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育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为鲜明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肇始于1954年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1973年更名为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198...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3-61638299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36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昆明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昆明学院地处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市经开区),是昆明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是云南省目前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本科院校。
1903年,昆明学院前身——五华书院改办为“云南高等学堂”,之后历经云南省两级师范学堂、云南省会师范学校、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昆明师范学校等时期,至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1927年至19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人民音乐家聂耳就读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昆明学院杰出校友。
2004年,昆明学院在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昆明大学合并基础上,整合昆明市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8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入选云南省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示范高校,并成为云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2015年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并于2017年、2020年两次复查合格。学校总占地面积2439.18亩,图书馆馆藏图书349.9万册。
经过历代昆院人的艰苦创业,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实力的综合性应用型地方新办本科院校。
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
学校传承“聂耳精神”,遵循“修德、惟真、博识、笃行”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至善,知行利物”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云南省首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培养了大批“思想品德优,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现有教职工1554人,其中专任教师112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7人;双师双能型和具有工程、行业背景教师251人。专任教师中有云岭教学名师、高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人才28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昆明市“春城计划”人才18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人。
学校现有20个教学单位,6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学前教育、物理学、酒店管理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1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专业数量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991人。2020-2021学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43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108项,省部级奖322项;参加各类文体比赛项目获奖156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24项,省部级奖132项。毕业生质量受到肯定,2021届毕业生初次落实率为82.82%,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98.62%,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
学校逐步增强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229项。五年科研总经费达27466.18万元。省级科技三大奖取得突破,获得三等奖2项,参与获得一等奖1项。新增三大检索、cssci收录论文493篇,专利301项,专著47部。获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厅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智库1个,区域性地方研究院(中心)4个,“昆明市河湖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领域——张全兴院士工作站”成为学校高水平标志性科研平台。
学校不断强化地方高校职能,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先后推出《关于高位推动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医疗卫生与健康辐射中心的建议》《“中巴经济走廊”安全报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等一系列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圆满完成定点帮扶红河县、东川区、禄劝县挂联点脱贫攻坚任务。《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昆明学院“儿童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完成外交部、南京大学等委托的多项扶贫特色培训。2020—2021年累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65312人次。附属学校和附属幼儿园成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
学校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合力构建优质育人环境。国际交流方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以“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为平台,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设立国际学院,强化留学生教育管理,面向29个国家开展多层次留学生教育,积极策划对留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并获云南省职业培训品牌。国内合作方面,先后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国内一流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聘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戴玉强担任聂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管委会三方合作共建云南省首个自贸学院——昆明学院自贸学院,中国美术馆馆长南京大学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为我校设计塑造的《聂耳》塑像在学校聂耳广场落成,与南京大学共建的昆明市河湖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张全兴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与沈阳军区雷锋团雷锋班共建校内“雷锋班”,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创建立德树人新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学院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抢抓转型机遇,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向着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现任校党委书记金幼和、校长丁文丽。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汉体育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4680余人(本科生118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400余人,专科生450余人,留学生37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4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 “运动与脑科学” “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是全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学校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7.8%。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1人次。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1项、横向科研项目27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2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奖”“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奖”“湖北最具影响力十大人文社科期刊奖”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帆船帆板、冲浪、和摩托艇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学生运动员500余人,教练员4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计获得金牌156枚,银牌41枚,铜牌44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共计获得金牌98枚,银牌20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38枚,银牌222枚,铜牌219枚。培养和输送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管晨辰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累计培养各类长短期留学生300余人。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奋力开启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外国语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简称“浙外”,英文为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缩写为zisu)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基础,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公立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浙江教育学院,1994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并更名。校训为“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2018年8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现有 13 个教学机构,36 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类专业 16 个,涉及外语语种 14 种(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朝鲜语、德语、捷克语、土耳其语、波兰语、越南语)。英语、小学教育、阿拉伯语、翻译、旅游管理、商务英语、俄语等7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省内同类新建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另有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商务、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朝鲜语、西班牙语、会展经济与管理等7个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工商管理学(旅游管理)、应用经济学等6个省一流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报工作正稳步推进,已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国17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规模9500余人。