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警察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北京警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公安局为行政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教育主管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院校;是首都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首都在职民警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10-8979708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69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兰州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财经大学是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重要的财经类院校,是黄河流域上游唯一一所具有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财经大学。学校起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甘肃职工财经学院并入兰州商学院;2002年甘肃冶金工业学校并入兰州商学院;2004年甘肃省计划学校并入兰州商学院;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获批设立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东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547.22万元。校园绿化面积31.54万平方米,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6万册、电子图书837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万余人,博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继续教育学员1.2万余人,留学生21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6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人选、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6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4个。 学校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统计学为引领,以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为主体,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法学、公共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法律、农业、公共管理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 学校设有64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专业为甘肃省“一本”招生专业。有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66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57个。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5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4门。建校70余年来,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16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学校设有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实践教育中心)、长青学院等20个教学单位。有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智库1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第三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甘肃高校产业研究院2个;有“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西部舆情与传媒研究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院等12个校级科研机构和38个内设科研机构。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被教育部增列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口支援高校。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白俄罗斯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 2 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开设全日制“1 2 1”项目中俄大学实验班。成立“中亚商学院”、“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新加坡丝路孔子学院”,积极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的平台。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精品建设,一体推进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师德师风、干部作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学校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甘肃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七十余载春华秋实。展望未来,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拓展高水平开放办学格局,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加快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学校介绍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坐落于沧州市,是河北省教育厅直属、与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河北省第二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单位。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河北水利土木学校,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条件:本部、高新区两个校区占地3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223.53万元,纸质文献103.91万册,拥有电子图书14.57万册。建有河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沧州市技术创新中心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8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7个。 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806人,其中本科生10755人,占学生总数的99.53%。设有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以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0%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40%以上,获得省最美教师、省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6个,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4个。 教学建设:开设本科专业37个,涵盖四大学科门类;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近三年,承担省、厅级教改项目37项,获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近三年,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150项、省部级奖励373项。 科学研究:以应用型为导向,努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厅级项目60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三大索引论文350余篇,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89项。 人才培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至今,为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水利电力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进入新时代,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勤奋、求是、创新、笃行”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稳步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豫章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豫章师范学院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高校园区,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现有红角洲、湾里2个校区。学校为省市共建,被南昌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重点打造的市属本科高校。学校连续多年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平安校园称号。学校被评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江西省高校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才人事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十佳网络口碑本科高校和江西省首届“劳动教育示范校”“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历史沿革。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中国师范教育一百多年三级师范的逐次跨越,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其前身是1908年创建的江西女子师范学堂、1914年成立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1928年成立的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后更名为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几经变迁,1947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省立劳作师范学校、省立社教师范学校、省立武宁师范学校(前身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为省立南昌师范学校,同年省立幼稚师范学校(陈鹤琴创办)并入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1949年省立南昌师范学校和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2000年南昌幼儿师范学校并入南昌师范学校。