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地质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河北地质大学创办于1953年,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是国家自然资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任学校名誉校长。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地质部直属院校,学校始...


招生电话:0311-8720740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普通本科

321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闽南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于1958年春。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和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由此开启本科教育之扉。1986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9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江滨、圆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亩。现有本科专业68个,涵盖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和历史学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1849人。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3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1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海军高新人才工程、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0人次。
学校现有1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19个硕士点,2个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1门,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国家级和省级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项目23项。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战略,以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现有中南半岛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教育督导智库等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智库和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欧美、澳新、日韩、东南亚各国和台港澳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关系,开展稳定的友好合作。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至今已招收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来校修读汉语非学历课程和本、硕、博学历专业。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落地,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中方成员单位,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举办双学位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课程、硕士预科等项目,为本校和国内学生提供赴海外留学新渠道。
学校充分发挥对台地域优势,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先后编辑出版《台湾通史》(6卷本)、《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台湾族谱汇编》(80册)等一批涉台研究著作,7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与全国台联共建圆山学院,建立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台胞教育培训基地。获批“对台单招”试点高校,具备联合招收港澳台侨本、硕、博学生资格和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测生、统测生、“分科测验”学生资格,与台湾地区30余所高校保持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2011年至今连续举办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选送1500多名大陆学生赴台交流学习。
学校秉承“博学 明理 砺志 笃行”校训,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多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漳州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亲临学校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闽南师大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统一、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海内外闽南人统一战线构建”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东南亚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全方位推动新时代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财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起始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1985年更名为广东商学院,1997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坚持“习礼乐文、精于术业”的办学理念和“法治、科学、民主、阳光”的治校方略,彰显“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40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益显著、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的财经类院校,是广东省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现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地处琶洲国家级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佛山市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478万元;图书馆藏书503万余册,有电子期刊册数143万,馆舍面积5.4万平方米。学校实验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2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与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文科、交叉学科。共有30个教学科研单位、66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经济学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工商管理学和法学2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数字经济学是“冲补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安全学是广州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2000多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形成“湾区融合、商法融合、商技融合、产教融合、双创融合”的“五融一体”人才培养特色。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33项、全国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5篇,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9项,学科竞赛获奖数量位列2018-2022年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18名。毕业生质量高,社会评价好。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高达96%以上,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十大经济创新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及一批知名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人员等杰出校友。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1600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约57%,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4%,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约26%。现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人才70余人次,聘任校级“南岭学者”4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29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7支,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9人。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研理念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贡献广财智慧,发出广财声音。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在《法学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829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和省委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84篇。学校聚焦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参与起草地方法规6部,113份研究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其中,9份研究咨询报告获得中央主要领导批示。125份研究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党政机关采纳,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财方案”。有70位专家被聘为省级以上党政部门决策咨询专家,3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来源智库。与广东省委网信办、省人社厅、省工商联、省财政厅、省政数局、云浮市人民政府、海珠区人民政府、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校政行企深化合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坚持实施对外合作办学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际化教育项目。现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中外财经教育联盟、中美省州大学产教融合联合会、粤港澳高校联盟及其相关子联盟成员单位;是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挂牌单位、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筹建合作院校、教育部“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合作院校、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立项单位、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最佳合作单位”,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数字经济联盟。歌德语言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家提供德语语言培训和歌德等级考试的官方权威机构。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在未来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工作总目标,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淮阴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江苏省属高等学府。
