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福建江夏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由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于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91-23535033,0591-23531322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552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成都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22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7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 2”“3 1”和“3 1 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1993年,教育部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系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对口支援项目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百所产教融合应用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项目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贵州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贵州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1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4亿,纸质图书115万册,中外文数据电子资源平台10个。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42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有教职工911人,汇聚了一支由全国优秀教师、省管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市管专家和教授、博士等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近11000人。 学校现有省级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建有贵州省重点实验室1个、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3个、毕节市人力资源产业园贵工程园区等平台;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新文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项、省级一流课程25门,一流平台1个,一流教学管理团队1个、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改革项目10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贵州省本科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近三年来,学校承担了113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面向未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秉承“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培养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和服务基础教育需要的一线教师为目标,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西能源学院
学校介绍 山西能源学院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新时代能源领域应用型高等学校,坐落于学风浓郁的山西省高校园区和高新技术密集的太原市小店区。学校前身为1984年改革开放浪潮中创建煤炭工业部部属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201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紧密落实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部署,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本并更名为山西能源学院,校园总占地面积为7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过亿元。学校被列为全国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院校、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多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创建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能源冠名的公办本科高校,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愿景,紧扣煤炭电力新能源行业发展需求、紧扣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紧扣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需求,秉承“立德强能,笃学善行”的校训,确立“技高品端”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学教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能源动力类、新能源与未来能源类、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类、智慧能源类、能源资源环境类、能源经济管理类六大专业群,开设27个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被评为“1331工程”优势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校级一流专业6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8732名,教职工520余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80%以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国煤炭教学名师1人。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各类双创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捷报频传,学校教授现身含金量十足的“科学探索奖”颁奖仪式。学校获得全国煤炭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我校教授牵头获批两项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人才团队,牵头获批省级科研平台、协同获批山东省科研平台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建有山西省高效储能(储热)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输送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光伏电池组件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风电装备创新中心——大型智能风力发电机组创新中心、山西省太阳能光伏发电联合实验室、山西省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山西省高效太阳能光电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山西省发改委共建“山西能源革命研究院”。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合作空间和渠道,校企、校地、校校共建共育共管深度合作。学校共与3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霍州市人民政府等地多部门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与呼伦贝尔学院开展了校校合作,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等签署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临县政府牵头建设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青年教师入企锻炼挂职基地”,与山西开源益通矿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建了“煤矿智能化开采研发基地”,与山西焦煤集团重点实验室等开展了校企交流合作,与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与科研等多层次的意向合作,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正在深入推进。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新时代,是中国能源革命进程中极不平凡的经历。放眼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产业必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造能源特色和一流水平的能源学科体系,建成能源领域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成能源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术重镇。聚力担当作为,扛起时代使命,紧跟核心奋斗,奋力谱写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毗邻著名的钟山风景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百年名校。前身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建于191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1952年,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首任轻工业部部长,将学校交由轻工业部管理;1954年,更名为上海机械学校;1960年,整体搬迁至南京,更名为轻工业部南京机电学校;1998年,由轻工业部划归江苏省管理;1999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暂定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学校培养了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徐伯昕、朱森林、秦怡、顾心怿、王世绩、邹世昌等一批杰出校友及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 学校有仙林、中山、天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6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约3.4亿元;图书131万册;设有23个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5649人,其中,本科生8287人。外国留学生70余人。教职员工111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46.5%,双师素质教师占90%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才用才力度。拥有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教师团队4个,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27个,全国技术能手9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特贴、省名师、省级“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双创博士、紫金文化创意人才、社科优青、南京市劳模、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十佳职教教师”等230余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其中副主任委员5人)。 学校健全和完善“分层分类、做学合一、双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精品课程13门、国家规划教材46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5项,银奖4项、铜奖9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续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9项;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个、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1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职业院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与31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华为、西门子、abb、现代重工、罗克韦尔等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平台17个。 学校与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等4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家境外组织和院校保持稳固的联系,获得全球职教界的最高荣誉——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应用研究与创新”金奖。学校国际化探索成果“高职国际合作教育范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7年至2019年我校连续三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20年学校建成全国首家“中文 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2021年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孔子学院正式落户学校。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平台,以特色优势服务职教、以优质资源贡献职教。牵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高职研究会、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机电技术职教集团等全国性平台5个,以及牵头江苏省轻工协会、江苏机电职教集团等全省性平台9个。 学校是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唯一的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学校;全国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试点院校;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面向新百年、开启新征程,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以例示人”作用,致力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示范、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示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和产教融合的示范,勇担试点示范新使命,奋力谱写建设“全国领军、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石家庄学院
