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航空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山东航空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兵圣孙子故里、渤海革命老区、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2004年改建为滨州学院,2012年、2018年分别通过教育部...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43-3190200,0543-3190201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73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榆林学院
学校介绍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从绥德师范走来,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绥德师范是播种西北革命火种的地方,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这里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毛主席曾亲笔为绥师同学题词“奋斗”,习仲勋为绥师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先后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设有16个二级学院,52个在招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12人,专科生156人,硕士研究生453人,学历教育留学生2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31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78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9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140人,副高级职称424人,博士305人,专任教师队伍896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特支计划人才8人,三秦人才5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 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4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省级秦创原引用人才4人,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4人,省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9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1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四新”项目2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四新”项目6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个(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含硕士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1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文化旅游研究院1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其他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50余个,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8个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位居全国第10位,软科排名由过去600多位上升到412位。 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定位,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榆林旱区特色农业、能源化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聚焦“三化”(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黄”(黄沙、黄土、黄河生态治理)“三文”(学校红色文化、陕北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陕北革命文化),形成了民俗学、能源化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西北革命历史等特色学科方向,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应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2023年7月,学校倡导并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陕甘宁蒙晋交界区12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托一个联盟,实现“共商”“共享”“共建”“共创”“共进”,倾力打造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创新高地,聚力推动陕甘宁蒙晋交界区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作为榆林市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榆林学院的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2016年、2018年先后三次明确提出“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政府于2008年、2015年、2018年、2023年四次签署省市共建榆林学院协议,从政策和经费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榆林市委、市政府支持科创新城校区建设,一次性规划土地3540亩,首期819.66亩土地已无偿划拨到位,建设资金已列入榆林市财政预算,2021年9月举行了榆林学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新校区开工仪式,预计2025年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 2023年5月4日学校隆重举行“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庆祝建校10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齐心校友亲笔题写贺词“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革命先辈亲属代表习远平、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大会,并对学校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提出明确要求,学校未来将加快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好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弘扬奋斗精神,加快追赶超越,为响应国家战略、推动陕西建设、服务榆林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工商大学
学校介绍承千年文脉,扬湖湘精神。湖南工商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创建于1949年,享有“经济湘军基地,企业名家摇篮”的盛誉。她是一所院士领衔的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大学,是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首批百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大满贯高校。 学校拥有一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为代表,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副主任、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主任、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拥有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800人;引智院士9名、“杰青”“长江”等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70人;“绿色与智慧管理”院士团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拥有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等120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牵头建设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部署——湘江实验室,设有33个校级重点研究院(中心)。近五年国家级课题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中国工程院重大重点咨询项目8项。学校教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等奖励。一批智库成果进入党和国家决策。 学校设有23个二级学院,拥有77个本科专业(含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3个省级一流专业,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2万余名,莘莘学子秉承“至诚至信 为实为新”的校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近五年荣获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并以全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优胜杯”等702项国家级奖励。学校面向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 潮涌湘江阔,鹏翔天地宽。湖南工商大学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新工科 新商科 新文科”与理科融合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流的理念、一流的目标、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机制,打造创新工商、人文工商、艺术工商、体育工商、数智工商、绿色工商、幸福工商,建设读书求知的好园地,乘高等教育改革奋进的东风,朝着创新型一流工商大学的愿景扬帆远航。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江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坐落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内江市。学校于1956年举办高等教育,秉承“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践行“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内师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省属同类院校中办学条件优、学科门类齐、综合实力强,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普通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本科院校。 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的四川省内江县官立简易师范学堂,高等教育开始于1956年的四川省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2000年,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学校升本建院。2021年,学校分批搬迁入高桥新校区。学校所在地素有“川中枢纽、成渝之心”“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的美誉,涌现出了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杰出英才,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学校在“软科2023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73名,居省属同类院校首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园”等荣誉称号。 办学资源富集,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现占地3115亩,有校舍9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13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64亿元。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66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49个),其中师范专业1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研究生18000余人。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3 2 3”学科专业建设。10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应用示范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0门,省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改项目9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87项。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4000余项,两次跻身“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300强,在高教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94名。