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2-60216795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183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华东交通大学
学校介绍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历史沿革: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学校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校内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是一所宜学、宜教、宜研、宜居的山水学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41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29人,其中专任教师1345人,正副教授653人。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者、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化名家、江西省“双千计划”入选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主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工程人选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300余人次。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团队入选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并列全省第三);涌现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省普通高校金牌教师、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全省高校“最美辅导员”、“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好人”、江西省优秀志愿者(抗疫类)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江西省三八红旗集体”等优秀教师(团队)。 学科专业:学校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具有1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50余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24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主持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和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各1项,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在第二轮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45个参评专业中41个专业被评为星级专业点,其中17个专业为五星级专业点,24个专业为四星级专业点星级专业点,星级专业点占比率为91%。在全省41所参评高校中,星级专业点占比率排名第2,五星级专业点占比率、星级专业点总数均排名第3。 教育教学: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2014年,学校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动育人理念从“本科教学”转变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自2015级学生起实施完全学分制,大力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实施“天佑学子培育计划”,成立天佑学院,发挥天佑学院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试验基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领袖、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和先进集体;获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1300余项。 科研创新:学校践行科技强国使命,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高级别科研项目承接、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突出业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标志性奖项;实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国家社科领军人才项目等高水平项目承接的突破;学校现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高校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自然科学类省部级科技平台33个,省级重点智库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5个;近5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0余项,省部级项目700余项,横向项目2000余项;入选“江西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op10”(全省仅三所高校入选),获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西基地;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0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6项,其中一等奖9项,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022年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数量并列全省高校第一;获社会力量奖19项,其中一等奖10项,包括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一等奖等。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招生,部分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在16个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参加一本批次招生。近年来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生源质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连续20年获全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评(批)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南昌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处党支部获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就业创业类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就业创业金课(全国仅21门);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事三等奖及江西省赛事一等奖(第一名)、江西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总成绩第一名),入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全省第一,江西省、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要领导多次来校调研。每年两成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四成以上到国企就业,85%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毕业生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和厚实有谱学得好、踏实靠谱干得好、朴实不摆谱合作好”的“三实三谱”华交学子特质,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开放办学:学校作为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坚持贯彻服务轨道交通国家大行业和江西地方大产业两轮并转战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学校先后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通号等集团结成战略伙伴,实现与原铁道部各行业领域战略合作全覆盖,并且积极与广州地铁、南昌轨道集团、东莞轨道公司、南宁轨道集团、宁波轨道集团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提升学校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影响力。同时,积极与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省地震局、南昌市人民政府、赣州市人民政府、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铃集团、江西地建投集团、中国瑞林集团等江西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合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以科技创新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2年,学校与进贤县人民政府、江西青花九龙置业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办学协议,建立华东交通大学进贤教学点,进一步实现地方繁荣、企业发展与高校建设和谐共存、齐头并进的“三赢”局面。学校广泛搭建校友合作平台,积极引入校友、社会、企业等资源进行多渠道多方式合作,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三请三回”、“三企入赣”要求,为江西地方经济和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党建思政:学校党委坚持将党建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火车头”党建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全力打造“火车头”党建品牌,学校被列为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品牌重点打造对象,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各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4个,实现了院系党委以及专任教师、教职工、学生党支部国家级荣誉全覆盖。培育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先进典型。 社会声誉:学校是江西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全国绿化300佳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西)基地、江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及实训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先后落户学校,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多次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女团体总分前三、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培养出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太极拳冠军,多名学生获奥运会前八、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亚洲田径锦标赛冠军,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连续1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济南大学
学校介绍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多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3个学院,建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学校每年本科招生专业70个左右,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380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人,其中教授385人,副教授88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18人。现有全职院士5人,双聘院士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1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 学校建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5个(其中,高峰学科1个、优势特色学科3个、高水平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培育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4个;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建有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64个。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依托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11个,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3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16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9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专业(群)5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3个。8个师范类专业纳入教育部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范围,入选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112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6个,1人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山东省一流教材12部,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9项,山东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8门。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科创赛事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33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408项、二等奖1147项。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4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851项,省部级项目184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28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292项。学术论文被sci、ei、ssci、cssci收录14137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318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济南大学学报》等2种学术期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海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为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通过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立项实施单位;在金融学、机械工程、网络工程、环境工程4个专业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举办双学位、交换生、本硕连读、博士联培等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培育及出国留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建有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3个、山东省国际合作研究基地1个,先后获批国家级引智项目2个,省级引智项目5个,在刚果(布)建有孔子学院1所,成立有冰岛研究中心和非洲法语区研究中心、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等3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学校校园占地2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及电子文献800余万种册,中外现刊及电子期刊3万余种。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北大学