在60余年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淮阴师范学院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苏北地区教师的摇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秉承“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和“崇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文明校园”“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省级奖励30余项,连续获得江苏省2020年度、2021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学校目前拥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高生2万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学校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11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师范专业认证试点,迈出了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改革的第一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1个,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36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2个,省级以上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等60项,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省级精品教材、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省优秀培育教材等61部。学生屡次在“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披金斩银。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持续保持稳定,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辈出,古籍整理专家周本淳、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楚辞研究专家萧兵、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0余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自科优青4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等100余人,兼职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21个。
学校建有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5个,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省级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7个;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0余项,省部级项目4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美国、法国、芬兰、意大利、台湾等15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别建立了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联合开展小学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效凸显。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义守大学、玄奘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师生双向交流项目20余项。入选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
学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建有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创业产业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淮安乡村振兴学院、淮安电子商务学院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近五年承担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2700余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服务地方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新的发展时期,淮阴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教师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以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朝着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阔步迈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福建理工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福建理工大学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具有12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的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
办学120余年来,学校秉承“真、诚、勤、勇”校训精神,弘扬“大机电、大土木”传统优势,面向“大海洋”新兴领域,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先后为社会输送20多万各级各类人才。
现有旗山、鼓山、浦东等校区,占地2012.37亩,校舍建筑面积69.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9625.8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30.62万册,电子图书201.34万册,全日制在校生20945人,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1860人(含硕士留学生),17个学院(部),7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专任教师1326人,其中高级职称651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近100人,1人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1~2023年度),省级以上教学及科技创新团队20个。聘任4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现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高原学科、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和3个省级一流应用型大学主干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50%。
学校坚守“以工为主、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紧扣福建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业、现代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产业为重点的8大专业集群,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03门。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6个,其中“电子信息与电气技术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3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或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认证评估通过数居省内高校第二、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主动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服务社会卓有成效。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6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8项(含转入16项),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其中主持项目1项,子项目8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1项,福建省科研重大(重点)专项56项,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34个,获授权发明专利56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54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44项(含一等奖10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
学校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大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荣誉326项、国家级2132项、省级1844项。学校实施“本科生专利提升计划”,资助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专利授权153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180项。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跻身“全国普通本科类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100强”、入围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建设院校、入围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建设基地。在文体艺术方面,获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捧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校长杯”;近五年校学生篮球、定向、跳绳、啦啦操、田径、游泳和龙舟代表队在各类国家级单项比赛中获得18金、6银、9铜,累计78项。毕业生深受欢迎,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1.57%。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俄罗斯、希腊等全球20多个国家的近5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的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海外引智、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培训班,为沿线国家技术人员开展电工维修技术培训和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培训。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有序发展,现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校园国际化氛围有效提升。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境外研修项目,国家公派出国师生人数逐年递增。
学校积极服务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与台湾多所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引进优秀台籍教师近百人。2019年获批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备案单位。
当前,学校进入全面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新阶段,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攻坚“三大目标”,实施追求高质量、深化优服务、增强新动能“三大方略”,推进增强二级单位活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三大改革”,夯实思想基础、教学基础、服务基础、数字基础、治理基础“五大基础”,在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务和融入新福建建设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西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以“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已成为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50强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设有教育教学机构17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80人。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工、文、经、管、艺、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有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学术型专业21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 3”一体化招生资格。
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共有省部级科研平台58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
