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安阳师范学院位于甲骨文故乡、殷墟所在地、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师范传习所,1949年被命名为平原省立安阳师范学校,1958年...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72-2900135,0372-2900136,0372-2900137,0372-290013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24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宿迁学院
学校介绍 宿迁学院坐落在有着“第一江山春好处”美誉的宿迁市,宿迁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最年轻的,但却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特别是近年宿迁各项指标突飞猛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城市,并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 大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宿迁学院是江苏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与宿迁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比肩前行、共同成长。在省市政府推动下,学校从2002年起与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省属高校合作举办本科教育,利用八校的优质资源,短短几年内成功办成万人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关注,学校一度被誉为“全国闻名的高校新星”。201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宿迁大地上从此有了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2018年,学校通过省学位办评审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宿迁学院转制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开启转制发展新征程。 目前,学校现有土地面积88.90万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170万余册,电子图书25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2465万元。现有200个实验(实训)室,4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6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设有管理学院、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九个二级学院和一个体育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五个省及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5万余人。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双创博士”培养人选等70余人次。 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致用”校训,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学校拥有4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3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品牌专业、16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育点、11门省一流课程、10门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8部省重点教材、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多次获评“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强化学风、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以优良学风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抓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到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了“1234”人才培养思路,即“一中心、二突出、三融入,四对接”。“一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突出”,即突出应用型、创新性;“三融入”即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四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对接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对接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对接岗位能力。学风引领与培养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十七届本科毕业生,共计57000余人,学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各项人才培养可比性指标均位于省内外同层次高校前列。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人次,其中a类学科竞赛90余项;新生报到率平均为97.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84.49%;有1442人考取研究生,851人考取公务员、教师编制、各级选调生等。 立足宿迁、服务地方,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学校坚持“扎根宿迁办大学、办宿迁大学”的发展策略,与苏宿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宿迁电子商务园等结为战略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与京东集团、洋河股份共建“京东学院”“洋河学院”;与近100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学研究能力明显提升。近三年,获批江苏省家禽智慧养殖与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科研平台,宿迁市智能制造、宿迁市高性能复合材料等2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5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3项。 放眼全球、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新西兰、英国、法国、泰国、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交流空间不断扩大。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学校将以转制省属公办高校为契机,以建设地方性、有特色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总体目标,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秉持以学校为家、学生为本、人才为要的“三为”办学理念,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服务地方,主动与宿迁改革发展精准对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坚持内涵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在转制发展、二次创业中争创一流,持续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和学校整体影响力,奋力谱写建设地方性、有特色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篇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城建学院
学校介绍 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也是全国仅有的以“城建”命名的两所本科高校之一。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平顶山市新城区,南临白龟湖,北倚大香山,这里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学习生活环境宜人。 河南城建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的平顶山城建环保学校和1985年的武汉城建学院河南分院,历经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平顶山工学院等历史时期,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更名为河南城建学院。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城建学科特色鲜明,开办有56个本科专业,2个职业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文、法、艺等八大学科门类。设有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李诫书院等18个学院,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留学生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8398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8661人。 学校占地面积173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2.02万多平方米,设有两个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教学实验室(中心)104个,校内实训实习场所12个,纸质藏书197.4万册,电子图书155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3.9万种。拥有中国知网、超星、万方、wiley、ev cpx、asce、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45个。各类运动场和体育馆面积近11.08万平方米。建设有功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体育馆、高标准运动场、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建有河南城建博物馆、李诫建筑文化研究院。在职教职工16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11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4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职工1200余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24人,市、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65名。获批河南省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我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2版)排名47位。 学校注重内涵建设,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特色专业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特色专业7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6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12门;省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工程研究中心8个,星创天地1个,其他各类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个。近三年来,承担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7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4项;出版著作、教材232部;获授权专利401项;连续3年入选河南知识产权建设“十快高校”;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各类科研奖励共计668项。