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湖北工程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43年创办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经孝感师范学校、孝感大学、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1986年与湖北...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712-2345651,0712-2345652,0712-2345653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41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河北中医药大学
学校介绍 河北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初名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校址在河北省保定市,1957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1958年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校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9年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北新医大学。1983年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重新恢复河北中医学院设置,2023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建校60余年来,虽历经分合,但中医药本科教育持续开展,培养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吴以岭、张英泽,国医大师李士懋、李佃贵在内的数万名优秀人才。现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 3”一体化培养院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拥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96855.63平方米(895.28亩),建筑面积32.19万平方米,主校区为杏苑校区,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橘泉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毗邻火车站,交通便利;祁州校区位于千年药都安国市,中医药文化浓厚,区位优势明显;东垣校区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路,为临床教学主阵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9.97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2.28万册,珍善本1354册。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所,教学医院40所,社区实践教学基地7个,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21个,其他实习实训基地20个,其中5个获批省级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临床医学院、体育教学部、人文管理系12个教学机构。形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989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717人,硕博研究生1182人。 学校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工程、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口腔医学技术、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骨伤科学、药学、助产学、应用心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制药工程、卫生检验与检疫2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强化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注重中医经典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拥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4门。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河北省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12个。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学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创新平台服务体系,现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3002人(含直属单位),其中,校本部857人,第一附属医院1854人,第二附属医院200人,省中医药科学院91人。学校拥有专任教师760人,其中,正高职199人(含教授161人),副高职250人,博士学位233人,硕士学位435人。 学校拥有一支学养深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517人。拥有一批学识渊博、享有盛誉的名医名师,李士懋、李佃贵教授分别于2014年、2017年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李佃贵、方朝义教授2016年12月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梅建强教授2020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疫优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拥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以及省管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工程专家人选共计100余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年)》结果显示,我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总分排名第一。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是全省最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校之一。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联合创办拉美地区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与十余个国家的20所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中医药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学求源,厚德济世”校训,恪守“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医教协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丰富多彩,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医药社杯”“挑战杯”“创青春”等多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医鼻祖扁鹊故里,河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中药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大省。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良好机遇,河北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作风,全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商丘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商丘师范学院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商丘市。商丘是殷商之源,华商之都,孔子祖籍,庄子故里,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诞生于此。学校办学文脉传承于1905年创办的“归德府中学堂”,办学历史追溯到1945年成立的河南省立商丘师范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为普通本科高校。 近年来,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传承应天书院千年古韵,秉承“应天归德 智圆行方”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强特色、上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推进“十大工程”,打造省、校、院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荣获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高校、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省智慧教学示范校、省国际化特色高校、省文明校园标兵、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产学研创相结合,教学做练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河南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教师教育、化学与生物工程技术、文化创意、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服务、信息与先进制造配套服务、商务服务”六大应用型专业群。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b类专业和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7门。与国外数十所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实施项目带动、平台打造、团队培育等科研工作一揽子计划,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57项,省厅级科研平台29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2项,省厅级人才项目22项。在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诊断,朝天椒、黑猪新品种培育,绿色替抗饲料新品种、新能源电池研发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坚持校市融合,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推进校市融合“5211”工程,与商丘市共建“5个院”“2个中心”“1个环学校创新创业产业带”“1个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华商学院“企业家大讲堂”已成为市校合作培训名牌。实施科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与十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百家企业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千个校企合作项目,组织万名师生进企业参与研发服务。与商丘市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45个,与130余家行业企业共建合作发展联盟。完成校企合作项目1675项,到账经费达3.4亿元。 坚持文创赋能,彰显办学优势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殷商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应天书院文化等,与商丘市委宣传部联合出版“文化商丘”大型丛书,获批“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30余项。拍摄“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专题片、“黄河之旅”“中原红色之旅”等系列短视频,新华网、央视网、中央学习强国总平台等中央媒体予以播发。完成汉王陵景区业态规划与改造提升等60多项地方文旅项目。“庄子漆艺”“宋城皮雕”“归德木雕”“梁园扎染”等文创产品,在省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广受好评,尤其是漆画创作在国内名列前茅。原创民族歌剧《应天书院》,填补商丘歌剧创作空白。剪纸艺术作品献礼北京冬奥会。译著《庄子》入选省外事办公室《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 坚持人才强校,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强基工程,出台高层次人才分类引进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员校内职级体系,入选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四个一批”人才、中原英才计划等30余人,获批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培育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7人,高级职称教师476人。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党建“1+4”工作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回首过去,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目标激人奋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学校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全面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区域贡献力、社会影响力,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学校位于全国文明城市——湖南省娄底市,环境优美,底蕴深厚,是求真知做学问的好地方。 