学校介绍 石家庄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南北两个校区组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学校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1977年以来,先后在藁城、正定、获鹿牛山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校名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迁入石家庄市北郊滹沱河畔校区。1996年3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与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石家庄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石家庄学院。建校六十五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4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 学校占地1221亩,建筑面积44.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6亿元,图书馆藏书138万册,电子图书416万册。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7596人,与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85人。设有教学机构18个,本科专业71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教职工1381人,其中专任教师1055人,高级职称教师524人,博士29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95人,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72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田联一级裁判员、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省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拔尖人才等一大批杰出师资人才。 学校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党委领导班子在省委年度考核中连续6年考核优秀,学校获批全市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1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批全省第一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和1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分别入选全省第二批党建工作“双创”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多名党员教师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候选人等。学校被评为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河北省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 学校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批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思政课改革成果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思政教师获全国思政课比赛三等奖、河北省思政课比赛一等奖等荣誉,1个项目获批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门课程被确定为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生中涌现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入围候选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等优秀学生。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拥有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5个、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化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校建有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园获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学生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位居前列,就业工作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教育厅的高度肯定。 学校坚定不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应用能力。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立足石家庄、面向河北省、辐射京津冀,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把学科专业建在地方主导产业上,紧密对接石家庄市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形成信息技术、化工制药、机电工程、文化传媒、教师教育等5大重点专业集群,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实训中心、华为ict学院落户我校,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成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河北省物联网感知智能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19个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成立京津冀双碳研究中心,建成省会建设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牛山书院,102名教师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建有7个省市级科技特派团,其中数字医疗技术创新团队获批石家庄市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特派团。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赞皇县政府、新乐市政府、栾城区政府等20个县市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推进校地共融共赢;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儿童心理教育学会挂靠学校;举办中国秦汉史暨石家庄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弘扬石家庄红色文化,助力省会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出版完成多卷本《石家庄文化通史》,积极助力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和城市人文精神弘扬。近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12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184项,企业委托项目49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6项。科研经费引进大幅提升,2022年达到2410.5万元,较2018年增长3.5倍。累计发表论文1604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75篇,中文核心期刊 450篇;获得专利授权102项;出版著作(教材)142部。 学校坚定不移打造开放办学新格局,大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建有国际交流学院(纽乐国际学院、乐达国际艺术学院),招收来华留学生。先后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59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入欧盟伊拉斯谟项目计划,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单位。成功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中美青年艺术交流活动和专场音乐会、“艺术教育及新媒体技术展望”国际研讨会、第22届中意“ottavio ziino”国际歌剧比赛(中国赛区)等。与美国国际科技大学、韩国又石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共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意大利两所知名艺术院校共建研究生教育中心,与韩国又石大学联合举办制药工程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与意大利帕多瓦“契萨莱•坡里尼”音乐学院联合举办音乐学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生物制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校是教育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河北省首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石家庄市文明单位、石家庄市最具影响力城市品牌、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会员单位等。2020年,时任省委书记王东峰、省长许勤一行到学校走访调研,对学校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21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石家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石家庄市积极争取石家庄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权。” 站在学校二次创业新征程上,校党委审时度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强省会建设难得历史性发展机遇,旗帜鲜明提出“1396”发展战略,即“贯穿一条主线、着眼三个全面、实施九项工程、打造六大场景”。其中,“1”指的是贯穿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主线,“3”指的是着眼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全面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增强服务省会建设能力,“9”指的是实施党建领航铸魂、学科专业调整优化、青年人才培塑、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重大科研成果培育、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国际化办学提质增效、校园品质蝶变跃升、治理效能提档升级等九项工程,“6”指的是打造奋进石院、开放石院、文化石院、数智石院、平安石院、美丽石院等六大场景。学校将通过坚定不移实施“1396”发展战略,顺势发展、借力发展、特色发展,有力有序实现新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兰州文理学院
