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曲靖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属本科高校,位于珠江的发源地、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爨文化的故乡——曲靖市。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开办的“师范传习所”和1912年设置的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曲靖师范高等专科...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874-8998692,0874-8998691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02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云南财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办学历程】云南财经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1979年开办财贸大专班,招收大专生;1981年成立云南财贸学院,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8年合并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6年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获得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在云南省昆明市办学,设有龙泉路校区和安宁校区,共占地2100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占比86.7%。经过70余年发展,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有机衔接,兼有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144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高级职称682人,其中教授210人、副教授4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国数量经济学杰出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人才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云南省委联系专家1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
【学科专业】学校下设17个学院、1个教学部、6个研究机构;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理论经济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5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7个、本科专业65个;已挂牌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高峰高原学科及方向6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7个,是云南省覆盖经济管理类重点学科最集中最全面的学校之一。现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特色专业4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一流本科课程3门,精品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学成果奖1项;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云南省拟支持建设本科高校一流专业2个、云南省拟支持建设本科高校新兴专业2个,特色、品牌、重点专业17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一流本科课程2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精品课程30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基地1个;重点教学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教学成果奖36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5本。
【科学研究】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有图书馆纸本文献212余万册,电子图书190余万册。“十三五”以来,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累计建成各类研究平台、团队48个。标志性科研成果年年均有突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重点项目2项、后期资助1项,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共计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4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3项,省部级课题254项、横向课题674项,获科研经费2.70亿元。科研成绩显著,发表cssci期刊论文964篇,sci、ssci、ei检索收录论文966篇,出版著作735部。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二等奖2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4项),云南省社会科学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
【对外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各国及港澳台地区招收涵盖语言、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国际学生,为外交部批准的外国人来华签证邀请函核发单位暨免于核实主体单位。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项目总数居云南高校之首。与泰国兰实大学合作成立“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境外办学机构,面向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招生,开展学历教育和商务培训。作为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承办了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共计培养了来自103个国家4300余名政府官员。现与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缅甸等40余个国家的高校或机构开展有长短期交换生合作项目。
【素质能力】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竞赛、比赛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先后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财经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作品竞赛)、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一系列竞赛和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集体或个人奖项。获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1个项目在第八届“创客中国”云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获全省第一名并代表云南参加全国总决赛,创历史最好成绩。学生篮球、网球等竞技体育项目在云南公办高校中长期保持比较优势。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居云南省公办高校前列。
【理念愿景】学校秉承“好学笃行,厚德致远”的校训,坚守“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云财精神,凝练形成“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教风和“立志明德、博学躬行”的学风。根植云岭、服务全国、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引领社会的追求,尊重独立人格与学术自由,鼓励价值创造与责任担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扎根云南、服务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济宁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一、历史沿革history
济宁医学院创建于1952年,始称济宁医士学校。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先后更名为济宁卫生学校、济宁医学院、济宁医学专科学校、山东省医学专科进修学校等,1987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恢复济宁医学院。学校现有济宁太白湖校区、任城校区和日照校区,与济宁国家高新区区共建教学科技园,占地总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二、教育教学educationand teaching
学校是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体,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医科院校,作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和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19个教学单位、3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面向全国29个省 (市、区) 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4项,国家级示范中心、国际合作实验室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10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等34门。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广大毕业生以“业务扎实、品德高尚、作风朴实”受到广泛好评。“十三五”以来,荣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以上教学竟赛奖40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奖近3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2项、省级特等奖16项、省级一等奖46项。
三、师资力量faculty
现有教职工1560人,其中专任教师1268人高级职称教师616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94.8%,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99人;有泰山学者9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14人。
四、学科科研与社会服务 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sociai service
临床医学学科保持esi全球排名前1%,构建“345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有省高水平培育学科1个,省中医药等重点学科7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15个,立项建设省级培育科研创新团队18个。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山东省院上工作站1个,山东省出生缺陷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省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1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6个,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3个,省重点学科5项。2016年以来,获省级、厅级奖励1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8项,发表esi高被引论文44篇。获批山东省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及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和山东省医学会法医学分会挂靠学校,主办《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和《济宁医学院学报》。司法鉴定中心被授予“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是山东省法学院校法治人才培训基地、省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省法医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山东省唯一法医全领域领军机构。
五、文化传承 culturalheritage
学校根植孔孟之乡,传承儒家思想,办医学圣地教育,育儒风海韵人才。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办学宗旨,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校训,弘扬“求精、求是”校风,形成“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明确“三区一园”办学格局和“一体两翼,强龙头”办学定位,提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奋斗目标,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六、附属医院 afiliated hospital
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96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固定资产总值25.03亿元,开放床位4100张,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连续4年全国百强,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 ;在山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全省前五,多次荣获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通报表扬,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同级医院第一方阵。
七、对外交流与合作foreignexchangeand cooperation