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节水型高校、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单位、湖南省十大平安学校、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 学校建于1978年,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1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成为湖南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成为湖南省应用特色学院,2019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多人,教职工1458人,其中高级职称399人,硕士、博士1090人,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各类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60多人。 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推进。拥有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植物保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有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门国家一流课程、6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现有精细陶瓷与粉体材料等省级实验室4个,“农田杂草防控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研究中心(所)2个,曾国藩及湘中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基地8个。近五年来,获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440项。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持续改善,图书资源建设富有成效,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基建后勤服务不断优化,“四季有花”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宿舍均配有热水、空调,实现了“冬暖夏凉”。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不断探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3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874项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05项,省级奖励669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 就业创业工作特色鲜明。建有全省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湖南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组建了省级正阳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实体性质的创新创业学院并实现校地共建,2013年获评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学校,2016年被首批认定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高校、实践联盟理事高校。经多年实践探索,构建了“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的四融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30多年来学校维稳工作实现了“六个不发生”“三个零指标”,成为全省唯一一所12年获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3年获“湖南省平安单位”称号的学校,被誉为湖南省平安高校建设的一面旗帜。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先后与三一重工、隆平高科、中软国际等有显著影响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立了金蝶商学院等2家行业学院,与娄底市政府共建了创新创业学院,与新化县人民政府共建了先进陶瓷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校政企联合共建了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 开放办学成效突出。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校开展师生交流与合作。学校被确定为湖南省“一带一路”奖学金招生单位。2022年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培育基地,成为湖南省第一家立项高校。 办学40多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的校训和“人才至上、仁爱满园”的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卿凤翎、知名学者李肯立、卿新林以及优秀企业家傅胜龙等在内的各类人才超11万人。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黄淮学院
学校介绍 黄淮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立于1971年。学校位于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美称的驻马店市。现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5g智慧校园试点高校、首届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单位。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有开源路南北校区、医学院校区,总占地面积2760亩。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支撑服务体系完善,拥有高标准的工程技术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拙匠书院、黉文书院、校史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展览馆和智慧校园系统等。 学校有教职工16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博士320余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千人计划、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200余人,并聘请300余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土木工程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直属附属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能力在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三,在全省市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一。 学校有56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学校有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一批招生。入选教育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巴基斯坦comsats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截至目前,累计培养研究生220余人,并招收有外国留学生。 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34个,省级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基层教学组织30个,并聘请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成立“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3个建设学校之一。学校被认定为“河南省学术交流基地”“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报《天中学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产科教融合、校地企合作。联合打造了11个现代产业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和“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分别获批“河南省首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和“河南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产业学院”。积极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联合打造了1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新集村入选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精选试点村”和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设计学院获批省级特色设计学院。与国(境)外20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已合作培养毕业生近万名,千余名学生出国留学和交流学习。学校入选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以来,连续承办九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论坛已形成品牌效应。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原创音乐剧《杨靖宇》《我的竹沟 我的路》、歌曲《亲爱的共产党》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创作项目,舞蹈《文狮少年》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0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4名学生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名毕业生入选“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中心落户我校。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功探索了一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黄淮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坚持“一个核心”,瞄准“一个目标”,完成“两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持续弘扬“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学校精神,不断砥砺“唯有创新,方能超越”的黄淮品格,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治学院
学校介绍 目前,学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近14000人,生源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截止到2023年2月28日,我校教职工人数为936人,专任教师716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96人,其它副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博士172人,在读博士57人,硕士533人。全国优秀教师、“三晋英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好老师50余人,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70余人受聘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有14个教学系部,分别为中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筹)、历史与旅游管理系、法律与经济学系、外语系、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美术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系;有4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设有太行文化生态研究院、赵树理研究所、彩塑壁画研究所、合唱艺术研究所、丝路文明研究中心等14个科研机构。 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课程13个,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太行生态文化研究院)、“1331工程”协同创新中心、“1331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1工程”青年创新团队项目、“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培育)、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培育项目各1个。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级基金项目196项;横向课题97项。其中,202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项目1项(全省仅获批2项),2021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项目1项(全省仅获批3项),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1项(全省仅获批2项)。 