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校区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胶州)。学校总占地面积64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9.23亿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铸就了“厚德、博学、...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32-5895766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215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学校介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730.8亩,建筑面积82.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9.4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7亿元。图书馆入藏纸质、电子图书共计210万余册。校园教学基础设施齐备,生活后勤保障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可高质量保障各类在校学生2.1万余人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5个学科先后获批国防特色学科(方向),省双一流建设优势特色学科2个。 学校下设25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人工智能等49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33个。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3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综合实验实训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近年来,先后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一等奖21项;目前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2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包含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81项,校级资源共享课35门。近三年,累计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项目5851组次。其中,国家级竞赛获奖 1434 组次,省级竞赛获奖 4417 组次,涉及获奖学生 14877人次,涉及指导教师 7068 人次。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1个省级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重点智库。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7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4.5亿元,成果转化额7.1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4000余篇,授权专利686项;杨凤田院士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4项,其中一等奖11项。学校获批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被授予省教育厅高校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科技成果省内转化十强高校等称号。 学校2011年组建省属事业单位——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系统开展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制工作,相继有多款型号取得型号合格证、完成首飞、科研试飞等工作,其中有三款型号为世界首款获得当地民航局适航审定合格证,奠定了学校电动飞机研制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地位。2023年,学校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双座电动水上飞机正式交付,首款四座氢内燃机飞机成功首飞。2021年辽宁通航研究院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发创新团队获中国航空学会创新团队奖,2023年新能源通用飞机研发领域的创新科技成果获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目前学校已取得民航局141运行许可,并正在积极筹建飞行学院,着力做好民航运输飞行员全过程培养工作。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05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56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9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百、千层次6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兴辽英才”领军人才6人,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27人;8人入围全世界顶尖科学家榜单。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6个。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与国(境)外友好院校开展校际联合培养和长短期交流项目20余个。2007年以来,先后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留学生到校学习。现面向留学生开设英文授课本科专业5个、硕士专业5个、博士专业2个。全英文授课教师队伍150余人。2011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院校资格,2013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获批国家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2020年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21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高校”,2021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集体”。 在71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凝炼了“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学校始终坚持以“立足航空、明德育人、求实拓新、志在卓越”为办学宗旨,培养了13万余名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务实、踏实、忠实”的合格毕业生。学校在服务国家国防事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和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药科大学
学校介绍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始建于江西瑞金,前身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调剂班。1934年,学校跟随红军长征,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历练,边走边学,边学边战,“马背上的药箱”精神与光荣传承至今,为祖国革命事业和药学事业发展培养了十五万余名药学专门人才,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药科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34.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6.41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沈阳市沈河区)校区占地面积约12.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68万平方米;铁西校区(沈阳市铁西区)占地面积1.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南校区(本溪市溪湖区)占地面积12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5万平方米。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创新学院、文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亦弘商学院等12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5214人(博士生652人、硕士生4562人)、本科生9900人、成人函授生11112人。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教职工1167人,其中专任教师689人,正高级职称159人(教授156人),副高级职称260人(副教授26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8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1人,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第二批人选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45人,“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8人,青年拔尖人才18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4个,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学校始终以医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适度拓展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4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共设置21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6个成人本科专业。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示范和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30余项。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4个、辽宁省示范基地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实践教学项目11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62项;获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4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42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8篇。 学校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资格。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药剂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药分析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和中药药理学为辽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批辽宁省“建设一流大学”,药学、中药学分别获批辽宁省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生物医药学科群入选首批辽宁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档。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世界排名第58位,稳居全球前万分之五,是辽宁省属高校中排名最高的学科;学校进入全球前0.19%,世界排名1720位。在2023 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世界排名1570位,药理学与毒理学世界排名39位。2022年“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入选8人,在药学领域全国高校排名第一;2023年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入选10人,在中国药学领域排名第一;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入选22人,在辽宁省属高校中排名第1。我校主办9种学术期刊(英文刊5种,中文刊4种),期刊种类齐全,实行梯度化、集群化发展模式。