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被誉为“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的中国科技城、李白出生地——全国文明城市绵阳。 春秋更迭,爝火薪传。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816-2200001,0816-220265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68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合肥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合肥师范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2007年改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全国首批“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全国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实施高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锦绣、滨湖、三孝口三个校区,校园面积1295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1亿元,纸质图书126.96万册;在职教工1200余人,其中正高108人、副高33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二级教授4人、“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4人、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才2人、青年英才3人、省教学名师22人、省线上教学名师3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31人、省级线上教坛新秀3人。 学校现设15个学院,本科专业60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11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万7千人;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培育学科2个,国家、省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28个、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精品线下开放课程34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6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7项;国家、省两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6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示范实验(习)实训中心9个、省级教学团队3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31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4个,2015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54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5项。设有我省首个高校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平台以及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学校建有中国南方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魂芯dsp(数字信号处理)产业化研究院、安徽省光电探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安徽省药食同源天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省级运动健康信息监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智能干预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绿色食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安徽省智能安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14个,校级科研机构24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3项;发表学术论文2170篇;出版著作、教材166部;获国家专利466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4项。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三线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办学60多年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8万余名,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8万人次,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高鸿钧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近三年,我校学子在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银奖2次,在“田家炳杯”第七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师范生技能大赛、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1000余项,周庆媛、朱金凤、段诗闻、苏超、王帅、蒋一凡、俞圣泽、孙习茹、胡德庆、陈瑾琨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金凤同学同时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师范专业于2020年纳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2022年16个非师专业纳入安徽省一批次招生,2022年师范类专业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安徽省一批次控制线7分和8分,非师范类专业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在安徽省二批次招生中位列首位;202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单位和“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立项单位”。 学校承扬师范办学传统,打造服务安徽基础教育品牌。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专家单位、“安徽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牵头单位;挂设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建立“安徽教育中心”;与合肥市政府共建“合肥基础教育研究院”,并积极推进共建合肥师范学院附属教育集团等合作事宜。 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学科专业群,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类、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学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科生物、立方制药、合肥市、合肥兴泰集团等分别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魂芯”dsp实验室、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合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金融实验室;与合肥市、合肥经开区及包河区、金寨县、中体产业、安徽国元证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宝电子等合作共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180个。 学校积极推进国(境)外合作办学,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美国特洛伊大学等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11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和教师互派;2022年招收培养首届国际学生;与台湾地区铭传大学合作共建刘铭传学院,与台湾地区义守大学开展学生交流活动。 学校积极构建“爱满天下,知行合一”为核心的校园行知文化,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挂设我校,暑期教师进百家企业、学生开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校是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三、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第六至十届“全省文明单位”、全省文明校园、合肥市文明校园,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坚持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深化“举行知旗、创师范牌、走应用路”,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积极创建合肥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绵阳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被誉为“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的中国科技城、李白出生地——全国文明城市绵阳。 春秋更迭,爝火薪传。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建校以来,学校积淀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育人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厚德、博学、笃行、弘毅”的校训,“弘文励教,止于至善”的教风,“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累计为国家培养了13万余名优秀学子。 黄钟轻叩,九皋鸿渐。学校现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现有16个二级学院,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覆盖9大学科门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峨眉计划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绵州育才计划等省市级称号性人才多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师德楷模”“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6人,入选四川省高校师德典型代表2人。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高等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9000余人。 弘文励教,止于至善。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教学型、地方型、应用型、师范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做实”,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1门;省级“卓越计划”项目7项,省级应用示范专业6个,省级应用示范课程14门,立项国家级、省级“四新”项目7项,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示范团队4个、示范课程19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学校构建创新教育优秀师资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建有中国科协创新工作室、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近五年,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60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立项800余项。 教学相长,服务地方。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构建“一山一水一城”科研格局,建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5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家。