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实训室201个,多媒体教室119个,舞蹈排练厅6个,专业琴房118个。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体育训练馆、多功能实验剧场、带终端显示的数码钢琴教室。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资料122.9万册,电子图书154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4个。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学校大力推进“三馆”建设,其中动植物标本馆收藏13000余份动物标本、10000余份植物标本;上党文物陈列馆藏有3200余件上党地区的珍贵文物;校史馆以1000余件图片、实物和音像材料生动展现几代长治学院人立足上党大地,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与发展历程。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与日本作阳大学、澳大利亚教育联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施坦尼劳斯分校等21所国外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派出师生共110余人次。邀请9名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高层外籍专家到我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短期授课。 展望未来,学校将按照第三次党代会部署的“1136”战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应用型建设为主线,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力争早日建成有区域代表性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平顶山学院
学校介绍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平顶山市新华区白龟湖畔、国鼎山上,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平顶山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10月的平顶山师范学校。1977年8月经批准在平顶山市师范学校附设大专班,于1984年改为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建校以来,平顶山学院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在一代代学院人的不懈努力中,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和谐自强”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奉献”的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学校现有湖滨和崇文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7亿元,馆藏图书304.6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668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拥有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200余人,聘请300余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建有体育训练馆、音乐厅、演播厅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全。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逐步形成了以工科等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有5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文、医、教、经、法、艺等九个学科门类。重点建设智能电气与信息、化工与新材料、文创与传播、教师教育、医疗康养、现代服务、生物与医药等学科专业群。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4门省级一流课程等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余个。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化学工程、生态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态经济型木本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中原学者工作站,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库、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学校是中国北方陶瓷产品设计师培训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 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与平高集团等联合开展高压智能电器研发,涌现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中石油陕西长庆油田、平高集团、美国伊顿电气、皖电东送等国内外企业及重大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研发的ist-701无线放电定位系统,功能替代了进口产品。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开发的变电站接地网多通道检测系统,使变电站接地网腐蚀检测的效率提升10倍以上,实现了非开挖而进行接地网腐蚀支路的精准定位,使变电站接地网腐蚀检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中国林科院、河南省林业厅三方共建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建有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试验基地,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资助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为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出版系列著作,拍摄高水平影视作品,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开办电视栏目等,对区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研究所承担的唐代花釉瓷复仿制作技术项目,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制作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此基础上,鲁山县建立了鲁山花瓷产业园。出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大全》,全集共12卷,收录了20世纪大陆及台湾地区各瓷区代表性窑口的4000余件作品,对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填补了中国陶瓷雕塑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学校舞龙舞狮和柔力球两个特色项目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金奖,龙狮队先后受邀赴韩国、意大利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学校雅乐团在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上再现了古应国宫廷礼乐文化,受到海内外同行瞩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英国、美国、西班牙等30余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合作举办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与韩国庆云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全国第一家与西班牙高校共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非独立法人机构“马拉加工程学院”,获批河南省第一家以西班牙语为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平顶山学院西班牙语中心”。与平顶山市政府、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大河网、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等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了9个产业学院,其中尼龙新材料学院、鲲鹏产业学院、智能电力装备行业学院、陶瓷工业设计学院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产业(行业)学院。与河南省信访局、平顶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合作共建了河南人民信访与社会问题研究院、平顶山市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大赛等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3000项。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河南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 站位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平顶山学院将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时代,努力践行“崇德尚能、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民族大学
学校介绍 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西辽河文明核心区、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 学校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通辽师范专科学校、哲里木盟卫生学校、哲里木盟农牧学校;后历经发展,三所学校更名为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2000年6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三所院校合并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 学校196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中药学(蒙药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66年薪火相传,66年风雨弥坚,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大学,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名,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北疆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拥有霍林河、西拉木伦2个校区,占地面积952亩,校舍建筑面积41.5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9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7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81.8万册。 现有27个教学单位、7个教辅单位和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8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省部级重点和重点培育学科16个。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16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专科生21610人,硕士研究生2541人,博士研究生17人,留学生121人;另有成人本科生259人。 现有教职工1948人,其中专任教师127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荣誉称号8人;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65人次,其中院士5名、社科院学部委员3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青1名。 学校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1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品牌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0门,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教育部“四新”项目9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3项,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奖12项。 现有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科研平台30个,其中,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有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21个,其中,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国家民委研究基地3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5个。 “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37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3项。获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类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人文社科类奖励93项,其中,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65项,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0项。 现有6个版本的学术期刊公开出版发行,其中《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为ami扩展期刊。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农业大学、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美国格林斯伯勒大学、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35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作为教育部“中蒙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之一,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任务,发挥地缘和学科优势,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国立医科大学积极开展本科生“2+2”、本硕人才“2 2 2”“4 2”以及博士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蒙医药是我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蒙药学和蒙西医结合医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类高水平重点学科,蒙药学是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蒙西医结合基础医学是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15年蒙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2020年蒙药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批国家发改委蒙药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国家药监局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自治区中(蒙)药资源开发利用集成攻关大平台。学校已成为蒙医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基地。 现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教学医院6所。附属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蒙医综合医院、国家重点中(蒙)西医结合医院,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心、国家首批同时具备临床医学和蒙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临床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有卫生技术人员2597人,编制床位2000张。 近年来,学校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2年被评为“全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18年被评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优秀单位。2014年附属医院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蒙医药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步入新时代,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四为服务”办学要求,聚焦自治区“两件大事”,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训,坚持“强医、兴文、厚理、提农、精工”多科并举、文理交融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扎根北疆,面向全国,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乐山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乐山师范学院地处世界三大遗产所在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四川乐山,东望乐山大佛,南临大渡河,西眺峨眉山,北接城市绿心。学校溯源于1940年四川省立乐山师范学校,开启办学之路。1938至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曾在此办学八年。历经传承发展,1978年乐山师范学校与乐山高级中学、乐山地区行政干部学校合并举办高等师范专科班,开启高等教育新启点。1982年4月正式成立省属乐山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2012年纳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继承创新,臻于至善。学校传承武汉大学抗战西迁留下的高等教育文脉,汇集新中国乐山大地的高等教育星火,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艰难创业,赢得了全国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名校”和“红旗”美誉。学校在新世纪的浪潮中励精图治,跨越发展,书写了新建本科院校奋进领先的篇章。新时代、新使命,学校蓄势待发,开启了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省属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办学以来,学校始终不渝地坚守扎根基层、服务乡邦的教育情怀;始终不渝地砥砺锐意改革、戮力同心地奋进担当;始终不渝地弘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精神传统;始终不渝地锻造“弘毅自强、笃学践行”的校训品格。学校面向农村基础教育探索出的“主辅修制”“校县结合、双向育人”“培养方案整体改革”等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升本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6项。学校沫若艺术团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多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学校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有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环境优美,师资雄厚。学校依山傍水,书香浓郁,占地1150余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在美丽的苏稽古镇大学城规划建设新校区1600亩,建筑面积56.9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191.44万册,电子书(刊)965.2万册,有50个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48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000余人、学历留学生12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高级职称近500人,博士、硕士学位近120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四有好老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3人,乐山市各类拔尖、优秀人才近60人。先后有100余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科丰富,专业众多。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6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国家级新农科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6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先后获批10余个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个省级新农科项目、3个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有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5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8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 潜心育才,成效显著。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宗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师范教育为本体,以应用型专业和艺体类专业为两翼,着力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3%以上,其中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40%以上,考研率10%以上。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和基础教育一线,涌现了一大批名师专家,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辅导员、“马云乡村教师奖”、中小学优秀校长和特级教师等。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建设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2018年--2022年)中位列281名,并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2012年--2022年)中位列264名。 科研突出,特色明显。学校现有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级研究机构和53个校级研究机构。主办《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升本以来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获省、部、市级科研奖励340项,其中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含一等奖1项),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四川省科学技术奖9项(含二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2项;在na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000余篇。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教师教育、特殊教育、林竹资源开发与利用、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硅材料与新能源技术应用、社会治理、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特色较突出。 服务地方,开放办学。学校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为目标,加强校地合作。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高新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市辖区(市、县)及有关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合作,为地方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建有“乡村振兴研究院”“峨眉山研究院”“大渡河流域研究院”等体现乐山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和资源平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近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56项,软件著作权128项,在竹类病虫害防控与资源开发、特色专用水稻培育与应用、禽畜粪便循环利用、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防治与利用、鸟类保护生物学、空间探测在灾害预警预报中的应用等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精准帮扶强劲落实,助力沐川县、马边县、峨边县、雷波县、美姑县、布拖县及九寨沟县等地脱贫摘帽,派出管理和专业技术各类帮扶人员逾千人次,培训各类人员6000余人次,投入帮扶资金逾千万元,目前正全力投入到乡村振兴宏伟战略中。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先后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进入提速升级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大力落实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1329”发展战略,在“十四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属一流师范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温州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温州理工学院(简称温理工,英文简称:wzut)是由温州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 学校坐落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市,法定住所地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三道337号,占地面积901.8亩,基础建设已投资24.2亿元,校舍面积40.9万平方米。