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南阳师范学院为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51年的河南省立南阳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南阳师范学院。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77-63513466,0377-6351650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86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天津商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天津商业大学原名天津商学院,由国家商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创建。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商业大学。
学校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光荣道409号,占地面积近1340亩,建筑面积近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71亿元。图书馆现有中外文藏书22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6个,电子图书418.85万册。
学校在校生2.3万余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合作学院、艺术学院13个专业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及高职与继续教育学院。现有59个本科专业(方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以及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资格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冷链物流、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冷链能源系统为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学校现有7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1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天津市高校智库,设有“双碳研究院”和“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交叉创新平台。
学校坚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商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建立起了“意识、知识、能力、体验”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天津市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16门。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8个专业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2个专业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金融学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天津市“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学校建有“国际酒店管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旅游及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商业大学-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10个,天津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天津市a级(优秀)高校众创空间1个。近年获市级教学名师奖12人,市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7个。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66名,其中正高级155名,副高级315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55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一层次人选12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5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天津市“项目 团队”重点培养专项资助1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2个、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现有兼职博导13名。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型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等学校开展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酒店管理(中美合作)专业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评为2014-2015年、2017-2018年、2022-202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酒店管理专业第一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育经世之商才,授致用之术业”的办学理念,以“笃学 弘毅 明德 济世”为校训,立足区域性、应用型、商科特色的办学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建设商科特色鲜明、对接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科技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泱泱成均,在江之滨;启真育贤,巍矗鄂南。
湖北科技学院是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学校坐落在湖北省咸宁市,现有温泉、咸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61亩,校舍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120余人;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70余人、博士420余人、研究生导师120余人;现有特聘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96亿元;图书馆藏书229万册,中外文期刊14万种,电子数据库33个。校园风景优美,办学条件完善,被评为“生态园林式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37年创立的蒲圻简易师范学校和1965年创办的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历经传承演变,2002年咸宁医学院与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咸宁学院,2012年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学校1965年起开办高等教育,1977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建校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求真务实、砥砺奋进,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成“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校训和“学生为本、学者为先、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氛围浓郁。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形成了以医学为传统优势,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拥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办学层次。专业体系较为齐全,设有23个学科性学院及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67个。2012年,学校开始独立培养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十四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医药与大健康、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师范教育与文化传播)、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个(药学、核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临床医学、教育学)。
学校教学改革深入,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体育教育)、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药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地理科学)、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个(爱尔眼视光学院、药学院)、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地理科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小学教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计划项目8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临床医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以较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5个、省级创新创业和实践基地4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学实践基地320余个。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2020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00余项,多次在“互联网 ”“挑战杯”“创青春”等大赛中获奖。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材料辐射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2011计划”1个(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材料辐射改性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产业化团队1个(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应用型研发团队6个。近年来,学校主持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8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39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8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46项。
学校开放办学多元,对外交流频繁。学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依托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研究中心、中国古瑶文化研究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电机与控制系统研发中心、湖北省香花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电子仪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鄂南特色中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细胞外囊泡转化应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智慧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咸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咸宁研究院、咸宁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咸宁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基地、咸宁桂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鄂东南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现有附属医院11所、教学医院9所、附属学校1所和校企合作单位300余家。学校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7个、省级校园科技创业孵化器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50余个、全国性考试考点3个。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新西兰、韩国、匈牙利等13个国家的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
八十余载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5万余人,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海内外学界名流、商界雄才、政坛精英。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先进单位、湖北省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后勤管理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依法依规治校,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杭州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杭州医学院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直属从事公益服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医学院校,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
历史沿革:杭州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25年的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历经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浙江省卫生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2016年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至今已有90多年办学历史。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28年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历经浙江卫生实验院、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浙江医学研究院等,1987年更名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2019年,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与原杭州医学院整体合并组建新杭州医学院。
办学条件:现有临安、滨江、黄龙三个校区,青山湖科创中心和滨江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国家新药安评中心)。学校占地1456.26亩,校舍建筑面积38.21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6亿元,建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文资源等20余种国内外权威专业数据库;有直属附属医院1家(浙江省人民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14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两百家。
师资队伍: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0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5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省卫生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等80人次。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最美教师等14人,全国、全国科技系统、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4人,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8人。
