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济宁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坐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曲阜。学校溯源于1951年创办的滕县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济宁学院。20...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37-3196696,0537-3196209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24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楚雄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楚雄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办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成立的省立镇南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师范教育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坐落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楚雄市,距云南省会昆明100余公里,交通便利,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2009年荣获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学校“民族学”入选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4年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国家级项目单位。2015年获批为云南省地方大学应用型整体转型改革试点高校。2016年“教育学”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同年被云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同年获授为云南省具有公费师范生招生和培养资格的师范院校。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获批“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德育研究中心”建设单位,2021年被遴选为云南省具有地方优师专项计划招生资格的两所学校之一,2022年学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新学科培育计划)。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八万多毕业生,自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学校连续十二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连续十四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5321人。目前有10个二级学院,共开设5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云南省支持建设本科高校新兴专业1个;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立项培育建设学科3个,校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8个;在教学成果方面,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获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共30类335项,学生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励494项,省级奖励1537项;在课程建设方面,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19门。
学校秉承人才强校理念,大力引进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教职工785人,其中专任教师654人,教授74人、副教授184人,博士84人。硕士45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兴滇英才”产业创新人才1人,“兴滇英才”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兴滇英才青年人才5人,省卓越青年教师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兴楚科技领军人才4人,州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从2013年起先后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目前有博导1人、硕导47人,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名。
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不断提升科研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迄今,主持承担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6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它科研项目1000余项;建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社科基地工作站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3个,校级科研机构45个;科研成果获省厅及其以上奖励10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学校设有“雁峰论坛”和“雁山学人讲坛”等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主办或承办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高水平学术讲座多场。
学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搭建了以“十个一”为主题的“10 1”育人辅助平台,创设了主题鲜明的文化月活动,成立了校级各类学生社团,目前有社团48个,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活动和各具特色的艺术活动近400场。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省级创业孵化平台。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荣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近500项。
国际合作方面,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新加坡等国家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人员互访、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合作办学等方式开拓办学视野,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国内合作方面,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与地方合作方面,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属地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在“融入”与“服务”过程中,实现“合作共赢”。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朝着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谱写楚雄师范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白城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白城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8月原隶属于国家林业局的白城林业学校并入,2002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白城师范学院。学校占地面积63.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922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教师32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83人。全日制在校生13476人。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50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与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合作项目。
学校现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现有省级学科4个,其中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2个;建有“白城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通榆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科研平台。
学校与英国剑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国(境)外30余所高校在师生互访、人文交流、合作办学及国际中文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友好合作。为“中文联盟”“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等组织会员单位。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了公费师范生。
建校65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吉林西部的初心和使命,为吉林西部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研发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继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吉林省文明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
当前,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业发展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在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佳绩,高层次科研项目创造历年来最好成绩。牵头筹备吉林西部应用人才培养联盟,推进增容拓展校园办学空间。高标准完成省委巡视整改。构建“监督 ”五位一体监督工作体系,健全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六向工作法”促进党建领航,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出台督查督办工作实施办法,切实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启动绩效工资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化服务改革。开展机关干部服务基层交流,实施年轻干部“优苗计划”。创新打造“最美白师人”荣誉体系,协同推进丁香文化校园建设。举办“扎根瀚海 捧献芬芳”吉林西部“大中小一体化”师德师风建设论坛。制定以“三师”“四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收到省教育厅来信表扬。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厚德 明辨 博学 笃行”的校训精神,以“扎根的教育”为教育理念,以“立足做强教师教育、立足做特非师教育、立足服务地方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一勤二心三向四为”为文化价值理念,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框架下,系统实施“345”强校行动方案,深入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师范性应用型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服务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华北科技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华北科技学院是应急管理部直属高校,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1955年划归煤炭部,更名为煤炭工业部干部学校;1982年升格为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5年成立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同学校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1993年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华北科技学院;2011年获得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学校把服务支撑大国应急管理事业作为第一面向,坚持立足应急管理、面向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着力打造服务应急管理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教育培训高地,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位于河北燕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北京城市副中心。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部委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实验室(中心、基地)等。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8余万册,电子图书146余万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39个。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培训中广泛应用,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