多年来,学校深入实施开放办学,广泛吸纳多元文明成果,先后与英国华威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俄罗斯普利沃茨斯基研究型医科大学、埃及阿勒旺大学、韩国忠南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国际健康促进协会等多所国 (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项目,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按照“立足区域、面向山东、部分优势学科专业辐射全国”的定位,团结一致,鼓足干劲,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阳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南阳理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学校前身是1987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的南阳大学;1993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南阳理工学院,原张仲景国医大学并入;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升格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项目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学校、科技部众创空间,以及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等诸多荣誉,办学实力、社会声誉逐年攀升,近三年我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分别位居全国第467、400、374名,实现三连升,为中原高等教育更加出彩积极贡献力量。
x
建校36年来,学校弘扬“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秉承“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南工校训,坚持“立本、立真、立特、立新”的办学理念,植根南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近1760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现有工、管、文、理、经、医、艺术、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设有15个教学院部,53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2.5万余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1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152人,拥有一批河南省优秀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建设有河南省工程结构性能监测与控制、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机械设计课程群、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等一批创新型科技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河南省水资源与环境保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工程实验室、移动终端自适应处理技术工程实验室、信息感知与机器人应用技术、云计算及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中医学、生物工程技术、智能自动化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等一大批科技研发实验创新平台;学校拥有近4万平方米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总量428万册。
d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亲近产业、面向应用、强化实践、凸显能力”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区域产业需要,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做强传统工科,发展新兴工科,做优特色学科”的学科专业建设定位,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产业群、专业群、人才链的有机对接,凸显工科特色。拥有软件工程等教育部、省教育厅“卓越计划”试点专业9个,机械、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工商管理等省级重点学科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7个省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河南省一流课程38门,课程思政样板课13门。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成立有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张仲景国医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光微技术研究所、结构仿真与设计研究所;组建了南阳电商联盟,先后被授予省、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电商继续教育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立了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根据《河南省科技市场统计年度报告》,在河南省153所高等院校中,我校连续3年进入“高校输出技术成交额前10排名榜”。与牧原股份、中光学集团等企业共建了30多个校企研发中心,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组建双师型队伍、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开办有九州通班、宇通班、理光班、二机国贸班等30多个校企合作冠名班。
dd
学校坚持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按照“能就业、会就业、就业好、敢创业”的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创业就业。支持成功校友注册成立河南省首家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会;成立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南阳创业学院和三融众创空间,先后荣获科技部“众创空间”“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河南省十大创新创业典范学校”“河南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工作被作为典型案例,写入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报告。近5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多次荣获“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
学校积极引导支持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师生在实践中求真学问、在竞赛中练真本领。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中频频获奖。代表河南高校出征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荣获亚洲区银奖1项、铜奖32项;第五、六、七、八届河南省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四连冠。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我校排名全国本科高校第220名、全省第8名,排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4名、全省第1名;在同期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中,我校排名全国第238名、全省第9名。
学校坚持走开放多元办学之路,参与组建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联盟,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参与组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发起组建中国高校科学与艺术创意联盟中原分盟、中原在线课程联盟;与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分别签订校际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在韩国设立1个中医学分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韩国庆南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与台湾静宜大学、美国东斯特拉兹堡大学等开展交换生项目;设有中原中韩文化交流中心、中英低碳城市研究中心等,成为南阳市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不懈强化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坚定不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持之以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将学校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滁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皖北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等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201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2017年以良好状态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均与国家4a级景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比邻,与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学校占地面积1647.8亩,校舍建筑面积4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9.8万册,电子图书156.6万册。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294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3人,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2000多人。现有教职工1404人,其中专任教师1055人、高级职称347人、博士380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最美教师等61人次。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确立了“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积淀了“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大学精神,铸就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形成了“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校风、“博学善导、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办学定位,探索出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外事工作先进单位等。中宣部《党建》杂志、《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成效。
学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11个,“安徽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1个,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侨胞之家”等称号。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九年获得全国表彰,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先进典型。
学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多科协调、应用本位、信息见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等17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2个,拥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23年起,17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招生。《管理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计算机网络》《空间分析原理和方法》4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拥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凤阳花鼓)传承基地、实景地理环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ⅲ类高峰学科。“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教育部及安徽省“四新”项目22项。建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等15个。自2017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58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10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99项、省级奖项6092项;学校位列高等教育学会“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16名。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杰出校友。