2017年,学校启动“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学、思、践、悟,从青年习近平身上学习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构建了“三进四融”大思政育人体系,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好影响力,成为学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高校,守正创新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课堂、进教材”工作,发挥外语优势组建多语种宣讲团,透过浙江之窗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培养高素质跨文化传播人才、提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省内其他高校“三进”工作提供了浙外经验,形成“青年学子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两学”贯通的工作格局。深化“外语 ”“ 外语”“双校园”“创新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国际化语言文化人才、国际化商贸旅游人才和国际化教育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学校是省本科应用型建设试点高校、省课堂教学创新校、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高校,获批建设“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师生国际志愿服务成为助力浙江城市国际化的金名片,累计为杭州亚运会(残运会)、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15000余人次,获得各类荣誉500余项,“国际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平台”项目被评为省高校实践育人示范载体。学生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国家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等a类学科竞赛高级别奖项。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获得社会认可,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比4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0%以上,具有6个月及以上国(境)外研修经历占比50%以上,外语学科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现有“国家wr哲社科领*/军”、“whmj(sgyp)”、“新世纪bqw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yx支持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9人次,入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2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35人次,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5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其中副主任委员2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其中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2人)。此外,学校聘任资深教授、全职特评教授、兼职教授等30余人。
学校着力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近年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立项数、科研成果获奖数大幅增加,高层次学术论文发表数不断攀升;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效显著,拥有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智库)8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3个、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研究院2个,与省商务厅、浦江县政府共建跨境电商浦江研究院,建有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城市国际化研究院、环地中海研究院等6个校科研机构,省部级及以上应用与采纳数快速增长,多项成果获中央领导和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学校学术理论刊物《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校是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基地、教育部领航工程校长培训基地、浙江省教师教育重点建设基地、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基地。浙江省教育厅在学校设有浙江省师训干训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自建校以来已累计开展培训30余万人次。学校公开出版有《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月刊(小学版)》《作文新天地》三种刊物和《小学生世界》报。
学校是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签署教育交流协议。常年开设教育交流项目160余个,包括10个国家政府奖学金项目、10余个境外实习项目、20余个双学位或本升硕项目和80余个校际交流交换项目。2023年,共有近200名学生参加出国(境)交流项目,接收各类学历和非学历国际学生近100人。学校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建有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安提瓜和巴布达孔子学院。此外,在国际青年交流、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举办论坛对话、主题交流、文化展演、文化体验等活动,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学校坐落于小和山高教园区,毗邻西溪湿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环境精致优美。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现有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教师教育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浙江发展大局,紧密对接服务浙江开放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着眼强化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于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成为“浙江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服务浙江开放强省的智囊高地、浙江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阵地”的目标,并在“十四五”规划中确立了外国语言文学、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文化旅游和区域教育治理“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形成“三地四域”战略布局。当前,全校上下正聚焦推动“三地四域”转型升级,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加快打造外语名校而不懈奋斗,努力在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宜宾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宜宾学院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宾市。学校于1978年开始高等教育办学历史,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升格为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余年来,学校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党建示范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现有江北老校区(a区、b区)和临港新校区,总面积2260亩。固定资产总值约4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1亿元,馆藏图书1233.9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有13个二级学部和3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留学生,现有学生近2.4万人。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学校提升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和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作为四川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地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大力实施“2468”总体谋划和“十大专项行动”,厚植“自强不息、至善致远”宜宾学院精神和“求实、求是、开放、创新”校训,形成了“12345”办学治校思想。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荣校”四大战略,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形成了“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办学格局。
人才强校推进有力。学校现有教职工1706人,其中,专任教师1448人,硕士以上教师1311人,硕博士研究生教师比例90.5%。有高级职称教师449人,双师型教师334人;有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高校教学名师20人;有电子信息、农业、社会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学等硕士研究生导师55名。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杰青等专家学者和外聘教授233人。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人才队伍。
教学立校成效显著。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4个,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医十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综合改革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省级“课程思政”系列项目23项、获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200余项。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各类奖励2104项,获“挑战杯”国家级省级奖140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1099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44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彰显,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
科研兴校成果丰硕。学校紧扣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省市产业发展,推进政产学协同创新发展,组建了10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28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有四川省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林业草原天然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态资源发酵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2个省级成果转化平台,农食产品标准化与检验检测等24个市厅级科研平台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研究院。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44项,获横向课题1000余项。发表理论研究成果1600多篇(部),拥有科技攻关和关键应用技术5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3项,其中一等奖2项。
