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湖州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72-2599888,0572-2322001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218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中南民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高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10万余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办学基础稳步夯实。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9000余人。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型硕士点。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7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
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国家级24个),环境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农科”项目5项、“新文科”项目4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815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976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79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49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2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 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第86位,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124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科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
学校影响不断扩大。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非“985”“211”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2001年、2006年、2016年,连续三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成绩优异。2017年8月,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9月,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17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与恩施州、铜仁市、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黔西南州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乐安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精神,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湖北省、武汉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等称号。多次被湖北省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委中心组”“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9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国家民委‘三全育人’模范”“湖北省十佳班主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师生代表。
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四个服务”办学要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青岛农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校区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胶州)。学校总占地面积64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9.23亿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铸就了“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现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8个学科门类,设有25个教学院部,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单位,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67人次;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泰山学者系列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200余人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55个,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居esi全球排名前1%。水产和农业工程为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含培育学科),水产、植物学与动物学(含草学)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学校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与培训基地)1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38个,厅级创新平台(省教育厅实验室体系、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等)67个。
学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各类特色专业6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各类特色专业28个。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教学平台21个。国家级、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9门(其中包含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近年来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71项,培育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其中包含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校建有1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33个三部委支持建设科技小院及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获批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1978年以来,累计获得24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1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39项省部级成果一等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在山东省属高校位居前列。20世纪70至90年代,连续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夏玉米、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植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生物制药技术、三农政策研究、现代传媒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2011-2023年科研活动总经费达37.1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计542项,居于山东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校获批农业农村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成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以山东为基点,社会服务的足迹踏至内蒙古、新疆、甘肃等26个省(市、自治区),与62个市(县、区)开展科技服务合作,高质量建设12处区域研究院,成立我国第一家合作社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表彰。探索构建了科技特派员社会服务的“1 5”青农大模式,学校作为山东省唯一高校类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2021年获评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评估优秀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扎实推进文化“两创”,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和打造了齐民书院、国学研究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园林文化节、农大二十四节气等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品牌,获批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入选首批山东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青岛市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办学。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山东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省属高校之一。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荣获山东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立项建设单位。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加强交流合作;获批全国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以国际合作平台为载体,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精神和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体育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足球教练员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 ”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新闻学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体育、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应用心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社科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等4个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图书馆藏书135余万册。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800余名,研究生35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 ”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农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著名高等农业学府,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山西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入选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廖允成、校长(院长)张强。
承续百年薪火,发展再创新篇。山西农业大学始建于1907年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在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校友和杰出人才,其中,有晋中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张维琛等革命英雄;有谭绍文、郑社奎等各级领导干部;有郑哲敏、王志均、席承藩、郭承基、朱尊权、庄文颖、高福、张绍铃、徐明岗等9位院士,王绶、张龙志、徐锦堂等著名教授专家;更有数以万计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山西农业科研的主要力量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建院以来,以牛天堂、陈瑛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学家,先后育成全国第一个高产矮秆高粱杂交种晋杂5号、全国第一个抗虫棉品种晋棉26号、世界第一个蓖麻三系杂交种晋蓖麻2号,以及优质高产品种晋谷21号、晋麦47号、早青一代西葫芦、玉露香梨等新品种,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10月,省委省政府着眼山西省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改革发展大局,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合署改革以来,学校推行“大部制”等一揽子重大改革措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迈开了改革发展的新步伐。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优势鲜明。学校(院)现有太谷校区和太原龙城校区两个校区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研究机构,其中,教学单位22个,直属科研院所(中心)20个。现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拥有本科专业68个。初步构建了以农科为核心,向上游生物学科和下游食品学科双向延伸,其他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现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专家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学校(院)坚持实施“人才优先、人才强校”战略,为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有教师、科研人员及职工45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56人,博士生导师153人,硕士生导师1046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教学名师项目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2人、岗位科学家16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神农青年英才3人,“青年三晋学者”7人,省青年拔尖人才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3人,省科技功臣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
