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起始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1985年更名为广东商学院,1997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0-84096844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18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西南林业大学
学校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构建了从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等涉林学科为特色,林理融合、林工融合、林文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十佳大学、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省级绿美校园、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办学历程】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更名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教学机构】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架构,现设有林学院(亚太林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湿地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理学院、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等18个教学机构。 【师资队伍】学校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3.1万余人,有教职工1700余人。学校现有国家、省部级以上人才共272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原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60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省委联系专家12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林业和草原科技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2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7人。 【人才培养】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现设有本科专业8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0个,其中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获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500余项(含产学研项目62项),获省部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2个。“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含参与1项)。云南省首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云南省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创业园被评为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林科类校园创业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校园创业平台,是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校被评为云南省省级创新创业学院、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2个,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2个、b类高峰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个,a类高原学科2个。获批云南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流学科3个、特色学科建设计划4个、新学科培育计划1个。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科学研究】学校获批成立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计划)、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检验检测中心1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个、创新联盟3个。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2个。有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10个。有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4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昆明市国际研发中心1个。设有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有各级各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2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5个、研究基地1个、智库2个,社科普及基地2个。2010年至今先后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0项。2023年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1人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办有《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学校现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b级资质证书、木材与木竹制品质量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资格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格证书、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证书,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主动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藤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高原湿地等方面在国内有一定优势,一些领域居于国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蚁类、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彰和奖励。 【合作交流】学校立足特色学科、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非洲马里共建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各1所,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孔子课堂外方负责人获首批“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获批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合作共建亚太林学院;通过各类留学项目选派优秀师生赴外学习深造,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外籍专家曾获得云南省政府“友谊奖”和“彩云奖”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地方高校新建基地。留学生生源国覆盖五大洲20余国,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留学生及非学历留学生。成功举办“第六次亚太地区林业教育机制协调会”“首届澜湄流域林业大学校长论坛”,当选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院校;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老挝国立大学、泰国农业大学以及越南国立林业大学签署《澜湄流域林业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林业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合作达成共识。成立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连续数年面向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国等27个经济体举办国际培训班,培训林业中高级官员和科研人员百余名。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普洱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2500余亩,馆藏纸质图书202.4万册,电子图书108.0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0个。大型仪器设备198台,资产原值9861.32万元。标本馆藏有各类标本50万余份,是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公众教育基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基地”、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林草科普基地和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发展愿景】学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凝心聚力、对标一流、抢抓机遇、追求卓越,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江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优良师范传统、鲜明应用特色的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地处重庆市涪陵高新区。学校始建于1931年,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历经九秩春华秋实,特立两江奋楫扬帆。 学校秉持“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办学定位,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重庆市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校园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湖光潋滟、江石卓立,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支持院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整体向应用型转变高校、重庆园林式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现有二级教学单位21个,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2万余人。 党建引领,政治建校。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学校党委和7个基层党组织荣获“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重庆市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7个。 立德树人,育人立校。学校持续巩固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重庆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牵头高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8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论证。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96门、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7门。立项建设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2个、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3个,重庆市创新创业学院1个。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175位,其中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榜单排名第6位、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榜单第15位。 群贤毕至,人才强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600人、博士学位教师近500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英才计划等省部级人才100余人。获聘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15人。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中国侨联、重庆市科技局等创新团队12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个,重庆市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2个。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师范院校第48位、新建本科院校第19位。 重学崇术,学术兴校。学校现有重庆市“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esi全球1%学科2个。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其中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三峡生态环境监测》(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数跻身全国高校前150名。科研经费连续3年突破1亿元。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政府成果奖50余项。在全国69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综合竞争力排行中排名第5位。 厚植巴渝,服务荣校。学校坚持“治学促乡”的社会服务理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服务社会中展现新作为。与重庆10余个区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3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横向合作项目2000余项。研究团队与企业共同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单套产能精己二酸生产线,首次提出了锰锌铁氧体原料的绿色制备工艺,自主研发了分布式页岩气光纤智能感知系统,选育出国内第一个高海拔榨菜品种“高山青”;咨政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65篇次,编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发展规划120余个。 放眼世界,开放名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11个国家32所国外大学和机构签署校际合作交流协议,选派出国访学、交流师生500余名,招收来自30个国家留学生300余名,建成渝东南首个汉语水平考试考点。中马智能建造产教合作平台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一带一路中马文化交流中心、中波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交流平台效益日渐凸显。先后与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共建“长江科创学院”,举办“慧谷湖科创实验班”;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与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卓越教师。 文化传承,精神润校。学校坚持文化铸魂,精心打造“长师八景”“鉴湖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届制化举办“党心朗读者”“最美长师”“感动长师”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获批“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大学生预备役连队获批教育部“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六位一体“青春e站”大学生社区获批重庆市“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彩虹之家”市民学校荣获“重庆市第四批学雷锋示范岗”。 弦歌颂雅,风华赓续。