2004年5月,南昌师范学校升格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8月,南昌第二师范学校并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豫章师范学院,奠定了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同年12月,南昌教育学院并入豫章师范学院。 办学思想。学校树立“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知行合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南昌、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建设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秉承“厚德博学 崇真重行”的校训和“勤研善思 务实求进”的校风,孕育“正道守业、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涵养“乐教善导 德行化育”的教风和“好思善问 学做并举”的学风。 师资队伍。建校以来,学校涌现出了中国学前教育先驱陈鹤琴,被钱学森称之为“智力工程”创始人的顾力兵、徐章英夫妇,显微扩影仪和动物无性杂交实验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著名生物学家马希贤,著名语言学家余心乐,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胡守仁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4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10人。拥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井冈学者”“省金牌教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等优秀人才。 专业建设。学校现有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29个本科专业,设有12个专业学院,1个基础教学部,1个创新创业学院,1个新能源研究院。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3个专业获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特殊教育学》获批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走进特殊教育》被评为全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入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现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3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优质课、高校育人共享计划课程等56门。近年来,教师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24项,其中 1个教学团队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取得了省内高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人才培养。一百多年来,学校培育了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傅抱石、现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喻宜萱、中国抽象代数之父曾炯、大革命时期赣南工人运动领袖陈赞贤、被鲁迅赞为“真的猛士”的刘和珍等优秀校友。累计培养本科、专科、中师、成人教育等各类学生10万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特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市70%以上的小学校长、副校长以及80%以上的幼儿园园长毕业于我校。 科学研究。学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拥有1个省级管理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育资源融合中心、1个南昌市重点实验室。2017年升本以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6项,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课题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校园文化。学校大力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按照“把校史写入校园、把校友变成教材、把校园变成课堂”的建设理念,对抱石园、赞贤广场、陈鹤琴纪念馆、傅抱石纪念馆、自然博物馆等场所进行精美打造,极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创建“英雄交响管乐团”“伶伦国学团”等校园艺术团靓丽文化名片。2017年被评为第一届江西省文明校园,2020年位列全省高校前三被推荐参加全国文明校园遴选,2021年获评“江西省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2022年顺利通过全省文明校园复查。学校全面挖掘百年红色校史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创构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学校获评江西省首届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全省仅3所高校);创建的“‘同’系列校园文化”品牌获评江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全省仅3所)。 学生竞赛。学校以本为本,以赛促学,激发学生潜能。学生屡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西省最美大学生、江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总决赛中获风采大赛一等奖;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际赛道银奖和铜奖,获高教主赛道铜奖;在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获优秀奖和三等奖5项;在江西省第十一届大学生写作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在江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中获一等奖;在“红色走读”竞赛活动中获奖19项,优秀团队11支。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280余项。 社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扎实开展教育部国培项目及省培、委培项目,2017年升本以来,共培训省级教学名师、校(园)长、乡村教师等各类师资2.7万人次。创办豫章儿童康复中心,且连续多年被评为“南昌市优秀残疾人康复机构”。成立“江西省特殊教育融合资源中心”,为全省高校、各市、县(区)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实施融合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特殊教育决策咨询服务。学校曾培育了基础教育著名品牌“南师附小”。如今,学校再次彰显师范特色,大力发展附属教育,创办豫章师范学院附属教育集团,先后与市教育局、经开区、红谷滩区、安义县、新建区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合作开办了2所附属小学、2所附属幼儿园和1所附属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小学自2018年创办以来,师生获国家、省、市、区级各类竞赛奖励700余项,并获得“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附属幼儿园获评市级示范幼儿园。 新时代新作为。学校按照“党建引领、师范为本、错位发展、以评促建”的工作方针,以高标准推进校园建设、高水平推进内涵建设、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目标,着力落实“创新弘校、改革强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文化荣校、特色铸校”六大发展战略,朝着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迈进,谱写学校发展新的壮丽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政法学院
学校介绍 山东政法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1955年7月20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鲁人丁(55)字第1618号通知,决定建立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59年2月24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成立山东政法学院的通知》〔鲁发59字169号〕精神,山东政法学院正式成立,时任省委第一书记舒同题写校名。1979年12月23日,中共山东省委下文《关于建立省司法厅和省政法干校的通知》〔鲁发(1979)81号〕,决定恢复建立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83年10月3日,山东省教育厅教计字80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改建为山东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87年10月,更名为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5年2月,开始筹建山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16日和4月26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同意正式设立山东政法学院。2011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5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俊采星驰,薪火相传,历经60余载耕耘不辍,山东政法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及法律硕士、专科和留学生教育;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多学科的普通本科高校。 一、办学定位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发展思路,实施“特色山政、文化山政、法治山政、智慧山政、开放山政、和谐山政、人才山政”发展战略,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政法类大学。 二、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做强法学学科,统筹法学外学科发展,构建“法学类专业群为核心,经管类专业群和新闻传播类专业群为两翼,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和外国语言类专业群为基础”的法为核心、分类建设、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122”学科专业体系。 法为核心。学校法学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法学专业学科优势突出。学校法学学科是省属高校中首个全部拥有法学学科“三重点”建设项目的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刑法学,省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证据鉴识实验室,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民商事法律与民生研究中心。法学学科现有“十三五”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学校是山东省法学会法律史学、立法学、刑法学会、经济法学和网络法学研究会会长单位。学报《政法论丛》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融法特色。以法学学科为龙头,辐射带动学校其他学科发展,如经济学类专业侧重商法结合,政管类专业强化法政结合,新闻传播类专业突出法治新闻方向,信息技术类专业突出电子证据方向,外国语言类专业突出法律英语方向,非法学专业均具有鲜明的融法特色。 