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皖南医学院地处“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历史文化名城——芜湖市。学校建于1958年,时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为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命名为皖南医学院;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53-393263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08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莆田学院
学校介绍 莆田学院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故乡、著名侨乡——莆田市,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人,教职工1783人。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顺利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10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入选福建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学校获评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平安校园,福建省花园式单位。 办学历史:学校由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原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原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10月仙游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创办的兴化圣教医院附设护士训练班。 办学条件:学校拥有2个校区,紫霄校区占地2970亩,核心区和工科组团建成并投入使用。学园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666.8亩,校舍建筑面积71.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48亿元,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500多万册。拥有40个实验室,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个;实习实训基地347个,其中包括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2023年,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莆田)实训基地”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拥有附属小学1个,直属附属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2个,教学、实习医院24个。 办学思路:学校按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需求、贴近产业、强化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做优做强工医优势学科,做精做特人文社会学科,打造“工医占优势,文管显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培养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红色、品质、文化、活力、美丽”五新莆院建设,奋力建成省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院专业: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护理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机电类、信息类、土建类、医学类、文化产业类、工商及公共服务类、环境与生化类、工艺美术类等八大专业群,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 师资队伍:学校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坚持“外引”“内培”和“柔性聘用”并举,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783人,其中专任教师133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631人、博士学位以上教师36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772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福建省级高层次b类人才2人、c类人才15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7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17人,福建省“最美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6人,福建省教学名师4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 研究生教育:现有新闻与传播、机械、资源与环境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导师380人,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优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1个。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14人。建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优秀新生奖学金等完善奖助体系。“十四五”时期提出要加快建成规模结构合理,体制机制完善,培养质量过硬,产教融合深入,服务支撑能力坚实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教学改革:学校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和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省级立项;荣获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省级以上教学团队11个,其中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同时,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临床医学、工艺美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6个专业成为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环境工程专业接受了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师范专业认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获国家级立项,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省级立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9项。学生在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48人次、省级奖项3140人次。2020年,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获首批福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科研工作:学校现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30个,其中工信部科研平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特色新型智库1个、省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8个。全校现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研团队78个。2002年以来,全校共承担校外科研项目280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53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00多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项、授权专利1400多项。学校立足地域人文优势,深入开展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妈祖文化研究中心成为第一批省社科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基地,并入选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台联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习交流基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妈祖文化研究基地,是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单位。 合作办学: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新奥尔良大学联合举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医疗健康产业管理人才为主),与英国邓迪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20多个国外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学校跻身中国大学国际竞争力排行榜500强。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学校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实践大学、明道大学、嘉南药理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大同大学等7所台湾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莆田市城投集团等150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服务地方:贴近福建省经济社会需要,紧密对接莆田市12条重点产业链,成立12个服务专班,组建78个创新科研团队,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效对接。成立妈祖文化研究院、莆仙文化研究院、木兰溪综合治理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院、鞋服产业研究院、香文化产业研究院等7大研究院,打造莆院智库品牌。与莆田市各县区(管委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莆田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莆田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共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16个。通过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途径,积极推介、对接科研成果。积极传承地方文化,连续十余年参与妈祖祭典和重大赛事活动的表演和志愿服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 西安财经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统计局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及1954年创建的国家统计局西安统计学校、1960年创建的陕西财政学校、1978年成立的西安基础大学。而后几经变迁,四校分别更名为陕西商业专科学校、西安统计学院、陕西财政专科学校、陕西工商学院。1996年7月,陕西商业专科学校、陕西财政专科学校、陕西工商学院合并为陕西经贸学院。2001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8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安财经大学。学校现有长安、雁塔、翠华东、翠华西4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余亩。雁塔、翠华校区毗邻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长安校区位于秦岭北麓的神禾原上,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凸显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现设有经济学院、统计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国家、省部级专家60人次,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楷模等35人次。 学校现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金融、应用统计、会计、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税务、审计、法律、汉语国际教育、电子信息、公共管理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优势学科和西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1个省级特色学科,统计学被陕西省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建设学科。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和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21门,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10个,获批“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8800余名,留学生48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建设成效显著。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三届来获取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近年来,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有省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18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国际级奖42项、国家级奖200余项、省级奖1000余项。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考生报考踊跃。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85.6%,录取分数普遍在一本线上30分,毕业生近三年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为90.08%。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学校共有43个科研基地,其中,有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统计研究院、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等1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核心,找准科研切入点,利用科研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成果丰硕,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拓展。五年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60余项,先后有140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学校建有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基地、国家统计局统计工作人员培训基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西安培训基地,为全国教育系统和国家统计、财政行业培训了一大批业务工作骨干。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马来西亚斯特亚大学、德国波恩储蓄银行财团学院、英国切斯特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大学等87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阳学院
