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创建于2001年,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 学院的母体学校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集军队、部委、地方优势于一身,...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11-8457609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94名 软科独立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办学始于1953年,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交通部直属的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武汉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独立设置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学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样板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首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单位、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优质省级基地;是湖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a类立项建设单位、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湖北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单位,是湖北高职院校四个定向培养军士的学校之一。 学校始终围绕交通运输行业办学,秉承“自强不息、明志高远”的校训,以“奋斗、开拓、执着、担当、包容、奉献”的“水韵”精神为引领,坚持“立足交通、面向湖北、服务需求、育训并举”的办学思路,为国家交通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十万余名交通管理干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突出的行业职教办学优势,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 学校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9.3亿,教学设备1.344亿元,学校面向交通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44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骨干专业7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1 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35个,有“智慧交通物流”“船舶与航运”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荣获国家首批教材建设奖,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有4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上汽通用项目asep示范教学中心。开发国家规划教材14部,7本教材入围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牵头开发了教育部、商务部、湖北省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邮政智能快递技术标准,开展了专本衔接联合培养。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在职教职工741人,其中专任教师612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61.27%,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33.01%。建有国家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学校。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2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1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1人、交通运输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1人、“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奖”2人、物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1人、湖北名师1人、“荆楚好老师”1人。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积极打造“三进一融”特色育人品牌,以“三类导师”实施“三个计划”打造“三个课堂”的导师育人工坊(“导师育坊”)为平台,全面培养“为党守初心、为国担使命”(“两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积极总结凝练育人成效,“三进一融”育人工作获2022年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连续两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轴系安装与调试项目一等奖,连续两年荣获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分多年稳居武汉地区第一名。学校“小候鸟”志愿服务团队入选2022年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团队,获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学校排球队获湖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团体一等奖,啦啦操队获集体街舞比赛第一名,学生姜露获第五届“全国百佳心理委员”称号,学生张蒙获“湖北好人”称号。 学校建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建有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司、武汉地铁集团、华中科技园等3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慧快递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获批成为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50所“经世国际学院”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一带一路”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中方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东盟交通职教联盟常务理事单位、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单位、英国btec教育中心,学校先后与德国、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平台建设,获批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分站、湖北省科协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科协、湖北省机械工程协会高教专委会。2022年学校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七一〇研究所、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海宇创新(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澎湃海洋探索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型船舶水下清洗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三等奖。学校拥有海船船员的培训资质、25个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培训与社会服务到账经费连续两年突破千万元,年均开展公益培训达4万余人日。学校学报是“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22年获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期刊”、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组“精品期刊”。 学校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不断完善“章程统领,规范统一”的制度建设体系。科学编制《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年度重点任务)—月度重点工作—周主要工作安排”层层分解、逐级细化的目标体系,切实把学校办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管理行为,把发展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学校现行规章制度共271项,各项工作制度齐全完备,工作有法可依。按照“考核办法—考核指标—考核细则—重点任务清单”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按照总量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学校入选education plus(第六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典型院校。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期里,学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交通,面向湖北,服务需求,育训并举”的办学思路,围绕“建设具备职教本科办学能力的国家双高校”总体目标,对标职教本科和国家双高校办学要求,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不断书写武交院事业发展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世界风筝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山东潍坊。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建的昌潍纺织工业学校,1987年更名为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200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山东纺织职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校隶属于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教育厅双重领导,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为主。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组织认定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 学校拥有浮烟山、滨海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对接制造强国战略、黄河国家战略,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开设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机械制造、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化工、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艺术传媒等9个专业群58个专业,制造类专业占65.5%。建有服装设计与工艺国家“双高计划”a 档专业群,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省高水平专业群,“3 2”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4个,省级以上优质专业占70.6%。 