服务荣校稳步推进。学校主动对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党管人才原则,组建“博士专家服务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8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着力为省、市产业发展和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提供应有的服务和支撑。建立了全面服务竹、茶、质检、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竹学院、川茶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自动化与机电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是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产业”支撑单位之一,川茶学院成功获批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基层管理干部;共建教师教育学院,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迄今,学校已为地方培养培训了2000余名基层干部、7万余名各类教育人才,教育服务优势日益突出。“油樟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业互联网z6尊龙平台的解决方案系统运维能力及大数据工程研究”等一批应用性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对外合作特色明显。学校是教育部“中美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与日本、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11所高校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成立了中美应用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澜湄汉语学院,引进国际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资源。建立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学生海外交流学习项目,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坚持引育结合,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选送教师到国外开展交流和学习。近年来聘请了来自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的44名外籍教师,主要面向南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现有来自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老挝等国家的国际学生50余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按照第三次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2468”总体谋划和“十大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为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工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工商学院始建于1985年,原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校名,2003年更为现名。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依山临海,钟灵毓秀,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信息学科见长,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全国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校园。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40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81人,博士529人,长江学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等省级人才50余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1人。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青创科技计划”团队12个、省级“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1个。
人才培养
现有17个二级院(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2000余人。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十万余人,为党政机关、各行各业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学生获全国最美基层毕业生、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全国青年创业先锋、山东省十大创业之星等荣誉。学校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省级创业教育示范校、山东唯一全国首批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学科专业
现有招生本科专业5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以及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培育)建设专业(群)、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等23个,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级专业45个。201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电子信息、金融、应用统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应用经济学是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0%。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科学研究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名列全国高校第189位, 2023年名列山东省属高校第7位。近百项成果分别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或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等采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近五年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4项。在《管理世界》《中国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山东工商学院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核心期刊(扩展版)。建有“沉浸技术与评价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车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未来智能金融工程实验室”4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与低碳转型发展”“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数字智能技术”“山东能源经济”“未来智能计算”“金融服务转型升级”5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智能传感与集成芯片设计”“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控制”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计算与金融大数据”“智慧应急管理”“智能感知与控制”“行为经济与决策模拟”“新商科数智化”“分子影像智能处理(国际合作联合)”“智能脑计算前沿(国际合作联合)”7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烟台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7个。
合作交流
设有教育部批准的山东省最早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与美国莫瑞州立大学合作办学,实施双学位教育。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合作院校,具有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韩国、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学生培养、教师互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联合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共同体、中国-东盟公益慈善教育共同体。
社会服务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需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建公益慈善学院、山东应急管理学院、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烟台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研究院等特色研究机构,建有煤炭经济研究院、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评估中心、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地方立法与政府法治研究服务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等新型智库。开展共同富裕、公益慈善、海洋金融、乡村振兴、黄金产业相关研究,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研究中心合作发布《中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与省民政厅合编《山东省慈善事业发展蓝皮书》等,发起成立“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智库联盟”。入选山东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单位,获评省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1项。深化校城融合,助力烟台打造“公益慈善城市示范区”,合作编写《烟台市乡村振兴蓝皮书》等规划报告,为党政部门提供高水平智库成果和决策咨询。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秉承“惟平惟准、近知近仁”校训,紧紧围绕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立的“一三五八”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类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北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初名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校址在河北省保定市,1957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1958年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校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9年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北新医大学。1983年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重新恢复河北中医学院设置,2023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建校60余年来,虽历经分合,但中医药本科教育持续开展,培养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吴以岭、张英泽,国医大师李士懋、李佃贵在内的数万名优秀人才。现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 3”一体化培养院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拥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96855.63平方米(895.28亩),建筑面积32.19万平方米,主校区为杏苑校区,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橘泉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毗邻火车站,交通便利;祁州校区位于千年药都安国市,中医药文化浓厚,区位优势明显;东垣校区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路,为临床教学主阵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9.97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2.28万册,珍善本1354册。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所,教学医院40所,社区实践教学基地7个,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21个,其他实习实训基地20个,其中5个获批省级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临床医学院、体育教学部、人文管理系12个教学机构。形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989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717人,硕博研究生1182人。
