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理工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营口理工学院是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1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合作建设营口大学园。经过四年孵化,2013年4月,由教育部批准建立营口理工学院。 学校位...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417-3555550,0417-355555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49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内蒙古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 内蒙古财经大学坐落于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所承载历史使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等学府。学校始建于1960年,时名为内蒙古财经学院,1962年改建为内蒙古财贸干部进修学院,1965年改建为内蒙古财贸学校,1979年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建内蒙古财经学院,2000年与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2006年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并入。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内蒙古财经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理学、法学、工学、文学融合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财经类高校。 学校秉承“崇德、尚学、明理、包容”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创新“传承财经本色、强化融合底色、打造数字特色”人才培养理念,推动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工学、文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构建“专、数、创” 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数智化新财经人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紧紧围绕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充分发挥学校在乡村振兴、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政产企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作用。 学校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凸显,学科门类布局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mba)、金融(mf)、会计(mpacc)、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审计、法律(法学)、旅游管理(mta)、公共管理(mpa)、电子信息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了一批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的专业,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体系。开设59个本科招生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统计学、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财政学、法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经济学、投资学、工商管理以及资产评估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税收学、人力资源管理、贸易经济、会展经济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统计学、英语、审计学以及行政管理9个专业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8门自治区一流课程,3个自治区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其中,《“石榴籽工程”铸魂财经人才培养-新文科背景下培养模式重构》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学校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2900多人。目前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学校将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全年解决就业、全程指导就业的工作格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于自治区本科高校前列。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是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坚守人才培养使命,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8万余名,毕业生已经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财政系统、审计系统、金融系统、税务系统、工商系统中的骨干与中坚力量,为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的骨干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2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配套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全面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并实践“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双证”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把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现有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高端智库),13个自治区级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平台,13个自治区级学术创新团队,12个校级创新团队,28个校级虚体研究机构。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2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均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管理学科的突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项目2项;教育部科研项目21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91项,各级各类项目逐年稳定增长。发表各级各类论文3400多篇,其中发表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40多部;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04项。学校《财经理论研究》是全国高校社科百强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扩展版期刊之一,《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是自治区优秀学报。 学校占地总面积98.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办学条件处于自治区高校一流水平。学校下设17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和8个教学辅助机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信息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旅游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实验室、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硬件实验室是自治区“双基”合格实验室。图书馆馆藏图书300多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64多万册,电子图书207余万册、电子期刊65余册,引进了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ebsco、超星移动图书馆、cssci、ssci等66个主要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数据库,全馆采取大开放格局,设立集藏、借、阅、咨询、检索一体化的阅览区,提供了借阅和座位管理“一站式”自助化服务,实现了多元化、多形式、高效、快捷便利的现代化知识服务体系。 六十余载栉风沐雨、创新发展,内蒙古财经大学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学校将围绕“大财经、大整合、大开放、大发展”持续谋篇布局,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坚持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奋发有为践行建校初心使命,为全面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信阳农林学院
学校介绍 信阳农林学院是一所农林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坐落在中国著名茶都、红色历史名城信阳市。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楚风豫韵交汇交融,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莘莘学子学习深造提供了优越自然条件。 百年办学历史,坚守农林初心 学校前身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创办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信阳农林学院。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守农林初心,笃志老区振兴,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发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信农精神,秉承“志向立高远、学问做精细”的校训,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办学质量、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已成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专业为特色,农、工、管一体化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余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水园林校园,教学条件优越 校园绿围翠绕,四季花香,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尽显山水园林校园之美。 校园占地面积1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有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1.67万余人。设有茶学、水产、林学、农学等16个实验教学中心。有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2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4项,省级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个。有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及科普示范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4亿元。馆藏图书文献总量251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73万余册、电子图书77万余册。