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一三五十”思路举措,提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大学”奋斗目标,规划了“三步走”发展步骤,明确了“特色发展强优势、内涵发展筑高地、协调发展补短板、创新发展增活力、开放发展育新局”五大发展战略和高端人才引育、工匠人才培养等十大工程,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学校以“国家级-省级-校级”党建工作质量创优体系为载体,打造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创新了“1442”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模式,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持续提升,连续三年在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中获评a档。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建成了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90.1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0.3%,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拥有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和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级团队13个;建有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职教名师工作室10个;拥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产业教授10名,省级教学名师、省技术技能大师、省级首席技师等26人。近五年教师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青教赛中获奖28项,其中一等奖8项。承担教育部“职教国培”示范项目1项,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1个。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1 n”制度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开足思政课程,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有思政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项目8门;深入实施“阅读育匠心 书香润山科”读书行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浓厚氛围。创新体育模式,构建课堂教学、全民健身、竞技比赛、体质测试融合育人体系,男篮、女篮、男足、男乒获全国总决赛亚军2次、季军4次,获国家级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34金。立足主渠道、夯实辅阵地、延伸实践域,打造“三课堂”美育体系。开设美育课程8门,建成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推进课证融通,推行学生劳动实践周,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三全育人案例入选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学校入选山东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 构建新型教学资源供给体系,创新“职场化 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以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112部、在线课程1000余门,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课程99门;主持国家级资源库2个、省级3个。与烟台万华等头部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670个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搭建的真实环境,强化场景浸润,创新“职场化 信息化”培养模式,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建有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知识产权学院,强化“双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进专创融合育人,近三年在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200余项。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学徒制试点项目8个。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成果奖28项。 创新团学管理与服务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才。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创新“互联网 ”大学生综合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建设“立德强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实施“一家三站一中心”计划,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能化管理;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学生自助”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推进”智慧社区生态格局;教师践行“一线规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浸润式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载体,打造“12610”志愿服务模式。牵头成立潍坊市志愿服务学院,实施“特色活动 义工品牌 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参与北京“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青岛上合峰会”“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国家“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山科义工”成为志愿服务品牌。 创新团学管理与服务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才。牵头成立山东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牵头驻潍10所院校与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产教联合体。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投资1.8亿元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基地建有智能制造单元、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等9个实训中心,面向人工智能技术等27个专业,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300余项。入选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3项。 聚焦科教融汇,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英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适应技术协同创新与“立地式科研”需要,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和名校,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5个、市级科研平台14个。引进产业教授、技术能手,共同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22个。近三年立项纵横向项目500余项,其中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7项,授权发明专利78项。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促进科教融合育人。 构建育训一体化体系,助力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建有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山东)培训中心等国家级基地5个、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省级基地17个。获评国家级社区教育课程资源9门、省级数字化课程3门、省级社区教育优质课程资源44门。近三年,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3.4万人次;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近13万人次;面向中小学生、老年人等群体开展公益培训21万人日。获评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项、省级品牌项目2项,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实施国际化品牌塑造工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聚焦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推动国际影响力再提升三个领域,深化国际化办学特色,打造中国职教“走出去”的山科样板。与19个国家143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及鲁台合作办学项目6个,累计为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来华留学生2800余人。牵手歌尔集团、鲁泰纺织等“走出去”企业共建鲁班工坊、国际学院和培训中心。开发输出教学标准4个、课程标准21个、“中文 职业技能”国际课程16门。获批教育部“汉语桥”“中文 职业技能”教材建设项目7个。两次获评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设有国家海外考试中心,可承担托福、gre等海外考试。 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发展潜力大。近五年,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4项,其中一等奖8项,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25项,其中一等奖18项;学生获全国“互联网 ”大赛获铜奖1项,山东省“挑战杯”大赛、“互联网 ”大赛、高校科技创新大赛奖项39项,其中金奖7项。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对口率保持在85%以上、毕业三年晋升比例近70%。50%以上智能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于500强或行业领先企业,潍柴集团、烟台万华、歌尔集团等龙头企业连年预订毕业生。“职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山科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办学成绩显著,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学校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第一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全国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单位、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21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3年保持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在2022年教育部“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级。近三年《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国家媒体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宁波财经学院