近年来,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测绘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数字化建造方向)、城乡规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输配电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测绘工程(智能测绘方向)、交通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为一本招生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城乡规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筑学、工程造价、环境设计等15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重点立项建设单位。与郑州大学、兰州大学、三峡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辽宁化工大学等20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1年,学校获批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双学位教育,实行全面学分制,实行书院制改革,三年来,在“互联网 ”“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1700多项,李诫书院获批河南省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示范书院。设有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菜鸟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先后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省级众创空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校等,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就业率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河南省豫中暨城建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市场”设在我校,为学校乃至全省城建类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被mycos网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列为中南地区非“211”本科院校第20位,是河南省唯一一所非“211”院校排名进入前20位的高校。学校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在《2021中国大学评价》课题成果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学校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位居全省高校第9名。 学校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战略,建设有河南省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百城建设技术研究院,搭建了坝道工程医院河南城建学院分院、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分数据平顶山分中心、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科研监测中心、河南省城市固废综合处置与生态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智慧建造产业学院、智慧城市行业学院、城市建设发展中心、豫信工业信息技术研究院、健康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尼龙产业技术学院等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同政府、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积极发挥服务社会职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展深化对外交流,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与俄罗斯、英国、美国、新西兰、德国、匈牙利、白俄罗斯、塞浦路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泰国、菲律宾等国外知名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2013年以来,先后与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工程大学开展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及留学生近1200人。 学校秉承“厚德唯实、博学慎思”的校训,弘扬“明德尚学,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改革创新,推动转型提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深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先后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50强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高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最具国内就业竞争力的高校、河南省智慧校园试点高校、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省级众创空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0年度河南高等教育榜样示范高校、2020年度国内高质量就业示范高校、河南省首批学分制管理示范校、河南省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高校等称号。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持续转型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为基本战略,提升办学层次,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培育国际化特色,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的高质量,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河南建筑工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学校介绍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简称“中飞院”,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民航局直属的部省共建本科高校。学院作为国家全过程培养民航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经过近70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理、工、文、管、法、艺、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民航飞行员、工程技术和民航运行管理人才为主的办学格局,其中全民航70%的飞行员、80%的机长、90%的功勋飞行员从这里启航,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成为世界民航职业飞行员培养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安全最好、质量过硬,享誉国内外民航的高等学府。 历史沿革 中飞院的发展历史代表了新中国民航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学院源于人民军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由毛泽东主席任命军政领导,肩负为国家培养合格民航飞行人才的特殊使命,伴随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步而创建。学院几易校名,1956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在空军支持下建立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同年9月22日,经国防部批准,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63年10月25日,按中央军委指示,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并报国务院批准列入高等学校名单;1971年5月1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80年8月7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1987年12月1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并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办学资源 学院本部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的四川省广汉市,校区地跨川豫两省五市,占地面积19000余亩,设有广汉校区,在建成都天府校区,在四川新津、广汉、绵阳、遂宁和河南洛阳建有5个飞行训练分院,管理运行5个通用和运输机场,在四川自贡、重庆永川、山西芮城建有3个训练基地,与北大荒通航、中航飞校共建北大荒训练基地和梧州训练基地,建成贯通祖国南北的训练网络;拥有奖状cj1/m2(cessna525)、新舟600(ma600)、西门诺尔(piper pa-44-180)、赛斯纳172(cessna172r/s)、西锐20(cirrus sr20)、钻石42(da42ng)、钻石20(da20-c1)、阿古斯塔aw109(aw109sp)、罗滨逊r66(robinson r66)、罗滨逊r44(robinson r44)等20种型号近400架初、中、高级教练机,以及空客、波音等40台飞行模拟机和练习器,500多台各型航空发动机。 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超过190万册、电子图书超过800万册、数据库52个,建立了6个以飞行训练、航空安全为主题的民航特色数据库,与中国商飞共建了国产商用飞机特藏室。学院建有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是全球最大的leap系列发动机培训中心和cfm全球四大培训中心之一;拥有国内最大、实力最强的通用航空维修基地,是世界主流通航飞机制造商的授权维修中心;拥有全球海拔最高、性能一流的“高高原航空安全实验室”,国内高校最先进的360度全视景塔台指挥系统和中国民航局授权的完备考试培训体系,并为中国民航建标、立法提供z6尊龙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学院天府校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绛溪南片区,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约5公里,总投资约100亿元,占地1606亩,包含12个科研实验室、6个行业实训基地和中国民航高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按满足2030年在校生2.5万人需求设计。目前,校区建设进入全面内部装修阶段。 学科专业 学院坚持立足民航和特色发展,形成了多学科协调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5个二级学院、47个本专科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民航各个领域,其中飞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飞行器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为四川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点。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6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近年来获批6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部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20年9月被列入“四川省高水平大学”名单。2018年,教育部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充分肯定了学院取得的办学成绩,并对学院飞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00余人,具有正高级飞行员、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教师60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以上。