学校现有21个本科专业: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审计学、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空间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中法学专业、监狱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监狱学、知识产权专业群是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闻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监狱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是省级特色专业。 三、人才资源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博学笃行 刚健中正”的校训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校风和“学在前沿,大爱施教”的教风,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全省法学研究领军人物4人。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和惩戒委员会委员2人,省委省政府法律专家库成员6人,山东政法智库专家1人,省人大常委会特聘立法专家2人。全省社科理论界“百人工程”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青年创新科研团队3个。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 32.3%。 四、人才培养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学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学养好,素质高,基础扎实,作风务实,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高。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法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法学专业本科生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40%左右;研究生考试录取率20%左右;国家公职单位考取率20%左右,学校每年有400名左右毕业生进入以政法系统为主的各级国家机关工作。自1955年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16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理论与实务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现建有校内教学实训中心7个,法学教学实训中心是山东省唯一的法学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山东省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律师事务所、监狱系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325处。创办大法官讲坛、大检察官讲坛、大律师讲坛、企业家讲坛等实务讲坛20余个。 第二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特色项目“靛青工程”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创新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青工程”将素质拓展学分化项目化,年均活动项目500余个,年度参与25000余人次,供学生自由选择,为个性发展和素质拓展提供路径支持。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坚持学术立校,强化科学研究,积极服于地方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贡献度不断提升,成立“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与法律保障研究中心”,组建 8大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智库研究和法律服务。聚焦社会治理创新,与山东省法学会联合成立“山东省法学会民商事调解中心”,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有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山东省社会稳定研究中心、中日韩自贸区发展战略与法律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立法研究院、司法研究院、司法会计研究所、案例研究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20多个研究服务机构。山政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司法鉴定中心分别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和“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立项近300项;国内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厅局级科研成果奖励100余项。2016年以来,横向课题的数量40多项。 六、山政文化 学校坐落在山东省省会泉城济南,位于中央商务区,毗邻奥体中心、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场所,山水清音,人杰地灵,人文环境得天独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五位一体”统筹规划和建设,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促进满足师生文化需求和增强师生精神力量相统一,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学校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德育工作优秀高校”。 大道之行,高山仰止。山东政法学院入选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大学建设单位,目前学校正立足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向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政法类大学的目标前进。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250014 学校办公室:0531-88599811 88599817 传真:0531-88599980 就业指导中心电话:0531-88599760 招生办公室电话:0531- 88599888 88599859 88599958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航空学院
学校介绍 西安航空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学校创建于1955年,原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隶属原航空工业部。1957年合并兰州航空工业学校。1960年升格为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复原。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西安航空工业技术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划转地方,隶属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学校是西北地区唯一开展飞行技术专业招生培养的本科高校,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现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现有莲湖、阎良两个校区,占地1158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689.85万元;纸质图书119余万册,电子图书177余万册;有航空发动机结构及系统实验室、民航运行控制模拟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及实验室14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4个;设有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校办工厂;拥有特种泵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液压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泵类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飞行器多模态异构信息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航空材料表界面设计与应用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文物智慧监测及数字化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设有通用航空工程技术中心、机电技术研究所等7个校级科研机构。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14000余名;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55名,具有研究生学历者778名(博士239名),专任教师707名;聘用客座教授27名,其中院士2名,著名专家学者20余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6名,省级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3名,省级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6名,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名,8人担任陕西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校设有飞行器学院、民航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军士学院和液压技术研究院等16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等38个本科专业,覆盖航空航天、机械、材料、电气、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19个专业大类,涉及工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44门。获得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6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12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获批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1个,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3项,授权专利103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852篇,其中sci、ei等检索收录764篇,核心期刊收录1314篇。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129项项,省级奖1403项。学生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548项。学校获批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西安市众创空间等。 