学校介绍 宁波财经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浙江省宁波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工、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2001年,2008年获批为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6年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由原校名“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 学校现有本部校区、杭州湾校区、象山校区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设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富管理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象山影视学院、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文体部等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2万人;拥有教职工千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9.89%,副高及以上教师占比37%,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48.46%,省151人才、省高校领军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名师、市领军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4个、优势重点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27门;省一流学科3个、市重点学科4个。近五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21篇资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立项建设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3项,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26项,在校生获国家级各类竞赛奖项1800余项。 学校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在“双创”价值引领下,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改革。与企业共建共管大宗商品商学院、长城商学院等7个现代产业学院或专业特色学院,不断完善“双院制”协同育人模式,获得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在全国同类高校率先成立校企融合的实体创业学院,领先设立创业管理本科专业,创设商业模式实验室(bm-lab)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专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智慧学习新空间,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智能监测,促进教学有效度提升;实施全员全程导师制,所有年级学生组成卷轴式纵向学业成长班,领航导师团队助力学生学业成长;实施卓越人才成长激励计划,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及荣誉学位,助飞优秀学生发展。 学校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积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大宗商品流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家族财富管理、金融大数据技术、文物保护与文物遗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文化传播与视觉系统设计、影视制作与影视产业管理等研究领域,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数字经济与开放经济融合创新研究基地、区域产业创新研究两个基地获批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与兰州财经大学等共建的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被列为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2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与国(境)外50余所高校及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法经济与管理大学、匈牙利科多拉尼·亚诺什大学、韩国东西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各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项目;与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法经济与管理大学共建的“中国-斯洛伐克丝路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与中东欧合作高校、机构共建了“斯洛伐克教育科研中心”、“宁波-中东欧大学生影视联盟”等;每年有数百名师生参与国(境)外交流生、交换生项目以及进修与访学活动;每年积极举办承办各级各类国际会议,国际科研合作模式和类型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面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将继续坚持“致良知、育实才、立善业”的办学理念,坚守“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的办学理想,秉承“自信、专注”校训,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力争早日建设成为领先的、有改革创新示范价值、特色鲜明的民办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广州市属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职业教育龙头院校。2005年4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12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被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5月荣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奖项——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30强”。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广州市番禺区,建于滴水岩森林公园旁,距广州南站约15分钟车程,毗邻国家4a景点——沙湾古镇、宝墨园、5a景区——长鹿农庄。学校是一个山水生态校园,拥有大小湖泊5个,山水面积占总占地面积的65%。校园内湖光山色,景色旖旎,花木繁茂,四季苍翠,是广州市花园式单位,是一个立志、修身、读书的佳境。 学校占地2067亩,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3.9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12亿元。图书馆面积2.84万平方米,馆内阅览座位3612个,馆藏纸质图书143万余册、纸质期刊523种;数字资源量约3.5万余gb,其中电子图书59万余册、电子学术期刊38万余册。建有53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936人,生源地分布于全国14个省(区)。 学校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设有财经学院、现代物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化赋能中心)、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旅游商务学院、智慧汽车学院、前沿材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港澳台事务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等15个学院(部),开设54个紧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招生专业。目前,学校拥有艺术设计、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等2个在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8个省级在建高水平专业群;拥有国家骨干专业10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6个、全国职业院校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1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省级特殊教育精品课程1门,省级高校就业创业课程2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规划教材101部;国家级校内实训基地3个、国家职教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1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 学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建有珠宝首饰材料工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资质的软件评测中心(国家级)、广东省珠宝首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慧职业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皮革智能产品3d打印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广东省绿色建造和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化艺术设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广东高校珠宝首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智能建造与检测技术开发中心等工程中心。学校是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中心)和广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专利授权总数2400余项,学校获得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专利贡献奖(单位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一批高层级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教研论文。 学校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柔性引进优秀教师,拥有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异,由“名师 名匠”引领,适应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足以支撑学校提升区域贡献度、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47人,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216人,博士138人。 学校坚持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共有87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3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是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计算机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学校,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校长)培训中心、广州市中职教师发展中心、中芬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校作为广州市职业教育龙头院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各种面向中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培训工作。校内可开展“1 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证书、国际证书等60多个证书项目的鉴定考核。2023年可开考的“1 x”证书达到52项。 学校立足大湾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面向世界开展多元化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签署了50余份教育交流合作协议,组建特色海外分院4个、海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心)5个、教师国(境)外研修访学基地5个、学生国(境)外研习基地10个、被国(境)外合作院校采用专业教学标准9个、课程标准26门、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联合培养项目12个、招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累计400余名、学历国际学生150余名、开展海外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达2923人次、已培训国际汉语师资131人次、接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来校研习师生25884人日。