项。获得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5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区级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区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区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区级教学团队6个(其中,5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广西高校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区级众创空间1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3个,是广西教师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学校秉承学科专业一体、教学科研互动理念,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现有区级重点学科5个,区级一流学科建设项目b类2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1个,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1个,广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个,广西社科普及基地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2005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2项。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8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70多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近1300篇;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170多部;共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34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9项)、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优秀奖1项、教育部2012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国家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技术市场协会科技金桥奖二等奖1项。 【人才培养】学校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693项、2568人次,省部级2409项、3694人次;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313项、自治区级811项。15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学校各级团组织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广西五四红旗团委”11个、“广西五四红旗总支部(团总支)”20个。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先后多年荣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交流合作】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道路,注重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与德国1所大学、俄罗斯1所大学、美国2所大学、越南3所大学、马来西亚4所大学、泰国12所大学及4个府等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学校先后派遣620多名越南语、泰语等多个专业学生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相关大学交流学习、参加学科竞赛,先后派遣460多名汉语国际教育、泰语、英语专业学生到泰国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实习,60多名教师、学生志愿者赴美国、泰国、菲律宾及蒙古开展汉语教学,10名教师赴美国与泰国访学、进修;120多名教师赴国外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泰国如诺大学、程逸皇家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派出师生到我校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成立了“百色学院—马来西亚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中外合作教育基地或中心;先后组团参加9届东盟广西国际教育展;到美国、法国、德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高校进行教育考察交流。 【社会声誉】学校升本以来,坚持以“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精神办学育人,科学谋划,艰苦创业,经过“明晰思路、寻求合作、创新模式”等探索改革阶段,实现了从专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为主、从师范教育为主向产业服务型教育为主的“两个转型”,成为广西首批4个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是广西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是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中华经典诵读试点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西文明校园”“自治区和谐学校”“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绿色大学”“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等称号。 随着“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百色学院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正在“植根百色,服务广西,面向全国,对接东盟,建设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工学院
学校介绍 河南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豫北名城新乡市,始建于1975年。学校是全国就业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河南省平安校园。 学校在工学结合中诞生、在校企合作中发展,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丰富的办学资源。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逐步铸炼形成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团结、创造、竞争、快乐”的校风、“修德、爱生、敬业、善育”的教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沉淀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学校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名,教职工1100余人,占地面积1220亩,校舍建筑面积56多万平方米,馆藏适用纸质图书171万余册,电子图书26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余元。 学校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学校设有15个学院(部),36个本科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以上特色(示范、名牌)专业28个,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电缆工程等特色学科,初步构建了以工学为主,工、管、经、文、艺五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建设工程,推进高端人才集聚。现有专任教师97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00多人,聘请院士、长江学者、兼职教授等20余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专家等70多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是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基地高校。拥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4个,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5项,拥有29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5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多项。毕业生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学校重视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成效显著。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i、cssci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80余部,获批专利110多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420多项,学校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迈出坚定步伐。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德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知名高校或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促进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站位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不忘初心,开拓进取,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的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苏州城市学院
学校介绍 苏州城市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98年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是全国首家在教育部登记设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获准成为独立学院。2020年12月,教育部函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苏州城市学院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苏州大学支持办学。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鲜明特点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坐落在苏州古城西南部苏州国际教育园内,毗邻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2022年获评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学校图书馆位于景色优美的翠微湖畔,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代表作之一,2003年获评中国建筑艺术奖公共建筑类优秀奖。   学校面向江苏等1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范围广、生源质量高,目前在校学生近12000人。现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学院八个学院以及基础教学部。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目前有44个本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经、管、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1个省“十四五”重点学科,1个省特色专业,6个省一流专业,1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培育点,1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此外,学校还聚焦苏州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城市数字化建设与运维、健康服务与管理三个微专业。