学校介绍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双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办于1941年,前身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太原市,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占地面积2439 亩,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8.7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5亿元。学校拥有纸质图书馆藏164余万册、电子图书近200 万册、70余个中外知名数据库资源。2020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中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推动中北大学在全省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中发挥科研支撑作用。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山西省重点学科24个,山西省“1331工程 ”一流学科3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支持学科2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6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本科专业93个(对外招生专业86个)。工程学学科群、材料学学科群、化学学科群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 学校现有教职工2811人,专任教师2041人,教授313人,副教授679人,教师博士化率66.88%。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院士、国家级高级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52人,国家级团队、集体12个,省级创新团队18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专家20人,中央和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5人。 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700余人;设23个学院,其中实体学院20个,并设有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等教学机构。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一流专业等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1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了具有中北特色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体系和创新创业育人、军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等多维一体的特色育人新格局。学校获批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功申报山西省双创示范基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20名。在最新校友会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排名中挺进百强。在2020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特等奖和ams 奖,作为唯一国内高校问鼎最高奖项siam 奖。2023年,首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在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形成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强化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两翼齐飞,凸显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共计74个,创新团队18个,拥有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孵化基地。设有先进能源材料与系统研究院、特种金属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近3年来,共承担各类项目395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66项,其中主持国家千万元级以上项目34项。科研经费共计30.62亿元,其中2023年科研经费达11.38亿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12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0余部。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重大武器型号、海洋领域等,共有70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动车组、计算机国产化替代、智慧医疗、智慧冬奥等国家重大项目工程。 学校致力于服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高。在国防军工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等方面业已形成显著优势。学校拥有国防重点学科5个,在地方共建高校中排名第一。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先进技术工程中心等“国字号”国防科研平台。国防创新计划重大专项立项数和经费数不断攀升。学校始终把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转化作为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成果转化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已遴选并积极推动40多项可产业化且前景广阔的成果就地转化。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山西转型发展需要,增强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市和山西煤化所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能源材料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半导体学院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签署合作协议。面向长三角在江苏省南通市建设中北大学南通智能光机电研究院。在晋城市设立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在运城市、晋中市、长治市、忻州市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忻州市政府共建半导体学院和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中北信创产业基地,与山西百信共建“山西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和“信创产业学院”,与长城计算机公司、建设银行山西分行共同打造“1 1 1”信创产业生态联盟,与山西航产集团共建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通航产业学院。学校在最新公布的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排名中位列57位。 建校80余年来,学校秉承“致知于行”校训,弘扬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为内涵的“太行精神”, 以“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为己任,已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 30 万余名又红又专、具有人文素养、国防底蕴、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宽广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他们遍布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书写了服务国防、服务社会的光辉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胸怀“国之大者”,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人才强校、内涵发展、综合改革、两翼齐飞、国际化”五大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双一流”大学,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享有泉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2012年6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姜春云、王丙乾、陈至立等题词祝贺。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是财政部直属六所高校之一。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我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我省内涵提升和名校建设工程第一所重点支持的高校。2017年12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发展目标和“坚定一流目标,贯穿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四大战略”的1234发展思路。2020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2020、2021年连续获得省属本科高校分类考核“优秀”等次。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燕山、舜耕、圣井三个校区,占地3000余亩,是首批“山东省绿色学校”。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室21个。校舍建筑总面积9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347.9万册,电子图书743万册,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主校区图书馆项目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设有雅思机考考点,是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中国大陆的第27个官方考点。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24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拥有6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本科专业总数比例位居省属高校首位。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其中,应用经济学为“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 以上专业数 18 个,位居省属高校第 2 位,全国财经类高校第 9 位,是山东省唯一所有专业全部上榜的高校。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30人,其中教授378人、副教授69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34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709人。1人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16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工程);1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7人入选财政部人才库专家,21人次入选“泰山学者”工程,20人入选省级教学名师,39人次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10人次获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等称号。全职引进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1人。2022年,学校获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评估“优秀”等次。 人才培养 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顺利通过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省本科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拥有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2022年获评中国教育在线“山东省最受高中生关注本科高校”、大众网“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学校实行荣誉学位制度,成立荣誉学院,设有拔尖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流教材7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在近四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2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14项。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现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大学生创业园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山东省双创示范基地”。自2015年起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三千计划”(进千乡村、千企业、千社区),现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员、贯穿全年”的社会实践特色育人品牌。在全国“互联网 ”“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嘉奖,2012-2022获国家级重点创新创业竞赛奖项70项,其中,金奖(一等奖)10项,银奖(二等奖)19项,铜奖(三等奖)41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2021年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排名第6位。学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荣获“世界大学生五球锦标赛”排球冠军(2010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三连冠(2008—2011年)、全国学生运动会男子排球两届冠军(2012年、2017年)。学校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高度评价,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年度项目74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83项;被cssci、sci、ssci和ei等检索收录论文1449篇。