经过多年的深耕,教师国际教学与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提高,荣获wfcp 卓越教育工作者银奖;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历炼,喜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际总决赛第二名。学校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也日益提升,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tüv莱茵数字创新赋能计划”“鲁班工坊建设联盟成员单位”;荣获全国首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品牌项目贡献奖’”;被泰国教育部授予“中泰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授予“中巴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 学校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80%以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2010年,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01届毕业生黄德智喜获“全国劳动模范”崇高荣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隆重表彰。2018年,学校涉外文秘专业2002届毕业生王俊文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8.43%。 番禺籍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全国政协委员陈瑞球,以及何添、何善衡等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学校的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有力的资助,捐资兴建了霍英东学术交流中心、何厚铧大楼等一批教学、实训用房和学生宿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功崇惟志,天道酬勤。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紧跟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助力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产品迭代和管理升级,助力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教融汇;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 2024年,建成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学校成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范例。 2035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学校。若干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出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功能突出;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典范,为形成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做出突出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坚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同心同向,始终与特区改革开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与信息技术发展同频共振的“三同”办学理念,生动体现了特区办高校的根本遵循、根本动力和根本规律。 学校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b档),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试点院校,现拥有3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含1个备选项目)。 校园占地92.5万平方米(1389亩),建筑面积58.48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577人,其中专任教师940人;龙头企业兼职教师数近300人。现有16院2部2所,具体为软件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中德机器人学院(原中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教育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公共课教学部(素质赋能中心)、体育部、信息技术研究所、滨海土木工程技术研究所。开设信息类为主的专业49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超1.5万人。 2003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获批立项;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单位并最终以“优秀”通过验收;2011年,“网络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实现广东省零的突破;2014年,“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资源库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16年,首批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7年,中德学院挂牌成立并开始招生,同一年,联合105家职业院校及企业,牵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2018年,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同时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项目,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共同培养“4 0”应用型本科人才。2019年,获教育部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认定,入选财政部 教育部中国“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b档)。 创新环境优渥,发展后劲十足。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教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先后出台一系列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等政策,地方统筹支持力度大,多元参与、协同推进体系完善。深圳着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东岸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重要支点,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深圳ict产业链全球最完备、成果转化最有效、产业集群规模大、技术引领最前沿,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深圳具有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精神特质。学校根植改革热土,发扬特区开放创新精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信息特色鲜明。学校成立了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技能、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全面对接ict产业,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校70%以上的专业都紧密契合信息产业的研发、应用和服务,是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家安全战略专业体系比较完备的高职院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作为发起人成立了首个国家级“中国职教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了首个全国高职院校微电子二级学院;联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共建第三代半导体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联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等共建国家“芯火”平台人才实训基地;与华为、深信服、360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华为合作举办ict学院;与腾讯、亚马逊联合共建“人工智能学院”。 师资团队优秀,高端人才众多。学校搭建了以国家级名师、珠江学者、鹏城学者和深信学者为核心成员的领军人才梯队。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选手1人;现有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人,“珠江学者”9人,珠江学者岗位数和人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位;现有“鹏城学者”9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73人;教师博士化率45.7%,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9%,现有广东省技术能手2人,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12人。 研发实力强劲,服务贡献突出。学校构建了“1 15”科技创新改革制度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省市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校企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扎实推进,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大。建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市级科研平台11个,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近年来,无论科研立项,还是科技获奖,都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共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科技创新奖2项,自然科学奖2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进步奖二等奖。在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优势明显,连续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达30项,连续10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超过100项,2018年立项数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201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4项,立项总数名列全国高职第二。全国高职校“十三五”期间社科基金立项排行榜中,我校以3项规划基金项目,4项青年基金项目,立项总数7项的成绩位列全国第4。对区域产业发展支撑有力,近三年技术服务收入近亿元,获企业捐赠设备300多万元,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治理体系完善,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形成了办学治校“1 6”工作体系,实施了以绩效考核为主线的教学、科研、人事等系列改革,强化了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党建领航五育并举,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高职唯一), “风雅颂诗经艺术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匠心育人成绩喜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量、高端证书获取率、就业薪酬水平均居全国前列。