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49项,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6(不含理工科获奖)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与省内外70余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助推绵阳市平武县、三台县,阿坝州壤塘县,凉山州布拖县、盐源县、木里县等脱贫攻坚,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助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近三年培训中小学教师达4万余人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着力培育校园文化,实施主题教育月、节庆日活动和“一院一品”建设。收集整理国家、省非遗项目名录近3000项,场馆教育模式获得全国优秀奖,“梦之声”合唱团多次赴省内外演出,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风采节、志愿者服务等系列品牌活动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了“博、雅、趣、活”的校园文化氛围。2020年学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开放办学,接轨国际。学校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德国、美国等国家、地区的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师资培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 弦歌颂雅,风华赓续。当前,学校全体师生秉承“厚德、博学、笃行、弘毅”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绵师精神,坚定“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做实”的发展方略,按照“三步走”战略,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学校介绍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立信”之名源自《论语》“民无信不立”。学校起源于著名教育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1928年创办的立信教育事业。在9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和未来金融家摇篮。2011年,学校获得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8年,学校被列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高校。2022年,学校成为境内首家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的地方财经院校。 学校现有上川路、文翔路和中山西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多亩。顾唐路新校区正在建设。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360余人。学生就业良好,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彰显“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特色。共有15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上海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13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学校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首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金融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现有教职员工16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40余人,高级职称46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0余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和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占三分之一以上,具有“双师型”资质教师占二分之一以上。学校还在业界、学界聘请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客座、兼职教授。2021年,学校获批“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学校入选上海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兴校之源,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级。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构建面向上海现代服务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学科发展体系,立足经、管、理、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并重,重点建设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一级学科。以会计学、金融学为核心,推动经济管理类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法学、文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分别入选上海高校ⅰ类、ⅱ类高原学科。现有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智库2个,上海市级研究机构(平台)6个,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2个。出版并公开发行的《会计与经济研究》入选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耕诚信文化品牌,发起成立全国高校诚信文化育人联盟。深化文明校园建设,多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弘扬会计历史文化,建有全球第一家会计专业博物馆(中国会计博物馆)。坚持五育并举,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落地我校,学校星海艺术团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击剑、女子足球队获批上海市高水平运动队,跆拳道、赛艇和龙舟等成为学校体育特色运动项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境)外1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丹麦iba国际商业学院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合作开展金融工程专业(金融科技方向)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欧盟高校合作开展伊拉斯谟加师生流动计划。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东南欧及黑海地区经济类院校联合会和中外财经教育联盟。 展望未来,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西科技大学
学校介绍 广西科技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南地区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柳州市,是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1958年在南宁筹建的广西工学院。198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广西工学院移到柳州市办学。2012年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广西科技大学。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师生为重”的办学理念,以“求真近道,明德致新”为校训,弘扬“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广西科技大学精神,不断深化“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专业基础扎实,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在未来成为行业骨干,在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发挥创新纽带作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文昌、柳石、柳东3个校区,2个临床医学院,占地面积近2800亩,校舍总面积88万多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2.35万元。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2个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日制在校学生2.4万多人。学校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400台物理服务器容量的数据中心,被列入中国教科网城市节点单位。建成广西科技大学校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获评广西大学生“四创”中心柳州中心、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自治区众创空间、自治区双创示范基地、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以工为主,专业涵盖工、管、理、医、经、文、法、艺术、教育等九大学科门类。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b类),9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40多个专业方向。有69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1个专业通过国际实质等效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12个专业列入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点建设项目3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9个,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6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广西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合理设置第一课堂总学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深度、难度和挑战度。学校2015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3年4月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和试点工作。2017年来,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6项,其中一等奖14项;学生参加“互联网 ”“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800多项,其中,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4项;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获得国家级铜奖4项;参加2018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2020年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均获得亚军;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累计获金牌51枚;参加广西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获普通本科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女子足球队获普通本科组亚军。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连年获评“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成效明显。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积极构建“三个协同、十大平台”实践育人体系。累计22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青学社工”项目获第二批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9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5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20余人。2017年重点实施“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以来,新增博士近300人,近100人入选“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送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不断取得新成效。