学校倡导并践行“双惟育人”理念,先后开展了科研实践班、双惟实践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主持的“双惟实践育人模式”是江西省至今唯一获得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创办岐黄国医书院,开启“书院式”培养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专业认证。学校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在第五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均夺得金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升学率一直名列江西省本科院校前列,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近年来,实现了多个国家级人才项目的重大突破,培养和引育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中药制剂创新团队入选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中药制药教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入选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全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入选。
学校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西医学领域空白;“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江西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研发“白头翁皂苷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标志着江西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校主导制定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1部分:要素》《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2部分:电子标签》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是我校标准化工作突破性成果。
学校在中药药剂、针灸推拿、中药炮制学等学科领域优势突出。中药学学科排名全国前列。临床医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分别进入全球前1%与5‰行列。中药炮制学获批首批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原始创新成果——“热敏灸”理论和技术,创新了内源性热敏调控治疗疾病的新途径,开创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格局。
学校依托3所直属附属医院,服务人民健康。直属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骨伤医院、江西省肛肠医院)是江西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的龙头和中心医院,是全省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医教研紧密结合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年服务量达百万人次。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是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江西省中医医疗联合会理事长单位。由附属医院牵头推进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四批建设类项目,已顺利揭牌运行,正全力打造引领江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样板、新高地、新名片。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被获批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创办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江西热敏灸医院,组建了江西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与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抗疫期间,学校勇担责任使命,牵头制定了江西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建立了除武汉以外首个纯中西医结合定点救治医院,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康复全过程。派出多支医护队伍支援上饶铅山、上海、南昌抗疫,组织中医药专家援助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专门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谢意。
学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300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学校研发的中药制药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被100多家企业采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招收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创办中国首家为外国政要提供中医药体验服务的高端平台——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与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中集团共同创立中国首家“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牵头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相继在葡萄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加拿大等国开办中医中心或热敏灸分院。在葡萄牙、瑞典和突尼斯等国建立了中医中心,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中外高校组建了“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学校圆满做好了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的协办事项,为大会增添了亮丽的“江中颜色”,得到国内外嘉宾的好评称赞。
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淮北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历经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追求卓越的改革创新精神,厚植服务基层、奉献教师教育的情怀,培养造就了情怀深厚、专业硬核、甘于奉献、扎根基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经过一代又一代淮师人的不懈努力,铸就了“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淮师大精神和“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
学校有相山、滨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00余亩。校园依山而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舍建筑面积67万余平方米,中外文纸质藏书和电子文献810余万册。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66万余台件,总值3.74亿余元,很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现有15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2018年本科专业整体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700余人,研究生204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400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现有专任教师1480人,其中有博士740余人(含在读博士)、硕士6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9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三八红旗手2人,省教学名师43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人,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8人。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示范性项目(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10个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一流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拥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31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3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8门省级线上线下等形式精品开放课程。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校智库。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3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其中省级特等奖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育了一批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59所高校(机构)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成立了“淮北师范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国—老挝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开拓高水平人才国际联合培养。自2016年起,接收日本合作高校学生短期留学;2019年,正式启动外国留学生(学历生)招生培养工作。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41名。近三年,140余名师生参与国(境)外合作高校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和学习。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13万余名毕业生,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获批安徽省第十届、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安徽省第二批省级节水型单位等称号,并为淮北市获批全国文明城市作出重大贡献;获批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多次获得“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32次获得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15年以来,学校连续4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对高校领导班子党建和发展的综合考核中获得“优秀”。
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立校之本,坚守大学使命,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尽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海南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而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4月,总书记考察海南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赋予海南新的更重要使命。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既需要高水平高校力量的支撑,也需要高水平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保障。
海南医学院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既承担着高等教育强港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岛”的重要基础支撑。更好地服务于自贸港建设,服务于海洋强国、南海安全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海南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助力“健康海南”和“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发展热带医学、服务“一带一路”尤其是东南亚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海南医学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海南医学院座落在素有“椰城”之称的热带滨海城市——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其前身始于创立于1947年的海强医事技术学校和创立于1948年的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现有城西(主校区)、桂林洋(新校区)和龙华等三个校区,占地1416.71亩。学校秉承以“厚德、严谨、博学、和谐”为核心内容的校训,不断弘扬“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六位一体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毕业生,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海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牵头单位,全面开启了海南省独立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新时代。
