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学校概况】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位于西安市秦渡镇,占地783亩,建筑面积约42.4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卫生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9-81483333,029-81483120,029-8148490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学校排名
70名
校友会高职ⅲ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成都东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开展高职专科教育;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东软学院,成为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5年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评估;2016年成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2021年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四川省第一所通过该项评估的民办高校。
学校位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国家5a级景区,占地面积52.8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20000余人。学校目前有31个本科专业,含工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5大学科门类,专业涉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已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建设项目24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已获批省级课程48门,其中包括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一流课程2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
学校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it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实施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近三年累计140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4.5%,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于2004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简称 sovo),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深化topcares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位于古都西安,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科技大学与陕西西科美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03年,原名叫西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正式成立。
学院依托西安科技大学六十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科优势,秉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开设定制班、共建基地、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奋斗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建设特色鲜明、国际化、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使命和愿景。
学院设有信息与科技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五个二级学院,开设本专科专业48个,涵盖工、管、文、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占地近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32.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50万元,在校学生1.1万余人,校园环境清新幽美,教科研条件达到教育部规定。
学院秉持“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校训,通过与国外优质高校、国内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形成本科、专科、国际教育三位一体,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97.33%的就业质量指数,使学院成为最具综合实力品牌的独立学院之一。
先进的教学体系 完备的学科实验室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前瞻性的创新实验班,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社会力量以新机制、新模式于2004年创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位于南二环东端,西安市新城区幸福林带南段,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交通便利。学院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公寓楼、图书馆、餐饮服务中心、室内外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实验实训基础设施健全,仪器设备先进。
学院自成立以来,秉承“以生为本、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坚持“高起点、严要求、懂理论、强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精勤育人。学院是一所以建筑、土木、管理、艺术类学科为特色,以工学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设有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7个二级学院,27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2012年,学院成为陕西省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13年,学院全部专业在陕西省升入二批次本科招生,也是陕西省当年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二本招生院校。2019年,陕西省合并本科第二和第三招生批次,学院的招生规模、报考率、报到率均达近五年新高。2021年,学院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独立学院榜单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十八位,西北地区第一位。同年,学院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立项11项,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0项;省级教改课题17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陕西省特色线上课程1门,专利68件,陕西省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主(副)编教材和专著152部。
自成立以来,学院始终秉承“以生为本、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精勤育人。华清学子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2010年,舞蹈学专业学生一举夺得全国顶级专业舞蹈赛事——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的“十佳作品奖”,为陕西省首次赢得该项赛事的最高荣誉;2018年,摄影专业学生在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中为中国参赛队赢得唯一金奖。2020年,学院参赛队在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模拟及模数混合电路应用设计竞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本科组“ti”杯奖。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年超过90%。2021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子在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22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子在“徕卡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023年,土木工程专业参赛队在“盈建科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缔结为友好合作院校,深入开展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短期研修、中英“4 1”建筑学本硕连读国际班等多种项目,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办学格局,拓宽师生国际视野。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院整体办学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6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来学院访问时,对学院校园规划和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学院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校舍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创举和典范。2012年,学院成为陕西省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13年,学院全部专业在陕西省升入二批次本科招生,也是陕西省当年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二本招生院校。2019年,陕西省合并本科第二和第三招生批次,学院的招生规模、报考率、报到率均达近五年新高。2021年,学院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独立学院榜单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十八位,西北地区第一位。同年,学院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关注
学校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首个在深圳市举办的本硕博培养体系齐全的高水平校区。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哈工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培育了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
哈工大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哈工大大力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和“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神光-ⅲ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 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首次揭示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在免疫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研经费总额和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哈工大深圳校区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是哈工大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生力军。