学校介绍 1902年,北京大学首倡者李端棻先生创立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校;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5年更名为“贵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创办金筑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贵阳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9年,贵阳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应用型地方高校格局。201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接受教育部审核评估,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校园规划面积1350亩,规划建筑面积56.45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6个专业学院和一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了理、工、经济、管理和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群,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专业5个。现有52个专业,面向13个省招收本科生;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余个招生培养方向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建设有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5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学研究或科技服务平台29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与团队12个。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含退休教职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省管专家8人(含退休教职工),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金师”7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人。有省级各层次专家学者/人才称谓教学科研人员70余人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1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08项,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0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2亿元,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03万余册,电子书籍200余万种,数据库资源60个。学校现有教职工9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17人,有博士学位的有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40余人。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12000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学校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加拉信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七十余所境外高校达成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已经建立起了交换生、语言生和学历生三个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留学生国别已涵盖来自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二十余个国家。 学校办学总目标为:按照“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面向贵州省、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科技创新研究,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把贵阳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开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科专业定位为:构建以服务贵州省、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形成以数字科技为主线,以工学、理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为主导,艺术学、管理学、人文学科(哲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贵阳贵安,面向贵州省,辐射西部乃至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枣庄学院
学校介绍 枣庄学院是山东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1971年建立的枣庄市教师培训学校,198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枣庄学院,2012年枣庄师范学校(前身为1908年创建的实业中学)并入我校。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教授、姚建铨教授任名誉校长。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精神,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聚焦立德树人,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学校现有市中、薛城两个校区,市中校区占地1027亩,校舍面积39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薛城校区占地188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实验教学中心22个,其中,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生物学实验中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470万册。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4%,教授、副教授450余人,专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省级专家30余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优秀青年创新团队12个、山东省人才引育团队4个、山东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校设有22个教学院(部),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8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建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在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近三届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在34%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以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显著,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全面改革试验学校、工信部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先后引进了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7个教育部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以此为依托不断深化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建成锂电产业学院、健康工程产业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学院等11个产业学院,其中锂电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学院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山东省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论坛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荣获“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山东最具行业影响力本科院校”“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建有山东省微纳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山东省石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智慧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低维量子传感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石榴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危险化学品)、山东省碳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100余个。 学校是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中国矿业大学、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科研课题360余项、企事业委托科研课题1800余项。学校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与枣庄市及地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110余个,获批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1项、优秀案例6个。学校入选省级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立足区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挖掘班墨文化、运河文化、匠心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优秀区域文化,承办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墨学研究高端论坛等全国性会议,形成以“匠心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联合建设了世界展陈面积最大的世界语博物馆,是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出版世界语版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系列丛书,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学校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等18个国家地区的6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学历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教育等项目。获批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资格,建有海外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中德晶体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及南非高教部合作开展了“实习 实训”留学生培训项目。有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国、萨摩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学历留学生和语言生来校学习。 学校连年获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美育浸润计划试点高校”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地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的湖北省黄石市。学校占地14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3.8万平方米,背靠青龙山,环绕磁湖水,环境优美,景色如画,被誉为最美的校园。 学校于1975年建校,1977年开办本科专业,经历了湖北省高等学校黄石高工班、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黄石高等专科学校等办学阶段,2004年升本成立黄石理工学院,2010年全国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1年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2016年当选为湖北省高校应用型联盟首届轮值主席单位。