他们当中有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全国最美教师、民航功勋飞行员、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国际民航组织专家组成员、民航特聘专家、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四川省“天府峨眉”“天府学者”“天府青城”的专家人才和名师等,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飞行技术、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工程、机场运行管理等民航特有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飞行技术专业学生1.1万余人。建校以来,学院累计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民航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专业领域涌现出了大量引领民航业安全发展的管理人才和杰出校友。他们中有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为代表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有勇斗歹徒、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反劫机英雄杨继海、王仪轩、张远生、阎文华;有感动中国的英雄机长倪介祥;有飞越科索沃战火的英雄机长刘晋平;有南沙永署礁机场校验试飞机组成员以及国产大飞机arj21、c919、ag600首席试飞机组成员等等。 学院近八成毕业生进入民航系统。2022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近90%,其中飞行技术专业就业率达到100%,交通运输、航空工程等大类专业的就业率达80%以上。 经过近70年的教学实践,学院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输航空飞行员培养方案,并深度参与民航法规和标准制定,系统构建了完整的民航飞行训练标准,实现了从飞行学生到航线运输机驾驶员的无缝衔接。学院作为联合国重点推广的“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课程(mpl)”试点单位,正积极打造acpc、uprt精品课程、与中国商飞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训课程,持续增强飞行训练核心能力。学院着力提高飞行训练质量与效率,构建了支撑有力、协同高效、开放创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飞行训练体系,年训练量40余万小时,占全国通航总飞行时间1/3以上,创造并保持了世界通航最佳安全记录,两次荣获“中国民航飞行训练安全五星奖”。全力建设的“民航试飞学院”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民航试飞员培训体系,填补了中国民航试飞人才培养的空白。学院致力于为中国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 科技创新 学院自觉履行使命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助力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学院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体系,在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飞机防火与救援、航空气象、航空器维修工程、通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试飞工程等领域,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现有“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民机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部级科普基地、2个省校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参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个,拥有“四川省院士工作站”和“四川省引才引智基地”,完成学院科技创新平台立体布局。学院助力中国民机产业发展,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学院”和“民机飞行技术与运行联合实验室”,全程参与国产大飞机arj21、c919的研发、制造、试飞、程序设计、审定、取证,着力解决国产民机制造生产“卡脖子”关键问题,在民航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和软科学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和技术改进奖励3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9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41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成果1300余篇,出版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60多部;形成行业标准、规范、咨询通告、政策建议等成果200余项,并为政府和行业决策所采纳和应用,发挥了智库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际交流 学院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等国际和地区民航组织,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民航机构、航空院校,与波音、空客、通用电气、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等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均建立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是亚洲第一个入选国际民航组织 “未来航空人才计划”的全日制大学。学院依托自身优势学科和民航特色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依托国家“澜湄合作”和民航局“一带一路”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支持配合国产飞机“走出去”和国家海外重大基建项目战略规划,大力开展对外教育培训,先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300余名飞行、机务、空管、签派、空乘等民航专业人才,为其民航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学院与各国高校、教学培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拔优秀学生、教学科研人员赴国外留(访)学、实习、短期交流,累计达6000余人次。 自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全面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秉承“远举高飞,博学笃行”校训,弘扬“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校风,厚植“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的宗旨意识,传承“帮思想、教技术、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咸阳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 学校位于大秦故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00余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留学生18000余人。 学校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3个(师范类专业28个、非师范类专业25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2017年被确定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国家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名牌专业、特色专业等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材奖等52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省级教师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7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 x”证书试点学院项目等9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11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61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2000余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博士、硕士占比90%以上。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3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28人,咸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6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2项,厅局级科研奖励120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300余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吴宓研究会、陕西省刘古愚研究会、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咸阳发展研究院和泾阳茯茶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90余万册,特色文献100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7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0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开展交换交流、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 2”“3 1”的形式赴美国、韩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数百名。 建校40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1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校先进校级党委”、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2021年获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储备院校。2022年4月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帮扶高校,5月入选苏陕协作帮扶单位,6月被确定为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一流学院”建设和提高办学层次为重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黑龙江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黑龙江工程学院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学校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黑龙江省交通厅所属的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冶金部所属的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更名为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被列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实施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百所示范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黑龙江省“双一流”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全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学校总占地面积近80万平方米。校园内,工程文化韵味浓厚,建设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楼、逸夫图书馆、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工程文化博物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设施,具有泛在的移动互联网学习环境。学校图书馆藏书110余万册,《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测绘工程》《交通科技与经济》等刊物公开发行。