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人数连续5年列四川非硕士学位授予高校第1位坚持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502人,其中专任教师1166人,正、副高级职称443人,硕、博士1077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名辅导员等20人;内江市领军人才、内江市学科带头、内江市拔尖人才人等9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 坚持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现建有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峨眉武术”传承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数据恢复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沱江流域特色农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近五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9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00余篇(件);出版专(编、译)著15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 坚持扎根地方,社会服务有力。近五年,学校先后与隆昌市人民政府、西南大学、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遂宁市教育局、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150余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合作协议,建有12个校地合作平台,建有实训实习基地504个;建有bim工程研究中心、新型建筑材料等8个内江市工程实验室;建有自然陈列馆与生命探究科普基地等3个内江市科普基地;33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多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库、担任企业专门科技顾问。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广泛。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工程。累计招收培养来自20余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国际学生300余名;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累计150余名。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先后与20余个国(境)外高校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40余个;设立“学生出国(境)研修奖学金”,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高校研修,近年来,累计派出600余名师生赴外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奋力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药科大学
学校介绍 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命名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易名广东药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现有广州(大学城、宝岗、赤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学校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22个学院(部)、3个研究所(中心)、2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经65年砥砺奋进,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先后进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建设高校行列。 立德树人彰显特色。学校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意识形态等各项制度,将“三全育人”融入“五进”工作体系,通过名师名家名医大讲坛、干部培训大讲坛、青年学术沙龙等方式,打造“党建引领、课程主导、文化浸润、先锋示范、实践锻炼”思政育人工作品牌,着力培养以维护健康、呵护生命为己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药医及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选树培育1个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8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基层党委荣获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附属第一医院获“省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点”。现开设49个本科专业,是全国专业门类最齐全的药科大学之一。拥有药学、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生物制药、临床药学等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卫生统计学等43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药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培育建设学院。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7万人。 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建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以药学、中西医结合为龙头的大药学、大健康学科群优势明显。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预防医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中西医结合在2018、2019软科排名中蝉联全国第三,2021、2022年排名居全国第4。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工1951人,其中专任教师166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90.9%(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超4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42.1%,共有研究生导师1173人(其中校内导师415人,外聘导师245人,合作导师513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珠江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等16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6个。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主动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建有糖脂代谢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形成较为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优势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ftz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共538项;成功申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中药1.1类创新药“脑脉通颗粒”临床实验批件;制定橘核盐橘核,炒茺蔚子国家药典标准并纳入2020版中国药典。近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社会服务凸显担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被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培育单位。牵头组建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打造粤港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主办2023首届粤港澳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先试先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的“广药-连南”医联体模式受国务院医改专家组充分肯定,获广东省委在全省推广。2023年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大力落实广东省委“双百行动”,安排驻点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派出近百名科技特派员赋能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两所附属医院派出多批医疗队支援香港、上海、武汉、海南和省内多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附属第一医院援汉联合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称号;6名校友获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开放合作塑造品牌。学校先后与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包括俄罗斯、印度、南非等2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开设药学专业国际班。持续开展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举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2019年年会暨中俄国际医药科技创新与合作峰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会议、“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29场,其中牵头举办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等8场中俄合作抗疫学术活动,成果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方工作汇报,登载于科技部《中俄科技创新年工作简报》2020年第5期头条,打造了中俄合作抗疫学术交流品牌,为抗疫国际合作贡献了广药大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推进“亚洲校园”项目,开展教育部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及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校训,弘扬“励志笃行、融通日新”校风,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药科大学的目标坚定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校介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坐落于世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北麓、汉江秀水之滨、南水北调源头,中国商用车之都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最具汽车特色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获批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东风汽车集团共建高校、湖北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入选高校、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省级文明(单位)校园”。 一、学校发展概况 1.因车而建,多科协调发展 学校创建于1972年,前身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组建的工人大学。经过50余年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覆盖工、管、理、经、文、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约10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约4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约145万册,电子图书总量约411.5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约2.1万余人(含科技学院)。 2.与时俱进,持续转型升级 作为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高等学府,学校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命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1988年学校开始探索培养硕士研究生,1994年列入机械工业部院校序列,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中央财政、湖北省、东风汽车公司共建院校,2006年学校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划归至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首批高校,同年学校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2023年3月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同年12月入选工信部第二批“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单位。2024年入选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 二、办学定位与特色 1.