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订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1项。获批国家专利907项,转让发明专利22项。学校自2017年以来连续六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选派高学历或高级职称教师挂职企业“科技副总”,担任产业链“链长科技助理”,组建“科技服务专家团”助力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22年突破7300万元,总量位居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塞尔维亚、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7所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建有安徽省桥梁结构数据诊断与智慧运维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四届“食品低温加工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中国侨联“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冬(夏)令营系列活动。举办十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学校获批“安徽省对台交流基地”。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强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进“申硕更大”,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小学和学前师资为重点的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其前身江苏教育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江苏省17所公办本科学校之一。1959年,学校在全国省级教育学院中率先举办普通本科教育。学校在“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复办。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学校坚持以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为己任,准确把握大势,科学判断形势,顺应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融通、教育科研引领、实践取向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是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校长领航班培训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基地。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等均为学校挂设机构。一个互为依托、功能完备的教师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正助力学校在江苏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设有14个二级学院、35个本科专业,涵盖9个主要学科门类。优先发展师范类专业,17个师范类专业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各学科,其中13个专业承担江苏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任务。适度发展非师范类专业,18个非师范类专业紧扣行业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师范类在校生占比68.7 %,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教学内涵建设扎实推进。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品牌专业1个、重点专业3个、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实践教学中心3个。拥有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优秀创新团队各2个,建有全省教育领域唯一重点培育智库。2013年以来,建有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9门,获评江苏省重点教材19部,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引培并举,扩大师资规模,一支整体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现有专任教师588人,高职比为43.37%,博士比为42.69%,其中国家督学、省督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双创博士”、省五一创新能手、省社科优青、紫金文化人才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等80余人次。
开放办学格局稳步拓展。构建“三方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完成。先后与10余个国家(地区)的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俄罗斯文化中心、西班牙文化中心和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获批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1个。与省内外中小学幼儿园、行业、企(事)业及科研院所等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331个。
办学条件保障明显改善。现有石湫、草场门2个校区,占地面积71.8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8.5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1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2.0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73.23万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场所340个,拥有纸质图书135万册,可利用电子图书470万册。
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各级卓越教师培养,积极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近三年,学生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学科、文体竞赛奖项895项,其中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一等奖17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57项,获奖总数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7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敬业、求真创新”的校训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高举师范旗帜,保持强大定力,不忘师道初心,牢记育才使命,为江苏教育战线输送了20余万名合格人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信念不动摇,开拓进取不懈怠,埋头实干不松劲,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固本创新,努力将学校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学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莆田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莆田学院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故乡、著名侨乡——莆田市,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人,教职工1783人。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顺利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10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入选福建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学校获评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平安校园,福建省花园式单位。
办学历史:学校由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原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原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10月仙游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创办的兴化圣教医院附设护士训练班。
办学条件:学校拥有2个校区,紫霄校区占地2970亩,核心区和工科组团建成并投入使用。学园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666.8亩,校舍建筑面积71.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48亿元,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500多万册。拥有40个实验室,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个;实习实训基地347个,其中包括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2023年,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莆田)实训基地”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拥有附属小学1个,直属附属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2个,教学、实习医院24个。
办学思路:学校按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需求、贴近产业、强化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做优做强工医优势学科,做精做特人文社会学科,打造“工医占优势,文管显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培养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红色、品质、文化、活力、美丽”五新莆院建设,奋力建成省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院专业: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护理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机电类、信息类、土建类、医学类、文化产业类、工商及公共服务类、环境与生化类、工艺美术类等八大专业群,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
师资队伍:学校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坚持“外引”“内培”和“柔性聘用”并举,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783人,其中专任教师133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631人、博士学位以上教师36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772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福建省级高层次b类人才2人、c类人才15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7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17人,福建省“最美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6人,福建省教学名师4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
研究生教育:现有新闻与传播、机械、资源与环境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导师380人,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优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1个。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14人。建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优秀新生奖学金等完善奖助体系。“十四五”时期提出要加快建成规模结构合理,体制机制完善,培养质量过硬,产教融合深入,服务支撑能力坚实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教学改革:学校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和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省级立项;荣获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省级以上教学团队11个,其中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同时,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临床医学、工艺美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6个专业成为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环境工程专业接受了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师范专业认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获国家级立项,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省级立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9项。学生在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48人次、省级奖项3140人次。2020年,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获首批福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科研工作:学校现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30个,其中工信部科研平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特色新型智库1个、省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8个。全校现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研团队78个。2002年以来,全校共承担校外科研项目280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53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00多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项、授权专利1400多项。学校立足地域人文优势,深入开展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妈祖文化研究中心成为第一批省社科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基地,并入选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台联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习交流基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妈祖文化研究基地,是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单位。
