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预警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空军预警学院组建于1952年,原名空军雷达学院,2011年改建为空军预警学院。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预警监视领域专门院校,全军唯一一所预警监视和电子对抗为主体学科专业的院校,是军队信息能力培训基地之一、国家一类本科军级军事...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7-85965235,85965225,8599022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1153名 人气值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潍坊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潍坊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院是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1 x证书试点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入选《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服务贡献60所典型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资源建设优势60所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榜单。连续3年获评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第一名;连续4年获评市直部门(单位)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学院党委获评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 学院坐落在世界风筝都——山东省潍坊市,现有滨海、奎文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74亿元,图书馆藏书175余万册。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林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经营管理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10个全日制二级学院,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潍坊市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学院等跨专业教学机构,开设“3 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试点专业3个,三年制高职专业50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22人,博士、硕士822人。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4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2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8名、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名师1名、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名、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名、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1名、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5名,聘任发展顾问、产业教授等22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团队1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6个、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 深化产教融合、学岗融通的“双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先后与潍柴、海尔、歌尔、北汽福田等8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5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22个。牵头成立全国农产品电商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机电设备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集团、潍坊市学前教育产教联盟、潍坊市安全应急管理职业教育联盟7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入选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潍坊市机电设备职业教育集团被评为山东省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山东省1 x证书制度试点联盟,大力推进国家级现代学徒制、山东省混合所有制项目试点,成立全国首批企业合规师培训示范基地(潍坊)全国首个合规师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成效显著,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大力推进内涵建设,17个项目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项目认定,包括9个骨干专业、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现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山东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5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7个。学院主持、参与8个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7项。 大力开展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全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建有24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2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98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29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荣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420余项。组建30余支科技服务团队,近三年开展社会服务130000余人次。成立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农业经理人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年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学院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重要集聚地。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平台孵化、双线并行”工作机制。先后同60多所国(境)外高校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派出10批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实习,选派200余名教师出国(境)访问研修,引进外籍教师50余人,培养国际学生1000余人。选派4批农业专家赴刚果(金)承担商务部援非项目,在巴基斯坦、刚果(金)等建成海外技术培训中心3个,建设中乌鲁班工坊,承接援乌干达技术培训项目2个。成立中德潍萨学院,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标准,与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交换生项目和游学活动。探索“中文 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新模式,校企共建老挝中文工坊,立项“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汉语桥”线上交流团组、网络中文课堂、中文 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等项目,赋能企业“走出去”,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学院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深入挖掘“明德尚学 强能善技”校训文化内涵,凝练形成“崇实尚行 敢于争先”潍职精神。广泛开展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实施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七个一”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4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92项(其中一等奖34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40项。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213项,其中获“互联网 ”、挑战杯国赛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9项。学院立项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获评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基地、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100强、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创客之家、山东省退役士兵单独招生试点学校、山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保障学生成长成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倍受用人单位青睐和欢迎。 2020年11月8日,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在学院成功举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活动并讲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展示活动中,陈宝生、刘家义来到职教活动周活动现场,观摩了参展学院、企业展板及学生技能才艺展示,参观了学院实训中心,视察了由学院承办的高职工业设计技术赛项和园艺赛项比赛现场。活动的成功举办赢得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经过60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学院文化与尊龙凯时手机版的文化相融合,学院发展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融合一对接”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学院将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创建”的工作主线,以“双高/职教高地”建设为抓手,聚焦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建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全力打造“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56年,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创建;2000年,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和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获批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整体搬迁入住渝北空港;2019年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b档)。 学校共有渝北空港校区、南川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669.26亩,建筑面积68.8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余人,图书276.7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35.74万册,电子图书141万册),教学科研设备值38107.48万元。设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轨道交通与航空服务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1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开设53个专业。 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联合研发的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9位,并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育人成效50强”等6个“50强”荣誉称号,办学成效显著。获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b档建设单位、重庆市“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a档创建单位。在《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五个质量维度,学校荣获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之一、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办学理念先进。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校训,坚持“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党建领校、专业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文化铸校、开放活校、基建固校、依法治校”八大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区位优势明显。