建有“万兆主干网、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 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雄厚 学校设有农学、林学、水产、茶学、动物科技、食品、园艺、规划与设计、信息工程、财经、工商管理、外国语、制药工程、旅游管理、融媒、体育等16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设置有植物保护、林学、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网络工程、旅游管理、生物制药等40个本科专业。有河南省重点学科培育学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3人,其中专任教师848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63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98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58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十佳双创典型导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近80人(107人次),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贯彻obe教育理念,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强化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取得实效。升本以来,学校立项教改项目181项,其中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立项2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18项;建有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1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课程思政样板课8门;编写省部级规划教材10部;获批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5项。 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注重抓好教育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孵化等双创教育关键环节,培养大学生双创意识,大学生双创能力显著提升,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77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奖项48项,两次获得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银奖。 加强应用研究,矢志服务地方 学校充分利用信阳市农、林、水、茶资源富集的地域优势,建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主持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1项;制定《南湾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生产技术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5项。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9项,承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普传播工程等科技推广服务项目1200余项,获省部级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等1370余项。学校获“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强化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牵头组建河南省茶产业、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河南省油茶产业、大别山中药材产业等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政府联合组建了由167家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参与的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承担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6个。建有省级科普示范基地,联合建设12个产业学院。获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4项。通过参与实施科技扶贫和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博士服务团、省级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产业企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老区脱贫攻坚,学校获“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推动内涵发展,赢得广泛赞誉 学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倡导“明理崇德、知行合一”校风、“教书育人、守正创新”教风和“慎思笃行、学以致用”学风,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生综合能力、就业质量和社会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两万乡干部,四千农林人”,是信阳市委、市政府对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高校”“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普通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高等教育品牌实力20强高校”“2022年度社会认可的河南高等教育品牌院校”等荣誉称号。 站位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快聚集发展新动能,汇聚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努力建设农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宜春学院
学校介绍宜春学院地处赣西中心城市——江西省宜春市。宜春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宜春风光旖旎,交通便利,沪瑞高速、沪昆高铁、浙赣铁路穿城而过,明月山民用机场四通八达。 宜春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厚德校区三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6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40%以上,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比例82%以上,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人选、省金牌教师,井冈学者,四个一批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80余人次。学校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仙辉等100多名高级专家为客座教授。 现有19个教学院,10大学科门类、64个本科专业。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教育部“新农科”项目2项、“新工科”项目1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 学校现有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6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文化厅重点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科技小院2个。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强校,注重科研反哺教学。近年来,教师年均科研经费超6万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它各类项目1500余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37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0余部;在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厚德、尚能、博学、笃行”的校训,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践行“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五有”人才。办学60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抗疫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走出了一大批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走出了包括扎根教育、医疗、农业和管理等领域骨干在内的17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聚焦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不断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声誉不断提升:2004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开始开展留学生教育;2007年,以“良好 ”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被批准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7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估专家评价为“是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高校”,与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联合申办的汉语教学中心(孔子学院模式)通过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批准并正式揭牌;2019年,获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与俄罗斯萨马拉社会与师范大学联合开办音乐学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0-2022年,连续入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百强名单;2021年,药学学科获批省双一流学科,学校获批为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科普基地,荣获2022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应用型高校第一等次;2023年,启动建设与万载县合作共建的直属附属医院,再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宜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走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之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警察学院创建于1949年,前身是杭州市公安人员训练班,1978年兴办学历教育,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2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浙江省唯一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本科高校,承担着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教育、留学生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外警培训、公安理论研究和实战服务等职责,是全省公安新增警力的主渠道、在职民警培训的主阵地、公安理论研究的主平台和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的生力军。 