植根产业,学科特色鲜明 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武当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现有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 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工程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服务社会,“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学校扎根十堰、立足湖北,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汽车产业”为己任,走“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与十堰市、随州市、武汉市经开区、中电金信、龙芯高科、东风商用车、越野车等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联合建立了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30家省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7个地方特色高端智库,与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创合作关系。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6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湖北中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参与“湖北隆中实验室”“湖北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连续两年评价为“优秀”。获批以省科技创新群体为代表的1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三、师资队伍与水平 1.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职教科研人员9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比超过90%,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博士近300人。学校拥有双聘院士1名,聘用外籍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师德标兵、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和“湖北名师”“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省级以上专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0余人。有十堰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十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堰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市级荣誉称号30余人。学校设有“东风学者”“东风学子”“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2.“双师”建设,实践能力突出 学校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3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积极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不断优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了200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科学研究与贡献 1.强化创新,科技成果丰硕 学校近五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市厅级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等1600余项。获授权专利8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著作及教材近百部,高水平学术论文1100余篇,其中2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各级科技奖励200余项。近五年,年均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均保持在4500万元以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 2.聚焦应用,转化效益显著 学校聚焦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研发成果获批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乘用车双离合变速器换挡毂高精度复合加工生产线示范工程”“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地面测试方法研究”等国家重大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获批立项,“汽车用铝合金高频焊管制造技术及装备”等研究成果入选省科技厅揭榜制项目成果发榜名录。学校多篇资政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批示采纳。 五、人才培养与质量 1.质量立校,工程教育扎实 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51个本科专业,有20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门国家一流课程,43门湖北省一流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0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55个。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迄今为止已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2万多名专业人才,一批批校友成长为汽车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领军人物和高管,学校被誉为“卓越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2.开放办学,教育资源丰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芬兰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现有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华留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获批孔子学院1个。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选派教师和学生访学深造;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境)访学深造、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组织学生赴德、法、英、美等国家参加双学位、交换生、本硕连读项目和国际竞赛、海外游学及国际夏令营等活动。 3.多彩校园,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等为载体,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着力打造“汽车特色”系列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汽车方程式大赛等近100余项竞赛。学校先后获批湖北省人社厅“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学院”,湖北省经信厅“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技厅“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人社厅“创业学院”,湖北省发改委“双创基地”,十堰市人社局“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共青团十堰市委员会“十堰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园”等称号。学生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艺术展演、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评比等方面表现优异,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500余项,其中各类国家级奖项600余项,获奖学生达3000多人次。学校在2018—2022全国大学生竞赛榜排名243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我校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作为国内顶尖级大学生车队,三次问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多次代表中国赴德国、日本参赛,成为在德国f1赛场上第一个完成所有比赛项目的中国车队。2023年,东风huat车队获得油车全国一等奖、电车全国二等奖、无人车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综合表现遥遥领先。东风huat车队先后受邀亮相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极客出发》、湖北卫视《荆楚有好物》等节目现场。 六、发展目标与愿景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汽院精神,走“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之路,正有力推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大学更名;再用五年的时间,在2030年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2035年达成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竞进提质创一流,策马扬鞭促跨越”。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医学院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沈阳医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49年创建的沈阳市立高级护产学校,1978年更名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1年迁入新校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48.8万平方米(折合732亩),建筑面积26.27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4.6亿元,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8万册,电子图书8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237种,电子资源数据库19个。 机构设置。学校设有管理机构22个,教学机构21个,教辅机构8个,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36所,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88所,直属附属卫生学校1所。 学生规模。学校现有学生24091人,其中本科生10836人、专科生1522人、全日制研究生682人,留学生657人,附属卫校学生1502人,同等学力研究生435人,继续教育学生8457人。 人才队伍。教职工及医务人员4517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95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8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达到58.4%,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辽宁省“兴辽英才”5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8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优秀教师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81人。 学科专业。本科层面,设有医学、理学、管理学和工学4个学科门类27个专业。硕士层面,设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5个二级学科和领域。博士层面,学校与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7个,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科研创新。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有辽宁省重点实验室8个,辽宁省新型智库1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1个,沈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沈阳市工程中心1个。与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沈阳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中国解剖学会合作共建沈阳市学会服务站,推动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学术创新。人体科学展览馆为省、市科普基地,中医药文化馆为沈阳市科普基地。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培养面向基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医学相关人才”的办学定位,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以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聂淑娟、“长江学者”王克威等优秀校友为代表的八万余名应用型医学人才。 国际化办学。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2004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学校成为来华留学生培养基地,为辽宁省首批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院校之一。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医学教育质量认证,是全国第15家顺利通过认证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并被载入世界医学教育名录。先后有来自64个国家的222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已有十四届共1542名留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生回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73.2%。