2023年11月7日,学校与乐清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开工奠基,校区总占地578.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计划于2026年6月建成投用。学校下设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筑与能源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体育部等12个教学机构,现有本科专业35个(其中在招专业28个),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6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0357人。 应用型大学布局持续优化。学校以工为主,文、理、工、经、管、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聚力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现代金融等特色优势学科群,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包括海外院士、国家级引才计划入选者、省级引才计划入选者、省教学名师、省151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内的教职工666人,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质量大幅跃升。学校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有效探索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学校根植区域文化,融汇温州人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形成“三创融合、四轮驱动、五链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6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教师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教师教学创新赛、青教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17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120项。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学生毕业后一年自主创业率达6%以上,均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留温率连续三年居温州本科高校第一。 科研创新水平稳步增强。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50多项。学校目前建有温州市数字化改革研究中心、温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温州市区域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温州市海外仓研究院、山海协作泰顺研究院等十多个校地合作平台和智库机构,建成温州市韧性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护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温籍数学家研究中心、温州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在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贡献度上以“有为”实现“有位”,围绕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温州市“5 5 n”产业体系,与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中科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浙江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源头创新的产业孵化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学校建有产学研基地、研究院、创新联合体18个,获批温州市博士创新站22个。学校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绿色建筑现代产业学院、智能电气现代产业学院被列入省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学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与国际高校的联系沟通,开展与海外院校“紧密型、实质型”合作。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澜沧江-湄公河沿线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学校是bga国际认证会员院校,是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院校”、澜湄国家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温州基地。 温州理工学院秉承“厚德浚智,循理精工”的校训,立足温州、面向全国、接轨国际,切实发挥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作用,努力成为温州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高等教育的金名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锚定建设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了应用型大学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影响力较大、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昌学院
学校介绍 ◆ 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 ◆ 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青团中央授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地共建共育基地” ◆ 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 ◆ 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集体 ◆ 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校 ◆ 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 四川省园林式校园高校 ◆ 四川省文明校园 ◆ 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概况 西昌学院位于美丽的四川省西昌市,这里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四季如春,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有月亮城、太阳城、小春城之美誉;西昌还是卫星升起的地方,被誉为“航天城”。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20年正式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1年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2年成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学校秉承“审慎明笃”治学精神,弘扬“明德、乐学、求实、至善”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协同化”办学。 学校占地1900亩,安宁和邛海两个教学区,全日制在校生186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9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40人。设有17个二级学院、73个本科专业,涵盖九个学科门类,以农学、教育学、工学为重点。作物学、民族学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电子商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农学、动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农学专业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动物医学、水利水电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园艺、土木工程、小学教育、工商管理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等4个专业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水利水电工程、动物医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农学、土木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园艺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农学、电子商务专业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近5年,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27项;省部级项目立项97项,州厅级及其他项目604项,横向项目8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0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哲社成果奖7项;获得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登记2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1项;审定作物新品种6个;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其中sci、ei、ssip等检索收录178篇;出版专著89部;转化推广科技成果87项,签定“三技”合同98项;建有科研平台41个,科研团队36个。 2022-2023学年共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37名“银龄教师”支教支研我校16个二级学院的24个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参与和指导科研项目135项;开设课程31门,课时2573节;开展学术讲座64场;指导青年教师70人;指导和审改学生毕业论文88篇。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园环境 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已建成园林式生态文化校园,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园林式校园”称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邛海校区坐落在国家aaaa级名胜风景区泸山脚下,邛海之滨,安宁校区位于高速公路出口附近,机场路旁。 就业创业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省高校前列。自2005年以来,在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选活动中,学校连续5次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每年立项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 项目200余项,项目经费100余万元。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00余项。 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攀钢集团西昌钢钒、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百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法国巴黎视觉设计与传达学院、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等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选派近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交流访问;累计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荷兰、菲律宾、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摩洛哥、也门、乍得、加蓬、卢旺达等国留学生来校就读。 奖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每生8000元; 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每生5000元; 国家助学金:每年评定一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为三个等次:三档4500元、二档3300元、一档2100元; 国家助学贷款:考生主要在生源所在地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每年最高可贷12000元; 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学期评定一次,设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 另有多种国内外企业及个人设立的奖助学金。 2022年我校共向学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4000余万元。 学校网址:https://www.xcc.edu.cn 招生信息网:https://zszhpt.xcc.edu.cn 咨询电话:0834-2580038、0834-3958959、0834-2580029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