合作办学: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新奥尔良大学联合举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医疗健康产业管理人才为主),与英国邓迪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20多个国外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学校跻身中国大学国际竞争力排行榜500强。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学校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实践大学、明道大学、嘉南药理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大同大学等7所台湾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莆田市城投集团等150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服务地方:贴近福建省经济社会需要,紧密对接莆田市12条重点产业链,成立12个服务专班,组建78个创新科研团队,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效对接。成立妈祖文化研究院、莆仙文化研究院、木兰溪综合治理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院、鞋服产业研究院、香文化产业研究院等7大研究院,打造莆院智库品牌。与莆田市各县区(管委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莆田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莆田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共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16个。通过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途径,积极推介、对接科研成果。积极传承地方文化,连续十余年参与妈祖祭典和重大赛事活动的表演和志愿服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财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安财经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统计局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及1954年创建的国家统计局西安统计学校、1960年创建的陕西财政学校、1978年成立的西安基础大学。而后几经变迁,四校分别更名为陕西商业专科学校、西安统计学院、陕西财政专科学校、陕西工商学院。1996年7月,陕西商业专科学校、陕西财政专科学校、陕西工商学院合并为陕西经贸学院。2001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8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安财经大学。学校现有长安、雁塔、翠华东、翠华西4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余亩。雁塔、翠华校区毗邻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长安校区位于秦岭北麓的神禾原上,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凸显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现设有经济学院、统计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国家、省部级专家60人次,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楷模等35人次。
学校现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金融、应用统计、会计、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税务、审计、法律、汉语国际教育、电子信息、公共管理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优势学科和西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1个省级特色学科,统计学被陕西省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建设学科。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和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21门,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10个,获批“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8800余名,留学生48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建设成效显著。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三届来获取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近年来,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有省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18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国际级奖42项、国家级奖200余项、省级奖1000余项。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考生报考踊跃。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85.6%,录取分数普遍在一本线上30分,毕业生近三年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为90.08%。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学校共有43个科研基地,其中,有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统计研究院、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等1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核心,找准科研切入点,利用科研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成果丰硕,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拓展。五年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60余项,先后有140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学校建有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基地、国家统计局统计工作人员培训基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西安培训基地,为全国教育系统和国家统计、财政行业培训了一大批业务工作骨干。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马来西亚斯特亚大学、德国波恩储蓄银行财团学院、英国切斯特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大学等87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阳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1902年,北京大学首倡者李端棻先生创立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校;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5年更名为“贵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创办金筑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贵阳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9年,贵阳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应用型地方高校格局。201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接受教育部审核评估,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校园规划面积1350亩,规划建筑面积56.45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6个专业学院和一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了理、工、经济、管理和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群,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专业5个。现有52个专业,面向13个省招收本科生;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余个招生培养方向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建设有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5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学研究或科技服务平台29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与团队12个。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含退休教职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省管专家8人(含退休教职工),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金师”7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人。有省级各层次专家学者/人才称谓教学科研人员70余人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1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08项,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0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2亿元,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03万余册,电子书籍200余万种,数据库资源60个。学校现有教职工9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17人,有博士学位的有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40余人。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12000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学校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加拉信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七十余所境外高校达成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已经建立起了交换生、语言生和学历生三个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留学生国别已涵盖来自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二十余个国家。
学校办学总目标为:按照“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面向贵州省、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科技创新研究,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把贵阳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开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科专业定位为:构建以服务贵州省、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形成以数字科技为主线,以工学、理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为主导,艺术学、管理学、人文学科(哲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贵阳贵安,面向贵州省,辐射西部乃至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枣庄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枣庄学院是山东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1971年建立的枣庄市教师培训学校,198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枣庄学院,2012年枣庄师范学校(前身为1908年创建的实业中学)并入我校。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教授、姚建铨教授任名誉校长。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精神,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聚焦立德树人,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学校现有市中、薛城两个校区,市中校区占地1027亩,校舍面积39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薛城校区占地188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实验教学中心22个,其中,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生物学实验中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470万册。