参与共建“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重点新型智库1个、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3个,入选首批法治山东建设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主办《经济与管理评论》和《山东财经大学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其中《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年入选“2021-202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同时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2021年,首次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经济学、管理学成果获奖等级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21项,位列省属高校第1位,全国财经类高校并列第5位,全国立项单位第53位。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社会服务 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打造服务社会“财大品牌”。近3年省部共建课题16项。山东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省教育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以及3个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企业、校友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成立乡村文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部乡村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成立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研究成果被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充分吸纳。4项成果获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获评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智库奖”,入选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实施创新试点单位。 国内外合作交流 学校是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单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全面战略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教育部“平安留学”培训协办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合作院校;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asreu)创始成员高校之一,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大陆12所高校之一,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会员,北美精算师协会(soa)ucap高校,欧亚太平洋学术联盟(epu)成员学校,“一带一路”财经类大学联盟创始成员,“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单位。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滑铁卢大学,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雷恩第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共同打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60余个,覆盖学分互认及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培养全过程。学校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学历高校,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通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立欧美同学会。学校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与山东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昌航空大学
学校介绍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1.办学历史:南昌航空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高等学校。   2.办学特色:学校秉承“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团结自强、拼搏向上”的昌航精神,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面向,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和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航空、国防类及相关专业22个,占学校所有专业的31%,拥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技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等航空特色专业。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成工科优势明显、航空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   3.办学条件:学校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英雄城——南昌。校园环境优美,拥有前湖、上海路、共青城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设备5.2万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约7.4亿元。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料238.3万册,中外文期刊308种,电子期刊49.22万种,电子图书542.03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64个,阅览位4570座。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5.5万平方米。   4.机构设置:学校设有航空宇航学部,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飞行器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土木建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航空服务与音乐学院、软件学院、通航学院(民航学院)等17个专业学院,有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孝彭书院等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在景德镇设立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学校拥有“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学科专业:学校具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三个江西省一流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现有71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8个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个专业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6‰,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6.人才培养: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是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专项博士招生计划高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省级教学成果奖95项、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4个、省(部)级优秀教材40部。拥有3个校企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拥有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50个,其中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近五年,我校学生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6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53项;在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前300)中排名全国第77位,位居省内高校第三。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本科,前300)中排名全国第99位,位列省内高校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确定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7.科学研究:学校近年来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政府奖励40余项,其中一等奖17项;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航空学会等科技奖励130余项以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30余项、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608篇,出版论著170部,受理专利1796余件、授权1095余件,教材662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其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等3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在内的国家级社科项目20余项。承担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行业科技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00多项。入选首批“领航江西”智库成员单位,获批江西省重点高端智库。   8.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共计400余人次。   9.招生就业工作: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除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外大多在一本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万余人,研究生4200余人,留学生240多人。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近19万名。学校与航空、航发、商飞、航天、民航、通航等企事业单位和近40个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3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各大民航、通航、商飞公司。学校连续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等荣誉。   10.国际合作: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互派与教师交流,其中,受国家留基委资助人数居全省前列。我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高校共同举办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5个,目前在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学生突破1600人。我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开设了航空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4个本科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机械、计算机、管理科学等多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现有来自摩洛哥、孟加拉、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等34个国家的留学生近300人。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生培养结构,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先后荣获江西省和全国来华留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1.民生工作:学校注重民生工作,推行教职工“健康工程”,发放健身津贴,开展年度健康体检。树立“你选我一次 我念你一生”的资助育人理念,开展多方位、各群体、全覆盖的资助工作,坚持扶困、扶难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提升资助救助力度。除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规定的所有形式外,学校还设有新生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岗、临时困难补助、困难学生走访慰问、选派优秀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访学等多项资助项目和优秀学生奖学金、创新创业实践奖学金、各类社会奖助学金近20项。形成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12.社会声誉:省属本科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综合评价意见连续五年为“好”,校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省委考核为“优秀”。先后获评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文明校园、省生态文明先进单位、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全国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全省“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连续九年获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西省平安校园”,成功入选“江西教育走进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十佳大学”。“天宫开悟”航空航天科普精准教育扶贫项目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科技大学
