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学院性质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江西省唯一公办信息类专科层次普通高校。学校起源于1956年10月江西省气象局举办的气象干部培训班,1977年设立南昌气象学校,1980年学校归中国气象局管...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791-5273256,0791-527325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学校排名
1806名 人气值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上海电力大学
学校介绍  上海电力大学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1月升格为本科,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四千余人,教职工一千余人。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学校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2019年,学校获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构建“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高校。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59.3%。目前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国家级人才8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人才1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70余人次。另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四有”好教师1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7人,上海市育才奖33人次。 学科与教学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共13个二级学院和40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12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中本贯通”试点专业4个。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201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年“自动化”专业、2023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认证,标志着两个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2021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2年“信息安全”专业、202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asiin认证,并获得欧洲工程师项目(eur-ace)认证。拥有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1个,iv类高峰学科2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工程管理、材料与化工、翻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18年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2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6项。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优质在线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43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39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获批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3门、上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上海课程思政示范团队7个、上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位。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累计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累计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优胜奖7项。累积获得“智慧树”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累积获得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3项。有国家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个、校外实习基地240多个。 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1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构建了由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组成的“三中心一智库”,成立上海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全面服务于地方与行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三千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项目、启明星项目、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700余项;近年来,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78项,其中国家奖3项。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入选首批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千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多篇论文入选esi论文。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智能电网在亚洲区域的发展。我校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主席单位。学校倡议与10所国外名校联合成立了“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被推举为永久理事长单位,联盟高校有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德国科特布斯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大学等。2018年10月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与菲律宾八打雁大学、泰国苏兰拉里大学、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控股巴西cpfl公司等20多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国外大学及企业合作,共商能源电力行业与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校担任名誉教授、海外名师,进行讲学及合作研究。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倡议,结合自身特色,成立“‘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分别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成立“菲律宾能源电力国际实训基地”和 “印尼能源电力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学校举办“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高级研修班”、“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商业模拟大赛”及能源电力企业培训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电力企业及高校中取得较高声誉。   学校注重国际人才培养。与美国、英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暑期游学、海外实习、硕士双学位等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每年均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长短期项目,且派出人数日益增多。学校目前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孟加拉、摩洛哥、泰国、越南、刚果(布)、老挝、俄罗斯、也门等35个国家的长期留学生。 毕业生就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z6尊龙平台的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3%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近100%,学校致力于行业合作,实施了“3 1订单模式”培养模式,行业内就业率显著提高。 发展目标   2018年6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 2020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前后,建成能源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工商大学
学校介绍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北京商学院先后隶属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前身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建于1950年初,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建于1953年,1958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合并到中央商业干部学校。1959年商业部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商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与北京商学院合并。1969年北京商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招生。北京商学院是我国建国后建立较早的专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轻工业高等学校。1970年迁入陕西省咸阳市,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原址重建,先后隶属于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主要面向轻工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建于1982年,隶属于机械工业部,主要是面向机械工业行业培养管理干部。 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将按照“开放、创新、特色、质量”方针,努力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 2003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核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2004年起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全体委员投票确定: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2012年12月,学校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学位学科名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9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9月,“应用经济学”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我校系统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学科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设16个学院、1个教学部;拥有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科技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实验室、环保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精尖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社研究基地等18个重要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1个省部级行业协会科研平台;4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本科专业61个。2002年—2012年,我校获批应用化学、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和会计学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民商法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工程和企业管理6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我校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3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博士后43人(含联合培养13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7万余人(博士生194,硕士生3941,普通本科生12297,成人本科生419人,留学生234人)。 学校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1245亩),其中阜成路校区21万平方米(315亩),良乡校区62万平方米(930亩)。总建筑面积51.9万平方米,其中阜成路校区20.25万平方米,良乡校区31.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1.41亿元。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5793.1平方米,截至目前,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194万余册、电子图书136万余册,电子期刊209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98个。 “十五”时期以来,抢抓机遇,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基本条件,完成了阜成路校区改造和良乡校区一期等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良乡校区新建面积达25.78万平方米,2004年10月,8千余名学生顺利入驻,良乡校区一期工程的建成,为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校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学校逐步完善阜成路校区和良乡校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十三五”时期,学校完成宿舍楼及食堂和活动中心的建设,2019年8月,良乡校区二期新建4.2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竣工并投入使用,2020年8月,良乡校区二期新建1.60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和学生活动中心楼宇竣工并投入使用。“十四五”期间,学校还将陆续完成教学科研楼等建设共计7.09万平方米,实现“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升条件保障”的目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 河北农业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之一,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学院等历史时期,于1958年正式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20世纪50年代,学校的森林系、畜牧兽医系、农田水利系分别整建制参与组建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武汉水利学院(现与武汉大学合并)。