在湖北省属高校中率先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1年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有工、理、经、管、医、文、教、艺8个学科门类和58个本科招生专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始终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已有“生态环境修复与健康”、“智能制造”2个省级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环境工程”、“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和“药学”4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在2021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学校国际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学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牵引,强化人才培养地位,已有临床医学、环境工程、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4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0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4门;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1个。 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和教学实践平台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成果产出,提供有力支撑。拥有国家级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3个、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湖北省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基地1个、湖北省中试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级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推广中心1个,与区域企业共建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6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6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2个、省级环境监测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被评为“湖北省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校馆藏图书120余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9个(含电子图书313.91万种),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2.8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体育场馆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17945人,其中留学生165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382人,专任教师1146人,其中教授111人,副教授380人,博士345人,在读博士26人,博士在专任教师中占比达到30%,高级职称在专任教师中占比达到47%。教师中有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9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4人;楚天学者计划人选14人;湖北省产业教授3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黄石市“东楚英才”13人;学校从国内外著名高校聘请了2名院士和30多名有影响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 学校秉持obe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走在全省前列。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数量共980项,其中国家级201项、省级779项;学生承担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0余项;获得专利138余项、软件著作权近30项;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高于本省非“211”高校平均水平。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90%以上,曾获“湖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高校”,2021年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毕业生深受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青睐,许多校友已成为所在企业、单位的骨干和高管,荣获省级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行业翘楚;有不少校友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成为行业领跑者。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培育和孵化大学生创业公司200余家,创新创业基地被认定为人社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北省政府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教育厅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人社厅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省级创业学院”、省科技厅“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3a众创空间”、省经信厅“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学校是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科研合作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美国北肯塔基大学、美国梅里马克学院和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3项,合作项目在校生725人。学校招收临床医学等专业国际学生,现有国际学生230余名。 先后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国家级科技园区、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了2个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与本地医疗集团共建了3个临床学院;与省内外企业共建了近20个研究院和研发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湖北省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0余名。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全校师生秉承“明德、格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理工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美校、依法治校,打造绿色理工、文明理工、数智理工、美丽理工、平安理工、幸福理工,致力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担承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奋力谱写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学校介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交通便捷,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始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时称平原省立财经学校。1964年全国16所航空学校调整,更名郑州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1984年升格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本科),198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学校隶属关系发生转变,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主管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的办学体制。2009年,通过硕士单位立项建设评审,201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高校。2017年12月,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高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成为河南省博士学位一般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开拓、进取”之校训,坚持“德育首位,教学中心,质量至上,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航空航天产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办强航空航天类工科、办精传统经管类学科,构建以航空航天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确立了在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研究领域中的较强优势。 学校占地1700余亩,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实验场所面积1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11亿多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8亿元。图书馆现有藏书263.8万册,电子图书58.03万册,电子期刊149.63万册,纸本期刊622种,中外文数据库36个。 学校有工、管、文、理、经、法、艺、教八大学科门类。下设19个教学院(部),1个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乌拉尔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现有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3个省重点一级学科,4个省重点二级学科。现有65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2门。两项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普通本科专业在河南省全部纳入一本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6120人。现有教职工212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6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省教学名师14人,省优秀教师15人,省师德先进个人7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2人,省文明教师2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9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0人。 学校现有省级科研实验平台43个,其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外籍科学家工作室2个,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创新协同平台2个,省创新实验室1个,省产业融合创新中心1个,省级研究中心3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河南省十大新型品牌智库1个、河南省特色智库1个,河南省科技智库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思政教学特色化研究中心1个。建立了无人机研究院、大数据科学研究院等跨学科科研平台。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波兰、韩国、坦桑尼亚等30多个国家的73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波兰华沙人文社科大学举办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项目和机构全覆盖;与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工作先进单位”“中坦友好使者奖”等称号;建成省内首家法语联盟“郑州法语联盟”、icao/fiata空运危险品培训分中心。 学校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航空航天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9项,省级奖项221项。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3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单项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0余项。郑航众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名单,获批河南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获批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 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20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广大校友服务于航空航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如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济超,空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张世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圣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顾惠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原总会计师、党组成员刘跃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原总会计师田民,国家国防科工局原副局长、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副主任张建华,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赫连明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水利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水利部党组成员王新哲,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李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都本正等。 