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东极壮阔,学府巍然
佳木斯大学坐落于华夏东极、全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佳木斯市。佳木斯于1947年解放,当时为合江省省会(张闻天为第一任书记),是解放战争的大后方,被誉为“东北小延安”,现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处...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454-879622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93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湘南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湘南学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郴州唯一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高校。郴州位于湖南“南大门”,是“天下第十八福地”、农耕文化发祥地、“湘南起义”策源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女排精神”发源地、“两弹一星”功勋铀矿所在地,高铁、高速公路、民用机场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办学历史十分悠久,源于1912年创建的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曾培养出毛泽建、伍若兰、何宝珍、夏明衡、曾志、彭儒、白薇等许多革命志士和巾帼英豪。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院、郴州师范四校合并组建升本。办学百年和本科教育二十多年来,学校扎根红色大地办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迄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优秀人才21万余人。 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平安建设示范校、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 学校占地面积1713亩,分为王仙、北湖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现有18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办学专业,其中,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和特色专业3个,通过教育部认证专业4个,省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22个,省级改革试点和特色专业9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应用特色学科7个,临床医学、药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有7所附属医院,其中3所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732人,有校本部专任教师1296人,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1913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55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1119人、博士学位教师529人、双师双能型人才439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评估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有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200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红烛”“红医”“红匠”“红艺”“四红”精神,潜心开展“价值观、生命观、成才观、婚恋观、就业观”“五观”教育,用心培养“底色亮、品行好、有本领、实践强、勇创新、敢担当”“六大特质”时代新人。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673项,其中国家级34项。学校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平均在95%以上。 学校坚持卓越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国家级一流本科及示范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及示范课程68门,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和团队及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1个。近5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19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奖60项,主编教材106部。有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省健康教育科普基地、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58个。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致力以科研创新服务地方发展。现有高通量分子诊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半条被子故事”专题陈列馆实践教学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3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个,博士后工作站协作研发中心2个,有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嵌入式计算技术与智能医疗系统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湘南稀贵金属化合物及其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肿瘤精准医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微生物组学研究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产业化中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2个,有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终身教育研究基地、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省级社科类平台7个。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90项,获横向项目124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950余篇,出版专著86部,获批专利530项。《湘南学院学报》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郴州纵横”是湖南省教育厅“名刊培育计划”品牌栏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俄罗斯、新加坡、澳门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多所高校,在合作办学、科研学术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新理念,与海内外300多家名优企业、科研院所、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特别是与郴州及其周边县、市、区建立了良好关系,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人生的路从这里延伸,青春的理想从这里腾飞,绚丽的蓝图我们描绘……”面向未来,湘南学院秉承“明德、博学、创新、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牢记教育使命,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争创一流,努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迈进!地址:湖南省郴州市郴州大道889号邮箱:xnxydzb@126.com联系电话:0735-2653000(校办),2653052/2653053/2653055(招生)备案号:湘icp备10004061号-2/湘教qs4_201309_100040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方民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北方民族大学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八省区的中央部委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校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坚持激发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造就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服务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博士生、硕士生、本(预)科生2.2万余人在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7万余名毕业生扎根祖国边疆和民族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捍卫者。
学科专业:学校植根宁夏、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办学宗旨。现有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10个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民族学、数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等3个省部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9个省部级优势特色专业,自动化等7个省部级“十三五”重点专业(群),机械电子工程等5个省部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材料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技术基础等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培并举,着力建设政治坚定、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500人,聘任院士4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获得荣誉称号10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及荣誉称号200余人次,“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教师团队”获批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个团队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9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4个团队入选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团队入选自治区人才小高地。
科学研究:学校坚持“科研追求原创,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科研提升学校”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实践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国家级科普基地。
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合肥工业大学为教育部指定的对口支援高校。学校与北京大学、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共享集团等深入开展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互促共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设有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现有6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机构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创新创业:学校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实施“专创融合‘5 3’教育打造 ‘六个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守民族院校初心使命,传承民族院校红色基因,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美丽的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占地面积135.96万平方米(约2040亩),分官渡、西城、光华3个校区。
学校1954年创校,秉承“崇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坚持“因油而生、为油奉献”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求实献身”学校精神和“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的广油“西迁精神”,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
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从2005年起与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等6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拥有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石油炼制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石油化工工艺学、化工原理),省一流本科课程27门。