秉承“以本为本、本研并重”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学校已经形成了面向全国招生,涵盖全日制本科和硕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40人。其中,本科生12207人(含留学生63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760人。在校生荣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中国地区赛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学校现有教职和医务员工118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专任教师中,校本部74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79人,教授163人,博士学位占比近51.27%。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15个。
秉承“医教协同、学科交叉”理念,坚持教育强校战略。学校开设3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和国家临床(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各1个。学校拥有附属海南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3所全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直属附属医院,总开放床位数7020张,年门急诊人次588.09万,出院人次25.73万,分别占全省的12.64%、21.13%,为海南省“大病不出岛”和临床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学校还拥有10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2家教学医院、2个合作共建疾控中心,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5‰,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生物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口腔医学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秉承“聚焦特色,服务地方”理念,坚持科技强校战略。学校建立了热带转化医学、急救与创伤研究、生殖健康及相关疾病研究与转化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近5年,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4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万篇,其中被sci收录2891篇,中文核心2279篇,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0项,其中其中海南省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主办6本学术杂志,其中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亚太热带医学杂志)和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亚太热带生物医学杂志)是国内仅有两种被sci收录的全英文国际热带医药杂志,分列全球sci热带医学期刊第7位和第18位。
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学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泰国玛西隆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samuel waxman癌症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成立“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南医学院西英格兰学院,发起成立了由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2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已成功举办5届国际热带医学高峰论坛。
秉承“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战略。尤其是,2023年9月1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全职聘任著名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担任海南医学院院长,并印发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海南医学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依托学校实体化运作海南省医学科学院。自此,海南医学院以极大的勇气、胆识和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展开了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并呈现上下齐心,活力迸发的新局面,一批饱满情怀、具有创业之志、创造之力、创新之能,育人之心的海内外人才纷纷加盟海医,为把海南医学院打造成展示自由贸易港医学科教成果的靓丽名片而共同奋斗!
海医发展,未来可期!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宁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南宁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本科师范院校。南宁地处亚热带和北回归线以南,是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西南地区连接出海通道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这里满城皆绿、四季常青,被誉为“中国绿城”。
南宁师范大学的五合、武鸣、明秀、长岗四个校区就坐落在南宁的绿地青山之间,占地面积共3383.1亩。学校图书馆藏书231.6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283.08万册。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委托的学校,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单位,2019年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
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同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7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同年9月并入广西民族学院,1961年9月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6年7月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1978年12月举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1979年2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1985年5月改名为广西师范学院;1998年6月,举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12月,创建于1905年的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2015年1月,学校五合校区启用;2018年11月30日,学校通过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2019年8月,学校武鸣校区启用。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练出“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培养了13万多名服务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截至2022年6月底,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2047人,硕士研究生2915人,专科生230人,预科生287人。
日臻完备的办学平台。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普通本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未覆盖的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拥有应用数学、测绘地理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还有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被自治区确定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桂台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广西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广西本科教育发展研究院,拥有一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省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中心。是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全区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基地、广西幼教师资培训基地、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修基地、广西“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项目试点高校、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类示范基地、广西农业经理人培养培训基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34个。
博学求精的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2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4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499人。学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04人次,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14个。2017年9月,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任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任职或讲学,近五年新聘请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50余人,其中院士3人,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特色彰显的教学改革。学校具有鲜明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8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一等奖31项。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一流/精品课程97门,广西普通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3个。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2017年以来,学生获全国、全区各类学科竞赛奖项7188项,其中全国奖项510项,包括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大学生组一等奖、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冠军等。在2017年12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上,我校3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一等奖,获奖比例、获一等奖比例居全国第一;在第1至12届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341项,获奖数和一等奖数均居广西高校第一。我校教师在首届及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选拔赛中一等奖及获奖总数均获第一。2004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稳定,连续17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在相关行业领域成就突出,涌现了众多国家和自治区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以及“亚洲女飞人”韦永丽、80后著名作家辛夷坞等一批知名校友。
与时俱进的学术科研。学校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80项,其中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8项。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2020年被武汉大学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以来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摘编)60余篇。