2018年来,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0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近4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4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15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17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专利授权近1700件,其中发明专利554件,授权专利数居全区高校前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获评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厅级重点科研平台11个,柳州市重点科研平台31个,其中广西特色新型智库2个。学校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地方重点产业,与柳工、东风柳汽、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事业单位,围绕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水产健康养殖、食品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职教基地承担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和广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依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资源,为地方提供各级各类社会培训。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办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主动服务“数字中国”战略,联合国内知名企业推进产教融合、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微电子与先进材料产业学院、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等3个学院获批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获批全国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新建机器人工程等6个新工科国家特设专业,以及临床医学等2个医学类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日益提升。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实施国际化评价试点高校”和“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来桂留学基地培育学校”,荣获“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进步最快单位”和“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优秀考点”荣誉称号。目前,与俄罗斯、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18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近400人。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举办本科“4 0”项目2个,项目在校生800多人。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明和谐。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医德医风,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称号,是“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绿色学校”“柳州市花园式单位”“柳州市治安保卫先进单位”。 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奋力谱写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位于柳州市柳北区跃进路124号,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设有31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1个口腔门诊部,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29人,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将继续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办院方针,秉承“厚德、博爱、精医、济生”的院训和“德术兼修、大器大为”的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广西柳州肿瘤医院)位于柳州市鱼峰区箭盘路17号,占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编制床位960张。设有32个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1个口腔门诊部,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以治疗各类良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为特色的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医院将围绕创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为总目标,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秉承“敬畏生命 传承拓新”的院训,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本科高等院校。始建于1948年5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扩建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现有塔湾、白山路、蒲河3个校区,占地面积775亩。 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曾亲切接见学校领导。彭真委员长为学校题写校名。2007年、2008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学校。201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同志来校视察。2019年,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支持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空间,升格为“中国刑事警察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全面从严治校”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公安姓党”“公安院校姓党”的政治属性,把筑牢忠诚警魂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把特色发展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永恒主题、把警院精神作为积聚发展动能的不竭动力。建校76年来,凝练了“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开创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先河。先后为全国政法公安机关培养输送了19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千余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数百人被授予全国公安一级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模,为公安事业发展和平安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逐步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公安工作、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生6939人,研究生1389人。设有7个教学型二级学院,3个管理型二级学院。设有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3个一级学科,法医学1个二级学科,法律、警务、应用心理、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公安学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设有侦查学、治安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警犬技术、技术侦查学、反恐警务、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等12个公安本科专业,涵盖了公安主要业务领域,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77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2人、副高级职称212人。现有专任教师449人,其中教授86人,副教授1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2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2人,全国公安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教官)15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特长专家20人,全国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成员30人,省部级教学名师18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4人,全国公安教育工作成绩突出教师4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0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百层次4人、千层次6人)。同时,有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个。 学校坚持融入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与公安实战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深入合作,广泛开展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构建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实战化育人体系。与公安部刑侦、经侦、技侦、禁毒等业务局开展全面合作,与湖北省公安厅、广东省公安厅、辽宁省公安厅开展全面合作,与沈阳市公安局、沈阳铁路公安局、沈阳海关缉私局开展“同城一体化”合作,开创了公安院校与本地公安机关合作共赢的崭新平台,实现了教学、科研、办案与公安实战的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此外,学校与公安部第一、第二、第三研究所,以及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浙江大华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并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公安厅局长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百城刑警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真人图书馆”等活动育人作用不断凸显,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向更高水平发展。 学校坚持创新发展、引领实战,围绕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公安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示范实训基地1个。牵头组建的“辽宁网络安全执法协同创新中心”是公安院校首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新时代犯罪治理研究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与公安部刑侦局合作建设“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并获批分中心,是东北地区唯一服务于国家打击治理新型犯罪的智库。学校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7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82项。目前,承担在研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省部级项目157项。出版发行《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两种期刊,其中《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是我国公安高校的第一本学报。 学校努力打造在职民警培训品牌,是公安部技术侦察干部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培训基地,也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确定的“全军保卫部门刑事侦查骨干培训基地”。承担公安部下达计划的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骨干人才培训班,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全国专业师资培训班等培训任务;军队保卫部门和全国各省市公安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委托举办的各类岗位培训班。开展侦查学和警犬技术函授本、专科学历教育。年均培训在职民警5000余人次,另有函授生近2000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合作,不断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警务工作对外交流窗口作用日渐凸显。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24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个高等学校和警察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公安部和商务部确定的“外国警察培训承办单位”“中国—欧盟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截至目前,先后为100多个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刑侦技术人才。2017年,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资质正式获批,成为首个开展警务硕士留学生教育的部属公安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榆林学院