学校介绍 兰州文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50年创立的甘肃教育学院和1985年创办的甘肃联合大学,2011年甘肃省艺术学校并入。学校是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教育部确定的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基地,首届“甘肃省文明校园”,新时代甘肃省高校党建“示范院校”。 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三千里丝绸之路,八千年华夏文明,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独特丰厚的资源和广阔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不断探索、与时并进,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紧盯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服务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以“文化 创意”“旅游 演艺”“旅游 金融”“旅游 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形成了直接聚焦赋能服务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文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术职业学院(甘肃省艺术学校)、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工程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社会体育学院、化工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有11700余名学生,其中本科生11000余名,留学生24名。 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应用化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设计、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1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课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智慧平台并被100多所高校选用。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环境设计、音乐表演、数字媒体技术、新闻学、财务管理、学前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旅游管理、戏剧影视文学、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出版、软件工程、投资学、舞蹈表演、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通信工程、资产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表演、翻译、酒店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文化产业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绘画、数字媒体艺术、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学教育、会计学等39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旅游类、传媒类、艺术类专业为主,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设有甘肃省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塔吉克斯坦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设有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帕米尔智库、兰州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等3个文化和旅游战略智库,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研究团队、大型神话陇剧《马踏飞燕》协同开发中心2个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教师完成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7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300余篇。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7项作品获甘肃省文学艺术最高奖“敦煌文艺奖”,2项作品获第四届甘肃文艺评论奖。 学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60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17人,占专任教师的52.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477人,占专任教师的78.5%。学校实施雁苑人才工程,外引内培结合,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聘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画家、著名作家、戏曲“梅花奖”得主等14位行业领军人才为驻校专家,聘请了100余名各行业、各学科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担任特聘教授。2020年以来,教师队伍屡获殊荣,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1人,教育部新一届教指委委员2人,甘肃“十大陇人骄子”1人,省领军、省“四个一批”专家等各类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49人。 学校坚持开放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新疆、浙江多个地市、省内各市州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与兰州大学签订了支持我校转型发展协议,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开展多方面合作交流;与塔吉克斯坦、乌克兰、阿塞拜疆、伊朗、韩国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在塔吉克斯坦设立了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学生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家大学留学。 面向未来,兰州文理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应用为主、产教融合,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坚持需求导向,走内涵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新疆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新疆工程学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教育厅主管的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美丽的乌鲁木齐。学校因煤而建,因工而兴。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第二预备学校163名官兵转业到新疆,组建了乌鲁木齐煤矿学校。1985年更名为新疆煤炭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新疆工程学院,同年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并入。 60多年来,学校秉承“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培植了“知行统一,追求卓越”的校训。学校党委以建设新疆一流应用型大学为目标,提出了“强党建、保稳定、迎评估、促转型、谋发展、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和抢抓“五大机遇”,破解“五个难题”,提升“五个竞争力”,树立“五种精神”,做好“五个服务”,实现三个“五年目标”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学校的转型发展。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929.60亩,校舍面积43.6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8.35万册,电子图书33.7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4个。建有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个校级重点科研平台,60个校内实验室。 学校目前有14个二级学院,一个教学部,拥有34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经、管、艺四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国家一流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099人,专任教师694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90人,占专任教师的85.01%;副高及以上教师225人,占专任教师的32.42%;“双师型”教师168人,占专任教师的24.2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特聘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1人,涉及8个学科的“天山学者”“天山英才”30人,自治区教学名师3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教学能手6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176人,其中本科生13585人,占学生总数的83.98%。建校以来,学校致力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90%以上在新疆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疆本科院校中位居第一。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三年,学生获创新创业项目立项64项,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奖项共计35项。近四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奖534项。其中,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协会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1项、获得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 63年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新疆煤炭及相关产业的主力军,为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国之所需、业之所趋,“工科革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工科”的时代已经到来。展望未来,新疆工程学院将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总目标,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建设新疆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牡丹江医学院
学校介绍 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医药院校,坐落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牡丹江市。学校历史溯源于1946年始建的牡丹江专区医院和1956年始建的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1958年创建牡丹江医学院,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 学校1958年开始本科教育,201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专家组给予了优秀评价。2010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获得了6年有效期,居地方医学院校领先水平。2016年在国家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2020年被选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 学校长期坚持“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方向,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认可。“为农村培养乡土型医师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占地面积7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9亿元。 学校本科招生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11677人。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等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其中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是省级重点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制药工程四个专业列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学影像学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专业列为本科一表招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二级学科29个。基层实用型临床医学列为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全省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等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常见感染病》《灿烂的口腔》《机能学》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2821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8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912人。专任教师751人,正高级职称237人,副高级职称24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76.2%,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59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73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省领军人才梯队4个。我校教师获得首届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康复相关专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6项。 