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奖励36个。2018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总数位居全省第一,首次参加“华为大学生ict大赛2018全球总决赛”即荣获网络赛道唯一的一等奖。 国际合作深入,辐射影响广泛。学校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合作举办中德学院,培养可在欧盟就业的国际通用技术技能人才;与宝安区政府、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德国乌尔姆市政府四方共建“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该基地以国际先进技术转移为纽带,以校企合作育人为载体,创建中德双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资本”多方联动的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模式与体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了留学生,实施了“留学深信”计划;与海外87所院校及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青春深信成新锐,勇向潮头唱大风。面向“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目标,学校将继续开拓奋进,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等“三个能力”,按照把双高标杆立起来、把高职本科办起来、把世界名校建起来的“三个起来”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学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学校介绍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坐落在哈尔滨市松北新区,是黑龙江省内唯一一所语言类高校。学校位列校友会2021中国语言类民办大学全国第一名;被评为6星级世界知名、中国顶尖民办大学。2018年学校通过中国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估,2019年入选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2021年被省教育厅评选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重点培育)。 学校校园占地约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有2.6万平方米的实践教学中心,中心有97个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同声传译实训室、模拟联合国大厅、外语虚拟情景环幕教学大厅、演播厅、龙外剧场、外语沙龙等;学校还建有近4000平方米的创业园区,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及引企业进入学校合作。设有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近200个。教学基础条件优良,完全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136人,来自各大洲留学生91人。学校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62人,外籍专家教师60余人,全省首批引进的6名a类外国高层次人才1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自有专任教师总数的46%。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47%,双师双能型教师10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二级教授4人,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全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的教师40余人。 学校设有英语系、俄语系、东语系、西语系、中文系、艺术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国际商学院和软件学院10个系(院),开设30个本科专业,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翻译、商务英语、朝鲜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国际商务、小学教育、蒙古语和软件工程。其中英语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及省级重点专业;英语、日语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商务英语、俄语、财务管理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朝鲜语、酒店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被评为学校特色专业。在2016年黑龙江省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中,我院英语专业在全省29所普通高校中排名第15位,市场营销专业在全省24所普通高校中排名第14位,均列全省民办本科高校之首。2019年度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我校获得3项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校在黑龙江省小语种外语人才培养上具有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品牌优势,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特色,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就业率。根据麦可思报告,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4%、92%、93%,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开放式办学。学校与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韩国、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包括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学校大力开展交换生项目和海外学习交流实践项目,每年选派学生赴国(境)外进行长、短期的文化交流、留学、实习与就业,并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习交流。学校大力开展交换生项目和海外学习交流实践项目,是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下设7所孔子课堂的中方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与海地基斯奎亚大学、泰国暖武里河王中学合作共建孔子课堂,定期选派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赴海外孔子课堂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推广工作。同时积极承办孔子课堂来华夏令营活动,组织来华团队成员参加汉语强化培训和文化参观活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师生交流互动,增进中外青年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学校是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考试(ap)、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剑桥英语五级证书考试(mse)、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剑桥英语教学能力证书(tkt)、国际汉语水平考试(hsk)、西班牙语国际评估测试等多个国际考试的考试(培训)中心,为学生在校内获取权威的国际通用的职业证书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校是多个国际权威性教育联盟组织成员,其中包括世界大学校长联盟、欧洲商学院联盟、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大学校长联盟、美国职业教育协会、中俄亚洲大学联盟;是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中心、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工会acca考试中心。 学校在“经世致用、学贯中西”校训和“融、搏、信、和”的校园文化引领下,营造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氛围。学校在新生军训期间,结合英语强化训练,学校有上百名学习优秀的学生组成的晨读教练团协助外教带领新生进行千人口语练习,形成具有龙外特色的校园文化及靓丽的校园风景线,被多家媒体报道转载。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韩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学校承办了黑龙江省政府举办的“中法文化周”、“中英文化周”、“中意加文化周”;法国等驻华使领馆把我校设为在黑龙江省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学校重视学生服务与学生自我管理,建设了3250平方米的学生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和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这些设施满足了学生在龙外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使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鼓励并全额资助学生赴国(境)内外参加各种比赛。其中赴俄罗斯参加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俄语比赛、赴台湾地区参加亚太流通业模拟经营决策竞赛等国际赛事,共获得百余项国际竞赛奖。近年,龙外学生在各类外语及专业赛事中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达2000余项,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圆梦特困学生求学之路。2019年9月面向全校学生开辟了“壹元学子餐”窗口:一日三餐,每餐只花一元钱,就可以吃到搭配合理的“两菜一汤”营养膳食,每餐必有肉或蛋,确保学生基本伙食与营养。龙外壹元学子餐厅事迹被中国新闻网、央视网、黑龙江电视台、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1年3月,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合作建成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分馆”——国际和平资料馆。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国际和平资料馆”开馆以后,每天接待校内外来参观学习的师生及各界社会人士,实实在在地把红色资源引入校园,原汁原味地把历史搬到思政课堂,把为什么学外语、为谁学外语植入当代大学生的心中,把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脉。 学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各项事业取得可喜的进步,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被授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示范单位”、“全省先进社会组织”等光荣称号;学校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111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省中职教师培训基地、省教育厅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基地和省侨联慈善基金会乡村英语教师培训基地;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点学校。