党中央对重庆实施“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发挥好支撑、带动、示范“三个作用”。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是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正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位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腹地,地处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空港工业园、龙兴工业园、水土工业园区,产教融合、科教并进的背景极为深厚,学校区位优势明显。 党建引领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班子连续6年在市管领导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均获评为优秀,并获全市嘉奖。近五年,先后在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中,建成全国(培育)样板支部3个,标杆院系1个,建成重庆市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5个,获评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党建带团建群建成效明显,学校团委获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生会当选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届委员会委员团体(重庆市唯一入选的高等职业院校),6个职工小家获评为重庆市“先进职工小家”。 专业建设一流。学校面向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关键领域,凸显产业支撑型专业特征,构建了以服务先进制造、汽车产业等为主要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专业设置与“2 6 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契合度达92.3%。现有国家双高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专业5个,央财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市级双高专业群4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7个,市级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专业能力提升项目)3个,市级骨干专业1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个。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育人”为基础,抓牢抓实“三全育人”工作。学校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 x证书试点单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近千名毕业生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空成都飞机有限公司等全国顶尖级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30余名毕业生作为企业技术代表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129项(一等奖21项),中国技能大赛奖9项(一等奖3项),人社部国家级一类赛事奖14项,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4项(一等奖2项);2022年国家金砖职业技能大赛奖3项;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7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竞赛奖17项(一等奖8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一等奖10项。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学生组)20强5人,其中前五2人。“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各1人。 名师巧匠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育打造一大批杰出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人才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8.8% ,“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占比近90%。 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1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学团队6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第五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巴渝特级技师”、市级英才计划教学名师、技术能手、高校巴渝学者、最美巴渝学者、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 教学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主线,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及其他奖项16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在线精品课程6门,市级在线精品课程23门;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两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4本;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8项;荣获中国技能大赛3项;荣获人社部国家级一类赛9项;5名教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名教师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现建有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12个,省级实验实训基地12个,校内实训室204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214个,为学生成长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科研创新水平高。学校深入推动科研与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平台2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4个,市级创新团队(群体)2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16个;获批重庆市博士后工作站1个;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和发明奖5项,重庆市教育研究成果奖6项;立项市级以上课题60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文章1300余篇;国家专利授权2291件(发明专利500余件),专利保有量连续三年居重庆市高职院校第一;软件著作权50项。 培训服务卓越。学校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学校是人社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培训示范点、首批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和重庆市首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近五年,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超过2000万元;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是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以上;依托校内建有的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模具制造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6个市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平台,为中国航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长安工业集团等市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百项,为企业年增产2000万元以上,年度成果转移转化收入超过2000万元。 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立足“文化引领、‘三匠’育人”核心文化理念,明确核心文化理念内涵,构建形成了完善的工业文化建设体系,全方位发挥育人作用。学校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校园文化建设专委会主任单位,牵头成立全国首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是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院成员单位、劳动教育研究院成员单位、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批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获得2021年度全国机械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单位、文化建设创新单位、红色故事宣传推广贡献单位,文化建设案例入选教育部和全国机械政研会优秀案例,相关成果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发。学校文化育人建设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特等奖和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打造“工业文化大观园”,形成“工业文化”品牌,并成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 国际交流广泛。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实施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层次,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是教育部“百千万交流计划”院校,“中国—东盟高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央戏剧学院
学校介绍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1949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办,1950年4月2日,召开了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中央戏剧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中央戏剧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戏剧学系、数字戏剧系。本科专业设置有:表演专业、曲艺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录音艺术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专业、音乐剧专业、戏剧教育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院具有艺术学、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央戏剧学院拥有中国唯一的表演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团队、唯一的导演专业领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唯一的戏剧影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戏剧艺术空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学院是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中国话剧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国际舞台美术联盟、中国舞美学会、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中国音乐剧协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以及世界舞蹈戏剧教育联盟所在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戏剧学院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面向未来,中央戏剧学院将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世界戏剧教育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英文缩写gtiit)是由享誉全球的知名高等学府以色列理工学院(英文缩写technion)与汕头大学(英文缩写stu)合作办学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理工科中外合作大学,也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创建的中国校区,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于2016年12月5日由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7年第一年招生,是我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目前我国与以色列在教育领域合作的代表性项目。其建设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汕头市人民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全力支持。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致力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全面引进全球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和科技人才。广东省人民政府、汕头市人民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支持学校的设立。 