哈工大深圳校区传承哈工大传统、发扬深圳精神,充分发挥哈工大的品牌优势、办学资源优势和深圳市的区位优势、创新优势,在与哈工大校本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统一质量、统一品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沧州交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沧州交通学院(cangzhou jiaotong college)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由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于2008年举办的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校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沧州交通学院。现有在校生近20826名,累计为国家输送优秀毕业生3万余人。
学校位于渤海之滨——英雄城市黄骅,地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渤海新区,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依京津,西邻雄安,坐落北京大都市圈城市群之中,属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
学校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有标准化体育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文体活动场馆。学校已建成了面向全校各专业涵盖工、管、经、文、艺等学科需求的各类实验室百余个,完全能够满足在校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园林式单位”、“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
学校专业设置以北京交通大学优势学科为基础,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有10个学院,开设37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特色,工程类、信息技术类、管理类专业为优势,工、管、经、文、艺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科群。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聘请各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高级智囊团;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教学督导,监控、检查、指导教学工作;引进高级职称教师、行业骨干充实教师队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壮大育人队伍。学校教师先后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8部;获得专利授权15项。
学校以“进德修业,知行合一”为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本科学历 职业技能 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校学子在全国、省市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2015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近500项,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竞赛奖项60余项。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各大铁路局、地铁公司、产业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实质性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培养平台。
优良的办学传统、先进的育人理念和优越的办学条件让学校成为了培育优秀学子的摇篮。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超80%,数千名毕业生顺利签约全国各大铁路局、地铁公司等大型轨道交通类企事业单位,与此同时数百名同学成功考取了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校校友能力出众,获得企业行业的高度认可,校友陈鑫华获得了“铁路五四青年奖章”和“全国青年技术能手”称号,校友李欣明、吴宗凯深造后任教于南开大学、西湖大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校始终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迈进,已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学校先后荣获“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支持地方发展特别贡献奖”、“最佳人才培养奖”等多项荣誉;多年被权威媒体和机构评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独立学院”、“品牌实力独立学院”、“综合实力独立学院”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淄博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淄博职业学院是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学校,成立于2002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校优秀建设单位、国家优质校、全国诊改试点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产教融合、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50强”和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学院设有19个院系、73个专业,占地面积2400余亩,在校生25000余人。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
学院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引培双管齐下,逐步打造了一支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38人,其中正高职称112人、副高职称341人,博士83人、硕士1137人。有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3人,二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4人,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个,省职教名师工作室4个,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
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确立“两个深入”“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校企协同、职场对接、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落实党中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决定,通过“3 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培养等形式,有效衔接起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系统化培养人才,相关做法在全国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经过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学院获得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获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骨干专业12个、国家专业示范点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3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6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7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2门。近三年,学生在国际大赛获奖6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6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23项,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获奖2075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均保持在95%以上。
学院作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校,牵头成立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淄博职业教育集团,吸纳驻地行政部门、高校、行业协会、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参与,让政校行企四方信息互通互联。合作形式从初始的解决用工需求,逐步丰富为专业共建、课程(教材)开发、合作办学(招生)、现代学徒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多个层面。目前合作企业达936家,建有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4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13个。实施“产业教授、技术特派员”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每年聘请一批国内、驻淄规模以上或知名企业的“当家人”、企业家校友,以及企业的优秀大师工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担任产业教授、技术特派员,全面参与学院的教科研、内部管理工作,积极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已聘任623名产业教授和技术特派员,建立工匠大师工作室42个、首批教授(博士)派驻企业工作站22个,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8个。
学院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是服务发展的重要指标,确定了“立足高职教育,突出应用研究”的工作方针,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承担技术开发项目、联合申报专利,构建起了具有高职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已联合成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个、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新技术研发中心4个、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省高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9个。承担行业企业委托的各类横向项目1209项,到账经费1.1亿元。获各类专利授权2142项,其中发明专利1111项,74项发明专利成功签约转让,21项发明专利签约许可使用。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提升要求,依托自身专业、师资、科研等优势,先后建立10个省市示范性培训基地、4个特色行业培训学院,组建社会培训项目团队,常年面向农业农村、建筑行业、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年培训量突破12万人日。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稳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获评教育部首批“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获批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办学品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项目。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89所院校和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中非职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成立中坦汽车“鲁班工坊”、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境外教育中心等6个境外教育基地,成为10个国际性职业教育组织副理事长以上单位。向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院校输出新能源汽车等9个专业标准和30项课程标准,先后为柬埔寨、俄罗斯等4个国家13所境外高校培养技术及汉语教师,为“走出去”企业培养培训7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1500余人次。