获得包括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东北网、黑龙江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湛江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湛江科技学院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于1999年由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寸金教育集团合作创办,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粤西地区规模最大、具有重要区域性影响、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本科高校,先后获得“广东民办教育突出贡献奖”“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湛江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办学思路与目标 湛江科技学院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正处于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迈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形成高水平发展的新格局的历史新方位。 新时代学校办学治校的新思路:学校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服务荣校、文化名校”的办学思路;坚持“应地所需、依地而建、为地所用、因地而兴、受地所托、顺势而为”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教学条件的保障地位、师资队伍的关键地位、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依规治校的基础地位,沉心静气抓好教学基本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改革,严格规范做好教学管理,凝心聚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新校名赋予的办学新功能,确定了创新发展“新工科”、积极发展“新文科”、聚焦发展“新商科”、联合发展“新医科”的发展战略。通过新增医学门类的学科专业增加“科技”新元素,通过新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专业,为“新商科”赋能数字经济的新技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改造传统老专业,体现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目标: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发展,学校的经济学类、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学类等“新商科”专业群具有明显优势,机械类、计算机类、土木工程类等“新工科”专业群发展势头强劲,语言、艺术类等专业具有自身特点,中医学类专业具有一定基础;初步构建起学校的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同步、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相适应、学校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需求相衔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所需的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相匹配的事业发展新格局。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广东有重要地位、粤东西北地区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应用性创新创业型大学。 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定位:根据本科院校建设发展规律,学校在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办学目标、服务面向、办学类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五个维度形成了学校发展的新定位。 办学目标定位:建设具有鲜明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特色的应用性创新创业型大学。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粤西地区、扎根广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主动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办学类型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核心和主体,创造条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国际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文学、艺术学为两翼,以教育学、医学为重要补充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关键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机构设置 学校下设15个二级学院,14个党政管理机构及群团组织;设有4个行业产业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产业学院”“智能财务产业学院”“智慧城乡建设产业学院”“滨海智慧旅游产业学院”,7个科研创新平台——“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生猪产业研究所”“北部湾植物生态与景观研究中心”“粤西数智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沿南海经济带研究院”“媒体融合研究所”“滨海数字文旅研究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财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办学条件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大学校园,现有麻章、新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98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新湖校区2020年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按照“现代化、智慧型、书院式”的建设目标,匠心独运打造中西合璧、湖光秀色的巍巍学府,将中国传统书院理念贯穿始终,以校园中轴线为脊,以文理湖为翼,以中轴延展至美丽的湖水为景,校园布局犹如“大鹏展翅”,表达了湛江科技学院展翅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愿景。麻章校区建筑以明快的橙色为主色调,象征青年大学生青春活力,古朴的钟楼警示莘莘学子珍惜时光,切勿虚度光阴,校区建筑功能划分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寓意深刻,建筑群楼错落有致,彰显校园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办学底蕴。 学校图书馆由麻章和新湖校区两馆组成,馆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图书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资源丰富,能够为师生提供藏、借、阅一体化和跨校区“一证通”借阅模式新服务,是广大师生潜心学问、探究真理的理想圣地。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现有馆藏纸质图书207.75万册,电子图书111.22万册(种);学校长期订购纸质中外文报刊700多种,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库等15个数据库;拥有电子博、硕士论文近400万篇,电子期刊13057种,形成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兼备、文字类资源和多媒体类资源互补、与全国图书馆资源文献共享三个层次分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能够为全校学生学习、教师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 学校高水平推进“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建成校内实验室178个,总建筑面积超2.2万平方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82个。其中,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财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财务共享服务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消费者行为大数据实验室、微格实训室等实验室建设水平先进。 ❑师资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相继推出“特聘教授计划”“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计划”“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计划”“资助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育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育人、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近100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250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硕士近200人。广大教师扎根杏坛、严谨治学,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年,获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17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9项、省级教学比赛等级奖70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含教改项目)立项35项,开设有50余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 ❑人才培养 学校面向全国9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4000人。已有7万多名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深耕在湛江和省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2022年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0项、省级奖项249项,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实操能力和宽广的专业视野,毕业生以其“工作作风踏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真实”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学科专业 学校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文学、艺术学为两翼,以教育学、医学为重要补充,开设有48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涉及经、文、工、教、管、艺、农、医8大学科门类,现有会计学、英语语言文学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有会计学、英语2个省级一流专业,有音乐学、园林、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省级特色专业。 ❑科学研究 近三年,学校获省、市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71项;发表学术论文1292篇,其中被sci、ssci、ei、cscd、cssci(含扩展版)、cscd(含扩展版)、ei会议、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共147篇;获授权专利(含著作权)87项;出版专著45部,其中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出版专著12部。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作为一所年轻而有活力的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务实渐进地开拓国际市场,致力于打造学校国际化教育品牌。在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活跃着来自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外籍教师的身影。学校与英国、澳大利亚、泰国、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地区等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教育机构与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开展本升硕、交换生、短期研学、带薪实习等三十多个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近年来选派近900名师生赴境外进行交流学习,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英人才,同时吸纳外国籍学生到我校进行长短期交流学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培正学院