学校介绍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从绥德师范走来,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绥德师范是播种西北革命火种的地方,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这里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毛主席曾亲笔为绥师同学题词“奋斗”,习仲勋为绥师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先后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设有16个二级学院,52个在招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12人,专科生156人,硕士研究生453人,学历教育留学生2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31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78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9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140人,副高级职称424人,博士305人,专任教师队伍896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特支计划人才8人,三秦人才5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 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4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省级秦创原引用人才4人,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4人,省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9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1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四新”项目2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四新”项目6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个(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含硕士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1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文化旅游研究院1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其他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50余个,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8个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位居全国第10位,软科排名由过去600多位上升到412位。 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定位,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榆林旱区特色农业、能源化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聚焦“三化”(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黄”(黄沙、黄土、黄河生态治理)“三文”(学校红色文化、陕北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陕北革命文化),形成了民俗学、能源化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西北革命历史等特色学科方向,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应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2023年7月,学校倡导并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陕甘宁蒙晋交界区12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托一个联盟,实现“共商”“共享”“共建”“共创”“共进”,倾力打造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创新高地,聚力推动陕甘宁蒙晋交界区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作为榆林市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榆林学院的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2016年、2018年先后三次明确提出“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政府于2008年、2015年、2018年、2023年四次签署省市共建榆林学院协议,从政策和经费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榆林市委、市政府支持科创新城校区建设,一次性规划土地3540亩,首期819.66亩土地已无偿划拨到位,建设资金已列入榆林市财政预算,2021年9月举行了榆林学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新校区开工仪式,预计2025年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 2023年5月4日学校隆重举行“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庆祝建校10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齐心校友亲笔题写贺词“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革命先辈亲属代表习远平、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大会,并对学校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提出明确要求,学校未来将加快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好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弘扬奋斗精神,加快追赶超越,为响应国家战略、推动陕西建设、服务榆林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工商大学
学校介绍承千年文脉,扬湖湘精神。湖南工商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创建于1949年,享有“经济湘军基地,企业名家摇篮”的盛誉。她是一所院士领衔的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大学,是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首批百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大满贯高校。 学校拥有一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为代表,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副主任、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主任、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拥有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800人;引智院士9名、“杰青”“长江”等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70人;“绿色与智慧管理”院士团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拥有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等120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牵头建设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部署——湘江实验室,设有33个校级重点研究院(中心)。近五年国家级课题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中国工程院重大重点咨询项目8项。学校教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等奖励。一批智库成果进入党和国家决策。 学校设有23个二级学院,拥有77个本科专业(含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3个省级一流专业,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2万余名,莘莘学子秉承“至诚至信 为实为新”的校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近五年荣获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并以全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优胜杯”等702项国家级奖励。学校面向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 潮涌湘江阔,鹏翔天地宽。湖南工商大学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新工科 新商科 新文科”与理科融合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流的理念、一流的目标、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机制,打造创新工商、人文工商、艺术工商、体育工商、数智工商、绿色工商、幸福工商,建设读书求知的好园地,乘高等教育改革奋进的东风,朝着创新型一流工商大学的愿景扬帆远航。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江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坐落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内江市。学校于1956年举办高等教育,秉承“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践行“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内师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省属同类院校中办学条件优、学科门类齐、综合实力强,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普通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本科院校。 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的四川省内江县官立简易师范学堂,高等教育开始于1956年的四川省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2000年,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学校升本建院。2021年,学校分批搬迁入高桥新校区。