当前,全体师生秉承“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精神,坚定“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办学方略,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三步走”总体战略安排,奋力书写“三大新篇章”,努力实现“五大显著提升”,全力实施“八大计划”,全面建设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盐城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2002年国家级重点中专盐城商业学校并入。学校现有通榆和新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000余人,设有文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体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湿地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非师范类专业56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品牌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类)7个、省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8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获批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省教育厅指定的驻盐城市高校教学联合体牵头单位。学校是江苏省也是全国首家接受中学教育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学校现有14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软件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省重点学科4个。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24个,其中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被评为江苏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沿海发展智库是江苏省首批15家重点培育智库之一。近五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余项,在同层次高校中位居前列。荣获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00余人、博士500余人,210余名教师被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有8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俄罗斯、韩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及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94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来华留学专业,鼓励师生进行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推动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助力学科建设接轨前沿。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五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第十五届、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荣获特等奖,荣获“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代表江苏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获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29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每年有近700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获评江苏省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单位,连续多次被表彰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荣获2022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学校是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文明校园、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绿色校园、省园林式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已故青年教授王强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被中央宣传部遴选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包斌、陆一军夫妇当选“中国好人”,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当选“助人为乐”类江苏省道德模范。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员工正朝着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苏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各类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亿余元,中外文藏书198万余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部等2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和智能医疗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学院等9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开设67个本科专业,招收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近13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8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600人。现有院士1人(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教师奖7人,江苏省突贡、“外专百人”、“双创人才”、“特聘教授”、“333工程”、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青等200余人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虚拟仿真教研室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12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卓越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江苏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平台(项目)29个(项),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含一流、特色专业)10个和省级专业建设项目29个。国家一流(精品)课程9门,江苏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规划(重点)教材等省级项目129个(门、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5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教育学、机械工程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职业技术教育”“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20个。 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60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190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00余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余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230余家、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州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智库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英、法、美、加、澳、新、日、韩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百余名外籍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继往开来、实干创新,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闽南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于1958年春。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和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由此开启本科教育之扉。1986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9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江滨、圆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亩。现有本科专业68个,涵盖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和历史学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1849人。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3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1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海军高新人才工程、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0人次。 学校现有1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19个硕士点,2个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1门,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国家级和省级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项目23项。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战略,以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现有中南半岛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教育督导智库等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智库和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欧美、澳新、日韩、东南亚各国和台港澳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关系,开展稳定的友好合作。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至今已招收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来校修读汉语非学历课程和本、硕、博学历专业。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落地,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中方成员单位,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举办双学位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课程、硕士预科等项目,为本校和国内学生提供赴海外留学新渠道。 学校充分发挥对台地域优势,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先后编辑出版《台湾通史》(6卷本)、《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台湾族谱汇编》(80册)等一批涉台研究著作,7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与全国台联共建圆山学院,建立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台胞教育培训基地。获批“对台单招”试点高校,具备联合招收港澳台侨本、硕、博学生资格和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测生、统测生、“分科测验”学生资格,与台湾地区30余所高校保持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2011年至今连续举办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选送1500多名大陆学生赴台交流学习。 学校秉承“博学 明理 砺志 笃行”校训,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多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漳州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亲临学校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闽南师大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统一、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海内外闽南人统一战线构建”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东南亚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全方位推动新时代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淮阴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江苏省属高等学府。 在60余年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淮阴师范学院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苏北地区教师的摇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秉承“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和“崇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文明校园”“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省级奖励30余项,连续获得江苏省2020年度、2021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学校目前拥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高生2万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学校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11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师范专业认证试点,迈出了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改革的第一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1个,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36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2个,省级以上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等60项,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省级精品教材、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省优秀培育教材等61部。学生屡次在“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披金斩银。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持续保持稳定,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辈出,古籍整理专家周本淳、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楚辞研究专家萧兵、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0余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自科优青4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等100余人,兼职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21个。 学校建有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5个,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省级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7个;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0余项,省部级项目4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美国、法国、芬兰、意大利、台湾等15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别建立了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联合开展小学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效凸显。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义守大学、玄奘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师生双向交流项目20余项。入选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 学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建有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创业产业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淮安乡村振兴学院、淮安电子商务学院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近五年承担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2700余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服务地方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新的发展时期,淮阴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教师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以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朝着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阔步迈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福建理工大学