学校现有滨江和临安两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学科专业建设富有特色,公安学列入“十四五”省一流学科a类培育,公安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列入省一流学科b类,涉外警务、网络安全与执法、治安学、交通管理工程等4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等4个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编有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学校具有警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下设智慧警务、“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2个培养方向,为公安机关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战的高层次应用型警务专业人才。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公安实践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88人,其中教师325人,正高职称33人,副高职称100人,博士学位122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8人,省部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4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4人。获评全国公安教育成绩突出集体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1个。 学校建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本科院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点、7个实验教学中心(下设54个实验室),及多功能室内射击靶场等29个实训教学场所。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88.9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784种,电子图书193万册,数字资源库22个。为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大学或警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知名高校相关院系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年均有百余名学生被选送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学校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国际警务人才培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浙江公安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实战化体系化办学导向,持续推进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发展的辨识度认可度贡献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警界赞誉的现代化公安院校,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的警科类大学,奋力谱写公安教育现代化新华章,为公安工作现代化先行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水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2013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被确定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和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2023年1月天水师范学院更名大学列入甘肃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办学思路与目标】学校秉承“明德、新民、至善”的校训和“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师院精神,立足自身实际,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四大类应用型专业群,明确了立足陇东南、服务甘肃省、走向全中国的办学定位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院系设置】学校下设1个书院、18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 【办学条件】学校馆藏图书279万册,中外文期刊1174种,数据库30种;教学仪器设备值3.03亿元,固定资产10.41亿元。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41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1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93人。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2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四个一批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0余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中国史、生态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涵盖12个二级学科,有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博物馆硕士)。有63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精品课程2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及以上在校生17108人,其中本科生15858人,研究生1250人。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学校建有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00余项,省级奖800余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甘肃赛区)中,连续六年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法学专业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居全省高校前列;女子曲棍球队连续六届蝉联“宏奥杯”全国大学生曲棍球锦标赛冠军;考研率在省属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科学研究】学校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14个省级科研机构,1个院士工作站,1个大学科技园。与天水华天电子集团、东旭集团、天瑞重工等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甘肃省高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电显示材料研究院”等10余个平台,联合攻关技术瓶颈服务产业发展;建成“高加索地区研究中心”“中白生态环境研究所”2个国际合作平台,围绕“一带一路”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 学校先后获国家级科研奖励5项。近五年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共45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65项,其中国家级49项,省(部)级149项;出版学术专著140部,授权专利233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100余篇,其中sci、cssci源刊物等400余篇。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 【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120余家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和合作关系;与英、美、法、德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了来自21个国家的留学生200余名。依托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累计为区域培养农村新型技能人才6000余人。 【党建思政】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工作全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升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质量。持续深化“5251”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获批党建“示范院校”创建单位,成功创建2个省级党建“标杆院系”、4个省级党建“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4人获省级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称号、4人获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人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建成集党史教育、思政教学、红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的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成立“红色文化研究院”,入选首批“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8年获首批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商洛学院
学校介绍 商洛学院是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革命老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商洛市。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距离省会城市西安110公里,东临河南,东南接湖北,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容秦雄楚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生态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之美誉。   学校肇始于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1979年更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5年与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改建为商洛学院。2011年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入选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2018年入选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秉承“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尚教为学 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和“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形成了“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1个本科专业,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800余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三级教授5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青年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项目21人次,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国家级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7人,荣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9人。建立了一支以侯洵、徐宗本、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等“两院院士”和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现有省级“一流专业”1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和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陕西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7个,实习实训基地269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8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100余项,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个。