2021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2023年获批“辽宁省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试点学校”。 文化传承。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秉承“博学洁行、厚德济世”的校训,凝练了“美丽、和谐、活力、现代”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埋头苦干、团结拼搏、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新时期沈医精神。坚持文化育人,深入开展全员专业志愿服务,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这一成绩得到共青团辽宁省委来信祝贺与高度肯定。 办学成效。近年来,学校围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积极推进办学治校的重点工作,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科研创新、办学条件、附属医院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我校大学排名连续攀升,位列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榜第50名,在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34名,居沈阳市属高校前列。2007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201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20年获评“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附属医院。附属中心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不断筑牢沈城西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龙头地位,获批辽宁省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成为全省8个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之一,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b ,位列市属医院第一名;开放床位2000张,省级重点专科10个、市级重点专科13个,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医院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和考官培训基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沈阳分中心、国家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药师培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国家首批肺癌规范诊疗质控试点单位、国家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医疗保险服务规范示范医院、省市文明单位、省卫生系统规范化先进集体、市“十佳医院”、市五一劳动奖状、沈阳公共服务百姓口碑榜金榜单位。荣获2023年中国技协·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赛资深专家组一等奖。附属二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开放床位1325张,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依托“国家级房颤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省重点专科,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医院是沈阳市心血管病医院,附设有沈阳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心脏介入中心,同时是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辽宁省直接pci医院、高血压专病医联体沈阳市分中心、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定点医院、沈阳市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和胸痛救治联盟盟主单位。连续两年获评沈阳市“十佳医院”,先后获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辽宁省文明医院标兵、卫生系统行风建设优秀单位、教育系统先进党委。1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泰山学院
学校介绍 泰山学院于1958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泰安府官立师范学堂。2002年教育部批复举办本科教育,2012年转变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山东省19所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山东省首批具有公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9所高校之一。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21年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2022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78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现有15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本科专业二级认证,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万余人。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50余人。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3人,省青年创新团队9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校始终致力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2个。建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山岳旅游研究基地、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2002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省部级项目38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20项、市厅级科研成果获奖855项。“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师生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750余项、省级奖励2000余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合作专业(方向)16个。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坚持“t”型产业学院建设理念,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融合,政府、行业和其他企业参与的产业学院9个,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参与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现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1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拟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9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省思政“金课”2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91门课程获批全省联盟线上课程。制定实施服务泰安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小学实习支教、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环境监测及分析等形成明显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始终注重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先后和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美国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9年被国务院侨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2014年开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3 1”项目为代表的校际合作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开了国外通道。2022年获批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项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文理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概况】 湖北文理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地处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58年5月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66-1978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此设立;1998年3月,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7月,湖北省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办学思想】 学校坚持应用型、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坚持交通特色、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内涵建设、实力提升、特色彰显为事业发展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等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 学校开设本科专业58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现有社会工作、学前教育、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8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6门,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专业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湖北科创学院1个,被评为“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示范校”、“湖北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7个。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校企(地)深度融合、科教有机结合、全员协作配合的人才协同培养特色日益凸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年度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100余项。 【学科科研】 学校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机械、教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旅游管理、设计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39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13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有力支撑医学学科快速发展,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5项,省部级项目48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3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6000万元;授权专利数量稳居全省高校十强。 【师资队伍】 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8个,现有教职工1678人,专任教师1183人,其中正高级183人,副高级434人,博士学位教师447人,硕士学位教师605人;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现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90余人,聘请隆中学者、特聘教授等20余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校园文化】 学校校园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校训,大力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隆中精神”和“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运动校园建设。“到诸葛亮读书的地方上大学”“像诸葛亮一样读书去”“新一代卧龙出山”等特色语系感召着青年学生求学、探知、成长。“隆中诸葛读书工程”“周末志愿服务”等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格桑花”援藏支教团队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被中宣部评为“最美支边人物”。学校团委是高校系统唯一入选首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 【开放办学】学校坚持与地方共生共荣,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四个襄阳”理念深入人心,与襄阳市及所辖县(市、区)建立密切的校地合作关系,各类合作项目有效实施,积极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明显。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对口支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交换、教师互访、联合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组织师生积极申报各类公派出国留学、研修项目,每年选派数十名师生出国学习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已招收与培养外国来华留学生二百余人。 【发展目标】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湖北文理学院人积极融入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主动对接“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和加快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发展战略,襄阳市“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加快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按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两阶段、第一阶段三步走”发展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建设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三明学院