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石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中心),5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示范基地),10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
师资队伍
具有正、副高职称人员573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1181人。近年来,自主培养了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2名珠江学者。拥有“双聘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86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芙蓉学者、楚天学者、龙江学者、珠江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特支人才、扬帆计划紧缺人才及高层次人才等50人,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6人。
一批教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和省劳动模范、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学科专业
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60个,其中理工科专业45个,占比75%。
工程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通信工程”(2021年、2022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22年、2023年)、“化学工程”(2023年)、“环境科学与工程”(2023年)4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3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
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10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科学研究
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产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劣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省级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与英国林肯大学共建国际工业安全大数据研究院。与企业共建“广油——美联新材料研究院” “广油——丰能高新技术研究院” “广油——华丰研究院”等3个新型研发机构。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项目1000余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90多项。获专利授权1200多件。
对外合作
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马来西亚、波兰、尼日利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近50所高校或政府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及科研合作等项目。2013年,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2014年,成建制培养尼日利亚石油技术发展基金会公派留学生。面向世界各地招收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部分专业学历留学生及汉语与中国文化进修生。
与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简称销售华南分公司)、沈鼓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所获荣誉
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连续八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广东省文明单位”、首届广东省“文明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志愿服务金奖(集体)”“广东省红十字标准学校”等荣誉称号。
发展远景
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大战略,走差异化发展路径,努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官渡二路139号(邮编:525000)
联系电话:0668—2923716 传真:0668—2873904
招生咨询电话:0668-2923508
学校招生网址:http://zs.gdupt.edu.cn
e-mail: zsb2923508@gdupt.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和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确定为陕西省一本招生单位。2021年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南校区位于西咸新区的沣河之畔,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474人,其中本科生13562人,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共2912人。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中医药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8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702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64名、兼职博士生导师38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国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1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6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6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67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8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
70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开拓海外,为国家培育了以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杨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刘保延,岐黄学者杨明会、张冰等为代表的1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现开设26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2个国家级及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有2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四、学科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坚持“2 4 4 n”的学科分层分类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和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5个学科在“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其中,陕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 交叉学科4个,有35个学科创新团队。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化学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名单。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学校成为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学校自主设立中医技术装备工程、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学三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五、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 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 地、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国家 重点实验室(培育)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3个国家中管局科研三级实验室、5 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 与分中心、1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 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 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4个陕西省中管局重点研究室、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 中心、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 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陕陕西省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 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 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 大新药创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2项,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cancer letters 、nano research 、phytomedicine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
六、医疗服务
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专科21个,省级重点学专科22个,均为国家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拥有4个国家中医专科区域诊疗中心。
第二附属医院是陕西省首家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全国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国家推拿专业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陕西省中医心血管(专科)诊疗中心、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七、科技产业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 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 商洛市、旬邑县、子洲县、佳县、柞水县、镇巴县、洛南县等20余市县建立了“政 产学研”合作关系。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7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30多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 地,总面积超过50万亩,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学校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 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对外交流
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九、校园文化
学校秉承“精诚仁朴”校训,坚持“文化铸校”战略,积极传承延安精神、弘扬邵小利英烈风范、发挥国医大师楷模作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等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原华北航天工业学院)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单位,是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学校、党建示范校、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是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会长单位、航天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坐落在河北省廊坊市市区,始建于1978年,先后隶属于第八机械工业总局、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转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两弹一星”功勋、著名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占地面积近800亩,分东、西两个校区,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是省级文明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卫生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和花园式单位。