学校下设15个二级学院,1个系部,全日制在校生约1.7万人。有57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理、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现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安全工程、采矿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7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品牌特色专业。建有国家级课程2门,省部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25门。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5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0%以上。学校柔性引进院士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8人。尹尚先教授领衔的“矿井水致灾机理及预警保障系统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陈学习教授领衔的矿业工程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的科研实力较强。近五年,学校新增科研立项8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科研经费总额4.82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含全国性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65项,其中“特厚煤层大断面煤巷推引锚固与复向支护系统研究”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深井高应力卸荷易损巷道围岩分层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生态脆弱区矿山动力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预测调控技术”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师发表ei、sci、cssci检索收录学术论文289篇;获得发明专利233项;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努力搭建国际化教育和学术交流平台,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拉脱维亚等20余个国家50余所高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学校常年聘请外籍教师和各类外国专家40余人次,累计培养留学生近千人,输送近300名师生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工作。学校承担了中欧高危行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技术援助项目等多项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举办了矿山安全国际学术会议和煤层气开发国际会议等高水平国际会议。中国-拉脱维亚“一带一路”学术交流中心设在学校,依托中心开展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
学校长期承担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方面干部培训业务,依托培训优势学校建成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综合实训华北基地(投资1亿元)、国家矿山安全监管监察干部网络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与京煤集团合作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投资3亿元);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研究及题库开发、大纲研制,履行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行业领域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安全与应急类线上线下培训课程已建成249门,正在建设55门(投资0.2亿元)。依托培训形成的事故预控、安全监管监察、应急处置等教学案例库和“双师型”师资、实践基地等办学资源,同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有效支撑实战性、应用型安全与应急类本科、研究生培养。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省部级组织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多次荣获“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具有较高的体育竞技水平,在健美操、中长跑、排球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应急管理部的坚强领导下,学校正在全力筹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急管理大学,打造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培训三大高地,应急管理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高端智库,为大国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做出历史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池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池州学院坐落在“千载诗人地”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池州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77年,初为安徽劳动大学池州地区专科班,1980年定名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原池州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原安徽省经贸学校并入,2007年升格为池州学院,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纸质图书140万余册,电子图书8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810种,数据库26个。专任教师76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0余人,博士、硕士学位700余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共5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
学校现有12个二级学院。其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项目建设院校。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专长分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坚持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现备案本科专业59个,基本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集群,建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教师成为该校兼职硕士生导师。2019年我校成为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秉承“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的校训精神,大力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位一体”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共25个。近三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60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余项。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自2013年开园以来,有近百个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先后“放飞”至北京、南京、深圳、嘉兴、义乌、合肥等地,孵化成功率远高于省内同类高校,孵化成功企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有6家。
学校坚持“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拥有省高峰培育学科2个。建有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家风文化馆),教育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池州学院分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2个(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活性微纳粉体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校企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半导体分立器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校企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近年来,获批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共8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320余项。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2年,家风教育和劳动教育双双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池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开创了省属高校与属地政府联合议事机制的先河。作为池州市唯一 一所本科高校,学校扮演着“地方智库”的作用,成为校地合作“六个人”,即:携手池州的共建人,生态池州的规划人,旅游池州的设计人,文化池州的发掘人,经济池州的助力人,服务池州的行动人。组建“乡村振兴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半导体学院”等产业学院。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地方家风文化资源建成池州学院家风文化馆,成立家风文化研究中心,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家风文化馆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基地。持续不断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校园文化,积极打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涌现出“安徽省首届道德模范”王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吴凯龙、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潘世鹏、“池州好人”李义涵、“宣城好人”吴昊等先进道德模范。已建设千米“校友大道”,宣传校友事迹、汇聚榜样力量。设置“教学节”,推行青年教师入职宣誓、拜师和“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先后与台湾实践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办学协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与(菲律宾)圣保罗大学等大学签订谅解备忘录等,开展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有效推动我校师生国际交流、科研合作和学术访问。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申报“一带一路”“双百”等计划项目,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太原工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太原工业学院坐落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以工为主,以工程应用为特色,涵盖工、理、经、管、艺、教等学科门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支持高校,是山西省确定的向应用型转变首批试点高校,是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院创建于1954年,前身为华北第五工业学校,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国防建设需要建立的一所国家重点中专,1988年升格为专科,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为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更名为“太原工业学院”。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被列为山西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同年开始与中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2019年、2022年分别与太原师范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签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69年来,学院传承兵工优良传统,践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校训,弘扬“忠诚奉献、务实笃行、自强不息、奋进创新”的太工精神,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近10万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占地面积39.2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2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4亿元。