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大力营造良好学风。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9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800余项。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3项,陕西赛区省级复赛6金、22银、21铜优异成绩。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坚持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合作发展道路,促进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现有1个陕西省优势学科,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14个省级研究平台,16个市级科研平台。建成2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校外博士工作站、2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拥有全国冶金矿产固废资源化匠心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10个。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推广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1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5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50项。《商洛学院学报》多次入选“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和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扎根商洛大地办大学,扎实履行服务社会使命。大力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广大教师围绕服务地方的各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承担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担“国培”“省培”计划120余项,为全省各地市培训养老护理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2万余人,为商洛各领域培训从业人员3万余人。   学校坚持录取报到率与生源质量、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高”的招生就业工作方针,广泛建立省内外优质生源基地,连年高质量完成招生计划。主动对接新业态行业就业领域,先后在北京、西安、广州、深圳、宁波、江苏、浙江、新疆等地建立了143个就业创业基地。近年来,广大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700余名优秀毕业生赴新疆、西藏支教就业,踊跃投身边疆建设,奏响新时代爱国奋斗主旋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格林威尔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会计学、财务管理、音乐学、学前教育、护理学5个专业举办icc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项目。与鄂、豫、陕10所高校联合组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陕南三市地方政府及高校联合成立陕南发展研究院,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先后荣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被省委教育工委、省综治办和省公安厅联合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称号,被商洛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校园”。   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改革发展,为建成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坐落在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美丽的黄河之滨——金城兰州。学校与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和第一座化学工业基地相伴而生,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956年的石油部兰州石油学校和化工部兰州化工学校以及兰炼职工大学、兰化职工大学,1999年转制为甘肃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整合相关院校办学资源,设置公办本科层次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有西固校区,兰州新区校区,白银校区,占地面积2600余亩,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1万元,图书260余万册。建有校内实训基地8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38个,其中,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首届本科生招生800人。有教职员工1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10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0人(教授113人,含二级教授6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10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80人(博士48人),“双师型”教师650人,兼职教师350人。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全国技术能手3人,国家及省级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3人、杰出教师10人;有省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优秀专家、省级“园丁奖”获得者、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陇原工匠、省级技术标兵等60余人。“十三五”期间,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排名全国第十。 学校紧紧围绕石油化工行业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有石油化工、应用化工、能源动力、资源开发、智能制造、物联网、服务业新商科等优势特色专业群。现有本科招生专业(方向)13个、高职招生专业77个、中职招生专业17个,其中,国家示范专业4个、骨干专业10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示范、特色、骨干专业18个,构建起有效支撑国家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局体系,建成国内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等石油化工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培训基地。 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国家规划教材25部。牵头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在大学生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83项。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实现了高专业对口率、高起薪、高成长性、高就业稳定性和高就业满意度的“五高”就业质量工作目标。学校培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21万余名建设人才,涌现出了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九大代表、大国工匠、中国石化集团首席技师张恒珍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毕业生遍布全国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学校被誉为新中国石化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和“工匠摇篮”。 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研发机构12个、产业学院12个,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近五年,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53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 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63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件,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471件。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1个、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6个、省级各类技术服务创新平台14个。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陇原工匠培训基地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年承担各类培训2万余人次。 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现有巴基斯坦、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00余人。与加拿大荷兰学院会计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经教育部批准招生,开启甘肃省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先河。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工业大学合作开展“3 4”专本硕连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与“走出去”企业协同合作,先后为苏丹、科威特、新加坡等国家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千人。学校“中国-文莱1 1 1恒逸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实现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走出去”的有益探索,开创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石化模式”,入选外交部、教育部首批“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20强。 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首批28所示范校、国家优质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甘肃“双一流”大学建设单位,挂牌成立了甘肃工业技师学院、甘肃石化技师学院,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十大最具特色职业院校”“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职业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思政工作50强”“全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首批‘1 x’试点院校”“全国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办学65年来,学校坚守职业教育阵地,坚持“锲镂金石 修身诚化”的校训和“根植石化行业 传承铁人文化 人才培养延伸 培训服务前移”的办学特色,秉承“文化育人 精神成人 专业成才 事业成功”的育人理念和“高严细实”的管理理念,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面向未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走特色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立足甘肃、服务西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探索“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遵循“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 宽口培养 方向成才”的教改思路,全面推进本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培养富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西部旗帜、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职业技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上海健康医学院