学校所在地素有“川中枢纽、成渝之心”“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的美誉,涌现出了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杰出英才,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学校在“软科2023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73名,居省属同类院校首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园”等荣誉称号。 办学资源富集,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现占地3115亩,有校舍9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13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64亿元。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66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49个),其中师范专业1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研究生18000余人。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3 2 3”学科专业建设。10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应用示范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0门,省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改项目9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87项。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4000余项,两次跻身“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300强,在高教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94名。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人数连续5年列四川非硕士学位授予高校第1位坚持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502人,其中专任教师1166人,正、副高级职称443人,硕、博士1077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名辅导员等20人;内江市领军人才、内江市学科带头、内江市拔尖人才人等9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 坚持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现建有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峨眉武术”传承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数据恢复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沱江流域特色农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近五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9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00余篇(件);出版专(编、译)著15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 坚持扎根地方,社会服务有力。近五年,学校先后与隆昌市人民政府、西南大学、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遂宁市教育局、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150余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合作协议,建有12个校地合作平台,建有实训实习基地504个;建有bim工程研究中心、新型建筑材料等8个内江市工程实验室;建有自然陈列馆与生命探究科普基地等3个内江市科普基地;33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多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库、担任企业专门科技顾问。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广泛。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工程。累计招收培养来自20余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国际学生300余名;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累计150余名。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先后与20余个国(境)外高校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40余个;设立“学生出国(境)研修奖学金”,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高校研修,近年来,累计派出600余名师生赴外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奋力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药科大学
学校介绍 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命名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易名广东药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现有广州(大学城、宝岗、赤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学校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22个学院(部)、3个研究所(中心)、2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经65年砥砺奋进,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先后进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建设高校行列。 立德树人彰显特色。学校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意识形态等各项制度,将“三全育人”融入“五进”工作体系,通过名师名家名医大讲坛、干部培训大讲坛、青年学术沙龙等方式,打造“党建引领、课程主导、文化浸润、先锋示范、实践锻炼”思政育人工作品牌,着力培养以维护健康、呵护生命为己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药医及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选树培育1个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8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基层党委荣获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附属第一医院获“省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点”。现开设49个本科专业,是全国专业门类最齐全的药科大学之一。拥有药学、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生物制药、临床药学等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卫生统计学等43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药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培育建设学院。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7万人。 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建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以药学、中西医结合为龙头的大药学、大健康学科群优势明显。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预防医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中西医结合在2018、2019软科排名中蝉联全国第三,2021、2022年排名居全国第4。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工1951人,其中专任教师166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90.9%(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超4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42.1%,共有研究生导师1173人(其中校内导师415人,外聘导师245人,合作导师513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珠江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等16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6个。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主动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建有糖脂代谢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形成较为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优势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ftz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共538项;成功申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中药1.1类创新药“脑脉通颗粒”临床实验批件;制定橘核盐橘核,炒茺蔚子国家药典标准并纳入2020版中国药典。近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社会服务凸显担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被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培育单位。牵头组建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打造粤港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主办2023首届粤港澳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先试先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的“广药-连南”医联体模式受国务院医改专家组充分肯定,获广东省委在全省推广。2023年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大力落实广东省委“双百行动”,安排驻点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派出近百名科技特派员赋能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两所附属医院派出多批医疗队支援香港、上海、武汉、海南和省内多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附属第一医院援汉联合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称号;6名校友获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开放合作塑造品牌。学校先后与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包括俄罗斯、印度、南非等2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开设药学专业国际班。持续开展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举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2019年年会暨中俄国际医药科技创新与合作峰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会议、“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29场,其中牵头举办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等8场中俄合作抗疫学术活动,成果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方工作汇报,登载于科技部《中俄科技创新年工作简报》2020年第5期头条,打造了中俄合作抗疫学术交流品牌,为抗疫国际合作贡献了广药大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推进“亚洲校园”项目,开展教育部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及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校训,弘扬“励志笃行、融通日新”校风,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药科大学的目标坚定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校介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坐落于世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北麓、汉江秀水之滨、南水北调源头,中国商用车之都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最具汽车特色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获批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东风汽车集团共建高校、湖北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入选高校、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省级文明(单位)校园”。 