坚持立德树人,各类英才辈出。学校(院)现有在校生3万余人。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校以来,先后培养了20万余名各类人才,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为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实施本硕统筹培养、公费农科生培养,开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创新创业先锋班,涌现出了以全省首个“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子。学校(院)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长达百余年的合作历史;与美、英、澳、俄、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有尼泊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学生来校攻读学位。
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成果丰硕。学校(院)牢固树立“创新为上”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依托学校(院)建设国家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晋中(太谷)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退化土壤改良与新型肥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园艺植物脱毒与繁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7个,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1331工程”创新平台等省部级平台(基地、资质)167个。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3个。“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77项;取得国家审(鉴)定品种47个、省级审(认)定品种445个,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4个、地方标准404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67项。主管主办《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7本出版物。
科技示范引领,服务农谷建设。学校(院)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服务农业“特”“优”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立足支撑、引领、改革三个维度,认真抓好示范推广、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建设四件大事。近年来,学校(院)坚持项目、资金、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社会服务项目经费到账3.7亿元,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立了15个综合性示范基地、83个精品基地、125个农业示范基地,600余名农业专家组建了56支社会服务队伍,培训农民60万余人次。学校(院)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地方主导、学校谋划、部门组织、院所实施”四级联动的校地合作新路径,与地方政府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共建了大同黄花、忻州杂粮、阳泉富硒产业等19个产业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临猗、太谷2个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打造了8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合署改革以来,转化科技成果253项,交易金额4082.22万元。学校(院)积极推进“农大、神农、农高区”三农合一,紧扣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有机旱作农业主题,加快整合人才、学科、研究所、实验室等创新资源,争取“国字号”平台落户农高区,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现有马达加斯加棉花植棉技术服务与产业基地建设、巴基斯坦特色作物新种质创制与旱作农业技术示范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办学条件优良,读书修学圣地。学校校园面积3588亩,建筑面积134.4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0.7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2.36亿元。有纸质藏书210万余册,电子图书384万余册。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太谷校区校园内“山西铭贤学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是山西省近代教育史、农业发展史、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鲜活史料。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学校(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正在向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工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发起者之一。
学校生于兵工、长于兵工,军工特色鲜明。学校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1965年更名为西安工业学院,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兵工行业的本科院校。学校长期归口兵工行业部委管理,1999年,由原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陕西省管理;2006年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坚定不移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成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校拥有金花、未央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2000余人。
学校学科体系完整,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4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5个,15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2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校设有19个学院、研究院,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新时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起并成立了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盟,筹建了西安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了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等一系列国防研究平台,国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落户我校,军委科技委快响中心在学校设立分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28人,15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项目等各类高级别人才项目。学校人才培养基础坚实,建有169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拥有36个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3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2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5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得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5项。
学校科技创新发展强劲,一大批成果应用在国防装备的关键领域。拥有“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安工业大学“兵器小镇”科普中心等4个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基地37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各军种、各战区、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刊发在nature子刊和science子刊,学校教师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00余项国防及各类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学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
学校国际化办学拓展有力,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国际化育人工程,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工业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理工学院”(简称西安圣彼得堡理工学院),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目前已同英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名校或研究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实施了近200余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包含世界名校访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假期带薪社会实践等。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留学西工”品牌工程,招收培养“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本硕博和语言生四类留学生200余人。
风雨兼程六十九载,一代代西工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始终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传统精神,弘扬与时俱进的“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现代军工精神,形成了独有的“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
当前,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术引领、夯实基础、强化特色”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核心竞争力指标提升,昂首向着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东北石油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东北石油大学(原名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是黑龙江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是省部共建高校,是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69.3万平方米,其中秦皇岛校区占地33.28万平方米。在海南省三亚市设有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学校从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54个本科招生专业、22个高职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28790人,其中本科生20683人、专科生2648人、硕士研究生4200人、博士研究生620人。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7.02亿元。建有5g校园融合专网。图书馆藏图书264万册,有sci、ei、innography等中外文数据资源16种,建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大庆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教学特色,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有27个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6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15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5个,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10项。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1门。获国家级规划教材15部、全国优秀教材1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奖25项。《铁人在非洲》音乐剧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 学校聚焦国家能源战略,建成了石油石化优势特色学科群。形成了提高油气采收率、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等世界前沿研究方向,形成了“优势引领、融合拓新、支撑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2016年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2023年化学、地球科学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2017年入选黑龙江省首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黑龙江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排名第三位,奋力开创了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省优势特色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5个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4个省研究生导学思政团队。 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百年大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现有教职工2143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90人,博士学位 665人、硕士学位 652人。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项目)获得者17人次;龙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89人次;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等教师荣誉获得者24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9个。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2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一强两优三服务”的科研特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育人体系,深度服务能源行业、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平台60个,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省级团队9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奖励1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专利金奖各1项。