学校介绍 广东培正学院创建于1993年,原名私立培正商学院。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培正学院。2009年,被广东省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2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于当年12月接受广东省本科高校国际化评价;2013年12月,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加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2015年2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11月,在全国民办高校2016年质量提升暨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经验交流大会上,我校荣获“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奖”。 2017年5月,荣获广东省总工会颁发“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2019年10月,荣获广东教育学会等机构联合颁发的“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 广东培正学院是捐资办学的民办高等学校。学校主要创办人、首任董事长梁尚立先生(1919.9—2010.9)以古稀之年办校,不要任何回报,把个人离休金捐出作为办学经费。海内外热心教育人士、何善衡基金会、史带教育基金等个人和机构共捐助办学资金8000多万元,为学校的创建和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党和国家领导人叶选平、邹家华、王光英、王兆国、雷洁琼、经叔平、成思危、罗豪才、陈至立、周铁农等,以及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老领导周济、韦钰、任仲夷、梁灵光、朱森林、卢瑞华、黎子流、黄华华、卢钟鹤等,分别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予以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培正学院坐落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校园占地面积57.9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8.5亿元,目前在校学生1500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公益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特色办学、质量至上”的办学方针,坚持“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创办二十余年来,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被授予“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民办百强学校”“广东省先进民办学校”“广东民办学校竞争力十强单位”“广东省‘两新’百强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广东培正学院为教学应用型财经类院校,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干学科,管、经、文、法、艺、工、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立足广东,面向现代服务业。学校实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现有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下设百度云智学院)、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等12个教学单位。 馆藏纸质图书共1896844册,装订的中外文纸质过刊32805册,电子图书2264535册,数据库26个。 运动场总面积41765平方米,体育馆9422.03 平方米。校园实现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全覆盖,拥有教学管理系统、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数字化图情检索系统等,校园网应用功能不断拓展与完善。 在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坚持实施“英语强化教学”,英语口语小班授课,全部由外教任课,英语口语三年不断线,形成了独特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目前,开始了外教上专业课的尝试;学校长期坚持选送教师出国进修,已派往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等国外大学进修的教师达60余人;2012年,学校投入200余万元建成“英语语言文化园”和“日本语言文化园”,营造了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学校与美、英、加、澳、荷、德、日、马等几十所外国大学以及宝岛台湾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设了双学士国际班;2012年10月,学校成立了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科列入“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织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途径,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系统化。 广东培正学院十分重视党建工作,1996年建校初期成立党支部,1998年成立党总支,2008年成立党委,现有10个党总支和2个直属党支部。学校党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学校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建设、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具有良好的社团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氛围,全校现有学生社团40余个。每年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创新创业文化节等六大系列活动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多元化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平台,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2014年以来,学生社团先后荣获集体奖项27项、个人奖项123项,其中3个学生社团获得“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荣誉,武术协会获得“2014年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荣誉。 秉承“培智、正德、尚行、立新”的校训,广东培正学院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继续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广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学校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由省部共建高校山东财经大学和国有大型企业山东黄金集团联合举办,以实施全日制普通本科、专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学校是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单位、教育部“数据中国-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单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协会(uscpa china society)理事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530余亩,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在校生8500余人。开设会计学、金融学等2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六个学科门类,其中会计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设有8个二级学院和正保会计学院、曙光瑞翼大数据学院、东方世博数字创意学院、华为ict学院、腾讯企鹅东方全媒体学院、创新创业学院6个产教融合特色学院。 学校依托母体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一支以山财大和自有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专家为补充的学术型、应用型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百名教师下企业和百名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双百”计划,荟萃行业领军人才、管理精英参与教育教学,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大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东方学院逐渐凝练出鲜明实用的办学模式,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制定“产教融合行动计划”,先后与泰安市商务局、北京正保教育集团、中科曙光、山东世博华创动漫公司、北京完美世界教育集团、华为、中企创优、高顿教育集团、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等多家单位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构建起“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主体共生、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利益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其中“金融大数据”项目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项目。 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规章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1•2•5”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个中心:核心素养;两个基本点: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五个融合:专创融合、赛课融合、师生融合、校企融合和校地融合),先后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300多项,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4%以上。 学校着力推进第二课堂“五个一”工程:至少加入一个社团、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研、至少参加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至少考取一个专业资格证书、至少有一项文体爱好。培养“胸怀天下、勇攀高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现有学生社团27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88个,义务支教基地20个,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率百分之百。