1995年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2000年原河北水产学校、原河北畜牧科技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 百年积淀,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教学原则,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与表彰。先后培养毕业生40多万名,涌现出了一批批兴业英才、学术骨干、管理才俊,如董玉琛、刘旭、杨志峰、赵春江、郭子建等11名国内外院士,君乐宝集团创始人魏立华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学校在保定市、沧州市渤海新区、秦皇岛市、定州市四地有五个校区;校园占地2765亩,附属实验农场3600余亩,林场40000余亩,建筑面积124.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48亿元,固定资产25.4亿元。 学校设有31个学院(部、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34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5265人;在职教职工3155人,其中专任教师2139人;教授及相应职称444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986人;博士生导师248人,硕士生导师995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人才200余人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模范教师4人。 学校学科专业以服务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应用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为优势特色,“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和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设有96个本科专业,其中2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全面实施“311”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分制,率先在全国制定实施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9项;建设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24个。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发起成立“河北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获批河北创业大学,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成立“河北省农村创新创业联盟”。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 ”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连获佳绩,获国家级金奖2项、一等奖1项,获奖总数位居河北省高校首位。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承担科技创新项目数量、经费总量和获奖等级、数量上一直名列省内高校前茅。拥有“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试验站、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9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3名、省级99名。“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308项,到位科研经费16.13亿元,审定新品种145个,专利2341项,三大索引论文4932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5项,其中国家二等奖3项。 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成立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全力服务河北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保定市政府合作,按照“465”模式创建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受到省部领导充分肯定,入选了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并在全省推广。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保定乡村振兴场景创新实践项目。与邢台市、承德市、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乡村振兴局、中国葛洲坝集团、君乐宝集团、同福集团等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在全省六大生态类型区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等394个,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125个,区域综合试验站9个,推广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技术1000余项,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关系。与德国马格德堡-施滕达尔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项目;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举办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26所国外院校或机构开展了合作交流项目;与非洲科学院等13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设有国家留学基金委“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专项”和“乡村振兴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等公派联合培养项目;建有国家级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河北省“外国院士工作站”、“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4个“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3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次被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入选河北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被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诠释,李保国同志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面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今天的河北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向着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阔步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方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学校创立于1946年,前身是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5年更为现名,1998年划转北京市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工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精神,投身于新中国从传统工业到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和先进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步入新时代,学校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开启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 美丽校园 学校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占地452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校环境雅致,人文气息浓厚,1986年建立了全国理工科院校第一所艺术馆,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首家文明校园。学校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是全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和北京市平安校园示范校,连续五次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称号。学校扎实推进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建设,2019年获评“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师生员工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65人,其中本科生11879人、研究生3036人、留学生333人、二学位150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45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173人,其中专任教师906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8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2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为65.2%,高级职称比例为56.7%。拥有市级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6个、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 人才培养 学校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从全日制到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体系。建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3个本科专业。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及教材课件(含重点)24门。建有21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9项。近年来,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2项。 学校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和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推进“双创”建设,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入驻团队93个,先后获评“京西创新创业基地”“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五年来,本科生年均2000余人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近1/3的毕业生升学深造,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6%左右。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长,1000名研究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学科特色 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层。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0%,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电力电子工程学科进入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前400名,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学校整体达到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条件。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初步形成了涵盖“智能信息”“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的“智能 ”的学科特色;打造了“城市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城市综合治理与智慧服务”的“城市治理”应用特色。 科学研究 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扣首都特大城市的运行与治理,发挥技术研发和智库支撑作用,在智能交通、节能环保、风险防控与灾害预警、新型材料、绿色电源等领域形成了领先优势,在经济管理、法律服务、绿色宜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拥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基地,参与建设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建成高精尖创新研究院、储能工程中心、新兴风险研究院等13个校属研发机构。立足区位优势,建成“北方工业大学科技园”。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80多项。 国际交流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获批筹建人文交流经世国际学院。已与40个国家(地区)的11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学习项目80余项,学历留学生规模达到400余人。获批北京高校首家本科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机械制造大学合作成立“现代工程学院”,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人才。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入脑入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两次接受市委巡视并完成整改任务,校内巡察实现全覆盖。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入选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获批北京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1项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多次获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获评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在国庆70周年系列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扶贫攻坚、对口支援等专项重点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多项荣誉。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邮电大学