学院深入挖掘齐文化精神内核,塑造“齐地匠心”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探索形成“双高”学校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方案。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和中华传统美德品牌项目。创新性构建实施齐文化“一课两库三平台”育人新模式,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教育部职业院校德育和思政教育典型工作法。
学院全面推进管理创新,经验做法两次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人事制度改革做法荣获山东组工创新奖。学生管理实现“24小时全时段覆盖”,教育部简报刊发经验介绍。实施治理现代化工程,构建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协同治理的“1 5”治理体系。创新打造质量保证与绩效评价融为一体自主化、常态化、动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在全国80余所兄弟院校推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院典型经验。
风劲帆正举。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锁定市场需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需求,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为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都河南省新郑市,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97年,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完善优化教学设施。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2090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余元;建有游泳馆、体育馆、综合运动场、学术交流中心、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拥有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4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195万种,有中国知网、万方、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20多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条件已经形成。
学科专业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设有16个学院(部),本科专业48个。其中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一流专业4个,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10个,省民办高校学科专业资助项目4个,郑州市急特需专业4个,郑州市重点(示范)专业6个。现有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平台11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0个,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7门,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1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6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1个,河南省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1个,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0部,郑州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郑州市教学团队4个,郑州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个。
师资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自有专任教师18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2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8人,河南省优秀教师3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郑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1人。
人才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秉承“唯实、求实、扎实”的“三实”精神,坚持应用型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稳步提升。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40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近10万人。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稳居全省民办高校前茅,学校先后获评“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度高校就业工作最佳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河南省“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荣获组织奖。优秀毕业生张珂珂入选“2019-2020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全国仅评29名,河南省唯一。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十四五”期间,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收获颇丰,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近809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6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多项榜单竞赛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学校荣获“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学校“郑工众创空间”先后被评为新郑市众创空间、郑州市众创空间和河南省高校众创空间。
科学研究
学校持续实施“科学研究攀登工程”,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国家专利等主要科研指标均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7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625项;发表各类核心论文425篇;出版著作、教材80余部,授权专利8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8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101项。
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学校充分利用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连续19年参与拜祖大典、连续4年承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联合新郑市科技局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联合新郑市劳动保障局免费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班。学校荣获河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同时,建有社会服务平台12个,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3项。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格局已形成。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高校建立联系,开展交流与合作,签订合作协议;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创办“中加高尔夫学院”,开展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泰国格乐大学合作建立“中泰研究生教育学院”;与国际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奥地利维也纳模都尔大学签约合作举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本科层次项目;获批来华留学培养单位和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培养单位,140多名来自俄罗斯、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累计引进10名外籍专家,100名教师出国访学或攻读海外博士;对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高校进行访问交流,随河南省教育厅到非洲、欧洲参加高等教育成果展;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高校来校考察交流。
校园文化
学校始终秉承“励学 敦行 明理 至善”的校训精神、“厚德敬业 求是致用”的校风精神,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学校以“三全育人”为抓手,积极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最美郑工人”、学雷锋活动月、社团巡礼节、革命歌曲大合唱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郑工大讲堂”、“青年论坛”、“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读书月”等文化创建活动,塑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
党建思想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努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学科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团结进取、干事创业氛围浓郁。近年来,学校党委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个支部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同时,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平安校园”、“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等荣誉称号。
历经岁月沉淀,民办教育之花经久弥香。学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内涵建设,实施守正出奇、品牌致胜发展战略,开拓学校发展新路径,稳步提升质量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努力创建“百年名校”,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服装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变更为艺术院校,2020年按照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办学发展政策明确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学校秉承“与美同行”的校训,在服装服饰文化、服装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服装新材料和高性能服装、产品与数字化媒体设计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确立了“立足新时代,彰显中国美”的时尚教育理念,坚定了“为人民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发展共识。