“十二五”以来,获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80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获批教育部科技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6项,科研总经费21.18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9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6项。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现已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10余个国家的3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等学生海外交流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与美国、德国、加拿大、土耳其、伊朗等国的大学共建石油工程、非常规油气研究、水与能源研究、低碳与新能源研究等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现有10余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学校主办的品牌期刊《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journal of geoenergy》(《地质能源学报》英文版)和《高等教育研究》等报刊,与全国300多所高校进行交流。 学校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形成了“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和“全方位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办学”两个鲜明特色。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用大庆精神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办学育人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培养的20余万校友为东油人贴上了“信念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标签,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行业管理骨干,一大批科技专家、院士、教授、学者和一大批严谨务实、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 办学63年来,学校秉承“躬耕黑土、加油中国”的深厚情怀,始终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坚持扎根高寒地区非中心城市,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攻坚克难,已经成为国内唯一坚持在油田上办学、东北地区唯一拥有石油石化学科上中下游一体化的高校。 今天,东北石油大学正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创新、特色创优”办学理念,深化“厚植龙江沃土、深度回归油田”思想,按照“强陆、拓海、壮新”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陆上石油学科一流的石油大学——陆海并举的石油大学——高水平的能源大学”“三步走”战略,为建设“行业地方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国际化”的高水平百年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广东佛山,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肇始于1958年创办的佛山师范学院和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迄今已有66年办学历史,是一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200亩,总建筑面积63万余平米。
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水平整体提升。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拥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5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专业领域。拥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特色重点学科4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共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兽医学、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数学、畜牧学、光学工程学科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50%。学校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农、医、经、管、文、法、教育、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现有本科专业5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2021-2023年连续三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1000强。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我校在主榜单上位列第217位,较2022年进步25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385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033人,联招博士研究生61人。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共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325项。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易班全国共建工作示范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教育部“校企共建创业实践基地”、科技部国家级“星创天地”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落户学校。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843人,其中专任教师1314人(含外籍教师1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28人,博士学位863人,在聘全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0人,培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和省级高层次人才14人。学校40%以上的教职员工曾在海外合作院校学习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坚持产学研合作,增强科研创新实力。拥有国家标准委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佛山)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9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基金27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64项,其中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2021年学校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牌;2022年学校7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量位列当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高校排行榜第8位;2023年学校以广东省排名第5的成绩进入中国发明创造百强高校。
致力国际化办学,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举办中-德(环境工程、产品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粤-澳、粤-台(旅游管理、人工智能)等本/硕联合办学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10余所国境外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组建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联盟。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持“明德博学、自强有为”校训,遵循“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进取品格、基础扎实、功夫到家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快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嘉兴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嘉兴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省属高等院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前身之一的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起源于1914年,此后百年间数易校址、几更校名,曾先后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被誉为中国有色行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于2000年与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嘉兴学院。其后,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和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等四校相继并入嘉兴学院。2023年11月,教育部同意嘉兴学院更名为嘉兴大学。
学校办学所在地——浙江省嘉兴市,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中心腹地,区位优势独特,经济发展活跃,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江南文化发祥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地,正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校视察指导,并在同年8月学校办学90周年校庆之际发来贺信,要求“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善创新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多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学校建有梁林、平湖2个校区,占地面积1660余亩,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38万余册,电子藏书249万余册。下设17个教学机构,有附属医院9所、附属幼儿园1所。现有5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16900余人,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9600余人。学校为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建设单位、浙江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入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高校文明校园,连续多年在浙江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列同类院校前列。
坚持育引并举,着力构建一流高效师资队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朱经武教授为学校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为学校校长。现有教职工17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8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730余人;有全职院士3人,柔性聘用院士11人,有国家级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人才入选者、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专家1人。
聚焦重点突破,着力构建一流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拥有省级一流学科7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在40余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已有18届联培研究生毕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师范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入选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省级实验教学平台13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
强化立德树人,着力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守牢红色根脉,建有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红船精神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浙江省教育系统党员教育基地,入选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原创红色话剧《初心》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报道。学校学子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连续三届“浙江骄傲”、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杰出志愿者、浙江省第一届感动校园人物等荣誉。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园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子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奖项。
突出成果导向,着力构建一流科研创新高地。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平台16个。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承担省“鲲鹏行动”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730余项,其中重大、重点横向科研项目1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0余项(含国家一级学会奖),其中主持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二等奖各1项。《嘉兴大学学报》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学报,“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广开合作渠道,着力构建一流开放办学格局。学校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拥有中澳先进材料与制造研究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浙江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g60科创走廊产业与创新研究院、信息网络与智能研究院、嘉化能源未来技术学院、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创新载体,被认定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一批合作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172个校企合作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2018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学校与美、英、澳、德、日、韩等27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单位开展本硕连读、双学位攻读、交换生培养等合作,入选“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合作院校。