学校有教职工近1000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80余名,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20余名,具有行业背景或“双师型”教师占80.5%。现有双聘院士1人,院士工作站联系院士8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省政府特殊津贴、省中青年突贡专家、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青年拔尖人才、省教学名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称号的教师50余人次,获得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shatf)奖教金的教师83人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聘请航天院所企业专家和社会知名学者170余人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文理学院、航空宇航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工业技术中心等教学单位。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48个本科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法、文、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有“军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2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省级重点学科;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产业经济学”等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有“机械基础”“材料工程”“电工电子”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个;有国家一流专业4个,国家品牌特色专业1个,省一流专业7个,省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个,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有省一流课程5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6门,省精品课程4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
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普通本科在校生140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3000余人。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万余名,其中为航天系统输送近2万名毕业生,多次获得“航天人才贡献奖”和“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
学校建有5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有精密光栅测控技术与应用、航天遥感信息应用技术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有河北省跨气水介质飞行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热防护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微小型航天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计算机视觉智能检测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有与航天五院共建“航天工程制造工艺研发中心”、与航天九院共建“电子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省部共建高校重点实验室;有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微纳卫星协同创新中心等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精密光栅测控技术与仪器、航天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装配检测机器人等3个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有河北省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河北省现代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研究基地、河北省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河北省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河北省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院士工作站,河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等24个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学校院士工作站是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校是神舟飞船、长征火箭、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参研参试单位,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航天科技进步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等6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和30余项省级教学奖励。
学校图书馆2.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23万册,电子图书112万册,中外文现刊千余种。学校有33间智慧教室,18000余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有2925个图书馆阅览座位,有设备先进的语音室和视听室,图书资源向社会开放。学生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环境整洁安宁,配套设施齐全,宿舍全部连接互联网,是国家级学生公寓先进单位。学生食堂管理严格,服务规范,是省级高校标准化学生食堂。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设有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与德国东拜仁雷根斯堡工业大学、美国圣马丁大学、乌克兰茹科夫斯基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近百位教师、留学生互访、交流、学习;长年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周活动,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数百名志愿者来我校参观访问,开展交流活动。
学校坚持“以需为源、特色创新,以学为主、质量至上,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学管理上形成了“严格教风、严格学风、严格管理”的“三严”特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学校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校建设的廊坊华航e创空间是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华航创业大学是全省首批创业大学。学校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常年聘请航天专家和社会名人开办“华航讲堂”,建有航天博物馆并由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任馆长。学生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和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440项,获省级奖励1998项。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为人朴实、作风务实”的“三实”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毕业生首次统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较好。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秉承“进德修业,精益求精”的校训,营造“勤学、慎思、求真、笃行”的学风,努力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强校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按照“固基、强本、兴硕、进位、创大”的基本思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佳木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东极壮阔,学府巍然
佳木斯大学坐落于华夏东极、全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佳木斯市。佳木斯于1947年解放,当时为合江省省会(张闻天为第一任书记),是解放战争的大后方,被誉为“东北小延安”,现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对俄合作的桥头堡和大通道。城市交通四通八达,航班联结国内各主要城市,高铁是哈佳、牡佳和佳鹤的交汇点。佳木斯市辖区位于三江平原,这里拥有世界三大湿地之一的三江湿地、享誉中外的黑瞎子岛和独具特色的赫哲风情,是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
学校始建于1947年7月20日,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和原佳木斯大学(市属)合并组成。2000年后,佳木斯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富锦师范学校、黑龙江省理工学校相继并入。校园占地131万平方米,并拥有富锦农场和四丰农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245.37万平方米。学校共有四个校区。主校区南依四丰山,北拥松花江,校园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获评省级文明校园和全省首批“绿色校园”,是适合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现代化高等学府。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0.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4.4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现代化课程平台,设有工程训练中心、佳木斯市政校企新电商人才培养基地等创新创业和实验实训平台。建有3万余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实训大楼,宜居宜学的3栋研究生公寓、23栋本科生公寓和设施齐全的留学生公寓、5个集餐饮休闲交流于一体的学生美食餐厅,设有126个美食档口,可满足不同地区口味师生用餐需求。学校建有现代化的音乐厅、美术馆,设有符合国际“四大赛事”标准的红土、硬地等网球运动场地和冰球、速滑等“冰雪”运动场地,建有综合体育馆、标准游泳馆、田径场等各类标准化体育场地设施。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覆盖全校区、集有线和无线为一体的校园网。学校还建有集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为一体,教育职能与服务职能兼具,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图书馆。
积淀厚重,人才摇篮
学校是黑龙江省唯一含有医学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十三五”期间“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设有25个学院(学部),现有教职工3800余名(含3个附属医院),高级职称1500余人。拥有共享“两院”院士和龙江学者等一批高水平人才,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获评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6个,获评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20名、省级教学名师13名、龙江名医43名、“三江英才”24名。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260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200余名,现有留学生120余名,继续教育学生11000余名。
学校发扬“边陲扎根、沃土壮根、实践固根”的“三根”育人精神,累计培养的40余万毕业生分布在各条战线。遍布全国各地的近60家佳大校友会,在广泛联络校友、助力母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元并包,学科齐全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法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基础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现有“新型生物医用口腔种植体及配套装备研发”省级“头雁”团队,“北药与功能食品”和“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研发及个性化制造”2个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及学科支撑平台。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专业集群1个;建成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团队、培育项目、优秀教学案例、“三进”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点共21个。学校是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已加入中国东西部课程联盟和全国uooc联盟。学校是黑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黑龙江省平台经济数字经济重点建设高校、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注重科研,崇尚实践