学校以设计学为龙头,工学为支撑,艺术和商科为两翼,艺、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商学院、美术学院、文理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专业设置覆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国内领先。学校拥有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7200余人,其中本科生58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目前共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学校设计学2019年被评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设计学和艺术设计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及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位列头部。2023年,“服装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获批北京市首批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试点。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24个,其中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3年软科专业排名中,获评5个a 、5个a,7个专业位列前十。建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集收藏、展示、修复、科研、教学等功能于一体。设有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近300个国家级、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多年来均在5%以上,涌现出了例外、grace chen、uooyaa、熙上等众多优秀设计师品牌,是活跃在行业前沿的创新力量代表。
学校拥有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多人入选北京学者、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担任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市级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等,汇集了包括“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等纺织服装材料、服装与服饰、时尚传播领域的众多领军人才和学者。聘请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前副校长、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前院长jane raplay教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前副校长、伦敦时装学院前院长frances corner教授等国际高端人才担任特聘教授,聘请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著名主持人吴小莉担任时尚传播学院院长,积极打造时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
学校设有教育部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高水平科研设施完备。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等部门指导下,分别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等机构,积极发挥智库服务作用。立足学科前沿,设立服装科技研究院、时尚研究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前沿交叉研究院等机构,产出大量原创科研成果。
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21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单列学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获得授权专利690余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至今累计4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20余项(含艺术作品)。我校主办学术期刊《艺术设计研究》自2017年起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艺术学核心期刊;《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版)》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
学校积极发挥设计力、科技力、组织力、传播力四大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游行方阵、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民兵方队和联欢活动、2020东京奥运会、2021建党百年庆祝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以及有关行业系统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设计,如神舟七、九、十、十一、十三、十五号系列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南北极科考队手表、国家队射击服、新式外交服装、学位服等重要设计创新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圆满完成9个比赛项目的服装设计任务,打破中国冬季运动比赛服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完成火炬手服装、冬奥会制服及颁奖服设计任务,完成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组委总部等6个景观场馆的设计,完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竞赛场馆》纪念邮票设计,从设计、科技、志愿服务等方面助力冬奥。参与冬奥项目的团队教师被授予“中国冰雪科学家”、 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多名师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个人。
学校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发挥北服时尚领域影响力,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时装周等时尚前沿活动,深化与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昌平区、密云区及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和创意成果转化,以时尚赋能高质量发展。服务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产业聚集地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研发机构。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外交人员服务局等机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垒球协会等协会组织,以及安踏、迪尚、爱慕等企业开展合作,深度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受到广泛好评。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等6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国际课程、联合工作坊、联合展览展示等多元内容深化务实合作,多渠道提升学生国际化培养力度,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发起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主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iydc)、北京国际首饰双年展、设计马拉松、“意大利制革之美”系列活动等高规格国际赛事、展览及论坛活动,学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2022年qs世界大学艺术设计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01-230名,中国内地第11名。在全球知名商业杂志《ceoworld》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时尚学院排名榜中,排名中国第一。
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面向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系统谋划了“一个目标、两个立足、三个融合、四力优势、五大工程”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时尚高校,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准的时尚教育高地,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北服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于2000年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学院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恪守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形成了“敢为人先,奋发图强,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学院在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教育等七大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近20000人,已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80000余名。学院先后荣获“中国一流高等独立学院”“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强”“四川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院校”“全国教育管理创新十大独立学院”“中国十大优势专业独立学院”“全国最具办学特色示范院校”“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全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院)校”等荣誉。学院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强,建设及办学成就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报道。
地理优势独特 校园环境优美
学院位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四川省乐山市主城区,面朝三江、背依峨眉。乐山交通发达、出行便利,纵贯西南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距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1小时路程,是西部综合交通次枢纽。
学院占地面积1114余亩,规划面积200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70%。校园景色宜人,处处彰显环境育人的特色。校区地势丘峦起伏,建筑布局随湾依山,占地300余亩的沫若湖碧波荡漾,环湖公园、万景花园鸟语花香,银杏大道、香樟大道风景如画,桂花林、桃花林相映成趣,与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景区融为一体……是四川省唯一同时拥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绿化模范先进学校、省级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的大学。
师资力量雄厚 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现有教师1000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87.5%。学院分别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核工业系统等科研院所聘请了一批富有教学、科研经验的院士、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德业并进的优秀师资队伍。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多年来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创新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预研、核能开发项目、西物创新行动人才金字塔项目以及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近200项;与地方大中型企业、研究所成功对接项目50余项,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40余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sci、ei期刊、cscd等收录近90篇。同时,在中核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教师已参与到当今最大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当中,为开发人类终极能源作出贡献。学院在同类高校科研能力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a类。