其中,英文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jps)是国内首个被sci收录的药剂学期刊,位于药学类jcr q1区,中科院1区,2019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资助5年),并于2019到2023年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文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为双核心期刊,《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为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上述三本刊物同时入选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学校办刊历史悠久,成绩显著。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秉承“以药学研究为特色,向大健康产业全域延伸”的发展思想,建成了集科技创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药品监管服务于一体的“3 1”型药物创新体系。体系拥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59个,包括国家药物创新综合性平台、国家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智能药物递送系统设计与评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涵盖了新药临床前研发完整技术链,部分功能与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接轨。 学校瞄准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创新药物设计与发现、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开发、药物筛选和活性评价、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药品监管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粉体学、前药自组装纳米制剂、淋巴递送和示踪剂、国际化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脑科学和药物遗传学研究、毒理代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获得新药证书137个,其中一类新药证书10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累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4900余项,合同额18.3亿元,其中合同额超亿元重大成果6项,帮助医药行业增加产值数百亿元。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构建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辽宁省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现代制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与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成员单位超过100家。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加大海外人才的引智力度,建立了1个国家级引智基地,每年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科研合作;积极拓展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国际交流项目,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新时期,沈阳药科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面向大健康领域,加快建设药学教育领域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为职能,以“坚忍不拔、药济天下”沈药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训精神及红色基因、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开创学校发展建设的新局面,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建筑大学
学校介绍 沈阳建筑大学地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位于风光秀美的浑河南岸。 学校是一所以建筑、土木等学科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工、管、理、文、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原隶属于国家建设部,2000年在国家办学管理体制调整中划归辽宁省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诞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一所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伴随着共和国前进步伐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高校。在7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建设行业发展,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国家建筑行业优秀人才的摇篮。 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在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博士一级学科及学校总体排名均位列辽宁省属理工类高校前列,5个博士一级学科入选省一流特色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工程造价、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测绘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环境设计等17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环境工程、动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安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11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6个专业通过建设部专业评价。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8000余人,包括:本科生125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600人,外国留学生200余人。 学校设有18个学院(教学部),18个直属科研机构和直属科研平台。现有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导师743人,正高级职称236人,副高级职称451人。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中国博士后“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1人,“兴辽英才计划”相关人才30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及辽宁省创新团队8个。 学校本科教育包括7个门类下23个专业类,共49种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0门。我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省级实验中心及实践基地28个,省社科联人文社科基地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辽宁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辽宁省易班发展中心)落户我校。学校本科招生实现了国内一批次省区全覆盖。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行业就业特色显著,国企就业和世界500强就业状况良好,考研升学率连年提升,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态势稳定。 “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7.33亿元,累计科研立项46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0余项。发表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2740余篇,其中多篇学术论文在《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校在中国高校产学研实力排行榜中排名第13名。学校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位居省内高校第一。学校承担省级教改立项63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9项,省级教学名师13人。《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是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生招收院校,是辽宁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校受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委托牵头成立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国际合作专业委员会。学校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罗马尼亚特来西瓦尼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美国马赫西国际大学开展管理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学校获批与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引入isec(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加快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校园底蕴深厚、优美宜人。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756米的亚洲第一文化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校园获得国家“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秉承“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建筑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创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创办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是西部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面积2688亩,现有17个二级学院,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500余人、留学生近500人。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精神,统筹协调发展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不断凸显办学特色,彰显办学优势。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重点强化服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的“三驾马车”。以非师范教育为支撑,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重点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科技攻关与应用转化“三大板块”。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以培引高端人才为核心,以打造标志性科研成果群为关键”的联动战略,努力打造“名生、名师、名气”,弘扬“学气”、保持“静气”、锤炼“勇气”、涵养“大气”,积极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自信和谐的氛围,凝聚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合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激发教学改革内生动力和教育活力,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1项、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6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12项、十四五“重点建设教材”8部。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一流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等25个,15个师范专业通过第二级专业认证。学校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9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竞赛奖100余人次。