学校介绍 福建理工大学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具有12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的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 办学120余年来,学校秉承“真、诚、勤、勇”校训精神,弘扬“大机电、大土木”传统优势,面向“大海洋”新兴领域,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先后为社会输送20多万各级各类人才。 现有旗山、鼓山、浦东等校区,占地2012.37亩,校舍建筑面积69.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9625.8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30.62万册,电子图书201.34万册,全日制在校生20945人,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1860人(含硕士留学生),17个学院(部),7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专任教师1326人,其中高级职称651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近100人,1人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1~2023年度),省级以上教学及科技创新团队20个。聘任4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现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高原学科、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和3个省级一流应用型大学主干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50%。 学校坚守“以工为主、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紧扣福建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业、现代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产业为重点的8大专业集群,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03门。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6个,其中“电子信息与电气技术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3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或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认证评估通过数居省内高校第二、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主动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服务社会卓有成效。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6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8项(含转入16项),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其中主持项目1项,子项目8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1项,福建省科研重大(重点)专项56项,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34个,获授权发明专利56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54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44项(含一等奖10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 学校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大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荣誉326项、国家级2132项、省级1844项。学校实施“本科生专利提升计划”,资助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专利授权153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180项。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跻身“全国普通本科类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100强”、入围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建设院校、入围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建设基地。在文体艺术方面,获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捧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校长杯”;近五年校学生篮球、定向、跳绳、啦啦操、田径、游泳和龙舟代表队在各类国家级单项比赛中获得18金、6银、9铜,累计78项。毕业生深受欢迎,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1.57%。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俄罗斯、希腊等全球20多个国家的近5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的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海外引智、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培训班,为沿线国家技术人员开展电工维修技术培训和工程质量管理技术培训。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有序发展,现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校园国际化氛围有效提升。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境外研修项目,国家公派出国师生人数逐年递增。 学校积极服务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与台湾多所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引进优秀台籍教师近百人。2019年获批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备案单位。 当前,学校进入全面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新阶段,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攻坚“三大目标”,实施追求高质量、深化优服务、增强新动能“三大方略”,推进增强二级单位活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三大改革”,夯实思想基础、教学基础、服务基础、数字基础、治理基础“五大基础”,在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务和融入新福建建设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校介绍 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以“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已成为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50强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设有教育教学机构17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80人。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工、文、经、管、艺、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有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学术型专业21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 3”一体化招生资格。 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共有省部级科研平台58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 学校倡导并践行“双惟育人”理念,先后开展了科研实践班、双惟实践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主持的“双惟实践育人模式”是江西省至今唯一获得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创办岐黄国医书院,开启“书院式”培养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专业认证。学校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在第五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均夺得金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升学率一直名列江西省本科院校前列,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近年来,实现了多个国家级人才项目的重大突破,培养和引育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中药制剂创新团队入选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中药制药教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入选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全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入选。 学校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西医学领域空白;“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江西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研发“白头翁皂苷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标志着江西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校主导制定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1部分:要素》《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2部分:电子标签》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是我校标准化工作突破性成果。 学校在中药药剂、针灸推拿、中药炮制学等学科领域优势突出。中药学学科排名全国前列。临床医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分别进入全球前1%与5‰行列。中药炮制学获批首批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原始创新成果——“热敏灸”理论和技术,创新了内源性热敏调控治疗疾病的新途径,开创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格局。 学校依托3所直属附属医院,服务人民健康。直属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骨伤医院、江西省肛肠医院)是江西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的龙头和中心医院,是全省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医教研紧密结合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年服务量达百万人次。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是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江西省中医医疗联合会理事长单位。由附属医院牵头推进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四批建设类项目,已顺利揭牌运行,正全力打造引领江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样板、新高地、新名片。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被获批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创办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江西热敏灸医院,组建了江西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与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抗疫期间,学校勇担责任使命,牵头制定了江西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建立了除武汉以外首个纯中西医结合定点救治医院,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康复全过程。派出多支医护队伍支援上饶铅山、上海、南昌抗疫,组织中医药专家援助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专门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谢意。 学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300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学校研发的中药制药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被100多家企业采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招收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创办中国首家为外国政要提供中医药体验服务的高端平台——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与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中集团共同创立中国首家“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牵头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相继在葡萄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加拿大等国开办中医中心或热敏灸分院。在葡萄牙、瑞典和突尼斯等国建立了中医中心,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中外高校组建了“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学校圆满做好了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的协办事项,为大会增添了亮丽的“江中颜色”,得到国内外嘉宾的好评称赞。 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地质大学