学校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工程、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口腔医学技术、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骨伤科学、药学、助产学、应用心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制药工程、卫生检验与检疫2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强化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注重中医经典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拥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4门。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河北省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12个。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学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创新平台服务体系,现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3002人(含直属单位),其中,校本部857人,第一附属医院1854人,第二附属医院200人,省中医药科学院91人。学校拥有专任教师760人,其中,正高职199人(含教授161人),副高职250人,博士学位233人,硕士学位435人。
学校拥有一支学养深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517人。拥有一批学识渊博、享有盛誉的名医名师,李士懋、李佃贵教授分别于2014年、2017年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李佃贵、方朝义教授2016年12月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梅建强教授2020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疫优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拥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以及省管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工程专家人选共计100余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年)》结果显示,我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总分排名第一。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是全省最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校之一。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联合创办拉美地区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与十余个国家的20所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中医药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学求源,厚德济世”校训,恪守“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医教协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丰富多彩,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医药社杯”“挑战杯”“创青春”等多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医鼻祖扁鹊故里,河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中药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大省。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良好机遇,河北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作风,全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商丘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商丘师范学院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商丘市。商丘是殷商之源,华商之都,孔子祖籍,庄子故里,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诞生于此。学校办学文脉传承于1905年创办的“归德府中学堂”,办学历史追溯到1945年成立的河南省立商丘师范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为普通本科高校。
近年来,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传承应天书院千年古韵,秉承“应天归德 智圆行方”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强特色、上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推进“十大工程”,打造省、校、院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荣获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高校、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省智慧教学示范校、省国际化特色高校、省文明校园标兵、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产学研创相结合,教学做练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河南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教师教育、化学与生物工程技术、文化创意、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服务、信息与先进制造配套服务、商务服务”六大应用型专业群。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b类专业和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7门。与国外数十所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实施项目带动、平台打造、团队培育等科研工作一揽子计划,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57项,省厅级科研平台29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2项,省厅级人才项目22项。在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诊断,朝天椒、黑猪新品种培育,绿色替抗饲料新品种、新能源电池研发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坚持校市融合,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推进校市融合“5211”工程,与商丘市共建“5个院”“2个中心”“1个环学校创新创业产业带”“1个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华商学院“企业家大讲堂”已成为市校合作培训名牌。实施科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与十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百家企业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千个校企合作项目,组织万名师生进企业参与研发服务。与商丘市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45个,与130余家行业企业共建合作发展联盟。完成校企合作项目1675项,到账经费达3.4亿元。
坚持文创赋能,彰显办学优势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殷商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应天书院文化等,与商丘市委宣传部联合出版“文化商丘”大型丛书,获批“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30余项。拍摄“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专题片、“黄河之旅”“中原红色之旅”等系列短视频,新华网、央视网、中央学习强国总平台等中央媒体予以播发。完成汉王陵景区业态规划与改造提升等60多项地方文旅项目。“庄子漆艺”“宋城皮雕”“归德木雕”“梁园扎染”等文创产品,在省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广受好评,尤其是漆画创作在国内名列前茅。原创民族歌剧《应天书院》,填补商丘歌剧创作空白。剪纸艺术作品献礼北京冬奥会。译著《庄子》入选省外事办公室《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
坚持人才强校,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强基工程,出台高层次人才分类引进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员校内职级体系,入选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四个一批”人才、中原英才计划等30余人,获批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培育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7人,高级职称教师476人。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党建“1+4”工作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回首过去,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目标激人奋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学校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全面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区域贡献力、社会影响力,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学校位于全国文明城市——湖南省娄底市,环境优美,底蕴深厚,是求真知做学问的好地方。
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节水型高校、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单位、湖南省十大平安学校、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
学校建于1978年,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1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成为湖南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成为湖南省应用特色学院,2019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多人,教职工1458人,其中高级职称399人,硕士、博士1090人,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各类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60多人。
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推进。拥有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植物保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有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门国家一流课程、6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现有精细陶瓷与粉体材料等省级实验室4个,“农田杂草防控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研究中心(所)2个,曾国藩及湘中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基地8个。近五年来,获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440项。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持续改善,图书资源建设富有成效,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基建后勤服务不断优化,“四季有花”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宿舍均配有热水、空调,实现了“冬暖夏凉”。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不断探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3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874项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05项,省级奖励669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