近5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荣获全国及国际奖项1200余项。 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完备,一级学科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本科专业74个。拥有重庆市一流学科1个,市级十四五重点学科18个,“人工智能 ”市级学科群4个;有数学与信息科学、文博与艺术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生态、智能材料与新能源、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教育等6大优势学科群。大力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获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 学校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不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现有在职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和博士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国家“优青”、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近30人次。有教育部和重庆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次。 学校科研成果颇丰,近年来,获批立项国家级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及优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7项;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3900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70余篇,出版高水平专著250余部;领衔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重庆市自科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0余项。建有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最优化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基地、最优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6个,市级科研团队28个。建设有重庆市高校党建研究咨政中心、重庆发展研究院、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等智库,推出系列高水平咨政成果,其成果获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 学校注重传承重师文化和历史文脉,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努力构建良好的文化发展机制和支撑体系,发展形成了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为载体,以行为文化为重点,以文化氛围为导向,以文化成果为检验的特色鲜明的重师文化系统,努力讲好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学生“爱校、成才、跟党走”,校友“热爱重师、心系重师、支持重师”的“重师故事”,不断彰显重师文化。文化建设成果亮点纷呈,4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批 2018 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39余项文艺作品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学校是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重庆)”等3个国家级基地,是全国“中德(重庆)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的接收学校,重庆市中外人文交流特色高校。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合作科研、师生互访等合作与交流。在卢旺达、斯里兰卡、英国、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5所孔子学院和1所汉语师范学院,孔子学院实现五大洲布局,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联盟,3次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殊荣。建有教育部备案的3个国别(区域)研究中心。 学校积极推进实体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办学条件优良,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拥有纸质图书278万册、电子图书173万种、电子期刊97万册、音视频容量29万小时、数据库62个。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出版专项资助,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初心薪火相传,使命力行致远。一代代重师人砥砺教育报国之志,坚持以教育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习近平、贾庆林、贺国强、刘延东、许嘉璐、彭佩云、韩启德、张梅颖、郑万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校视察,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当前,学校坚持新发展理念,已全力开启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全体重师人正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精神,奋进的姿态,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全国知名、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介绍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高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10万余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办学基础稳步夯实。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9000余人。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型硕士点。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7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 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国家级24个),环境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农科”项目5项、“新文科”项目4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815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976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79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49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2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 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第86位,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124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科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 学校影响不断扩大。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非“985”“211”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2001年、2006年、2016年,连续三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成绩优异。2017年8月,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9月,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17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与恩施州、铜仁市、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黔西南州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乐安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精神,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湖北省、武汉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等称号。多次被湖北省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委中心组”“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9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国家民委‘三全育人’模范”“湖北省十佳班主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师生代表。 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四个服务”办学要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体育大学
学校介绍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足球教练员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 ”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新闻学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体育、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应用心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社科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等4个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图书馆藏书135余万册。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800余名,研究生35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 ”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著名高等农业学府,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山西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入选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廖允成、校长(院长)张强。 承续百年薪火,发展再创新篇。山西农业大学始建于1907年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在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校友和杰出人才,其中,有晋中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张维琛等革命英雄;有谭绍文、郑社奎等各级领导干部;有郑哲敏、王志均、席承藩、郭承基、朱尊权、庄文颖、高福、张绍铃、徐明岗等9位院士,王绶、张龙志、徐锦堂等著名教授专家;更有数以万计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山西农业科研的主要力量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建院以来,以牛天堂、陈瑛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学家,先后育成全国第一个高产矮秆高粱杂交种晋杂5号、全国第一个抗虫棉品种晋棉26号、世界第一个蓖麻三系杂交种晋蓖麻2号,以及优质高产品种晋谷21号、晋麦47号、早青一代西葫芦、玉露香梨等新品种,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10月,省委省政府着眼山西省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改革发展大局,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合署改革以来,学校推行“大部制”等一揽子重大改革措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迈开了改革发展的新步伐。