学校连续4年被团省委评为“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近百名学生荣获省级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称号,校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品牌活动成为广大学子展示自我、绽放青春的靓丽舞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秉承“山财血脉、黄金品质”的理念,遵循“厚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财经人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示范单位,全国独立学院杰出品牌,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山东最具社会口碑高校,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学校介绍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近1.2万余人。 学校位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坐落在浑南核心区由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与沈阳科技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拥为伴,与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省博物馆为邻,处于沈阳新行政、文化区域的中心位置。这里交通便捷、设施完备,教育、文化氛围浓厚,给人以创新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 学校占地6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完备。这里有全部为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主楼业精楼,巍峨壮观;思成楼和科技楼,宽敞大气;留学生院和大学生活动中心遥相呼应;鲁班楼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可以满足校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需要。现代化图书馆,临湖而建,现有藏书129.18万余册,电子书80余万册。国际标准的塑胶操场和室内运动场,设施俱全,学生学习生活方便舒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折合695.5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584人,自有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4.69%,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33.39%,“双师型”教师占25.68%。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学术团体和评审机构担任职务,其中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学校外聘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面向建筑、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主要产业,以工为主,管理、艺术、文学、经济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14个教学单位,设计、规划了以建筑与土木专业集群为“一体”,机械与自动化、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等专业集群为“一翼”,管理与经济、艺术与文学等专业集群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开设建筑学(五年制)、城乡规划(五年制)、风景园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造价、互联网金融、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网络与新媒体、时尚传播等共32个本科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工商企业管理、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等10个高职专科专业,专业设置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学校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个,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个,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校级优势特色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内试点专业2个。 学校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有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平台1个,省级产业学院2个,校级产业学院2个,沈阳市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实训中心3个,实验中心9个,各类实验室140余个,校级研究所26个。近三年,我校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25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社科规划基金6项。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69篇,获副省级领导批示咨政建言3篇,承担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获批知识产权200余件。 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建筑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设有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人居环境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工程材料研究所、智能建筑设备控制技术研究所、建筑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机械应用技术研究所、工程造价研究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等26个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四技”服务。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与11个行业组织和261家企业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吸纳就业、资格培训、人员互聘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加入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等10个校企联盟,与联盟内高校、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增强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兴产业的能力。 学校牢固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五实”教育。学校注重产教融合,与20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办学,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已有20届3万余名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纯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名列省内院校前列,连续6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辽宁省2022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等奖,获得中国教育在线“2023年度高质量就业最佳服务高校”奖。城建学子凭借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企业中享有盛誉,学校已成为未来建筑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树立“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学生工作理念,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实施“一本两育”,即坚持学生为本,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程”和“日常思想政治育人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程”依托“一课五结合”教学模式,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构筑“大思政”格局;“日常思想政治育人工程”依托“1133”教育模式,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通过“一本两育”,在潜移默化中将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服务基层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异彩纷呈。学生每年都能够荣获国家、省、市以上各类奖项达200余项次。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包装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苏博特杯”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之星”大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大学生物流仿真运营设计大赛、辽宁省ti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意创业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环境保护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签订合作项目,积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高校建立联系,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留学生为目标,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助华”的留学生。除对其开展汉语、中国文化、专业课程教学外,还建立了中外学生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中外学子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创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氛围。2023年获评辽宁省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试点学校。 2017年,校党委被命名为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2018年,校党委被中共沈阳市委授予“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称号,是当年唯一一所获此荣誉的民办高校党委。同年学校党委被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2023年,学校获评辽宁省第二届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沈阳市大中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和沈阳市先进团委荣誉称号;在第六届辽宁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铜奖;中外学生交流社团等学校四个社团被评为“沈阳市百强社团”,梦之翼志愿者协会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学校团委获评2022年度“辽宁省先进团委”荣誉称号。多名教师先后获得辽宁省委教育工委、沈阳市委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高校“优秀教师”“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业精弘德,学勤出新”的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以“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发展学生,造福教师”为教育使命,坚持办大众教育,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立足辽沈,辐射全国,重点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兴产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建筑产业服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沈阳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