学校介绍 三明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故里、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新中国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中国绿都”、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源地、改革创新之城、包容开放之城——福建省三明市。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3年12月12日正式开学的全闽师范学堂。1992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为学校前身之一的三明师范学校题词“闽师之源”。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由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师范学校、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三明学院。 学校及前身校在福建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师范教育辉煌篇章。在百廿载办学历史中,学校赓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闽师精神血脉,传承致用书院“明体达用之才”经世致用文化基因,勤勉不辍,生生不息,为福建省培养输送大量师资人才。目前,三明市约80%的中小学校长、约80%的中小学教师和约60%的中小学高级特级教师皆毕业于三明学院及其前身院校。 开展本科教育以来,三明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发展成为一所以做强工科、做优师范、做特文科为导向,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校,建成以新时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20年来,先后为社会输送近6万名各级各类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校园占地面积1429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亿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176.55万册,电子图书146.33万册。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5万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82人。学校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0余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和省级高层次人才101人,市级高层次人才449人。省级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共10个。聘任1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学校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学科。2022年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省第12位。 学校紧扣福建省“四大经济”和三明市 “433”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服务装备制造、材料化工、文旅康养、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新闻传播、土木建筑、文创设计等产业为重点的专业集群以及师范教育特色专业,并积极拓展和更新专业内涵。学校承担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个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1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016年至今,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961项,省级奖项1575项。近两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三高”论文12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突出,在历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赛1银11铜、省赛16金17银21铜,成绩位列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先后获批“福建省首批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院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省科技奖31项,省社科奖6项,省专利奖1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3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3项(含国家自然基金1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8项);承担横向课题773项。发表“三类高质量”学术论文491篇、获国家专利授权9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0余件。学校拥有40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设计 ”众创空间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社科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学校与三钢集团、机械科学研究院三明分院等成立创新联合体,与三明市以及三明市所辖2区8县1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及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创新平台2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8个、产学研基地33个、校企联盟4个。学校被选认为省级法人科技特派员,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68个、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404名。 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厦门大学对口帮扶助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创新等工作。学校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在国务院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学校按照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与上海高水平大学开展对口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高质量的国际和港澳台合作。以学生互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38家国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举办2个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开办4个全英文授课国际学生本科专业,已面向40余个国家招收163名来华留学生;与15所台湾高校交流合作,在办8个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1个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已合作培养2400多名应用型人才,累计全职聘请100多位台湾教师。 学校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全国首批试点院校、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福建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学校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文明学校、华夏书香校园、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当前,三明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春风中,抢抓机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地方一流应用大学建设,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奋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应用型本科高校振兴发展新路。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三峡学院
学校介绍 重庆三峡学院始建于1956年,坐落于重庆市万州区。199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被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学校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厚德、博学、自强、创新”为核心的校训精神;积极把握和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变革,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成为重庆市首所倡导“绿色教育理念”、力推“绿色教育产教融合”的本科高校。现为全国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成员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重庆市高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校。 学校占地面积3054亩,校舍建筑面积73.4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0万余册,电子图书178万余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现已形成以工学、文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理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8个,“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本科专业61个,2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特色专业(群)、一流专业。近5届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及以上学生2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千余人。近5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500余项,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等;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12连冠,重庆市大学生武术比赛团体14连冠。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近千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0余人,有博士学位的200余人。建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重庆市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等16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多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近5年,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29项,其中,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30余个;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60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获批省部级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7个,获国家授权专利千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50余部。 学校积极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国外大学,与德国bsk、印尼国际日报等多家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与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国内大学,与多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