就业创业工作特色鲜明。建有全省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湖南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组建了省级正阳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实体性质的创新创业学院并实现校地共建,2013年获评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学校,2016年被首批认定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高校、实践联盟理事高校。经多年实践探索,构建了“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的四融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30多年来学校维稳工作实现了“六个不发生”“三个零指标”,成为全省唯一一所12年获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3年获“湖南省平安单位”称号的学校,被誉为湖南省平安高校建设的一面旗帜。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先后与三一重工、隆平高科、中软国际等有显著影响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立了金蝶商学院等2家行业学院,与娄底市政府共建了创新创业学院,与新化县人民政府共建了先进陶瓷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校政企联合共建了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
开放办学成效突出。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校开展师生交流与合作。学校被确定为湖南省“一带一路”奖学金招生单位。2022年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培育基地,成为湖南省第一家立项高校。
办学40多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的校训和“人才至上、仁爱满园”的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卿凤翎、知名学者李肯立、卿新林以及优秀企业家傅胜龙等在内的各类人才超11万人。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黄淮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黄淮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立于1971年。学校位于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美称的驻马店市。现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5g智慧校园试点高校、首届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单位。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有开源路南北校区、医学院校区,总占地面积2760亩。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支撑服务体系完善,拥有高标准的工程技术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拙匠书院、黉文书院、校史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展览馆和智慧校园系统等。
学校有教职工16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博士320余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千人计划、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200余人,并聘请300余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土木工程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直属附属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能力在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三,在全省市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一。
学校有56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学校有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一批招生。入选教育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巴基斯坦comsats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截至目前,累计培养研究生220余人,并招收有外国留学生。
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34个,省级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基层教学组织30个,并聘请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成立“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3个建设学校之一。学校被认定为“河南省学术交流基地”“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报《天中学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产科教融合、校地企合作。联合打造了11个现代产业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和“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分别获批“河南省首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和“河南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产业学院”。积极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联合打造了1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新集村入选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精选试点村”和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设计学院获批省级特色设计学院。与国(境)外20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已合作培养毕业生近万名,千余名学生出国留学和交流学习。学校入选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以来,连续承办九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论坛已形成品牌效应。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原创音乐剧《杨靖宇》《我的竹沟 我的路》、歌曲《亲爱的共产党》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创作项目,舞蹈《文狮少年》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0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4名学生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名毕业生入选“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中心落户我校。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功探索了一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黄淮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坚持“一个核心”,瞄准“一个目标”,完成“两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持续弘扬“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学校精神,不断砥砺“唯有创新,方能超越”的黄淮品格,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目前,学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近14000人,生源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截止到2023年2月28日,我校教职工人数为936人,专任教师716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96人,其它副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博士172人,在读博士57人,硕士533人。全国优秀教师、“三晋英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好老师50余人,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70余人受聘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有14个教学系部,分别为中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筹)、历史与旅游管理系、法律与经济学系、外语系、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美术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系;有4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设有太行文化生态研究院、赵树理研究所、彩塑壁画研究所、合唱艺术研究所、丝路文明研究中心等14个科研机构。
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课程13个,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太行生态文化研究院)、“1331工程”协同创新中心、“1331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1工程”青年创新团队项目、“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培育)、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培育项目各1个。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级基金项目196项;横向课题97项。其中,202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项目1项(全省仅获批2项),2021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项目1项(全省仅获批3项),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1项(全省仅获批2项)。
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实训室201个,多媒体教室119个,舞蹈排练厅6个,专业琴房118个。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体育训练馆、多功能实验剧场、带终端显示的数码钢琴教室。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资料122.9万册,电子图书154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4个。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学校大力推进“三馆”建设,其中动植物标本馆收藏13000余份动物标本、10000余份植物标本;上党文物陈列馆藏有3200余件上党地区的珍贵文物;校史馆以1000余件图片、实物和音像材料生动展现几代长治学院人立足上党大地,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与发展历程。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与日本作阳大学、澳大利亚教育联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施坦尼劳斯分校等21所国外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派出师生共110余人次。邀请9名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高层外籍专家到我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短期授课。
展望未来,学校将按照第三次党代会部署的“1136”战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应用型建设为主线,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力争早日建成有区域代表性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