一、学校发展概况 1.因车而建,多科协调发展 学校创建于1972年,前身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组建的工人大学。经过50余年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覆盖工、管、理、经、文、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约10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约4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约145万册,电子图书总量约411.5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约2.1万余人(含科技学院)。 2.与时俱进,持续转型升级 作为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高等学府,学校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命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1988年学校开始探索培养硕士研究生,1994年列入机械工业部院校序列,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中央财政、湖北省、东风汽车公司共建院校,2006年学校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划归至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首批高校,同年学校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2023年3月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同年12月入选工信部第二批“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单位。2024年入选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 二、办学定位与特色 1.植根产业,学科特色鲜明 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武当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现有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 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工程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服务社会,“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学校扎根十堰、立足湖北,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汽车产业”为己任,走“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与十堰市、随州市、武汉市经开区、中电金信、龙芯高科、东风商用车、越野车等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联合建立了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30家省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7个地方特色高端智库,与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创合作关系。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6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湖北中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参与“湖北隆中实验室”“湖北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连续两年评价为“优秀”。获批以省科技创新群体为代表的1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三、师资队伍与水平 1.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职教科研人员9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比超过90%,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博士近300人。学校拥有双聘院士1名,聘用外籍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师德标兵、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和“湖北名师”“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省级以上专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0余人。有十堰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十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堰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市级荣誉称号30余人。学校设有“东风学者”“东风学子”“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2.“双师”建设,实践能力突出 学校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3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积极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不断优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了200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科学研究与贡献 1.强化创新,科技成果丰硕 学校近五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市厅级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等1600余项。获授权专利8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著作及教材近百部,高水平学术论文1100余篇,其中2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各级科技奖励200余项。近五年,年均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均保持在4500万元以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 2.聚焦应用,转化效益显著 学校聚焦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研发成果获批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乘用车双离合变速器换挡毂高精度复合加工生产线示范工程”“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地面测试方法研究”等国家重大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获批立项,“汽车用铝合金高频焊管制造技术及装备”等研究成果入选省科技厅揭榜制项目成果发榜名录。学校多篇资政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批示采纳。 五、人才培养与质量 1.质量立校,工程教育扎实 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51个本科专业,有20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门国家一流课程,43门湖北省一流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0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55个。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迄今为止已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2万多名专业人才,一批批校友成长为汽车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领军人物和高管,学校被誉为“卓越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2.开放办学,教育资源丰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芬兰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现有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华留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获批孔子学院1个。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选派教师和学生访学深造;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境)访学深造、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组织学生赴德、法、英、美等国家参加双学位、交换生、本硕连读项目和国际竞赛、海外游学及国际夏令营等活动。 3.多彩校园,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等为载体,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着力打造“汽车特色”系列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汽车方程式大赛等近100余项竞赛。学校先后获批湖北省人社厅“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学院”,湖北省经信厅“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技厅“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人社厅“创业学院”,湖北省发改委“双创基地”,十堰市人社局“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共青团十堰市委员会“十堰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园”等称号。学生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艺术展演、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评比等方面表现优异,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500余项,其中各类国家级奖项600余项,获奖学生达3000多人次。学校在2018—2022全国大学生竞赛榜排名243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我校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作为国内顶尖级大学生车队,三次问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多次代表中国赴德国、日本参赛,成为在德国f1赛场上第一个完成所有比赛项目的中国车队。2023年,东风huat车队获得油车全国一等奖、电车全国二等奖、无人车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综合表现遥遥领先。东风huat车队先后受邀亮相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极客出发》、湖北卫视《荆楚有好物》等节目现场。 六、发展目标与愿景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汽院精神,走“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之路,正有力推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大学更名;再用五年的时间,在2030年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2035年达成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竞进提质创一流,策马扬鞭促跨越”。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