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河南省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杰出贡献单位”“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最具国内就业竞争力的高校”“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榜样示范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河南高等教育综合实力20强高校”“河南省首批新时代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河南省学分制管理示范高校”“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河南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示范单位”“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荣誉。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坚持“1357”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创新开放、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航空航天大学再谱新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城市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从2020年起,学校调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学校位于“中国羽毛球运动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黑茶之乡”“‘山乡巨变’策源地”——湖南省益阳市,学校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到省会长沙的高铁仅需半个小时。 学校前身为1970年创办的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和1978年创办的益阳基础大学。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当时的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和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组建为湖南城市学院。学校遵循“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2012年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成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跻身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行列,2021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415亩,建筑面积59.2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5.23亿元。纸质图书藏书280余万册,电子图书400余万册。教职工174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00人。有教育部本科教指委委员、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8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54%。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以工为主,涵盖理、文、管、教、艺、经等多个学科。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5万余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艾华学院、奥士康班、五矿二十三冶“订单式”班、远大住工学院等,采用校企“3 1”或“3 0.5 0.5”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过95%。在湖南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五年薪酬排行榜上近年一直稳居省属本科高校第一,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学校被誉为“城建人才的摇篮”,优秀毕业生参与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秦山核电站、沪昆高铁、杭州湾大桥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学校立足行业,服务区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城乡规划、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4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风景园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育教育等29个专业被认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益阳市人民政府共建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艾华集团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拥有以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40个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获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53项。学校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6项。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拥有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黑茶金花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城乡生态规划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等43个省级以上科研和创新平台。近年来,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60项。获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和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24项;规划建筑设计成果获省部以上行业奖励1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是省内高校规划设计领域获奖等级最高、奖项最多的单位。学校主持制定的《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的“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牵头成立了省级学会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设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入选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城市学刊》获评“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先后与新加坡、澳大利亚、加纳、新西兰、马来西亚、美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密切合作。荣获“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年度优质合作院校”称号。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评估获全票通过。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全省同类院校中的第一所。 学校拥有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城市学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2家校办企业,2023年校办企业总产值超2亿元。其中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具有城乡规划、建筑工程、市政道路等10项甲级工程设计资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中国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等400多家知名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协议等。与南县人民政府联合开办了省内首个“乡村振兴规划学院”。 2021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谋划了学校发展新蓝图,确定了“12345”发展战略。即,明确一个发展思路:学校未来发展要坚持“党建引领、固本强基、高质量发展”思路。激发两股发展动力:改革创新力和接续奋斗力。夯实三大发展基础:一本高校基础、“双一流”高校基础、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基础。转变四种发展理念:实现从办学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的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转变。建设“五个新城院”:卓越新城院、创新新城院、效能新城院、智慧新城院、幸福新城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攻坚克难不停歇,斗志昂扬向前走,为全面建设湖南城市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工程学院坐落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湖南省直属普通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是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是湖南省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首批“2011计划”入选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单位。 湖南工程学院由原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51年,隶属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是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78年,隶属于原湖南省纺织工业厅。1958年至1963年,湘潭机电高专的前身“湘潭电机学院”曾开办过5年本科教育。 学校现有主校区和书院路校区2个校区,依江傍湖,环境幽雅,墨韵书香,校园占地面积1830.6亩,建筑面积57.6万㎡,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和“文明标兵校园”。72年工程教育深厚积淀、23年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懈耕耘、14年“卓越计划”深度实施、12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效探索,始终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为机电、纺织行业和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2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0年,学校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率先确立了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形成了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是“全国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单位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协作组”副主任单位。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工、管、文、理、经、艺等六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电气、机械、纺织、化工、管理、信息等优势专业群。现有20个教学科研单位、55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教育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现有8个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专业获受理。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课程6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建有现代产业学院4个,其中人工智能、智慧能源2个产业学院获批认定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拥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4个,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4项;省级创新创业平台5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2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示范实验室(中心)9个。金工实习基地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指导人员培训与考试中心。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47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4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78人。聘有院士、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教指委委员等11人;中国科协托举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4人;省政府特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杰青等近100人,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4个。 学校积极推进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拥有首批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与传动系统”等省级平台39个,是“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等科研项目4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90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421项,新增科研经费7.76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83项,出版专著47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3项。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与893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150多项科研成果得到应用或转化,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20亿元。