图书馆藏书233.07万册(含电子图书)。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化学与化工系、计算机工程系、环境与安全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理学系、经济与管理系、设计艺术系、体育系11个教学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外语部、继续教育部3个教学部,现有本科专业47个,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6881人。现有教职工1026人,其中专任教师80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77人,二级教授5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35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752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西省“131”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三晋英才”、省教学名师等省级高层次人才26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194人。同时,学院柔性引进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强化实践、突出应用、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学院不断加快建设与区域(行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逐步形成学科群协调发展,以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学院发展的新格局。拥有“本科教学工程”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优势特色学科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门,省级一流课程认定9门、建设10门、培育17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认定项目1项、建设项目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院建有15个教学实验中心,23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visual c 程序设计与上机指导》等教材被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获包括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多个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奖项。在“2023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榜单”中,我校有1个中国六星级专业,5个五星级专业,7个四星级专业,16个三星级专业,排名全省第5名,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理工类第1名。
学校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应用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国家级—区域级—省级—院级”学科竞赛体系,普及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竞争力。学校机器人队十年七次挺进全国十六强,勇夺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被团省委授予“山西青年五四奖状”。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50余项国家级赛事中成绩斐然。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本科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top10%,2022年进入top5%,获评国家a级。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三大榜单排名逐年提升,四次进入单年前100榜单,2022年位列第76,是该榜全国唯一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中国教育报曾就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专题报道。2019年,获批山西省“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成为我省第5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类”创新创业工作示范建设单位,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成为我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示范区和新高地,进一步彰显了“以练促教、以赛促学、产教融合、德能双优”的办学特色。
学院遵循“需求导向、深度融合”的原则,强化学科(群)交叉,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其他高校的密切联系与资源共享;引入各类社会资源,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位一体”协同发展,进一步助推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获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备案凭证》。现有太原市院士工作站1个,省发改委直升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1331工程”新型功能材料、co₂转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1331工程”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省教育厅高校智能检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工信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储能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科技厅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创新中心1个、科普基地1个。2022年获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产教融合日益深化,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授权专利、sci、ei收录论文数量和专著等科技成果质量、数量逐年提高,科研项目立项渠道不断拓宽,横向经费明显增长,尤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重大科研突发项目等方面取得不断突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我校综合排名位列504位,比2022年上升8位;理工类高校位列195位,比2022年上升2位,实现三连升。
学院实施“国际化战略工程”,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多所大学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为学生出国、教师海外交流深造、引进国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院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文化传播平台,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多次荣获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山西省“平安单位”、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省城“平安标兵单位”、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山西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太原市园林化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立足新起点、新征程,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贯彻“123”发展思路,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山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做出新的贡献,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右江民族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广西百色市——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发源地。学校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培养,是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区最大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百色高等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并更名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98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0年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201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就业50强)、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6年认证期限,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列入2019-2020、2021-2025年广西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06.55万平方米,设有两个校区。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216.80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91.5万册;主办省级学术期刊《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和《右江医学》;建有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有1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97个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医学影像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学院、全科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体育部1个系(部)。学校学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等4个门类;开设30个全日制普通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形成了普通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个专业已进入广西本科第一批招生。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1个二级学科,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公共卫生、翻译5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2个广西一流学科(b类)、1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广西重点学科,7个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6项自治区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5项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4600余人,专任教师96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03人。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112369130”人才工程,选派200余名优秀教师出国读博、进修访学,聘请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上海曙光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8人,广西特聘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领军人才等知名专家、学者共50余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
学校近5年共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48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128项,各级科研立项共获纵向资助经费6000多万元。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6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获得省级奖励17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报告类成果著作类成果二等奖、著作类成果二等奖和论文类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00多项。
校获批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获得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7个自治区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5项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门自治区精品课程。近五年来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7项。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教育机构签署了教育合作交流协议,招收来自2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571人。2014年起我校与英国新拉纳克郡大学开展口腔护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自筹经费组织实施“双百工程”,近五年来,共选送145名优秀教师出国研修及攻读博士学位,学校邀请美、德、英、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术交流277人次,共选派教师出国交流和访问累计227人次。新增国际合作项目11个,与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交流。