学校介绍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全国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落实“两个先行先试”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高水平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需求,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对接建设“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办学定位,凝练出“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办学特色,关注生命全周期,瞄准健康全过程,开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康复物理治疗、康复工程、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药学、药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疗产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智能影像工程、助产学等20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工程技术、医疗产品管理、智能影像工程等专业为全国首创,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为上海首设,助产学、药物分析、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填补上海空白。为填补上海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断层、弥补基层卫生人才缺口、满足人民多样化医疗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学校秉承73年办学历史,坚持“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黄埔军校”的历史传承,践行“实践 人文”dna双螺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突出全科医学特色的早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有温度、多维度’能力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创设“中国系列”之“人民健康”课程体系,推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学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人类健康促进者。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位居全市高校前列,专业对口率高、稳定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4个、市级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1个、市级“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2个。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8项、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96项。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国家部委规划教材25本,上海市规划教材5本,特色教材85本。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6项。2023年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护理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学校现有教职工800余人。拥有国家重点联系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技术能手、东方学者、浦江学者、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康复工匠,以及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东方英才人才计划项目等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 学校拥有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首家5g 智慧医疗创新实验室、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省部级平台。获批国内首个面向“一带一路”巴尔干半岛的“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中国长三角—巴尔干半岛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协同创新中心,并在北马其顿等国家实体化落地海外分中心。学校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的汇聚平台,负责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科研项目。学校教师累计签约纵横向科研经费15975.57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371篇,授权专利509项,省部级科研奖项5项,获正国级和省部级等领导批示和部门采纳决策咨询报告36项。 学校拥有附属崇明医院、周浦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4所直属附属医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家附属医院,泥城、大团、嘉定镇、马陆、合庆、长白、延吉、川北、华新、金泽、梅陇、新虹、朱泾等30家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覆盖上海市13个区的“上海健康医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联盟”,现有成员单位72家;与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等多所三甲医院开展合作订单班,并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单位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芬兰、日本、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 学校在持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近年主办(承办)“数智化赋能‘医健养险’高质量融合发展”国际论坛、国际康复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亚洲核医学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城市健康生活论坛、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论坛、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以及全国医学影像技能大赛、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等几十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技能大赛;牵头组建国内首个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遴选为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学生代表上海参加两届全国技能大赛,蝉联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金牌,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铜牌,实现中国该项目零的突破。学校与海南、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和河南等多地进行对口帮扶项目,不断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医疗行业紧缺人才。 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健康人”的初心使命,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生长和发展,坚定不移地向着高水平、全健康、国际化、应用技术型医学高校发展目标砥砺奋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华女子学院
学校介绍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全国妇联所属、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创办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址并启用现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476人、全日制在校生4291人[1]。设有妇女发展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院部。设有法律、社会工作、教育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本科现有招生专业18个,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学前教育、法学、女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行、与世界妇女进步事业发展同向。2021年,全国妇联党组批准《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改革方案》,明确了“1个阵地、1个基地、1个窗口、1个摇篮”的改革目标,即把学校建设成为妇联干部和妇女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中国妇女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培养服务社会、服务妇女事业、服务家庭工作和妇联工作的人才摇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家庭建设研究与创新的基地。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国际视野和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拥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学校教师深度参与妇女儿童家庭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妇女/性别研究形成优势和特色。通过委托课题,发布妇女教育、妇女发展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妇女工作提供智力服务。学校设有家庭建设研究院、全国第一个设立的女性学专业、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妇女部署执行主任任荣誉教授的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全国唯一的中国女性图书馆。