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优势鲜明。学校(院)现有太谷校区和太原龙城校区两个校区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研究机构,其中,教学单位22个,直属科研院所(中心)20个。现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拥有本科专业68个。初步构建了以农科为核心,向上游生物学科和下游食品学科双向延伸,其他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现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专家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学校(院)坚持实施“人才优先、人才强校”战略,为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有教师、科研人员及职工45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56人,博士生导师153人,硕士生导师1046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教学名师项目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2人、岗位科学家16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神农青年英才3人,“青年三晋学者”7人,省青年拔尖人才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3人,省科技功臣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 坚持立德树人,各类英才辈出。学校(院)现有在校生3万余人。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校以来,先后培养了20万余名各类人才,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为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实施本硕统筹培养、公费农科生培养,开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创新创业先锋班,涌现出了以全省首个“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子。学校(院)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长达百余年的合作历史;与美、英、澳、俄、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有尼泊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学生来校攻读学位。 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成果丰硕。学校(院)牢固树立“创新为上”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依托学校(院)建设国家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晋中(太谷)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退化土壤改良与新型肥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园艺植物脱毒与繁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7个,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1331工程”创新平台等省部级平台(基地、资质)167个。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3个。“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77项;取得国家审(鉴)定品种47个、省级审(认)定品种445个,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4个、地方标准404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67项。主管主办《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7本出版物。 科技示范引领,服务农谷建设。学校(院)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服务农业“特”“优”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立足支撑、引领、改革三个维度,认真抓好示范推广、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建设四件大事。近年来,学校(院)坚持项目、资金、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社会服务项目经费到账3.7亿元,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立了15个综合性示范基地、83个精品基地、125个农业示范基地,600余名农业专家组建了56支社会服务队伍,培训农民60万余人次。学校(院)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地方主导、学校谋划、部门组织、院所实施”四级联动的校地合作新路径,与地方政府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共建了大同黄花、忻州杂粮、阳泉富硒产业等19个产业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临猗、太谷2个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打造了8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合署改革以来,转化科技成果253项,交易金额4082.22万元。学校(院)积极推进“农大、神农、农高区”三农合一,紧扣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有机旱作农业主题,加快整合人才、学科、研究所、实验室等创新资源,争取“国字号”平台落户农高区,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现有马达加斯加棉花植棉技术服务与产业基地建设、巴基斯坦特色作物新种质创制与旱作农业技术示范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办学条件优良,读书修学圣地。学校校园面积3588亩,建筑面积134.4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0.7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2.36亿元。有纸质藏书210万余册,电子图书384万余册。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太谷校区校园内“山西铭贤学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是山西省近代教育史、农业发展史、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鲜活史料。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学校(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正在向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发起者之一。 学校生于兵工、长于兵工,军工特色鲜明。学校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1965年更名为西安工业学院,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兵工行业的本科院校。学校长期归口兵工行业部委管理,1999年,由原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陕西省管理;2006年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坚定不移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成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校拥有金花、未央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2000余人。 学校学科体系完整,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4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5个,15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2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校设有19个学院、研究院,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新时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起并成立了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盟,筹建了西安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了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等一系列国防研究平台,国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落户我校,军委科技委快响中心在学校设立分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28人,15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项目等各类高级别人才项目。学校人才培养基础坚实,建有169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拥有36个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3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2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5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得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5项。 学校科技创新发展强劲,一大批成果应用在国防装备的关键领域。拥有“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安工业大学“兵器小镇”科普中心等4个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基地37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各军种、各战区、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刊发在nature子刊和science子刊,学校教师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00余项国防及各类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学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 学校国际化办学拓展有力,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国际化育人工程,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工业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理工学院”(简称西安圣彼得堡理工学院),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目前已同英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名校或研究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实施了近200余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包含世界名校访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假期带薪社会实践等。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留学西工”品牌工程,招收培养“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本硕博和语言生四类留学生200余人。 