学校坚持瞄准科技前沿,立足服务行业和地方,在金属耐磨材料及表面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小儿脑瘫防治与康复、口腔种植关键技术、北药与功能食品、肠道微生态、自主智能与信息处理等研究领域特色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和国家民委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
学校现有省重点实验室6个,省产业研究院5个,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现有省社科联学术交流基地和科普基地各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教育厅、文旅厅、民政厅研究基地3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双创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核心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设有司法鉴定中心1个,首批通过国家cnas认证认可;学校在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尤其是赫哲族研究、青少年近视防控等方面工作开展较早,成果丰硕。学校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学组组长单位、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现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医药科学》三种学术期刊公开发行。学校社科联获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医教协同,融合发展
学校现有附属医院3个、校医院(向阳区学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附属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东部地区医学教育中心、临床医学科研中心、疑难病诊断及救治中心,是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高血压规范化诊疗与管理科教基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等称号,在国家卫健委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晋位至“b ”;附属第二医院是东北三省最早建立的口腔专科医院,是黑龙江省首家也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是黑龙江省口腔病预防诊疗中心;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是中国第一所从事小儿脑瘫防治、儿童康复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是全国首家康复医学院,是两个国家级儿童康复学术团体的创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国家级儿童康复医学人才培训基地,曾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共获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3个。校医院(向阳区学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省级优质服务社区行创建单位,服务辖区7.4万居民,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层实践基地,是佳木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是佳木斯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开放办学,交流互鉴
学校现与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致力构建龙江东部地区教育向北开放桥头堡,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打造东北亚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主办由中俄十所高校共同参加的“中国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大学生数学、计算机竞赛”。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国际产学研用”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委托院校,并已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现有来自亚洲、欧洲、非洲18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不忘初心,砥砺向前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砺学,崇尚实践”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坚持学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而努力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1981年4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主要为公安现役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承担我国维和警察、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常备维和警队、驻外警务联络官和外籍警察培训任务,担负公安机关培训工作。2000年,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在学院正式成立。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2008年、2016年,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2018年9月,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转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同时加挂“公安部国际执法合作学院”和“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牌子,为公安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服务面向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面向全国公安机关,培养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型警务人才;面向国家移民管理队伍,培养移民和出入境管理人才;面向公安国际执法安全合作,培养国际执法合作人才和外籍警察;面向联合国维和事业,培养各类维和警务人才;面向社会行业消防队伍,培养消防工程技术和指挥管理类人才;面向国家有关部委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培养海外安全管理人才。
学校注册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办学地点在廊坊市安次区和广州市天河区,占地1700余亩。开办7个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6个本科专业。建有30余个实验室,建成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消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院士工作站、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建有射击馆、综合训练场、维和模拟训练街区、战术训练基地等实训设施,拥有一大批先进训练装备器材。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与北京大学等10余个单位,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与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20余所同类院校或实务部门,建立了务实稳定的合作关系。全国消防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消防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警察协会专业委员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应急处置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和学术组织设在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领域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40余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等268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建有高水平实战教官库。39年来,8人次入选国家、省部级各类人才工程,60余人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34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公安部部级津贴,213人次享受公安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津贴。先后培养了6万余名高素质合格人才,为国家边防、消防、警卫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忠诚卫士的摇篮”。
新时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公安工作新需求、新发展为牵引,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立德树人、服务实战的办学理念,坚持现代化教学、实战化训练、信息化主导、国际化引领的办学思路,秉承“进德修业,精武博文”的校训精神,大力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向着“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警察大学”目标奋勇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学校始建于1941年,1975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科技部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协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首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院校、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学校现有秦皇岛、昌黎、开发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1424亩),建筑面积4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2亿元,馆藏图书文献186.25万册、电子图书145.3万册,各种类型数据库44个。有国家认证的电子生物标本馆1个,附属职业中学1所。
学校设有研究生部、动物科技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园艺科技学院、海洋资源与环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二级教学单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146人、硕士研究生1068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65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39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12人,其中教授168人;有“双师双能型”教师519人。累计151人次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省级以上专家称号,有教育部及河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1人。
学校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拥有生物学、园艺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教育学、海洋科学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19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具有农业、教育、兽医、机械、音乐等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16个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有16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6个省级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4个省级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校设有77个本科专业,涵盖农、教育、工、理、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建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转型示范专业,3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先后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7项)。获批2项国家级新农科项目和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建有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建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板栗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3个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6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7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17篇,出版学术著作216部;获外来纵向科研经费总计1.61亿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9项,其中省级一等奖3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6个,获得授权专利290项,其中发明专利16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68项。