学校介绍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和现代邮政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始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及随后的西安邮电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邮电学院,是国家在西北地区重点建设的唯一邮电类普通高校,2012年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2000年划转到陕西省,现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是陕西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全国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高校、西北地区唯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和东盟培训任务的高校。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凝练形成了“爱国、求是、奋进”的西邮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西邮精神,遵循“教研统一、开放办学、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坐落在西安市南郊,占地1500余亩,设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现有在校学生近2万人。设有14个教学科研单位,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7个一级学科上榜,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综合水平位列省属高校之首。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通信工程、电力电子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3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学校进入us news2022世界大学工科排名前1000名排行榜。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邮政局签约,共建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0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二三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和荣誉获得者100余人次。有双聘院士4人,客座教授150余人。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红色基因“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积极践行“新工科”,深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 1创新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开设物流管理顺丰班、网络空间安全特长班,产学协同、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获批国家级教学项目34项,省级教改立项6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4个。学校抢抓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机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荣获“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全国首批“百城千校”试点院校等荣誉称号,打造了创新创业教育西邮品牌。 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主干,将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图像处理、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虎符tepa”成为在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0余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6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35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00余项,出版教材、著作等460余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校企合作。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开始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2019年会计学专业“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实验班开始招生。学校与德、美、英、法等十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4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际电信联盟itu、亚太电信组织apt等国际机构,ibm、英特尔、思科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邮政公司、顺丰等物流快递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改革发展,成功召开了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绘就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积极实施党建“三个带动”,深入实施党建进学生公寓,打造了西邮党建工作的靓丽品牌,受到中组部、教育部、陕西省委、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的充分肯定。学校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高教系统先进基层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6个。 建校70多年来,学校人才辈出,遍及华夏,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大多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华为、中兴、大唐、爱立信、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和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国防生毕业生成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学校办学成就。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邮电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是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和位于成渝地区发展腹地遂宁市的遂宁校区。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回迁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我校。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交叉学科等十二个学科门类。建设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中国史、物理学、化学),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4个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工程学),5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艺术学、外国语言文学),8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建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1个,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2个,全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1个,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四川省新型智库1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高校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2个,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 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人、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8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0人、天府峨眉计划(原四川省千人计划)33人、天府青城计划(原天府万人计划)24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19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44人次。另外,学校还特聘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及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创办有1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建有“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129项、省级项目913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流课程37门,“十二五”以来,建设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42部,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19项;近五年在a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赛奖项1738项。学校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89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奖项79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24项)。办学78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章毅为代表的4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共计305项,其中国家社科类项目165项,国家自科类项目140项;获批省部级项目共计456项,其中社科类项目277项、理工类项目17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1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8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6项。学校综合科研经费共计8亿元,保持了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对外交流广泛。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和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是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吉布提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是“中文联盟”成员;建有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学校在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合办“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合办“绘画专业本科教学项目”。 社会服务有力。学校是“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长期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师范大学基地、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全国首个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定点帮扶凉山州普格县,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c5教育精准扶贫联盟;2020年,学校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总部),并先后在仪陇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苍溪县、达川区、普格县、理塘县、恩阳区、巴中市、凉山州、绵竹市、遂宁市、岳池县、南部县、江油市等地区挂牌成立四川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助力精准脱贫,振兴乡村发展。 学校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新时代,全体师大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认真履行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云南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百所高校之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85载的更迭发展,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人民教师的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2848亩,下设22个学院,45个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主体。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9000余人;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408万册,电子图书平台136万册,中外文基础、核心数据库36个,是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单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云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交叉学科等12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地理学进入前20%,教育学进入前40%。现有32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一流学科),71个本科招生专业,入选20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1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0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通过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共有211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在全国高校首创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云南研究院,牵头全省14所师范类高校加盟成立云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50强、地方本科院校10强。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昆明)、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54个,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0项;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和出版社《scienc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energy》《新华文摘》等发表和出版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9项(其中一等奖6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高质量发展。