学校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拥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级各类学生近3万人。建校65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8万多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65%,他们广泛分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部分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据统计,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4%以上,学校的人才培养有效满足了区域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银奖1项,华中华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在线形态读片大奖赛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在全国口腔院(系)本科生临床操作技能展示比赛获三等奖1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4项,自治区级金奖15项、银奖29项、铜奖82项。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奖”“广西继续医学教育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
学校建校65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宋任穷、李铁映、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学校视察指导,给予办学充分肯定。学校恪守“大医精诚”校训,以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己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三个不动摇”,彰显民族地区办学特色,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奋力谱写创建新时代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新局面,守护祖国卫生的南大门。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保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保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河北省保定市,距雄安新区30公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高校党建示范校、河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2016年,学校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列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试点院校,2021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标准化试点项目院校,跻身全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
学校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910年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随省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78年改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1998年与保定教育学院合并,1999年河北保定师范学校并入,2007年升格为保定学院。
学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仅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就有60余人,还有一批教育、科技、文化界名人。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师昌绪,中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浙江省委原第一书记铁瑛,中组部原副部长杨士杰,教育部原副部长臧伯平,著名作家梁斌,东北师大原校长丁浩川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目前,学校毕业生已成为保定基础教育等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园占地874亩,建筑面积40.42万平方米。现有化学类、生物类、物理类、电子类、机械类及其他类实验实训室共计405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为进一步提升师范生技能水平,学校投入700余万元打造了教师育化中心。学校紧密结合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需要,着力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逐步形成了面向保定主导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构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5个,专科专业3个,涵盖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18门;建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与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集中骨干力量建设的“水润雄安”文化网站,被列为雄安思想文化八大工程之一。
全校单价千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872.09万元。建有基于异地双活存储的数据中心,校园万兆骨干网络实现教学区、办公区、公共区域有线、无线全覆盖。图书馆藏有纸质文献150.9万余册,纸质期刊1314种,电子图书32.8万册,电子期刊2.5万种,学位论文490万余篇,音视频资源7.5万小时。拥有清同治年间刊印的《二十四史》等线装古籍1万余册,其中珍善本16种,3种入选河北省首批珍贵古籍名录。自创刊至建国前的《申报》《大公报》等珍贵影印资料千余册。图书馆现有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24个全文数据库。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6117人。教职工1052人(专任教师65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29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省级高层次人才23人。
学校高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空手道分会主席单位,主办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广受社会各界赞誉。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连续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功展示,荣获2个全能奖。在河北省首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师生一举斩获12项大奖,获奖人数位列河北省第二。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合唱节比赛中,学校合唱团荣获金奖,音乐舞蹈学院200名学生连续三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梦·祖国颂”国庆特别节目。学校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团队指导的阜平县“马兰花童声合唱团”惊艳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与保定市教育局合作开展马兰花开遍太行山美育工程受到省教育厅高度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我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选派31名志愿者圆满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近年来,学校17支团队入选团中央社会实践专项计划。“西部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麦浪飞翔”乡村夏令营项目荣获团中央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学校承办了河北省第七、八两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届累计获得3金3银48铜的优异成绩,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组织奖,在“挑战杯”、“学创杯”、“大创年会”等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理科大学、理工大学,日本札幌国际大学,美国黑山州立大学、东肯塔基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大田大学,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等20余所海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百余名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20余名骨干教师公派赴海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访学,20余名师生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选拔赴美国、加纳、泰国、日本等国家开展汉语教学。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学校合唱团代表国家参加第四届爱沙尼亚流行音乐合唱节。2020年以来,与汉考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全国首家“hsk留学中国基地”合作项目,与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共同举办六期“hsk中国名校体验项目”线上课程,培养800余名日本留学生,获得项目合作方和留学生一致好评。
2000年以来,契合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扎根西部,为边疆稳定、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习近平在信中称赞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专题展出。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先后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集体”“中华儿女年度人物”“‘中国好人’敬业奉献好人群体”“燕赵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5月,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入选中国青年报社推出的“追寻百年团史上的精神路标”。
学校党委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要求,着力构建新时代服务西部、扎根基层大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倾力打造立德树人载体平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石广场”、西部支教主题园、“理想的力量——保定学院百年办学影像史志馆”“红旗的召唤——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优秀事迹展馆”“人民永远是靠山——吕正操革命精神研学中心”等规模化、立体化、系统化的德育基础设施。创设“三位一体 以文化人”德育模式,实施“七大育人工程”,打造德育共同体。学校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获评首批河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相关活动做法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学习强国全国平台等中央级媒体专题报道。
进入“十四五”,学校秉承“德业兼修、知行并重”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接保定主导产业,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路径,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开放办学模式,切实担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为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受人尊重、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凝聚强大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景德镇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景德镇学院是一所多科性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创建于1977年,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