学校秉承以工为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厚植特色优势,形成了以航空制造为主体、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布局,依托阎良“中国航空城”,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初步构建了“资源共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商飞等数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解放军第5720厂开展航空维修师“3 1”定制班培养,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飞机班”,与海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组建“海技班”;与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合培养“军士生”,实现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同步提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陕西省首个双学位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德能日新、刚健有为”校训,树立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铸就了“航空报国、立德树人、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学校精神,先后为我国航空产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西安航空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航空报国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1155”改革发展总体思路,锐意改革创新,奋力追赶超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不断开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汉江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汉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国家举办的全日制省属普通高校,其前身是创立于1904年的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文脉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的郧山书院。1954年成立郧阳师范学校,1975年开设大专班,1977年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22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 学校位于新兴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近依道教圣地武当山,毗邻华中屋脊神农架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现有十堰、丹江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一千余亩。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设有教育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11个学院,37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史、理、工、教、法、经、管、艺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余人。目前,已为汉江流域地区乃至于全国各地输送了各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10万余名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被誉为“鄂西北基础教育的脊梁”“鄂西北党政干部的摇篮”。 学校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66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23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560余人。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00余位院士专家、教授博导为学校的顾问、院长、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在校任教。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到260余万册,其中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700余种,拥有11个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开通20余个试用数据库。现有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实验、实践场所65个,其中含13个科研中心,52个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0余个,建有集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于一体的附属示范幼儿园1所。 学校持续提升内涵建设,拥有央财支持重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7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5个,湖北省“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湖北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承担“国培计划”项目51个,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素质提升工程项目19个。 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0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70部,研究成果获省、市政府奖励120项,获国家、省、市(厅)级立项教科研课题360余项,授权专利40余项。 学校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以汉水文化、武当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中有较大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十堰打造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相结合,研究成果丰硕,在推介武当文化、汉水文化、车城十堰、丹江水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建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郧县人遗址”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十堰市科技创新团队(珍稀药用植物繁育创新团队)、汉江水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建成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总体目标,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建设区域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专业的培养力度。学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蝉联七届“湖北省文明单位”,获评首届“湖北省文明校园”;校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外国语学院被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和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湖北省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红笔网友俱乐部”获评湖北省十佳基层网评阵地;多个学生工作精品项目获得省级重点资助。多名师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荆楚好老师“,荣登“中国好人榜”,入选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提升学校本科内涵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强基固本、特色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文化铸校”五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党的建设等工作,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院校,实现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新乡学院
学校介绍 新乡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基因、改革开放基因的学校。2007年由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2022年获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资格。 一、基本情况 学校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错位办学、因地制宜办学”之路,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探索构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园占地面积2063亩,校舍面积近86万平方米,校园内花草竞繁、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人与自然、变奏和鸣,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5.5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10万册、电子图书65余万册、报刊1378种、各种数据库22个,有先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 二、学科专业 学校聚焦“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八大核心要素,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建有24个二级学院、18个科研机构、68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现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2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48个。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高度契合。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万余人,成教生1.7万余人,生源遍布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目前,学校现有制药工程和广播电视编导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音乐学、会计学、英语、土木工程、生物技术、物理学、心理学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材制造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目录外专业,成为全国第一家举办3d打印本科专业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13个师范专业全部获准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大学语文》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思政样板课程、精品课程、线上线下一流课程等8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13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虚拟仿真项目共100余项。实施“双带头人工程”,获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全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10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1个。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奖”评选工作,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全力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先后为社会培养了30万名优秀人才。 