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进入全国高校前100名,2022年入选湖南省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3年入选湖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首批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深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湖南省最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开设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3个,已招收10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来校学习。 面向未来,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弘扬“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秉承“团结、严谨、诚信、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全校师生员工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加强“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简介 ☆ 四次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 ☆ 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示范单位 ☆ 湖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 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 ☆ 湖南省文‍明校园 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零陵区。《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之名从此著称于世,并成为出现于夏代以前且沿用至今的重要古地名之一。永州境内潇湘二水纵贯南北,五岭山脉横亘东西,湘桂高铁、洛湛铁路、泉南高速、二广高速、厦蓉高速纵横交错,零陵机场开通北京、上海、昆明、重庆、海口等多条航线,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交通便利。这里是舜帝道德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发祥地,孕育了柳宗元、怀素、周敦颐、何绍基、李达等文化名人,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一本读不完的书”。 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前身为湖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2002年由原零陵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零陵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2017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曾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示范校、湖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经过8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依西山、傍潇水、邻零陵古城,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1080亩,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17.8万余平方米,实验实训室面积5.5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7亿元,总台套数为26069台,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5889万元、台套数242台,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20万余册,电子图书682万余册。现建有14个教学学院,51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6000余人。办学80余年来,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等各类人才10万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14人,其中,专任教师947人,正高职称113人、博士237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湖南省杰青”“湖南省优青”“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百余人次。 学校现有4个“十四五”省级应用特色学科、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科技创新创业团队、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中心)、3个省科普基地。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含民族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获省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6人次;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4项,优秀青年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11项,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3项,获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创客工场”众创空间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4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累计招收来华留学生100余人次,遍布欧、亚、非三大洲。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深度参与湘粤社科智库联盟建设,学校明确为湘粤社科智库联盟挂牌单位,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成立服务地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服务永州行动方案,与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传承弘扬地方文化、深化产教产研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踔厉奋发、抢抓机遇、勇担使命,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藏民族大学
学校介绍 渭水之滨,钟灵毓秀。巍巍学府,立德树人。 西藏民族大学地处陕西咸阳,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学校的创办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做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学校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校园、自治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易班中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 西藏民族大学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民主改革前夕的特殊历史时期,担负着为西藏培养各类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学校前身是1957年党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对学校的筹建、建设做出过具体指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心,胡锦涛同志为学校建校50周年发来贺信。2018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学校 60 年来的办学成就、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明确指出了学校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对学校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殷切希望。 办学65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精勤进取、笃行不倦,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办学宗旨,始终与西藏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共命运,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同进步,积极发挥西藏高等教育孵化器、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平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西藏在内地的重要窗口等作用,始终致力于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始终致力于全力服务西藏经济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始终致力于为西藏培养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党和人民、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校至今,学校培养了11万余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了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 学校积极构建特色明显、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1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6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3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5门。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现有在校生13225人,其中本专科生10937人,研究生2288 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涌现出了一批就业创业先进典型。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40名(其中校本部100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人,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5人;专兼职教师716人,其中教授108名,副教授226名,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0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有“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5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国家级档案专家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2个。 学校不断深化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力攀高峰。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3个;“十四五”以来(2021.01-2023.05)我校教职工首次获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2018-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全国排名第85位。建有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创新中心、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研究中心、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中心、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产出了一批以“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丛书)、《西藏各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西藏百年经济史》《西藏民族关系研究——以藏门珞民族关系为中心》等为代表的重大研究成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智库作用。其中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亚研究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依托高原环境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藏药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培育)中心以及高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等高级别实验室,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等重大项目,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学校现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占地面积1157.48亩,校舍总面积49.8万平方米。现有208个实习实践基地,1个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图书馆面积2.3万平方米,形成了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资源,馆藏文献总量达319万多册。 学校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部署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当前,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殷殷嘱托,明确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致我校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紧紧围绕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四大发展战略”,坚持“三步走”总体安排,实施好“十项工程”任务,全面建设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区域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