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1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40余人。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现有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设计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动力、光学、计算机3个国防特色学科,寒区绿色低碳交通技术省“双一流”特色学科。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专业入选国家/省“双万计划”一流建设专业,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学校始终坚持需求导向,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打造校企合作升级版。与行业企业共建了龙建学院、龙建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智慧建筑学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智能交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中兴通讯ict学院、信息与智能控制学院、新道用友创新创业学院9个行业学院。学校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龙建路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黑龙江省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学校建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工业4.0智能制造教育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践中心、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实训室、bim中心、vbse综合实训室、are虚拟仿真实训室、商用车联网大数据监控管理中心、大数据物联网与gis集成技术实验室、徕卡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产教融合基地。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0余个。学校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企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工程中心3个。学校建有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芬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与台湾中原大学结成姊妹学校;与美国西伊利诺伊大学、芬兰卡雷利亚应用科技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 学校立足龙江,面向行业,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工程师的摇篮”美誉,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列,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并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师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黑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7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始终秉承“明德求真、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今天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以国家需要为第一使命、以龙江需求为第一责任、以人民满意为第一目标”的新时代目标追求,引领学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唐山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唐山师范学院是河北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与京津接壤,东与秦皇岛毗邻,是河北省经济强市。唐山区位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底蕴深厚,为学校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6年的唐山速成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师专”,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级,2014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被评为唐山市文明校园、唐山市军民共建先进单位、2020年被评为河北省文明校园,素有“冀东教师摇篮”之美誉。 学校分为大学道校区、学院路校区和建设路校区,占地79.3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7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2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48.5万册,电子资源折合508万册,购买有各类数据库45个,订阅中外文纸质期刊990种。学校还有各类实验场所264个,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66个。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5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工学10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591人、硕士学位以上929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一、二、三层次人选4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师德标兵、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8人。 学校现有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在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近三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现建有“河北省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基础创新团队。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评剧”、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省初中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发表sci、ei、cssci、ssci、cscd等高水平论文1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217项,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项。 学校努力打造公费师范生品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和优化非教师教育专业实践平台,学生专业水平、实践技能、整体素质均实现大的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考研率15%。荣获“创青春”国赛金奖,2019年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国赛二等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学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学校与国外数十所海外院校开展项目合作与友好交流,获批isec项目,与美、英、匈、新西兰等三十九所海外名校实现学分互认。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持“勤思笃学,修身律己”的传统,形成了“知行合一,大爱及人”的校风,“良师益友,承绪出新”的教风,“沉下心思,放开眼界”的学风,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5万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唐山、面向河北、辐射全国,坚持“21122”总体工作思路:扭住坚持从严治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两个重点,攻坚突破申硕一个难点,打造产教城融合发展一个亮点,推进科研水平提升和就业质量提高两项任务,提供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和高水平内部服务质量两项保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奉献精神,具备岗位所需要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省示范高校,建设地方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皖西学院
学校介绍 皖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的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六安市。学校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安徽省第一届文明校园。 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淠河碧水环抱其中,被誉为“最美岛上大学”。校园占地1765亩,总建筑面积52.8万平方米。学校现设15个二级学院,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专业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10个专业纳入安徽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200余人,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1040人,副高以上职称34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近1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0余人。获批青年岐黄学者、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34人次,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等各类团队11个。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了全国“样板支部”3个,全省“标杆院系”3个、“样板支部”7个以及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党建“双创”工作在全省高校中稳居“第一方阵”。学校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是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校、全省“三全育人”试点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等称号,1个家庭入选教育部首批教育世家,40多人次分别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模范教师”“最美科技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最美教师”“高校最美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获批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安徽省工人先锋号2个。《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新闻联播》等报道了学校强党建、促发展、育人才的经验做法。 学校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8项,其中特等奖2项。建有省级创业学院、双创实践教学中心、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等高水平实践实验教育平台35个。其中,“星火创咖”为国家众创空间。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30项,在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本科)中排名第244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12名。