学校现有肿瘤疾病防治、脑卒中防治等4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拥有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慢病与药物研究中心”、省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省内唯一的省科技厅、牡丹江市政府、牡丹江医学院共建医药研发平台。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近五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项,“双聘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科研项目117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立项8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980篇,在cell research、cancer cel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了多篇论著;主编、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116部;《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2.37万册,电子图书75.49万种,数据库15个,拥有性能先进的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学校有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等实践教学基地100家。附属红旗医院是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床位1600张。 学校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秉承“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弘扬“执着、爱校、求实、合作、创新、奉献”的牡医精神,坚持“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突出“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医学、药学等专业毕业生7万余人,大部分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才源,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1 x”证书试点院校,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是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1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学校由“区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经过长期积淀,凝练形成了“启智育人、博识敦行”校训,“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荣校”办学理念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办学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师人奋发进取的“科师精神”。 校园占地面积101.43万平方米,其中来宾主校区61.01万平方米,柳州校区40.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33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6000人,各类留学生68人;有教职工119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85人。设有1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31个,涵盖教育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 近年来,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学校主动适应桂中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紧密对接地方电力、制糖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与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六大特色专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学、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前教育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英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物联网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获批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课程与教学论、运筹学与控制论等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4个,有物联网工程、小学教育等广西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2个,“制糖工程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获批为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业学院”获批为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现有实验实训室使用面积54218.91平方米,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426个。近年来,学校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一等奖1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立项113项。 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取得新成效。学校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科研育人方面取得一批优秀成果。目前,学校建有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应用技术转移中心、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研究基地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建有“无机材料”“甘蔗与制糖工业”等科研团队20多个;获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433项,其中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9项。获自治区级科研成果奖6项。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2455篇,其中,被国际sci/ei检索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71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12部;学校获得专利(含软著)506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同时,学校为支持广西甘蔗制糖业的战略发展,成立了“现代蔗糖业发展研究所”。《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构建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凝练形成了“立足师范本色,服务职教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围绕“突出‘四得’,做实‘五基本’,实现‘六满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未来一定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张家口学院
学校介绍 张家口学院坐落于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素有“塞外山城”美誉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学校秉承“自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校训,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以教育学、医学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现为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首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 2013年4月,在原张家口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改制升本为张家口学院,实行省市(张家口市)共建、以市为主的体制。2017年6月,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1月,正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现有明湖和平门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7.38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83个,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数25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亿元。纸质藏书140.4万册,电子图书340.3万种,建有文津阁《四库全书》珍本库和奥运文献、张家口历史文化、中小学教材等特色馆藏。 现有教职工809人,其中专任教师591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3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77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3人。获得张家口市拔尖人才、“名家名师”、优秀教师、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等荣誉54人。 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现有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2个,形成了教师教育、护理医技、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三大专业集群。学校主要面向河北省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242人,其中本科生12630人。国际教育与对外合作工作有序进行,2020年9月取得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分别与韩国全州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菲律宾圣保罗大学、菲律宾圣三一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经济管理学院等签订了多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日本长野县日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芬兰卡萨凯里奥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代表团进行了冬奥志愿者培训、冰雪人才培养、国际冰雪学院筹建等方面的交流。并尝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实习项目、师生短期研学项目、国际交换生项目等,孵化更广阔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新局面。 自2013年以来,学校秉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张家口市主导产业和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冬奥会筹办打造冰雪特色,建立了19个校级科研平台、7个市级科研平台、3个省级科普基地和1个国家级科普基地。获得张家口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42项,其中论文类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7项,著作类二等奖2项。经过十年的努力,我校立项各级各类项目13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847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及三大索引论文103篇,出版教材、著作176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9项;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及我校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共计400余场。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现有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近三年,已有省级教改项目49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及专业比赛中获得各级奖励194项。2022年获批河北省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立项建设单位,建立了首个(eecn)创新创业虚拟联合教研室,连续三年在“互联网 ”大赛中获奖牌11枚,其中国家级1枚、省级10枚。2020-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8.79%。 学校秉承历史传统,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道路,聚焦后奥运经济发展、“首都两区”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正朝着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知名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