教学条件完善 育人特色鲜明
学院已建成工程训练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4亿元。建在我院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已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是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中核集团公司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研学基地,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平台。学院智能化图书馆纸质藏书180余万册。学院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得特等奖7项、一等奖65项、二等奖92项、三等奖121项。学院在四川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三,在四川省民办院校中排名第一。
就业优势明显 发展前景广阔
学院利用独有的核工业背景,在中国核工业国家实验室及大中型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在珠江、长江三角洲建立实习及就业办事处,与多家核电站签订用人协议,向核工业系统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与百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企业奖学金、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供需见面会,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途径。中核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定点在我校招聘,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部分专业达100%,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院先后荣获“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
当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正迎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春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办于2001年,现有经、法、教育、文、理、工、管、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52个本科专业,11个分院、2个公共教学部。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3000人;已为社会培养了6.9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现有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杨林和昆明阳宗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288亩,校园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5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310.02万册,校园网络出口宽带3.5万兆。
党建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深入推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1268”工程、铸魂育人“四个一”工程、思想政治工作“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获评“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先进集体”“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高校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示范党支部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18个,“全国活力团支部”3个;获批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1项,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5项,云南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案例1项,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项,云南省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云南省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工作案例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研究项目2项,云南省省级党群部门决策咨询研究项目1项;学校《党建引领 思政铸魂 特色发展》入选第27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经验材料汇编,《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报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一流党建引领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6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占32.24%。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二级教授6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名师工作室5个。2022年,我校贾丽丽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是云南赛区教授组第一名,也是云南省入围全国教授组决赛的唯一代表。
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4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金融学、法学、新闻学、休闲体育、工程造价、日语、数学与应用数学7个专业进入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有法学、金融学、英语和新闻学等省级特色专业4个;金融学、工程管理、休闲体育等省级优势特色民办本科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汉语言文学、会计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法学”学科是云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高原山地智能建造技术”是“十四五”云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有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各级各类在研项目135项。有教育部第一批、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各1项,1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是全国民办高校中唯一连续两批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和首批“新文科”项目的民办高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在全省高校前列。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36项,引进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与甲骨文公司等合作共建大数据学院、“互联网 ”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云南装配式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现代产业学院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有3200余名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24所“985”院校和中国社科院均有我校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百余名我校毕业生在“985”院校攻读博士研究生。4700余名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其中,“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考取428人,2021年达到546人,2022年达到615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参考学生人数的5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四级考试通过率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全省高校前列。英语专四通过率超过全国同类院校平均过级率12.33个百分点;日语、泰语专业考级通过率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全省高校前茅;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连续十余年名列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学校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7项。学校历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毕业生中1人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骨干”培养项目,1人入选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入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入选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入选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候选人,6人入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入选云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4人入选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个集体入选云南省青年文明号。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奖励数千项。在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70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含公办院校290所)第67位,是云南省唯一进入全国100强的新建本科院校;连续三年入围全国民办高校20强。
“双创”教育领跑全省高校。在2022年中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数中排名全国独立学院第一位。学校有国家级大创项目94项,省级大创项目342项。在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3金2银16铜的优异成绩,国家金奖数云南省高校并列第一;3次代表全国参赛大学生向国务院副总理汇报双创成果。在云南赛区的比赛中,获得冠军4项、亚军3项、金奖42项、银奖61项、铜奖113项。
社会认可度高、声誉好。学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连续1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被云南省有关部门授予“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云南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云南省优势特色民办高校”“云南省民办先进高校”“云南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称号。滇池青年创业园被人社厅、财政厅授予“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学校被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
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云南网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办学成果。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