锐意拓展的教育开放。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马华人华文研究中心、桂台幼教发展中心、桂台民族器乐发展研究中心、桂台社会工作实践交流中心、韩语文化中心等。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和“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留学生人数每年持续增加;学校是港澳台地区学生接受单位,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与香港、澳门等地高校合作每年举办“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承办了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2019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国际研讨会、2019年东盟文明互鉴与传播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东盟比较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先后12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奖励、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志愿服务组织、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奖项等荣誉。“红水河”网站2次入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有校级学生社团56个,其中5个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2019年易班优课教学活跃度高校中排行全国第四,全区第一,2020年荣获全国易班优秀工作站,2021年荣获全国易班共建高校。
求真务实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着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着力培育标志学校新形象的文化品牌,着力构建高品质的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州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贵州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前身系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获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入选为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获批省级“双一流”建设项目建设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40余年的发展,培育了“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师院精神,铸就了“为人师表”的校训,孕育了“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厚德树人,言传身教”的教风和“立志勤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学校为贵州省第一所“绿色大学”、首批“高校文明校园”和“特色文化学校”,获批贵州省首家国家级”华文教育基地”,并设有贵州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教育考试评卷基地、教育部书画等级考试贵州省承办机构和文化部“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贵州)”等机构和平台。学校主动服务贵州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累计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2.87万;为贵州基础教育培训师资20余万名,占全省中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为贵州培养培训了80%的名校长和81%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现有18个教学单位,5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10个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学生13700余人,形成了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一所附属中学——贵州省实验中学。学校有教职工1110人,专任教师816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50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93%。教师中70人次获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3人,省级学术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入选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千人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42人次。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100余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项;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共1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省级人才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8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近年来,共获批135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12项;横向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60余项。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 ”“创青春”等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00余项,创新创业竞赛成果居贵州省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加入了“中泰高等教育联盟”、“中印尼产学研联盟”,通过学生海外交流实习、教师访学培训、留学生招收和教育、外籍专家引进、汉语国际推广、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等方式拓宽范围、丰富渠道,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梅岭、磷化(集团)、航天精工制造等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与中国农业银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以及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印江县政府等地方政府,省内各市(州)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贵阳市第六中学、贵阳市第十九中学、遵义市第四高级中学、贵阳市清华中学、贵阳市南明区华麟学校、贵阳市乐湾国际实验学校、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都匀市第一中学等百余所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当前,学校正按照“应用型、师范性、开放性”办学定位,着力培育办学特色,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朝着把学校建成区域一流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优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建校于1948年。现有郑东校区、文北校区和文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1102.6万册(种),其中纸质文献258.85万册、电子资源843.7万种。校园四季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教学、科研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创新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63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600余人。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兼有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6个教学院系,68个本科专业;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系统科学、城乡规划学、农林经济管理、数字经济财务治理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和“应用经济学”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系统科学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审计、新闻与传播、社会工作、工程管理(含物流工程与管理)、体育、翻译、旅游管理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经济统计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际航空货运出口通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统计思想与学科前沿》《外国法制史》《数学建模方法与竞赛》《国际营销学》《财务管理学》《大学美育》《电子商务概论》《服务营销管理》《互联网金融》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美育》慕课被“学习强国”中宣部和河南学习平台采用,全国1100余所高校100余万学生选修,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建有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近三年,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创新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近1500项。学校设有本科生导师制,以本科生为主力撰写的《退休行为及退休年龄研究》《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等专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多年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多次获得“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荣誉称号,是河南省确立的“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财经政法类分市场”和“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机构,涌现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学校现有河南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案例研究基地、教育部东北亚研究中心、河南省经济研究中心、河南省城乡空间数据挖掘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经济与金融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河南省建设工程元宇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智库、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实验室25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00余项;2020年、2021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连续立项,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进入人文社科领域“百强大学榜”;出版学术著作70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0余项。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担任地方国家机关法律咨询专家,每年为社会办理百余起法律援助案件。《经济经纬》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
学校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爱尔兰、加拿大、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泰国、塞尔维亚等国家的大学及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校加大访问学者的派出力度,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推进学科创新引智。积极引入境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助推学校新文科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省级平安校园”“河南十大领军高校”“河南公众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杰出贡献单位”等称号。
目前,全校师生秉承“博洽通达、弘毅致远”的校训,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名校、制度治校、文化厚校”的战略,正在为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