学校介绍 湖南科技大学肇始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3003.88亩,建筑面积116.2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75亿元,纸质、电子文献总量750万余册。设有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海洋装备与工程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齐白石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学院、师范学院、黎锦晖音乐学院、昭潭书院等23个教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潇湘学院(独立学院)。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硕师计划”推免资格。拥有1个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5个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1个湖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国防特色学科。拥有97个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8个省级一流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2731人,其中专任教师1761人,正高职称337人,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约69%。拥有特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4人,万人计划入选者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优青1人,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时代楷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余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次覆盖全国。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4993人、在校研究生6317人,另有潇湘学院(独立学院)学生5157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3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12门省级一流课程,74门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4项。 学校有41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18个省级社科类研究基地。“十二五”以来,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877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11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3019项,转化科技成果198项。《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学校领衔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深纪录,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长期依赖,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奥地利、爱尔兰、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以及我国台湾、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招收20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及台湾地区交流生来校学习。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校训精神,大力实施“353”战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徽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长三角与南京毗邻的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马鞍山钢铁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华东冶金学院和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建校65年来,学校弘扬“高标准、严要求”优良传统,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优良校风,铸就“精工博学、厚德敏行”校训精神,积淀“至诚报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崇尚科技,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大学文化,走出一条“以工为主、服务行业、融入地方、创新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科技部与安徽省政府联动支持高校、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海外招收留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以及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校占地面积2531.31亩,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4.0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38万余册,可用数据库140个,电子图书309万余册。设17个教学院部,66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类在校生3.4万人。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品牌)、综合改革试点、振兴计划专业47个。15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和住建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54位。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持续保持全球esi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全球前5‰,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纳米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获批省级高峰培育学科,5个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提档进位,学校在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esi排名第198位。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3个,“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平台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成立iso-tc107/sc9pvd(物理气相沉积涂层)国际标准分委会。 现有教职工22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19人、副高级职称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880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8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61.85%),各类国家级人才23人次、省级人才152人次。1名教授荣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近3年,学校3个学科领域7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上,学校有24位学者入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步入全国第一方阵,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创的“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十四五”以来,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45项、国家级奖1043项、省级奖2545项,在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a类赛事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6项,5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改革成果项目;在校生曾获省属高校第一个“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第一个全国“优胜杯”,实现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六冠一亚”,金鹰创新创业团队入选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创新创业典型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获2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一本生源超过99.4%,大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毕业去向呈现出“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特征,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满意度达98%。 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近五年,主导制订国际标准10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1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5项,授权发明专利1375项,转移转化专利成果321项,2019-2021年连续三年位居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省属高校第一名。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建立政学研合作联盟,共建6个实体性研究院,与宝武集团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与芜湖市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与马鞍山市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家学院、马鞍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全省首批工程师学院。近五年,智库成果获教育部、科技部、安徽省采纳5项,获省市领导批示17项,在中央“三报一刊”、省级核心报刊发文39篇。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47所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批成立安徽省首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校办高科技企业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省属高校首家上市的校办企业。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入围全球900强,位于省属高校第3位。 持续扩大开放办学。与近百所国(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科研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加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水平考试院校资格。深化与长三角高校合作,加入“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和“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与南京大学联合成立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安徽中心。持续推进省内外校友会和学科校友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势,持续助力帮扶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5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名学生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6个团支部和学生社团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和“全国百强社团”;2人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学校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高校;3人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安徽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连续两次获评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评估5a级基金会。 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坚守信念、坚持梦想、坚定信心、坚韧不拔总要求,聚焦培育时代新人和服务重大需求主题,拉抬标杆、等高对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构建“三三五”党建工作大格局,大力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朝着国内知名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江大学
学校介绍 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于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江汉石油学院的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78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划转湖北省管理;原湖北农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始建于1977年,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原荆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6年创建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荆州师范学院;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前身是湖北省沙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1977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   地理位置 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并建有武汉校区。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脉。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   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118亩,校舍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94亿元。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10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9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3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9万种,全文电子图书151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8个。建有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足球、网球等场地,各类体育运动场馆设施齐全。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196人,专任教师2366人,外聘教师65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20人,副教授86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0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93人。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称号人选27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40名,硕士生导师11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17人。   