学科专业: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以医学为主,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融通协同发展。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共10947人。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卫生、药学、生物与医药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肿瘤科、普通外科学、临床护理学等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省一流学科(a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医学技术4个学科为省一流学科(b类);有微创外科、生物医药等2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群。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学等2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药学管理学、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药物化学、康复功能评定学、护理基础),省级一流课程123门。
人才培养: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甘于奉献、广受赞誉杰出校友。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日趋广泛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六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在全省本科院校排名中连续六年名列前三。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和安全性研究、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胃肠病学、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药物研究、内分泌腺体疾病诊治研究、生物标志物与体外诊断转化),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消化道肿瘤诊疗与药物研发、新型疫苗、检验诊断关键技术、数智化康复装备),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glp认证机构、国家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保存中心、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等18个科技服务平台。近五年(2018−2022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2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35项,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15项,国家授权专利923项,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年均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公开出版发行《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浙江实用医学》《浙江医学教育》等学术期刊。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南威尔士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罗马尼亚瓦西里戈迪什西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推动学生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搭建教师海外进修平台,引进来自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外籍专家教授,促进学校师资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签署了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合作备忘录,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发展目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杭州医学院正紧紧围绕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坚持教育初心,潜心立德树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和卫生健康一线,为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家国情怀、开放视野和求真博爱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医教研协同、产学研用一体,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为浙江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中贡献杭医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宝鸡文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宝鸡大学(本科);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本科);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
在66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宝文理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奋勇开拓,宝文理精神薪火相传、教泽流芳,学校事业康庄发展、阔步向前。2008年学校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2013年学校获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学校被陕西省列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计划;2017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学校更名大学协议书;2018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3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程学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荣登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和应用型工科,文、理、工、管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足宝鸡、服务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
学校现有高新校区、石鼓校区、蟠龙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图书馆各类图书累积量300余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1000余名,其中研究生近1500名。有专任教师1200余名,有高级职称人员580余名、博士340余名。同时,聘请了12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有7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
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专业获批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专业获批陕西省“地方优师专项”定向培养资格。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3个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二级认证。有29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有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1个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首批合作院校和“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院校。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数学、哲学、物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机械、旅游管理、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体育、翻译、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会计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1个二级学科(领域)。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众创空间。“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0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84项。尤其是近三年来,办学水平和实力显著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数量取得了较大增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动摇,依托宝鸡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挖掘区域文化优势,汲取周秦文化精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和将周秦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的鲜明特色。学校秉承历史传统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和应用型工科两个基本办学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宝鸡市、陕西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7万名高素质人才。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拥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学校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创佳评差”最佳单位、“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并被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杰出贡献单位”。
“十四五”时期,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办学质量和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深入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龙岩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龙岩学院位于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客家祖地、全国文明城市——福建省龙岩市,是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福建省文明校园。
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龙岩师范专科学校(简称龙岩师专),后几经调整,1994年更名为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2004年升格为龙岩学院。在办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龙院人的努力奋斗,学校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即“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依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现有13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23个省(市、区)招收本科生,全日制在校生约1.3万人;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位、教授100多位、博士200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次、省级人才69人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4个。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理念,现有本科专业43个,逐步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做强应用学科、做精教育学科”的“一体两翼”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5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学科13个。现有《家庭教育学》《客家文化概论》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4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
学校着力强化科研创新能力,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等3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00多项。
学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持续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基层”“千名专家科技服务社会”等活动,组织教师深入龙岩市各县(市、区)开展技术帮扶和人才对接,倡导设立“奇迈科技创新基金”,解决中小企业技术难题;与龙岩市各县(市、区)、经开区政府共建校地合作平台;与龙岩市政府、厦门大学共建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
学校持续增强对外联合培养人才能力,与省内多所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多所境外高校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和选派交流生项目,与台湾多所高校开展闽台合作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招收柬埔寨、喀麦隆等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规划教育用地面积1300多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2亿元,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约180万册、纸质图书130多万册、纸质期刊约1500种,拥有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目前,全校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二十大精神贯穿到学校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进一步动员全校教职工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大连民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大连民族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全国110多所中央部属高校之一,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族高等学校,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目标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学校现有开发区和金石滩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17亩。学校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招生办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生物工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会计学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行政管理、产品设计、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日语、信息与计算科学、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统计学、环境科学、经济学、视觉传达设计等2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10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组建5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拥有生物工程、民族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国际商务、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林业、艺术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智库等18个。拥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省部级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部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获批组建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1人,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30项。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在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的本科创新教育、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国际化等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建校以来,培养毕业生近7万人,就业率连续24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国际商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本科专业58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农八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56个民族学生齐聚校园。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多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近70%,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超过95%。教师中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160多人次。