2024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全国第364名。 学校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引领,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药学”学科为安徽省一流学科、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学科为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培育学科。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2项,省部级项目520余项。现有科研创新平台56个,其中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皖西学院研究基地、数据智能与大别山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林下作物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23个为省级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3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韩国、芬兰、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获批安徽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省部级引才引智长期项目1项和对台交流项目10个,引进国(境)外专家26人次,在校外国留学生15名。 筚路蓝缕弦歌不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厚德 尚能 博学 创新”的校训,弘扬“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朝着全面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奋勇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齐鲁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齐鲁师范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创办于1948年的华东大学教育学院;1949年由山东益都(青州市)迁址至山东济南;1960年更名为山东教育学院;2010年改制更名为齐鲁师范学院。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建校70多年来,学校秉承“博学明道,崇德象贤”的校训,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铸校、服务兴校”发展战略和“一四四五一”总体发展方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形成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文化育人等办学特色,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历下和章丘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4.9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1.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0万余册,设有23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教师860余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200余人,教授、副教授330余人。学校全面强化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以新师范教育为主体、新工科新文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结构布局,设有45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18个师范类专业,6个“四新”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助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在省内高校居于前列。 学校重视内涵建设。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专家10人。获批(评)省级高校青年创新发展计划团队、优势学科人才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干事创业好团队等省级以上团队8个。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0项,出版学术著作118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49篇,获得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2项。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教改项目24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7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37项;建成网络在线课程170门,其中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平台63门,省联盟平台72门。获得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40项,总成绩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四。学校建有厅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9个,其中山东省作物营养强化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构建世界领先的玉米ems诱变突变体库,联合培育高蛋白玉米新品种(系)6个。 学校在服务山东基础教育方面优势突出,是教育部“双名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基地、“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精品项目基地,是齐鲁名师名校长、山东省中小学互联网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全省唯一承办单位;建有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山东省中小学师训干训中心、中小学课程研究中心等机构,近年来累计培养名师、名校长1100余人,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600余万人次。教育志愿服务团队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团队”、山东省“齐鲁最美教师特别贡献奖”。 学校强化国际化开放办学理念,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7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师生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深造、文化交流互鉴搭建广阔平台,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深化。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成都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单位、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四川省公费师范生和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四川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校本部在温江校区。 学校创建于1955年,前身系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飞、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朱明跃、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等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杰出人才。 学校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69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普通本科专业39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1.7万余人。 坚持党建引领,党的建设持续强化。学校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薪火成师”党建品牌,实施“薪火•领航”“薪火•行知”“薪火•登攀”“薪火•赋能”四大工程。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高校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6个,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全覆盖,连续三年共5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获批立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培育项目1个、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2个、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5个、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获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首批四川省“现代产业学院”等。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应用型品牌专业1个、卓越师范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项目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获首批四川省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4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4个、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应用型示范课程11门、应用型品牌课程2门。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国家级14项、省级362项,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省级虚拟教研室2个。近三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202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5项。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奖励6000余项,“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省赛获奖总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3、新建本科高校之首,“挑战杯”获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省级优秀组织奖2次,2023年首捧省赛“优胜杯”。 坚持创新驱动,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学校入选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第一层次“优先培育类”,教育学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学校是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3个省级学会的依托单位,建有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四川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农村土地利用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机构4个,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市厅级研究中心。建有室内空间布局优化与安全保障实验室、特色园艺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功能分子结构优化与应用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建有四川科创教育成都市科普基地1个。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31项;公开发表论文50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0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70余份。 