学校现有规划用地面积2025亩,一期建设用地1031亩,一期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二期建设近200亩已经启动。截止目前,在校学生近13000人。设有11个二级学院,本科招生专业31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拥有各类图书200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5亿元。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实践基地400余个。学校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平安校园、江西省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思想解放、勇于创新、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800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3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7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近500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省级教学名师、省高校金牌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80余人。
学校坚持教学立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制定《景德镇学院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不断优化学校专业结构,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现有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4个,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及在线开放课程17门,2人获批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近年在省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30余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定了“两减两增”和“两分两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2020年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达570余人次,其中,在第七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2项;在十三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奖金1项、银奖1项、铜奖3项。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积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拥有世界陶瓷领域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传承基地”“全国青少年陶艺培训基地”等10个省级以上文化交流平台和科研平台,获批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基地、航模与工程技术中心、汽车实训中心三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20以来年,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52项,教师发表论文1320篇,获得专利授权410项,出版专著20余部。
学校坚持开放荣校,扎根地方办大学。学校主动对接江西省“2 6 n”和景德镇“3 1 x”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校地融合,确立了以陶瓷艺术和师范教育为主体、做强艺术、做优师范、做精理工,做特文管的“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布局。学校为地方培养近10万各类人才,成为景德镇及周边地区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被当地誉为陶瓷艺术大师的摇篮、中小学教师的孵化基地,培养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公务员”姚石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最美村官”黄娜,全国“乡村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程风等一批优秀校友。
学校坚持文化铸校,不断彰显文化育人功能。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组建40多支“红色走读”队伍开展实地寻访革命足迹活动,获全省高校“红色走读”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号召,举办两届“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国际论坛、“走进非洲—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作品展”等大型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扎实开展“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联合国教席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和党建品牌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爱校荣校意识,文化育人功能不断凸显。
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坚决打赢“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高标准通过师范专业认证、高水平通过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三大攻坚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奋力谱写建设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忻州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经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组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为我省三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高校唯一的“‘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619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700余人。在编教职工1285人,其中,专任教师953人,教授60人,副教授275人,博士186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7人。学校现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山西省教学名师7人,山西省高校“131”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5人,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3人。
学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法、教、文、史、理、工、管、经、艺等9个学科门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8个。现有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5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培育项目1项,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1项,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新型研发机构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3个,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1个;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24门;省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元好问研究、五台山文化研究处于领先水平。
1997年以来,学校创造性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构建了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26年来累计派出60000余名大学生,深入山西、河北、新疆、海南等地23个县(市、区)700余所农村中小学,开展实习支教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忻师”脱贫攻坚之路,开创了实践育人新模式。
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级各类人才9万余名,毕业生择业期就业率年均80%以上。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成为扎根基础教育事业的骨干。
当前,学校正全力落实第五次党代会目标任务,扎实推进“2263”工作目标,坚持服务国家、山西省和忻州市重大战略需求,主动融入和服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努力为地方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彰显忻师担当、贡献忻师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蚌埠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蚌埠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创办高等教育始于1978年,2007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蚌埠教育学院、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职工大学三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2011年8月,学校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市管为主”,上划为“省市共建、省管为主”;2014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 年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128亩,校园建筑面积37万m2,固定资产总值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6亿元,纸质图书144.53万册、电子图书97.47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4个,纸质期刊1092种,建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
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七个学科门类,设有14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全日制在校学生173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930人,其中专任教师70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4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省级线上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坛新秀28人。
学校坚持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第二批示范建设院校,获批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11个,立项建设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1个,拥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坚持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高等教育新理念,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1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先后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博智深学人工智能学院、中交协物流产业学院、华曙高科3d打印产业学院、丰原生物工程产业学院、国显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参与“三地一区”建设行动。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致力服务社会,与蚌埠市人民政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并列入省政府与中科院全面创新合作项目,建有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另有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等6个市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52项,获批专利授权544件,其中发明专利83件。
学校稳步推进开放办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先后与匈牙利、乌克兰、爱尔兰、美国、韩国、意大利、泰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进蚌埠市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开设非通用语种匈牙利语课程。以服务国家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建有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蚌埠分中心,是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和安徽省教育厅农民工培训重点院校。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精神,致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2018年,学院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评“优秀”等次。
步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抓住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