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学校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5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2020年再次获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近年来,学校还获得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民委就业典型学校、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文理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桃花源里的城市”——湖南省常德市。学校始于1958年创办的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8年获评全国优秀师专),199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更为现名。学校先后汇集了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常德教育学院、常德市艺术学校、常德市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等六所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至今已有66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学校师范和农科特色鲜明,被誉为“湘西北教师摇篮地、农业智慧库”,为湘西北地区输送大批基础教育名家和核心骨干师资,为湖南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骨干和技术人才,为湖南基础教育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撑。
学校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2017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被确认为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等。2020年起,学校调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高校。
学校办学资源丰富。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8.33万余㎡,教学用房面积29.75万余㎡,实验室面积15.25万余㎡。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8亿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53万多册,电子图书226万种(305万多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理、工、农、史、法、经、管、教、艺、医十一大学科门类,现有18个教学院、1个独立学院,69个本科专业。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
学校党建工作亮点纷呈。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综合评价获“好”的等次。目前培育创建了国家级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各1个;省级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各3个;校级党建“标杆院系”4个、“样板支部”13个,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联动培育机制。学校党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牵头完成了《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20-2021)》(湖南卷)蓝皮书和《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湖南卷)蓝皮书编写工作,并获“突出贡献奖”。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1550人,其中,专任教师1205人,教授149人、博士470人。拥有国家杰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芙蓉学者等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120余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和科研团队10个,拥有国家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湖南省教指委副主任委员2人。
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先后获得教育部“新文科”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项目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立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280余项。现有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改革试点专业和24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省级应用特色学科7个。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立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67门;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思政“金课”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学校改革经验《湖南文理学院: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编的《教育体制改革简报》,上升为国家经验。
学校平台基地数量充足。获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鱼类健康养殖分中心等7个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平台,拥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和“水产高效健康生产”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水生动物重要疫病分子免疫技术”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水产生物资源与环境生态”等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等8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湖南省知识产权中心、省级示范实验室等其他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近100个。
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升。近5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00余篇,其中sci、ssci、ei、cssci、cscd收录近1200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105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国际铂金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中国发明创业奖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软件制作专利等1500余件。坚持校地校企合作,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教授博士沅澧行”品牌效应不断凸显,为200多家本土企业上门送技术、送服务,开创了高校服务地方新模式。先后与地方政府以及中车汽车集团等500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广泛合作,接受委托项目1000余项,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学校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先后与美、英、德、澳、波兰、日本、韩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大学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师生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并分别与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韦布洛分校、韩国牧园大学举办3个本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已招收来自35个国家的400余名留学生。
2021年5月,学校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立足两大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学科强校”战略;实现三大突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突破,国家级标志性成果突破,医学专业设置突破;坚持四大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实施五大工程:党建引领工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工程,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师生幸福感提质工程;打造六个文理:“示范文理”“活力文理”“一流文理”“卓越文理”“开放文理”和“幸福文理”。
经过六十六年的发展,学校凝练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形成了“尚善尚知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风。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稳步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通化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通化师范学院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坐落于长白山脚下、鸭绿江畔、中朝边境的通化市。通化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成立的辽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1958年改为通化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通化师范学院。
学校始终秉承“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校训,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型”的总体定位,坚持“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奔高水平”发展之路,坚守“质朴的教育”理念,传承“以靖宇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特色,坚持党建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亮校、文化荣校的办学方略,凸显“一魂一师一山一城一族一史”的办学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被国家语委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吉林省文明单位、吉林省模范集体、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最美生态校园”、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吉林省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和学术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105.9万元,馆藏图书总量200余万册。设有20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6个校级科研院所。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12110人,专科生1077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5766人。现有教职员工967人,其中专任教师771人;教职员工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5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70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技能名师2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4人,吉林省教学新秀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人选19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经吉林省人才分类认定,b类人才1人,c类人才1人,d类人才19人,e类人才12人。聘用校外高级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技能名师300余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累计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生物学教师团队荣获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映山红”支教教师团队荣获“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9个,涵盖文学、理学、法学、工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9个学科门类;生物科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生物科学、历史学、学前教育),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历史学、物理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民俗学、植物学、专门史、生物学、中国史、教育学),省优势特色学科2个(中国史、中药学),省级新兴交叉学科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高等学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门;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项目3项,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引领项目3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4项;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项目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专业1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省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1个,省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医药健康产业学院入选吉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学校突出长白山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研究,拥有省重点实验室、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省社科重点领域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31个。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部、全国教科规划、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9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7项;被政府采纳咨询报告15项;出版学术著作76部; 发表高水平论文345篇。以科研国际化为引领,开展国外引智项目4项。