当前学校已通过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评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完善协同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办文正书院,组建了工科基地班和文科基地班;积极构建师生共同体治理机制,成功入列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牢固树立“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合作共赢理念,与吴中区人民政府、康养集团等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达成各类合作350余项。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致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转设以来,学校新增文正智库、生命科学研究院、苏州发展研究院、当代苏州研究院、品牌研究院、当代作家创作与研究中心、先进生物功能材料研究所、华电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并获准筹建“苏州市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文正智库入选苏州市新型智库。   国际化及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特色。目前与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设置专项奖学金支持师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推动国际化建设;每年选派教职员工出国(境)进修、访学,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和科研合作能力。学校把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与创业精神培育作为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三创学院”,依托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园,着力推进第一、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将新生创业导航、创业模拟实训、菁英提高班等各类创业教育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平均年参与学生近300人,截止目前已征集入园项目百余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开启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勇毅前行推进学校转设转型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起点,苏州城市学院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施创新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和资源优校“六大战略工程”,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气神,扎实推进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努力为苏州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作出苏州城市学院更多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新余学院
学校介绍 新余学院坐落于江西省新型工业城市——新余市。新余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余罗坊留下光辉著作《兴国调查》。 新余学院是一所与新余共生共荣的新兴高校。新余1960年设市,1963年撤市,1983年复市,全市人口120万,面积3178平方公里。新余学院是应新余市发展需求而诞生、与新余市共生共荣共成长的高校。1983年新余正式复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余学院的前身——新余职业大学于1985年应运而生。1992年6月,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新余学院。新余学院是新余市唯一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园占地133公顷,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图书馆藏书168万册,电子图书138万册。学校在职教职工81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12人, “双师型”教师293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教师552人),在校生15000余人。办学38年来,累计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 新余学院是一所工学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学校坚持扎根新余大地办学,根据新余新型工业城市的特点,优先发展工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文理为基础、新能源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13个教学院,4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八大学科门类。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启动了转型发展工作试点,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获批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学校是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和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新余学院是一所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中的地方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之路,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于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专业4个和省级一流课程24门、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4个;在第二轮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全省第一并获批为四星专业。学校建有江西省太阳电池新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房地产建筑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2022年,学校立项省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协同创新项目和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单点突破项目2项,获得专项经费600万元,实现了纵向科研项目一次性全额资助经费的历史新高。学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00余项,教师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0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4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700余项、科研成果奖100余项。“工博士服务团”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中带来了23亿元的营业收入,在科研项目金融化中吸纳了近5亿元的外来投资,得到了中央媒体报道和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共获奖2769项,其中国家级400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728项,其中国家级89项。毕业就业率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四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 新余学院是一所文明和谐美丽的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党建和思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学校在全省高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评中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创建,2017年,被评为第一届江西省高校十大文明校园。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沐浴经典”“真人图书馆”“周末文化广场”等校园文化品牌。“沐浴经典”荣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真人图书馆”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周末文化广场”项目列为江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1339”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亳州学院
学校介绍 亳州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安徽亳州。这里英才辈出,人文荟萃,老子、庄子、曹操、华佗、花木兰、陈抟等圣哲先贤泽被深远,是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 学院办学源于1909年创办的蒙城师资讲习所,1952年设置蒙城师范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2年3月独立升格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独立升格为亳州学院。 学院设11个教学院系。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名。校园面积1526亩,建筑面积58.80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120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中文期刊近800种,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1.31亿元。与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一带一路国家的1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坚持人才兴校,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633人,教授53人,副教授123人,博士113人。皖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教坛新秀12人。 学院坚持学科强校,初步形成以中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为特色,以理学、工学、管理学学科专业为重点,教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设有34个本科专业,涵盖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药学、酿酒工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4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围绕特色学科,组建药物化学、中药学、酿酒工程等11个学科团队,获批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2个高峰培育学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成立亳州学院中药材检验检测研究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现代中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中药原料产品研发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养生型配制酒、中药材质量评价与控制、现代中药制造、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等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亳州市中药材储存和亳州市天然产物分离纯化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立足皖北、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建优建强中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文化旅游管理类、教师教育类优势特色专业。近几年来,学院成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8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部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209项,发表各类论文1544篇,二类以上论文16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85部、获批专利381项。 