三、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师资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教师发展中心获批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不断强化对教师培训培养,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现有教职工1908人,专任教师153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8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20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50%。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4人。 四、科研及服务地方 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8个。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96项,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在全省新升本院校中排名前列,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44项,被sci、ei、cssci等收录或转载论文1284篇,获得国家专利891件。《管理学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选派多批次企业挂职人员、科技特派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推进成果转化与横向合作项目90余项。牧野文化创新发展研究所入选首批河南高校高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新乡学院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获批“国培计划”项目承训单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紧密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与240余家企事业单位组建协同育人创新联盟和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行业共建了生物与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芯片产业学院、智能装备与起重产业学院、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3d打印产业学院、融媒文化产业学院、数字金融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行业)学院,其中生物与医药现代产业学院为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以联盟为纽带,开展“双向互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3亿元建设一批微缩实训平台,建成3d打印工程中心、煤制甲醇半实物仿真实践教学中心、新媒体传播训练中心、起重机综合实训平台等校内实训基地253个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91家。2021年投资3.5亿元与红旗区政府共建新乡3d打印产业园,作为全省唯一一个3d打印产业园区项目,进一步推动了3d打印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 五、人才培养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业导师制改革,强化书院制建设,构建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在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成才规划”和“学习规划”上的指导,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强化就业指导和科研素养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为重要支撑,以困难补助、绿色通道为辅助的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困难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资助。学校建立合格、优秀、卓越三级激励机制,持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31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24项。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在教育厅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年度报告中,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先后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称号,为豫北地区唯一一所荣获全部省级创新创业园区建设荣誉的高校。 六、对外合作办学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选派学者、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或进修。先后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和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美国贝佩丝大学、新西兰塔拉纳基西部理工学院、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生物技术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本科层次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河南省高校统战工作示范单位”等60余项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乘着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聚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和学科提升,为将学校建设成推动地方创新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不断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河南出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踔厉奋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金融学院
学校介绍 河北金融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保定市,是华北、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是河北省优先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是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1.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初创阶段历经河北省分行银行学校、保定银行学校、河北财金学校、河北银行学校等发展时期。1984年,升格为专科院校,更名为“保定金融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划归河北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北金融学院”。 2.办学理念:秉承“明德守信、求真尚行”的校训精神,弘扬“笃学、创新、唯实”的校风,贯彻“以师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办学理念,恪守“严谨规范、守正创新”的工作要求,以培养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具有高尚品德、家国情怀、科学思维、工匠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3.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博物馆、文体活动中心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是“河北省园林式单位”。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40余万册,电子图书44万册,纸质期刊852种,电子期刊1.9万种。金融博物馆是省内高校规模最大的货币金融类博物馆,馆藏资源5500余件,是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4.院系设置:学校设有金融与投资学院、会计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大数据科学学院等11个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育教学部、人文艺术教育教学部、体育教育教学部等4个公共教学部门,设有研究生部和继续教育学院。 5.学科专业:开设有1个专业硕士培养项目、38个本科专业。现有省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形成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为主体,文、法、理、工为支撑,金融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6.教学工作: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四驱动态自优化”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双主体、双导师、双考核”的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有金融学教学团队、会计学教学团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经济统计学教学团队、保险学教学团队、经济学教学团队7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校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省级一流课程,近五年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学校获批河北省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学校成功组建以“绿色金融”“区域资本市场”“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系列特色班;建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专业实验室42个。 7.产教融合:学校扎根行业办学,秉持“校企合作共同体”理念,发起成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与大型银行、保险、证劵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150余项战略合作协议。适应学科专业向深度科技化、高度智能化、交叉融合化方向演进的趋势,积极抢占“新业态”下的财经人才培养高地,形成了“思政 专业 科技”新财经人才培养路径,率先与产业合作共建金融科技学院,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拥抱未来、引领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瞄准金融科技发展应用前沿,成立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举办区块链应用发展高峰论坛;与保定市发改委、工商银行共同研发了保定市区块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20年以来,学校联合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亚洲区块链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工信部、京东集团、华为集团等单位编写了《区块链:从核心技术到金融应用》《区块链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等系列丛书,为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学校还参与了工信部、人社部区块链应用人才国家标准编制、河北省和保定市区块链三年行动规划编制等一系列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8.