2018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成为入选该项计划的最年轻的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学科同时被列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学语言为英语,最终将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和生命科学三个领域的10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达5000人。学校依法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毕业生将获得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证书。 学校现任校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龚新高教授。 常务副校长为国际知名纳米物理学家、原以色列科学基金会精密科学部主任david gershoni教授。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溯源于1950年中南兵工局创办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军工学校。学院历经中南兵工学校、湖北工学院等7个时期,先后隶属于中南兵工局、六机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1998年成为教育部首批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1999年转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 学院坐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南濒月湖,北临汉水。学院环湖而建,别具现代风格,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园地。 学院秉承“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坚持“兴船报国育英才”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学院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双高计划”)。 学院是全国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首批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学院荣获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中国职教特色职业院校、全国十大创新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首批文明校园、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同时,学院也是全国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等。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治校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名。目前,学院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建成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为主干、现代制造与信息技术类为两翼,土木建筑类、财经商贸类、旅游类、艺术类为拓展的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有多个专业的军士生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559人,副高级以上239人。拥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湖北教学名师3名、湖北师德先进个人1名,荆楚好老师2名,聘用楚天技能名师20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教工党支部(立项建设)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名师(技能名师)工作室5个。 目前,学院建有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商务贸易学院、军士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开设50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等国家级专业1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重点专业25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海员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项目1个。 学院建有机械制造技术中心、轮机中心、产品创意设计中心、机电一体化中心、汽车实训中心、焊接实训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商务中心等20个校内综合训练基地。拥有船舶建造、船舶机舱仿真、数控加工、机电生产线、计算机网络技术、冷暖空调、酒店管理等108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实训室。其中,国家财政部重点建设的实训室6个。 风雨兼程跨世纪,砥砺奋进70年,船院人筚路蓝缕,创业如歌。新时期船院人在这块寄托着洋务运动风云人物——张之洞“实业兴国”梦想,近代著名造船专家、兵器专家——徐建寅,新四军军工奠基人——朱毅,中国的保尔——兵工专家吴运铎战斗生活过的热土上,勤奋工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 办学情况 学院坚守“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主动增强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能力,助力湖北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以“军民融合”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主动融入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国家主干产业,形成了服务“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国家战略的“三海一工”的特色专业群体系;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建专业,构建了“政军行企校”五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形成了以“与船同行、融学于做”为典型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导向持续强化内涵建设,大力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战略,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院坚持军工特色的文化定位,形成了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观,军工文化、尊龙凯时手机版的文化、大学文化有机融合的校园文化。 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根本统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根本面向,以深化“军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教融合”为根本路径,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全面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树立全国海洋科技工业职业教育标杆,建成行业旗舰、国际领先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群,深度融入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为“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提供高水平系统化支持,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亮丽的“武汉船院新篇章”,为世界职业教育“中国标准”“中国模式”的全面形成、应用推广贡献智慧。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四川省“实施省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 ◆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0年,2001年由原达县教育学院、达州卫生学校、达州农业学校、达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四校合并组建。学校是教育部“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证免试认定学校,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四川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职教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四川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四川省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21年4 月,市委市政府在学校挂牌成立达州乡村振兴学院。 学校现有徐家坝、韩家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15亩,其中韩家坝校区(新校区)770亩。现有在校学生17000余人(含中专部),有教职工637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2人,副高职称161人,博士8人,硕士182人;有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基础专家库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四川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1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研究生导师2人、省市劳动模范6人、达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达州市建市20周年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人等众多杰出人才。学校设临床医学院、现代护理学院、智慧医技学院、师范学院、现代农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数字文旅与艺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9个实体性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3个功能性学院,开设有医药卫生、教育艺术、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专业4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专业2个,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教育部1 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9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示范建设专业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建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省级职业教育首批在线开放课程1门。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0余家。与华为科技公司、科大讯飞和达州经开区、达州市中心医院、兆纪光电、川环、天王牧业等单位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满意度分别达98.94%。近两年来,学校获教学成果奖、技能大赛等各类标志性成果237项,其中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9项、省级标志性成果218项。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总目标总任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牢牢扛起“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职教使命,铆足“七拼”干劲,全力以赴拼双高搞建设,全力创建达州职业大学,努力建成万达开区域先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为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贡献职教力量。 (2023年3月22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学校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合申办,2003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2003年12月通过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办学以来先后获评“全国百所较好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院沿用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协和大学的校名,继承和发扬老协和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砥砺出“厚德励进,博学自强”的校训精神,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学府优质教育资源,以新机制、新体制,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院位于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学府南路,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背靠郁葱的旗山,溪源江从校区穿行而过,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是融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学村”。 