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已与国(境)外60余所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项目。学校累计派出学生近300人次赴国(境)外院校及机构参加“2 2”、短期交流、交换生、赴国外社会实践等本科生交流项目;累计派出教师近200人次赴国(境)外院校访问交流、访学研修及学历提升;累计招收来自英国、俄罗斯、泰国、韩国、蒙古等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00余名,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40余人。学校先后与英国格林多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韩国清州大学合作举办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8年、2022年、2023年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累计招收学生近1500名,目前有在校生900余名。
学校主动服务吉林振兴发展,全面助力通化经济腾飞,积极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深化转型发展,构建“教师教育、医药健康、艺术与传媒、管理与服务”四大专业集群,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校友合作,与通化市、集安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等地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成立吉林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与通化市人民政府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学院”“葡萄酒产业学院”“冰雪产业学院”“人参学院”“文旅产业学院”“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与行业企业共建“万通商学院”“九商银行会计学院”。学校出台《进一步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一办七团队”,全面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与研究。与通化市人民政府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专项协议,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与集安市人民政府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帮扶,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学校被推选为全省高校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牵头单位,打造的集安下活龙村乡里农创园,被吉林省乡村振兴局授予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实施“映山红支教计划”,实现师范生春秋两季滚动实习,构建顶岗、支教与实习一体化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2022年“映山红”支教教师团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通化师范学院“映山红”师德师风教育基地获批吉林省师德师风教育基地。
展望“十四五”,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1234567”战略基点,以“举旗铸魂、党建领航”工程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成吉林省一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为目标,打造立足吉林服务全国的高品质红色育人基地、吉林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长白山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创新基地,深化“四个合作”,坚持“五个方略”,凸显“六个优势”,建设“七个一”党建引领、红色育人模式,全面实施“十大专项工程”,将学校办成一所特色更鲜明、办学更开放、师生更向往、行业更认同、社会更需要的省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打造吉林省应用型大学的师范样板。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湘南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湘南学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郴州唯一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高校。郴州位于湖南“南大门”,是“天下第十八福地”、农耕文化发祥地、“湘南起义”策源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女排精神”发源地、“两弹一星”功勋铀矿所在地,高铁、高速公路、民用机场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办学历史十分悠久,源于1912年创建的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曾培养出毛泽建、伍若兰、何宝珍、夏明衡、曾志、彭儒、白薇等许多革命志士和巾帼英豪。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院、郴州师范四校合并组建升本。办学百年和本科教育二十多年来,学校扎根红色大地办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迄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优秀人才21万余人。 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平安建设示范校、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 学校占地面积1713亩,分为王仙、北湖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现有18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办学专业,其中,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和特色专业3个,通过教育部认证专业4个,省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22个,省级改革试点和特色专业9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应用特色学科7个,临床医学、药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有7所附属医院,其中3所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732人,有校本部专任教师1296人,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1913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55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1119人、博士学位教师529人、双师双能型人才439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评估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有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200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红烛”“红医”“红匠”“红艺”“四红”精神,潜心开展“价值观、生命观、成才观、婚恋观、就业观”“五观”教育,用心培养“底色亮、品行好、有本领、实践强、勇创新、敢担当”“六大特质”时代新人。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673项,其中国家级34项。学校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平均在95%以上。 学校坚持卓越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国家级一流本科及示范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及示范课程68门,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和团队及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1个。近5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19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奖60项,主编教材106部。有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省健康教育科普基地、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58个。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致力以科研创新服务地方发展。现有高通量分子诊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半条被子故事”专题陈列馆实践教学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3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个,博士后工作站协作研发中心2个,有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嵌入式计算技术与智能医疗系统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湘南稀贵金属化合物及其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肿瘤精准医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微生物组学研究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产业化中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2个,有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终身教育研究基地、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省级社科类平台7个。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90项,获横向项目124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950余篇,出版专著86部,获批专利530项。《湘南学院学报》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郴州纵横”是湖南省教育厅“名刊培育计划”品牌栏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俄罗斯、新加坡、澳门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多所高校,在合作办学、科研学术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新理念,与海内外300多家名优企业、科研院所、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特别是与郴州及其周边县、市、区建立了良好关系,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人生的路从这里延伸,青春的理想从这里腾飞,绚丽的蓝图我们描绘……”面向未来,湘南学院秉承“明德、博学、创新、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牢记教育使命,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争创一流,努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迈进!地址:湖南省郴州市郴州大道889号邮箱:xnxydzb@126.com联系电话:0735-2653000(校办),2653052/2653053/2653055(招生)备案号:湘icp备10004061号-2/湘教qs4_201309_100040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方民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北方民族大学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八省区的中央部委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校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坚持激发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造就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服务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博士生、硕士生、本(预)科生2.2万余人在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7万余名毕业生扎根祖国边疆和民族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捍卫者。
学科专业:学校植根宁夏、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办学宗旨。现有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10个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民族学、数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等3个省部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9个省部级优势特色专业,自动化等7个省部级“十三五”重点专业(群),机械电子工程等5个省部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材料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技术基础等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培并举,着力建设政治坚定、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500人,聘任院士4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获得荣誉称号10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及荣誉称号200余人次,“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教师团队”获批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个团队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9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4个团队入选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团队入选自治区人才小高地。
科学研究:学校坚持“科研追求原创,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科研提升学校”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实践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国家级科普基地。
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合肥工业大学为教育部指定的对口支援高校。学校与北京大学、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共享集团等深入开展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互促共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设有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现有6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机构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创新创业:学校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实施“专创融合‘5 3’教育打造 ‘六个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守民族院校初心使命,传承民族院校红色基因,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