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4%,教授、副教授450余人,专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省级专家30余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优秀青年创新团队12个、山东省人才引育团队4个、山东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校设有22个教学院(部),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8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建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在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近三届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在34%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以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显著,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全面改革试验学校、工信部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先后引进了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7个教育部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以此为依托不断深化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建成锂电产业学院、健康工程产业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学院等11个产业学院,其中锂电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学院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山东省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论坛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荣获“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山东最具行业影响力本科院校”“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建有山东省微纳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山东省石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智慧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低维量子传感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石榴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危险化学品)、山东省碳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100余个。
学校是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中国矿业大学、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科研课题360余项、企事业委托科研课题1800余项。学校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与枣庄市及地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110余个,获批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1项、优秀案例6个。学校入选省级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立足区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挖掘班墨文化、运河文化、匠心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优秀区域文化,承办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墨学研究高端论坛等全国性会议,形成以“匠心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联合建设了世界展陈面积最大的世界语博物馆,是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出版世界语版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系列丛书,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学校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等18个国家地区的6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学历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教育等项目。获批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资格,建有海外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中德晶体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及南非高教部合作开展了“实习 实训”留学生培训项目。有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国、萨摩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学历留学生和语言生来校学习。
学校连年获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美育浸润计划试点高校”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地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的湖北省黄石市。学校占地14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3.8万平方米,背靠青龙山,环绕磁湖水,环境优美,景色如画,被誉为最美的校园。
学校于1975年建校,1977年开办本科专业,经历了湖北省高等学校黄石高工班、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黄石高等专科学校等办学阶段,2004年升本成立黄石理工学院,2010年全国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1年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2016年当选为湖北省高校应用型联盟首届轮值主席单位。在湖北省属高校中率先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1年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有工、理、经、管、医、文、教、艺8个学科门类和58个本科招生专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始终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已有“生态环境修复与健康”、“智能制造”2个省级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环境工程”、“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和“药学”4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在2021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学校国际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学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牵引,强化人才培养地位,已有临床医学、环境工程、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4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0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4门;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1个。
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和教学实践平台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成果产出,提供有力支撑。拥有国家级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3个、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湖北省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基地1个、湖北省中试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级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推广中心1个,与区域企业共建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6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6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2个、省级环境监测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被评为“湖北省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校馆藏图书120余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9个(含电子图书313.91万种),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2.8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体育场馆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17945人,其中留学生165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382人,专任教师1146人,其中教授111人,副教授380人,博士345人,在读博士26人,博士在专任教师中占比达到30%,高级职称在专任教师中占比达到47%。教师中有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9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4人;楚天学者计划人选14人;湖北省产业教授3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黄石市“东楚英才”13人;学校从国内外著名高校聘请了2名院士和30多名有影响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
学校秉持obe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走在全省前列。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数量共980项,其中国家级201项、省级779项;学生承担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0余项;获得专利138余项、软件著作权近30项;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高于本省非“211”高校平均水平。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90%以上,曾获“湖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高校”,2021年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毕业生深受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青睐,许多校友已成为所在企业、单位的骨干和高管,荣获省级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行业翘楚;有不少校友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成为行业领跑者。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培育和孵化大学生创业公司200余家,创新创业基地被认定为人社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北省政府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教育厅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人社厅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省级创业学院”、省科技厅“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3a众创空间”、省经信厅“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学校是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科研合作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美国北肯塔基大学、美国梅里马克学院和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3项,合作项目在校生725人。学校招收临床医学等专业国际学生,现有国际学生230余名。
先后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国家级科技园区、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了2个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与本地医疗集团共建了3个临床学院;与省内外企业共建了近20个研究院和研发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湖北省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0余名。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全校师生秉承“明德、格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理工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美校、依法治校,打造绿色理工、文明理工、数智理工、美丽理工、平安理工、幸福理工,致力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担承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奋力谱写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