拥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23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1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2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通过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 学校现有教职工2468人,其中高级职称1095人,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西南联大校友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欧阳自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等近百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是一所开放的、有着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大学,是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务院台办“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首批赴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国家hsk考试和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能力资格考点和具有对港澳台招生权的高校,开办了国务院侨办、云南省政府共建的云南华文学院。学校在国外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4所孔子课堂、建立了“泰国云华职业学院”“缅甸云华职业学院”“老挝云华职业学院”3个境外合作办学机构,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打造“留学云师”品牌,累计招收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20000余人次。 学校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依法治校示范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委、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单位等荣誉;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学校的班级、团支部、社团和个人涌现出一批全国“学习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cuba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前8强团队以及在雅典、北京、伦敦、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运动员。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牢记历史嘱托,扎根云岭大地,弘扬联大精神,矢志教师教育,为加快建设西部领先、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华大学
学校介绍 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3月合并组建,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中南工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创办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衡阳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湖南省衡阳医学院。学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核特色”“医品牌”和“环保优势”。是一所以工学、医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直属学院25个,直属型附属医院8所,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27个;设有本科招生专业6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677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50人,国际学生38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9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100余名,有湖南省芙蓉学者、杰出青年等159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38个;是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学校拥有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卓越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3门;有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46个。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医学生”政策,推进“医 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 学校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核科学与技术入选“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有国家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平台9个;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等84个。学校先后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国防基础研究计划、核能开发专项等科研项目35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余项、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20余项。 学校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协作关系。获批“湖南省外国专家工作站”,留学生教育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教育和管理质量”认证。 学校8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分布在衡阳和长沙,其中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南华医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附属妇幼保健院、附属职业病防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附属第七医院是全国首家转隶高校的省级荣军优抚医院。附属医院共有职工近1.3万人,临床教师3000余人;共开放床位10000余张,年门急诊量约600万人次,年手术量超过16万台次。学校获批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依托建设单位。 学校图书资源总量345万余册,其中纸质藏书207万余册,纸质中外文期刊2400余种,拥有wos、iel、cnki、超星等50余个数据库。学校主办《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 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30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核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健康湖南建设的重要力量,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环境保护、装备制造、金融管理等行业和领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立足新时代,学校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正朝着“双一流”建设目标,在新时代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上奋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西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 学校育人体系完备。现设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万人。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9大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11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4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 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在职教职工18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80%以上。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101人次,以井冈学者特聘教授为代表的省部级人才284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9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 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特色鲜明。现有全国生猪领域唯一、江西首个独立组建的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5个;拥有全省唯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拥有省级重点智库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6个。 学校办学成就卓著。坚持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37万余人,涌现出13名院士,1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杰出人才,毕业生大多数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学校与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科技合作关系,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十三五”以来,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80余项。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率先在江西省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学校介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创建于1915年的山东省第一所官办医学高等学校——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历经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山东省立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泰山医学院等历史发展时期。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融合改革,决定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经教育部批准,2019年2月,由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整合组建而成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成立,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掀开了聚力改革创新、争创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 校(院)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山东省最大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冲一流”高校。校(院)在济南、泰安设有校区,主校区位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核心区域(济南市青岛路6699号),在济南、青岛、济宁等地建有研究机构,总占地面积6000余亩。 有在职职工1.9万余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5人)、海外院士2人,国家海外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84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384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338人,博士学位人员2727人。 校(院)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53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5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专业群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3个。27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入选省思政课“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33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 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一般社会科学等9个学科居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8‰,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8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名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7位。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高峰学科”建设学科,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6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学科。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60余个;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项,山东省科技奖励一等奖11项。 拥有附属医院多家,并形成山一大医疗体系,年均直接服务群众就诊3000余万人次。有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复旦大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有13个专科进入全国前十或获提名。曾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其中丝虫病防治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誉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创造性的成果”。目前指导全省开展职业病、皮肤病、寄生虫病、肿瘤早诊早治、辐射防护、防盲治盲、罕少见疾病等防治工作;拥有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 校(院)是首批颁发山东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院校,自2004年起招收来自美国、韩国、印度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本科和硕士留学生,国际办学声誉良好。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校(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校(院)第一次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大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和“135工程”。“135工程”即坚持加强校(院)党的建设这一核心,夯实“人才、学科、文化三大建设”,实施“教育、科研、医疗、国际化、校(院)治理五项提升计划”,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为目标,全面推动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医学科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