学科专业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各类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体育、工商管理、法律、护理、艺术、临床医学、风景园林、会计、兽医、社会工作、翻译、教育、生物与医药等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现有油气勘探、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油气智能装备4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设有10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教育学” “商务英语”“地质学”“网络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植物保护”“应用化学”“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9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2777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325人,来华留学生800余人。   学术平台 学校现有51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5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8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   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项,并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获得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9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774篇。   教育教学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地震勘探原理》《探究癫痫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学虚拟实验》《生命长江》《高等数学a》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岩石学》《生产测井原理》《地震勘探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楚文化漫谈》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有3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地震勘探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现代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作物生产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油气钻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学交替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园艺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部、土木工程教研室、护理学专业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测井信息工程教研室、基础医学部、有机化学课程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植物保护专业教研室被评为湖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学校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制度,并设有长江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文华奖学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40余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近年来,研究生、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赵传宇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学校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11个大学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的8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学生互派,学者互访和联合科研等交流合作。学校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共建毒理学联合实验室、与韩国首尔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共建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与埃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及加拿大ubc大学太平洋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招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设有hsk(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在校留学生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加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五大洲69个国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27万册、电子图书124万册,实验室面积8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约5.13亿元。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全日制在校生29563人,其中本科生22110人、研究生7061人、国际学生392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7人,其中专任教师1479人,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9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80人。有双聘院士3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聘请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天学者”39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个,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70余人。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72个本科专业,34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1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1个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入选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教育部科研基地9个,有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58项,累计实现科研经费7.52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0项、国家社科基金2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5248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获得省级科技一等奖5项,授权专利1293项,连续多年获甘肃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验收的高校。 学校主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入甘肃省首批六家创新联合体,成立黄河流域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院、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十三五”期间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1600余项。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获评甘肃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与美国阿克伦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是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口支援高校,近年来500多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获批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个学院入选“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及培育单位,5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党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荣誉奖,1个教师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交通大学
学校介绍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51年,根据毛主席指示,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学校,时名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重庆交通学院。随后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等相继并入。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为省部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并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学校现有南岸、科学城两个校区,占地近2900亩。全校固定资产总值44亿元,各类仪器设备总值7.8亿元,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拥有1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馆藏文献441.55万册,其中纸质文献232.05万册,电子图书209.5万册。购有sci、ei、elservier、cnki、万方、维普等中外文数据库50余个。 师资队伍素质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2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648人,高级职称教师约90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交通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重庆英才计划、重庆市“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巴渝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次。聘请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业界精英担任学校特聘或兼职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十大桥梁人物、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名师等获得者30余人。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获批重庆市3个市级一流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水利4个市级“人工智能 ”学科群。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河海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等20个学院(部)。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3个国家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等7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5个、特色学科专业群7个。学校为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健全完善教育教学协同联动机制,创新人生教育,拓展实践平台,凸显“交通 ”培养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园”,开办茅以升班、英才班、卓越工程师班、海外项目管理人才班、cima班、创新创业班等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名,其中普通本科生23510名(含留学生),在校博硕士研究生7300余名。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年位居市内同类同层次院校前列,学校入选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办学70多年来累计培养各类各层次人才20万余名。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学校拥有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力学治沙与生态碳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车辆系统集成与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智能物流网络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绿色航空能源动力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部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4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西南水运科学研究院、沙漠土壤化研究院等20余个研发机构。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寒区工程、冻土生态航道、轨道装备、运输物流、绿色航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17项,省部级及学会科技奖励600余项。公开发行《应用数学和力学》《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学术期刊。 国际交流合作富有成效。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先后与30余个国家近10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中(国)波(兰)大学联盟,并一直担任轮值主席。学校在非洲贝宁和美国华盛顿开办孔子学院,拥有欧洲研究中心和贝宁研究中心共2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来华留学生规模约600人次/年,留学生曾在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汉办联合举办的“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中摘金夺银。留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工程、信息、商贸和教育等行业发展,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肯定,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先后与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合作举办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泰国、斯里兰卡和贝宁等国高校和机构合作举办了3个境外办学项目。 党建引领保障推动事业发展。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教职工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九大代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3个基层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纪检审计党支部书记工作案例入选中组部、教育部工作案例汇编。学校入选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成重庆高校首个党风廉政教育培训中心。 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弘扬“甘当路石、进无止境”办学传统,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争创一流,努力建设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