风雨兼程六十九载,一代代西工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始终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传统精神,弘扬与时俱进的“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现代军工精神,形成了独有的“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 当前,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术引领、夯实基础、强化特色”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核心竞争力指标提升,昂首向着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州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湖州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2000年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2006年2月6日,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莅临湖州师范学院视察,希望学校“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早日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独立学院求真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湖州学院。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明体达用”校训,逐步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的师院精神,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获批牵头筹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富裕长三角林业国家创新联盟。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优良师范传统、鲜明应用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安定书院/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14个二级学院以及赵孟頫美术学院、沈家本法学院,拥有8所附属医院、2个临床医学院、11所附属学校。校园占地1560余亩,馆藏图书400余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份招生,全日制学生15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200余人。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高级职称900余人,拥有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5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1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万人计划”专家等省级人才83人。数学、临床医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16个硕士点、17个省市重点建设学科。52个本科专业中,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有1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综合改革类协同育人项目、1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学校现有16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主持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主持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5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7项。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塞拜疆国立语言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建跨文化研究中心。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机构开展紧密交流合作,现有来自俄罗斯、摩洛哥、津巴布韦、吉尔吉斯斯坦等32个国家的国际学生。 进入新时代,湖州师范学院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校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志向、有用、有为”的“六有”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术为要、学科为基”办学理念,坚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聚力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朝着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目标奋勇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东北石油大学
学校介绍东北石油大学(原名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是黑龙江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是省部共建高校,是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69.3万平方米,其中秦皇岛校区占地33.28万平方米。在海南省三亚市设有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学校从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54个本科招生专业、22个高职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28790人,其中本科生20683人、专科生2648人、硕士研究生4200人、博士研究生620人。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7.02亿元。建有5g校园融合专网。图书馆藏图书264万册,有sci、ei、innography等中外文数据资源16种,建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大庆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教学特色,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有27个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6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15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5个,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10项。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1门。获国家级规划教材15部、全国优秀教材1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奖25项。《铁人在非洲》音乐剧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 学校聚焦国家能源战略,建成了石油石化优势特色学科群。形成了提高油气采收率、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等世界前沿研究方向,形成了“优势引领、融合拓新、支撑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2016年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2023年化学、地球科学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2017年入选黑龙江省首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黑龙江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排名第三位,奋力开创了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省优势特色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5个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4个省研究生导学思政团队。 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百年大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现有教职工2143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90人,博士学位 665人、硕士学位 652人。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项目)获得者17人次;龙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89人次;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等教师荣誉获得者24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9个。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2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一强两优三服务”的科研特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育人体系,深度服务能源行业、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平台60个,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省级团队9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奖励1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专利金奖各1项。“十二五”以来,获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80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获批教育部科技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6项,科研总经费21.18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9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6项。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现已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10余个国家的3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等学生海外交流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与美国、德国、加拿大、土耳其、伊朗等国的大学共建石油工程、非常规油气研究、水与能源研究、低碳与新能源研究等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现有10余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学校主办的品牌期刊《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journal of geoenergy》(《地质能源学报》英文版)和《高等教育研究》等报刊,与全国300多所高校进行交流。 学校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形成了“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和“全方位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办学”两个鲜明特色。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用大庆精神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办学育人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培养的20余万校友为东油人贴上了“信念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标签,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行业管理骨干,一大批科技专家、院士、教授、学者和一大批严谨务实、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 办学63年来,学校秉承“躬耕黑土、加油中国”的深厚情怀,始终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坚持扎根高寒地区非中心城市,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攻坚克难,已经成为国内唯一坚持在油田上办学、东北地区唯一拥有石油石化学科上中下游一体化的高校。 今天,东北石油大学正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创新、特色创优”办学理念,深化“厚植龙江沃土、深度回归油田”思想,按照“强陆、拓海、壮新”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陆上石油学科一流的石油大学——陆海并举的石油大学——高水平的能源大学”“三步走”战略,为建设“行业地方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国际化”的高水平百年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