学院坚持服务誉校,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与亳芜产业园合作共建亳芜科技创新中心,成立现代中药产业学院、白酒产业学院、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有效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共性技术研究、人力资源培训。与古井集团、徽酒集团、济人药业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80多个实习实训就业基地。设立企业“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联合申报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组建创新产业团队。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与市委网信办、市国税局共建联合培训中心,定期开展培训业务。 学院坚持文化铸校,有效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打造“亳文化”特色品牌,组建“老庄与道家文化”“三曹与魏晋文化”“华佗与养生文化”和“方言民俗文化”4个研究所,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亳文化研究中心”。推进亳文化融入专业、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编著《亳文化概论》《亳文化十讲》《传统五禽戏》等校本教材,推动理论研究与地方文化旅游、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近几年来,出版《亳州旧志与地方文化研究》《亳州先贤著述征略》《魏晋经学与诗学》《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亳州方言俗语集释》等学术专著25余部,获批省级以上课题114项,发表论文139篇,撰写10余篇资政报告均被采纳。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荣获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春笋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荣获团中央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进体育艺术俱乐部改革。落实落细劳动教育和美育实施方案。获批安徽省第四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校。近几年来,立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27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一流课程43门,学生获学科技能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346项,国家级奖励69项,其中2021、2022年分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高达97%以上。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学院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省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荣获安徽省第二批侨胞之家、第一届亳州市文明校园等荣誉。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亳州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高水平本科高校,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学校是全国首批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被誉为“职业教师教育的摇篮”。 学校创建于1959年,前身是吉林省技工学校。1979年,由国务院批准开展本科教育,先后更名为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办学60多年来,学校培养职教教师3.6万人,培训职教教师1.5万余人,是吉林省职教教师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吉林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 在育人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以职教教师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培养与应用型人才教育并重,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学校坚持应用性、师范性和专业性“三性”统一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突出职教教师教育特色;坚持职教教师培养、职教教师培训、职教科学研究、职教智库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坚持发挥职教教师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传播四大母机功能。 学校现实行凯旋、长德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逾3.1亿元,中外文藏书112万册。设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工程与材料学部、信息学部、人文艺术学部等6个学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生物质功能材料交叉学科研究院等4个研究单位。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5118人,教职工996人,专任教师793人,其中高级职称386人,博士24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吉林省突贡、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拔尖创新人才、高级专家、教学名师、技术能手等50余人,聘请知名专家学者386人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131人担任行业导师。 学校形成以教育学为基础,以工学为主体,教育、工、艺术、管、文、理、经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教育、机械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本科专业55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特色高水平专业12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金、精品、优秀、示范)课程95门(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现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工商联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双师双能”培训基地、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创新创业基地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平台(项目)32个。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0项。探索“校-企-校”协同育人,构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职业院校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多导师制”培养模式,培养职教教师和应用型人才。学校与340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建有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省级创新技术学院1个、智能制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现代机器人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和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工博产业学院、匠谷工匠教育研修院、新闻出版学院等7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拥有“1 x”证书试点项目27个,证书考核工种涵盖33个本科专业。学校推进大类招生,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入选 吉林省高校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秀案例3个,在省内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与韩国世翰大学、庆一大学、东新大学合作举办中外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近五年,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项1472项。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5万多名毕业生,省内职业院校专任教师2.8万人中有42%毕业于我校,大多数已成为教学和管理骨干。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7个,其中“吉林省秸秆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吉林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各1个;“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4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各3个。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18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47项,累计科研经费投入3.4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532篇,其中被sci、ei、cssci等收录1045篇;出版专著、译著170部;授权专利881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41件。获省部级奖励8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7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5项,累计到账经费324.1万元。 学校始终致力于职教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示范、职教文化传承与创新4大高地建设,创建了全国首个职教机械工程师范专业、职教电子信息师范专业(1979年),全国首个高校职业教育研究所(1980年),全国首个职教专业学术期刊《职业技术教育》(1980年),全国首个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学科(2005)和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06年),全国首个职教博物馆和职教发展数据库(2012年)。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五刊五报一馆一网”职业教育学术传播平台,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百科全书”。《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经省编办批准,吉林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合署办公,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和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工作,有效发挥了国家及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智库的作用。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泰国等多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互派、职员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交流项目。推进与境外高校间的校际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部分师生赴国外留学、进修、短期交换学习,引进德国籍、美籍、新西兰籍、韩国籍优秀教师来校授课。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笃学敬业,求是创新”校训和“精益求精,崇师尚学”的工师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培养具有“大国良师”品质的职教教师和具有“大国工匠”品质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