学校是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妇女人才短期培训项目和硕士学历学位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施单位,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单位、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着眼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崇德、至爱、博学、尚美”的校训精神,深化综合改革,厚植办学特色,奋力谱写建设一流女子大学和国家级干部培训学院的崭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宁德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宁德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197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0年8月闽东职业大学并入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 宁德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197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0年8月闽东职业大学并入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同意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宁德师范学院,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设立二级医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0年确定宁德市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215.38亩,设东侨、蕉城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35.6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4.93万册、电子图书275.93万余册、电子期刊5.17万余种、学位论文1098.6万篇(册),拥有中国知网、wos、wiley等中外电子资源,加入calis和fulink等服务平台,建有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地方志等特色馆藏。 基层党组织 全校共有110个基层党组织,包括1个校党委,13个二级学院党委,1个机关党委,1个直属附属医院党委,94个党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17个,在职教师党支部23个,在职医护员工党支部26个,学生党支部23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个。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全校共有党员1640人,其中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党员971人,占在职教职医护员工总数32.2%;在职教师党员535人,占在职教职工总数61.42%;学生党员526人,占学生总数4.78%;离退休教职工党员143人,占离退休教职工总数41.8%。 教育教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1009人,设14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1门,省级重点学科2个、应用型学科4个、应用型专业群3个、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省“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项,省级课程育人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64项(其中重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本科优秀特色教材一部。近五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获奖88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70多项,学生创新成果(论文、专利等)累计达280多项。 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19人,具有正高职称69人,副高职称215人,博士228人,硕士359,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3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6人、省“雏鹰计划”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21人、宁德市教育人才14人、宁德市“天湖人才”143人。 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建设有“海西海洋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及生物制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3个,校内科研机构14个,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6亿元。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0余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3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22件,获服务地方横向项目350余项。实施“师范教育亮色工程”专项、“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专项,共计立项20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670余篇,其中sci收录3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4部,转化科研成果(含技术咨询)370余项,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单位,获省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社科规划奖等11项。 服务社会 坚持扎根闽东,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设立了“闽东乡村振兴学院”“宁德普惠金融研究院”。与青拓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青拓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合作建立了中科曙光产业学院,与正大集团合作建立了正大产业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宁德海洋渔业振兴学院”,与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品品香茶产业学院,与福耀玻璃集团、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福耀产学班”、“新能源产学班”。与国家地方志指导小组、福建省方志委等合作成立全国首个方志培训中心(全国地方志系统宁德培训基地),开办首个地方志与地情文献人才培养专修班;与三祥新材股份公司合作开设订单培养班;与上汽集团、时代新能源等建立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开展“闽太子参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应用”“超高效异步电机的节能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评估”等一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科学研究;实施校级“服务地方专项行动计划”“科技特派员科研资助专项计划”等,共计立项280余项,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实现科研项目直接对接100多项;累计选派服务地方科技特派员174人次,省级法人科技特派员2支,科技特派员团队23支。每年举办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岗前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电子商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考试1.5万人次。持续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义务支教、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积极为宁德市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短板服务。 文化传承 建设了“闽东之光”教育基地,包含畲族文化教育中心和闽东红色文化教育中心,教育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福建省离退休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校党员教育基地、福建省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与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传播闽东之光”协同创新中心,与各县(市、区)合作开展“闽东之光”进校园系列文化工程。成立闽东之光研究院,整合资源、搭建研究平台,组建了闽东地方文化研究、闽东红色文化研究、畲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等具有闽东特色的研究创新团队。设立了剪纸协会、茶艺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以及“柘荣剪纸衍生品艺术实践工作坊”和“闽东畲歌传承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工作坊。深入推进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组织编写思政课辅助教材《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推动“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大赛、和读懂中国、读懂闽东等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了《习近平早期思想研究》《闽东畲族红色故事选》《四库全书闽东卷》,以及声乐套曲《百丈英风》组歌等一批具有闽东特色的文化成果。 交流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德国比勒费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与台湾义守大学、虎尾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屏东大学、逢甲大学开展闽台合作办学。 结语 学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突出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致力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省级一流应用型高校、争创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新时代新福建新宁德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同意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宁德师范学院,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设立二级医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0年确定宁德市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215.38亩,设东侨、蕉城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35.6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4.93万册、电子图书275.93万余册、电子期刊5.17万余种、学位论文1098.6万篇(册),拥有中国知网、wos、wiley等中外电子资源,加入calis和fulink等服务平台,建有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地方志等特色馆藏。   基层党组织   全校共有107个基层党组织,包括1个校党委,10个二级学院党委,1个机关党委,1个直属附属医院党委,94个党支部,其中在职教师党支部23个,机关党支部17个,学生党支部23个,附属宁德市医院党支部26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个。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校共有党员1770人,其中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党员923人,占在职教职医护员工总数31.1%;在职教师党员520人,占在职教职工总数59.29%;学生党员667人,占学生总数6.11%;离退休教职工党员139人,占离退休教职工总数33.82%。   教育教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0913人,设11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重点学科2个、应用型学科4个、应用型专业群3个、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课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