学校介绍 河北地质大学创办于1953年,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是国家自然资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任学校名誉校长。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地质部直属院校,学校始终以“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为核心使命,秉承“达观博物”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历经近7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逐步形成了“资源环境〸”多学科协同发展和深度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 时至今日,学校拥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67个本科专业。《河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方案(2021-2025年)》中,学校被纳入河北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序列,“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商管理”被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范围,其中“地质学”一级学科被列为重点支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被列为重点培育学科,拥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会计学、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资源勘查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9个专业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勘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经济统计学、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地理信息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市场营销、经济学、软件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视觉传达设计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工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会计学、土地资源管理4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地质矿产教育创新高地、管理教育创新高地、水利水电教育创新高地、经贸会计教育创新高地4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8个河北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学校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数学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应用统计、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电子信息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拥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约18000人。2016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69人,其中49.0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43%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当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省青年拔尖人才、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60人。近年来,学校全职引进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宋明春教授,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季强等一批杰出人才。学校另聘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87人,其中院士14人。尚国琲公共管理教师团队、李英杰地质学教师团队分别入选首批和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办学保障能力提升。图书馆现有藏书16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400余种,电子图书510万册;拥有地学实验中心和经济管理实验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珠宝首饰与矿物加工实验中心、数字国土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建有各级实习实训基地243个;学校还建有地球科学博物馆和钱圆金融博物馆,其中地球科学博物馆是国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通过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提供保障。近五年来,本科学生完成科研项目598项,发表科技论文828篇;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广告艺术、人文知识、英语大赛、攀岩、足球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省级奖项600余项;每年有百余名同学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唐建哲同学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紧紧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大局,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就业工作形式,优化精准就业服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搭建了“智慧就业平台”,实现了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现在拥有注册企业6024家。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价值引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干事成才观。我校毕业生董文帆入选教育部公布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名单。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2017年季强教授团队在同一期《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21年6月季强教授关于古人类头骨研究的文章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the innovation》杂志发表,并正式将该中更新世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人属的新人种:“龙人”,“龙人”研究成果为研究智人起源和人类演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刷新了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和国外重要媒体对此重大研究成果予以广泛报道,称这一研究成果是“2021年震惊世界的十大科技成果”“人类史前最有突破性的六大发现”“2021年科技界五项重大事件”“2021年九项重大科学事件”,并入选“中国古生物学2021年度十大进展”。学校拥有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城市群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矿产资源战略与管理研究基地、硅酸盐固废资源化利用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校级科研平台,34个科研团队,拥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30余个专业实验室,以及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科研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凝练了资源环境和经济管理为特色的研究方向,构建了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各学科科学研究工作交叉融合的发展局面。 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韩国、捷克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校的捷克奥斯特拉发技术大学孔子课堂,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为师生与欧洲的交流架起了友好的桥梁。面向国内方面,学校先后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地矿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上海市地质调查局、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开放办学空间。 近70年来,学校培养了近20万毕业生,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过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涉及各行各业,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徐德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毛景文、谢玉洪,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成秋明,原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南极科考队队长李院生,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张宏,“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华夏人寿保险公司原党委书记、总裁赵子良,中海油总公司勘探专家徐长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许再良,多次成功登顶珠峰的李春来,深钻大陆7018米的总指挥张金昌等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毛泽东、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切接见我校师生。温家宝同志把他亲自采集的岩矿标本和撰写的《温家宝地质笔记》先后赠予学校,勉励师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回首过去,伴随着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几代人以校为荣,艰苦奋斗,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展望未来,全校师生将继续发扬传统,和衷共济,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将我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在资源环境及相关领域有突出优势”的创新型多科性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淮北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历经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追求卓越的改革创新精神,厚植服务基层、奉献教师教育的情怀,培养造就了情怀深厚、专业硬核、甘于奉献、扎根基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经过一代又一代淮师人的不懈努力,铸就了“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淮师大精神和“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 学校有相山、滨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00余亩。校园依山而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舍建筑面积67万余平方米,中外文纸质藏书和电子文献810余万册。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66万余台件,总值3.74亿余元,很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现有15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2018年本科专业整体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700余人,研究生204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400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现有专任教师1480人,其中有博士740余人(含在读博士)、硕士6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9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三八红旗手2人,省教学名师43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人,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8人。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示范性项目(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10个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一流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拥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31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3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8门省级线上线下等形式精品开放课程。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校智库。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3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其中省级特等奖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育了一批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59所高校(机构)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成立了“淮北师范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国—老挝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开拓高水平人才国际联合培养。自2016年起,接收日本合作高校学生短期留学;2019年,正式启动外国留学生(学历生)招生培养工作。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41名。近三年,140余名师生参与国(境)外合作高校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和学习。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13万余名毕业生,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获批安徽省第十届、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安徽省第二批省级节水型单位等称号,并为淮北市获批全国文明城市作出重大贡献;获批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多次获得“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32次获得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15年以来,学校连续4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对高校领导班子党建和发展的综合考核中获得“优秀”。 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立校之本,坚守大学使命,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尽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