当前,学校正牢记习近平同志殷切嘱托,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秉承“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校训,践行“求是求真求正”校风,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大力实施“1358”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全力以赴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海洋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浙江海洋大学是自然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石油化工学校和舟山商业学校等学校(单位)相继并(进)入,2016年更为现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两次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坚持海岛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学校继续走艰苦奋斗之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办出特色,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现有新城和定海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学校总占地面积260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亩),校舍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纸质图书209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超过5.26亿元。设有11个学院,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及留学生教育,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设有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现有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a类1个、省一流学科b类6个,其中海洋科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5,水产学科位列第8,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数学、水利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农业、教育、旅游管理、药学、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并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4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8个。拥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7356人;教职工1607人,其中专任教师123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73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46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202人。拥有双聘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50余人,省级人才110余人,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0个。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国家二等奖2项,近5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学校是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高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共建)以及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实验基地,是海洋类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共建)。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20余项,省部级奖项2900余项。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大学生众创空间入选省级众创空间。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近5年来,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40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重要社会力量奖52项。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临港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养殖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建有西轩渔业科技岛,拥有“浙海科1号”和“浙渔科2号”两艘科考船,其中“浙海科1号”进入国家海洋科学考察船序列。出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设有国家海洋出版社浙江分社。
学校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确立了充分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优势、面向关联产业的“浙江海洋大学 市内、市外 行业协会 重点企业”校地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浙江海洋大学特色的社会服务新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近年来,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深入参与“水产品精深加工”“机器换人、智能制造”“野生大黄鱼资源重建”“化工园区大气污染控制”等产业提升重大工程。与地方共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大学科技园、定海研究院、普陀研究院等一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等决策咨询机构,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集体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与国(境)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与科研合作。与国(境)外5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与意大利比萨大学联合设立浙江海洋大学比萨海洋研究生学院,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6个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及多个双硕士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士项目,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培养资格单位、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和培养单位、“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单位、中国-中东欧“17 1”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建有浙江.泰国进步海洋丝路学院,设有省内唯一的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俄语等级考试点。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需要,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海洋大学为战略目标,努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具有深邃涵养、勇立潮头海洋品格的一代英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南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赞誉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杨俊辉、校长黄琦。
西南科技大学源起于1952年创办的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和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以及由两校合并成立的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学校曾在重庆、石棉、绵阳三地办学,1978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迁至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部分职工及办学资源并入学院。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原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学校校园现占地5463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现有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已达10亿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269万余册,电子图书798万余册。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外国留学生3.9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6个学院,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85个;设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有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及培育学科,有省级优势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5‰。
学校现有教职工2741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4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87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478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5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次。有“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核应急环境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碳纳米材料”“特种高分子”“军民融合研究”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光电检测技术与研究”等17个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
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1个,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3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等。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1个,首批四川新型智库1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5个、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近年来,学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40余项。学校在2023年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top200中居四川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有光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2门,每年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出各类课程3000余门。电子技术与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等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教学团队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2-2020全国普通高校教师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中,西南科技大学居全国44位。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有38个国家和四川省一流专业,土木工程等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有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创业大赛”等科技文化体育大赛及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机器人小组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最佳技术奖,亚太地区亚军、最佳技术奖。在2018-2022“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学校荣登百强校之列,居全国第66位。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七轮总排行榜中居第66位。学校构建了覆盖所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和非学历教育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是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示范服务中心、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设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学校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定点联系高校之一,联合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和区域特色高端智库方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学校拉美研究中心研究成果积极服务国家拉美战略,获得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学校充分发挥在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先进建筑材料、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环境安全技术、城市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核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等科研特色和传统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特别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
“西南明珠出沧海,桃李春风物华新”。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西南科大精神,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