坚持人才强校,队伍水平逐步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33人,其中博士202人、高级职称教师369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人,“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人,“天府峨眉计划”青年科技人才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督学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共11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获得者、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等500余人次。 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方式,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获评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扶贫先进单位、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先后与成都、德阳、自贡、巴中等30余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牵头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成员学校覆盖西部7省市400余家单位,协同行业领军企业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智能教育技术联合实验室”,积极服务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德阳市、温江区共建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多年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近1000项,项目县近100个,培训班超3000个,培训学员超20万人,获首批省级教师培训基地2个。举办的全省教育局长培训班、正高级教师培训班、特级教师培训班、卓越校长培训班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学校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11个国家和地区30余家高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中外交流合作项目6个,合作开展智慧汉语教学项目1项。招收来华留学生300余名,赴国(境)外交流师生200余名。 百舸竞帆显风流,奋楫笃行续新篇。立足新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内涵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紧扣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面向”、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重点”、办学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拓展“双任务”,固本强基、错位竞争,系统实施“1955”行动方案,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全面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河南工程学院地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河南省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河南省首批“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河南省文明校园,荣获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煤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 一、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校于2007年由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原煤炭部直属院校;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4年,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设立的河南省官立中等工业学堂,著名抗日将领杨靖宇将军为学校的杰出校友。 二、发展概况 学校办学基础扎实。现有龙湖校区、桐柏路校区和南阳路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600余亩,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设备总值3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403万册,电子图书68万种。体育馆、室内游泳馆、体育场和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齐全。 学校育人质量突出。现有24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开设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5个、省级规划教材12门、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改项目23项。获批河南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和河南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荷兰撒克逊应用科技大学、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等20多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办7个本专科合作办学项目,与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联合开展了博士培养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开展了大学生海外实习就业项目,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0多项。 学校师资水平较高。现有教职工1600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0余人,副高级职称近50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3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700余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级及省级优秀教师19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优秀专家和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13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青年骨干教师60余人,并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100余人。 学校科研成效显著。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1个,校级创新团队8个,电子陶瓷材料与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纺织新产品开发、纺织大数据关键技术等省级工程实验室7个,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涂装生产线仿真与测试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是河南省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学校分别参与了“新型城镇建筑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煤炭安全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纺织新产品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应急管理专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7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学校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与周口市人民政府、郑州航空港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南省煤炭行业协会、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豫发集团、河南中税中兴咨询集团、河南永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远大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地方高成长性企业等建立了紧密的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共建行业学院12个、企业冠名班2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0余个。 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引,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严管厚爱、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形成了以“基层党建五项工程”“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行动”等为代表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以明月湖、怀若谷、名人雕塑园、轩辕文化园、明德励志园、黑白工业史发展园等“一湖一谷四园”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校园环境“绿、亮、畅、洁、美”,校园绿化覆盖面积达7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学校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校园、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省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发展愿景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按照“建好示范校、创办硕士点、努力建大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以高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条件为发展总目标,高质量完成“示范校”建设第二阶段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坚持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打造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集群,不断增强服务河南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着力构建现代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等显著提升,若干办学核心指标位居省内应用型高校前列,一些指标位居国内应用型高校前列,到2035年实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远景目标。 当前,全校上下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自强不息、博学精艺”的校训和“严谨、勤勉、求实、创新”的校风,按照“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创办硕士学位点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两项任务,健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体系,秉持管党治党、科学治校、教授治学、改革创新四项理念,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产教融合、文化引领、服务优质七大战略”的“12347”发展思路,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勤奋的工作,全面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把学校建成开放度较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而不懈努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