学校建有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室,是省级科技创新券创新服务提供机构。现有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1个、省“一县一团”科技特派团5个,省级科技特派员123人,省“三区”科技人员32人,青龙县“银龄专家”计划人员29人。z6尊龙平台的技术支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作为首席专家与企业共建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15个、秦皇岛市首批农业专家工作站10个、校级专家工作站16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9个。2020年以来,学校承担横向项目239项、成果转换25项。有3支科技服务团队被授予“河北省高校李保国式科技服务团队”、1人被授予“河北省李保国式科教扶贫突出贡献者”称号、1人被授予“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被授予“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学校先后与30多所国外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关系,为河北省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河北省孔子学院联盟、中西高校联盟和中芬应用科学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多次获得“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设有中美、中芬“121”双学位、中澳“312”本升硕、马来西亚交流生和意大利免费交换生等项目,与意大利佩鲁贾外国人大学合作,建有意大利语语言培训与测试中心。
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人文素质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106项,其中国家级370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省长特别奖获得者、省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等。
学校校训:敏学、修身、乐业、创新。
办学地址:
秦皇岛校区—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昌黎校区—河北省昌黎县城关镇四街河东113号;
开发区校区—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西大街106号。
联系电话:0335-8017123。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渭南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地方高校。196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渭南师范学院,1963年因经济困难建制撤销,变更为渭南地区教师培训机构。1978年,在该培训机构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专修科为基础成立渭南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渭南教育学院。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学校地处革命老区陕西渭南,现有朝阳、富平、西岳、汉马四个校区。被列为陕西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建有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与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国内26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建有15个二级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中外联合办学机构莫斯科艺术学院。现有60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2万余人。 师范特色,教师摇篮。学校秉承“扎根渭南,深耕教育,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办学理念,是渭南市最高学府、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开放窗口,被誉为秦东地区教师摇篮。成功获批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是陕西省唯一获批院校。六十多年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其中80%在西部和基层;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扎实肯干、勤奋有为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学校教师教育资源丰富,建有陕西省引智国际交流示范基地、陕西省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拥有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入选宁夏首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目前师范生占全体学生的65%以上。 人才强校,立德树人。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现有教职工14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9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672人、博士教师381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等。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师范生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竞赛中屡获佳绩。 科研服务,创新驱动。学校坚持高质量发展,获批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拥有16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建有秦创原(高校)创新促进中心工作站,拥有秦创原(榆林高新区)渭南师范学院创新中心等校地校企共建科研机构;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形成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学校重视学科、专业、课程、项目一体提升,拥有国家级一流、特色专业及一流课程等7项,省级一流、特色专业及一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及示范课程92项,国家级、省级“四新”项目6项。 开放办学,协同发展。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工程,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俄罗斯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与韩国、俄罗斯、美国等13个国家及地区的42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由中俄两国总理见签。学校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8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30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西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学校按照“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正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经济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北经济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支持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于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 学校现设本科专业63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8660人;开办会计、金融、法律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研究生1012人;专任教师1154人,其中教授155人、副教授4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35人、占比55.03%;校园占地面积2192亩,校舍建筑面积79.3万平方米。学校位于武汉市光谷科创大走廊腹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倾力打造校园生态景观轴,疏朗别致,绿水环绕,林木葱茏,花香四季,人文智慧绿色相映生辉,获评省级生态园林式学校。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办学方针,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努力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简称“三有三实”人才)。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专业体系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协调发展,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法学、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发展与碳中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聚焦聚力“三全育人”“五个思政”,积极建设好专业、好课程、好教材、好实验室、好课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金融学、财政学、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法学、经济学、休闲体育、商务英语、新闻学、软件工程、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保险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审计学、电子商务、动画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等8门课程获评国家级“金课”,66门课程获评省级“金课”。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奖2项,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6项,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聚焦聚力发展学术生产力,坚持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围绕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布局,在数字经济、低碳经济、长江经济带发展、楚菜产业等领域构建平台、汇聚人才、培育成果,已建成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数字金融创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3个,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科研机构18个,与武汉市、荆州市、黄冈市、恩施州、荆门市、仙桃市等开展战略合作。近5年,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5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9项,其中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114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 学校聚焦聚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重、聚才兴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人才77人。近年来,学校加强对台引才引智工作,先后引进全职台湾教师46名,得到国家和省对台工作机构和台湾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我校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是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学校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先后与美、英、法、意、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保荐硕士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意大利乔凡尼·巴蒂斯塔·堤埃坡罗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驻校、共建共享,与政府、行业和企业深入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38个,建成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6个,创新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今天,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体师生正以勇于担当、从严从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奋斗精神,奋力开启“新财经”改革新局面,奋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战略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