学院依托福建师范大学优势学科,努力创建特色和品牌专业,目前设有文化产业系、外语系、国际商学系、信息技术系、经济与法学系、管理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共开设涵盖文、工、教、经、法、管、艺等学科门类32个本科专业和2个国际化本科教育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 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现有600多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超过30%;自有教职工当中,有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上水平、上台阶。现有省级应用型学科、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等50余项,多部自编、合编教材入选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2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含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60余项)。先后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位协和学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实行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决定修学年限,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在弹性学制内的各个学年申请毕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国际、国内和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千余项,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保持良好,获评“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为学生铺设出国留学的“绿色通道”。目前,学院已与国外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进行办学交流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独立学院首家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即sqa ad项目)海外授课中心,先后组织多批学生赴英、澳、加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交流学习。 作为成长型的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求为己任,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集中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新福建建设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1999年6月,为沈阳化工大学国有民营二级学院,2004年4月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校名为沈阳化工学院科亚学院,2016年4月,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228人,现有专任教师487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400 人,占82.13%。校园占地面积4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604.96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3.07万册,电子图书260万册。 办学25年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需求,突出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承“博学笃行、种德修身”的校训,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 学校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办学特色,不断探索育人方法和规律,凝练以“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培根铸魂的育人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社团建设等工作中,通过开展“五学五做”“九项工程”等活动,充分融入“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始终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设28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等五个学科门类,着力打造化工与制药、装备制造、信息工程、现代服务等四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群,制药工程、金融学两个专业被确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21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机制,设立由行业、企业、地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产业学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近三年,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7项,获批辽宁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29项,师生发表学术论文1066篇,编写著作教材220部,获得授权专利412项。 学校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工作机制,建设两级基地,构建专创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突破。创新创业工作获2020年度、2022年度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始终位于全省高校前20%,累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948项,其中国际级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88项,获优秀组织单位50次,在“挑战杯”“创青春”赛事中,团体总分连续七年在全省参赛的90余所高校中名列前茅,师生参赛覆盖率高达90%以上,达 3.8万余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1人、千人层次人选2人、万人层次人选2人,辽宁省优秀教育科技工作者1人;沈阳市领军人才2人,沈阳市拔尖人才2人。 学校先后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先进团委、辽宁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沈阳市优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等荣誉73项,办学成果被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等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219篇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创新发展思路,不断破解学校发展新命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奋力迈进,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沈科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是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省属公办医药类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辽宁省医学科学院,创建于1978年。1984年成立辽宁省卫生职工医学院,199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院校,2000年并入原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从辽宁中医药大学分立,成立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更名为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学院主校区坐落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毗邻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本溪校区位于沈本新城。校园总占地面积55.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86.42万元,馆藏纸质图书35.35万册。 学院设有医学技术系、药学系、护理系、康复技术系、健康管理系、爱尔学院、医学基础教研部、公共基础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个院系部,30个专科层次的高职专业。现有在校生12135人,专任教师314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1.53%,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3.82%。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优秀教师3人,教学团队4支,专业带头人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 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现有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示范专业5个,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同时获批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助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0个,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中央和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共4项,建有符合高职人才技能培养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及专项实训室。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联合建立了265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近五年就业率均在97%以上,学院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在国家、省市及行业学会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中,成绩再创新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省市奖励。 学院作为辽宁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有限公司、香港嘉宏国际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北京速康智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医链互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大连春和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鲲鹏义齿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型二级学院、实训基地、人才共育、订制培养等建设,与十余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推动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 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辽宁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等平台,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专门人才万余人次,多次荣获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沈阳教科系统服务沈阳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将坚持“育素质、强技能、重合作、争一流”的办学理念,秉承“修德笃学、尚能济世”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医药高职强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坐落于厦门市思明区,占地500.35亩,是厦门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高职专业办学始于2006年,2009年和2015年先后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首轮和二轮评估,2019年获教育部认定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通过验收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学校”和“文明校园”称号。学校秉持“因城而生,为市则活”的信念,因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持续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现有专业教学二级学院8个,2022年高职招生专业30个,在校生总数9426人,累计招收来自18个国家的留学生226名。开放教育(成人教育)现有本专科专业40个,学生13616人。   学校按照“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和“以奋斗者为本的治校”,逐步形成“产教融合共同发展,大爱匠心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4个,省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3个,省(市)重点示范专业9个,已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一支包括“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在内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2017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3项。近五年,招生录取率97.46%,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本省就业率86%、本市就业率70%。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