科研与服务:学校建有河北省社科类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新型培育智库”和6个市级科研平台,形成全省领先的经管类科研平台群。近三年,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承担河北省、保定市和其他地级市的“十三五”“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及河北省贫困县退出和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等重大任务;创办《金融咨政》,在保定市阜平县成立“金融扶贫研究基地”,与市县政府合作建设“金融服务驿站”7个。2015年以来,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部分成果呈报中央领导参阅,为政府金融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保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保定市分行等7家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在服务行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成立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与雄县人民政府共建雄县研究中心,与知名企业联合建设东湖云端、金融谷、匠人谷、科大讯飞、康迪、京雄直通车系列分基地。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环雄安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专家参加雄安新区建设决策咨询委员会,参与“雄安新区创新模拟推演工作营”“雄安新区房产政策创新工作营”;受雄安新区管委会委托承担“雄安新区房产投融资创新”项目研究;成立中挪绿色金融国际研究中心,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9.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校内硕士生导师6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占全校专任教师的40%,“双师型”教师占比30%,三个月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37%。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0余名,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60余名;学校努力拓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资源和渠道,在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西班牙、波兰、印度建有6个教师海外研修基地,与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外高校合作开展教师攻读海外博士项目。 10.招生就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留学生共计15500余人。学校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实验区——保定市大学科技园”一条龙式创业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重要媒体多次报道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学校先后荣获“河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北省首批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首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河北省首批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近三年,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荣获高等级奖励905项。近年来,我校本科招生分数线稳居省内高校前列,毕业生以“品行端”“上手快”“技术硬”“基础牢”的特点广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就业呈现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就业行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相契合的“三高一契合”特点,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 11.国际办学: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与爱尔兰、波兰、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与爱尔兰、波兰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3个,专科项目2个;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美国特莱恩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十几所境外高水平院校签署了交换生、本硕直通车、硕士海外培养等跨国双校园培养项目合作协议,接收留学学历生,构建起留学生输出与接收互动的交流合作格局。学校建立了5个教师海外研修基地,开展了3个教师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近年来,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教育装备国际交流实验园”,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成立教育部备案的“爱尔兰研究中心”,成为“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学校作为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秘书处以及河北省中波教育发展联盟秘书处,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促进我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特别是深化“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连年荣获“河北省国际教育与交流先进集体”。 12.社会声誉: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人才,其中近万名校友担任金融行业中高级管理职务,110余位校友担任省级以上金融机构主要领导职务,学校被业界誉为“金融人才摇篮”。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就业先进集体”“河北省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获评“河北省文明校园”,学校领导班子考核连续6年、职能绩效目标考核连续5年为“优秀”等次。 展望未来,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1331”发展方略,凝心聚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齐齐哈尔医学院
学校介绍 齐齐哈尔医学院位于闻名世界的丹顶鹤故乡、风景秀丽的嫩江之畔。学院始建于1946年,至今已走过78年的光辉历程。学院是全国文明单位、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是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黑龙江省医学教育管理中心。 校本部占地面积6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9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现有研究生、普教生、留学生、成教生等各类在校生17256人。现有教师及医护人员等6057人,其中副高职以上人员1296人。学院本部专任教师中副高职以上人员459,占专任教师总量的60.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678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89.1%。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10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24人,省级龙江名医、省卫生健康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69人。 学院设有20个教学及教辅机构,设有本科专业24个,涵盖了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精神医学、护理学、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等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育科学a类研究团队、省高校虚拟教研室4个。学院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认证、药学专业认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院拥有基础医学1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医学技术、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应用心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省“双一流”优势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市级领军人才梯队等35个;设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齐齐哈尔医学科学院、卫生检验中心等科研机构。主办《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均为国内公开发行。 学院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直属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另有29所教学医院、108个实习基地,直属附属医院编制床位4280张,能够很好地满足临床教学和生产实习需要。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学术型医院建设,深入实施医教协同,全面促进附属医疗机构医教研一体化发展。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已获批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认证医院、国家级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单位、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认证单位、全国第一批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第六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 学院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十余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医疗机构建立友好关系, 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并获批招收培养“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生”资质。 近年来,学院秉承“大学至善、大医精诚、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弘扬“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齐医精神,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各项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在学院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全院师生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务实进取、开拓创新,正在为加快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滇西有嘉木,人文荟萃纵千古; 学府聚英才,学子砥砺骋四海。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和成长,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发展和壮大,是一所扎根边疆民族地区、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学院地处气候宜人、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的云南省临沧市。临沧毗邻缅甸,横跨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是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临沧森林覆盖率超过70%,空气优良率100%,年平均气温18.8℃,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滇红茶”的故乡,也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及“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临沧作为中国少有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被命名“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和“中国恒春之都”。 云岭苍苍,日月遥望,沧江扬帆千里奔流; 旗山巍巍,春秋相逢,汀河开卷一路欢歌。 历史沿革与学校概况。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顺宁府立初级师范学堂,1978年开办临沧师专班,首开滇西南高等教育先河,历经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个发展阶段,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为云南省最年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总用地面积72.49万m2,校舍总建筑面积32万m2,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43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7624.13万元,有纸质图书111.51万册,电子图书550.39万册,电子期刊7067.29万册,学位论文697.60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人大资料、超星图书等13个数据库,有百度文库、红色讲堂等可使用的数据库2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52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311个。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设14个二级党组织、51个党支部。本科专业33个。全日制在校生10474人,生源遍及云南、山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现有教职员工900余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477人,高级职称199人,博士、硕士404人,“双师型”教师145人。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建国研究员等一批文化名家和资深教授到校执教;引进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银龄计划”教授和柔性人才82名到校服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成为全省同类院校的示范。多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省突”专家、“省贴”专家、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共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教学名师3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次,受聘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兼职博(硕)导28人次。学校先后获“云南省文明校园”“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云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或称号,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11个。 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坚守“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不断彰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扎根临沧、立足滇西、面向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成为红土高原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性”即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四群”即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新农科四大专业集群;“五工程”即实施“个十百千万”五大工程,把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作为学校奋斗目标。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培育和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专业,获批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获云南省一流专业(b类)建设备案3个,在2022年云南省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达国内平均水平(c类)专业15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和新媒体艺术专业是云南省唯一布点专业,“四大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日显。充分发挥学校科教优势,开展科技下乡、乡村教师培训等活动,强化扶贫扶智,助力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中远集团、中央新影集团、清华启迪、香港成龙国际集团、超星集团、甲骨文、达内集团、大疆、云南机场集团、临沧工业园区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8项;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9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9项;与达内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获批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2020年获评全国仅5家之一的“人工智能专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力高校”;获建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红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临沧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等。 建校以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达7万余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升,升本以来为地方输送了五届本科毕业生10780人,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平均为74.48%,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平均为85.25%,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97.83%。近三学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荣获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奖励713项。学校先后获评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发挥区位优势,科学研究异军突起。升本以来,学校共立项科研项目4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244项,校级科研项目72项。获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智库、云南省曾亮专家工作站、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建设澜沧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1个,设有中缅通道与环印度洋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研究院。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96篇(其中sci、ei、cscd、cssci、北大核心等核心期刊论文70篇),出版“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等学术著作49余部,获国家专利127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12项。 拓展交流渠道,对外合作成效明显。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自2019年起对口支援我校,两校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方面对我校进行全方位支援和帮扶。目前共有64名青年教师赴对口帮扶等高校脱产攻读博士学位,28名教师被选聘为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兼职博导和硕导,53名优秀学生被选派赴西南大学插班学习。与临沧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云县、双江县、沧源县人民政府等签订合作协议,校地、校政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充分整合国际友好团体组织优势资源,与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保持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前往合作院校交换学习。2002年、2012年学校分别获批“云南省重点建设的华文教育基地”和“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学校”,设立临沧市人民政府“友好城市奖学金”,先后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473人(其中缅甸侨生338名);多次承办云南省侨办“缅甸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活动,参与1595人次;举办“临沧市缅语骨干培训班”“缅甸华文教师培训班”“缅北华文学校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班”等,培训671人,有效促进中缅民心相通。 以师生为本,强化综合服务保障。图书存量稳步增加,完成学生宿舍修缮提升工作,推行食堂安全卫生“6t”管理;完成教育卫生“补短板”一期项目,体育馆、综合训练馆、艺术教学实训楼、学生食堂等单体项目及附属设施投入使用;建成总建筑面积为29980m2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楼,获批2000万美元以色列贷款,拟建人工智能实验实训中心、航空服务实训室等专业发展所需实验实训室;完成国家二类田径场运动场的改造,持续完善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校园,一所山环水绕、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人文荟萃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成为临沧作为“天下茶尊,世界佤乡、恒春之都”的文化名片。 擘画新蓝图,推动新发展。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不忘立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